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与明代有何不同
答案:
从传袭上来说,明代的特征是世袭罔替,也就是代代相传,而到了清代,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了降袭制度,除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他爵位都是降一等继承,比如亲王家的世子成年后,只能是郡王,而不是他老爸的亲王爵位。
从权力上来说,明代的宗室基本上就是养猪政策,圈在封地,不许擅自离开,不许结交官员,没有参加科举为官的权力,甚至到了后期部分宗室才有了从事其他行业的权力。
而清代,除了闲散宗室之外,宗室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因为八旗制度的本身就决定了,部分宗室及其后人,必然要站在权力的顶层,他们手中有兵权,朝中官员很多就是出自他们门下或旗中,我们看电视剧里,有些当朝大员见到郡王贝勒等,都要自称奴才,因为这位大员本身就是出自某某旗,而面对他的或是旗主或是旗内贵人。
下面是详细资料
明代特色
起始: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发展: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具体的袭爵制度:
皇子封亲王,皇女封公主
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
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
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后期: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清代特色
宗室(满语:穆麟德(读uksun))又名黄带子,是清朝皇族的一种。皇太极在位时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由此以示区别。宗室被革退者系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例如,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伊里布就是原为宗室,后被革退为红带子。
爵位共分为14个等级:从和硕亲王到奉恩将军,有这部分资料,详见清宗室词条。
袭爵方式有四种,降袭、恩封、考封、世袭,详见同上词条。
很复杂的。。。。。。
唐
在唐代中央职官中,有台省官与卿监官之别。所谓“台省”,一般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御史台。“卿监”一般指九寺五监等。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是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九寺的长官称“卿”,五监的长官多数称“监”。秘书、殿中、内侍三省的官署虽然也称省,但其长官则称“监”。所以把这些机构合称为“卿监百司”。在《册府元龟》中,有“台省部”与“卿监部”之别。前者讲三省和御史台事,后者记载九卿五监及殿中省、秘书省事(内侍省另立“宫臣部”)。之所以要分部,是因为它们的地位有明显差别,“台省”是中央的政务机关和监察机关,位在百官之上;而“卿监”则掌具体事务,接受台省的指令而办理各种专门事务,这就是所谓“总群官而听曰省,公务而专治曰寺”。这些卿监,从其职司,分五个系统介绍如下:
第一,宗正寺、殿中省、内侍省,都是掌管皇族及宫廷事务。它们的分工是,宗正寺,据《百官表》说,“掌天子族亲属籍,以别昭穆”。就是说管理皇帝的宗族家谱以及世系的区分。太庙陵园,本来是太常寺分管,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濮阳王彻为宗正卿时,建议改隶宗正寺(后曾几度重归太常,但终隶宗正)。宗正寺设卿1人,从三品,少卿2人,从4品上,为卿之助。丞2人,从六品上。下领陵台、崇玄二署。陵台署管理守卫宗庙山陵,崇玄署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女冠(女道士)户籍及斋醮诸事。道士女冠在隋及唐初隶鸿胪寺,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改隶宗正寺。殿中省,隋置殿内省(因避杨忠讳),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监掌天子服御之事,设监1人,从三品,少监2人,从四品上,为监之助。下统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六局,分掌皇帝膳食、医药、冕服、宫廷祭祀张设、汤沐、灯烛、洒扫以及马匹、舆辇等事务。殿中省所掌皆皇帝紧要差事,故多由亲信、贵幸者任之。如唐太宗时,以外戚窦诞为殿中监,玄宗即位之初,以姜皎为殿中少监,出入卧室,陪燕私。李令问是玄宗在藩邸时的旧臣,后任殿中监知尚食事。内侍省,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之长秋监为内侍监,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内侍省,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称司宫台。内侍省的官员是在内廷为皇家服务的,是纯粹宦官机构,下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六局。掖庭局掌宫人户籍及女工杂役;宫闱局,管理宫闱出入管钥。其中凡是无官品的,称为内给使,管诸宫门进入物资之记录;内阍使,负责诸门的传达及出入管钥;内掌扇,专司宫中繖扇。奚官司,管理奚隶、工役及宫官的品级,凡宫人有病,则供给医药,死则依其品级发给衣服。内仆局,掌中宫车乘,皇后出,则内仆令居左,丞居右。内府局,掌宫内宝藏和给纳之数,凡灯烛、汤沐、张设诸事皆主之。内坊局,初隶东宫,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隶内侍省,掌东宫合内及宫人粮禀。唐初规定内侍省无三品官,不许宦官参预政事。唐中宗时,内侍省人数增至千余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开元末,宦官人数达三千余名,其中五品以上有千余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置内侍监2人,从三品,以高力士、袁思艺任之。杨思勖多次奉命出征南方少数民族,加骠骑大将军(从一品),封虢国公,打破了唐初以来宦官不得登三品的惯例。高力土亲侍皇帝,更受宠信,开元末年,凡大臣奏疏,均须经他过目,朝中小事,皆由高力士处理,只有大事才奏请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取得将相地位,都是经高力士的引拔。所有宦官都听高力士的指挥。高力士就是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呼他为“阿爷”。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辅肃宗即帝位。肃宗登基后,更加宠信宦官,使宦官权势进一步扩大。当九节度使讨伐安庆绪时,朝廷不设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九节度使受他节制,结果打了大败仗。李辅国内掌玉玺符命,外管禁军,朝廷所有制敕,须经他押署,然后实行。宰相和各部尚书陈请,要先告知李辅国,然后才能上报皇帝,李岘、李揆当宰相时,见到李辅国时行弟子礼。李岘弹劾辅国专权乱政,肃宗半信半疑,只下令制敕归中书省管,李岘就因为得罪了辅国,只当了一个月宰相,就被诬陷,贬为蜀州刺史。李辅国不但废立宰相,还逼死皇帝,杀戮皇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肃宗病重,张皇后和越王系密谋除掉宦官,李辅国先发制人,逮捕了太子和越王系,皇后闻变跑到肃宗寝室避难,李辅国竟带领从人,闯进皇帝寝室,拖皇后出门,同时逮捕皇后的亲信数十人,肃宗死后,他们勒死张皇后,杀越王系,立代宗。李辅国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后担任中书令,加司空衔,大权独揽。唐中期,宦官除了掌领宫廷侍奉外,还代天子出宣敕令,一出宫门便称为中使、敕使、诏使、制使。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说他们“手把文书口称敕”,就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趾高气扬的丑恶形象。他们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唐代宫内的女官,沿隋旧制,在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1人,称为夫人,正一品。如杨贵妃三姐妹均称为夫人(虢国、秦国、韩国);又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1人,为九嫔,正二品;有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4人,正四品;才人5人,正五品。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宫,就是太宗的才人,后来再次入宫,当过高宗的昭仪;又有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此外还有宫官,为众宫女之首,有六尚,正三品;二十四司,正四品,二十四典,正六品。又有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各1人、正二品,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皇后。总之,如果说宦官是皇帝的家奴,那么宫官(宫女)则是皇帝的婢女,而内官则是皇帝的妻妾了。
皇帝的子女们也设有官属。太子内官有良娣2人,正三品;良媛6人,正四品;承徽10人,正五品;昭训16人,正七品;奉仪24人,正九品。其他儿子封亲王及女儿封公主者也皆有官属。分别称为王府官和公主邑司官。太子东宫官属有三太(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少师、少傅、少保)、左右春坊、家令寺、率更寺、仆寺和十率府等名目。东宫官一般比较闲散,没有什么职权,至于新君即位,在宫官中擢拔辅佐,也往往有之,此为特例。
明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等官。
清
清代设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处、织染局、御茶膳房、御药房、养心殿造办等处。
清朝的格格和公主哪个级别高,这两个称号有什么区别呢?
每次看清宫剧都能发现一个问题,总会出现格格和公主两个称号,比如我们能看到有些王爷的女儿也会称格格,皇家的女儿有的称为格格有的称呼公主,还有称和硕公主或者固伦公主等等,到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个级别更高一些?
其实早期格格只是满族大户人家**的一种称呼而已,在清朝入主中原后才开始有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只有一些贵族待字闺中的姑娘才称为格格。还有一类人也会被称为格格,就是一些王公贵族没有正式封号的小妾,比如乾隆的生母钮钴禄氏就曾经是雍正做王爷时候府邸的格格。当然我们从这些也能看出实际上格格只是满清的一种称呼,没有正式的封号。
按照清朝的制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一般皇后的嫡女被封为固伦公主,庶出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公主,同样的满清王爷所生的嫡女被称为郡主,庶出的多数则没有封号,当然这些都是在被册封之后才会有相应的等级,如果没有被册封那么只能被称为格格,即便是皇后所生也是一样的结果。
总的来说,格格应该只是一个称呼,没有专门的等级和待遇,但是公主不一样了,有专门的封号,就像做官有品级一样,所以自然也是公主的级别要高于格格,尤其在没有获得封号之前,所有的皇室女子都只能被称为格格,同样的格格也不是只代表皇室的女儿,还有可能是王亲贵胄的小妾。
清朝的格格、公主、嫔妃、男子的等级和名称(我不要说明,只要等级和称号)公主:固伦公主(皇后嫡出之女)地位好比亲王
和硕公主(妃子庶出之女)地位好比郡王 亲王之嫡女封为郡主(嫡福晋所出)地位好比郡王妃或贝勒 亲王之庶女封为郡君(庶福晋所出,或格格、妾氏所出)地位好比贝勒福晋或贝子 郡王嫡女封为县主(嫡福晋所出)地位好比贝子福晋 郡王庶女封为县君(庶福晋所出,或格格、妾氏所出) 贝勒、世子、贝子嫡女封为乡主(嫡福晋所出) 贝勒、世子、贝子庶女封为乡君(庶福晋所出,或格格、妾氏所出) 皇帝的儿子有皇太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 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若没有嫡子,便由长子当任世子,亲王死后,世子可以承乃父之爵位,庶子等另封其他爵位。 郡王的嫡长子封为长子,若没有嫡子,便由长子当任长子,郡王死后,长子子可以承乃父之爵位,庶子等另封其他爵位。 贝勒贝子也一样 清朝皇室辈分的称呼比如公主得叫皇上什么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是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称呼。 贵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来的妃嫔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大”、“二”、“三”等。 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后生的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称呼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称多罗格格,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女就称格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百度贴吧》 为什么清朝皇帝的女儿有的叫格格,有的叫公主,有什么区别吗?不一样。
格格:格格是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公主: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此外,一些邻近中国的国家,因受中国影响也有公主封号。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Princess的女性有时也会翻译为公主。
格格和公主的区别:
“格格”用于后金时期和清朝时期,而“公主”则从周代时期开始一直被运用,而且不止是中国,中国临近的一些国家用“公主”这个称号。
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清朝皇室称呼
一、福晋:清朝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称福晋。有正、侧之分。
二、格格:
1、满语,“**”之义。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
2、清代亲王的妾,位次于侧福晋。
三、额驸:清朝公主的丈夫称额驸。
四、可敦: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
五、亲王:皇族中封王者称亲王。亲王之名始于南北朝后期。
六、皇阿玛:皇父。
七、皇贵太妃:是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称呼。
八、贵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来的妃嫔称呼。
九、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大”、“二”、“三”等。
十、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女儿。
十一、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称呼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十二、晚清满族贵妇与外国驻华使节夫人的合影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十三、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十四、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十五、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十六、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十七、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十八、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其中,无论贝勒还是郡主,都是皇帝赐下的封号,像康熙的儿子有的到死只有一个贝子的封号,也不是每个亲王的女儿都可以叫郡主的,有没有封号要看皇上的意思。
皇后的亲戚,也要看地位和名份。有的皇后的父亲是一品大臣,但不代表他的儿子女儿就能得到什么封号,一切要看皇上的恩典和自己的努力,还有就是花钱捐官了。所以皇后的亲戚称呼也不是固定的,她的亲戚见了皇子、皇女,都要以臣礼参拜,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称呼。
扩展资料:
1:嫔妃等级
皇后一人 (可分宫女10人)正一品、皇贵妃一人 (可分宫女 8人)正二品、贵妃两人(可分宫女 8人)正三品、妃 四人 (可分宫女 6人)。
2:长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长公主,正二品:固伦长公主从二品:和硕长公主正三品:和孝长公主从三品:和宁长公主正四品。
和贞长公主从四品:多罗长公主正五品:长平长公主从五品:长乐长公主正六品:雅兴长公主从六品:安宁长公主正七品:端康长公主从七品:思落长公主正八品:xx长公主。
3: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公主正二品:固伦公主从二品:和硕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从三品:和宁公主正四品:和贞公主从四品:多罗公主正五品:长平公主从五品:长乐公主正六品:雅兴公主从六品:安宁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从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xx公主。
4:皇子等级
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
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xx皇子。
5:皇太后等级
正一品:母后皇太后:从一品:圣母皇太后正二品:护国皇太后从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贵皇太后从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从四品:皇太后正五品:贵太后从五品。
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从六品:xx太后皇太妃等级正一品:母逸皇太妃从一品:圣母皇太妃正二品:护国皇太妃从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贵皇太妃从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从四品:贵太妃正五品:御太妃从五品:尊太妃。
6:郡主等级
正一品:尊皇长郡主:从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伦郡主从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监国郡主从三品:御国郡主正四品:兴国郡主从四品:固伦郡主正五品:和硕郡主从五品:宁和郡主正六品:多罗郡主从六品:思贤郡主正七品:永乐郡主从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xx郡主。
7:亲王等级
正一品:监国尊圣亲王:从一品: 镇国尊亲王正二品:御国尊亲王从二品:御国奉亲王正三品:兴国御亲王从三品:辅国皇亲王正四品:皇固伦恭亲王从四品:固伦廉亲王正五品:和硕亲王从五品:xx亲王。
8:王妃等级
王妃等级(封号随丈夫):正一品:封号+正王妃从一品:封号+王妃正二品:侧王妃从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仪从三品:淑媛正四品:奉仪从四品:侍妾宫人等级。
9:宫女等级
正一品:总管姑姑:从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从二品:内侍姑姑正三品:姑姑从三品:总管尚宫正四品:御前尚宫从四品:殿前尚宫正五品:内侍尚宫从五品:尚宫正六品:
御前尚仪从六品:殿前尚仪正七品:内侍尚仪从七品:尚仪正八品:长侍女从八品:侍女正九品:长宫女从九品:宫女庶九品:粗使宫女
——大清等级
在清朝的皇子公主们,他们要称呼皇帝,皇后什么?阿玛,满语,汉译为父亲 如果父亲为皇帝,则称呼为“汗阿玛”。在清前中期的奏折或正式文档中,均称“汗阿玛”,无论满汉语。或者是“皇父”。所谓“皇阿玛”是晚清被被汉化后的叫法,溥仪自传中《我的前半生》中就有这样的称呼。
皇帝称呼后妃为其封号;称呼王爷王妃为其封号;称呼长公主、公主和格格、贝勒、阿哥是他们的名字。皇后称呼妃嫔为其封号;称呼王爷王妃为其封号;称呼长公主、公主和格格、贝勒、阿哥是他们的名字。
后妃称呼皇帝皇后为其封号;称呼比自己级别低的后妃为封号,也可称呼妹妹;称呼王爷王妃为其封号;称呼自己的儿女是他们的名字;称呼长公主、其他公主、阿哥和格格、贝勒为其封号。
王爷王妃称呼皇帝后妃为其封号;称呼长公主、公主、阿哥为其封号;称呼自己的儿子女儿是他们的名字;称呼其他格格、贝勒为其封号。长公主称呼皇帝为皇兄,称呼皇后为皇嫂,称呼其他妃嫔和王爷王妃为其封号;称呼公主、格格、阿哥、贝勒是他们的名字。
公主、阿哥是皇帝的儿女(亲生和收养的)。称呼皇帝、皇后为“皇阿玛,皇额娘”,称呼生母为“额娘”,称呼其他嫔妃为“××娘娘”;称呼长公主为“皇姑”或“姑姑”。
称呼王爷王妃为其封号;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公主、阿哥为姐姐、哥哥,比自己小的公主、阿哥为妹妹、弟弟或直接称呼名字;称呼比自己大的格格、贝勒为其封号,称呼比自己小的格格、贝勒为其名字。格格、贝勒是王爷的儿女。
称呼帝后为其封号;称呼自己的父母为“阿玛,额娘”;称呼其他王爷为其封号;称呼长公主、公主、阿哥为其封号;称呼比自己大的非同父阿哥、格格为其封号;称号比自己小的非同父阿哥、格格为其名字。
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清朝皇室成员的称呼: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
皇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的妃嫔的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
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的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
和硕公主:为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格格:对亲王到入八分辅国公的女儿的满语称呼。亲王女儿称和硕格格,郡王、贝勒女儿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固伦格格,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的女儿就称格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扩展资料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诏,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系黄带子,觉罗系红带子,由此以示区别。宗室被革退者系红带子,位列皇族家谱《玉牒》之末。
宗室的爵位有14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
清初的几个著名旗主王公,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他们的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袭递降,但是除了主爵位外,还跟其他王公一样,世袭递降,并且进行考封。
世袭罔替的王爵(即铁帽子王)共十二个,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除此之外,还有几家清初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后来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就是世袭罔替的。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很高兴为您解答!
真是不太好找,就找到这么多!网上毕竟少,应该查清史资料 一定有的!你也可以去家谱网问一问,我也找过这方面资料!本人也姓谢!
○以克复贵州正安州城。赏布政使刘岳昭头品顶带。总兵官谢景春一品封典。参将谢景星、杨广顺、巴图鲁名号
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加紧了对贵州号军的镇压,首先调动云南布政使刘狱昭率湘军万余人自合江人黔。刘狱昭先遣总兵李家福率湘军5营、总兵谢景春率湘军 3营人黔,其余湘军由刘狱昭亲自带领,坐镇松坎策应。
刘狱昭先遣队,进人羊坎被白号军阻击,这时,总兵李家福、谢景春、副将胡老其、参将谢景星,游击胡凤歧等集中清军主力,与白号军展开激战。经激战,打死清军1000余人,清军都司成茂清、守备黎光甫、千总陈复能、谢华山、易德贵、把总邓华书、外委吴立楷、刘 元汉等大小头目20多人毙命,给刘狱昭人黔后以沉重打击。思南白号军得讯,刘仪顺即召来各大营头领布置减保卫根据细—系列措施。赚顺亲自面刀水防御由川入龄的湘军。秦魁榜调白号军3万余人,到覃家坝一带驻防,其余各大营由主将加强防寸。
1868年,同治七年
云南的回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号称三十万大军。昆明的西面、南面和北面,起义军的壁垒延伸十多里。昆明以东的江右、馆石和虎岗,起义军也设立了卡碉。在昆明东北方一百多里处的寻甸,还驻扎着马添顺的起义军,部队十分剽悍,随时可能北进东川,东攻曲靖。
刘岳昭派谢景春等部进驻曲靖以北的沾益,派王维金等部扼守曲靖西南方约五十里处的马龙,调临元和腾越两镇兵马攻打昆明以南的晋宁,以牵制起义军的兵力。他还向四川借贷军火,接济昆明城内的守军。
护总督宋延春在昆明城内,率领兵民昼夜登城巡防。回族军官合国安打算为起义军做内应,被马如龙斩首。岑毓英率部驻扎响水坝,亲自领兵攻打昆明东北方的杨林。李家福所部湘军正在从马龙攻击寻甸,听说杨林正有战事,便赶去增援,烧毁起义军的木垒,攻破六座山寨和三座碉楼。湘军和滇军攻克甸尾、古城和厂口,打通了粮路。
此战中李家福和岑毓英都负了伤,战后疗养。参将杨玉科已经绕过四川的会理,南下云南县,攻打武定、元谋、大姚、禄劝、定远、白井和易门,每战必克,一路接近昆明。处在围城中的居民,这时才稍稍定下心来。
寻甸的起义军于5月份向北出兵,攻击功山驻军的军营,昭通镇杨盛宗所部抵挡不住,落败而逃。刘岳昭令全祖凯率部奔赴东川助防,奏请擢拔李家福为昭通总兵。
李维述和岑毓英所部又攻克三座起义山寨。5月下旬扩大战果,攻克石虎岗、古佛寺和买米市。何秀林等部则在呈贡击败了起义军。
杜文秀听说湘军和滇军屡战告捷,派出几万名精锐,从大理东北方的宾川出兵东援。马如龙分出两千兵力,到昆明西北面的武定阻击。
昆明附近的起义军已有很久闭垒不战,现在突然出兵夺取大虹山,在这里修筑两座壁垒。马如龙亲自领兵攻击,攻破其中一座壁垒。
刘岳昭自从4月份进入云南之后,面对云南境内强大的起义武装,深感自己手下兵力不足。他想到一个最方便增兵的办法,就是从四川借调兵力。
于是,他于6月下旬上了一道奏疏,陈述自己的想法。他说,云南的战乱一日不平,四川的防御就一日难撤。请求朝廷命令四川提督胡中和率领川军增援云南,将防御转变为进攻。
清廷批准,命令代理四川总督崇实照办。
崇实不愿把川军派到四川,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派刘岳曙率领二千八百人进入云南,川军按兵不动。
刘岳昭还是觉得兵力不足,便于7月下旬增募了五营黔勇,交给副将贺连璧统领,大举进攻寻甸。
从这时开始,湘军大帅招募湘军,大多数都是随地补充兵员,很多湘军部队,只有将领是湖南人,或者保留了湘军的名义,但勇丁当中真正的湖南人越来越少。
刘岳昭在寻甸周边集结了大批部队。李家福从马龙出兵,谢景春从沾益出兵,全祖凯与贺连璧从东川出兵,约定在寻甸城外会师。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望您给个最佳答案,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服务广大网民。顾问团 现招募知道名人、达人、热心知友。顾问团时刻等待你的加入。感谢大家对顾问团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 的支持与关注,祝大家天天快乐。
故宫博物院中所有宫殿名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奉先殿,养心殿,慈宁宫,颐和轩,养性殿,宁寿宫,皇极殿。
故宫博物院中所有宫殿名字: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中和殿
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朝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保和殿
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取自《周易》“保合大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宫
乾清,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交泰殿
交泰,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坤宁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东西六宫
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东六宫
钟粹宫 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恭亲王奕昕的生母静贵妃、咸丰帝慈安皇后、光绪帝的隆裕皇后都曾在此居住。
景阳宫 明代为嫔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后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贮图书之所。
承乾宫 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永和宫 一直为妃嫔所居。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光绪帝的瑾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 一直是历代贵妃的居住地,像康熙皇帝的生母康妃、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乾隆的生母禧贵妃、咸丰帝的琬贵妃、光绪帝的珍妃等曾居住于此。
延禧宫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西六宫
太极殿(启祥宫) 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长春宫 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明代天启皇帝的妃子李氏,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在这里住过。晚清时,同治皇帝亲政后,西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
咸福宫 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嘉庆和咸丰年间还曾一度作为皇帝为先帝守孝之地。
永寿宫 为历代后妃所居之处。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乾隆帝生母禧贵妃都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和恪、和孝两位公主下嫁还曾在此设宴。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
翊坤宫 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储秀宫 意思是“内藏后妃秀美如花”,是慈禧太后初入宫居住的地方。
此外故宫里还有一些别的宫殿:
奉先殿(现为故宫钟表馆),顾名思义就是皇宫里的小太庙,是供奉帝王祖先牌位的地方。
养心殿 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慈宁宫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
颐和轩 为乾隆皇帝归政后憩息之所。“颐和”,即颐养精神。
外东路---宁寿宫景区(现为故宫珍宝馆)
养性殿 乾隆做太上皇帝的寝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
宁寿宫 宁寿,出自《尚书》中的“五福”,有 健康长寿之意。乾隆皇帝准备当太上皇时在此宫祭神。乾隆帝八十寿典、嘉庆帝五十寿典,曾在此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皇极殿 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兴办千叟宴的地方;西太后也曾在皇极殿接见外国使臣。西太后死后,在这里为她停灵治丧。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 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 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 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 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 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但是, 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 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 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 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 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 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来源:百姓家谱)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清沿袭明制
基本就算个秀才吧
清宫的侍卫共划分为四个等级:头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从官职的品帙看,头等侍卫相当于正三品武官,其后依次为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按清朝军事的编制,头等侍卫大概相当于八旗军中的参领,二等侍卫相当于佐领,三等侍卫相当于护军。
那么最末一等为什么叫蓝翎侍卫呢?原来,在清代,官帽后的花翎是身份的象征。花翎使用孔雀的羽毛制成,颜色碧绿,在阳光下色彩流动,状如湖水。孔雀多生活于南方,被辽东的满族视为珍禽,常常用来赏赐功勋卓著的王公大臣,其中三眼花翎最为尊贵,连亲王贝勒也以佩戴三眼花翎为荣。清初对哪些官员戴什么样的花翎有严格的规定,越级佩戴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四等侍卫因为品帙太低,没有资格戴花翎,只能佩带用鹏鸟羽毛制成的蓝翎,因此又称为蓝翎侍卫。
建议: 现在老家谱很破旧了 建议整理后用白话文打印出来
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与明代有何不同
本文2023-12-02 16:35: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