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戚的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3收藏

姓戚的名人,第1张

历史上姓戚的名人有哪些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同文 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

现代有没有姓戚的名人?求解 有啊,像明星戚薇

戚姓的名人 戚勰汉代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为表临侯,显赫多年,他的爵位一连传了七代。戚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岁。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山东菏泽人,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G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女子)人。传说幼好道,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馀,适同邑蒯浔。不为尘俗事,惟独居一室,绝食静想,作歌云云。人悉以为妖。一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又三日,忽闻屋裂声如雷,仰视天半,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语。观望无不惊叹。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戚文秀宋代画家,善画水,史称画水名家。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戚继光戚继光( 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定远(现山东半岛一带)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终病逝,授世袭明威将军。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挺击之案”。戚延龄因处理得当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戚庆隆当代著名书法家 。曾任淮安市书协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书相当精彩。耿立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名家,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得力于王铎、傅山大气、拙重。戚先初戚先初 (1918-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参加安徽独立团,后编入红25军73师,任223团副排长。先后参加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73师直属队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

戚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戚的名人 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来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

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史名人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

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

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

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

・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戚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戚的名人 戚继光

戚姓的名人 戚姓名人,主要有下列几位: 汉代的戚鳃,封临辕侯,其爵位一连传了七代,家族显赫一时。 戚夫人,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G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于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仲,为宋代画家。 戚继光,明代大将,其荡平倭寇的事迹无人不知,他所编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是抗倭的主要力量。在戚继光镇守苏州、昌平、保定的十六年间,因守御得当,边境平静无事。 谢氏来源 戚姓名人:戚薇 类型:歌手 戚薇的个人资料: 戚薇,2006年《我型我秀》十强选手,中国内地女歌手。 戚姓名人:戚美珍 类型:演员 戚美珍的个人资料: 毕业于TVB第十期艺员培训班的戚美珍,扮相古今皆宜,拍摄过《新扎师兄续集》、《雪山飞狐》、《杨家将》、《林冲》、《天龙神剑》、《大都会》等。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笑傲江湖》中与周润发合作的小师妹和《绝代双骄》中的花月奴。80年代中后期,戚美珍没有同TVB续约,只以部头形式为TVB拍剧,并与苗侨伟一起涉足**圈,二人也曾到台湾拍剧。 90年代初,戚美珍为ATV拍过几部剧:《野樱花》、《满清十三朝之危城争霸》、《还看今朝》等。 戚姓名人:戚迹 类型: 戚姓名人:戚玉武 类型:演员 戚玉武的个人资料: 华语**及电视演员,出生于中国广州,事业发展于新加坡。他是新传媒私人有限公司的合约艺人

姓戚的人为什么那么少,他们是戚继光的后代吗 戚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004%≈4732万)

寻根溯源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北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 --庆节--皇仆 -- 差弗 -- 毁渝 --公非 --高圉 --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禀父-- 公季-- 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 康伯-----考伯---- 嗣伯--C伯 ------靖伯------- 贞伯----- 顷侯------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 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004%≈4732万)

宗族特征

①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 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名人精粹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

2、戚 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 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 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团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 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

戚姓怎么做自我介绍有个性一点,不要沾到名人,谢谢 我的名字是戚世光,自我介绍总避免不了提到戚继光,毕竟只差了一个字,可是这样好嘛

姓"戚"是怎么来的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卫中大夫孙林父,以封地戚(今河南濮阳戚城)命姓。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春秋时卫武公后裔孙林父,卫献公时任上卿,卫殇公时受封于戚邑,其支庶子孙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②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③出自其他民族。《明史》载,明赐元人博多姓戚名斌;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泡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戚姓。

始祖:孙林父。

迁徙: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经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为多。目前戚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零六位。

郡望:

东海郡 汉置,在今山东郯城一带。

堂号:

东海堂 东海郡为戚姓望族,故名。

其它堂号:享伦、三礼、止止、笃胜、积善、景文等。

字辈:

包山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i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赞耀,星益景德昭。

山东龙口戚氏字辈: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季广厚。

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名人:

戚夫人,汉高祖姬,即戚姬。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刘邦为汉王时,纳为妃子,甚受宠爱,生子刘如意,封赵王。高祖死,惠帝立,吕后专权,囚戚夫人于永巷,并剃光头发,用铁圈束颈,罚令舂米。后将其砍去四肢,剜掉眼珠,熏聋耳朵,饮以哑药,置于厕所,称为“人彘”,遂惨死。

戚衮(519-581),南朝梁、陈学者。字公文,吴郡盐官(浙江海宁)人。少聪慧好学,师刘文绍、宋怀方,学《三礼》,兼长南北二学,为当时儒者所推许。仕梁,为太学博士、江州长史。入陈,任国子助教、始兴王府录事参军。撰《三礼义记》、《记义》等。其《周礼音》收入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戚逍遥,唐代冀州南宫(今属河北)人。好道术,常诵《老子》、《仙经》。年二十余,>>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中国大陆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统计分析显示:王姓为现代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

王姓的来源有多个,但构成现代王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传说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无道,比干多次犯颜上谏,反遭到纣王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所以就以“王”为姓,被称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历史至今已经有约3100年了。经历了从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间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了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来源于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从这个家族(以及周的分封国中姬姓的王族中)中不断有一些人由于失势或亡国而分离出来,因为他们过去是属于王家的因此以王为姓。这一支王姓以王子乔为始祖。

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定都于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传二十一世至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国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也被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侨),因为直谏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当时的人们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就以“王”为姓。传到第八代孙王错拜了魏国将军,姬姓王氏又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的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了躲避战乱,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了最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体。姬姓王氏至少已经历了2600年的历史。在中国,90%的有家谱的王姓都源于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还可以被细分为三个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他的裔孙毕万做了晋国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于魏,战国时,魏国、韩国、赵国三方瓜分了晋国。后裔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国灭了魏国以后,魏无忌的孙子魏卑子逃到山东泰山,汉朝初年,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被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便称其为“王家”,从此便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了。

第二分支源于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驾崩之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临猗王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700年的历史了。

第三分支源于周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旧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他的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历史上称其为西周桓公。周朝灭亡以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于王城而改姓王,后被称为王城王氏,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400年的历史了。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被秦国所灭之后,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被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姓王。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封土为活动区域,有2300年的历史了。

“王姓”中融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非汉族血液,还有许多后来改姓或赐姓王的,比较著名的有:

汉朝时候的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候的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的乌丸人、隋唐时期西域月支国的胡人、唐朝回鹘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中的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朝的蒙古人、清朝时满州八旗的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

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和经过通婚等,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查看全部12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王姓的历史演变

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王姓分布在全国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王姓人群大约占了总人口717%,总人口大约9000万。 王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子姓、姬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来“三仁”,纣王荒*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 各姬姓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阔褥荫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000万,为全国第二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7%。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 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王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王姓因支派众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王姓的郡望多达26个,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河间、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冯翊、营州、安东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三槐、槐荫。“三槐”堂号典出宋朝的兵部尚书王佑,王佑在五代时汉周之际最为显耀,他历事宋太祖、宋太宗。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文武忠孝集一身,天下都盼他当宰相。由于他为人太正直,一时受到奸臣的嫉妒。他在自己的后院中栽了三棵槐树,既气氛又有信心的说:“我的子孙蒋来一定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做到了宰相,他的孙子王素做到了工部尚书。大文学家苏东坡为王素写了《三槐堂铭》。 家乘谱牒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王氏族谱十卷。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王氏族谱八卷、王氏修族谱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萧山王氏族谱十四卷、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聚集地(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台湾排第六,源于福建和广东两支(此两地来自琅琊即山东和太原的五氏世族),福建的是王潮的后裔。来自广东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间入台的。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入台时曾受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厚遇。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27 浏览18352017-11-22

王姓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王姓的来源有多个,但构成现代王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传说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无道,比干多次犯颜上谏,反遭到纣王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所以就以“王”为姓,被称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历史至今已经有约3100年了。经历了从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 期间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了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来源于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从这个家族中不断有一些人由于失势或亡国而分离出来,因为他们过去是属于王家的因此以王为姓。这一支王姓以王子乔为始祖。 姬姓王氏还可以被细分为三个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他的裔孙毕万做了晋国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于魏,战国时,魏国、韩国、赵国三方瓜分了晋国。后裔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便称其为“王家”,从此便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了。第二分支源于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驾崩之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临猗王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700年的历史了。第三分支源于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他的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历史上称其为西周桓公。周朝灭亡以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于王城而改姓王,后被称为王城王氏,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400年的历史了。

45 浏览10032019-08-21

王姓的历史来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晋的后人战国秦汉时有大将王贲、王翦、王离等,开创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支后来都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浏览1162018-04-25

关于王姓的历史,来历。大概内容。

源流一 祖先太子晋 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至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遂姓王。 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字荣,世以字行,故称王荣)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遂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其三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死后,太孙赤继位,但不久即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改姓王,是为山西王氏。 源流二 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姓名后裔齐王田和后代。 出自虞舜(姚重华)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舜帝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姚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 源流三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5] 源流四 他族改姓或赐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

邢姓起源与历史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氏甲骨文为“井”,在商末为子姓大族。后武王灭商,在子姓井氏地盘上再封姬姓周公后裔邢。另外,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井叔后裔也称邢氏。

  邢姓,《左传》上所载的:“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于《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山东省临沂地区莒南县还有一个邢家水磨,这个村庄绝大部分都是姓邢的

  另外,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州人、满州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

  综上,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其具体情况如下:

  1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

  2出自春秋时的晋国

3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

邢姓现状

  邢姓寻根:邢台市(古邢国,邢姓起源地)

  邢姓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省河间县,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

  邢姓堂号:北彦堂(指三国时邢颙学问道德比别人好)。

  现有村为邢氏:

  位于河北省深州市的深州镇大邢庄,有将近1000户姓邢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多数姓氏为“邢”。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邢家湾镇,邢姓较多 。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南丰镇邢庄村,全村96%的人都姓邢。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方里乡-邢占村,全村95%的人都姓邢。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邢楼村,1000多户。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从古至今留传着四大姓氏“邢、孔、赵、李”的排名说法,全县邢姓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各行各业均冒尖邢姓不在少数,可见相当壮观。现主要集中在临城(原薛城)、肇倩、下塘、古柏、固城等乡镇;而且还有紧邻仅几里地之遥的大邢村(地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乡),村东紧临“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石臼湖。现高淳临边地区古属吴国固城(古意为固若金汤战略之地),此地周边邢姓大多为春秋战国时迁徒至此的。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邢岗村委邢寨近三百户人家多为邢姓,村北有一冢子较为传奇。

  河南省开封市杏花营镇邢堂村。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五塘头村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周村,有一百多家姓邢的地地道道的邢台人有绝对的历史证据;另越剧之乡绍兴嵊州也有邢姓望族。

  还有安徽省临泉县宋集镇邢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屯子乡荆寨村,邢氏100多家

  安徽省太和县邢小街行政村,包括邢湾、邢范庄、邢小街三个村基本都是邢姓,

  河北沧州吴桥县邢家洼村,大部分为邢氏,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常乐村,大部分为邢氏。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有邢庄,该村绝大多数都姓邢,有800多户,邻村沙店集也有百余户邢氏。

  河北省大城县臧屯乡——邢庄子村,全村邢氏10000多户,山东省招远市有两个邢家村,及其周边,总共约有10000余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雁塔区有邢屯,有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十八里铺镇小营村邢氏100多家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鲍沟镇邢寨村有邢氏将近1000多户,临近有个村子叫邢庄,有500多户。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固乡邢庄村,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共计1100多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姓邢。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王二岗村有邢氏二三百户,拥有比较健全家族族谱。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亭口镇杏家庄村,古名为邢家庄村,由于近年来谢氏人口增加改名为杏家庄,有邢氏两百多户,全村人口近3000人,其中60%姓邢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后刁村,大部分姓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小邢村,大部分邢姓,据了解为在明朝时从河间府迁入此地,共迁入兄弟四人,现在居住这为老大后人,老二后人迁往章丘,老三、老四后人现在住淄博市桓台县邢家镇

  河南省新郑市邢庄村,全村90%都姓邢;狮子邢村,大部姓邢。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吕舍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姓邢。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乡大郝村,有部分姓邢,大约有几十户。

  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楚塘村邢庄,大约400户,村西北有大片坟冢,经历无数代,家谱无考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围沟二村大部分姓邢。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大邢屯村(后划分为郑东新区),村中上千户,95%为邢姓。

邢姓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峙

字士峻,河间鄚人也,少好学,耽玩坟典,游学燕、赵之间,通《二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举孝廉,授四门博士,迁国子助教,以经入授皇太子。

峙方正纯厚,有儒者之风。厨宰进太子食,有菜曰“邪蒿”,峙命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所宜食。”显祖闻而嘉之,赐以被褥缣纩,拜国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民吏爱之。以年老谢病归,卒于家。

邢峦

  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

  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

  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

  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

  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

  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

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

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

  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

  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

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呻吟集》。

邢抱扑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

  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 -----zhuosn

晕,怎么给你说啊,真宽泛啊

宿州王姓算是大姓了吧,

我是宿州的,也姓王

我爸砀山的,那里有个王屯,里面的人都姓王,祁县那边也有王庄

东关我外婆家那里也是大王庄旁边还有小王庄。

据说我们宿州王姓的人分两支,一支是明末时候从山东那边逃荒来的,另一支忘记了

族谱啥的我不会背,我父亲是砀山那边的洪字辈的,我母亲是埇桥东关那边家字辈的,我是亚字辈的

没了,我知道就这么多

一、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三、历史名人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姓戚的名人

历史上姓戚的名人有哪些 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同文 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