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家谱红蓝铅笔各代表什么?
三年之前,郭德纲不知道是深谋远虑还是一时心血来潮,当众宣布了德云社家谱三年一修,其实三年时间修订一次家谱,对于一般相声艺人来讲有点太短。试想一下,你一共就收了几个徒弟,犯不着三年修订一次。德云社毕竟是家大业大,几百位相声演员每年进进出出也算是正常,把德云社当成公司来看的话,每年有个5%的淘汰率,给人的感觉就是德云社人员流失严重,每年十几位相声演员退出。
2010年之前的德云社,演员的流失率确实相当严重,创业元老李菁曾经在采访中谈到自己为什么退出德云社时,非常严肃的谈到了退出德云社很重要的一点,德云社演员的退出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成批的退出。李菁举了一个例子,曾经德云社还经常演一些相声剧,2003年的一场相声剧,几十位演员登场演出,到了2008年,李菁忽然发现这场相声剧的几十位演员,全部退出了德云社,没有一人留下来。曾经熟悉的老面孔都走了,新面孔只认郭德纲是大咖,李菁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最后选择了自立门户退出德云社。
正因为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退出的人数实在太多,所以郭德纲才在商演的时候调侃道:德云社的家谱得用铅笔写。仔细回味一下郭德纲这句话,在段子的背后也有着很多的无奈,朝夕相处了几年的徒弟,郭德纲寄予了厚望,结果说走就走,老郭的心中何等悲凉。
今年又是郭德纲重修家谱的时候,这三年德云社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有些演员的退出引起了网友和粉丝们的热议,更多演员的退出是默默无闻。我们看郭德纲公布重修家谱的消息,看的是热闹,作为老郭本人,当提笔在纸上写上一个一个名字的时候,这些小小的铅笔字会变成一幅幅画面,冲击到郭德纲的脑海之中。对于郭德纲,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让人惆怅的师徒情谊。
高晓攀在相声界有着不同一般的好人缘,他与姜昆、王佩元等主流相声演员保持良好关系,与郭德纲的德云社和其他民间团体也有着密切来往。 说到他和郭德纲的关系,从相声师承上他和郭德纲是同辈,而在西河大鼓门他算郭德纲的徒弟。
在成立嘻哈包袱铺之前,高晓攀的学艺和从业经历都非常坎坷。他从小跟着保定的相声名家冯春岭学习相声,而冯春岭的父亲是天津相声大家冯宝华。 后来高晓攀拜冯春岭为师,而冯春岭与侯耀文一样都属于文字辈演员,因此高晓攀就和郭德纲同为文字辈的下一辈相声演员,郭德纲算是高晓攀的师兄。
也是由于这层关系,2003年郭德纲的小剧场才收留了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高晓攀。
当时郭德纲带来几个人在北京潘家园附近的一家小剧场演出,条件简陋,少人问津。 有一天两个年轻人来到剧场,提起自己的师爷是冯宝华,郭德纲看在冯爷的面子上留下他们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高晓攀。
那时候郭德纲的小剧场还很不成气候,演员们除了表演都要身兼数职,高晓攀由于相貌出众,除了表演相声还经常担任报幕员。 他说相声有天津风味,同时又敢于创新,这一点得到郭德纲的肯定。高晓攀学西河大鼓拜郭德纲为师,就是在这段时期。
不过在小剧场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高晓攀就离开了。但这种离开和后来曹云金、何云伟等人离开之后势不两立不同,可以说是好聚好散的,高晓攀和郭德纲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此时而闹翻,其后还时有往来。 不过那时候的郭德纲也为高晓攀捏一把汗,以他当时的年龄和性格,在江湖气十足的相声圈不是那么好混。
好在几年之后的2008年,高晓攀成立的嘻哈包袱铺就火了,其后浮浮沉沉,也已经过去十多年。
2015年30岁的时候,高晓攀写了一本自传《别怂》,书中专门写了他眼中的郭德纲,还请郭德纲写了一篇序言。郭德纲看过文章建议高晓攀把对他的溢美之词删去,否则对高晓攀的发展不利,但高晓攀不同意。 文章中高晓攀对郭德纲的自身本领和行业贡献都大赞一番,当然同时也指出一些不足,但总体而言还是肯定为主。
目前德云社一家独大,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远远超过后面的嘻哈包袱铺和青曲社等团体。对此高晓攀有过思考,他认为德云社能达到今天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很多方面值得其他团队学习。
娱乐 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目前来看嘻哈包袱铺也是德云社的直接竞争关系,虽然影响力不及德云社,但他们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也并不代表以后不会超越德云社。但是目前来看两人的关系十分友好,这次《相声有新人》节目的播出,德云社的孟鹤堂、周九良和嘻哈包袱铺的金霏、陈曦两组选手是不分上下,足见嘻哈包袱铺选手的相声功底一点不差。
高晓攀这个人是十分圆滑的,主流和非主流都不得罪,各方关系处理的都很不错。比如姜昆经常带领高晓攀全国演出,和西安青曲社的苗阜关系也很不错,所以不得不佩服高晓攀的情商。郭德纲在这方面真还不如高晓攀圆滑,如果郭德纲能跟高晓攀这般圆滑,德云社也不会经历这么多坎坷,他本人也会比现在过的更舒服,更有尊严,更有 社会 地位。
也有人传言嘻哈包袱铺要出售部分股份,买家正是德云社的郭德纲,如果两人联手相声圈恐怕便是两人天下!
高晓攀是德云社之外相声界少有的高颜值相声演员,在张云雷、郭麒麟出名之前就霸占着相声界的帅哥位置。也是除德云社之外的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的掌柜。
在成立嘻哈包袱铺之前,高晓攀曾经在德云社当过主持、说过相声,时间差不多一年半左右,还和郭德纲同台合作过,算是有缘人吧,关系应该还不错。
离开德云社单干后,经过几年努力,嘻哈包袱铺也在北京占据了一席之地,应该是北京除德云社外比较出名的,和德云社有一定竞争关系,但相安无事,都凭能耐吃饭。
论相声界辈分,高晓攀和郭德纲是同辈,都是第八代相声人。论相声风格,应该说高晓攀独具一格,也下功夫真心研究相声艺术,体现了创新、活力、时代的特点。这个挺好,不落入俗套,也不模仿,走自己的路。
另外一层关系是,高晓攀曾经和陈柏寒一起认相声名家师胜杰为干爹,而师胜杰又是郭德纲拜师侯耀文时的“代师”,和郭德纲私交甚好,几次出手保护郭德纲。
高晓攀作为“嘻哈包袱铺”的掌柜,其名气在相声圈还是不小的。这位相声演员与郭德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在相声界是同辈中人。
高晓攀这些年在相声界混的还是不错的,创立的“嘻哈包袱铺”走红,又凭借英俊帅气的脸庞和不错的相声表演,而获得一定的人气。期间,与相声门第人士的关系也不错。
高晓攀与郭德纲在相声界辈分中属于同辈高晓攀他1985年生人,比郭德纲整整小了一轮,不过在相声界里,他们两是同辈的。
从小就热爱相声的高晓攀,跟随冯宝华先生学习相声多年,后来拜相声演员冯春岭为师。冯春岭是文字辈相声演员,与侯耀文是同辈,而郭德纲的师父是侯耀文。由此,郭德纲与高晓攀也就是同辈了。
高晓攀曾经也是德云社一员,与郭德纲关系友好高晓攀在03年考入中央戏曲学院大专班学习相声,毕业后,因生活所迫,高晓攀做过服装导购、做过司仪,但对于相声的热爱,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在2004年,高晓攀还组建过北京相声青年剧团呢,当时,还让他火了一把,毕竟年轻气盛,太过浮躁,剧团没维持多久,就宣布解散了。
这时,德云社也才刚刚起色,所以说高晓攀的成名还是挺早的,加上拥有一副英俊的外表,当时也是被人们称为80后“最年轻有为的相声演员”。
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晓攀还在德云社说过相声呢,只是在进入德云社说相声,他并不是拜郭德纲为师,而是以友谊、工作的形式。不过,在德云社呆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离开了。
在德云社期间,与郭德纲及德云社的很多相声演员关系都不错,而且他离开德云社,也不像何云伟、曹云金等人在德云社艰难时期选择离开的。
据说,高晓攀还是“两进两出”德云社呢,第二次的进入,是为了帮郭德纲的忙,那是正值德云社缺人之际,可见高晓攀还是很讲义气的。
高晓攀后来创立“嘻哈包袱铺”,与德云社虽属竞争,但不敌对高晓攀的事业心还是挺强的,他在2008年创立“嘻哈包袱铺”,而且很快就走红,一时成为相声界中颇有影响力的相声团体。
“嘻哈包袱铺”以年轻、流行、幽默而出名,在京城也算是雄霸一方啊。不过,我“嘻哈包袱铺”火了后,它并没有与同行的德云社产生敌对的关系。
近几年,德云社发展势如破竹,虽然“嘻哈包袱铺”的一些相声演员,后来选择加入了德云社,让高晓攀也是处于很尴尬的境界。不过,与德云社还是基于竞争关系,高晓攀也没有特别在意。
其实,高晓攀不仅与德云社郭德纲等关系融洽,与其他相声演员关系也处的友好。比如,与曲协姜昆关系也还可以,高晓攀也经常参加姜昆的演出,与西安青曲社苗阜关系也不错。
高晓攀善于交际,在相声界里与各社团相声演员处的都很不错啊,这也是让人佩服的一点。
此外,高晓攀与郭德纲的关系也许还不仅仅是这些,曾经高晓攀在德云社期间,还拜郭德纲评书门为师呢,只是没有举行拜师仪式罢了。这么说来,高晓攀还是郭德纲评书门“徒弟”呢,与前段时间周培岩拜郭德纲为师有几分相似。
去年,高晓攀还参加了由郭德纲主导的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呢,郭德纲也是给他不少建议。也足见高晓攀把自己当做一位相声新人,对郭德纲的敬重。
所以说,高晓攀与郭德纲两人在辈分上就有些“乱”了。相声界是同辈,评书门是“师徒”,亦师亦友的他们,关系自然是友好的不得了啦。
说起来高晓攀,更多人可能都知道他是个小品演员,在2016北京卫视小春晚的舞台上,《恋爱倒叙》让很多观众都知道了这个演员,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之前高晓攀也是说相声的,跟郭德纲还是师兄弟!
说起来相声,高晓攀的师傅和郭德纲的师傅是平辈,所以郭德纲和高晓攀也是平辈,但是俩人岁数上差的的确不少,所以也算是“师兄弟”。
但是很明显高晓攀就比郭德纲机灵多了,郭德纲虽然说相声很厉害,也很能赚钱,但是在相声界似乎真的不招人待见,diss他的人可真不少,郭德纲自己都说其他说相声的人都针对他。这话不用郭德纲说,我们都看得出来。
但是高晓攀不一样啊,上面扯着姜昆,参加姜昆的巡演,又在德云社打杂,对外也说是从德云社出来的,而且跟苗阜关系也说得过去,苗阜前几天不还发微博影射郭德纲来着吗?高晓攀倒是会做人,谁都不得罪。
高晓攀目前属于嘻哈包袱铺,还是掌柜的,这个组合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小品、话剧质量不能说上乘,但最起码对得起观众,但是跟德云社、开心麻花自然是没法比的。
不过也有人说呢,高晓攀想转让嘻哈包袱铺的部分股权,而郭德纲是潜在接盘者之一,这关系,用错综复杂来形容也不为过了吧。
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两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高晓攀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点儿复杂。
首先,郭德纲和高晓攀是师兄弟关系,其中,郭德纲恩师是文字辈的侯耀文先生,而高晓攀师父则是文字辈的冯春岭先生,这就意味着郭德纲和高晓攀两人都属于相声界第八代弟子,两人属于师兄弟关系。
其次,郭德纲是高晓攀的评书西河门的师父,要知道郭德纲可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金文声老爷子的弟子,这一背景令郭德纲在评书界有着不俗的地位,而当年高晓攀在德云社期间也特意拜郭德纲为师,学习评书,因此,单从评书界辈分论的话,郭德纲可是高晓攀正儿八经的师父。
在其次,郭德纲和高晓攀曾属于“班主”和“旗下演员”的关系,众所周知,郭德纲先后在2003年和2006年两度加入德云社,但因为经营理念不同等原因,高晓攀最终离开德云社,并创办了属于他自己的嘻哈包袱铺,因此,郭德纲和高晓攀两人属于“前班主”和“前雇用演员”关系。
最后,郭德纲和高晓攀还属于同行和竞争者,毕竟两人分别属于两大相声团体的班主,在业务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重合,这也导致德云社和嘻哈包袱铺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不过,好在高晓攀为人比较圆滑,人缘极好,在他两次离开德云社并创办自己的相声团体后,他不仅和郭德纲没有闹掰,两人关系还比较融洽。
首先,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问题回答邀请。对于“高晓攀和郭德纲现在是什么关系,谁的辈分高?”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
一、高晓攀和郭德纲在相声行业中是同辈高晓攀之前在德云社演出,后面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自己退出!之后自己创立嘻哈包袱铺,并且拜师相声名家冯春岭,同时拜师胜杰为义父。因此,一度成为与郭德纲同辈的相声排行!!!
二,在西河门中,郭德纲是高晓攀的师父在西河门中,郭德纲师承评书名家金文声,在取得一定成绩以后,郭德纲也开始开门收徒!之前高晓攀在德云社演出过,因为喜欢评书和单口,因此正式拜师郭德纲作为自己西河门的师父!郭德纲也答应,并且把他写进德云家谱。因此,在评书门中,郭德纲是高晓攀的师父!!!
总体来说,高晓攀和郭德纲有些紧密关系,并且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郭德纲也多次维护高晓攀,毕竟是自己的徒弟,也是为了相声事业的发展!!!
郭德纲和高晓攀都是张三禄的第八代弟-子,也就是说高晓攀和如今德云社的掌门人郭德纲是平辈!简单明了
去过几次嘻哈剧场,感觉底蕴不错,有很好的团队,比曹金何伟之流强很多,辈分本身可以很高,当时想拜常为师,后来自己觉得不好,拜了文一辈,挺好,特别火了后表态春晚,比西安苗低调,有作品,缺点是,临场能力
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都给我国很多的文化搭建了一个简介传播的舞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的相声演员其实也是能够很受欢迎的。而受争议的人也是有的,这高晓攀的师傅是谁呢?
高晓攀是谁的徒弟?
高晓攀自幼随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宝华先生学艺,后拜相声演员冯春岭为师。
冯宝华,北京人。原名冯振声。其父冯书田是民间戏法艺人。冯宝华自幼酷爱相声艺术,十三岁学相声,师承马桂元。后其师病故,他随马德禄及老艺人尹凤岐学艺,边学习边实践演出。自1937年后,在沈阳、哈尔滨、牡丹江、徐州等地献艺。
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与于宝林合作。
1954年进入天津市和平区相声队,任工会主席,与班德贵共为相声队队长。
1956年毕业于天津市文艺工会业校。
1959年同于宝林一起调入河北省曲艺队任工会主席,后改曲艺学校任教。
1961年调入天津市南开区相声队,为魏文亮捧哏。
1980年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后退休。晚年在民营团体众友相声团为尹笑声捧哏。
他改编的相声《小型话剧》在天津市首届曲艺会演中获一等奖。他的表演捧逗皆精。逗哏以贯口、腿子活为佳,捧哏捧得严实、不夺戏、不抢活,擅现挂。他与于宝林的合作严丝合缝,效果异常火爆火炽,被大家誉为富有特色的“火档”相声。1997年为录制传统相声资料,和于宝林录制了《铡美案》、《卖布头》、《渭水河》,和高笑林录制了《滑油山》、《粥挑子》、《哭当票》,和魏文华录制了《捉放曹》,和田立禾、佟手本录制了《翻四辈》等。
高晓攀和郭德纲是什么关系?
听相声的少,说相声的更少,听相声的80后少之又少,说相声的80后,那只能往死里找。还别说,在第九期《欢乐喜剧人》的补位嘉宾就来了这么一位说相声的80后,他就是高晓攀。说到这位高晓攀那来头可真真儿不小,熟悉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是一个特别讲究辈分的派别。郭德纲和高晓攀都是张三禄的第八代弟-子,也就是说高晓攀和如今德云社的掌门人郭德纲是平辈,所以辈分真的和年龄无关。但其实高晓攀和郭德纲的渊源可不止于此,在高晓攀自立门户前,曾经在德云社说了一年半的相声,甚至还和郭德纲同场演出过。
曹云金退赛后,无数网友担心《喜剧人》的参赛嘉宾中再也没有颜值担当了,对于分分钟为《喜剧人》操碎了心的网友们,这次可以放心了,因为新来的补位嘉宾高晓攀,不仅弥补了舞台上没有相声代表的尴尬局面,而且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男子,扛起《喜剧人》第一颜值这面大旗简直毫无压力。
谈起高晓攀,2015年和冯巩搭档出演的春晚小品《小棉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操着一口流利南方口音来自“湖”(福)建的帅小伙,也被网友誉为“中国好女婿”。别看这个帅小伙这么年轻,高晓攀现在已然是嘻哈包袱铺的老板,他的嘻哈包袱铺也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继高晓攀在《欢乐喜剧人》舞台上为传承经典艺术而努力后,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也于昨日公开发表感言,对传统艺术走向没落提出了个人见解与讽刺,称“越来越觉得传统艺术的没落,主要是由于盲目创新。抛开艺术的规律,为资金创新、为得奖创新、为创新而创新。一堆内行围着一堆外行,玩得可开心了。评剧象歌剧,京剧象越剧,剩下的象话剧加唱。曾有曲剧作曲家拿着作品对团长说:您看哪里还象曲剧,我还改!”。对于这番言论,许多网友认为郭德纲是因高晓攀的表演有感而发,而高晓攀随后转发回应郭德纲称“懂了就懂了!顺便谢谢郭老师为《别怂》作序!”。
郭德纲,一个名字足以让中国人民心潮澎湃的相声大师。他的相声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艺术造诣也备受推崇。但是,除了他的艺术才华,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情义之道。郭德纲情义谱,正是他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家之路的缩影。
情义之道
郭德纲常说:“做人要有情有义,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情义之道。他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
传承中华文化
郭德纲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家。他的相声作品中,不仅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相声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操作步骤
如何学习郭德纲情义谱呢?以下是一些操作步骤:
1了解郭德纲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情义之道。
2欣赏郭德纲的相声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3学习郭德纲的相声表演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4在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情义之道。
结尾
郭德纲情义谱,是我们学习情义之道、传承中华文化的良师益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能够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让我们一起学习郭德纲情义谱,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声《朋友谱》
别名:《白吃》《白吃猴》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去!”“吃**?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
德云家谱红蓝铅笔各代表什么?
本文2023-12-03 01:28: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