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是如何评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3收藏

世人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是如何评价的,第1张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张改革,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科技,引进外来科技和先进军工民事。在国外李鸿章主张和谈,对列强绥靖,以换取中国在世界的稳定。

李鸿章照片

近代末期,李鸿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然而他桎梏于封建帝国的思想,无法摆脱洋务改革的局限性,改革未能达到目的。李鸿章逐渐从洋务运动的强国转为富国,开始构建朝廷的国有民生企业,洋务运动带来的富裕最终只被少数满清贵族所有。

洋务运动带来的新风却让近代中国拥有追赶列强的基石,一部分程度上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促进了未来革命的成功。轮船招商局等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加快了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汉阳兵工厂等则成为近代中国武装革命的重要力量。

清 在世界列强面前任人鱼肉,李鸿章作为外事交流的重臣,为保清朝的稳定,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渗透因此不断增强。李鸿章临终前签订的《辛丑条约》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陷入混乱。

李鸿章于清 而言是中兴名臣,于国家民众而言是卖国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是改革伟人。李鸿章才能卓越,而满清的腐败让他的施展空间大为限制。水浅船大,让人扼腕。

李鸿章政改笔记

李鸿章的政改笔记出自雪珥,全面分析了李鸿章利用洋务改革拯救腐朽的帝国,在这段时期李鸿章的敌人内有封建政敌和满清贵族,外有帝国主义压榨,而李鸿章通过“以夷制夷”和培养军方后人来扩大洋务运动的影响力和改革进度。

李鸿章政改笔记

在政改笔记中,我们看到李鸿章是如何成为清 的一代权臣,在国内的反对中通过政治斗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用贪官污吏达到国内各大势力的平衡,经历低潮仍旧不改初心,从而完成洋务改革的既定目的。

李鸿章并非汉奸,国内逼迫希望谈和,国外列强进行压迫恐吓。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甚至遇刺,同时父子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为李鸿章扩建海军、修建铁路等试图保护清朝的海疆安全,此事让日本对李鸿章极为忌惮。然而这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陷入了政治低潮,洋务运动也开始偃旗息鼓。

李鸿章曾经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西行,为政改积攒知识。在各国游览期间,李鸿章受到了各国的惊叹,对于这个没落的东方大臣拥有近代其他人所没有的眼光和政治手腕表示认同,这让李鸿章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外交卖国罪名埋下灾祸。

在李鸿章低潮时期,他对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民主或君主立宪表示认可,认为这极有可能会发生,同时他也期望未来的政治领袖谨记国家统一对于崛起的必要性。

李鸿章访美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

李鸿章画像

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很关注此事,美国朝野也把他当做一件大事,作为东方第一位高官来到美利坚,《 》跟踪报道了李鸿章的活动全过程。

李鸿章此次出访美国,行程紧凑,除了例行公事外会见外国使者,看完在美华人外,还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美国的排华法案及美国歧视华工的做法,并接受了记着访问,讨论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欢迎外国人在中国来进行友好的经商和投资,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 ,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为期十天的访美活动结束后,李鸿章离开华人自发送行,在访美的十天里,这位古稀老人不卑不亢的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展现出了一个高官特有的风度,他虽然是一位老人,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国家尽自己可能的力量,也许对于他的功过历史早有明说,但是在不同人的心里,这位老人爱国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老人。

李鸿章书法

作为封建帝国终点的重臣,李鸿章仍旧留存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嗜好,友好学子同乡,和睦亲邻师友,拟写对联诗作表明心意。李鸿章留下来的书法,也大都证明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学的造诣颇具功底。

李鸿章书法

李鸿章的书法作品处于近代,留存较多,然而价值却远超一副古字画。古代常常以字观人,以文取官。李鸿章曾经做过翰林庶吉士,这表明他的文学功底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墨宝多赠以同袍将士或同窗官员,以书法表明自己的心迹。

“常将令德表风俗,不以外物摄天和”,这段不过最简单的对联表明了李鸿章下笔时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朝中重臣,李鸿章意在富国强兵,他已经不需要甚至不想要通过争权夺利来保障自己的权位。

“天”字在联中锋芒必露,李鸿章的个人荣辱被清 和列强的外交践踏,他不再在意这些身外名声,以忠君爱国贯穿自己的一生。

李鸿章晚年时的书法已经逐渐藏锋于内,他的落款已经由原来的“合肥李鸿章”变为“仪叟李鸿章”。他已是垂垂老矣,已经将毕生奉献了国家。他为官做事从不脱离朝廷法度和帝后旨意,他下笔成书极为顾全纸张大局布置。

至今为止,李鸿章所有的文字姿态极低,无论是隶书或是行书草书,谦让而恭谨,处处避让,循规蹈矩,然而在字里行间的距离和字体的大小,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老人有时下笔的无奈和决心。

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画像

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死后不久,长子李经述在守孝期间也逝世了,唯有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承担起李家朝中的力量。李鸿章对于幼子极为喜爱,因此李经迈受到李鸿章余荫清 做到驻奥匈帝国大臣、民政右侍郎等职。李经迈是最为理解父亲的人,所以他曾一度为父亲鸣不平,深悔看错他人、错信朝廷。

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极为颓唐,家中唯有长孙李国杰稍缓他的情绪。李国杰极为著名,和军阀段祺瑞等人交好,在北洋时期和民国初期占据高位,长期掌握轮船招商局。李国杰出手阔绰,与杜月笙、黄金荣等相交甚密,曾经救济抗日志士王亚樵。蒋介石上位后,李国杰因洋务运动和满清遗产与蒋介石交恶,且并未看透政治大局,在日军侵华后不久,被蒋介石指使军统暗杀。

李鸿章的曾孙一代随着李国杰的死亡和日军侵华而逐渐没落,或隐姓埋名,或专于学术,多数生活在上海或安徽合肥。在现代中国,李鸿章的后代多为道字辈和永字辈。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句古人的谚语在李鸿章后人身上完全应验,自李鸿章的从孙开始,他们不再拥有贵族的骄傲,依靠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知识素养,为自己而活。

李鸿章儿子共有六人。 原配夫人周氏生子经毓,早夭;长子李经方(1855719—1934928),字伯行,号端甫,是由六弟李昭庆过继的,所以又称嗣子。次子李经述(18641224—190246),字仲彭,号澹园,是由继室夫人赵小莲所生,因系嫡出,所以李鸿章逝世后由他承袭了肃毅侯的爵位,《合肥李氏三世遗集》里的《李袭侯遗集》就是他的作品。三子李经迈(1877123—1938),字季高,号又苏,别号澄园,是妾莫氏所生;在经迈前后,莫氏还各生有一子:谱名经远、经进,谱上记载均作“觞”,也就是出生后不久即早夭了。除此之外,并无李经儒的记载。可以旁证的是当时人所写的《清史稿》李鸿章传,以及李鸿章逝世时清王朝最高当局颁下的谕旨和御赐碑祭文,其中对李鸿章之子,明确记载只有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三人。再遍查李鸿章兄弟六人“经”字辈的所有子侄中,也均无李经儒其人。

李岗村的李长明曾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因为李鸿章姓李,并且李鸿章的先人是从许家过继给李家的,因此爷爷的爷爷就将姓改成了李。当然,那时由许姓改为李姓的,并非李长明的先人一个;此外,也有一些李姓人家把姓改成了许。 李长明说,改来改去有些乱。他爷爷在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父亲要认祖归宗,以后的子孙要改回许姓。因此,李长明决定让孩子姓许。 村庄里有座古祠堂 在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有一个叫「 ”许漕坊”的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处古旧建筑。 李长明的孩子为啥要姓许,还要从这座古建筑说起。 在这栋古建筑的门口,写着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报恩祠(由于区划调整,目前这里已属于新站区)。「 ”这个祠堂是我们的许氏宗祠,叫报恩祠。”有村民说。 在祠堂一个最高的梁上刻着许多字,上面记录着这座祠堂修建的日期和修建人的姓名。站上去仔细辨认,能看到「 ”兵部尚书、太子太傅”「 ”李鸿章、李鹤章”等字样。 不错,这个古祠堂的出资者正是李鸿章和李鹤章。 「 ”从合肥市来看,这是目前规格最高的一座祠堂。出资建设者是李鸿章。”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李鸿章将它命名为「 ”报恩祠”,并亲笔写下祠堂名。他说,该祠堂原为三进七开间,现为两进七开间。在清代,三开间或五开间是民间祠堂的规格,只有官至一定级别,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 为何这俩姓李的要给姓许的建祠堂呢?姓许的又是何许高人?又有何恩要报? 几个村的姓氏奥秘 和许漕坊村紧邻的村庄是李岗村和许庙村。这三个村庄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许漕坊和许庙村,自然是以许姓居多。而李岗村则是李姓居多。据许漕坊村的老人介绍,李家以前是磨豆腐的,而许家则是酿酒的,许与李经常一起赶集,卖酒、卖豆腐。散集后,两人一起吃茶喝酒,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李家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许家的酿酒日子却并不好过。 村里老人说,李请许去家中吃饭,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而许回请李时,由于家中贫寒,无法用金银垫桌子,于是让四个儿子抬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 然而李见此情此景却哭着说:「 ”我有钱又有何用,又无子嗣继承。”许则大方地说:「 ”我们俩是兄弟,我的儿子便是你的儿子。”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许漕坊、许庙和李岗村几乎人人都知道。 当然这个故事怎么看都像是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许家确实过继了一个孩子给李家当儿子。这个孩子叫李慎所,而李慎所的第八代子嗣便是著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更名李慎所,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后生有四子。之后,李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支派增多。 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代,这支李姓仍然兼祧李、许两姓。不过在李文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能以双姓报考,最终舍许从李。道光癸未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也就是后来的磨店乡。随着李文安中举,之后李鸿章大紫大红,李姓家族开始了飞黄腾达。 随着李鸿章的发达,在李鸿章出生地(现在的群治村)建起了「 ”李氏宗祠”。而在现在的许漕坊和许庙村,为了报答许姓祖先,光绪二年(1876年)由李鸿章及兄弟们出钱修建「 ”报恩祠”。三进七开间,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曾引村民变换姓氏 曾任磨店乡群治小学校长的许高海告诉记者,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李鸿章母亲死后,慈禧了解到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觉得奇怪,询问李鸿章为何父母皆姓李?同姓结婚,这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李鸿章告知慈禧,自己姓许。于是又有好事者说,李鸿章曾一度想把自己的姓改回本来的「 ”许”姓,但最终由于名声在外,就没有改了。 但这之后发生的姓氏变化是李鸿章没有料想的。 首先,许多许姓在李鸿章出名后皆改成了李姓,并且修改了家谱,这使得姓李的人口激增。而有一些姓李的人则开始改姓许,尤其是一些李岗村以外的李姓人,纷纷改姓许。因为李鸿章本姓许,这样才能做真正的「 ”李鸿章族人”,和李鸿章扯上关系。 「 ”主要发生在李鸿章和李鸿章后面那一代人身上,李鸿章的家族辈份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而在许姓上,李鸿章又有许姓的辈份。所以整体上就比较混乱。”许高海介绍说,时人甚至对「 ”李氏宗祠”和「 ”许氏宗祠”都乱拜。 开始回归本源姓氏 对于许姓和李姓的故事,李长明当然耳熟能详。「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许多次。”李长明告诉记者,他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就是因为李鸿章姓李,爷爷的爷爷就将自己的许姓改为了李姓。 前些年,无论是许姓还是李姓都在重修家谱,而李长明告诉记者,由于家中是从许姓改为李姓的,所以从辈份上来说就比较混乱。「 ”改革开放后,一位从香港来的李姓后人到村子里来认祖归宗,拜报恩祠。知道许多人改李姓后,这个老人家就对他父亲说,一定要让孩子改回来,不然真乱了。”李长明说,将孩子改为许姓,这也是家族里的意思。李长明的爷爷临死前,甚至对李长明的父亲说,还是要认祖归宗的,以后的子孙还是改回来吧。 「 ”现在我们许多许姓、李姓的后代都在外面打拼,也陆续听到有人把姓改回来的。所以这次上户口,就想把姓改回来。”李长明说。

按照中国传统,每个人有名、字、号,个中讲究,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使用不当,造成大错。

一、古人如何取名?

名跟随人的一生,所以取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

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

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二、名、字关联讲究多

古人有一种“名外之外”,也就是字。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起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并列式:字和名意义相同或相通,是并列关系。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的意思。

辅助式: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皆为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李渔,字笠翁。蓑笠是渔翁的象征。

矛盾式:字和名以相反的意思进行关联。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扩充式:字与名往往出自同一句话中,意思相顺,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延伸式:字的意思为名字的意思的延伸。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三、名、字怎么用?

由于古人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条原则。

名一般用作谦卑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以示尊重。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万万不能称名。特别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完全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取个什么号,全凭你爱好

古代帝王的号,有尊号、庙号、谥号、年号之分,一般都有特定的意思,其中如谥号具有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盖棺定论的意义,是不能随便取的。但是,民间之人取号,则是随意得多。除了封号、谥号之外,号的产生全是凭爱好。

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比较有名的例子有:

忧世愤俗的爱国诗人陆游,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索性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宋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对宋室的铭记;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寄托着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有些号是他人所起并得到公认的,如“绰号”、“浑号”等。它有极强的表义性,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折光或写照。

春秋时的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被秦国国君用了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了秦国。

宋代有一位“三旨宰相”,是因为他在十多年的宰相任中只做三件事:取旨、领旨、传旨。

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四、其它的称呼方式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称呼的方式还有多种。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三)

励双杰

 第四部,小帅邵友濂《 余姚邵氏宗谱 》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清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邵曰濂、邵友濂主修,二十四册。

名声煊赫号称上海第一家的“斜桥邵家”静安寺路大府第,那可是邵友濂任补江苏省苏松太道兼江海关道时任上所修。小帅邵友濂,光绪元年出使俄罗斯署理俄罗斯钦差大臣,在曾纪泽与俄罗斯重新订约取回伊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光绪十七年又接替刘铭传,成为台湾的第二任巡抚。他的长子邵颐元配李氏,就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三女儿,我曾在《合肥李氏宗谱》中提到过。次子邵恒娶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买办、资本家、后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的第四个女儿。邵恒长子邵洵美是二三十年代闻名国内外文坛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和集邮家。当年,邵洵美在上海文化界人士中有“海上才子”之美誉。而由于他慷慨豪放,交游广阔,他的“洵美沙龙”里几乎汇集了当年南北骚人墨客中的“半朝文武”,因此又被尊上了一个“文坛孟尝君”的徽号。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家庭,注定他的家族也是不简单的。

邵氏始迁祖邵忠,为邵雍十世孙。邵雍,字尧夫,行百六,号康节,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谱何不以邵雍为始祖而以忠为始祖?与邵友濂同时代却又相友善的学人俞樾在为《余姚邵氏宗谱》所撰的序言中说:“康节之孙讳溥者,从宋高宗南渡,始家于浙,又七传而迁于余姚。此谱以迁余姚者为始祖,其以前者昭穆难稽,姑从盖阙,自始迁祖以下备载无遗,考订支派,补辑文献,是吾族者必详,非吾族者必摈,有条不紊,体例秩然”。由此可见任主修的邵曰濂、邵友濂兄弟的学识和严谨,毫无世之通行修谱必上溯三皇五帝的陋习。

始迁祖邵忠,行千八,字诚之,一字克诚,号抑庵,官宋扬州路都巡,自会稽宁桑里迁居余姚通德乡清风里。生三子,长元诚,行亚一;次丙,初名元雍,行亚三;三恭,初名元亶,字子泰,号桂轩,行亚六。而析为亚一、亚三、亚六三房,本谱即三大房所修。邵友濂即出自亚三房,为二十一世,世系记载:行三,原名维埏,号小村,配龚氏,续配杨氏,均无出,又继配翁氏,生一子,即后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女婿邵颐。修谱之时,邵友濂尚有台湾布政使的任上。

俞樾在序中又说:“溯有明一代,领乡荐者五十三人,登进士榜二十二人,至本朝而科第蝉联,指不胜屈,蔚然为浙东望族。”据统计,仅清代,余姚邵氏一门中进士的就有二十六人,难怪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如元代官东流县尹勅使琉球加一品衔的邵全、明代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谥庄毅的邵番、福建邵武府知府邵悳久、江南凤阳府知府邵元吉、太仆寺正卿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康僖的邵锐、福建盐场大使邵时泰、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邵时健、山东济南府德州库大使邵时直、广东按察司佥事整饬岭西兵备道邵时敏、四川成都府知府邵经济、巡按江西等处地方监察御史邵基、锦衣卫镇抚邵墀、刑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的邵陛、南京淮安府海州知府邵甄、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苏松常镇邵稷、太医院御医邵雷、南京刑部郎中邵程、南京后军都督府经历邵守检、北直天津卫怀远将军邵汝楫、山海关千总邵洪祉、监国时总兵威武将军邵继先、鲁王时鲁将军邵一梓等都出自这个家族。

到了清朝,更是不得了,浙东重要史学家邵廷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邵远平、著名天文历算学家邵昂霄、著名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内阁中书邵存懋、江苏徐州府知府邵大业、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知州邵宏堂、麻哈州知州邵自励、都察院左都御史邵自昌、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武英殿功臣馆纂修邵葆锺、云南鹤庆州知州邵葆槎、翰林院编修攺补内阁中书邵瑛、江苏巡抚邵名甲、漕运总督团练大臣谥文靖的邵灿、河南候补道加盐运使二品项戴邵琦、在任殉难的台湾府嘉义县知县邵用之、同为本谱主修的邵曰濂,同治七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等等,指不胜屈,正所谓“世间崛起,绵绵不绝”是也。

在浙江余姚,明清二朝,再无第二家可与邵氏相抗衡。

以邵氏之显赫,家谱中收录历代文人墨客为邵氏所撰文篇颇多,如翁大立、黄宗羲、全祖望、钱大昕、卢文弨、张廷玉、陈有年、俞樾等等。本谱之书签即由曾纪泽所署。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沅帅曾国荃的侄子,他们家族的家谱,还得在后面说到。光绪六年清政府委派曾纪泽为驻俄公使,邵友濂襄理曾纪泽与俄方谈判,至光绪七年二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达成,中国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的大片土地,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敢与洋人叫板而改订的条约。邵友濂与曾纪泽的友情也于此可见,请他给家谱题个书签,那自是不在话下。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目录,光绪三十三年修本《余姚邵氏宗谱》在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二部)、浙江图书馆(二部)、杭州大学、山西社科院、美国等处各有收藏。而递修的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十八卷贻编七卷首一卷二十六册,北京图书馆(三部)、中科院历史所、人民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缺贻编卷一)、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四川图书馆、余姚梨洲文献馆(三部,其中一部缺卷11,一部缺卷12)、山西社科院(缺一册)等亦均有收藏。

虽说《余姚邵氏宗谱》存世较多,我又是邵友濂的余姚同乡(按:后余姚划出姚北地区归拨于慈溪)但这一部到我手上,却也是不容易的。话说2002年秋,余姚城内一个叫小辉的旧货商找到了我,说有一部《邵氏》家谱,只是现在到他手上的,只有第一册,问我多少钱能要。谱没见过,价自然不好多说,何况我与小辉并不相熟。小辉做事够辣,拿到第一册后,与我谈价未果,又与原物主谈,因为价压的厉害,人家不肯,要他把第一册还出来,他就把这一册拆散,只还了人家半册,本来完完整整好好的一套谱,现在成了残谱,如何卖得出好价?原物主斗不过他,只好把谱低价给了小灰。小辉拿到了谱,又来找我,说人家要把谱以150元一册的价让给杭州人,你如果能加点,让我有点利润,我就帮你把谱拿下来,因为我把第一册扣下了,他不敢不听我的。那时我还不知道小辉是啥样的人,加上他在前几天确实说过第一册就在他的手上,这么一说,我就信了,因为是本土的家谱,可遇而不可求,高一点也正常,就要他想办法拿过来。当天晚上谱就到了我的手上,第一册的装订线明显不同,是用的棕色细线,应该是裁缝做衣服的那种。事隔月余,在宁波范宅古玩市场,我又用60元的价配到了家谱的原置谱箱,我问那卖谱箱的,里面的谱呢?他就一五、一十的跟我讲来,才明白小辉之果辣,真令人佩服得一塌糊涂,自叹不如。

当然,那时的价不能与现在相比,何况台湾第一、二任巡抚刘铭传、邵友濂的家族家谱共藏一处的,除我之外,别无分店,还是有理由得意一下的。

后来,我还在余姚城郊的一个旧货商家中,看到过一部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缺了十册,还存十六册,有二片谱夹。人家要价并不高,但这十几册谱实在是蛀得厉害,手还没摸就觉得毛骨悚然,后来就没有要。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62 页: 邵友濂:字筱村,杭州人,尝随曾纪泽使节至英俄,荐擢道员,历官至台湾巡抚。乙未命偕张荫恒行成于日,日人拒之。移湖南,至未任,乞休归,卒。友濂精密,为纪泽所称,而实无才。官台湾日,颇受制武弁,故台防军士之骄为各省所未有。一夕,方演剧晏客,突有人登台,摔一仱下,亟问此何人,左右对曰,省防某领统子也,仱为所喏,而中道事他人,久欲杀之,不可得,今闻在此,特摔之去,不取污抚署地也。友濂默然。越日,是仱死,通衢间身分为五矣。予在台日,闻诸胡缉之,盖所目睹也。

李鸿章生前共有两任正室夫人。1845年,他按照家人安排与周氏联姻,直至1861年原配周氏去世。之后,李鸿章娶了安徽太湖一个著名书香之家的千金赵小莲。赵小莲的祖父是清嘉庆元年的状元赵文楷。自赵文楷起,赵氏祖孙四代进士。原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出身于这个赵氏家族,是赵小莲的侄重孙。

  赵小莲的身价自然非同一般。李鸿章对这个继室格外看重。封建社会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后应与丈夫合葬。但最终与李鸿章合葬的,竟是继室赵小莲。相传,赵小莲有“旺夫运”,从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的30年,恰恰是李鸿章在中国政坛上最大红大紫的30年:办洋务,办海军,办学堂,都是在这一时期。1892年赵小莲去世,李鸿章也开始走向低谷。

  李氏家族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骨子里却还是个很念旧的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儿女婚嫁时最相信的也是淮军,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

  四川总督刘秉璋曾师从李文安和李鸿章父子,后又被李鸿章调往淮军,统领淮军的主力部队。而刘李两家,从儿女到姑侄,竟先后通了七门姻亲。

  除了与淮系要员联姻外,李家还攀了很多阔亲戚,来扩充自己的实力。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段祺瑞的外孙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都和李家成了亲戚。

  李鸿章不像他的兄弟那样多子多孙,他只有三个儿子:经方、经述、经迈。其中,大儿子还是从六房李昭庆家过继来的。

  在婚姻问题上,李鸿章的女儿菊耦名声颇为响亮。她与张佩纶的传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关注。张佩纶当时已年近四旬,结过两次婚,由于他在福建马尾海战中的错误指挥,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背上了罪臣的名声。李鸿章欣赏他的才学,并没有嫌弃他,毅然决然要将最心爱的女儿嫁给这中年男子。据说当时赵氏夫人哭闹着不让最心爱的女儿过门,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只好作罢。菊耦的孙女便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张爱玲。

  虽然李氏家族的联姻网,看上去密不可破。然而,李鸿章去世后,随着时局的变动,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着骂名,开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的家风,开拓了一片天地;也有些子嗣,因为吸食大烟,打牌赌博,下场悲惨。

  第四第五代靠自己改变局面

  李鸿章家族的第四代和第五代,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出身问题。他们多半没有沾到父辈的光,惟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变局面。

  在如今的李家后代中,李道增是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人。李道增1930年1月出生于上海,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他是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的父亲很早便离开安徽来到了上海,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李道增母亲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在这个“半新不旧,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就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李家是传统的大家庭,李道增记得:“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父亲很重视中文的教育,要我们写大字、练小楷。”

  李道增英文功底很扎实,他六七岁起开始学习英文,上中学时就开始看英文参考书。正是由于李道增有这一特长,在我国最早与西方在建筑领域内交流时,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李道增看来,这一切也与家族的传承有关。“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那么早就开始接触西方,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他也把西方的教育带到了家中。我父亲英文和国学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在上海普陀区真光路的一个小区内,记者见到了李昭庆(李鸿章六弟)的第五代孙李道钧。李道钧1944年生,退休前是上海染料化工八厂助理工程师。李道钧说,当年他的曾祖父李经叙曾被李家托付给晚清著名外交官伍廷芳,后出任江南制造局会办和金陵制造局总办,精明能干。伍廷芳出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时,李经叙以二等参赞的身份赴秘鲁,负责代办公使事务。数年后,又赴墨西哥任职,但非常不幸,没去多久就病逝在那里。后来,李经叙的大儿子李国源、侄子李国栋都相继当了外交官,加上李鸿章,祖上可谓三代外交官之家。

  采访中,当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一切从头学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等。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创业时什么杂活都干过,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他凭借自己的打拼,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绵延数百年,繁衍十几代,现在的李氏后裔以道、永、昌辈居多,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

彭玉麟根本就没有杀死李鸿章的亲侄儿李秋生,因为李鸿章并没有一个侄儿叫李秋生,所以这根本就没有彭玉林杀死李鸿章亲侄儿的这一件事,原因有下。

其一,在民间传说中,李鸿章他有一个叫李奎的弟弟,但是李鸿章一家是安徽合肥的大家,在各种文献上都有记载,其中就记载了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而李文安总共生了6个孩子,但这其中并没有一个叫李奎的人,所以很明显,他并没有一个这样的弟弟,也就不会有一个叫李秋生的侄子。

其二,在文献中记载,古代中人们取名字是有着一定的讲究的,不会随随便便就把名字取好,是一定会按照辈分来却取名字的,根据李鸿章的家谱,李鸿章的下辈一定是由“李经某”三个字组成,那么李逵和李秋生根本就不是他的弟弟或者他的侄子。

其三,因为李鸿章与彭玉麟的关系十分的不好,因而他们往来的书信十分的少,5年寄一封都算好的,并且据文献中记载,李鸿章与彭玉玲互通的书信,其中并没有民间传言中彭玉麟写给李鸿章的那一封,这也从侧面的证明了,这一民间传说是不真实的。

其四,这一民间传闻其实出自于小说家言,是赖小玉所著的长篇小说《汇贤堂》其中的故事,故事中说,李鸿章有个叫李秋生的侄子,仗着他的势力,无恶不作,搜刮民脂。而彭玉麟在当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了安徽,正巧碰见李秋生,欺男霸女,所以一怒之下就把李秋生给杀了。然而这并不是与史实相符的,可能是作者自己构想的情节,毕竟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更加的吸引读者前来阅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彭玉麟怒杀李鸿章侄儿这一件事,只是民间传说,并不是真实发生并存在的历史。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彭玉麟并没有杀害李鸿章的侄子。

世人对晚清名臣李鸿章是如何评价的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李鸿章为国家的统一安定对农民起义势力进行军事镇压,为国家的富强而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