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家谱武字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刘家家谱武字辈分,第1张

历史老照片

揭露你所不知道

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 128、泰和冠朝大溪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和冠朝大溪刘氏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字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45代孙刘珊甫为开基始祖。 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珊甫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好先——刘( )——刘仲武——刘节——刘瑞仁——刘胜汉——刘珊。泰和冠朝乡大溪村刘氏以“彞伦堂”堂号。„„ 129、泰和下坊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注: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南派,出自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5代孙元鉴为开基始祖。 谱称,安成侯刘苍的第30代孙刘义的长子刘敦生2子:长子刘瑞龙,二子刘宏。刘宏的儿子刘况,唐末五学士,五代天成三年(928年)自金陵(今江功南京市)迁居西昌(今江西泰和)株林,成为西昌刘氏各派的共同始祖之一。刘况的孙子刘逊生2子:刘( )、刘( )。刘( )的孙子刘利济生3子:刘宗诲、刘好先、刘宗敏。刘宗诲生2子:刘轸、刘彀。刘轸生2子:刘锡、刘南立。刘锡的第15代孙刘元鉴,就是泰和县塘洲经下坊村开基始祖。 自刘苍到本始开基始祖刘元鉴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宗海——刘轸——刘锡——刘知本——刘必大——刘应——刘志——刘甫——刘庭——刘希——刘仲——刘仕——刘叔——刘世——刘伯——刘奇——刘元鉴。刘元鉴的后裔以“忠孝堂”为堂号。 1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惠、子、两、鲁、孟、宗、文、以、子、珍、彦、 、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注:形成于宋代,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安成思侯刘苍,以苍的第46代孙刘惠国为开基始祖。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子正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宗海——刘彀——刘元振——刘茂——刘景仁——刘永惠——刘彦诚——刘惠国。 刘惠国落籍泰和苑前东皋村后,生子刘子合。刘子合官任军政大夫,生子刘雨。刘雨生子刘幼鲁,刘幼鲁生2子:刘孟则、刘孟安。刘孟则的后裔留居东皋村。 刘孟安在宋代官任吉州儒学提举,他的儿子刘启宗任陵州学正。刘启宗生子刘用德。刘用德在元朝时官任万安县儒学教谕,他的儿子刘子善在明初洪武年间任金陵将。刘子善生子刘克暹。刘克暹因犯罪被贬,发配辽阳。他的儿子刘汪生子( ),刘生子刘焰,刘的第11代孙刘曙光又光泰和县苑前迁居泰和县万合乡连公塘村开基立业。苑前东皋刘氏以“永思堂”为堂号。 1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注:泰和苑前洲刘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1代孙刘承甫为开基始祖。 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承甫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好先——刘融——刘锴——刘龠—

—刘端卿——刘夷简——刘震——刘锳——刘万顷——刘成器——刘麓——刘瑞——刘承甫。 洲刘村刘氏开基始祖刘承甫生子刘子诚,刘子诚生子刘均郁,刘均郁生子刘以高,刘以高生子刘克贤,刘克贤生子刘仲珊,刘仲珊生子刘叔全,刘叔全生子刘广穰,刘广穰生子刘志庄,刘志庄生子刘详卿,刘详卿生子刘尧兴。刘尧兴又自泰和苑前洲刘村迁居本县灌溪乡上坑树立业,后裔称上坑刘氏,以“集乐堂”为堂号。 132、泰和苑前南坑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和苑前南坑刘氏形成于宋代,迁自江西永新,是宋代著名宰相刘沆的后裔,以刘沆的第13代孙刘庆宗为开基始祖。 自刘沆到刘庆宗的传递世系如下:刘沆——刘瑾——刘( )——刘言章——刘仪——刘 ——刘邺——刘德——刘汉——刘文——刘应——刘性——刘荣——刘庆崇。泰和苑前南坑刘氏以“宗本堂”为堂号。„„ 133、泰和苑前白士派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该派苑前刘氏有多支,都属于长沙刘氏达宗中的南派,且都出自泰和万和淘金白土刘氏。 安成侯刘苍的第45代孙刘仕和为泰和淘金白土刘氏始祖,刘仕和的第8代孙刘兴甫又由白土迁居泰和龙塘乡村头村另开基业,是为村头刘氏。 村头刘氏始祖刘兴甫生子刘怀德,刘怀德生2子:长子刘子光,号桂苑,也称贵远轩主;次子刘子耀,迁居吉水县平原乡,是为平原刘氏开基始祖。 刘子光生2子:刘元成、刘元亨。刘元成考取进士,曾在礼部任职。他生有3个儿子:刘与敬、刘与存、刘与从。 刘与敬重子刘用文,刘用文生子刘常质,刘常墨的儿子刘季明迁湖南长沙。 刘与存生子刘郁文,刘郁文有3子:长子刘常英,其子刘季庸迁居吉水县燕山白苑坑开基;次子刘常济,基子刘季初迁居庐陵小水;三子刘常彬,迁居湖北省沔阳开基。 刘与从生4子:刘尚恭、刘尚惠、刘尚贡、刘尚礼。刘尚恭的5个儿子,又都从泰和龙塘村头村迁居泰和苑前乡另立基业:长子刘仲震,居秦和苑前乡洲头村,后裔称洲头“具庆堂”刘氏;次子刘仲孚,迁居苑前祥云村,后裔以“继志堂”为堂号;三子刘仲暌,迁居苑前乡洲头村,后裔以“源仁堂”为堂号;四子刘仲临,分居苑前乡村头村,后裔以“善庆堂”为堂号;五子刘仲蒙,迁居苑前乡沿溪村,后裔以“聚奎堂”为堂号。„„ 134、泰和沿溪大湖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和沿溪大湖刘氏形成于明朝,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4代孙刘穆为开基始祖。 族谱所记自刘苍到刘穆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好先——刘融——刘锴——刘龠——刘端卿——刘夷简——刘震——刘锳——刘万顷——刘成器——刘圣笔——刘桷——刘并——刘广——刘革——刘穆、刘植。 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刘穆自泰和珠林迁居沿溪大湖。沿溪大湖刘氏以“余庆堂”为堂号。 刘穆的弟弟刘植的第13代孙刘日兴,又自泰和迁居江西吉安县富滩乡的张家渡村和新村立业,后裔以“诚意堂”为堂号。„„

135、泰和沿溪澧塘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和沿溪澧塘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思侯刘苍,以刘苍的第58代孙刘汝贵为开基始祖。 族谱所记自刘苍到汝贵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敦——刘宏——刘况——刘专——刘逊——刘( )——刘谅——刘利济——刘好先——刘融——刘锴——刘龠——刘端卿——刘行简——刘显——刘莹——刘肇——刘韦华——刘宣简——刘征——刘泰伦——刘公析——刘庆——刘汝贵。泰和沿溪澧塘刘氏以“崇庆堂”为堂号。„„ 136、泰和竹山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形成于元朝,来自西昌玉泉,以刘震龙为开基始祖。 谱称,竹山刘氏开基始祖刘震龙是玉泉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5代孙,大约在元朝时由玉泉迁居泰和饭岭(即今泰和县樟塘乡竹山村)开基立业。 族谱所载自刘立礼到刘震龙的传递世系如下:刘立礼——刘嗣宗——刘居焱——刘宣——刘震——刘揆——刘景——刘敏才——刘升——刘叔周——刘子亨——刘曰价——刘明祖——刘和忠——刘震龙。 刘震龙生2子:刘兴可、刘位可。刘震龙长子刘兴可又生4子:刘淑连、刘淑建、刘淑远、刘淑近。其中,刘淑建又成为刘氏“诗礼堂”和“仁义堂”的堂祖。刘震龙第二个子刘位可生了一个儿子刘廷宰,又迁往吉安县。泰和竹山刘氏堂号为“继先堂” ,字派与江夹洲刘氏相同。 137、泰和高垅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注: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宜帝的小儿子楚孝王刘嚣。开基始祖刘彦桃,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24代孙。族谱所载自刘立礼至泰和高垅刘氏始祖刘彦桃的传递世系如下:刘立礼——刘嗣先——刘令望——刘文真——刘世宣——刘佩——刘日果——刘德修——刘泰——刘玉重——刘棠——刘仁显——刘天元——刘万一 ——刘子铉——刘在——刘帷——刘幄——刘晋甫——刘养惠——刘宗寿——刘用仁——刘仲宜——刘彦桃。本支刘氏族人主要聚居在今江西省泰和县塘洲乡高垅村,堂号为“仲宜堂”。 138、泰和钱塘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注: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的小儿子楚孝王刘嚣。开基始祖刘存祖,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19代孙。族谱所载自刘立礼至泰和钱塘刘氏始祖刘存道的传递世系如下:刘立礼——刘嗣昌——刘令则——刘文信——刘世普——刘珪——刘日际——刘宗古——刘孜——刘宪——刘登——刘济——刘天定——刘崇甫——刘昌武——刘坚叟——刘永忠——刘诚信——刘存道。上列世系中,刘嗣昌官任淮南刺史,刘令则官任楚城监镇,刘珪官任清远县学禄,刘天定是进士,刘崇甫任节度推官,刘昌武任吉州路官员,刘坚叟任广州学正,刘永忠任翰林检阅。 139、泰和上模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本支刘氏在刘姓中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汉武帝一派,出自汉宣帝的小儿子楚孝王刘嚣。

开基始祖刘永昌兄弟6人,是西昌刘氏始祖刘立礼的第20代孙。族谱所载自刘立礼至上模刘氏始祖刘存道的传递世系如下:刘立礼——刘嗣宗——刘居焱——刘宣——刘震——刘揆——刘景——刘敏才——刘升——刘叔周——刘子章——刘克刚——刘德璋——刘进卿——刘明甫——刘层四郎——刘肖贵郎——刘庚郎——刘文宝——刘永昌。上述世系中,刘升官任宣州司理参军,刘叔周是南宋建炎年间的进士,刘明甫是由龙门迁居万安县邓塘的始迁祖。 族谱载刘永昌有兄弟6人,他居长,其他5个弟弟也都是一派支祖。他们兄弟6人均迁泰和上模乡,分居上模各村:老大刘永昌居泰和县上模乡心田( )中,后裔以“永昌”为堂号;老二刘永常,迁居泰和县上模乡乌石湖山开基,后裔称“永常堂”刘氏;老三刘永泰,迁居本乡中洲油洲立乡,后裔以“永泰堂”为堂号;老四刘永复,居上模乡心田朋江,后裔以“永复堂”为堂号;老五刘永忠,居上模乡心田竹山,后裔以“永忠堂”为堂号;老六刘永正,居上模乡心田鸭塘,后裔以“永正”为堂号。上模刘氏各支字派与泰和高垅刘氏字派相同,第一代均是“永”字辈。„„ 140、泰和文塘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注:泰和文塘刘氏属于彭城刘氏大宗中的楚元王刘交一派,来自本县云亭竺冈里,以刘嘉付为文塘开基始祖,以刘和春为入赣始祖。 谱载,泰和文塘开基始祖刘嘉付是楚元王刘交的第65代孙。自刘交到刘嘉付的传递世系是:刘交——刘礼——刘道——刘注——刘纯——刘延寿——刘福祗——刘安庆——刘用中——刘惠仁——刘靖安——刘敬修——刘瑞可——刘伯林——刘仁美——刘绍祖——刘天明——刘诏明——刘如明——刘均雅——刘孟隆——刘仲素——刘德远——刘峻因——刘学渊——刘如囷——刘行敏——刘月潭——刘仕芳——刘江南——刘宝鉴——刘颜玉——刘胜仪——刘节用——刘兰亭——刘友谦——刘志高——刘克贤——刘开先——刘鲁道——刘以周——刘如祖——刘空山——刘洪崖——刘云叟——刘太康——刘光行——刘明卿——刘三十——刘舜臣——刘宁窗——刘显祖——刘同成——刘文溪——刘和春——刘竹轩——刘菊水——刘良敬——刘价甫——刘廷发——刘汉卿——刘逊谦——刘庆堂——刘孔怀——刘嘉付。 其中,第55代刘和春,字希孔,原籍四川重庆府定远县,南宋时官任福建漳州府检校。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与弟弟刘如春、刘平心一同由四川迁移到江西泰和县云亭乡竺冈里,成为刘氏入赣始祖。刘和春的第11代孙嘉付,则又从云亭乡竺冈里迁到本县冠朝乡文塘村开基立业,因而成为文塘刘氏的始祖。 泰和文塘刘氏以“世荣堂”为堂号,该族第69代族人刘隆贤,又自泰和文塘迁居本省万安县馒头岭村开基产业。 141、泰和万合叙伦堂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开基始祖刘法境,为刘邦的第59代孙,迁自江西安福迁泰和,落籍泰和万县万合乡沙湖村。本支刘氏属于刘姓中的中山刘氏大宗,堂号为“叙伦堂”。„„ 142、泰和万合白士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泰和万合白士刘氏形成于宋代,来自江西永新,以刘仕和为开基始祖。据江西《刘氏通谱》记载,白士刘氏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安成思侯刘苍,开基始祖刘仕和是刘苍的第43代孙。自刘苍到刘仕和的传递世系如下:刘苍——刘义——刘简——刘夔龙——刘丙焕——刘瑞洪——刘隆兴——刘宗贤——刘注——刘瑕

——刘显——刘克己——刘卓——刘维显——刘仕和。 谱称,当年刘义的儿子刘简,字达志,号诚庵,唐朝大中二年(848年)迁江西永新中村北山后隆,生2子:长子刘云,字夔龙;次子刘瑞,字符龙。刘云的儿子刘遐,字丙焕,官任南阳太守,生2子:刘景洪、刘瑞洪。刘瑞洪的曾孙刘注,字大川,官任谏议大夫。他的裔孙刘卓宋朝时官任宣州刺史。刘卓的孙子刘仕和,官任江西泰和县主簿,后裔留居泰和,成为泰和县万合乡淘金白土村刘氏的始祖。白土村刘氏堂号为“世荣堂”。 刘仕和的儿子刘丹,字汝操,南宋建炎年间官任御史大夫。早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刘丹就因父亲在泰和做官而迁居于此,落籍泰和县淘金白士村。 白士刘氏后来又衍生出许多分支。谱称刘汝操生子刘谦逊,刘谦逊,刘谦逊生子刘乔崧,刘乔崧生子刘奇珍,刘奇珍生2子:刘君庆、刘君达。刘君庆生3子:刘世荣、刘世昌、刘世美。刘世昌的长子刘昭甫留居淘金白土村,他的第二个儿子刘明甫则迁居泰和县塘洲乡云亭高枧树立业。 刘君达生4子——刘世显——刘世远——刘世成——刘世万。刘世显的儿子刘升甫迁居庐陵七十都冷水坑开基;刘世远的长子刘隆甫又从白土村迁居泰和县万合乡渡头村开基;刘世远的次子刘行甫,字大用,迁居濠下,成为泰和县苑前乡村头村城北派开基始祖后裔以“嘉善堂”为堂号;刘世成的儿子刘兴甫于南宋晚期景定五年(1264年)由白土村迁居泰和龙塘村开基;刘世万的儿子刘继甫,由淘金白土迁居渣溪竹山,成为泰和县沿溪乡洲头村、西头村刘氏开基始祖,后裔分别以“正伦堂” 、“聚伦堂”为堂号。„„

印嗣传延广,云仍继续长,一时怀燕翼,千载荷宠光。我是仍字辈的。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又续过。当时听说老家那边来信,说要续家谱了。那时候小,当时也是听我爸说了一下,信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发出的,具体地址不记得,反正那边是我们的祖先迁徙之地就对了。现在山东省单县龙王庙镇的刘庄有新续的家谱,上次过去接我爸,走得匆忙,没来得及看。。。。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

  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4楼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的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的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

  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的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的闺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黄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的

  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的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的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

  小冯村,很有意思的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1944_1946年间改称小冯村

  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

  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

  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5楼

  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的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

  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

  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

  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的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

  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

  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

  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

  东街原为丰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阳县的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的说法。

  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的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记录。

  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

  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的杨家庄。

  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

  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的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的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丰,为周易64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的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的搬迁地方。

  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1460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6楼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的是区分西南的梁家庄。

  庙子,称隆和庄。

  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

  1957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

  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的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

  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

  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

  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的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赵官佐 ,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的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的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

  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7楼

  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 请苦大师快出,主持课堂。

  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高河,也是高阳的名字的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的族徽。

  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的。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

  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

  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

  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士卒,功勋卓著。从不抢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调来,在任九年病死。死后民间为其修建庙宇,称六郎庙。当地人亦称三关庙。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集中区大多在高阳蠡县清苑交界之处、高阳南部、东部。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当然,高阳碱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盐,但当时这是违法的。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高阳的陆路,是可以到达天津的。但是那时没有公路,泥路很难行走,交通多用水运,高阳水路发达,渚泷河自太行山发源,经博野、蠡县,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注入白洋淀。是该河上游各县到天津的要道。高阳城雇大车往北到安新的同口,装货登船,渡白洋淀,经大清河,直奔天津。水路大约三百余里。只需三日。由天津来高阳亦然。

刘家家谱武字辈分

历史老照片揭露你所不知道 富。泰和樟塘龙陂刘氏以“衍庆堂”为堂号。 128、泰和冠朝大溪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