王曾,以什么身份于公元1013年来到南京(今北京)?
此后,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王曾,以“契丹生辰使”的身份于公元1013年来到南京(今北京),游观城市风貌,记录说:“燕京……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城中坊闬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有永平馆,旧名碣石馆,……南即桑干河。”(王曾《行程录》)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
早在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青州为齐国腹地,物质丰富,文化发达。
西汉初期,建广县城,为青州刺史部治所所在地。
西晋末年,青州刺史曹嶷另筑新城,名广固城,曾作为南燕国慕容德的国都。
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
新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阳河北岸建东阳城。
北魏时期,由于东阳城地狭人广,在南阳河南岸增筑南廓,是为南阳城。
隋唐至明清,东阳城、南阳城一直为青州总管府、京东东路、青州府、益都县等几级治所所在地,为历史上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昭德古街区概述 悠久的历史给青州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青州市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街道。
古街道建筑青砖灰瓦、红栏白墙、青石铺地,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
可以说,青州古街就是青州悠久历史的缩影和最好的见证。
而在这些古街中,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至今仍然延续其文化传统的,当属东关昭德街区。
昭德街区主要街道包括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食街及其两侧街巷,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
全长3000余米。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到临朐、临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为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回、汉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交流互融 昭德街区是以 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
最早来青州的 信徒 ,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 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青州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蕃客”。
朝廷曾在此设置“青州押两蕃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
但那时的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
自元初开始,众多的 官员及其眷属徙居青州,青州形成稳定的 聚居区,从此后,这里的 居民世代相袭,现居住人口2万余人。
至今,这里的 居民仍保留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
同时,各民族通婚联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 、满族的武术、花毽、歌舞、餐饮等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踢花毽,现在已成为青州市非常普及的运动,每天清晨,公园里、广场上满天飞舞的花毽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化成为推进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重要纽带,全市的3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谐相处,融合成了一家人,青州市已连续四年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一象征民族团结和谐的最高奖。
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这个街区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
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
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
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
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
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段松龄的里谣为证:“井深街阔是吾乡,屈指高风数二王。
请看故园银杏树,行人千古式甘棠。
”诗中的二王即指王曾、王子融兄弟俩。
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字季卿,号阳。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其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
明代进士李中行在《怀赵阳学士》诗中曰:“祥烟迢递接青徐,十亩林塘学士居。
萝月横窗凝卧阁,松风绕砌定观鱼。
”诗中的赵阳即赵秉忠,十亩林塘学士居即软绿园。
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
其考中状元的殿试卷现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段松龄本人也是北阁街人,所以,他对软绿园的追忆真实而富有情感,其《里谣十首》中说:“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妆。
”三为清代状元、著名的外交家洪钧。
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的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刻苦学习,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1868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
青州市博物馆珍藏其手书对联一副:“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
此外,此地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
丁殿祥, 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
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
或许是笼罩了4位状元的光环,这一街区历代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
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
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人在此居住。
现保存有鲁东民团总指挥赵明远故居。
真教寺北侧杨家巷为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 进士杨应奎故居所在,杨应奎官至南阳知府,擅书法工诗文,著有《渑谷集》。
曾出资重修过真教寺。
粮食街路南双井街有清代乾隆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闻》、《诸城县志》、《历城县志》、《云门碑目》、《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著作,家有藏书数万卷,遂名其书楼曰“万卷楼”。
董家巷有明代万历进士、工部尚书董可威的住宅。
民国时期,青龙街人赵太侔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回国后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昭德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这些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著名历史人物也给这一街区带来了无比的荣耀。
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传说,至今仍在老街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著名的宗教文化街区 青州自古为海岱间一大都会,历史上人文荟萃,思想文化开放自由,兼容并蓄。
世界上五大宗教——佛教、道教、 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州都有悠久的历史,深刻影响过当地的传统文化思想。
从南北朝至宋元,青州是中国东部的佛教文化中心,建立了众多的寺院,著名的龙兴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以后,青州道教兴盛,在青州城南的云门山、驼山上,历来就是佛道并存。
明代,著名的道教人物张三丰曾在云门山之南的洞中修炼。
仅在昭德街区,就存在3种不同的宗教寺院4座。
其中 教寺院有两座,即真教寺和 寺。
真教寺是青州 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据寺内碑记记载,该寺由元代伯颜丞相后裔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
后历代增修,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的古建筑。
现在仍是 信教群众结集礼拜的重要场所。
1935年,著名的马松亭(曾任全国“伊协”副主任)大阿訇曾在此讲经礼拜。
寺位于昭德街区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宁阳王朱载垿始建,青州知府张连登亲笔题写寺额。
知名阿訇王静斋曾在此译经。
现青州 教协会和青州市民族书画院均设于此,并经常举办少数民族书画展览, 寺已成为一处既服务于穆民,又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场所。
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位于昭德街区西侧。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由西方传教士传入青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建立了青州第一个教堂,后不断扩建。
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圣堂能容纳3000人,高35米,为当时青州最高的建筑物。
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局保育院曾设于此,保育院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修女们的悉心照料。
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设于此。
基督教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传入青州,宣统二年(1910年),建大礼拜堂作为教会活动中心。
基督教倡导教会办学、施医、建博物堂,在培养神职人员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入了青州。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广大宗教界人士虽然信仰不同,但互相尊重,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爱国爱教,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在这一街区实现了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著名的商贸中心 昭德街区明清时期为山东历史上著名的商贸中心,当年曾经商贾云集,仅山西省在此经商的大贾商家就达40多家,他们结为商帮,在东关街穆家巷建起了宏伟的山西会馆,为晋商落脚投宿、聚会议事提供方便,今遗迹仍存。
许多 老人对这一街区原有老字号至今仍耳熟能详,给你指出它们原来的位置,如利兴福丝厂、振兴烟厂、万和堂药店、山城玉酱菜、益兴永百货、和合商店、兴茂茶庄、红丽染坊、中义和糕点、杨家货栈、德明药房、赵家店、永春堂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
昭德街区著名的 食品店隆盛糕点、福禄寿糕点,传统老工艺程记红炉等均有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生意兴隆。
著名的 传统食品刘蒙汗家烧饼、梅穗综子、老汤牛肉、东关烀糕、东关粘粥等现已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的影视基地 保留有中国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青州昭德古街区,引得拍摄历史古装戏的**、电视导演们纷至沓来,例如,《西游记》、《聊斋》、《李清照》、《宋江》、《郑板桥》、《代号007》、《黄金驿站》、《罗荣桓》等都曾利用古街为背景拍摄了大量的历史镜头,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扬世界。
自青州建市后,市委、市 提出保留“古”字、突出“青”字的城市建设方针,使这些古建筑群得以较好地保护。
1990年,昭德街区被公布为青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7年开始,市 对昭德街沿街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整修,对昭德街上已经磨损了几百年的街道青石板就地翻底铺垫,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风貌,又保护了这批被踩踏几百年的石板。
近几年,青州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文物保护与利用,聘请专家对昭德街区进行了总体保护规划,街区居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
目前,这一规划正在逐步实施。
今年,市 和宗教部门将联合出资修复 寺冀真堂和经纶堂,复建基督教堂恩光楼。
整个过程文物部门全程参与,一切按总体保护规划和有关的文物保护规定实施。
青州的古街,已经成为青州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吸引许多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前驻华大使阿南惟茂的夫人阿南史代就曾多次专程前来考察昭德古街,并写下数卷研究论文。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宣传推介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将会走进青州古街,徜徉于浓浓的古风古韵之中,领略青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出现过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赵明成夫妇在青州居住10余年写诗填词,硕果累累,蒲松龄更是与青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值今日,各市都在纷纷打造文化品牌,青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近日,记者拜会了青州文化局局长许新益。
记者一直对青州博物馆印象深刻,尤其是博物馆珍藏的赵秉忠状元卷,很受震撼,在青州文化局局长许新益的介绍下,记者对青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州有7000年的文明史,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并且是古九州之一。
凡是到青州的人,无不慕名参观博物馆,那是青州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的缩影。
商代的铜鼎、汉代的玉璧、北齐的石室线刻、北周的大佛像、南北朝的菩萨、隋唐的石雕、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明万历年的殿试状元卷真本以及本地历代所产的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碑碣、字画等文物达到2万多件,使人领略到青州历史丰采。
“要说青州的文化特点,应该是青州文化的融合性很强。
”许新益说。
青州共有汉、回、满、土家、苗等30几个民族,多年来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融合性极强的青州地域文化。
具有代表性的有享誉中外的佛教文化,比如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龙兴佛教造像,还有源远流长的“寿”文化。
云门山的“寿”字,被誉为“天下第一寿”,“寿比南山”一词据说就源于此。
另外,青州的名人文化也很璀璨,寇准、范仲淹、李清照、欧阳修、富弼等都与青州结过不解之缘。
文化旅游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当记者问到青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时,许新益很激动地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品牌的着力点。
近年来,青州主要围绕古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开发等三方面开展工作,重点培植七大文化产业:一是文化旅游,重点开发佛、寿文化旅游线路,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品牌;二是演艺业,建设休闲娱乐中心,组建青州市艺术团,排演一台能够代表青州形象的原创性大型歌舞;三是古玩字画与工艺品产业,培植古玩书画和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精心打造龙头企业,引导古玩字画和工艺美术产品向特色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发展印刷行业;五是广告会展业,重点抓好花博会这一社会文化知名品牌,使其尽快形成集节、会、展、演、赛为一体的特色会展品牌;六是休闲娱乐产业;七是文化地产业,重点开发南阳河、益王府、尧王湖、衡王府、海岱小区等,彰显古城文化魅力。
青州近年来要抓好17个文化产业项目。
一是建设青州文化信息产业园,投入约5个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以现有东坝印刷企业为基础的印刷产业项目;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产品经营区,重点规划“五大市场”,即东夷文化书画园、古玩市场、古街文化市场、南阳河景区文化市场、书画艺术城、钰铧文化市场;四是佛寿文化开发项目,重点建设凤凰山观音雕塑和寿文化博览园,开发寿文化产品。
另外还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旗城文化开发项目,衡王府文化项目,以黄楼为中心的生态农业观光文化产业园区,会展文化产业中心,郑母镇复建状元楼、文庙,保护开发“四大御葬”等基础设施,以东夷文化园、将军文化园为中心的专题文化产业项目,以昭德街、真教寺等为中心的宗教文化产业项目等。
在谈到青州市 在文化项目的建设上是否会给予一些扶持政策的问题时,许新益说:“为了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青州成立了协调机构及制定了优惠政策,以 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且设立了青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动漫和产业园区的建设。
另外,青州还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
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大力引进和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项目。
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可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
再者,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入驻。
利用花博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各种招商平台,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步伐。
还有一点,引导城乡居民提高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也是很重要的。
”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现代青州在文化品牌打造上的诸多政策扶持和努力,文化旅游正在成为青州城市品牌形象的金字招牌,青州也日益成为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品牌响亮、设施先进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市。
一、译文:王曾高中状元,回到青州故乡。当地的府帅李继昌听说他回来,让城里的父老乡亲在近郊迎接他。王曾听说了这件事情,于是换了衣服,编了姓名,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
他谒见李知州时, 李继昌甚感惊讶,问道:“听说你来,我已派人迎接,可是城门那里没有回复,你怎么就来了?”王曾说:“我有幸及第登科,又怎么敢劳烦郡守和乡亲们来迎接?这是加重我的罪过,因此改换了姓名,骗了远来迎接的人和门司来拜访您。“李继昌叹曰:“你才是真正的状元啊。”
二、原文: 出自南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王沂公曾状元及第,还青州故郡。府帅闻其归,命父老娼乐迎于近郊,公乃易服乘小卫由他门入,遽谒守。守惊曰:“闻君来,已遣人奉迎,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公曰:“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太守父老致迓,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诳迎者与门司而上谒。”守叹曰:“君所谓真状元矣!”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二、作品简介:《能改斋漫录》
笔记集。南宋吴曾撰。吴曾,字虑臣,一说字虎臣(疑误)。崇仁(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博闻强记,知名当时。因应试不第,于绍兴十一年(1141)献书秦桧,得补右迪功郎,后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检讨官,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后辞官。
下及元明,刊本又绝。今所见者为明人从秘阁抄出,共18卷,分13门:事始、辨误、事实、沿袭、地理、议论、记诗、记事、记文、类对、方物、乐府、神仙鬼怪。记载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资料丰富,援引广泛,且保存了不少已佚文献,因而为后世文史研究者所重视。诸家考证之文,往往征引其说。但作者党附秦桧,曲意取媚,在书中亦有所表现。考证也有不少失实处,故曾遭到同时代人普遍指摘。今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有详细评述。
《宋史˙卷三一○˙王曾传》。
王曾,字孝先,膏州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一写文章词赋。宋代成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问,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选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闾的传言耍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咖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王曾,以什么身份于公元1013年来到南京(今北京)?
本文2023-12-03 03:03: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