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第1张

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场所,它承载着一个宗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更是儒家文化在民间的延伸。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孝悌,而宗族祠堂,恰恰是一个宗族之间,相互灌输和传递儒家文化精神的圣地。我压根没有见过自家的宗族祠堂,也没有听过父辈、祖辈说起过,甚至连我们家族的家谱也没有见过。即使放眼周边,我也没有见过其他姓氏拥有自己的宗族祠堂,至多见过少量宗族有自己的家谱。比起南方人,北方人确实对寻根问祖比较看轻,难道北方人真的对宗族的情感那么淡漠吗?这个问题一度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真正对北方人的宗族祠堂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还得拜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所赐,《白鹿原》正好是以陕西关中农村近百年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演变为线索,以小见大,展现了华夏儿女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呈现出恢弘壮阔的史诗风格。同时对寻根理念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渲染,当我们沿着寻根理念逆流而上时会发现毫无疑问是儒家礼教文化。寄托在一个外在形式上,就是宗族祠堂。宗族祠堂具有许多重要作用,比如,制定族规乡约,举办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活动,奖励或惩罚某个宗族成员,商议宗族内部的大事,节日期间举办宗族大型聚会,等等。里多次出现的白鹿宗祠就是白鹿原上白家鹿家共用的祠堂,它在弘扬儒家礼教的同时,也为整个宗族积淀了丰厚的宗族文化,体现出来的作用不言而喻。

实际上,祠堂和宗族文化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跟独尊儒术的文化理念所产生的时间基本同步,《汉书·文翁传》里记载文翁汉景帝后期的蜀郡守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这句话说明在两汉时期,祠堂和宗族文化已经形成了规模,在民间普遍存在。在后来,凡是有一定实力的宗族,都会建造自己的祠堂,豪门望族的祠堂宛如深宫大院,不仅富丽堂皇而且面积大,普通家族的祠堂规模跟民居差不多。不论规模大小,人们在祠堂的正厅,会按照字辈谱的顺序,摆上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后人祭拜,让人们明白自己的根源所在。时过迁境,现在的北方已经极少看到宗族祠堂,而在南方比比皆是,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从历史原因和人文环境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北方历来的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性太强,使得一个宗族的人经常处于分离状态。诸如南方人很注重自己的宗族和祠堂文化,那么到了北方就几乎没有祠堂类似的建筑与习俗,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那么,什么是宗族文化呢?宗族文化是宗族长期演变之后,不仅成为一个同姓的亲属集团,而且还演变成的同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家族甚至连家谱都没有。

为什么祠堂在南方比较常见,但是在北方地区几乎看不到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宗祠,又名祠堂、宗庙,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人的场所,宗祠是一个家族精神传承的凝聚所在,主持祭祀的人叫做宗主或者族长、家长,他往往在一个家族内部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做事有力量,出门在外,相互扶持。坏处是要看领导,上梁正,会起到弘扬正能量的作用,然而如果其身不正,如剧中的梁耀东带着大家制毒贩毒,那就是逆天行事了。而在南方,宗族则以村落为单位,比如说在《破冰行动》中,塔寨村就是这样的村落,当村子里的人到了错,是可以请组规定的。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敕令在李氏的发祥、繁衍、迁播龙兴之地陇西,建立宗祠《陇西堂》,意在光宗耀祖,历经战乱,《陇西堂》依旧屹立在中华大地,象征着李氏繁荣昌盛。南方人之所以注重宗族和祠堂,是被打出来的。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直到宋元时期之后,南方人才开始注重宗族和祠堂。这一切的导火线,都要从宗族械斗说起。事实证明,人类的和谐发展延续,要靠契约精神,法纪约束,良俗公序,而不是靠所谓的姓氏,亲情……

众所周知,我国南北方地区自古以来都有非常多的差异,但要深究其中原因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大致上讲,气候、饮食、文化、风俗、地理位置等等都是构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正所谓生活在不同地区环境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当地固有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而在前段时间的影视剧破冰行动里,林氏族人商议大事以及处理族人都会在祠堂里举行,这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祠堂对于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而在北方却非常少见,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北方战乱多,所受到的文化冲击次数多,导致北方几乎没有祠堂。

首先,在历史上北方战乱多,宗族观念相对较弱。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北方历来都是经常发生战乱的地方,历来中原王朝都受到如匈奴、西夏、蒙古等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因此北方地区一直都是战乱不止,这也导致北方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被迫搬迁,所以北方在历史上经历了闯东关等多次的人口流动,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同一姓氏的族群开始分散,因此北方人对于宗族概念没有那么多强烈,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融入,使得宗祠文化在中原文化和外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下不断淡化。而相比之下,南方地区战乱比较少,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肥沃的土地,使得南方的农耕业以及经济文化得以稳定发展,非常有利于壮大宗族势力,因此在儒教文化以及礼教文化的熏陶下,南方地区形成了浓厚的家族关系,人们开始修建祠堂,建立自己的族谱,因此形成了南方多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的情况。

然后,由于历史上多次受到文化冲击而造成了北方祠堂少的现状。众所周知,北方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胡汉杂居的时期,当时胡汉人民通婚混血,因此对中原传统礼仪文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视,并且经过五胡乱华、安史之乱等事件之后,中原地区的汉人不断南迁,因此使得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宗族观念更加强烈,其次历史上曾出现过破旧运动,当时北方距离政治中心较近,因此北方地区受到的文化冲击也是最大的,当时北方地区很多古建筑、寺庙、祠堂等都受到巨大的破坏。而南方地区所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少,大部分祠堂都得以保存下来,比如在广东和福建等地还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祠堂。

最后,祠堂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的韵味以及宗族文化的信仰,更是能让后人感受到宗族文化的象征。

传统的华夏汉地共分为三个部分,黄河流域为北部,长江流域为中部,珠江流域为南部。现代对于中国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也就是福建、广州、浙江等地。因为相对于北方地区,华南地区宗祠林立,宗族文化兴盛;而俗称中原正统的北方,对于汉人传统的宗族文化却没有保留下来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还是某个朝代中期发生动乱,首当其冲的便是北方地区,很多政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彼此之间争权夺利,导致北方一向是战乱不止。每当北方发生战乱,就会有大批汉人南迁,诸如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316年至439年的五胡乱华等时期。

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之后,同一个家族的就会依偎在一起抱团取暖,相依为命,久而久之就发展起了自己的宗族势力,继而开始修建祠堂,订立族谱。

南方在古代统治者看来一向都是蛮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绝佳场所;历史上北方外来民族也很少有能打过长江的。因此南方地区在社会环境上比北方更为安稳,也就更利于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第二,北方地区离境外游牧民族较近,经常有胡汉杂居,互相通婚的情况,外来文化对北方的汉传文化产生冲击,文化的多元性导致北方越来越不重视汉族礼仪。而迁到南方去的汉人则由于空间距离遥远,不受胡人文化的影响,仍然遵循着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保留着最正宗的汉族宗族传统。

第三,祠堂文化的兴盛与宋朝以后的平民造祠有很大关系。宋朝(920年-1279年)时期,以朱熹等人为代表的大儒们重视儒家思想传播的平民化,理学发展十分迅速。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地区多为辽、金所控,在文化上尊崇佛教。两相比较之下,南方更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是为当时的文化中心,理学的兴旺自然也就推动了民间宗族的发展和凝聚力。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古代两湖平原、华北平原常发洪水,洪涝灾害一来造成祠堂毁坏,二来造成人口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方宗族文化的发展;而南方地区珠三角平原就比较缓和,没受到多少水患冲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再者南方地势多山,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与世疏远,宗族文化在这样的地方更容易得到传承。

最后,由于北方地区历来都属于我国的政治中心,古时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政治上绝不会允许民间出现大范围的宗族势力,当一个宗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面临皇权的打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宗族的发展。而南方由于距离远,皇权的影响程度较低,就给了宗族势力发展的空间。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场所,它承载着一个宗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更是儒家文化在民间的延伸。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孝悌,而宗族祠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