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莱纳德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3收藏

菲利普·莱纳德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菲利普·莱纳德(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énárd,1862年6月7日-1947年5月20日),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他接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构想。莱纳德像他同时代的汤姆孙和卢瑟福一样是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但是他反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莱纳德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者,曾是希特勒的物理学顾问。尽管如此,莱纳德仍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 。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菲利普·莱纳德 外文名 :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énárd 国籍 :匈牙利(1907年前) 德国(1907年后) 出生地 :匈牙利 普雷斯堡 出生日期 :1862年6月7日 逝世日期 :1947年5月20日 职业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主要成就 :阴极射线 逝世地 :德国梅塞尔豪森 居住地 :德国 导师 :罗伯特·本生 研究机构 :弗罗茨瓦夫大学、亚琛科技大学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阴极射线,光电效应,动力子原子模型,后期研究,德意志物理学, 人物生平 1862年6月7日,菲利普·莱纳德出生在匈牙利的普雷斯堡(现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父母来自奥地利的蒂罗尔。他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曾是本生、亥姆霍兹、莱奥·柯尼希斯贝格尔和格奥尔格·赫尔曼·昆克的学生。 1900年的菲利普·莱纳德 188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头衔。 1892年起任波恩大学的讲师和赫兹教授的助手。 1894年被任命为布雷斯劳大学的教授。 1895年成为亚琛工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1896年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898年为基尔大学教授。 莱纳德在希特勒上台后加入了纳粹党籍,在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犹太人科学家,宣扬希特勒的理论。 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考虑到莱纳德年事已高,免除了对他的非纳粹化措施。 1947年莱纳德在德国梅塞尔豪森去世,他的遗产现存于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 主要成就 阴极射线 1880年开始勒纳德研究阴极射线, 1892年,当时任赫兹助手的勒纳德研制出了带有“勒纳德视窗”的阴极射线管,该装置可以导引阴极射线离开电离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独立地研究放电过程。勒纳德测量了各种样品对阴极射线的吸收,结果表明,物体对阴极射线的吸收与其密度成反比,阴极射线在物体中的穿透能力随着电压的升高而增强。虽然佩林、维恩和汤姆逊等人和他一样都证实了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但是勒纳德在1898年发表了《关于阴极射线的静电特性》,使他取得了这一发现的优先权。 勒纳德还发现高能阴极射线能够穿过原子,他从这一现象出发正确地推断出原子内部的空间相对来说是空虚的。后来,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证据,并提出了后人普遍接受的原子有核模型。在研究光的发射时,勒纳德认为这与电子的释放和回归有关,他的这一观点只是到了玻尔原子模型确定后才为人们接受。 1902年勒纳德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性质:光电子数目随光的强度增加而增加,可是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 阴极射线1888年莱纳德在海德堡大学昆克手下工作,他完成了他关于阴极射线的第一项研究成果,他研究了当时赫兹关于阴极射线有与紫外线相似特性的观点,并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探究阴极射线是否像紫外线一样,能够通过放电管壁上的石英窗,他获得的结果是阴极射线没有这样的特性。 阴极射线 1892年他在波恩大学做赫兹的助手时,赫兹让他观察了他的新发现,赫兹将一片盖上铝箔的含铀玻璃片放入放电管,当用阴极射线轰击铝箔时,铝箔下面发出了亮光。赫兹因此建议可以用铝薄板将放电管内的空间一分为二,在空间的一部分内,阴极射线由常规的方法产生,而在空间的另一部分,可以在真空的条件下观察阴极射线。赫兹由于过于忙碌,便授权莱纳德做这个实验,他后来因此获得了“莱纳德窗”的重要发现。 在尝试了不同厚度的铝箔后,莱纳德终于在1894年发表了他的重要发现,用于封闭放电管的石英板可以用铝箔代替,铝箔的厚度恰好能够保持放电管内的真空状态,但又必须足够薄以让阴极射线能够通过这样,这样不但能研究阴极射线,也能研究阴极射线在放电管外引起的萤光现象。莱纳德从实验得出结论,阴极射线在空气中只能传播分米级的距离,而在真空中却可以传播数米而不会衰减。在赫兹1892年宣称阴极射线不可能是粒子,而只能是一种以太波的观点后,莱纳德曾表示赞同,但是后来在让·巴蒂斯特·皮兰(1895年)、约瑟夫·汤姆生(1897年)和威廉·维恩(1897年)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阴极射线的粒子特性后,莱纳德放弃了这一观点。汤姆生最后作出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结论。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此后,莱纳德又继续拓展赫兹关于光电效应的研究,他分析了在高真空环境下光电效应的特性和本质,证明了当紫外线照射在金属上时,会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并在真空中传播,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或减速,电子轨迹在磁场中改变。通过精确的实验,他证明发射的电子数量正比于入射光所带的能量,而电子的速度,或者说它们的动能,却与入射光能量无关,当入射光的波长减小时,电子速度增大。这个事实与当时的理论是相冲突的,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莱纳德的光电效应实验结果。 光电效应 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才解释了这一现象,后来又被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所证实,因为人们把爱因斯坦的名字冠在光量子理论上,莱纳德对爱因斯坦一直耿耿于怀。 在研究过程中,莱纳德还发明了一种光电管,以加速电子和测量它们的能量,这种光电管是三极体最初的雏形,不同之处在于,在莱纳德的光电管中,电子是由阴极光发射的,而三极体中的阴极是白炽丝,可以向真空发射更高强度的电流。 莱纳德在1902年提出,当电子通过一种气体时,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最小能量,才能产生气体的电离。 动力子原子模型 动力子原子模型1903年莱纳德提出了一种原子结构模型的构想,他称之为“动力子”(英语:dynamides),它们体积很小分散在广阔的空间中,它们有质量,由许多电偶对(两个带电量相同、带电符号相反的电子相连)组成,它们的数量等于原子的质量。 动力子原子模型 他认为原子中的固体部分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十亿分之一,动力子原子模型能解释莱纳德窗的作用,却无法解释更多的事实,由此是一种不成功的原子模型。但莱纳德的研究为亨德里克·洛伦兹的电子理论还是贡献良多。 后期研究 菲利普·莱纳德后期,莱纳德又研究了光谱线的本质,发展了里德伯、海因里希·凯泽(HeinrichKayser)和卡尔·伦格(Carl Runge)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金属的光谱线可以分为两类或更多类连续光谱(谱系),并且这些谱系的波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学关系。 菲利普·莱纳德 莱纳德认为,每个谱系都会存在原子的确定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各个谱系,并且可以按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来区分。 莱纳德是一个天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但他宣布这些发现的重要性时却超过了它们的真正价值,不断和别的科学家发生冲突。虽然他获得了众多荣誉,比如奥斯陆大学(1911年)、德勒斯登大学(1922年)和布拉迪斯拉发大学(1942年)的荣誉博士学位、富兰克林奖章(1905年)、德意志帝国的鹰盾勋章(1933年),并被选为海德堡的荣誉市民(1933年),他却仍感到自己没有受到足够高的评价,因此会在许多国家攻击其他物理学家。 德意志物理学 莱纳德从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出发,从1920年起在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犹太人科学家爱因斯坦,并鼓吹所谓的“德意志物理学”。 希特勒上台后,莱纳德加入了纳粹党籍,成为希特勒无比忠实的科学顾问,宣扬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排犹主义理论。而作为回报,纳粹党将莱纳德作为雅利安或德国物理学的领袖,纳粹在物理学界的代理人。 莱纳德的著作包括:《关于以太和材料》(1911年第二版)、《阴极射线的定量分析》(1918年)、《关于相对论》(1918年)和《伟大的自然科学研究者》(1930年第二版)等

写作思路: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正当两个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牡蛎时,父亲望见在甲板上站着一个穿着讲究,气派不凡的中年男子在欣赏大海的风景。不知是羡慕还是想奉承,父亲显然忘了自己的身份,竟走过去想他搭话。

就在父亲望见那人的脸的刹那间,几乎是惊呆了父亲急切地上下端详着他上十遍,才吐出一句惊喜的话:“于勒弟弟,真的是你吗?”那人听到喊声,转过头来,看了父亲一眼,马出万分惊讶而又激动地说道:“是我,是我,哥哥!我真的是于勒啊!”

站在远处生气的母亲,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幕,明白了这一切,飞也似地狂跑到于勒叔叔面前道:“于勒啊,你总算回来了。你知道吗,当初把你送走后,我们是感到多么自责、后悔啊!我们是多么希望你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团聚在一块过日子啊”

“我知道,我也希望如此。但”于勒叔叔闻言,十分欣喜,他神色迟疑了一下,脸色忽然悲伤起来:“我倒了大霉!”“什么事?”我的父母齐声而出。“我在南美做了笔大生意,结果全部落空,破产了,连这身衣服也是向船长讨的,他可是个好心人。

所以”“够了,”母亲像变了个人似的怒吼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现在在外破产了还想来吃我们,你把我们拖累得还不够吗?你走,永远不要再回来!我一刻也不想再见到你。”一旁的父亲沮丧的脸上露出了沮丧的神情,说:“弟弟,你已经使我无法摆脱贫困,现在我们真养不起你了,你还是自己谋求生路去吧!”

于勒叔叔站在那里,突然放声大笑,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虚伪,全是虚伪,什么团聚在一起,什么平安过日子,全部是虚伪。我可以告诉你们,我是发大财了,现有几千万财产。我本想这次旅游完后和你们快乐地过后半生,想不到你们这样对我!本来打算分一半家产给你们,现在看来这是不必要了。

看!那是我的宝贝女儿,我的全部家产将由她继承了。”于勒叔叔勒边说边指着一个身着华丽的姑娘,“至于我欠你的,我马上给你!”于勒叔叔从怀中掏出一沓钱,塞在父亲手中,然后唤了他女儿到了另一个角落里去了。

等到了哲尔塞,他们乘了一艘驶向美洲的豪华客船走了。父亲只是痴痴地望着他所坐的客船,直至消失在天边。母亲站在父亲的身边,垂头丧气

扩展资料:

写结尾的注意事项:

1、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出来。

2、首尾呼应法。

3、描景写事法。

4、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一篇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人性的枷锁》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毛姆的长篇著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年幼失去父母而由伯父伯母养大的瘸腿男孩菲利普动荡不安的前半生。在弥漫着宗教气息的家庭中长大的菲利普后来经历了虔诚信仰的破灭、被渣女米尔德里德三次伤害、买股票而输得穷困潦倒……人生的磨难从未停歇,在遭到多次伤害后他陷入了怀疑人生的死循环,感觉人生意义就像好友克朗肖送给他的那一张粗俗的破毛毯一样,毫无意义。

作者冷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的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在面对人生各种选择时的矛盾和敏感心理,在善恶的天平上,作者依旧赋予菲利普向善选择的最终愿景。人生就像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任你去随意添加色彩。

四、对宗教的怀疑,对爱情的向往

菲利普觉得他这一生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迷茫。

威克斯和海沃德经常迫使他不得不去相信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信仰都是因为那些信仰使当事人觉得有所受益,不是经济方面的益处,就是为自己内心找到依托,极少的人是虔诚地信仰,有时候去教堂做礼拜的教徒都显得无精打采,有时候他们表面看上去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谁能猜得出来呢?大家都觉得自己信奉的宗教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又看不起别的宗教……

威克斯说“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灵”,菲利普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就非得信奉上帝不可呢?”他害怕,他从小就质疑上帝,而如今也意识到他自己已不再信奉上帝了,甚至是潜意识里早就放弃的事情,心里又觉得轻松了。

海沃德身上还有让菲利普最最羡慕最最崇拜最最嫉妒的一点就是他的风流艳遇史,每次谈到这些,海沃德幽默和富有诗意的讲述总是在菲利普的心灵里留下不一样的感觉,菲利普的心灵开始渴望这些。

公寓里有**在偷偷跟别人谈恋爱,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女的当事人的行为伤风败俗,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在这件事被房东与其他住客发现后,这对情人连夜悄悄地私奔了。

这对情侣让菲利普的内心荡漾起来了,每当他想到这对情侣,他的内心就突然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烦躁不安的感觉,也不知道该怪自己没钱呢,还是该怪自己的畸形足,还是该怪自己没有女友呢,想想都觉得烦躁不安。

在海德堡整整学习了三个月,这个学期也算是结束了,回国的行期确定后,菲利普按照伯父伯母的提醒,觉得应当去感谢帮助自己在海德堡落脚的威尔金森**。

另菲利普感到苦恼的是,到目前为止,他的人生中还未出现过任何一位值得去“照顾”了解的女性,就连小时候陪着他的保姆和他的母亲,他脑海里也都忘了他们的模样,更不要提到这位威尔金森**,真的,他俩从未见过。

回到家后,在见过日渐老去的伯父伯母之后,他第一次见到这位经常出现在伯父伯母嘴边、在海德堡帮助过自己却未曾露面的——威尔金森**,她喜笑颜开地把刚刚从花园里摘下的一朵玫瑰花别在了菲利普上衣的纽扣洞里,她说“我给浪子带来一朵玫瑰花,可以别在他上衣的纽扣洞里。”菲利普羞红了脸,觉得自己傻乎乎的。

威尔金森**是大伯从前的教区长的女儿,不过她的打扮跟菲利普所见过的牧师家教的女儿完全不同,她的打扮看起来还挺华丽,但是菲利普内心觉得她还是有些高傲。

黑人照顾瘫痪富翁的**叫《无法触碰》,这是一部法国**,改编自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第二次呼吸》,讲述的是贵族菲利普和帮佣德瑞斯之间互相帮助并建立友谊的故事。

《无法触碰》(Intouchables)是由奥利维·那卡什、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弗朗索瓦·克鲁塞、奥马·希、安乐妮、奥黛丽·弗洛特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11年11月2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位生活无法自理的贵族菲利普与其帮佣黑人青年德瑞斯两人相互帮助的故事。

《无法触碰》剧情介绍

一个是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的大富豪菲利普(弗朗索瓦·克鲁塞饰),另外一个则是刑满释放人员德瑞斯(奥马·希饰),一个相当懂得察言观色的黑人小伙子,如今他是菲利普的“保姆”,负责照顾他的一切饮食起居。从表面上看,菲利普和德瑞斯之间可以说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不论是他们的生活背景还是身份地位,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可即使如此,这两个人还是建立了一种不太稳定但持续上升的朋友关系,而且全部是以真诚、坦白和幽默作为根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将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洗礼,同时也逼迫着他们重新审视生命与爱的意义。

《触不可及》讲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瘫痪的有钱人菲利普跟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之间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

菲利普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和商人,专门收购倒闭的公司并令其转亏为盈,同时还帮助一些刚创建的企业。一次滑翔伞事故导致他脖子以下瘫痪。从那时起,菲利普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他长期的合作伙伴伊冯的帮助下,菲利普计划挑选一名生活助理来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帮助他进食、洗澡和为他开车。

有过小偷小摸的戴尔为了满足假释条件,急需一份工作。他无法向前妻支付未成年孩子的赡养费用,同时与孩子紧张的关系也令他焦头烂额。在应聘生活助理的面试中,戴尔的傲慢无礼、出言不逊吸引了菲利普的注意,并令他意外的地获得了这份每周有2000美元收入的工作。

影片《触不可及》是2011年法国**《触摸不到的人》的翻拍版,作为一部重拍**,它不会和原著完全相同,会有一些变化、补充或删减,但故事性几乎保持不变。  

在这部**传达的信息中,友谊是一种最受重视的关系,并将永远不可替代,如果我们都能和睦相处,我们将朝着伟大和更幸福的精神健康而努力。

**中二人的世界也是正如片名那般“触不可及”,在戴尔离开时,菲利普表现出了对他人那样的没有耐心与抗拒,他清楚,懂他和了解他的只有菲利普一人,所以就像两块拼图那般完美的重合,二人生命力最缺少的部分也是他们渴望的部分。

在相识后打都要选择分离时,他们也体会到了自己人生中缺失的另一部分的灵魂,菲利普渴望放荡不羁的灵魂,因为他是瘫痪的,本就一成不变的生活也让他很难受,而只有戴尔可以做到。

戴尔的一生本就是很浪得开的性格,他不受束缚的礼教所支配,但是一些平和的力量也是他需要从菲利普身上学会的,它可能更需要知识的力量,这是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悲惨的景象,艺术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相互帮助,共度美好生活的一种人际关系。

内容简介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的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的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及验证。

 **《触不可及》的主题是友情,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没有不被主角们的友情感动的。也是因为德瑞斯的出现,瘫痪的白人富翁菲利普才有了第二次新生活,也是菲利普的影响,黑人小伙德瑞斯才变成了一个努力奋进的小青年,两个人互相成就了彼此。不少观众好奇《触不可及》中菲利普结婚了吗其实,菲利普的爱情戏份不多,但是也侧面烘托了菲利普和德瑞斯的友情。

 《触不可及》中菲利普结婚了,在出事之前他已经结婚了,但是他的妻子不能生育,流产了很多次,最终夫妻俩收养了一双儿女,在菲利普因为事故瘫痪之后,他的妻子不离不弃,后来他的妻子去世了。这点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讲述,但是菲利普的自传小说《第二次呼吸》中有详细的描述。

 在影片中,菲利普因为德瑞斯的关系,他又有了人生的第二次爱情,菲利普喜欢上了一个女笔友,但是因为瘫痪的原因不敢表白,不过,后来在德瑞斯的鼓励下勇敢求爱,他再一次结婚了。其实,菲利普能够再婚,还多亏了德瑞斯的助攻。

 《触不可及》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菲利普的原型人物是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而他的护工朋友德瑞斯的原型叫阿伯代尔,其实影片中阿伯代尔一开始的形象并不好,会吸烟、不正干,而且刚从牢里出来,为人也比较粗鲁,可就是因为阿伯代尔带给菲利普的那种新鲜感,他们才从陌生人成了朋友,而且也是因为菲利普的影响,阿伯代尔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影片的结局中,德瑞斯离开了菲利普,因为菲利普结婚了,他有妻子照顾他。不过就算两人不是雇佣关系了,但还是好朋友,两个人还是会经常出来聚聚的!影片以友情为主题,讲述了菲利普和德瑞斯跨越阶级、种族和教育背景的别样友情故事,看后非常让人感动!

菲利普·莱纳德详细资料大全

菲利普·莱纳德(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énárd,1862年6月7日-1947年5月20日),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他接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