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迁徙 勇闯关东
那是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海上入侵,途经东海。山东各地,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山东各州府天灾连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据史料记载:“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月,海丰(今无棣)、阳信、沾化、利津、博兴、乐安(今广饶)、寿光、昌邑、潍县等9县遭特大海潮灾,海潮内侵达百余里,仅海丰、沾化、利津3县即碱废土地65万亩”。大片田地被毁,碱化土地颗粒不收,苛捐杂税难以承受,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有的背井离乡,东奔西走,逃荒讨饭。勇敢、智慧的先民,离开故土,远谋发展。
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海丰一带受海水侵袭,丧失大片耕地,仅靠冬枣,难以为继。孙氏家族迫于天灾人祸,生活之窘,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做出了迁徙的重大决定。先祖毅然决定迁徙北上,另谋生路。遂携家眷离开了祖居的山东省老家,踏上了北上谋生之路。沿渤海边经天津陆路北上620余公里,一路逃荒,至热河朝阳一带暂时安顿下来。朝阳土地面积广大,山川、平原,土地类型多样,且光照充足,适合于大枣生长和繁育等等。由于祖居地盛产冬枣,生产技术娴熟,很易谋生。在此生活了近五个年头。在这里,免去了流离灾苦,开始打长工、租地维持生活,也慢慢适应了寒冷干燥的气候。但此时的热河,离京城更近,仍难免国家的内忧外患,人心惶惶,只能是暂且安生,绝非久留之地。
公元1851年(咸丰继位),相继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朝廷无所决策,荒废朝政,留下千古遗憾。热河日渐衰落,满目荒凉。此时,清政府第一次对关外开禁招垦,大批关内汉族人北上移垦。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后,山东、河北一带民户入境垦种。嘉庆、道光年间,来关外垦种民户与日俱增”。
先祖审时度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果断决策大举北上。经沈阳北行600余公里,迁至吉林东北一带安家,即今吉林省德惠县。此时的德惠,尚未建制,少数移民大户居住于此。广袤平原之上,有少量开垦的熟地,也有大片的荒地。孙氏家族刚到此地,开始打长工、租地耕种,后来小面积垦荒,积攒家业。这里受季风影响,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但土壤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几年下来,生活明显改善,粮食充足。此次迁移,使孙氏家族彻底摆脱了饥荒和奔波劳苦,在此安居近五十余载。生活安稳,人丁兴旺,日益富足起来。十九世纪末期,孙氏家族人口增多,已略有积蓄。此间,先祖饱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流离与奔波劳苦,满怀对后世的期望及子孙的不舍,最终卒于德惠。留下三个儿子,广太勤奋好学,见多识广,当家主事;广金身体不好,病逝于德惠;广福年幼,承老家产业,返回山东。
时光荏苒,孙氏家族经过两次迁移,离开山东老家已达半个多世纪。老一辈逝去,新的一代成长起来。广太年富力强,聪明智慧,担负起孙氏家族复兴发展的重任。德惠建制为县,新来的县令人地生疏,赏广太学识,常邀做客,探讨治县之策,广太被称“县令师爷”。
时值清朝末年,地方官员纷纷上书慈禧太后,要求二次解禁关东,开放蒙荒。清政府迫于沙俄侵华,加强边关,遂批准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移民"解禁"的上奏,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自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闯关东”悲壮之举。据史料记载:“1860年后的几十年里,山东等地的移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拥蚁聚,关东大地人口激增”。
1900年,清政府大量开放蒙荒。此时又值中东铁路修通,先期闯关东的先民,有的已经垦荒置地,发展起来。据资料记载:韩桂章(韩殿樨)祖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其祖父韩惠铭于清咸丰年间,率家人闯关东而来,先在吉林德惠生活几年,后经奉天横渡松花江,迁到了今松原市扶余县,创建了增盛镇。韩桂章在卜奎(今齐齐哈尔)偶遇黑龙江镇守使程雪楼,献策呈请卖荒。朝廷准雪将军所奏,发下一张龙票,即24万晌。韩桂章当上了大荒揽头。为尽快把荒地卖出去,回扶余、德惠等地动员山东老乡投奔。在此形势之下,广太看到了发展的机遇,拥有自己大面积土地的梦想也在此一举。因此,决定变卖家产,再次北迁,买荒置地,光大祖业。于1901年3月(光绪二十七年)携五个儿子及家眷,迁至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北岸。
来到松花江畔,得知韩桂章已在小城子买荒4200多晌,开起增盛和烧锅。乔焕章是从双城而来,建立了乔家围子。韩桂章当上了大荒揽头,乔焕章负责组织人丈量荒地。据史志记载:“荒务局规定:每丈量一方(50晌)地,给请丈人5晌荒地。当时这里是一片荒草地,野兽出没,丈量土地随时都有被野兽吃掉的危险,有的沼泽地水齐腰深。几百里能见到几户蒙古牧民,渴了只能喝泡子里的水”。
孙氏族人利用多年的积蓄,一次性从官府买得大片荒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看到黑得流油的土地,看到了家族发达的希望。一家人兴奋不已,在荒草丛生的地方,开始了拓荒的生涯。夜以继日开垦着荒地,在广袤的土地上收获耕耘的快乐。风餐露宿,不顾野兽出没和蚊虫叮咬,克服了千辛万苦,总算开垦出一些土地。耕种五谷,连年丰收。后来,建起了房子,与先后来此垦荒的徐家马家共同创立了屯子,取名朝阳沟屯。
因年代久远,受史考信息和资料所限,尚不能全部记述孙氏各支后世详情,仅就淳福一支简述如下。
孙氏后裔淳福一支,创立了朝阳沟屯,建起了五间大房,开始了在这片黑土地上垦荒、创业的生涯。淳福育有四子,四兄弟性格各异,各有所长。老大为人忠厚,吃苦能干,任劳任怨。只顾干活,不管家事。老二思维敏锐,争强好胜,善变能言。老三身体残疾,寡言少语,吃苦耐劳。默默无闻、能出苦力。老四性格温顺,为人随和,年纪尚小。
1908年,兄弟各自成家,人口逐渐增多,只靠原有的土地难以维持生活,想要大的发展更是不行的。只有分工分业,多产业发展才能扩大家业。为了生计,头脑灵活的老二立足长远,谋划未来。便带上车马和雇佣的车老板子,还有十几岁的儿子随车当掌包的,开始跑外运输经营。一方面是把自家产的粮食卖出去。到了秋冬季节,打下粮食,都得用大车运往大城市卖掉。一方面就是来回贩运黄豆。就这样,挣得了可观的收入。家族的产业也逐渐稳定并逐步往前发展。
农活本身就是辛苦的,烈日严寒、风吹雨淋。而开垦荒地那才是苦差事。在蒿草丛生,泥泞的沼泽地里,每迈出一步都十分的艰难。一副犁杖、一匹马,人畜并进的开垦土地。长工累了可以偷懒怠工,而自家人则苦力在前,挑最难的、最累的干。天不亮就出工,落日才回家。有时起得早,到地里还看不见啥,就坐在地头笼堆火眯一会,天蒙蒙亮便开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家老大是个打头的人,性格倔强,干起活来不要命。夏天奔波各地干活,冬天独自看守房屋和产业。开荒的日日夜夜,活计是超出常人的累,生活又是异常的清苦。冬天,屋子里很冷,一个人晚上有时烧几个土豆、蹦几个爆米花就当晚餐了。就这样,积劳成疾,硬是累出了病。后来严重了,转成肝硬化。那时又无处医治,更没有好医好药,病情逐渐恶化而去世。
生活节俭本是没有错的,但节俭过了头就是不会生活啊。经过多年的创业,收入也是不少的,但绝大部分的收入不是用于改善生活,而是不断的投入拓展。一大家子人,还有长工、短工,都是一个锅里做饭,一样的吃喝。一入秋就开始腌各种的菜,要包无数的豆包,储藏起来。一整个冬天,以及春天都是吃这个。大年初二,全家就开始大锅熬汤、吃咸菜加豆包,很少见到肉,从没见吃过鱼。穿的更不用说了,只有过年各股才能分几尺的粗布。那真是简简单单、朴朴素素。老三本来就驼背残疾,可干的活却没有一分的减少。他负责往地里送饭。十几个人出工一天到黑,三餐都是在地里吃。无论离家多远,都是由他挑着担子送水、送饭。一面是碗筷和水,一面是饭和菜,一副担子总得有120斤以上。远道没轻载啊!这看似是个轻巧活,可对于一个瘦弱、驼背的人来说,那得有多难啊!他毫无怨言,没喊过一声累。只见他日渐消瘦、原本驼下去的背更弯了。
在那个年代,没有文化而又土里土气的农民,是无法与人对等的。在创业中,又离不开和官府及各方面官员的接触。办事处处碰壁、求人处处为难。跑了多少冤枉路、受了多少冤枉气、吃了多少的苦头真的无法说清。那种苦处今天的我们真的能够感悟到,但无法体味祖辈们内心的酸楚。在远途运输的那段日子里,要闯过一道道关卡是何等的艰难。真的是:处处求人,路路打点;起早贪黑,人困马乏;土匪出没,险象环生;心惊胆颤,充满艰辛啊。担心土匪抢夺,每次出去只能用鼻屎马拉破车出行。这样的车马出远门、载重货,人就遭罪了。那时,老二的儿子还是十几岁个孩子,随车当掌包。冰天雪地,遇到上坡人就得推车,下坡人还得在车后面配重。那份心酸苦累,绝非今日能够想象啊!那孩子年纪轻轻就逝去了,是过早的劳累付出了代价。孙氏家族各个都是好汉,靠的是勤劳朴实和忠诚善良、靠的是肯于吃苦和敢于拼搏、靠的是与人为善和乐善好施,不但站稳了根基,还赢得了尊敬和信赖,拥有了尊严和力量。有句古话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就是四个没有文化、朴朴实实的兄弟能够创造出奇迹的原因之所在。
大家族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20多口人。男的带工下地干活;女的在家轮班做饭。那个年代能创下家业,真的是全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啊。孙氏的前几代人,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几乎都没有读书,但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治家理财和教育子孙上,崇尚孔子、尊崇儒学,秉承着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几乎就是家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孙氏不分男女,都是举全家之力供书,以致孙氏后代人才辈出,家业兴旺啊。
孙氏祖先的起源地在春秋时期的卫国。
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迁徙路线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非常抱歉,由于不同支系的孙氏家谱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无法为您提供完整的安徽阜阳孙氏家谱辈分排列。不过,根据您提供的“志、奎、贺、光”四个字,可以推断出您是孙氏家谱中的某一支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孙氏家谱中的字辈,供您参考:
1 文登(今属山东)支:思、克、开、自、永、维、时、家、学、克、遵、宗、德、景、修、继、绪。
2 德州(今属山东)支:祖、德、之、长、克、振、家、声。
3 鲁班支:可、道、孔、德、文、维、学、克、遵、宗、家。
4 惠民(今属山东)支:克、继、家、声。
5 莱州(今属山东)支:思、克、开、自。
6 长沙(今属湖南)支:楚、良、文。
7 盐山(今属河北)支:景、献、殿。
8 巨野(今属山东)支:世、长、书。
9 曲阜(今属山东)支:克、衍、先。
10 栖霞(今属山东)支:可。
11 临清(今属山东)支:大。
12 滕县(今属山东)支:克。
13 嘉祥(今属山东)支:开。
14 夏津(今属山东)支:以。
15 曹县(今属山东)支:克。
16 德城(今属山东)支:家。
17 无棣(今属山东)支:景。
18 莱阳(今属山东)支:可。
19 昌乐(今属山东)支:克。
20 即墨(今属山东)支:开。
21 胶州(今属山东)支:继。
22 胶南(今属山东)支:长。
23 平度(今属山东)支:书。
24 临淄(今属山东)支:衍。
25 莱西(今属山东)支:先。
26 乐陵(今属山东)支:克。
27 禹城(今属山东)支:家。
28 青州(今属山东)支:景。
29 齐河(今属山东)支:殿。
30 恩县(今属山东)支:以。
31 齐河下坡支:从立字辈开始,每一代依次加一字,如下一字为“玉”,则齐河下坡孙氏排辈为玉伯玉景玉殿以贺光奎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孙氏家谱辈分可能会略有不同,因此您可能需要联系当地的孙氏族人或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获得更详细的辈分排列信息。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
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颍川孙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
颍川孙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孙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孙坚(追尊)、孙权、孙亮、孙休、孙晧。
1、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之吴国的奠基人。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4、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5、孙晧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
扩展资料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孙氏迁徙 勇闯关东
本文2023-09-22 13:04: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