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人物 如赵子龙 关羽 诸葛亮 历史上真的存在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3浏览:1收藏

三国的人物  如赵子龙 关羽 诸葛亮  历史上真的存在么?,第1张

  确实存在,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三国志(史书)的YY版事情发生在东汉末年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张飞:正史的张飞字益德,并非演义里的翼德。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倚天剑等为虚构,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鞭打督邮。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陈宫捉放曹操:陈宫在191年开始跟随曹操,不是陈宫捉放曹操,应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实上只有十一路地方军参与董卓讨伐战,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而孙坚和曹操因官职问题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谦当时有参加,贡献粮草金钱等,但未出兵。公孙瓒亦有参与连署,但当时正在对付乌桓而未出兵;孔融当时正忙于对付黄巾贼;马腾与韩遂当时虽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青州刺史焦和虽曾起兵,因为青州黄巾复起,所以没有参与会盟,不久病死;荆州刺史王睿本来也有起兵,因为和孙坚有私怨,被其逼死。另外还有陈王刘宠与陈国相骆俊、河南尹朱隽反对董卓而起兵。

  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为孙坚所杀,而且被枭首。

  三英战吕布:虚构剧情,吕布被孙坚击退。

  连环计:《三国志》尚未记载貂蝉之名,但吕布确与董卓侍婢有染。

  关羽与女人:正史中有记载,关羽让曹操将秦怡路的妻子给他

  貂蝉: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文学作品中的貂蝉,乃是宋、金、元民间艺人、戏剧家、小说家创造出来的。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刘皇叔刘备: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地位,把他塑造为继承汉室正统的君主,而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而这个称号正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知刘备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

  徐州诛车胄:刘备所为。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无“土山约三事”。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被于吉吓死。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

  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古城斩蔡阳:刘备所为。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火烧博望坡:刘备所为,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 。

  怒吼长坂桥:该是张飞先断桥再大哮,曹操等人并未到场。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之前游说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况且曹植当时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欲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虽是千古绝句,但其后半句来源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事实上《三国志》里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根本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托之作。可见唐朝已有此传。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于濡须坞之战。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

  华容道:刘备确实曾发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战:火烧曹船发生在乌林。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之一,并没有男欢女爱的色彩,也没有后来的孙夫人投江。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无采用周瑜之美人计。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再者,周瑜的大度在三国时期是出了名的。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但是是马超吃的败仗,而官史并无载割须弃袍。

  许褚裸衣战马超:没有记载,马超甚至被许褚瞪得不敢动。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蜀之五虎。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将吴班。

  关羽单刀会:鲁肃、关羽的一场官式会宴,鲁肃令东吴诸将手持单刀,往赴关羽所设的宴会。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水淹七军: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于禁,擒斩庞德并率军急攻。

  关羽麦城拒降:历史上并未记载明确拒降,而《江表传》有关羽以伪降谋突围之机的记戴。

  擒关羽:并非潘璋,而是他的部将马忠。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况雷同。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所谓八阵是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及蛇蟠阵,每个阵形都由三十二队士兵所组成。 晋朝干宝的《晋记》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但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且被曹真所阻。

  《后出师表》:多认为是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军总指挥为张颌,非司马懿。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三国志》上并没有空城计的记载,只出现于野史中。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诸葛亮用兵:诸葛亮用兵善于治军,不善奇谋,政绩才是最耀眼的。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七星灯续命:虚构剧情。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相争失败、兵败被杀。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把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首先,不能不承认,关羽的武力应该是很高的,当时所谓“万人敌”是也。考据汉代还没有长柄刀,所以青龙偃月那种武器,应该是后世编的。关羽使用的武器,据专家考证应是长矛、马槊、汉戟,之类。但是,武力高并不象演义中所描绘的,对战争胜负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演义中往往是两阵对开,各出一将单挑,赢方挥旗掩杀,先胜一阵,其实毕竟是演义事实并不如此。

  

演义中几乎每仗必有单挑,而《三国志》上所记载的可以确定的单挑,总数目也不过三五回,还基本上都是和参与者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分不开的。将领凭借较量个人武力来推动战斗的胜利,这是野蛮时代的战争方式。而中国自从车战退离了历史舞台,孙武、吴起等军事家开始驱动步兵方阵,通过诡道来夺取胜利以后,单挑的旧俗就已经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识中了。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将领个人的好武力,在战场上只可能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率先冲入敌阵,砍翻大纛几面,夺槊数条,以振奋本军的士气;二,是训练并统领一支禁卫部队,来保护主君家族或者指挥中心——典韦、许褚,以及长坂坡救阿斗以前的赵云,就都是做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其实关羽也是这样的,,勇,可是当大将是缺乏一些智谋的。

  

关羽和张飞都是从起兵就跟着刘备的心腹将领,“恩若兄弟”——注意,仅仅是“若”,史书上也并没有桃园结义这种浪漫主义故事的记载。正史上在关羽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刘备和曹操合力围吕布于下邳前后发生的。可以说,在这以前,关羽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记录。“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至今正史没有找到记载。华雄,史书上记载是被孙坚在阳人聚干掉的。而著名的不公平对战(三挑一)现场虎牢关,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汜水镇,汉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关。在历史上,虽然诸侯合兵讨董,但除去孙坚、曹操、王匡等几部人马还进攻过几回外,大多在河南周围屯兵观望,根本不可能合力在虎牢关前与董卓军恶战。何况,就算按照演义来讲,三打一才赶跑了吕布,不知道有什么可炫耀的?

  

回过头来再说关羽。刘备逃出许昌,袭杀车胄,再占徐州,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不久,曹操大军来攻,刘备败走,关羽则被擒了。这里没有屯土山约三事,忠义护嫂的感人事迹,史书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待关羽不错,还给他请了个汉寿亭侯的爵位。演义中说,曹操把寿亭侯的印信送给关羽,关羽看了不高兴,非要在前面添上一个“汉”字,以表示“降汉不降曹”。这就是小说家的想当然了。所谓亭侯,是汉代列侯的一种,上面还有乡侯和县侯,就是把一县、一乡或者一亭(低级行政单位)作为某侯爵的食邑(部分税收归此侯)。比如吕布封温侯,温县在司隶河内郡;蜀国马忠封博阳亭侯,博阳在豫州汝南郡。注意,诸葛亮是武乡侯,武乡是县,在徐州琅琊郡,所以他是县侯不是乡侯。汉寿是荆州武陵郡的一个亭名,所以应该是汉寿·亭侯,而不是汉·寿亭侯。

  再往后,就是千古传扬的“斩颜良,诛文丑”了。《魏书》中记载:“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这时候,荀攸献计,先假装渡河之后袁军后路,吸引袁军西进,然后精兵奇袭白马。颜良果然中计,仓促应战,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没有说谁杀的颜良。《蜀书》中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此仗胜利,主要靠荀攸的献计和曹操的决断,而关羽是执行者之一,仗着武艺高强,取得敌将首级,这说明关羽确是骁将,不能完全证明他是大将之才。

  接着,战场转移到了延津南。曹操解鞍下马以骄敌,抛弃辎重以诱敌,“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根本没提有关羽的功劳。按照《蜀书》中的记载,关羽是在斩了颜良以后,就立刻归刘备的。

可以参看《三国志》。

关羽作为三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位列“五虎上将”之首,去世后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根据《蜀记》记载,曹魏灭蜀之后,庞德之子庞会将关羽全家灭族,然而现代却时常有人自称乃是关羽后人,甚至拿出各种各样的证据,那么关羽的后人是否真的存在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斩杀曹魏大将庞德,而根据《三国志》记载,曹丕追谥庞德的谥文中有“先轸丧元,王蠋绝脰”之语(春秋名将先轸便是被狄人斩首后送归晋国),而《蜀记》中则有“钟会平蜀……迎德尸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之句,由此可见庞德极可能在战死后被关羽斩首传首西川。

《蜀记》有载,“庞德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由于庞德死的太惨,因此庞德之子庞会在随钟会、邓艾攻灭蜀国后,为了替父报仇,诛杀了关羽全家。

那么,《蜀记》的记载是否可信呢?《蜀记》乃东晋史学家王隐所著,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便曾多次引用王隐的《蜀记》并加以辨析,由此可见虽然王隐带有一定贬蜀尊魏立场,但其真实性虽不及《三国志》,但还是有一定可靠性的。不过, 裴松之在作注时,却也只是对《蜀记》的这段记载进行了引用,而未做过多解释,可见裴松之对于关羽被灭族之事,也是难下结论。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只有关平和关羽两个儿子,另有女儿关氏,其中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杀于临沮;关兴则深得诸葛亮器重,二十岁时便官至侍中、中监军,但却英年早逝;女儿关氏则无详细记载,民间传说其嫁给了李恢之子李遗。

而关羽的孙辈中,正史中则只记载了关兴两子,即关统和关彝,其中关统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无子;关彝则在关统死后承袭其位,至于有没有后人,或者说是否被庞会灭门,则再无记载。

如上,由于《三国志》中对于关羽的后人记载,只记载到了孙辈,此后再无记载,而《蜀记》则记载了关羽家族被灭之事。因此,对于关羽是否还有后人,目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难以做出定论。

从以上记载来看,关羽后人被灭门应该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为何仍然有人自称是关羽后人呢?目前,从“关羽后人”提供的证据,以及各种地方志、文人笔记和野史传说来讲,“关羽后人”的线索主要来源于两点,即关羽之孙关樾和关羽第三子关索。

1、关樾之说。 这种说法主要出自于《荆州府志》和《江陵县志》,根据其中记载,关羽之子关平在随父亲镇守荆州时,娶赵云之女为妻,生有一子关樾。“襄樊之战”中,关平随关羽出征北伐,而赵氏和关樾则被留在了江陵,后东吴偷袭荆州时,赵氏抱着年仅八岁的关樾逃出,从此改名易姓流落民间。

直到西晋灭吴之后,关樾这才重新回到荆州,并恢复了关姓,自此世代居于荆州,以守陵冢为家。清朝雍正年间,关樾嫡系奉祀当阳关陵,乾隆年间奉祀荆州关庙,特准世袭五经博士,并免除一切杂派差徭。如果关平真有后人留在荆州,那么在蜀中一族被庞会灭杀之时,流落在外的关樾倒是的确有可能逃过一劫。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疑点。首先是时间问题,东吴进攻荆州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这一年关樾八岁,而晋灭东吴则发生在天纪四年(280年),这一年关樾则已是六十九岁的高龄了。在平均寿命相对较短的古代,尤其是三国乱世,关樾能否如此高寿的确是个问题。

此外,关樾流落民间长达六十余年,为何不返回蜀中关氏家族、寻根问祖呢?如果说是因为蜀汉与东吴关系紧张,可“夷陵之战”后蜀国和吴国关系实际已经缓解,关樾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改名易姓流落民间,直到六十多年后才重返荆州、改回关姓。

2、关索之说。 这种说法主要出自于《花关索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三国志》却并没有关羽第三子关索的记载,乃是民间传说人物。《三国演义》中倒是也有关索此人,但却出现的极为突兀,乃是在诸葛亮南征时突然出现,并称其为关羽第三子,荆州失陷后曾在地方上养伤。

根据《花关索传》的记载,早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为了断绝自己的后路,关羽和张飞分头杀了对方家小,而张飞在灭关羽全家时,关羽之妻胡氏趁乱逃走,回到娘家后生下一个遗腹子。该子七岁时被索员外收养,九岁时又被班石洞花岳老先生收为弟子,在得知身世之后,逐以三家之姓为名,曰“花关索”。直到建安七年(202年),关索与母亲才前往西川认父。

当然,这种说法漏洞更大,首先《三国志》中并没有桃园结拜之说,更没有关羽和张飞互杀对方家小的记载。此外,根据关羽的生平来看,建安七年(202年)时,关羽正在坐镇荆州,从未前往西川,关索又怎会跑去西川认父。

综上所述,由于关索之说可信度实在太低,因此即使关羽仍有后人存在,那么也只能是关平之子关樾的后人。可问题在于,《三国志》并没有关平娶妻生子的记载,如果关平真的娶妻赵氏、生子关樾,那么在记载了关兴两子的情况下,根本没有道理对此进行隐瞒。

此外,鉴于《蜀记》中有关羽被灭族的记载,关羽是否还有后人存世,恐怕很难说了。

关大师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虽然他和孔子分别被称为"武圣"和"文圣",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关的名气比孔子大得多。全国各地“关帝庙”很多,香火旺盛。信徒膜拜,极其虔诚。许多普通人的家里也供奉着关大师,他一天三次闻香,为老人祈祷家人平安。其实,关的云长并不姓关。老人们在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不姓曹,关羽不姓关”。曹操不姓曹,大家都知道他姓夏侯。但关羽并不姓关,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指姓氏。

关羽真名叫冯宪?

在2007年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中,有一篇毛泽东对关羽的评论。毛泽东讲故事说关羽不姓关,连一些专家学者都没有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杭州九溪十八溪,向随行的浙江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述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其实不姓关,但的意思是管是他的姓。关羽从小就很忠心,可谓侠客。有一次,我为了一个朋友打架,在老家杀了人。当时解州有个恶霸叫熊虎,作恶多端,无恶不作。一怒之下,冯宪杀了恶霸熊虎。知道杀人是官司,他立即逃走,打算离开潼关,以摆脱政府的追捕。当他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点,大门紧闭。很难接近开关,但他又开始担心了。当时政府有个规定,凡是过海关的都要登记。

我能怎么做呢?说出你的真名会暴露你的身份。这是一件大事。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焦急地看着高高的、重重关闭的门,突然有了一个灵感。在关门之前,你为什么不说你姓关?危难之际,观音触一泓清泉。冯宪洗完脸后,脸就红了,就蒙混过关了。这里指的是管作为姓氏的由来。这个故事不仅被讲给,而且被、谭、杨、等人也讲了。在《党史博览》一书中,毛泽东在与张治中的谈话中也说“曹操不姓曹,关羽不姓关。”虽然没有史书,但是有一些传说。

所以,胡商远在《张治中与中国***》一书中说“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连一些专家学者都没注意到他讲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而且,中国人从来都是,一个人好就好,没有瑕疵就好;如果不好,那就没救了。关云长,关羽,被中国人神化了,所以关羽被描述成完美的。当然也没有提到“关羽不姓关”。记者在查询正史时没有找到关羽的具体来历。但关姓文化研究者引用碑铭等说,关羽原名关,其父为。民间对关羽姓氏的争议,是对关羽文化符号的认同。

论据基础

关羽的真名叫冯。专家已经找到了证据。

文化研究者冯在其著作《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中丰富了关羽名字的来源。据说关羽逃到潼关时,打破了鼻子,脸上抹了血,像个傻子一样。当警卫询问他时,他急中生智,称“关”为自己的姓。仰望空中的飞鸟,正好有羽毛落下,故名“羽”。

这种“关羽本名冯宪,指关为氏”的说法,在冯邦著《中华冯氏源流史》中也有记载。

不仅如此,河南商报记者走访冯文化研究员,不少人都提出了这一说法。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冯姓委员会会长冯海军还特别嘱咐,“关羽原姓冯,这都有记载。”记载在什么书里?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清代学者梁章钜所著《中华冯氏史典》一书中记载关羽不姓

在百度搜索“关羽姓什么”,河南商报记者发现,搜索结果多为“关羽姓冯”。

文化符号

关羽的后代关羽姓冯?

记者询问的关公文化研究人员引用的更早的史料是清朝康熙时期出土的家族墓碑。这个《归田琐记》叫“崇木浩道,他经常用《清音小集》和《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训练他的儿子。”大量的文章引用《关侯祖墓碑记》和《易》的说法,说关羽的父亲是关彝,关羽的儿子。陕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员认为,关羽是由他的父亲关彝教他阅读的,他从《春秋》年开始阅读。不姓冯。参与建立多个关公文化网站的关志杰说,通过家谱资料发现他是关羽的后代。他还以为关羽姓关,不是冯。

其实不仅如此,由于正史中并没有说明关羽的来历,民间传说、戏曲、野史中也有各种版本的解读。京剧里也有“关羽姓胡”的说法。

关帝是儒释道甚至民间习俗都崇拜的神。关之杰说,史料的不确定性引起了各种猜想,但更多的是对关羽文化符号的认同。

其他来源

司马改姓,鲜卑追随冯。

“不能改名字,但坐下就不能改姓。”但在历史上,人们改姓的情况并不少见。

除了冯异、冯坚子、冯常青、冯县令的后代,冯氏因改朝换代、避讳避灾而改姓。

北魏大力推进汉化改革。在姓氏改革中,鲜卑拓跋部后裔先汉化为“冯氏”,后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

司马迁因牵连“李陵案”而受到汉武帝的惩罚。他的两个儿子被迫改姓以保护家庭。其中长子司马麟在“马”字左边加了两个点,姓冯;次子司马关在同姓的“司”字左边加了一竖。千百年来,同姓冯、同姓童的人都保持着祭祖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关氏家谱》 该家谱以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关羽的事略,为什么入许(昌),关羽军功的大致情况,同时载有历朝历代尤其是清朝的一系列皇封名号,关氏后裔的任职头衔等。

该家谱的文字为竖排格式,凡提到皇帝、圣人,均另起一行“高抬”以示尊重。从书中可以发现,家谱的发行地为今天的许昌,是康熙二十三年一个叫“关起辉”的人所修。家谱表明,邓州这一支关氏后裔为关羽次子关兴之后。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也语焉不详。该家谱印证了以前发现的一些文献的说法:关羽的祖父关审“为汉谏议大夫功德史书可考”,父亲关毅,“沉葬于井内,后人建塔以表之”。家谱记载,关羽的夫人为“胡氏”,但没载明其名字,刘殿信分析,古代男尊女卑,家谱中未载明名字很正常。他说,这一记载也印证了之前一些文献中关羽夫人姓胡的说法。

关羽到底有几个儿子?《三国志·关羽传》里有关羽儿子关平、关兴的记载,却没有三子关索。史学界和民间不少人认为,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如果真有,为什么陈寿撰《三国志》时,不一同列入其中呢?另外,《三国演义》中,关平被写成了关羽收的义子,说关平原本是关定的儿子,因为关定崇尚关羽为人,才将自己的儿子关平送给关羽为子的。所以,关平是不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争议也很大。

而邓州的这部家谱中明确记载:“汉寿亭侯羽生三子。”这就是说,家谱告诉我们,关羽有三个儿子,而且,关平、关兴、关索都是亲生的。刘殿信认为,家谱编修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实记录,一种是为尊者讳,可能不会注明是否亲生。

记者采访了居于许昌的关羽第五十九代孙、“关公网”负责人关志杰。他说,襄城县关氏族人现存的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的《关氏家谱》,也记载“汉寿亭侯羽生三子”,“古人特别注重血缘关系,而且修家谱在历代都是很严格的,所以,“为尊者讳,而不实录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存在”。

有人问,康熙时代距离“三国”时代已很久远,那时修家谱依据的是什么?刘殿信指出,这部家谱明确了始祖夏朝大夫关龙逄之前无籍可考,但序文中另有说明文字,称是沿自明代《关氏家谱》,这说明,明代及明代之前还有《关氏家谱》,只是目前没有发现而已。关志杰也称,修家谱的常识是代代延续着修。

三国的人物 如赵子龙 关羽 诸葛亮 历史上真的存在么?

  确实存在,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三国志(史书)的YY版事情发生在东汉末年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