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各位网友,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统治时期,其君王为金氏,谁能说说这其中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4收藏

(1/2)各位网友,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统治时期,其君王为金氏,谁能说说这其中的历史...,第1张

首先说说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名字的由来。

“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李氏王朝(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正式国号,取“朝日鲜明”之意(因为李朝是明朝的属国,在开国初期求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时,因其在大明之东,即日出之方向得此名),因此李氏王朝又称朝鲜王朝。

“韩”是朝鲜半岛南部原住居民的自称,也就是说是我国所称的朝鲜族这个民族的自称,就像我们自称华夏族、汉族一样。历史上朝鲜半岛的统一政权称为韩国的时期很短,只在甲午战争后,李氏朝鲜王国正式脱离清朝属国身份,为与清帝国和日本帝国并立,以本民族名称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也就是说其实朝鲜王国和大韩帝国只是同一国家同一王朝的两个时期的名称而已),但是实际上很快就完全沦为日本的附属国,大韩帝国存在的时间很短,十几年后就被日本正式吞并。

而你所说的金氏,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本土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以控制半岛大部分为准)——新罗王朝的王族姓氏。早期的新罗原先是南部的一个的部族制地方政权,在国家化之后,在唐朝帮助下消灭了半岛上的两个主要对手——百济,和横跨我国东北大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勾丽;然后经过与唐朝的战争(在唐高宗时期),完成了韩民族居住地区的统一。

金氏的新罗王朝于10世纪灭亡(在我国五代时期),取代之的是王氏的高丽王朝。而取代高丽王朝的就是朝鲜王朝。

同我国一样,韩民族的同一姓氏并不一定是同一祖先。他们的族谱系统称为本贯,也就是籍贯+姓氏,例如新罗王族是安东金氏,朝鲜王朝的王族则是全州李氏。同一姓氏出自不同的本贯则为不同的家族,比如李氏、金氏这类大姓同时存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本贯,有些是分支关系,有些是互相独立无关的,甚至有20%~30%的本贯是可考的汉姓(中国移民),例如朝鲜的曲阜孔氏,是孔子的支派子孙。传统上同一本贯的族人之间互不通婚。在二战之后,北方跟我国相似大肆破坏传统文化,宗族系统不大健全了。而南方还有许多的旧名门的嫡系支脉还保持着地主身份,称为宗家府。

需要注意的是,本贯虽然本来是贵族专有的(奴隶的后代不会有什么家谱),但是因为朝鲜王朝的两班制度下(一种严格近于残酷的等级制度),平民和贱民的生存空间被过度压缩,所以朝鲜王朝末期70%左右的人属于两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贵族),也就是说除去世代作为奴仆的人口,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并不高的大部分农民都有自己的本贯。

-------------------------------------------------------------------------------------------------------------------

上面太多内容,考虑到你可能对有些不那么感兴趣,针对你的问题总结、补充一下:

韩民族/朝鲜族的统一国家有三个:金氏的新罗,王氏的高丽,李氏的朝鲜。其中李氏的朝鲜末期的十几年改称大韩帝国。半岛北方的国家取了朝鲜王朝的原名称为朝鲜,而南方取了更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大韩,只是因为政体变化改为了大韩民国。现在一般北方称南方为南朝鲜,而南方称北方为北韩。中国之类的汉字文化圈国家过去是按意识形态附和南方或北方的称呼,现在一般就称为朝鲜和韩国。而其它语言里基本是按照古称高丽音译,例如英语称为North Korea和South Korea

现在姓金的有一大部分是新罗王族安东金氏的子孙,比如金日成家族出身的全州金氏,就是安东金氏的分支。但是请注意,金氏、李氏占半岛人口的相当大部分,也就是说非嫡系子孙满街都是。而且因为朝鲜王朝长达500多年的严苛等级制度严重挤压了原先平民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半岛上大部分居民不是王氏后裔就是贵族后裔。所以这种身份没有什么特殊性,并不值钱。

现在的高层与否跟古代出身没什么关系。李氏王族的嫡系在日治时期死光了,所以现在的南北双方跟旧王朝没有什么关联。

当然作为没有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南方,对李朝王氏还是挺怀念的,毕竟那是他们的民族统一和自由独立的象征。韩国人常常在电视剧里YY李朝的嫡系子孙还在,在二战后成功在南方复位的情况,也就是常常能看到假如韩国有王,是君主立宪制什么的。

  ”姓为当今中国较为罕见的姓氏,但分布较为广泛。“玄”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其两个源头都与黄帝有关:一说是“玄”姓为黄帝之子玄嚣的后代,二传为黄帝时臣子玄寿的后代。

  历史变迁

  查中国历代“玄”姓名人,都出生于宋代以前:西汉有玄俗,名医,传说他有形无影,得到河间王赏识,欲以爱女相配,他逃婚至恒山;东汉有玄贺,得到名臣第五伦的推荐,历任九江太守等职,以清正严谨著称,累官大司农;南齐有玄览,是当时有名的政论家。

  宋代以后,玄姓人部分改为“元”姓,导致玄姓族人口减少,其改姓原因都是为了避讳:

  一、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遇“玄”字改作“元”,“玄”姓因此改为“元”姓;

  二、清代时,康熙名玄烨,“玄”姓因此改为“元”姓

  玄: 玄字康熙字典中有解释。目前河北唐山市迁安市和山东泰安市夏张镇有很多人是玄姓。(河北唐山市迁安县字略有不同:单人旁+玄)有族谱排序:国佐维继仕肇黎齐达义。在迁安县“富、景、福”均为“仕”字辈。

  至于现在的玄姓,不知道是如何的流传下来的了北京有玄姓曾经出过一本书,具体资料不详。

  朝鲜玄姓

  朝鲜(韩)民族玄氏姓以公元1174年高丽明宗时期的门下侍郞平章事(三品)-玄覃胤大将军为始祖。当今的朝鲜(韩)民族玄氏姓以《延州》为统一本贯。《延州》是如今的朝鲜平安北道《宁边》一带的古称。玄覃胤就出生在《延州》,玄覃胤作官以后食地也被封在《延州》。

  朝鲜(韩)民族姓氏中都附带着本贯。本贯一般指的是始祖的发祥地,是区别同姓异祖的重要的标志。

  文献记载,朝鲜(韩)民族玄氏姓曾经有过《星州》、《昌原》、《顺天》等106个本贯。不过,这些都是以玄覃胤为祖始爷的同祖同根子孙们后来起家的分支派系而已。因此,早在1747年编修《宗谱》的时候,把散滥的各分支派系的小宗谱集中起来,编纂了以《延州》为大本贯的《丁卯大同谱》。到了1982年编修《壬戌谱》的时候,通过各门中元老们的合意,最终把朝鲜(韩)民族玄氏姓的本贯以《延州》来统一起来,天下所有朝鲜(韩)民族的玄氏姓就成为一家了。

  关于玄覃胤的先系先祖的情况如今没有文献可考证。可是,他们至早在中国北宋末期从中国移徒高丽而归化的家族无疑。因为,在朝鲜历史上公元1047年的高丽文宗时期开始老百姓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姓氏,而玄氏姓不是在高丽发源的姓氏。

  在韩国玄氏家族最近编修的《延州玄氏八修大同谱-补逸》里有一句古话;《玄都古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而这一句古话是历期的《玄氏大同谱》一期一期抄袭过来的。这就表明朝鲜(韩)民族玄氏家族的先人们一直认为,他们的玄氏姓可能最初起源于一个叫《玄都》的古诸侯国。

  实际上这一句古话的出处是中国东汉人《应劭》所著的古书《风俗通义》。关于《玄都》在中国高等院校通用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古有玄国, 公元前 651年楚灭玄,玄国在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

  由此可以推断;朝鲜(韩)民族玄氏姓的根源就系在中国。

  朝鲜(韩)民族玄氏姓在高丽时期以多名武将著名,在李氏朝鲜时期还培出了20多名文官。

  在1985年的《韩国经济规划院》的人口普查表明;在韩国玄氏姓总共有17万292家庭、72万148名人口,略占韩国总人口的02%。(朝鲜和中国的朝鲜族玄氏姓统计资料尚缺)玄姓名人 玄术子先生, 玄术子先生原名刘秋生。法号:妙悟。《早年皈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大德高僧明旸法师门下》一九五五年生,男,天津市人。国内外易学界著名学者,中国当代数术预测家。玄术子先生自少年从名师学习命理,卦理,相术,风水,姓名学等潜心研究四十余年。是国内著名易学家、姓名文化研究家、中国姓名文化奠基人、中国现代姓名学创始人、历任:国际名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易经学院副院长、姓名学教授、中国河洛易经学院地理高级讲师、中国周易姓名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北方周易学会会长、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名人研究院研究员、香港社会科学院博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特约顾问、国际十大易学专家、河南省周易学副会长,郑州市周易学会副会长,特约顾问、郑州数术易学研究会主任,易学数术教授、“中国玄术子姓名文化有限公司”(中国玄术子起名网)首席专家,总经理兼总策划师。国内姓名,品牌,标识权威策划专家,《周易与姓名文化》杂志总编辑:《中国易经报》编委,著有《姓名学简析》《起名学新编》,《姓名与人生关系》《姓名小词典》及多篇姓名学论文。玄术子先生多年来,取得很多荣誉和研究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品,其中[多涵义标志的八卦徽章](见玄术子先生发名的专利产品)。改编缩写成的《150年微型数字万年历》尺寸只有名片大小,但使用上能与500 页大开本万年历媲美。其查寻速度快,精确到大节日,时,体积微小,携带方便,填补了易学史上的空白,在易学界受到了很大的肯定及赞誉。玄术子先生近几十年来,对宝宝起名,个人改名,学生更名,公司命名,品牌标识设计,周易四柱八字,六爻八卦,风水设计等,有着丰富的经验,大量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对宝宝起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服务遍全国、港、台、及三十多个国家的海外华人,深受国内及港,台,海外华人广大父母的喜爱和满意。玄术子先生的业绩和传略,分别被收录在《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词典》,《世界华人英才录》《世界华人专家词典》《中华名流世家》《中华娇子》《中华魂》《中国当代数术预测家》《姓名学专家辞典》《中国专家学者名流大典》《中国专家人名词典》《中国当代创新人才》《中国专家学者名流大词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人物志》《中国专家词典》《中国新闻人物》《中国专家论文选集》《中国功勋人物》《华夏名人风采》《中国人物志》《东方娇子》《中外名人文论大全》《中华传世通鉴》《共和国创新专家名典》《中华英才大典》《中华名流世家》《精英录》等几十部大型国际, 国内交流传世词典中并被列入“ 世界名人网” 进入中国专业人才网络, 电子信箱, 图文传真等。 玄承稳

  男,29岁。《周易》业余爱好者,受家传易学影响,背熟了六十四卦,精读了线装监本《易经》及元代《易象图说》等名著,为深入领会曾到周易发源地表里城去考察。尤其对传统典籍《大六壬金口诀》进行潜心学习研究,在数术方面有独到之处。合作论文有《太极(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病理关系探秘》、》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信息科学》、《略谈(大六壬金口诀)遥感作用与(易经)同源》,出席国际《周易》研讨会等,论文选编在《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二辑,《民俗文化园》1994年五六期合刊及《中国首届疾病预测生命信息研讨会论文集》中,现为中国预测医学研究会会员,现正在合作撰写有关易学论著。

  玄述贵

  男,68岁。幼读四书、五经,在从事教育法律文史工作中喜研《周易》,善研《大六壬金口诀》,常读监本《周易》、《易经体注》、《易经备旨》等。在易道象数理占中重义理而兼顾象占。所撰论文有《太极·大六壬与人体病理关系探秘》、《大六壬遥感作用与(易经)同源》、《大六壬金口诀与人体信息》等。多次出席国际《周易》研讨会,其文在《羑里易学》、《光岳论坛》、《中国生命信息文集》等书刊发表。著有《建筑风水学百题解答》、《大六壬金口诀疾病预测指南》等。现为郑州市及河南省周易研究会理事。

  玄先昌

  男,54岁,地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196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周易》的学习与研究。收藏和阅读的书籍有:高亨先生的《周易大传今注》、(唐)李鼎祚著《周易集解》、南怀瑾译注《白话易经》、汤梓顺注译《断易天机》、(宋)邵康节著《邵子神数》等。备有工具书《周易大辞典》、《中国方术大词典》、《中华道学通典》等查阅与学习。其退休后将致力于《周易》的应用与著述工作。

  玄明雪

  男,1965年出生,吉林图们人,朝鲜族,主治医师,延边皮肤病防治院美容整形外科主任,延边医疗美容协会理事。1990年7月毕业于延边医学院医学本科,熟练地掌握了日语,初步掌握了英语,现从事美容整形外科工作。对中国朝鲜族美学与美容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朝鲜族美容整形外科发展有一定贡献。曾在延边美容外科医院和北京国防科工委黄寺美容外科医院进修深造美容整形外科,现熟练地掌握了重睑术。隆鼻术、眼袋整形、隆乳术、缩乳术、皮肤磨削术、生殖器整形等200多种手术,受到当地患者们的好评。特别对男性生殖器方面研究较深,对包皮过长、包茎、阴茎加粗、延长等方面有独特的方法。参加工作后先后写了《包皮环切术治疗男性复发性尖锐湿疣21例疗效观察》、《男性淋菌性尿道炎合并细菌性前列腺炎16例》。《男性淋菌性尿道炎治疗后尿道念珠菌感染14例》、((l例包皮环切术分析》、《切割术治疗酒渣鼻5例疗效观察》等5编论文,均第一著作。

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距石阡县城15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佛顶山下的明清古村落”,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村整个村寨以“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枢至摇光交天权与天玑形成四个系象限,划分为不同的四个分区,其东南象限为生产区,西南象限为居住区,西北象限为娱乐区,东北象限为墓葬区,功能分区明确,让人惊叹。而居住区的布局更让人惊奇,整个居民区的道路结构为一“斗”字,“斗”字的起点为一三合院(马桑木老宅)的中心,结束点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点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权一天现星的连线上。

    一、楼上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楼上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处在东经108°07′,北纬28°41′。距县城15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西部,石阡县南部,地处佛教名山——佛顶山脚下,与省级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楼上村是一个周姓聚族而居的明清古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331户,1556人,周姓占90%以上。

    (二)环境条件

    1、地质、土壤

    楼上村以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间杂多种地貌类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沟谷盆地、丘陵等。土壤有地带性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黄棕壤。

    2、气候

    楼上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为1095毫米,全年无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较多。总的气候特征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3、水文

    楼上村属乌江水系,发源于佛顶群山,其水域特征是:山高谷深,冲沟密布,排水条件好,地表河流发育完整,坡降大,多急流、跌水积瀑布,水资源丰富。域内主要河流有廖贤河。

    (三)规模

    楼上村现有耕地面积1087亩,其中:田832亩,土255亩。辖10个村民组,总人口331户1556人。

    (四)交通、电力、通讯

楼上村距石阡县城15公里、镇远107公里、铜仁127公里,交通较为便捷。

楼上村电力发达,居民、农户用电率达100%。

楼上村通讯方便,通程控电话现,建有1个移动通讯基站。

   (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楼上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养,外出务工以及各种特色产业,2005年农民纯收入860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

    二、历史沿革、地方与民族特色

   (一)历史沿革

    楼上,古称“寨纪”。后因正楼上一水沟处有一楼房,下面长长的巷道为过道,便称“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便喊“楼上”,一直沿用至今。

    楼上村中大都姓周,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建的寨子,有家族委员会,成员有近10人,这些人分别是族中的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其职能是在家族中组织和协调家族成员,对家族成员的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因而其家族委员会职能多,容易做到事权统一,这也是与其它村寨的不同之处。

    据《周氏家谱》载:周姓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修建江西会馆、家属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乐冶县天井坝仁义乡、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行至寨纪(初到楼上的古称),备银一百七十两,买田作家业,到四世祖周国祯时,为殷实大富,其后、下至冠贼屡至,上而官吏贪赃,周国祯欲以贵保富,上省藩署参房,至顺治年间,又遭吴三桂兵变,地方玉石俱焚,其祖先遭其毒害,仅存家丁几人,唯独周国祯全家无恙,及例满,发湖广经政所,领凭赴任,归家才几天时间,妻子和7个儿子相继而亡,他深知这是做官的不幸,于是,发誓永不做官,六十余岁时,又娶李氏,喜生三子,并将文凭礼照呈缴,朝夕修斋念佛,广行布施,并设祭祀之典,将部分山村田园作为香费,此间,又买田业一庄,尽量使家家富足,以免走上仕途(永不做官),并祝愿子子孙孙个个贤能,从此以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但受周围祯思想的影响,均未做官,古时进士、贡生、秀才等40多人。

   (二)民族特色

    楼上村至今保持着独特的古代民族风俗,有哭丧哭嫁、吹唢呐、民间刺绣等古老的习俗。

    哭嫁歌是楼上村人婚姻中的独特形式和内容。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向长者学习唱哭嫁歌,人们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若只哭不唱,或只唱不哭,或哭得不感人,都视为才德低劣。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一般数日,越是临近婚期越是哭得悲烈,先是隔夜哭,后是夜夜哭,临近嫁期往往哭通宵达旦。哭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众亲友、哭开脸、哭穿衣、哭上轿、哭木匠、哭读书人、哭生意人、哭媒人等。

    闹丧歌是当地丧葬方面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除了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外,还形成了用唱闹丧歌这一特殊形式来表现对死者的感情。闹丧歌,又称“孝义歌”、跳丧,世代承袭,进入近代,这一习俗得到传承和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闹丧歌分为开歌扬、接亡人、唱孝义、送歌神4个程序。

花灯戏,又称“花灯”、“高台戏”,清朝后期传入楼上村,逐渐普及,一般在正月的大年活动。每一灯班由20人左右组成,届时,花灯班子走村串户,在堂屋、院坝尽情演出,以传统剧目和反映现实生活为内容。

   三、历史文化资源

    楼上村文物保护单位较多,历史文化价值高,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有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葛凉寺、神皇庙遗址、双龙洞等6个。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集梓潼宫(戏楼、正殿、南北两厢及院落、后殿、观音阁)、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体,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建梓潼阁,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正殿五间,嘉庆六年(1801年)建南北两厢,道光二年(1835年)建观音堂(已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部分毁于苗民反乱,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两厢。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后殿。民国五年(1916年)建戏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资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为清晚期建筑。2004年12月,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楼上村古建筑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期间,梓潼宫古建筑群曾被用作私塾,解放后一直为石阡县联合小学使用至2003年,戏楼曾为代销店。2004年由县财政拨款20万元对其进行保护性维修。2004年12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文物部门管理,石阡县文物管理所对该片区古建筑群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梓潼宫古建筑群位于楼上村头乌龟壳山的顶部,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后殿等建筑,与楼上古村落、古巷道、古屯卡、古墓群、梯形水田、廖贤河和林木山体及栖息于古树上的成群白鹭等,构成了良好的历史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空间。梓潼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正殿及两厢、后殿在一中轴线上,正殿居最高处,其平面高于后殿25米,戏楼位于正殿北侧,相距约百米,地势低于正殿20余米,天福井在村寨西侧。

    2003年,楼上村被石阡县列为古村落加以保护,而梓潼宫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重点保护。2004年6月,邀请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梓潼宫古建筑群进行了现状勘测,并制定了保护维修设计方案,于2004年底进行维修。

戏楼:戏楼为穿斗抬梁式二层歇山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结构为左右厢楼配有走廊,居中突出舞台,面阔三间,通面阔12米,明间进深635米,耳房进深29米,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明间共用16柱,其中8柱落地。两耳房共用8柱,其中6柱落地。二层明间前部为戏台,正面置“福”、“禄”、“寿”彩绘屏风,两侧各置门洞一个,正面及两侧梁枋下饰卷草纹挂落,檐下装鹤颈椽及板。两耳房一层置楼梯上二层。二层前檐、两山及后檐均装板。两山后檐置围墙。一层地面为三合土,有石制柱础。二层置楼板。大梁题记为“民国五年”等字样。

    正殿: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坐东向西,面阔五间,通面阔172米,进深l5檩,通进深83米,建筑面积l4276平方米。正殿较之后殿地坪高出25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采用26柱,其中14柱落地。前檐带廊。明间老檐柱间装隔扇门,两次间老檐柱间正中为对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稍间廊柱间装板,正中开直棂窗。明间后檐正中开板门,两侧为槛窗。两次间及两稍间后檐均装板。明间后檐金柱间装板至穿枋,上装走马板,置神龛。两次间梁架装板,两稍间梁架装板并分别开两直棂窗,两山面带披檐。前檐廊间铺墁青石,室内为三合土地坪。两稍间后檐处分别有石梯下至后殿。北次间廊间立有《重修梓潼宫序》石碑一通。屋盖部分在板椽上直接干摆小青瓦,铜钱如意卷草纹饰脊刹,灰塑鸱吻。

    南北两厢及院落:南北两厢均面阔二间,通面阔615米,进深7檩,通进0深315米,梁架采用l5柱,其中9柱落地,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东间为过道,三合土地坪,在中柱间置对开板门。西间为地楼板,前檐装槛窗及板门,后檐装板,正中开一直棂窗。梁架间均有木隔断。

    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11米,东柲西宽63米,地面青石板铺墁,横向对齐,竖宽不等。院落西侧为一长11米,高2米的照壁,照壁正中有一吞口,内置神像。

    后殿:为两重檐四角攒尖小青瓦顶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l6米,进深11檩,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l04平方米。明间二层,为双重檐四角攒尖顶。明间共用l5柱,其中四柱落地,底层减柱两棵,二层置雷公柱。两次间为穿斗式梁架,共用18柱,其中10柱落地。后殿前檐带廊,两山有披檐。明间一层前檐老檐柱间装格扇门,二层四周装风窗。两次间前檐老檐柱间装槛窗,上装走马板。后檐均装板。两山装板至首道穿枋。两次间有楼梯上二层。前檐廊间铺青石板,室内铺三合土。明间屋面卷草纹饰屋脊,葫芦宝顶,小青瓦屋面。大梁题记为“皇清光绪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

    天福井井口坐东北面西南,井上建叠涩悬山穿斗小青瓦顶建筑,占地面积30平方米。分两级,第一级井池为洗菜用,第二级为洗衣用。井口南侧立有修井石碑一道。原井处建有六角亭,早毁。

    明清古民居: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貌,为贵州省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那鳞次栉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全村20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这些古民居,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龙门呈内八字形状,意为趋恶避邪,财不外露。龙门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又称“歪门四合院”。三合院,正房三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两间。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这些联匾皆有来历,大多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及撰写人的祝愿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窗棂间镶嵌精雕细刻的人物、鸟兽、虫鱼、神鹿、凤凰、花卉等图案,可谓独巨匠心,其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其古民居建筑精致,花窗精雕细刻,技艺精湛,美妙绝仑,呈现出一幅幅龙飞凤舞,鸟鸣虫叫的画面,反映出这里的安居乐业和含蓄平实。

    楼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铺路,斑驳凹凸,巷宽2—35米,并有03—04米宽的排水沟与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这条条水沟汇入廖贤河,注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至今令人赞叹不已。

    巷道同时也楼上村最好的放火带。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只需撑着就近巷道两边的石墙直上屋顶,把瓦掀开,就能使火苗上蹿,从而截断火路,阻止火势蔓延。而且,楼上村的庭院两边,各修有一口用石条砌成的消防池。牢固的防火设施,使得500多年来楼上村都没有出现过大的火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四合院古民居,家家户户都有龙门,只要把龙门关上,便可以防盗。

    经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地区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专业人员对梓潼宫古建筑群进行现场考查、论证、评估,一致认为:梓潼阁古建筑是楼上村古建筑群和楼上村及周姓家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和信息载体,它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楼上村乃至石阡政治上的变幻,经济的盛弱、文化的兴替。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以及周姓的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2)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座北向南,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进深10檩,通进深65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大梁题记为“贵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楼上住居”、“大清光绪拾玖年岁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间有《轮水石碑记》石碑一通。

    小屯寺    小屯寺建造年代不详,小屯寺规模宏伟,殿宇辉煌,整个寺庙建筑精细、布局适体、陈设典雅、殿宇壮观。由于战火匪盗,现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坝、石阶、石凳、石鼓、石缸保护完好。5座和尚古墓距今100-200年,古墓均有石碑可考。小屯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周氏墓群    村中古墓多处,阴宅阳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为省内少见,慕名前往观赏者,络绎不绝。几百年来,周姓人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进士、贡生、秀才等便有40多人。现寨中有大学学历以上11人,中专生7人。周姓一直推行勤、俭、忍、让、孝、礼、义、耕、读的处世之道。今明风之古朴,村民以礼待人宽厚无比缘于此道。

    葛凉寺    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八十年代被拆迁改为粮站点,其正殿三间,建筑构架保存基本完好。

    神皇庙遗址    神皇庙修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毁于解放初期,现存石阶保护完好。

    双龙洞    洞分一方一圆,一雌一雄,两洞相距10米,每洞各长1000米。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形态万千,其主要景点有“新娘婚纱”、玉观音、飞来瀑布等10多个。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1)木偶戏

    木偶戏是流传于楼上村民间的傀儡戏剧种。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及周边湘、鄂、渝、黔等省边区的各民族中。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今已有八代传人。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泰洪班等。现“泰洪班”传人仍从事这一木偶戏表演。其基本要素包括唱腔、锣鼓牌子、“头子”、戏装、道具、表演等方面。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附近州县唯石阡所独有,故被誉为“中国木偶戏之乡”。2006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傩戏

    傩戏,被专家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石阡傩的活动,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遍布石阡各地,现存傩戏班有近30个。傩技十分惊险,如“上刀山”、“下火海”等傩技堪称一绝。1998年以后,石阡傩面具连续三次到北京、深圳展出,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仡佬傩戏的面具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一个个面具或真或美或丑,被仡佬人雕刻得栩栩如生。

    (3)长号唢呐

    楼上村长号唢呐,已有数百年历史,属自然形成、自由组合的民间民族乐队,现全村有2个长号唢呐队,每逢婚丧嫁聚、乔迁进宅、拜寿之类必请长号唢呐队吹吹打打加以庆贺或代为致哀,是反映当地民众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现在可吹喜怒哀乐、生活情趣的曲子达80余曲。

   (4)民间艺术

    楼上村在民间艺术方面自成一体,表演形式独特,别具一格,灵活多样,颇具地方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表演的有花灯歌舞、花灯戏、溜秧歌、毛龙灯等群体歌技,在重要节庆时候便自发组织表演。

    六、保护措施

楼上古寨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最远为明代古居。多年来,靠老百姓自觉的保护意识,原有的古建筑群、古木奇树群、明清古墓群等保存完好,靠百姓自编家谱,记载了多年来的历史;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楼上古寨的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大了财政投入,保护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四有”工作逐一落实,防火、防盗、防损坏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较为完善,使得楼上古寨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完好。

    (一)具体措施

    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即保护古寨历史文化的形成、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的构成要素,延续历史文化环境。贯彻“分类保护、积极修缮、严加控制”的工作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继承历史遗产,加强文物保护。

    1、建设单位在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具体规定要求,依法取得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应当按照保护规划中规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2、在保护规划范围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1)违反保护规划进行拆除或者建设;

   (2)改变保护规划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

   (3)突破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违反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

   (4)破坏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规划确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

   (5)其他不符合保护规划的行为。

    3、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类保护和整治:

   (1)不可移动文物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护;

   (2)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进行保护;

   (3)其他建筑应当按照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整治。

    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具体分类标准、保护和整治的具体要求由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4、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或建筑,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确定设置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非法移动、拆除保护标志。

    5、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因保护的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的,公安消防机构和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

   6、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不得违法拆除、改建、扩建。

   7、对古寨历史文化街区内须修缮文物或建筑,应报修缮方案经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实施。

   (二)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工作

    1、2004年由石阡县建设局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楼上古寨做了《石阡县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05年3月份通过论证;

    2、2004年8月份,由县财政投入20万元对古寨内梓潼宫、戏台、天福井进行维修;

    3、2005年由上级相关部门投入60万元,对古寨内环境进行了整治。

    4、2006年贵州省建设厅投入248万元,对楼上村的道路、排水系统等环境进行整治。

   (三)最终目的

    通过对楼上古寨做《楼上古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对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设立保护机构,明确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使楼上古寨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达到古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七、历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

    楼上村是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较多,保存文物古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很高,对当时社会的民俗学、礼学、风水学、环境生态学等方面均有研究价值。该村还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神奇绝妙的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因此,楼上村是典型的明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

碛口,黄河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山黄河边上。这个古镇的名字叫碛口。历史上的碛口,靠着黄河汹涌的波涛,把名声往下游推,游向四面八方。在黄河的波涛中,山西临县边上的古渡口碛口的名字,漂流了很久。

碛口因黄河第二大冰碛大同冰碛而得名。碛口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二百多年来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业重镇,五里长街,店铺商贾众多。木筏在黄河中穿梭,驼铃在山谷中回荡。在京包铁路修建前的170年间,每天有500多艘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从陕西、甘肃、宁夏、绥远、蒙古运来了大量的粮油、皮毛、药材,从太原、汾州运来了棉布、绸缎、茶叶、陶瓷。

民间有句话叫有无尽的泥沼,却有不满足的武城。民间有青顶头,南峪口,拴一头骡子往碛口跑的民谣。当地有500多只骆驼,可见当年的繁华。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2003年,山西省政府将碛口命名为风景名胜区。碛口旅游区主要包括大同碛、碛口镇、西湾、李家山、寨子山等黄河边的民居,黑龙寺,毛主席杜东黄河纪念碑,黄河峡谷的天然石刻等。大同冰碛:大同冰碛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冰碛,位于秋水河入黄河的桥口古街西南500米处。

黄河进入大同冰碛物时,江面急剧收缩至百米左右,河水冲向落差约10米、长3000米的斜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泄尽,轰鸣如雷,声震十里。所有的观众都惊叹不已。大同冰碛物下游数百米,黄河宽缓,形成一个长达千米的天然沙池。古镇:碛口镇的街道和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主街沿着卧虎山,从东边开始,向西到秋水河,再向北逆着黄河,曲折蜿蜒。更有意思的是,古镇的后街只有200多米长,却拐了18圈。这些建筑完全是根据地形建造的,街道是石头铺成的,商店都是平门,前面还有高高的露台。主街南面有两条街和三条街,一条比一条矮,形成阶梯状的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的大规模建设始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全镇有60多家店铺。到了民国五年,店铺多了起来。除本县外,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的民间店铺多达204家。

古寺:黑龙寺,始建于明代,位于碛口卧虎山。整个建筑气势磅礴,叠于悬崖之上。建筑很棒,不用音响设施十里外都能听到。登高望远,千石万壑,百里黄河。古渡:过去曾是隋、包、晋、陕、豫贸易的水陆交通枢纽。今天,它是黄河漂流和岩石冲浪的理想场所。

西湾民居:西湾民居为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占地长250米,宽12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群被2米多高的村墙(现已不完整)围了起来。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将整个医院联系的井井有条。庭院之间还有一扇小门。只要进一个院子,通过小门就可以走遍全村。真的可以说村是院子,院子是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式四合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坡上,较大的四合院用水磨青砖砌成,造型、风格、艺术都十分典雅,墙上、门楼上、大宅屋檐上、窑洞门窗上的砖雕、木雕,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鸟兽,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画家吴冠中将其与湖南张家界、晋陕蒙黄土高原并列为自己的三大发现。他这样评价李家山:这样的房子,全世界都难找。天然石墙浮雕:黄河以北20公里的碛口至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墙壁立。墙上挂着黄河千百年来的冲刷和风浊形成的有趣的自然画卷。

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鸟兽,都可以与他人联想在一起。自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十分壮观。它被称为古渡口,因为它和古镇一样有名。这个古镇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千百年来一直在一起,成为一对互补的伙伴,一对相互依存的伙伴,两个相互呼应的知音。黄河的波涛把两地捆绑在一起,两地之间的桥梁就是渡口。两岸人来人往,靠的是轮渡。船,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现在装备了发动机。因此,当船在黄河中行驶时,会发出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

随着由远及近传来的马达声,一批批人将从陕西赶至碛口赶集。冰碛,在当地语言中,指的是黄河上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急流浅滩部分。黄河的水溅在这片浅滩上,发出巨响,激起雪一样的水花,成为一道风景。难怪当地的一些小伙子和老船夫经常头上绑着白毛巾组队洗钹。这是当地的壮举,是冒险的冲刺,是锻炼意志的巨大挑战这条谚语有一些古韵。古民居已经成为当地的第一道风景。在这里,明清民居被建成街道,矗立在黄河边。民居根据地形呈斜坡状组合排列。

巷子里,古老的黄河鹅卵石铺就了街道。而那些古老的砖瓦被建成房屋,有一种古韵。房子已经斑驳失修,虽然没有残缺,但却有着很强的性格。一些高墙大院曾经是商铺,显示了这段历史上商埠的痕迹。所有的青石,一排排的大瓮,油筐,饮马槽,充分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辉煌和这里浓郁的商业气息。在古老的街道上,自然有非凡的展示。烘焙的蛋糕店散发着浓郁的蛋糕味道。新鲜的,烤着卖,热乎乎的,很好吃,真的很吸引人。更吸引人的是街边的条幅,只是日常用品,在城市里很难看到。

那些鲜艳的青铜器,配上黄灿灿的神韵,更是耀眼夺目。各种铜制品与碛口的古韵完美融合。五龙寺是祈雨古镇的周渔。它以非凡的气势站在黄河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散发出一种威严。历史上,当地人在这里祈雨。本来面对黄河水,还是摆脱不了干旱,所以五龙寺经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沿秋水河而上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后面。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它被称为西湾村,因为它位于秋水河的拐角处。西湾是单姓村,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来看,过去西湾村的人绝不是以种地为生的普通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的繁华,绝不是黄河沿岸普通的小村庄。碛口的夜晚虽然安静,但灯光昏暗。挂在街边的红灯,让古镇的夜晚显得那么安静祥和,富有诗意和想象力。河灯放光的那一天,还是会b

夜色中的河灯,泛着柔和诱人的红光,在漆黑的夜晚中静静地向下游漂去,为古镇增添了诗意和古韵碛口黑龙寺黑龙寺位于碛口镇卧虎山,临县南端秋水河入口处。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增补的钟鼓楼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代。雍正年间,修建了音乐楼。道教统治时期,重建了正殿和东、西耳殿。寺庙规模宏伟,引人注目。黑龙寺位于东北至西南,山水环绕。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座石拱门组成。门前是一扇三间宽的大门。大门上盖着一座斜山门楼,两层小楼由八根大木柱支撑。

门楼旁建有倒置的音乐楼(舞台),前后楼浑然一体。戏台结构奇特,建筑精美,为临县古建筑之首。乐是欧洲之巅,琉璃瓦镶边,非常美观大方。乐楼周围是跨山头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但样式小巧精致。大殿正面三间宽,两间深,山顶坚硬,里面是黑龙王。左右耳厅分别供奉河伯和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寺童各有一席。此外,还有22个东西向的大厅、看台和走廊。黑龙寺建成已有300多年,几经修缮,整个建筑严谨合理,对称宏伟。看着山崖上叠砌的庙宇,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赏心悦目。

俯下寺廊,放眼望去,只见黄河滔滔,河水潺潺,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这山、水、城镇和寺庙在黄河流域相映成趣。因此,秦晋省远近闻名。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更奇特。不需要放大设备。万人看戏,声声清脆,甚至响彻万里。所以说黄涛共鸣,流水助唱。因此,在古回龙节期间,秦晋和两个省的四个乡镇的人们不怕陡峭的山路,游客络绎不绝。寺内现存石碑4块,其中道光桂茂重修黑龙寺碑,并为永宁府周知王济宪撰书。大门上镶嵌着两副石对联,物富小城,人富小城,河美大条,是道光、桂茂年间,郡人崔秉文写的。

另一本书《山河聚人文,风雨吉祥,甘甜甘甜,和谐》,作者是永宁府周知王济宪益思。王济宪不仅文风高雅,而且书法精深,作为首都而闻名。当朝鲜多次派遣使者索要健美陵烟二字时,王壹冉写了这本书,使者们满意而归。为此清朝皇帝赏赐他粮食和白银4200两,人们称赞一言以蔽之,价值千金。1988年和1990年,由省文物局出资,群众集资,对黑龙寺进行了两次修缮,保护良好。碛口西湾的民居西湾村,是陈家居住的地方。西湾民居是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量辐射的村落之一。

它不同于巨商的府邸乔家大院,也不同于北京官员在唐代建造的王家大院。是我们碛口陈姓商人的家属宿舍。当时商人家庭占有大量土地,子女也有工作。因此,西湾是一座综合性的封建城堡。西湾城堡式明清古建筑群,位于灞口北一公里的巴水西岸,坐西北向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厕所,马厩,木场,磨房,磨房或送墙下,或修后角。每一寸土地都要用好。它的设计简单但不独特。既实用又典雅,高楼层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设计师高超的智慧。各家的大门、吊花门、对面墙更是精彩纷呈,各有各的浪漫风格,建筑造型各异。木雕、石雕、砖雕造型精巧、独具匠心,鸟兽造型栩栩如生,令观者无不拍手称快。街道两旁的石碑比比皆是,如福多三北、隋进士、恩进士、明静第、福海寿山等。

这些匾额在书法上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各有神韵,就像一个大型的书法展。西湾村是一座精巧的明清建筑群,建于明末。距今《家谱》年,始祖陈显谟、子樊氏于明末从方山县岱珀山迁至西湾。当时西湾北部的二花梨是后台的繁华市镇,集市贸易的中心。二花梨是黄河码头。祖上选择了这样人杰地灵的有利地形,人杰地灵,有适当的家世,努力创业。他们已经成为三代的第四代,陈三喜是最优秀的。陈三喜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七月三日,卒于乾隆十三年(1758年)四月十八日。

在他在世的74年间,康乾盛世,陈公三喜幼年上学,苦读经书,乡试失利,下海经商。他的妻子,是在延安地区靖边县教书的薛的孙女。她也很博学。陈三喜就是在这样的贤士的帮助下,先在碛口和侯台镇之间做货代生意,然后到处跑,做大生意。碛口附近发生大饥荒是在30年代。三溪利用黄河水运,从包头购买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附近开店,以微利卖给穷人。他还从赵显那里买了两个大锅,另起炉灶煮粥,帮助乞丐。山西巡抚,知公之恩,邀帝,赐汾州州府将军刑。至此,西湾陈氏家族在碛口大兴土木,成为碛口繁荣的奠基者。在西湾村的东边,也有大规模的建筑和富丽堂皇的房屋,这是东方富人家庭繁荣的开始。后来西方富人的房子也在西方盖,互相攀比,越修越富。

经过11代人的苦心经营,200多年的时间,两位富豪成为了著名的西湾村。西湾村的古建筑在日军侵华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今天有30多座古建筑和5座古巷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稀世珍宝。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保护好这些文物,让它们的雄姿重新焕发光彩。

让先辈的开拓精神启迪后辈,再创辉煌!李氏散记墙内花开,墙外开红花。近年来,李家山村迎来了数千名海内外的学者、专家、学者。李村的人说:你在一个贫穷的山里看什么专家说:李家山人拿着金饭碗要饭吃!作者是碛口人。小时候去过李家山,跟着朋友看李家山剧团0755到79000的演出。

七十年代初,我和县委书记王建一起去那里访贫问寒。那时候旅游这个词已经不流行了,只说游山玩水是资产阶级思想。农民只偷偷说吃,干部的肚子往往是瘪的。所以我们几次去李家山,都没有人有心思去欣赏它的人文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者因为年事已高,是个乞丐,成了游客的采访对象。听了专家们对李家山的赞美,我才体会到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凤凰形建筑I

据(族谱)和口口相传的资料,李家山有两个财主时,东富邓襄,人称项财主,在桥口开德和店和万盛永;西部富翁李德峰在桥口开了一家三和猴猴。这两家人丁兴旺,日进斗金,可以比碛口西湾村的陈家富了。当你有了钱,你逐渐开始大动作。他们请风水师观看,看到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岬角形如凤首,左右山为翼。此地形四面环山,风水师反复说此战车以龙为头,月出东山,使不婉约者恐丑阴吸进,富贵龙应之(族谱)东财主府筑于冯之上,西财主府筑于冯右翼,冯左翼仍是旧村。

富人和穷人似乎在暗中竞争。在数百个40度米月的高坡上,它们被精心设计和建造,依山而立,相互竞争。从沟到顶,多达九层,造型各异,风格各异。李家山村的建筑全部用水磨砖铺设,砖、木、石雕、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为砖拱(洞)、明柱、檐式四合院,依山而坐。侧屋和马厩多为有一两处溅水的硬顶瓦房。街道高低错落,一条条石边,一条条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中有洞,洞中有洞,送出村外。目前,李家山村有数百个院落,400多个洞(室),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人。

清代西部建筑多为李居住,虽有部分建筑破烂不堪,但基本保存完好。冯作一沟,又称老村或小村,居住着陈和崔。他们说在李搬来这里之前,这里叫。与大村庄相比,小村庄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至今村里还有人住在单门单窗的一柱香土洞里。有人说现在还过着原始的窑洞生活,就住房而言一点也不夸张。此外,在村落中很少使用土窑缝、石拱窑洞和砖砌建筑。李家的村子里有八种以上的民居。这些清代的豪华建筑,穴居生活的土洞,都是附着在中华民族灵魂上的,确实是民族的东西。

正如专家所说,这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蕴含着黄土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黄河文化。专家眼中的李家山李家山位于桥口镇南山,离桥口不到十华里。过秋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平爬上简易公路,一路上可以俯瞰黄河大同冰碛的轰鸣。一个是黄河下游,下游的沙滩叫麒麟滩。如果你玩得开心,还可以来海边,看第二滩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黄河精神,即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些年来,有多少海内外知名人士,不避艰险,到李家山一游,留下了美好的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写下了我在山西的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号。从外面看,它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就是一个非常古老精致的窑洞。古村落比较封闭,像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园。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全世界都几乎找不到了!2000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画家刘文喜,全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学院副院长戴希斌率画派考察团到碛口。刘文熙很胖,肚子很大。他花了三个小时爬上山顶

戴希斌教授更珍贵。他对同行说:我们画黄土画派,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真的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国家著名建筑师陈志华教授见到李家山后说:你真幸运。你的祖先给你留下了如此珍贵的遗产,是金钱无法估量的,是全世界都找不到的。这是独一无二的。人家不看你的高楼,只想看你的窑洞式,明珠暗算,高阁台,风格各异。2001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年史组来到李家山村。

他们想以李全胜的家庭为主线记录20世纪中国人的生活。五月中旬,我们去采访他们,一位年轻力壮的记者张一民告诉我们,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我非常兴奋。这个地方有山有水,非常美丽。中国56个民族我去过30多个,没有像这样的特殊建筑。这里的明清建筑,层峦叠嶂,是人类创造的一幅美丽画卷。这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这是民族的艺术灵魂。我们要在这里生活至少五年,我们要向全世界宣传这里的艺术精品,这也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品。

中央电视台的另一位记者邱敏同志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都在金饭碗里要饭吃,真可怜!我们应该为他们发声,宣传他们,开发这个沉睡世界品牌的旅游资源。是啊,开发这里旅游资源的呼声就像二七的怒吼。碛口旅游景区,包括整个李家山村的开发,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李家山等景区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奇特的黄土公园,直到看到黄河大同冰碛,才知道它那澎湃的魂韵和雷霆万钧的神韵。不看黄土高原,就不会知道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碛口李家山、陈加元等。是一个天然的黄土公园,这里集合了黄土高原的所有特征,可以一览无余。村民可能会问:你在吹牛什么我的回答还是四个字:见得多了也不奇怪。作者曾经到东北黑土地旅游,看到土地上的土壤像黑煤一样,不禁惊叹。他想起了家乡的一句老话,不是黄土把人埋在那里。看来这个道理不能成立。笔者也曾三次到访南方水乡,水走水上,宅船乘龙舟,那水乡泽国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不过,我敢肯定,当地人绝对不会大惊小怪。我也想以吴冠中为权威说几句。

吴冠中老师说他一生有三大发现:一颗名珠湖南武陵源张家界。一座汉墓山西省临县碛口李家山村。一座金矿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的黄土高原。吴冠中看到李家山等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说支离破碎的山毛像一只沉睡的雄虎。后来他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这是他的代表作,拍卖价格应该在几百万元以上。黄土公园是省旅游局提出的碛口景区景点之一。从景点要集中的角度来说,_口南山真的是最好的园林。让我们从西施悬崖这个景点开始吧。

西崖是秋水河水冲刷的杰作。它有数百米高,悬崖峭壁,岩石在空中飞舞。山顶上覆盖着一层黄土帽,整个断层的各种地质构造都暴露出来。我们爬上蛇形的石坡,一个小村庄出现了,就像天上的一家人。这是陈加元。来到李家山附近的地方,一片100多亩的平地突然出现在万壑之中。字典上解释为塬,当地人也叫塬,是黄土公园的又一景观。苟,山梁,都记载了的岁月。近年来,村民们修建了水坝和水坝

这些雕塑和银屏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杰作,是他们汗水的结晶。满山遍野都是红枣林,是黄土公园的又一大景观。枣口粗,苍劲有力,扭腰舞枝;新培育的幼苗,枝繁叶茂,其实是互相竞争的。作者曾写过五绝中的一首:枣园红艳艳,女神翩翩起舞,远方来客到其境,疑虑成仙。的确,当你在农历的白露之后来到这里,满山红遍,田野芬芳。热情好客的枣农一定会带你去枣林品尝各种品牌的鲜枣。

他们会说:这是新嫁接的梨枣。脆不脆这是新引进的军枣。是甜的吗还有赞皇枣、黄河枣、关枣、虎枣、牛心锤,让你眼花缭乱,馋涎欲滴。红枣收获的季节,是枣农最开心的一天。他们在村口立起五颜六色的大门,并写下醒目的对联:枣圣地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五州著名文学村李家山村的人,会表演,会唱五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名了。传说在清末,一位名叫李健逵的活跃人物从这位西部富豪的家庭中脱颖而出。他觉得在碛口做生意太没意思,于是有一年冬天回村里办了个戏班。

当时昆娇(女演员)应运而生,他请来一位东路遇险的少女,请师傅招募娃娃,日夜排练戏文。老话说开窑领戏,先抓孩子。经过一个冬天的排练,该剧一炮而红,出州跨县都很受欢迎。然而,不出两年,一笔财富就此拉开帷幕。李建奎穷,但村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劳动之后,大人小孩都会唱几句山西梆子,不,哈哈响彻山谷。前不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家山剧团演的革命现代戏真的很出名。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晋陕解放区,他们播撒的革命火种也传遍了全中国。

据说中阳县解放后,战场清理前,李家山戏班进去演出。群众看完新剧后兴奋不已,许多男青年自愿参军,形成了妻送夫、父送子的参军热潮。我记得他们演过《李氏宗谱簿》,《群虎图》,《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万象楼》,《牛永贵挂花》,《刘巧儿告状》,《刘胡兰》等现代戏。

很多曲调和台词,我还能哼上几句:在山上放羊,湘乡在山谷里嘲讽赖。我挖我的苦菜,你喂你的羊,谁叫你给我一巴掌土疙瘩。最著名的演员是李树雄,他的表演《二溜子偷鸡》得到晋绥边区的奖励。剧中也有一些人,如、香香和崔先生。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成为流行的艺名。解放后,他们又编排了几部晋剧。土家族一上台,人们就根据他们的职业给他们起了亲切的艺名,如旦、丙子红、麻豆黑、伏等。家里有梧桐树的地方,可以引来凤凰。李家山村的戏班是梧桐树,根深叶茂。它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诱惑着少女的心灵。

在政府号召妇女解放的大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年轻女性期望成为一名演员,表达自己。李村里的小伙子都很聪明。他们尽量选择身材苗条、面容清秀、声音甜美的女生做木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同台演出。老话说得好,我是英雄,老婆却让自己的女儿好看。真的在歧口拉力赛上,李家山的女儿们脱颖而出。

难怪人们说李家山的女人,白家山的汉人,招贤镇的瓷器,南沟的木炭。现在,戏班解散了,鼓室又开始流行了。每逢婚丧嫁娶,李家山的鼓乐队都被请来凑热闹。他们弹琴唱歌,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李左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李左车(ju)(生卒年不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目录

事迹

军事历程

李左车墓

李左车庙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

事迹

一生传奇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李左车率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

(1/2)各位网友,朝鲜和韩国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国家的两个统治时期,其君王为金氏,谁能说说这其中的历史...

首先说说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李氏王朝(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正式国号,取“朝日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