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4收藏

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第1张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对于颜回,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孔子的弟子,在论语多个章节中出现。对于颜真卿,很多人只是从“颜筋柳骨”这个书法组合中知道他是古代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很少有人知道,颜真卿是颜回的后人。颜氏家族不仅仅有颜回和颜真卿这样的历史名人,孔门七十二圣中的颜路、东晋时的光禄大夫颜含、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唐代的颜师古等等都是对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

那么颜氏家族是如何保持人才辈出的呢?从颜回拜师到颜之推立下《颜氏家训》,从颜真卿的毅然赴死到颜杲卿的慷慨就义,我们通过历史的痕迹可以发现颜氏族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

颜回

1颜回受父亲颜路的影响,早早拜入孔子门下

孔子的弟子颜回被后人称为复生颜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难能可贵的是,颜回竟然是在他的父亲颜路的引领下拜入孔子门下的。颜回的父亲颜路,仅仅比孔子小六岁,因家境贫困,立志通过读书求学改变家庭和后人的命运。

因此在孔子刚开始办学的时候便跟随孔子学习了,颜回便是在孔子办学的这一年出生的。在父亲的影响下,颜回从小就被孔子深深地影响着。到了颜回十三岁的时候,便拜入了孔子门下。虽然颜路在七十二贤的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自己的儿子颜回,但他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极有远见的。

孔子讲学

在古时候能够识字已经难能可贵了,如果可以拜在一代大家的门下更是所有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孔子收徒并不看出身,三千弟子中仅有七十二贤得以名垂千古,说明颜路和颜回父子二人在学问是出类拔萃的。但比学问更重要的是对后人的教育,颜路把颜回带上了儒学之路,颜回则逐渐在孔子的儒家思想框架内,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指出,颜氏之儒是儒家的八大学派之一,重在立德。颜回之德不但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而且给自己的后代树立了做人的准则。

2颜之推:创作《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之先河

颜之推是颜回的三十四世孙,如果说颜回创立的颜氏之儒为颜氏后人立下了榜样,那么颜之推所作的《颜氏家训》则从修身、立学、治家、处世等做人的各方面为颜氏族人起到了很好的训诫作用。这部典籍对于古代的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藏书家陈振孙把这部著作称作“古今家训之祖”,宋代朱熹的《小学》,清代陈宏谋之《养正遗规》,都曾引用过《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唐代以后出现的数十种家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该著作的影响。

颜氏家训

颜之推在文学和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但却凭借一本《颜氏家训》名垂千古,不得不说在教育上的成就比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有意义。《颜氏家训》认为教育子女时应该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既不能有妇人之仁,也不能溺爱,要教会他们坚守气节和尊严。

在读书求学方面,颜之推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心智、可以明辨是非,从而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在选择倾慕的对象时,不应该选择畸形的、无意义的偶像,而是应该把古代的大贤、大德之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效仿他们的行为和做事方法才能够提高自己。

《颜氏家训》中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仍旧没有过时,一味地溺爱或者训斥都不是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只有奔着“治国有方,营家有道”的目的培养子女,才会让他们成为于国于己,于家于社会都有用的人才。

3从颜真卿到颜杲卿,颜氏后人气节令人钦佩

颜之推是颜真卿的五世祖,颜氏家训显然已经在颜家起到了教育作用。颜之推之孙颜师古在文学方面参与编纂了《隋书》、《汉书注》等史书,在教育方面创作了训诂名著《匡谬正俗》,在历史、经学、训诂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很多人倍加推崇颜真卿的书法,正所谓字如其人,颜真卿的字方正端庄、稳健厚重,正如其人一样,刚正不屈。当代学者认为学习楷书者大多尊崇“颜筋柳骨”,二人的书法筋骨刚正,象征着君臣之间的气节。

颜真卿雕塑

颜真卿也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刚正不屈的气节,《资治通鉴》记载,颜真卿临死前面对叛军李希烈的威胁,毫不畏惧地毅然赴死。半年后叛乱被平定,颜真卿尸骨被护送回京,唐德宗悲痛之下废朝五日,以示哀悼。

颜杲卿是颜真卿的从兄,虽然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颜真卿,但在气节上两人却非常相似。颜杲卿也是中唐时期的名臣,安史之乱时,颜真卿镇守平原,颜杲卿与儿子共同镇守常山。在常山被叛军攻破后,颜杲卿被押到洛阳,他毫不畏惧安禄山并怒骂之,结果被安禄山残忍杀害。

颜真卿和颜杲卿二人同为颜氏族人,他们谨守《颜氏家训》的“气节尊严不可失”,在生死关头视死如归,以身殉国彰显自己的气节,令后世钦羡不已。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用:“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称颂他即便被钩断舌头也丝毫不妥协的不屈忠节。

4总结:颜氏家族以操守和才学震烁千古、长盛不衰

颜回凭借自己的学问成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他用自己的个人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德”。颜回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影响后世,为后代的修身立学起到了模范作用。

傅雷故居

颜之推在颜回思想的基础上,依靠在南北朝乱世中的所见、所得、所感创作了对颜氏后人影响深远的《颜氏家训》,他重视“实学”,在教育上主张父母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子女的品行。

颜氏家族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对家训的恪守,即便到了宋元时期,颜氏族人也入仕不断。汉末诸葛亮的《诫子书》、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近代的《傅雷家书》,这些家训都表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份能够子子孙孙、世代相传的家训,才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颜氏家训》一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全书共7卷,20篇。《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目的。《教子》篇谈子女教育;《兄弟》篇谈如何处理弟兄关系;《后娶》篇谈男子续弦及非亲生子女的问题;《治家》篇谈如何治理家庭;《风操》篇谈在避讳、称谓、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种种礼仪规范并评论南北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谈对待贤才应持的正确态度;《勉学》篇谈学习问题;《文章》篇谈文章理论;《名实》篇主张崇实而不务虚名;《涉务》篇主张接触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篇主张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张少欲知足;《诫兵》篇反对文人参预军事;《养生》篇谈养生之道;《归心》篇宣传佛理,为佛教张目;《书证》、《音辞》等篇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诸学;《杂艺》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卜筮、棋博、投壶诸种杂艺;《终制》是晚年遗嘱,回顾一生极多感慨。

《颜氏家训》一书内容博杂广泛,包罗万象,但从书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颜之推的思想脉络的。

1、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颜之推出身高门权贵家庭,三为亡国之人,性命几乎不保。他的这一特定身世经历,铸就了他特定的思想性格,所以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正统思想比较,《颜氏家训》中的某些思想可以说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扭曲。但颜氏思想仍未跳出儒家思想体系,因而在他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主张明哲保身。这与他特定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颜之推从小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头脑中,所以他一生服膺儒学,故而教育子孙,希望他们能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以求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而不致倾覆。又由于颜之推身逢乱世,饱经忧患,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惧祸心理,所以他希望儿孙能懂得现实社会中的利害关系,以求在乱世中得以全身免祸。再由于颜之推出身于世族官宦之家,祖上世代为官,自己也为官一生,多年的官场经验,体会到了为官保身的艰难,故他希望子孙能保有既得的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又不致于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

由于上述原因,他的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比如,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应该远避官场的倾轧,这就和要保有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的企图产生了矛盾;要想既保官又免祸,就与正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矛盾。以下就《颜氏家训》中所体现的这些矛盾思想作一分析。

关于颜之推服膺儒学,这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诫兵》篇中写道: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微幸战功。吾既赢弱,仰惟前代,故置心于此,子孙志之!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颜之推不仅本人继承了他的先辈世代从事的儒学事业,而且希望子子孙孙都不要背弃这一事业。但又由于他的身世经历造成了他的某些思想的扭曲,与正统的儒学思想是不协调的。最为代表的就是在仁德和生命的取舍上。儒家思想赞赏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儒家信徒的颜之推,在《养生》篇中也用此观点来教育子孙: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生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在这段话中,颜之推并举了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所谓的不可苟惜也就是杀身成仁之意,这棒看来,颜之推的思想与《论语,卫灵公》中所主张的杀身以成仁并无区别。但是,我们通观《颜氏家训》全书,特别是《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几篇后,就会感到颜之推训诫子孙的着眼点,并不是教育子孙如何对待杀身这一面,而是更多的侧重于教育子孙如何去求生。而要求生,则要知足退让,才能明哲保身,全身免祸。这种观点,在《家训》中是很多的,如:砂砾所伤,惨于矛戟,讽刺之祸,速乎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颜之推生逢乱世,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他本人几次沉浮,性命几乎不保。所以他的这种坎坷经历使他意识到,只有首先生存下来,才能谈到述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但是,要想苟活于乱世并保持既有的社会地位,又不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实在是两难求全。因为在那个国家四分五裂,政权更换频繁的时代,为臣属者不得不面临忠于旧主和投靠新主的痛苦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颜之推的内心深处,也是极为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北齐宦者田鹏鸾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等不屈于敌,杀生成仁的壮举歌颂备至,又严厉抨击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慨叹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另一方面,他面对国家破亡,身为虏囚的命运,却是历仕萧梁、北齐、北周、隋,即可为旧主效忠,又为新主尽力,他在《文章》篇中有一段话为自己的一生三化的行为辩解: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

在这里,他化用了儒家亚圣孟子之言,指出伯夷不屈二姓固然是高风亮节、精神可敬,但伊尹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也是负责的表现。既然君臣固无常分,那么一臣而事二主、三主甚至四主,也就没有什么不妥当了,因为这是合于孔孟之道的。尽管颜之推为自己的经历辩解,但他毕竟以一个南朝汉族官员身份,被俘后被迫在北朝为官,内心是很痛苦的。

在南朝,他亲眼目睹了鲜卑兵士给南朝百姓带来的灾难,到北朝后,又被鲜卑武人猜忌陷害,几及于祸,故而他当时的心态,与当年的伊尹积极参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的为官,主要是出于资荫子孙、不辱先世的目的,而并不奢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也与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参预政治的观念大相径庭。所以,他对子孙的仕宦,反复要求他们务必保持谨慎的中庸态度:仕宦称泰,不过外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望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覆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游,思为此计,仅未暇尔。

自丧乱以来,见因托风云,徽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尔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乱世莫做大官,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中品以下的官,有一定的身分地位,不致使官宦世家的门庭受辱,也就够了。高于中品的官,权柄过重,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容易遭致倾覆,应该坚决推辞不就,这就是颜之推总结自己宦海沉浮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2、重视学习,讲求实际的思想

如果埤颜之推反对子孙追求高官、参与政治是为了全身免祸,以求在乱世中生存,那么他勉励子孙努力学习,重视实干则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本领,同样也是出于在乱世中谋生的考虑。如在《勉学》篇中,他明确地说道:

夫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历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他在同篇中还谈到,那些在战乱中沦为俘虏的人,读过书的,即使是平民百姓,还可给人当老师;没有读过书的,即使是官宦子弟,也只能给人耕田养马。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正由于他读书,有学问,才能尽管朝代更换,都能照样做官。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勉励儿孙勤奋读书是带有强烈的功^目的的。

颜之推强调学习必须实事求是,而不是装装门面。他在《勉学》篇中写道:夫所以读书学习,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谵,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田是乎!

他认为学习必须要结合实用:或者是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或者是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如断案、治民、造屋、种田等。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能高谈阔论、吟诗作赋,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基于这种务实的观点,他对当时士族养尊处优,脱离实际,不事生业的弊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颜之推本人也出生高门士族,对士族阶层不学无术、空疏无用的本质认识的很清楚,因而他对士族的揭露人木三分,非常有力。如他在《涉务》篇中指出士族官员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这些人平时都是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城郊之内,无乘马者,有的从未骑过马,看见马嘶叫跳跃,就感到震慑不已,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颜之推这些议论,击中了当时时世的要害,目的就是警诫子孙要用心读书,讲求实际,学习本领,立足于社会。

中国家谱都有哪些格式呢?说说把。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