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西河堂族谱,字号排序!
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真正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西周王朝,实行分封诸侯制。 将宗室功臣、部族后裔分封各地建立政权,以达到封建亲戚一屏藩周之目的,他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有关资料记载:周初分封的七十一国中,除师尚父(姜子牙)为首封,封于营丘,曰齐(今山东临淄)姬姓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姬姓国中属文王诸子的就有十六个,笔者对这十六个姓氏的分封地一一作了考查。他们分别是:
管:(叔鲜)分封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鲁:(周公旦)分封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i46毛氏网
蔡:(叔度)分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蔡都镇,(见《史记•管蔡世家》)i46毛氏网
曹:(叔振铎)分封于曹,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参阅诗•曹风•蜉蝣传)i46毛氏网
郕:(叔武)分封于郕,今山东省汶上过路乡附近。(见《左传》隐公五年)i46毛氏网
霍:(叔处)分封于霍,今山西省霍县西南。(参《嘉庆一统志》)i46毛氏网
康:(叔封)分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西北顺店镇康成村。后改封于卫,今河南省滑县境。(见《史纪》卫康叔世家、《滑县志》)。又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境。(见《左传》)i46毛氏网
邵:(召公奭)分封于卲(同召),今陕西省岐山、凤翔一带。(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毛:(叔郑)即伯明分封于毛,今河南省宜阳境。估计在柳泉镇毛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i46毛氏网
滕:(错叔绣)分封于滕,今山东省滕州。(见《左传》隐公七年)i46毛氏网
雍:(雍伯)分封于雍,今河南省泌阳与博爱交界处。(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上)i46毛氏网
郜:(郜伯)分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见《通志•氏族》)i46毛氏网
毕:(毕公高)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北原上。(见《左传》定公四年)i46毛氏网
原:(原件)分封于原,今山西省泌水郑庄镇河头村。(见《泌水县志》)i46毛氏网
鄷:(丰候)分封于鄷,今陕西省户县东。(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i46毛氏网
郇:(郇伯)分封于郇,今山西临临猗县西南,(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属武王之子的有:邗、晋、应、韩。
属周公后裔的有:凡、蒋、邢、茅、胙、祭等。
其中文王子叔郑,虽为武王之异母弟,但却是辅佐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和武王关系相当密切。据《史记》载:周武王率八百诸侯,攻破商纣王朝的第二天,在商纣王宫内修社大祭。武王率众来到祭坛前,磕拜祭祖,上告天神,庆祝伐纣成功。灭商功臣叔郑奉明水⑴,用作祭祀玄酒,姜子牙牵着祭祀用的牛羊,周公旦手把大钺⑵,毕公高紧握小钺,稳立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等人手持长剑站在其后,卫康叔封铺展草席,召公奭唱着赞礼,由巫师祝祠,祭神拜祖,并宣布周朝的正式成立,乃分封诸侯。i46毛氏网
周文王第九子武王之异母弟叔郑,建国有功,列官爵位伯⑶,故又称伯郑,被分封在毛地(今河南省宜阳境)建立毛国。后官升公爵又叫毛公。依官位享受世袭特权,其后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即毛姓。这是中国毛姓的主要来源之一。i46毛氏网
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毛姓。如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苻健大将毛贵。i46毛氏网
还有属赐姓的。如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十年(1445年)以守边疆有功,被赐毛姓(《明史》毛忠传)。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属蒙古族。明景泰五年(1454年)因伐湖广、巴蜀等处有功,皇上赐名毛胜等。i46毛氏网
关于毛姓之来源笔者翻阅了大部历史资料,寻访了诸多姓氏研究之名人但说法不一。正如《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中说的那样:“《通志•氏族略》、《姓源》、《广韵》等,毛姓确乎始于周王的亲属,不过封于毛国之人略有出入。”大致归纳有下列几种说法:
一曰:毛姓出自西周王族。周朝初年,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分封于毛(今陕西岐山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他在周王室曾担任司空⑷一职,因司空是三公⑸之一,故被称为毛公。此为当今毛姓之主体。此外毛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周代某王的一位王子,因他曾被分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后以封地为姓。(《迁民姓氏寻根》)i46毛氏网
二曰: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郑被分封于毛地,以地名为姓。(《万姓统谱》)i46毛氏网
三曰: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个毛国,都是周文王姬昌之子的封国。受封者之一为姬明,文王第九子为伯爵,故称毛伯明,伯明所建之毛国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直到春秋时期,伯明曾在周朝任司空(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建筑之官),为周成王六卿⑹之一。其子孙世为周卿士,以国为氏,即毛氏。另一受封者叫叔郑,为文王八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遗物有毛公鼎⑺。(《百家姓》)i46毛氏网
四曰:毛姓本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期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省)。(《广韵》)i46毛氏网
五曰: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荥阳。(《百家姓书库》)i46毛氏网
六曰:周武王传位于子,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即武王弟之一周公旦代理朝政,天下已定,分封天下,文王第八子(一说第十子)武王之七弟叔郑于毛,史称毛伯。毛伯、毛公自然不是一个人,毛公是毛伯的母弟,即舅父(周文王的妻弟)他随外甥一同来到毛国,人们尊其年长,故称毛公。(《毛泽东的家世渊源》)i46毛氏网
七曰:毛姓起源有三:1、以封邑命姓,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名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2、以封国命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弟叔郑于毛(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公爵位,世称毛公,又称毛叔郑。现代出土的青铜器毛公鼎就是毛国的遗物。毛叔郑的后人以其祖上的封国命姓,形成了毛氏的一支。(见《广韵》)3、历史上氐族酋长的姓氏。(《百家姓探秘》)i46毛氏网
八曰:毛叔郑在今河南原阳的封地毛国。周文王之子毛伯明又称姬明(一说姬聃)其采邑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一说河南宜阳)在周朝任司空。(毛姓《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九曰:毛姓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被封到毛国,后代子孙因以毛氏,另外,周文王的儿子毛伯郑被封到毛邑任司空,掌握土木工程建筑之职,世为卿士,后代子孙因以为姓,即毛氏。(《中国教育部关心下一代青少年成长系列丛书》)i46毛氏网
十曰: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或作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就是说周文王的第九子毛伯明被分到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的毛地,周成王时毛伯明为六卿之一,官职任司空。(《通志•氏族略》)i46毛氏网
十一曰:毛叔郑(即毛伯明)西周初人,文王子,武王克殷有功,封于毛国,就以国为氏。(《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i46毛氏网
……i46毛氏网
综上所述:毛氏源于周文王之子,武王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另外出现几个问题,现让我们共同讨论一下:i46毛氏网
第一:叔郑到底是文王第几子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二:毛氏封国是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还是在河南宜阳或别处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三:所封毛国(或毛地)是一子还是两子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四:姬郑、叔郑、伯郑、伯明、伯聃、毛伯、毛公是何关系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五:叔郑和武王是母弟、同母弟、还是异母弟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六:究竟是谁任司空的问题。
……
这对明确认识自己的祖先,了解中国毛氏来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况在当今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加之目前寻根认祖热潮的不断升温,作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毛姓后裔,连自己的受姓始祖都不清楚,实为憾事。正如《寻根认祖》中所说:“因为自己的事自己写,相对来说要比自己的事别人写要准确、可信,至少自己的族人认为是真实的”。那么,对于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不能不说是我们应该加以讨论澄清的实质性问题。i46毛氏网
一、据《史记》管蔡世家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i46毛氏网
二、据《氏族大全》毛出自姬姓,自黄帝至后稷详见国史,毛有姓实始郑公。文王第十子,武王之弟也,武王即平殷乱,封建诸侯,郑胙土于毛,故曰毛伯,又曰毛伯郑。据东晋初州陵侯毛宝原序中:“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曰鄷、曰郇、文王庶子也。(《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一、据湖南《锦堂毛氏族谱》始祖毛衷《原序》中有: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国,而子孙因以为氏。”i46毛氏网
二、据北宋治平四年进士毛渐,在元丰六年(1083年)初纂的《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文王庶子⑻分土于毛。故《左氏》所载封国者十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曹、滕、毕、原、鄷、雍、郇,文之昭也。”i46毛氏网
三、据东晋初州凌侯毛宝原序中:“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曰酆、曰郇,文王庶子也。”(见《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四、据湖南《锦堂毛氏族谱》始祖毛衷《原序》中有:“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在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i46毛氏网
五、据北宋治平四年进士毛渐,在元丰六年(1083年)初纂的《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故《左氏》所载:封国者十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曹、滕、毕、原、酆、雍、郇文之昭也。”i46毛氏网
六、据《毛姓史话》毛叔郑之所以叫郑,是在文王时已封为郑地(今陕西华县),周武王灭商之后,才由郑转封于毛,故称。《汉书辞典》第一百二十一页解释毛叔郑亦是称其名郑,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从武王伐纣,克殷后封在毛(今河南宜阳),为毛国姓祖。i46毛氏网
……i46毛氏网
经上引文可知,毛氏之鼻祖——叔郑:i46毛氏网
其一:为西伯侯周文王姬昌之第九子,因姬昌元妃太姒亲生子十人,《史记》说武王封国时叔封、季载年幼未得封,说明叔郑为二人其兄,故第九子也。i46毛氏网
其二:毛氏的起初封地(国)位置,应是今河南宜阳境。另在《辞源》毛字条下有:周诸侯国名。姬姓,文王子封此。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地在今河南宜阳。《路史》国名纪戊:毛,伯爵,河南籍水毛泉。顾栋高《大事表•五》毛国的封地位置在今河南宜阳县境。至于部分资料说毛氏封国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以清道光末年(1850年)在该地出土的西周晚期之青铜器毛公鼎为依据,那是不确切的。因为笔者曾对岐山、扶风二地亲自作了考查,据岐山县地方志李主任和扶风县地方志段主任介绍,在他们那里均找不到任何记载。再说岐山、扶风本来就是周人的发祥之地(周原)。《辞源》说:周地的原野在岐山南。史记•周本纪“止于岐下”集鲜引徐广:“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境,旧属岐山县。这说明就在西周国都镐京脚下。而毛国首领叔郑是周文王的后代,不管他封地在什么位置,他还在西周王室担任着重职,当时周人将毛公鼎此类有纪念意义的珍宝埋藏在国都附近,是很正常的事。故不能仅以此推断毛国的始封位置。i46毛氏网
再说毛公鼎,就其本身的说法也有较玄乎之处。(当然这不是否认毛公鼎)《荥阳毛氏宗谱》摘:“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828-728BC)的一件重器,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鼎内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实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名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百家姓书库》摘:毛公鼎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告诫,首先追述了周文王、武王在开国之初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广求人才、君臣相得。宣王还给与毛公宣示王命的专权,毛公为了表示他对宣王的谢意,铸此鼎以示纪念。《百家姓》说:受封者之一姬明,文王第九子为伯爵,故称毛伯明。直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476年),伯明曾在周朝任司空。从中不难看出,毛公鼎铭文中记述的毛公就是官为公爵的毛叔郑,众所周知,叔郑是文王子、武王弟即公元前(1027-1127年)西周初人,而毛公鼎则是西周晚期(公元前827年)时的宝物,如果周宣王能命毛叔郑以宣示王命的专权,那么,毛叔郑将要能活二百岁左右才能完成此重任,我们应该为我们有一个超大龄的老祖宗感到自豪。退一步,如果说铭文中所述毛公时毛公毛叔郑第几代传人之毛公,到目前还未曾发现哪一个资料有此属之说。只是在《毛姓史话》中有“因是周宣王的父辈,故铭文中称为父�,”一句。想来就这也应该有两种可能:一、还是指毛叔郑之父辈,二、是指毛叔郑第几代孙之前的某一辈人。但不论怎样说,这一条的史料记载容易使人模糊。另外,根据没有文字根据的根据,在考查中发现:经河南省宜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几位同志(程、赵、许)介绍,在宜阳没有听说籍水毛泉(因地名变迁也可能是一时没有查到),但离城十公里处,有一个柳泉镇毛沟村(不知该村是否旧时的毛泉有待考证)。村头有两个非常大的毛氏老坟,代代相传,是谁家的祖坟已失传。究竟这两个古老倬大⑼的毛氏老坟,何起何为,是否跟毛国封地之始祖的冢堆有关,目前还是一个谜,如能进一步探测,或许能找到一点线索。i46毛氏网
其三:毛氏初封国应是文王之子叔郑,独一无二。据大部史料记载:周武王克商而得天下,将众兄弟及建国功臣分封四方,主要是为统治于民,巩固自己的政权,保卫周王室持久存在,这是一个完整的领导机构。那么就管理的角度而言,就不可能在自己的辖区内同时设两个毛国。另外,说有两个毛国者,一为叔郑,一为伯聃。前面说过:“叔郑者,伯明也”、“伯明者,伯聃也”。要按数字方程式推理:那么伯聃也就成了叔郑。进一步说,毛叔郑大名鼎鼎,众所知晓,有史记载。可伯聃从何而来?不妨现在再让我们作一分析: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中有一个叫冉的人,冉在同母弟中最少。想来也正是这个冉字的出现,才引出了我们的分析,引出了一系列即复杂又简单的问题。据《史记》载:周文王嫡子⑽中最少的为冉,即“ran”也,叫季载又可作财�,而“�”并不为“ran”,而为“na”,然�字偏偏与冉字象形,又和聃(dan)字宜混读。在毛宝《原序》中,岂不就直接把文王子最少的一个儿子冉,写成了聃字吗?又在《清漾毛氏族谱》中,毛氏之来源提到封国十六,其中有成即郕国,冉即聃国,这就说明古时已经冉、聃不分,而这聃是为伯聃,却又封在了毛国。这大概都是冉、聃、�即象形、又宜混读、混写之缘故吧。在《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冉季载又叫财�,封冉说是在今湖北荆门。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个问题,笔者又曾与湖北荆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系,经杨主任介绍,当时冉所封冉国就在他们湖北荆门东南,这满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冉季载就封于冉国,而有人说冉封在了�国,如果伯聃不是由“冉”或 “�”演变过来的话,如果说文王真有一个叫聃的儿子的话,那聃就应该封在聃国,怎么就将聃封在了毛国呢?这可能是聃国在中国大地上难以找到它的位置,也可能毛氏封国由初始到变迁多处给人造成的错觉。但不管怎样,经过论证:一个比较明显的结论将真相大白,周文王之子、武王弟叔郑被封于毛地,建立毛国。为毛氏之初封国,独一无二。i46毛氏网
其四、姬郑、叔郑、伯郑、伯明、毛伯、毛公实属一人,即毛姓之受姓者。经上述分析,源于西周王室的建国功臣毛叔郑已是建立其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说毛叔郑即伯明。《百家姓书库》说:毛伯明即伯聃。忆之,如果说伯聃是冉或�演变字的话,那么伯聃即不存在,可以说伯明即为伯郑,伯郑就是叔郑。《风俗通义•姓氏篇》说: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从国为氏。《百家姓探秘》说:武王封弟弟与毛,建立毛国,为公爵位,世称毛公,又称毛叔郑。《百家姓》说:姬叔郑为文王第八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等等。由此说来,不管叔郑爵位为伯,称毛伯;爵位为公,称毛公;还是先为伯爵后升职为公爵,则都是一人。即毛氏之鼻祖也。i46毛氏网
其五、周文王庶子叔郑,武王姬发异母弟也。诸多的历史资料中,关于叔郑有说和武王是同母弟的,也有说是异母弟的,还有说是母弟的(即舅父),究竟怎样还是让历史说话。《史记》管蔡世家载:文王元妃太姒,生武王兄弟十人,即:伯邑考、发、叔鲜、旦、叔度、叔振铎、叔武、叔处、叔封、季载。很显然不是同母弟,而为异母弟。至于有说是母弟的,则成为另外一个观点的新说法。因为母弟者,舅父也。《毛泽东的家世渊源》说:“武王之七弟郑封于毛,史称毛伯。毛伯、毛公自然不是一个人。原来毛公是毛伯的舅父(即周文王的妻弟),他随外甥一同来到毛国,人们尊其年长,故称毛公。”观其云尔,可以说称叔郑毛伯还是毛公都无则不可,要说是母弟实为不妥。i46毛氏网
其六、职任司空的人,一不是文王九子叔郑,又不是所谓的文王子伯聃,而是文王嫡子最小者冉季载。据《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即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臣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武王时曾封康叔为康,即河南省禹县西北的康成村)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冉季、康叔皆有训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⑾、冉季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这就是说在西周初期,任司空职位的是冉季(由他专管西周的土木工程建筑事务)并非他人。据此如果伯聃的聃字是由冉或�脱胎而来,那说伯聃任司空也是顺理成章的。再者,即是文王子,至于伯聃、伯郑是谁任的司空也可能出现职位位移,也可能是一个误中误。
对以上简析,只能作提出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毛氏来源之真实性而拙笔。因为在诸多的历史资料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错综倒置的,诚心盼望诸位老师批纠指点,以谨表谢。i46毛氏网
另外,关于毛氏发源地、望族、西河的关系。在诸多的毛氏家谱中,都标有西河堂字样。最初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及郡望中,毛氏就有西河郡,韶山毛氏族谱中,每页中缝下端都标有“西河堂”三个字。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自己和时人都称之为“西河先生”。是以其西河郡望相称。滑县太和毛氏家谱鼻祖文以“西河望族,祖宗毛叔郑”开篇,等等。那么究竟西河位置何在,予以何为,现让我们作一探讨。i46毛氏网
根据《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西周建立后,八百多年的西汉初设西河郡,位于今内蒙古南部的准格尔旗一带。过了二百三十多年,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西河郡位于今山西省的离石县一带。又过了二百九十多年,到东晋,西河郡则位于今云南大理、云龙一带。再过二百一十多年南北朝的东魏,西河郡设在今山西汾西县一带。《中国历史疆域古今对照表》标明,在魏国领土内有“西河郡”地名。《东周战国疆域图》中也明确标有“西河”的位置,就在郑(今西华县)西北部的黄河两岸。(见《毛姓史话》)书禹贡“黑水西和惟雍州”。(古时雍州指陕西西南、青海东南、甘肃南部的额济纳之地)。《辞源》说:“西河指黄河上游南北走向的一段。它又是古地区名,春秋卫地,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百家姓》说:“毛氏的郡望即始居地在西河”。《毛泽东的家世渊源》说:“毛姓自己也确是以西河为始居地的”。等等。这说明由于世代的变迁西和的位置也在随之移动。仅以西和的位置而定望族区及毛氏之初封国,或以望族的居地来寻找西河的位置及毛氏之发源地,皆属片面。因它们不是一个统一体。也就是说:不管毛氏鼻祖叔郑的初封地在哪里,如果他又搬迁异地,其望族也有可能远远超过其发源地。只不过毛氏的望族段很可能是在当时的西河处,由此引发,毛氏后人也就以西河为自己的“堂号”罢了。i46毛氏网
西周自武王立,下传十一代王,延三百五十二载,至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周幽王在位。因他嬖爱褒姒,为逗其欢心能有一笑,大出赏格:“谁能叫娘娘一笑,赏金千两。”部下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人,最好溜须拍马,立即想出了一个燃烽火於骊山的“好法子”。是以军令当儿戏,留下了“千金一笑”的故事传说。又因他重用佞臣,以虢石父为卿,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激起国人甚怒。申侯曾与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和虢石父赶紧叫把“急战令”烽火点起来。结果各诸侯又当为迎娘娘欢心,全都不理。《史记》说: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逐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即此,三百多年⑿的西周王朝溃散,已废太子宜臼(周平王)即位。为避犬戎之险,促伯东迁雒邑,建立了东周。当时毛叔郑所在的毛国也随西周的灭亡而消失,其毛氏后裔为避战乱远离故土,被迫东迁,逃至河南荥阳隐居,这就是历史上毛氏第一次大徙迁。但这个皇帝的第十九代孙毛叔郑始终被后人尊其为毛氏之鼻祖。
注释:⑴、月夜时用青铜镜所取之露水。i46毛氏网
⑵、钺(yue),古代用铁或青铜器制成的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i46毛氏网
⑶、西周分封制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i46毛氏网
⑷、西周主管建筑工程、制 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之官。i46毛氏网
⑸、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i46毛氏网
⑹、天子有六军,六军的主将称六卿。i46毛氏网
⑺、西周宣王时的青铜器。i46毛氏网
⑻、妾所生之子。i46毛氏网
⑼、高大、显著。i46毛氏网
⑽、正妻所生的儿子。i46毛氏网
⑾、西周主管刑狱,为六卿之一。i46毛氏网
⑿、记年有出入,武王灭商又说是在公元前1027年。
卢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百家姓 20: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21: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22: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卢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167位,在中国大陆人口排名65(2006年统计数据)。
据传太公姜尚之后,齐文公之子受封于高(今河南),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出任齐国正卿,逢齐国内乱,因迎立公子小白(齐桓公)有功,被赐以祖名为姓,称高傒,封食卢邑(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裔族人遂以卢为姓。后田氏代齐,极力排斥打击吕尚裔孙的宗族势力,大批原住卢邑的卢姓子孙被迫避居到以唐邑为中心的北燕地区。唐邑址在今河北省唐县内,秦代在范水北岸建范阳故城(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南20公里的固城镇),并设置范阳县,至汉代扩充为范阳郡。在这里逐渐聚集人数众多的卢姓族亲,于是形成了以范阳为郡望的卢姓大宗。
秦末,博士卢敖之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氏。至三国魏晋时期,范阳卢氏人才辈出,声望显赫,时有“崔卢王谢”说,并称“四海大姓”,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卢志与成都王颖交好。成都王颖失败后,志子卢谌先投刘琨,琨败后出仕后赵,死于永和六年(350年)。谌子卢偃留居范阳,后世尊为“北祖”,为范阳卢氏正宗。世传卢谌书法,子孙繁衍贵达,以迄隋唐。谌二子卢勖、孙卢嘏服丧终制以后开始南迁,(为“南祖”)自京口渡江,后散居江浙一带。北祖一支后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
永嘉末年,卢氏既未能预司马越、王衍项城之难,又未能及时渡江进入江左百六掾的行列,自始被排挤在权力中枢之外。
唐代,卢姓在北方繁衍开来,其中以河南繁衍最广;南迁的一支则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台湾。但卢姓仍以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编辑] 历史名人
卢敖:秦始皇时博士
卢芳: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植:字子干,涿郡人。少师事马融,灵帝时征为博士,后任九江太守,征拜议郎,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后率军镇压黄巾起事,官至尚书。旋因反对董卓议废少帝罢官,遂隐居于上谷。所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俱佚。
卢钦:字子若,范阳涿人。晋宣帝辟从事中郎,出为阳平太守,迁淮北都督、伏波将军,甚有称绩。征拜散骑常侍、大司农,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武帝受禅,以为都督沔北诸军事、平南将军、假节。所著诗赋论难数十篇,名曰《小道》。
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锦州)人。祖仕慕容氏,为尚书令、临泽公。鲁元宽和有雅度,性多容纳,以工书有文才累迁太保,录尚书事。
卢谌:字子谅,范阳涿人。祖卢珽乃卢钦之弟。清敏有理思,好《老》《庄》,善属文。撰《祭法》,注《庄子》,及文集,皆行于世。
卢循:字子先,范阳涿人。谌之曾孙。弃家学而从五斗米道,随孙恩起义,克广州。东晋新诛桓氏,中外多虞,乃权假循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
卢景裕:字仲儒,范阳涿人。东魏北齐以儒学显。注《尚书》、《周易》、《老于》、《论语》、《孝经》、《礼记》、《毛诗》及《左氏春秋》。又通晓佛经。天竺和尚道烯论佛经,常请景裕作序。
卢辩:字景宣,范阳涿人。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累迁尚书右仆射,北周世宗时进位大将军,出宜州刺史。著《大戴礼记注》。
卢思道:字子行,河北范阳人,北周文宣帝崩,为挽歌八首,时称“八米卢郎”。隋开皇初,起为散骑常侍,参内史侍郎事。集二十卷,行于世。
卢询祖:袭祖爵大夏男,有术学,文辞华美,为后生之俊,与思道俱为北州人俊。长广太守邢子广曰:“询祖有规检祢衡,思道无冰棱文举。” 历太子舍人、司徒记室。有文集十卷,皆遗逸
卢群:范阳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劲正闻,官至郑滑节度使。
卢纶: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遗有《卢纶集》。
卢照邻:范阳人,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仝:范阳人,苦读书,不愿出仕,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
卢鸿:河北涿州人,唐朝画家,博学,嵩山隐士,拒绝出仕,工籀书,擅山水树石。
卢肇:字子发,宜春县文标乡(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杨桥乡观光村)人,江西省第二位状元。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承庆(高宗)、卢怀慎(玄宗)、卢杞、卢翰、卢迈(德宗)、卢商(宣宗)、卢携(僖宗)、卢光启(昭宗)
卢延让:字子善,范阳人。唐末诗人。光化九年进士第,朗陵雷满辟从事。满败,归王建,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终刑部侍郎。诗一卷,今存十首。
卢祖皋:浙江永嘉人,宋代诗人,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境清远,有《蒲江集》。
卢挚:河北涿州人,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卢象升: 宜兴张渚人,明末抗清名将。以兵部左侍郎率部孤军抗敌,战死巨鹿,追赐兵部尚书。
卢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坤:涿县(今河北)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历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一八三四年,英军兵舰侵入虎门,被其驱逐。
卢贤拔:太平天国封恩赏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
卢作孚: 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卢守耕:字亦秋,浙江余姚人。近代著名农学家、园艺学家、教育家。抗战期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卢嘉锡:祖籍福建省永定县。化学家,中科院院长。
卢可恩:AXA国卫保险顾问,前无线记者。
卢大伟:香港企业家
卢慕贞:孙中山的原配夫人。
卢巧音:香港歌手
卢素娟:90年代《哆啦A梦》配音演员。
卢杰:香港配音演员
卢国权:香港配音演员
卢宛茵:无线电视资深艺员。
卢俊义:《水浒》人物。
卢海鹏:亚视资深艺员。
彪[彪、彣、虩,读音作biāo(ㄅㄧ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晚期毛叔之女彪氏孟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彪,姓,出齐郡,周有卫大夫彪夫,宋有彪虎臣,今河南均州有彪氏。”
彪氏,出自周王朝时期毛叔之女彪氏,全称彪氏孟姬。“孟”,古时候是长女之意,长子称“伯”。
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把胞弟姬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于毛邑(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建立毛国,为伯爵国,因此史称姬叔郑为毛伯郑或毛叔郑,简称毛叔。毛叔在周王室曾担任司空一职,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故又被称为毛公。
不过,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伯聃(一作姬伯明)被兄长周武王封在毛邑,但毛邑不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而是在河南宜阳东北一带。
西周时期,当女子出嫁时,父母常要为她专门制作陪嫁器物,即金文中自铭为“媵“者。在此类特意铸造的媵器中,妇名除称其姓外,还必须称其丈夫之国(氏)名。同时,由于妇女是娣侄从媵制,需要将兄弟姐妹的排行明确表示出来,伯(孟)仲叔季的排行,不仅是区别同辈兄弟姐妹的需要,也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
在著名的周朝青铜器毛叔盘上,就铭刻着其为毛叔送给女儿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宝盘,希望她长寿,子孙后代永远享用该宝器:“毛叔媵彪氏孟姬宝盘。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
毛叔郑是周成王的叔父,即史籍《尚书·顾命》中记载的毛公。毛叔郑彪氏孟姬就是毛叔郑之长女彪,嫁与卫国上卿姬彪夫,称孟姬。在毛叔盘铭文中未称其国名,而称其氏“彪”,故称“彪氏孟姬”。西周初期,子孙以母姓为氏是普遍现象,因而在彪氏孟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母之名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彪氏正宗。
注:
毛叔,到底是姬叔郑还是姬伯聃?
本书认为,叔郑封于毛国之说较为可信并有根据,而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则有待商榷或进一步考证。因为,伯聃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还有待考据,而叔郑则确然史有所载。
在史籍《逸周书·克殷解》中记载:“……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逸周书》,原名《周书》,亦称《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周王朝的史实和制度等。此书出自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古墓,古已有之。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他的《经学略说》中,对《逸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今观《逸周书》与《尚书》性质相同,价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犹存别史(《史》、《汉》无别史,《后汉书》外有袁宏《后汉记》,其中所载事实、奏议,有与《后汉书》不同者,可备参考。《三国志》外有鱼豢之《魏略》、王沈之《魏书》,不可谓只《三国志》可信,余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书,可信如《逸周书》者,顾不重视乎?”
《逸周书·克殷解》的那段文字,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作了引用,可见毛叔郑历史上确有其人。
在史籍《后汉书·古今人表》中记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学者应邵在《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记载:“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唐朝学者张九龄在《姓源韵谱》中记载:“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曾记载有 及 这一条目:“薛尚功释云: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王呼内史册命弁阝,王曰:“弁阝,昔先王既命汝作邑,继五邑祝。今余惟疃京,乃命锡汝赤芾彤冕齐黄銮旂用事。”弁阝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命,弁阝用作朕皇考龚伯尊敦。弁阝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右《毛伯古敦铭》。嘉祐中,原父以翰林学士侍读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予考按其事云:《史记》武王克商,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则此铭谓郑者,毛叔郑也。铭称伯者爵也,史称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时器也。盖余《集录》最后得此铭,当作《录目序》时,但有《伯冏铭》“吉日癸巳”字最远,故叙言自周穆王以来叙已刻石,始得斯铭,乃武王时器也。其后二铭,一得盩厔,曰龚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风,曰“伯庶父作舟姜尊敦”,皆不知为何人也。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如左。”
在欧阳修的札记中清楚地表明,《毛伯古敦铭》中的毛伯就是毛叔郑。诸多毛氏谱内谓之叔聃者是错误的,大概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了“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
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八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毛叔郑的后代因治国有方,周宣王姬静曾赐鼎奖励,世称毛公鼎。此鼎于清道光年间在岐山县贺家出土,铭文四百九十七字,为皇钜制,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周人原为姬姓,武王灭商以后,除按照尊崇上古帝王的习俗,对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先古圣王”的后裔和功臣谋士如姜太公吕尚进行封赐外,一次就封“其兄弟之国十有五 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当时还把商纣之子(禄父)封为诸侯。让他仍居朝歌,治理商代遗民;同时分王畿之地为三部,命自己的三位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领一部监视武庚,谓之“三监”。谁知武王死后因继位的成王年岁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摄行政事,引起三监的不满,勾结武庚和商朝旧属反周势力发动了叛乱。周公平息叛乱以后,深感保卫新生政权的急迫性,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周公回师以后,举行了又一次的大规模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初两次封国一百多个,“封诸侯,建周姓”,把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于当时叛乱者盘踞的地带和千里王畿线上,由这些亲族封国为周王室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毛国系周朝姬姓国。毛国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诸侯。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在史籍《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过程也不限于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实际上在周康王、周宣王时期都在继续分封。
西周初期,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封为毛(陕西岐山一带)伯。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叔郑在周成王姬诵时期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与召公、毕公齐名,具有极高的威望。例如,周穆王姬满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姬叔郑为毛国开国之君,其后有姬班、姬庴、姬卫、姬得、姬过等。在史籍《左传》中提到的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就是指姬卫、姬得、姬过,均为周王室外卿士,子孙世袭伯爵。
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兵(主要是毛姓部落)征战,见诸于史籍。
过去,一些史籍上流传是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应为误传。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称: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在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而在某些毛氏族谱中,将毛伯谓之叔聃,这大概就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有“鲁卫毛聃”,所以遂以为名聃,这是源出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这证明了西周晚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存在着毛国。据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的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但此时的毛的封地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在史籍《姓氏寻源·毛氏》中记载:“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在史籍《路史·国名纪戊》中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说明当时人所记载的毛伯所封之地已经转封在河南籍水的毛泉,这与后世所传的“伯聃封于毛邑说”一脉相承,互有所证。
因此,本书认为伯聃可能是毛伯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河南宜阳。毛伯(郑)的伯爵爵位由他世袭继承,并继续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食采于毛(今河南籍水毛泉)。
在后世所传的各种毛氏族谱中,均不见有将毛伯聃作为毛氏得姓之祖的说法,如:
在《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中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在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记载: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在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目前,唯有在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显然,该族谱将叔郑指为文王第九子,当为错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姬彪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45年,周成王姬诵时期,叔父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据史料记载,卫国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故姬封又称康叔。周公将黄河与岐河之间武庚的封地及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给康叔,使这七族遗民成为卫国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
封康叔时,周公曾作文相诫,这就是著名的《康诰》。卫国在最强盛时疆土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一小部分,与晋、宋、齐、鲁等国相邻。
卫国居于周王朝的北方,与狄为邻,常遭狄人入侵。春秋中期,卫懿公在位时喜好养鹅,且*乐奢侈。他养的鹅都有禄位,可以乘大夫一级的车出入宫门,大臣百姓非常不满。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国,卫懿公让大家抵抗,国人却都说,鹅有禄位,让鹅去战斗吧。将士们全无斗志,全军覆灭。狄人攻入卫都,卫懿公被杀。后齐、宋援卫,立戴公于漕(今河南滑县旧城),于是漕成为卫国的第二个国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在楚丘时,卫文公姬辟疆当政。卫文公接受亡国教训,修明政事,奋发图强,重整军备,国力军力大增。
周襄王姬郑十年(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国联合狄人再次攻卫国,遭到了卫国的强大反击。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卫国灭邢国。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卫国虽为十二诸侯之一,但却是一个弱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后,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
战国晚期,周郝王姬延五十三年(燕王喜元年,公元前254年),魏国军队占领濮阳,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但只有濮阳一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并未触及卫国公室。
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家,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卫国自康叔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共历四十二王,八百三十六年。
卫康叔的裔孙为姬彪夫,是卫国建国后第三任君主卫考伯指正时期的卿大夫,其妻就是毛叔郑彪氏孟姬,在姬彪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卫国传三十七世后,于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被秦国所灭,秦国大军攻破卫国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俘虏卫元君,将其贬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其后裔子孙四处迁逃,其中有迁逃至古彪邑者。
古彪邑,就是今缅甸王国旧都城蒲甘,卫国王族后裔有以避邑名称为姓氏,称彪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晋国君主晋平公姬彪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晋平公姬彪,为晋悼公姬周之子,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北新田。
晋平公执政时期,令著名的贤臣祁黄羊举荐人才,祁黄羊先后推荐了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留下传诵千古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晋平公曾在平阴大破齐军,在弭兵之会中与楚国平分霸权。
晋平公晚年好女色,因而有疾,在周景王姬贵四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告戒他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晋平公逝世后,其子姬夷即位,是为晋昭公。晋平公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襄王后裔,属于以音讹字为氏。
不氏,源出魏襄王后裔不雨氏。
魏襄王魏嗣,是魏惠王魏罃之子,公元前?~前296年在位,逝世后别谥为魏哀王、魏襄哀王。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襄王曾联合韩、赵、楚、燕诸国,以五国合纵进攻秦国,结果不克而返。后派遣大夫惠施为魏国出使楚国。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病逝,其子魏昭王魏遫即位。
魏襄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不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不氏。不氏古读音为biāo(ㄅㄧㄠ),这在典籍《正字通》中有明确记载:“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有不氏子孙以古音为字讹,遂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 分布:
今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铜川市,河北省的礼县、保定市,重庆市的彭水县郁山镇,安徽省的宣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彪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均 州:东汉光武帝四年(公元28年),刘秀遣刘隆屯田武当,始建武当县城,后改为均州。唐朝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僭位,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农历4月迁均州。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元),设均州武当郡,领县武当、郧乡;后宋太宗把儿子楚王元佐削职为民,安置在均州。宋朝时期,名臣苏辙、尹诛、韩维、种谔、范纯粹、沈括等先后均有被贬官降职至均州的历史。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续以修筑。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胡成熙修竣砖石建筑。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州人贾洪诏等呈请署总督郭中丞柏荫,筹拨公款七千余缗,重修筑均州城临江桥护城堤,长五十余丈。均州城东临汉水,南遥接武当山。一般说古均州城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其实真正的古均州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肖川县,均州古城因为1958年修建丹江水库大坝而被淹没,永远沉没在汉江河底。今大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八百四十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六万亩),蓄水总量达八十一亿立方米。现在,人们可以在武当山上净乐宫的位置看见若干从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骸。
贾姓简介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先秦时期的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内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后来,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汉朝时期的贾姓,已有人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到了唐、宋时期,贾姓居民已播迁到江南的许多地方。约于清代,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贾姓历史名人可不少,例如: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被荐于文帝,并任为博士;还有水利家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西汉还有政论家贾山,文帝时,以秦的兴亡为喻,上书言治乱之道,强调纳谏的重要,并以兴礼义为劝,名为《至言》。东汉时的贾徽,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作有《左氏条例》21篇;还有贾谊的9世孙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其之子贾衍,任兖州刺史;东汉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他所著的《经传义诂》、《认难》等百余万言,在学术界垂名不朽;还有太学生首领贾彪,为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西晋有大臣贾充,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其女名南风,为晋惠帝皇后,曾擅政十年。北魏时有农学家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郡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唐代,贾氏有两人任宰相,一个是沧州人贾耽,他同时又是地理学家,一个是河南人贾餗;另外还有学者贾公彦,和以“推敲”二字闻名诗坛的诗人贾岛。北宋有数学家贾宪。南宋有权奸贾似道。元代有水利家贾鲁,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15万、军士 2万,堵塞黄河决口,使其恢复故道,南流合淮入海。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贾仲明。还有明末的鼓词作家贾凫西等著名人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排名中,贾姓居于第45位。
一、贾氏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所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被封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今山西夏县北),并赏给怀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燮继位后,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在周公分封唐叔虞于唐后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2、出自狐偃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上发生了争斗。贾季为避祸便逃亡翟国,其子孙便以贾为姓,称贾氏。
二、迁徙分布
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谊的后裔。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三、郡望堂号
郡望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堂号 “至言堂”:汉时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名为《至》。此外还有“武威堂”
四、家乘谱牒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贾氏家谱(卷数不清)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 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镇江润洲开沙贾氏宗谱十三卷、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八卷、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十卷、无锡锡邑尹城贾氏宗谱十二卷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东阳真定贾氏宗谱二十三卷、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十七卷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山东:益都贾氏族谱不分卷、楼霞贾氏族谱世系考一卷、黄县贾氏族牒(卷数不清)、黄县贾氏族谱(卷数不清)、泰安贾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临沭贾氏支谱(卷数不清)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
五、历史名人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贾思勰(472-499):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贾逵: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深究天文学。在天文方面,提出了在历法计算中应该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阐发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苦吟诗人,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推敲”的典故就出自其诗局“僧敲月下门”。有《长江集》。
贾似道: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南宋理宗贾贵妃之弟,淳佑九年(1249年)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次年移镇两淮。开庆元年(1259年)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私向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兵退后诈称大胜。此后专权多年用重法督责武将,推行“公田法”,大量贱价收购土地。度宗时权势更盛,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毛氏西河堂族谱,字号排序!
本文2023-12-02 23:34: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