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不是太监?有没有后代,他的后代是不是郑成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郑和是不是太监?有没有后代,他的后代是不是郑成功!,第1张

郑和是太监,自已不能生育,后代为哥哥过继长子马恩来,郑成功不是郑和(本姓马)的后代。

一、郑和介绍: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后代介绍:

到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参考资料:

郑成功—

郑和——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2.洛阳:中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得姓始祖

郑桓公。郑国时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宋元明期间,郑姓的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100多万,排在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以上,而在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新疆西北,郑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

郑和:明航海家,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内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本祖根,山祖昆仓,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因此,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寻一下自己姓氏的起源。是很有必要的

郑姓作为一个有两千八百余年历史的中华大处,自公元前806年(周宣王22年)从周王分化出来,开始独立发展之日起,便以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姓族特点著称于世。这些姓族特点,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优秀品质,郑姓也因此而得以蛇立于中华巨姓望族之林,到了隋唐,郑姓被称为天下五大姓之一。郑姓在历史上人オ出,且不说大名的郑国、郑玄、郑道昭、郑馀庆(唐宰相)、郑珣瑜(唐宰相)、郑度、郑和、郑成功和郑板桥等人,仅有唐一代,光荥阳郑氏就有13人中状元至少8人获进上。在二十五史中。郑氏单独立传者即有43人。

“郑”原是古代氏族祭莫的酒器,这意味着“郑”从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神圣情感联系在一起。从黄帝到后稷。再到原姬友。可以描述郑姓的得姓历史。

古今郑姓人的主要源头,无论是郑姓人自己还是历代的官私学者,无不认为是由黄帝、后稷、周武王、周厉王、郑桓公等人一脉相传面来的。

由于黄帝相传是姬姓的开创者,郑姓的源头又出自以姬姓为国姓的周朝,因此郑姓也被认为是姬姓郑氏,亦即由姬姓改姓后分行而出的姓氏。从黄帝开创人类的原始文化直到郑桓公分土受氏。这段历史,便是郑姓历史上的拓荒阶段。

在古今的不少姓氏学著作和郑姓人编撰的典籍中,大都认为郑姓源于姬姓,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郑氏出自姬姓。”郑维藩《郑氏源流考》也记载:“郑,姬姓也,系出天潢。”郑超英《泉州马巷用风里十五都大雄田郑氏重修谱叙》亦云:“我郑故姬嫡也。”由于人们一向认为姬姓的开创者是黄帝,因此,郑姓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黄帝的后代。

郑姓始祖叫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公元前806年被封在棫林,不久迁徙居于拾,建国名“郑”。

周历王去世以后,留在国都的他的长子姬静被推举为王,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宣王从小经历了磨难,继位比较注重缓和各种矛盾,同时加强对反对势力的征讨,一时使朝政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宣王中兴”,同时,又鉴于周王朝积贫积弱而各诸候势力相对强大的局面,为了加强王室的势力,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合适的人进行分封,以便协助自己统治天下,这样,历史上便出现了与那姓的诞生关系密切的姬友封郑事件。

姬友即郑恒公,是周历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他的出生可能是在“国人暴动”以后,亦即周历王出奔以后。在周历王去世、周宣王继位以后,天下的形势有所稳定,他才从流亡的彘地回到国都(今西安)。在这里,他过着多年默默无闻的生活,人也从少年时期进入中年时代。直到周宣王然位后的第22年(公元前806年),“宣王中兴”局面已经形成,他才被宣王分封在棫林(陕西华县东),不久又徒居于拾(棫林附近),建立郑国,做了西周时朝分封的最后一位话候王。姬友封郑对郑姓人来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说文解字)释“郑”曰:“郑:京兆县,周历王子友所封。”意思是说,天下所以会有“郑”字,便与周厉王子姬友封郑有关了。那么,郑姓人的来源无疑与这一事件有关。又如清郑《那氏续修大统宗请序)日:“郑氏系出周宣王弟友,封于郑,以国为姓。”

一本双枝同茂密千家万户普芬芳

郑氏迁居寿光500余年  繁衍逾万人

“据族谱上记载,寿光郑氏始祖郑澄的祖父郑栲,于明初任河北枣强县令,其后代也就在枣强县落了户,也就是说寿光郑氏的根在河北枣强。”近日,记者来到古城街道垒村,82岁的郑洪三向记者介绍,明正统二年(1437年),寿光郑氏始祖郑澄与夫人携二子一侄,由河北枣强县奉旨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派遣,后经千里跋涉迁到寿光。

郑姓发源于河南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源出姬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普“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郡望。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寿光郑姓始祖迁民中去世

据了解,寿光郑姓始祖郑澄之后迁居寿光至今已574年,现已繁衍子孙24代,人口总计超过万人。当年澄祖与夫人携二子(忠、孝)一侄(建)奉旨前往山东,澄公不堪其苦,途中病逝于金乡县,其夫人与二子与一侄经艰难跋涉,抵达寿光彭家道口暂居。

澄祖夫人故后,郑忠、郑孝又去金乡迁澄公柩与其母合葬于彭家道口。后三人各自迁往一处,孝迁至台头一带,忠迁居古城垒村,建则移至广饶石村。虽各立门户,但兄弟及后人累世相好,郑氏家祠有联曰“一本双枝同茂密,千家万户普芬芳”。

寿光郑氏二世祖郑忠从彭家道口迁居垒村,经过500多年繁衍生息,已发展到800多户,人口逾3000人,从垒村迁到寿光各村的也有不少,其中古城街道北孙云子村已过百户、约430人,北马范村有45户、150多人,尚家村约140户、近500人;孙家集街道郑家村110户,550多人;洛城街道于家尧河村35户,150人;上口镇增城村26户,100多人;田柳镇于家庄村60户,200多人;化龙镇信家桥村40户,170多人。另外,从垒村迁往圣城街道、古城街道、田柳镇、侯镇、孙家集街道等处共200多户,人口在1000人以上。

寿光郑氏二世祖郑孝(忠之弟)的后代,居住相对集中,犬都在台头的郑埝、大坨、小坨及附近村庄,至今已繁衍24代,有1000户,4000多人口。

(本报记者张文志)

寿光郑氏人物

“乡里奇才”郑道行(1612年一1682年),五岁便知读书,通音律,“出口不思,动有奇语”,被乡里称为奇才,十三岁入泮(上学),十六岁补瘭生,两年后年仅十八岁就以山东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是寿光郑氏第一位举人,但由于正值明清更替换代时期,他排满抑清情绪严重,朝廷曾多次请他到官府任职,但他屡叫不从,后以明衣冠终老。

“钦赐举人”郑曰唯(1716年一l804年),郑道行的玄孙,自幼聪明好学,性格慷慨豪爽、恭俭好义,考举子没有成功,便自设义塾,家贫者少收或免收塾费,上课“口陈指画,娓娓不倦”,深受生徒及乡里敬重。乡里联名将其高尚师德情操报于县衙,请求表彰,后朝廷于乾隆六十年钦赐为举人,于嘉庆元年又钦赐为翰林院检讨。

“吴佩孚之师”郑韦(1856年一1938年),自幼聪慧,但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入塾就读,先是家父教其识字,后旁听村塾,先生见其才思过人,收为弟子。光绪元年中秀才,光绪八年秋乡试中举人,名列全省第二,时年25岁。后在临朐、广饶、昌乐等地教学,在广饶任教时,所教七名弟子同时登科,一时名声大震。1891年任河南范县教谕,1894年又擢升登州府教授,在任十余载,品端行正,勤勉职守,上下赞誉有加。1906年辞官隐退,坦然无顾,返回家乡。他的学生吴佩孚于民国五年派人带亲笔书信邀请他出山,并许以月薪600元现大洋的优厚待遇,他不为所动,称病卧床,坚辞不就。

(选自《郑氏大公支族谱》之《郑氏起源和》2011年8月13日《寿光日报》A4版)

郑和是不是太监?有没有后代,他的后代是不是郑成功!

郑和是太监,自已不能生育,后代为哥哥过继长子马恩来,郑成功不是郑和(本姓马)的后代。一、郑和介绍: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