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的分布
江苏沭阳孙牌坊。山东乐安郡,安徽省繁昌孙村镇
字辈排行 安徽 安徽省寿县安丰镇荆塘乡北郢村 (世、首、先、仁、业、长、怀、古、顺、风、前、友、应、远、大、 勤、俭 、宜、致、功) 安徽六安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 安徽合肥孙氏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 安徽孙氏一支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 (孙长荣)整理 山东 1、般阳孙氏(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肈 、启 、丰、 宁、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
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肇 20启 21豊22寕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绪 29延 30绍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诗 36书37礼 38义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2、山东临清孙氏字辈: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因为和东北迁移到北京的一些人见面后~双方长辈商议以后~~从振字辈以后有点差异~合仁找到远方家人长龙找一个高人算出~{振兴中华金光海秀占居玉树文武连瑞英杰善良}20个字居中命名。五行生克。数理吉凶有所变更~
振兴中华为(振新伟华)
文武连瑞为(琰培连瑞)
金光海秀为(绍爱海茂)
占立玉树为(鹤传钰勤)
英杰善良为(英褀彩祥)
3、现在山东临清孙氏字辈如下: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
4、山东济南孙氏字辈:“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
5、山东济宁映雪堂孙氏字辈:“(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6、山东临沭县孙氏字辈: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7、山东邹城望云孙氏:字辈:“人生祖为史 乘德羽善计 兴玉宝克勇 光大先世业”。
8、山东惠民孙氏:堂号:裕後堂;字辈:“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9、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10、山东莒县孙氏字辈:始祖孙桂,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龙口,后迁到莒县果庄乡孙家庄村,有家谱现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11、山东即墨孙氏字辈:堂号: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辈份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12、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字辈:“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13、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13、山东即墨楼子疃、孙家官庄、瓦戈庄:武,兆,应,德,汝,延,中,正,世,乃,丕,毓,嗣,为,允,式(下用),咸,念,开,基,光,承,嘉,统,敬,保,其,书
14、山东汶上孙氏字辈:“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
15、山东新泰孙氏字辈:“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
16、山东邹平孙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
17、山东夏津孙氏字辈:“耕 读 传 训 远 忠 厚 延 绪 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 ”。
18、山东夏津孙氏字辈:“家声显振宗绪恒昌丕莫兆庆令德延祥”。
19、山东寿县孙氏字辈:“士克祖家传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
20、山东烟台芝罘孙氏字辈:“克培鸿绪谟烈维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恒”。
21、山东烟台莱山孙氏字辈:“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
22、山东烟台牟平孙氏字辈:“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23、山东蓬莱孙氏字辈:“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
24、山东沂水孙氏字辈:“烈培玉洪(潇)树”。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
25、山东峄阳孙氏字辈:“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26、山东商河、济阳孙氏字辈:“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27、山东般阳孙氏字辈:“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
28、山东泰安孙氏字辈:“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
29、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字辈: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
30、山东德州孙氏字辈:“少晓寿丙加传长”。
31、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字辈:“吉福维德奉敬守法”。
32、山东单县黄岗镇后孙店村孙氏字辈:中、家、传、道、立、守、开附近周边三村村民姓氏均姓孙。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刘峨题词孙氏先辈墓碑被挖掘出土。 孙氏辈份排行
山东 山东临清孙氏进烈甲月庆合长振兴中华文武连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树英杰善良(原)进烈甲月庆合长振新伟华琰培连瑞绍爱海茂鹤传钰勤英褀彩祥(今)山东般阳(淄川)孙氏11世开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启、豊(丰)寕(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 仁德、昌宏山东济南孙氏永衡玉红加贤庆兆培长振山东济宁孙氏(映雪堂)(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山东临沭县孙氏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山东邹城望云孙氏人生祖为史,乘德羽善计,兴玉宝克勇,光大先世业山东惠民孙氏(裕后堂)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山东莒县孙氏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山东即墨孙氏(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辈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山东高密孙氏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山东汶上孙氏光任树东然,道德传宜训,敦宗纪万春,桂颜庆祥云山东新泰孙氏京东乙光,民志继士,亭玉维迎德,家庆绍征祥,相传繁衍盛,万代保安康山东邹平孙氏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注:特许沿用孔氏家族字辈。山东夏津孙氏耕读传训远 忠厚延绪洪 龙飞泽华宇 国泰永久常山东夏津孙氏家声显振 宗绪恒昌 丕莫兆庆 令德延祥山东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长年山东烟台芝罘孙氏克培鸿绪 谟烈维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恒山东烟台莱山孙氏怀星日起,希维永秀,丕振世德,万年吉昌,家衍余庆,积善乃光山东烟台牟平孙氏廷光应守,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继耀隆,培芝植兰,庭秀联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山东蓬莱孙氏乃士新从正大仁志导成良忠厚家业喜书继世长山东沂水孙氏烈培玉洪(潇)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环启字山东峄阳孙氏毓肇葆承茂景晋中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山东商河、济阳孙氏廷好振德,淑申延瑞山东般阳孙氏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启丰宁崇振方成令绪延绍代遇文明诗书礼义仁德昌宏山东泰安孙氏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强(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慧(贞)众(延)望(黄)山东泰安岱岳区孙氏覃(谐音,13代)佩永继,兆启丰宁,重振方圆(共24代)山东德州孙氏少晓寿丙加传长山东德州抬头寺乡白桥村孙氏吉福维德奉敬守法山东济宁石桥镇崔院村孙氏永文长传富山东临沂郯城孙港口村孙氏如志成宪传偕聿……湖北 湖北乐安孙氏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注:此为孙权家族字辈 湖北汉川韩集孙氏明元大士,汝嗣世业,科启锡光,祥开家国,江东泽长,淇澳颂德,金玉作声,清映书堂,文明兴振,相继贤良,显承模烈,万年杨芳湖北监利孙氏一支乐安泽祚长宝鼎耀华堂功勋荣汉国典法重伦常乾坤应卜兆敬述定增芳湖北监利孙氏一支一世学正大光明承祖承绍先秉宗邦湖北黄冈孙氏原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家之克显光宗乃贤”
改派:“大洁文尚一字广善乐平贵显胥宇楚黄” 湖北宜昌孙氏一支大唐光祖德开先宜宝善河北 河北沧州孙氏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河北故城孙氏延毓树金洪学兴世、单玉方田庆加传河北唐山丰南孙氏世首文明广宗连福善常焕庭洪作秀耀国凤增祥永绍怀能庆权承左志良殿宇荣建阁光宪锦家邦江西 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江西赣州孙氏德元亨利贞世太光宏泽文华经国祥千仁万远长安徽 安徽潜山、舒城孙氏修齐常吉庆,诵读裕经纶,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东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建功徙养正,立纪本敦伦,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运,光荣复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百代徵详发,兴怀续起人安徽合肥孙氏文法万子人时嘉宗继日启光欲作述大本务敦实爱敬尚从先修齐定世传正家思效祖立志学前贤言行必信果忠勇智义全华夏建伟业宁宇奏凯旋安徽孙氏一支国志永兆宏时来润寿长家隆承福庆元善启……安徽六安寿县孙氏士克祖家传,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长年湖南、广西 湖南醴陵孙氏(富春堂)绍开光先泽,孝忠发远谋湖南益阳孙氏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湖南张家界孙氏文明斯自超万代永开法广西北海孙氏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太)维(如松)文(玉)佩(志)景(学)兆绪(建)东福建、云南、广东、重庆 福建晋江孙氏谦焉如意经损乃自作受云南昆明东川孙氏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广东潮汕孙氏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训宝若鼎彝积荫丰隆衍诸洪丕履安泰定贞寿恒颐重庆璧山孙氏吉英维良永开光国正治重庆孙氏一支正茂显臣学允世祖朝廷宗继元自可当选昌大云重庆奉节一支应兆国体田,承忠秉再元,元会开天运,文明正家邦,德泽光祖远,诗书传世长浙江、贵州、河南 浙江孙氏一支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贵州孙氏一支永德正朝廷贵州安顺孙氏一支正应如维国必发登文章立士后德开基克成先志裕占兴仁凤腾有佐永启宗之河南台前县孙氏家齐绪纲常,久远胤后襄,依理遵典训,笃靖履源康河南商丘、夏邑孙氏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河南商丘、睢阳区孙氏中保文献绍先贤,功德在己修河南邓州市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孙氏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其他 孙氏某一支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乐安堂澧水南北孙氏 添应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继之启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际昌元运开宏景龙翔芳自腾光泽长焕炳定国滋纯良兴邦在登敏遵经守正传先绪齐远振孙氏某一支永杰贞强,国义家顺,世泽万邦知名人物编辑
历史及近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所处时代籍贯成就/荣誉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孙阳(伯乐)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善相马者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今河南省淮滨县楚国令尹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菏泽一带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孙坚东汉今浙江杭州富阳将领,长沙太守孙权三国时期吴国今浙江杭州富阳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孙炎三国时期魏国今山东博兴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孙康东晋今山西平遥名士,御史大夫孙楚西晋今山西平遥官员、文学家孙绰东晋今山西平遥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孙盛东晋今山西平遥史学家、名士、官员孙思邈唐朝今陕西铜川医学家孙过庭唐朝今浙江富阳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位唐朝今浙江绍兴画家孙方谏五代后周 名将孙光宪宋朝初期今四川省仁寿县诗人孙奭北宋今山东茌平经学家、教育家孙复北宋今山西临汾理学家、教育家孙承宗明朝末期今河北军事战略家孙传庭明朝今山西代县兵部侍郎孙云球明末清初今江苏吴江学仪器制造家孙奇逢明末清初今河北保定理学家孙嘉淦清朝今山西兴县直隶总督孙星衍清朝今江苏武进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孙诒让清朝今浙江瑞安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孙原湘清朝今江苏常熟诗人孙毓汶清朝今山东济宁刑部、兵部尚书孙禄堂清末今河北顺平武术家孙中山清末、民国初年今广东中山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传芳清末、民国初年今山东泰安北洋直系军阀孙科清朝、中华民国今广东中山前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孙云铸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高邮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威海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本忠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吴江蚕学家,中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孙羲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安庆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孙叔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萧县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孙姓的由来:源于子姓。源于姬姓。源于妫姓和姚姓。源于芈姓。源于荀姓。源于赐姓。源于姒姓。源于改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源于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及改姓等。
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
家谱文献:
孙氏家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图书馆内均有收藏。另外陆允昌先生主编的《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有几百部孙氏宗谱目录,并有始迁祖的迁徙的过程等介绍,需要者可索查。
孙叔敖碑立于公元十六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
-孙姓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圭阝)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前852—前 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一季历一文王姬昌一卫康叔一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芈)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目旬])—王子(艹为)章([目旬])—(艹为)叔伯吕臣----(艹为)贾伯嬴—(艹为)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孙氏的分布
本文2023-12-02 22:37: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