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愿望、奉献、决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什么是愿望、奉献、决心?,第1张

记住这个可笑的笑话:“你怎么吃一头大象?”答案:“一次一口。”这是进行传记或自传写作的最好方法。如果慢慢来,一切都会成的。下面几点应记住:

●定好被传记人再开始进行工作。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仔细考虑,因为你将同这个人在一起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正如约翰逊曾向鲍斯韦尔抱怨的那样:“你只有两个人可写,你自已和我。这两个人我都讨厌。”

●找出接近被传记人(如果还活着的话),他或她的信件、日记、朋友的途径。没有资料谁也写不出可信的传记。

●我建议在开始写作前搜集全你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这个方法将有助于你避免出现因资料不足而措手不及的局面,还能使你做出正确的结论。手头的资料充足更有利于你集中精力写作。

●将你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工作提纲。这将有助于你确定组织方法,可能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然后列出事实。

●确保你所有的材料放在安全的地方,并在另一处保存一份备用盘和所有文件的复印件。备份材料很关键,以防日后出现诉讼事宜。

准备写传记了吗?请参照下表进行:

——1.选定一个有趣的被传记人。

——2.决定是写授权的传记还是非授权的传记。

——3.通过面谈、信件、日记或杂记获取被传记人的第一手资料。

——4.通过书籍、文章获得第二手资料。

——5.所需材料全部备齐。

——6.整理对被传记人采访的笔记。

——7.确定传记的语气。

——8.知道哪些资料该留,哪些资料该舍弃。

——9.已有写作提纲。

——10.保证不滥用心理学概念或术语对被传记人进行精神分析。

我的生活,欢迎进入我的生活

自传的写作其实与传记的写作一样,只是选中的被传记人是你自己本人,而且你还能自由获得资料。搜集自传的素材同搜集传记素材的方法也一样。因此,在探索自传主题时你当然可以使用所有这些方法。

下面是可供考虑的一些信息来源:

●出生证明。●婚姻证明。

●死亡证明。●受洗礼证明。

●出生声明。●婚姻声明。

●婚礼邀请函。●信件。

●家庭圣经。●杂记。

●日记。●遗嘱。

●服兵役记录。●照片。

●事迹或成就。●家谱档案。

●家谱图。●报纸。

●人口普查登记。●家庭组织。

●社会关系。●旅客名单。

●政府案卷。

先从口述的家谱开始,也就是说人们的记忆。同朋友和亲属谈一谈。甚至连长期住在一起的邻居也会补充一些你早已忘记或从不知道的信息。但是人们给你的信息可信度有多大?记忆可能会出错,有时人们还会因某些原因不愿提起过去的事件。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核实所有的文字资料,如家谱等。

树形家谱图上的一支

你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教会、公墓管理处、法庭等处获得家谱记录。生命记录是指按类别对出生、婚姻或死亡等情况的记载。另外,你还可以从美国政府发布的有关小册子(消费者信息中心;P.O.信箱100 Pueblo,Co 81002)获取更多资料。

摩门教信徒

后圣日教徒基督教会(摩门教)正在创建主要家谱目录,称为国际家谱目录,含有一百多个国家的8800万份个人档案。国际家谱目录是按地区分类的。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主要资料存于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盐湖城,西街北段35号,UT84150

拿着这封信,玛丽亚

下面是另外四个有用的资料来源,可供你利用找出写自传所需的信息:

1.政府人口普查记录,军队服役记录和乘客表及其他政府记录。

国家档案管理局(NARA)

宾夕法尼亚大街8号,NW

华盛顿特区20408号

2.国家家谱协会是国家级的家谱研究活动中心

国家家谱协会

第十七北大街4527

爱灵顿,VA 22207-2363

3.新英格兰家谱史协会,美国最古老的研究组织。该协会的建立旨在收集、研究和保存家史与地方史,为家谱研究提供资料。他们的服务包括国际联络,谱系档案和《圣经》纪事。

美国黑人家谱协会

新伯里大街101号

波士顿,MA02116

4.美国黑人历史和家谱协会,建于1977年,赞助并支持对美国黑人历史及家谱的研究。

美国黑人家谱协会

P.O.信箱,73086

华盛顿,DC20056

在你进行调查研究时,要自信——你的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要生动得多。记住,亚伯拉罕·林肯和罗纳德·里根也许到了晚年才意识到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很平常,再也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了。

而且,即使你永远也成不了名人,难道你就不想让你的后代能够读到你的生平故事吗?所以,写自传时你还应考虑下面这两个理由:

●通过写出你生平的故事,你对保存我们国家的历史起到了作用。

●如果你能把自己与过去连接起来,你就能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姓氏起源

周官羊人之后,以官为氏。周代有官职为羊人,其子孙以官职为姓,遂为羊氏。

出自祁氏,原为羊舌氏,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之后。始封于羊舌(今山西洪洞、泌县一带),其后遂为羊舌氏。后去舌为羊氏。

出自姬姓。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封为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改姓羊,称羊氏。

历史上南方零陵族也有羊姓。为羊姓的一支。

为(女吉)氏所改。

羊姓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堂号

种璧堂:汉代羊公,名伯雍,施舍茶汤3年。有一人喝了以后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10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

羊姓名人

羊祉:后魏光禄大夫,是晋代散骑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孙,羊琇以后,世代为卿相。

羊侃:梁代侍中军师将军,其父羊祉曾假办节龙骧将军,所以有楹联云:   六世贤膺相士,一门两任将军。

羊欣:南朝宋·书法家,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他曾向王献之学习书法。梁朝著名史学家沈约称他“善隶书,献之之后,可以独步。”

羊侵: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儒,桓帝时为太常。

羊续:字举祖(141—189),为灵帝时名臣,历官南阳太守,为政清廉,其悬鱼拒贿被传为佳话。成语“羊续悬鱼”脍炙人口,清廉佳话久盛不衰。汉时,羊续出任南阳太守,将属下进献的鱼悬于庭院,以示清廉。宋代诗人徐积吟赞:“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羊续三子之中,长子秘,京兆太守;次子衜,上党太守;三子耽,官太常。羊续还与曹魏权臣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

羊陟:在任冀州刺史,惩治贪官污吏,治内肃然,为汉末清流领袖,也因生活俭朴,被士人敬为“天下清苦羊嗣祖”,仰若“泰山北斗”。

羊祜:东晋茶山商城(今山东省费城西南)人,字叔子,官至尚书右仆射。晋代魏国之后,他参与平吴的军政策划。在都督荆州期间,甚得远近民望。平时轻裘缓带,身不披甲。与东吴守将陆抗对峙,却能讲信修德,以怀柔吴人。他归还所获越境内的猎物(飞禽走兽),甚至送药与对方守将陆抗,获得“岂有鸩人羊叔子” 的美名。他坐镇襄阳十年,大开屯田,广储军粮,倾力做足伐吴的准备,然后入朝陈伐吴大计,并举荐杜预以自代,此后杜预大造楼船一举伐吴成功。羊祜病逝时,远近百姓尽皆号恸,吴国守边将士亦为之泣下。他在镇守襄阳时,常登岗山,卒后,人们于该处建庙竖碑,望其碑者无不流泪,人称“堕泪碑”,又称“羊碑”。 “羊碑”一词,至今仍为“官吏有德政者”之美誉。

羊昙:东晋名士,泰山(今山东属)人,大臣谢安的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使侄子谢玄以八万精兵,大破前秦大军九十万,天下震动。谢安死后,羊昙辍乐多年,郁郁寡欢,终生不再经过西州路(谢安故宅游乐之地)。一天,羊昙饮酒后沉沉大醉,不知不觉信马由缰经过某地,觉得似曾相识。问及左右,告知此乃西州门。羊昙感触前尘,伤感悲恸不已,一面以马鞭叩敲门扉,一面口诵曹植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葬山丘”,大哭而返。后人感其真诚而采入史述,羊昙因此而名重一时。此后,“西州感旧”便成为人们怀念逝者之代称。

羊氏:前赵晋惠帝皇后,洛阳陷落后,没于刘曜,立为皇后,生三子,皆有能名。

羊公:汉代名人,曾设义浆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饮迄,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10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

羊角哀:春秋时燕国人,与同邑左伯桃为友,闻得楚国国王招贤纳士,两人便结伴前往。中途值冬令时节,雨雪交加,饥寒难奈。左伯桃预感两人如此饥冻必死无疑,决意牺牲一己而成全友人。于是脱下寒衣并粮食交付羊角哀,命他继续上路,自己留下,最后冻饥死于空树之中。羊角哀历尽艰辛到达楚国,官拜上大夫。成名之后,他专程重访当年分手故地,启树找到左伯桃尸体,厚礼殡葬之后,随即自杀以殉友情,表明自己并非贪图功名而弃患难之交,乃是有所期待。古典小说《今古奇观》有“羊角哀舍命全交”回目,叙述情节有所虚构,但证之古籍并非纯属空穴来风,《中国人名大词典》即有羊、左两人事迹列入条目。

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羊氏(平阳乡君)与其夫王肃所生之女,为司马昭之妻、司马炎之母。在司马氏集团代魏更替中,羊祜、羊琇等人立下了汗马之功。及晋立,羊氏“宠遇甚厚”。

羊舌赤:春秋时晋国中军尉,羊舌突的长子。时称他“铜鞮伯华”。孔子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所行。”即卒,孔子叹曰:“铜鞮伯华无死,天下有定矣。”

羊舌肸:春秋时,晋国贤者,羊舌突的次子。博议多闻,能以礼让国,孔子称之为“遗直”。

羊璿之:南朝宋国泰山人,与荀雍、何长瑜、谢惠连为谢灵运四友,常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名噪一时。

除此之外,春秋时祁国有谋臣羊罗,西晋有宰相羊祜,明代有太常卿羊可立……等。他们都是羊姓中值得称道的人物。

宗族字派

字辈:

浙江缙云羊氏字辈:寿康宁泰,贤良方正,怡惠谦和,忠顺诚敬,明永斋肃,慈祥敦懿。

江苏淮安羊氏字辈:岘山忠效,珍宝德仁,敬传开来,永尚文弘,世青云庆,乾坤泰昌,路喜同攀,常思中原。

湖南邵阳羊氏字辈:晋开以直重,衍裔肇山东,将相勋业建,贤儒学术鸿,清廉诒泽远,经济启后隆,继述善承烈,发祥奕叶崇。续字辈:硕彦钟毓秀,俊杰步裘踪,燕谋螽斯蔚,厚德育人龙。

江苏武进羊氏字辈:大开文明,气象万千,辉煌绪业,寿考延年。

河南临汝羊氏字辈:云亭令士雨,少中启长文。

雅安石棉羊氏字辈:儒德本荣方,现山示策长.忠功志远景,瑞廉定乾坤.

羊姓宗祠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居长安。

指羊姓源流和郡望

轻裘缓带;

羸马敝衣。

上联:西晋大臣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三国时魏大将军司马师的妻弟。魏末任相国从事郎中,掌大将军司马昭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他参与筹划灭吴。泰始年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开屯田,储军粮,轻裘缓带(谓态度闲适从容),身不披甲,深得百姓拥戴。死后,人们为他立碑纪念,见其碑者莫不流涕,继任杜预称“堕泪碑”。下联:东汉平阳人羊续,字举祖,历官庐江、南阳二郡太守,至太常。居官以清廉耿介自持,常穿旧衣,骑瘦马。府丞曾送鱼给他,他悬于庭院,以杜绝送礼者。灵帝时要晋升他为太尉,因当时三公者要向东园(官署名)送礼钱千万,他举着一件以烂麻为絮的袍子说:“我的资产,只有这件东西!”便放弃了太尉一职

蜚声八顾;

峻望一时。

上联:东汉梁父人羊陟,字嗣祖,少年时就清明正直,举孝廉,历官冀州刺史、尚书令、河南尹。生活俭朴,常吃干饭加茹菜。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为“八顾”(东汉士大夫相互标榜,人称“八顾”。“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下联:南朝宋泰山人羊璿之,与荀雍、何长瑜、谢惠连同为文学家谢灵运四友,常以文章赏会,共游山泽,名盛一时

过门哭舅;

并服全交。

上联:晋羊昙为其舅谢安所器重,安卒后,昙伤感经年,行不由西州路,偶因大醉,误至西州,乃以马策叩扉,恸哭而去。下联:周羊角哀与左伯桃入楚,遇雪而粮少衣单,左脱衣并粮与羊,自己饿死于树洞之中

三子皆帝胤;

十男尽相卿。

上联:前赵晋惠帝皇后羊氏,洛阳陷后,没于刘曜,立为皇后,生三子,皆有能名。下联:汉代名人羊公,曾设桨三年,方便行人。一是遇一人饮讫,怀中出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后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

步登春岩里;

更上最远山。

唐代诗人羊滔《游烂柯山》诗联。羊滔,泰山(今山东泰安)人。大历初游衢州,与李深、李幼卿、刘迥等唱和。与诗人许经邦交善。卒于建中二年前。《全唐诗》小传谓滔“大历中宏词及第”

六世咸膺相士;

一门两任将军。

上联:后魏禄大夫羊祉,是晋代散骑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孙,琇以下,世为卿相。下联:梁代侍中军师将军羊侃,其父羊祉曾假节龙骧将军,故谓

清俭善政光二郡;

自撰药方惠万民。

上联:羊续。下联:南朝宋书法家羊欣,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好黄老,善医术,撰有药方十卷

羸马敝衣,府君廉俭;

轻裘缓带,儒将风流。

上联:羊续,下联:羊祜

羊姓名人

羊祉:后魏光禄大夫,是晋代散骑常侍羊琇的第六代孙,羊琇以后,世代为卿相。

羊侃:梁代侍中军师将军,其父羊祉曾假办节龙骧将军,所以有楹联云:   六世贤膺相士,一门两任将军。

羊欣:南朝宋·书法家,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他曾向王献之学习书法。梁朝著名史学家沈约称他“善隶书,献之之后,可以独步。”

羊侵: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儒,桓帝时为太常。

羊续:字举祖(141—189),为灵帝时名臣,历官南阳太守,为政清廉,其悬鱼拒贿被传为佳话。成语“羊续悬鱼”脍炙人口,清廉佳话久盛不衰。汉时,羊续出任南阳太守,将属下进献的鱼悬于庭院,以示清廉。宋代诗人徐积吟赞:“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羊续三子之中,长子秘,京兆太守;次子衜,上党太守;三子耽,官太常。羊续还与曹魏权臣司马氏家族关系密切。

羊陟:在任冀州刺史,惩治贪官污吏,治内肃然,为汉末清流领袖,也因生活俭朴,被士人敬为“天下清苦羊嗣祖”,仰若“泰山北斗”。

羊祜:东晋茶山商城(今山东省费城西南)人,字叔子,官至尚书右仆射。晋代魏国之后,他参与平吴的军政策划。在都督荆州期间,甚得远近民望。平时轻裘缓带,身不披甲。与东吴守将陆抗对峙,却能讲信修德,以怀柔吴人。他归还所获越境内的猎物(飞禽走兽),甚至送药与对方守将陆抗,获得“岂有鸩人羊叔子” 的美名。他坐镇襄阳十年,大开屯田,广储军粮,倾力做足伐吴的准备,然后入朝陈伐吴大计,并举荐杜预以自代,此后杜预大造楼船一举伐吴成功。羊祜病逝时,远近百姓尽皆号恸,吴国守边将士亦为之泣下。他在镇守襄阳时,常登岗山,卒后,人们于该处建庙竖碑,望其碑者无不流泪,人称“堕泪碑”,又称“羊碑”。 “羊碑”一词,至今仍为“官吏有德政者”之美誉。

羊昙:东晋名士,泰山(今山东属)人,大臣谢安的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使侄子谢玄以八万精兵,大破前秦大军九十万,天下震动。谢安死后,羊昙辍乐多年,郁郁寡欢,终生不再经过西州路(谢安故宅游乐之地)。一天,羊昙饮酒后沉沉大醉,不知不觉信马由缰经过某地,觉得似曾相识。问及左右,告知此乃西州门。羊昙感触前尘,伤感悲恸不已,一面以马鞭叩敲门扉,一面口诵曹植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葬山丘”,大哭而返。后人感其真诚而采入史述,羊昙因此而名重一时。此后,“西州感旧”便成为人们怀念逝者之代称。

羊氏:前赵晋惠帝皇后,洛阳陷落后,没于刘曜,立为皇后,生三子,皆有能名。

羊公:汉代名人,曾设义浆三年方便行人。一日遇一人饮迄,从怀中掏出一升石子,对羊公说:“你种了这石子,可以得到美玉,还可以得到漂亮的妻子。”羊公就把石子种了下去,果然长出玉来。邻居徐氏有一女儿很漂亮,没有订婚,因为她要讨一双白璧做的彩礼才许亲羊公知道了,便跪到种石子的地方去挖。果然得到五双白璧,欢天喜地送到徐家。徐氏一见就许了婚。结婚后,生了10个儿子都很有才。羊公后来做了宰相。

羊角哀:春秋时燕国人,与同邑左伯桃为友,闻得楚国国王招贤纳士,两人便结伴前往。中途值冬令时节,雨雪交加,饥寒难奈。左伯桃预感两人如此饥冻必死无疑,决意牺牲一己而成全友人。于是脱下寒衣并粮食交付羊角哀,命他继续上路,自己留下,最后冻饥死于空树之中。羊角哀历尽艰辛到达楚国,官拜上大夫。成名之后,他专程重访当年分手故地,启树找到左伯桃尸体,厚礼殡葬之后,随即自杀以殉友情,表明自己并非贪图功名而弃患难之交,乃是有所期待。古典小说《今古奇观》有“羊角哀舍命全交”回目,叙述情节有所虚构,但证之古籍并非纯属空穴来风,《中国人名大词典》即有羊、左两人事迹列入条目。

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羊氏(平阳乡君)与其夫王肃所生之女,为司马昭之妻、司马炎之母。在司马氏集团代魏更替中,羊祜、羊琇等人立下了汗马之功。及晋立,羊氏“宠遇甚厚”。

羊舌赤:春秋时晋国中军尉,羊舌突的长子。时称他“铜鞮伯华”。孔子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所行。”即卒,孔子叹曰:“铜鞮伯华无死,天下有定矣。”

羊舌肸:春秋时,晋国贤者,羊舌突的次子。博议多闻,能以礼让国,孔子称之为“遗直”。

羊璿之:南朝宋国泰山人,与荀雍、何长瑜、谢惠连为谢灵运四友,常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名噪一时。

除此之外,春秋时祁国有谋臣羊罗,西晋有宰相羊祜,明代有太常卿羊可立……等。他们都是羊姓中值得称道的人物。

1、关于家谱封面

设计及其族谱命名问题。一般来说,族谱封面、名称应当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化。并且封面有自己姓氏标识或者是那个地区的姓氏等

2、关于目录、序文

字体的编排问题。每篇序文都要有标题,有作者署名,不能笼统处理,要分列之。并且序文不要不留空白的一篇接着一篇刊载。版面出现部分空白,这是正常的作法。字体太小,老年人看不清,阅读不方便。

3、关于垂线图设计及其编排问题

垂线图设计要简洁、便于阅读。要先设计总系,再行分支。这样阅读起来就很方便。

4、关于族谱中文章的标点问题

有的族谱中,部分文章标了点,有的没标点,编排方式不统一,这样不妥,应当全部标点。

5、关于家谱序文的写作问题。

族谱序文的写作,同样是有一定的规律。今人在编纂族谱时,大部分修谱人也写了序跋。但是,因为能力和水平问题,所写的序跋不尽人意。迁徙、重要人物、职官等情况;二是本支族家谱的初创、续修等编纂情况,其他内容则不作要求。跋,又名“后序”。

6、关于齿录信息的记载详略问题

从目前看到的新近续修家谱的情况来说,一般而言,个人的齿录,应包含这几个重要内容。男丁:谱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辰、葬地、方位、功名或职官等。女丁:娘家地址、娘家父亲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辰、葬地、方位、儿子数量次序(谱名)、女儿数量及婚配情况(女婿的地址或单位和姓名要载明),修谱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载。

7、关于女儿是否应该上谱的问题

现在的一部分家谱,以男女平等为由,将女儿上谱,还配了谱名,个人以为不妥。族谱,本来就是以男人为主线的世系图录,女儿只能载于母亲名下。给女儿配个字派、定个“谱名”,是不适宜、不合规矩的。

现今社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独生子女家庭较多,有的家庭只有一个女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8、关于家谱的校对问题。

我 的 母 亲

作者: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结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章《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结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什么是愿望、奉献、决心?

记住这个可笑的笑话:“你怎么吃一头大象?”答案:“一次一口。”这是进行传记或自传写作的最好方法。如果慢慢来,一切都会成的。下面几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