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且其中有一种病的控制
(1)根据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2号个体的X来自于他的母亲Ⅱ7,Ⅱ7号正常的XB又来自于她的母亲Ⅰ2号个体.
(2)9号个体是甲病患者,所以是aa,又因为11号个体患病,所以5、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Y、XBXb,所以后代女性的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或者XBXb,所以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7、8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Y,因为14号个体是正常的个体,所以只能是AA或Aa,是AA的概率是
1 |
3 |
1 |
2 |
1 |
3 |
1 |
2 |
1 |
6 |
(3)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②和减数第二次分裂③;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裂,分别到两个子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4)d1是精细胞,C1是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交叉互换)或后期(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e1和e2的基因型应该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交叉互换或者基因突变造成的.
故答案为:(1)常 2
(2)aaXBXB或aaXBXb
1 |
6 |
(3)②③次级精母细胞 ②
(4)相同 ②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1)参考答案:显性病。判断依据:5和6均为患病,如果是隐性则所有后代均为隐性的患病,但是生出了9号正常,所以是显性患病。并且可以得出5号6号基因型均为Bb,9号为bb;
(2)参考答案:5号肯定是Bb,8号可能是纯合的BB或者杂合的Bb。判断依据:由(1)可知5号为Bb;8号是两个杂合所生,患病说明含有一个显性的B,但是另一个不能确定。
(3)参考答案:1/3。判断依据:根据分配定律可知,5号6号后代的基因及其比例为BB:Bb:bb=1:2:1,患病说明是1BB:2Bb,纯合的比例即为1/3;
(4)参考答案:2/3判断依据:由于7号正常,基因型为bb,只能产生b的配子,概率为1,所以7与8的子女是否患病取决于8所能产生的配子,8产生B则患病,b则不患病。所以问题转换成8号能产生B配子的概率。从(3)可知,8号是BB的可能性为1/3,该条件下100%产生B型配子;是Bb的可能性为2/3,该条件下能产生50%的B配子,于是此类概率为2/350%=1/3,综上两种类型,产生患病后代的几率为1/3
另外更简便的算法是先算他们生出正常后代的可能性:只有8号是Bb基因型并且把b传给后代才能生出正常后代,于是同上,2/350%=1/3,然后1减去正常后代的可能即为患病后代的可能,也就是2/3
(5)略
如果3号和7号都带有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
则3号的基因型为Aa,4号的基因型为1/3AA和2/3Aa,
理论上,下一代AA=2/3,Aa=1/2,aa=1/6,
由于下一代8号表现为正常,所以8号的基因型只能是AA或Aa,
所以8号是Aa的概率是(1/2)/(2/3+1/2)=3/5,则8号为AA的概率是1-3/5=2/5
(1)根据遗传图谱分析可知,12号个体的X来自于他的母亲Ⅱ7,Ⅱ7号正常的XB又来自于她的母亲Ⅰ2号个体.9号个体是甲病患者,所以是aa,又因为11号个体患病,所以5、6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BY、XBXb,所以后代女性的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或者XBXb,所以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7、8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Y,因为14号个体是正常的个体,所以只能是AA或Aa,是AA的概率是
1 |
3 |
1 |
2 |
1 |
3 |
1 |
2 |
1 |
6 |
(2)图2中a是精原细胞,通过过程是①进行增殖.图2中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②过程实现的,产生的子细胞c1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根据图形分析可知5号基因型是AaXBY,若过程①细胞分裂正常,而d2的基因组成为AaY,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没有分离,则d3的基因组成为XB.
故答案为:
(1)2
1 |
6 |
(2)精原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②
(3)XB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20世纪开始现代遗传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生物性状的遗传由基因决定,而染色体又是作为基因的载体,整体遗传给后代。基因的数目往往很多,而染色体的数量毕竟有限,当人们想把许多基因定位到染色体上,去构建这么一个染色体的模型的时候,遗传图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遗传图当时也被称为染色体图——是构建能显示基因以及其他序列特征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图。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非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彼此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通过估算位点之间的重组率来估测不同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或线性排列图。
在细胞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相互独立、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生交换与重组,交换的频率随基因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维系在一起,而表现为基因连锁。它们之间的重组是通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来实现的。
概念: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重组率r=0时,完全连锁
重组率r<05时,不完全连锁
重组率r=05时,不连锁
概念: LOD = Log of the likelihood odds ratio ,估计值在观察结果中出现的这种概率的可能性。
用来反映重组率估计值的可靠性程度或作为连锁是否真实存在的一种判断尺度。
计算公式:LOD=Log10(L(r)/L(05))
重组率的高低取决于交换的频率,而两对基因之间的交换频率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因此重组率可用来表示基因间的遗传距离,遗传距离单位用厘摩(centi-Morgan,cM)表示,1cM的大小大致符合1%的重组率。
考虑的几个因素
亲本的选配
分离群体类型的选择(CP、F2、RIS、BC1、DH ……)
群体大小的确定
连锁分析本质上就是检测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位点间发生的重组事件。
计算标记间的重组率和LOD值
将标记划分到不同的连锁群
确定标记在连锁群上的排列顺序
计算标记间的遗传距离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A错误;
B、男性人群中隐性基因a占1%,则A的基因频率为99%,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为(
99 |
100 |
1 |
100 |
99 |
100 |
Aa |
AA+Aa |
2 |
101 |
1 |
3 |
2 |
3 |
1 |
4 |
2 |
101 |
2 |
3 |
1 |
303 |
C、个体5的基因型是aaXEXe或aaXEXE,C错误;
D、个体2的基因型为AaXEXe,个体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 |
3 |
2 |
3 |
1 |
2 |
1 |
2 |
2 |
3 |
1 |
2 |
1 |
3 |
故选:D.
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且其中有一种病的控制
本文2023-12-02 19:0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