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母是哪里人,很重要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武则天之母是哪里人,很重要吗?,第1张

门楣端不羡封侯,

眼底唐家已是周。

鹦鹉难回千载梦,

麒麟空卧九原秋。

满朝当日多晋国,

三尺今时俱土丘。

独有恶名谁先洗,

泾河依旧向东流。

这是明代诗人陈棐(fěi)过顺陵时,留下的诗篇。顺陵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1961年便成国家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可知道者不多,至今少有人到访。

顺陵中埋葬的,是“武则天她妈”。因广西灵山县近期的骚操作(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 历史 文化研究工作组,灵山县是钦州地级市的下辖县),致“武则天她妈”突然成名。各地争抢名人资源不罕见,灵山县竟以宋代史料中“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为据,未免草率。此外,武则天之母历来名声不佳,不值得褒扬。

武则天像

顺陵 视觉中国供图

顺陵残碑

杨氏墓碑曾高达10米

武则天之母即杨氏,生年、出生地均不详。在她的墓碑《大周无上孝明皇后碑铭》中,称她享年92岁,但此碑内容多伪,不可尽信。杨氏如此长寿,则她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时,已40多岁,婚后连生三女,突破了一般人的生理极限。

杨氏所生三女中,老二即武则天。在史料中,武则天的寿命有81岁、82岁、83岁等几种说法,在此阶段,武士彟一直在长安任职,武则天只可能生在那里。与一般认为的,武则天生在利州(今属四川省广元市),时间对不上。

有学者提出,武则天总共用过18个年号,加起来是27年,这些年号有重叠,实际时间跨度是22年。可能从宋代起,人们只根据年号推算年龄,误给武则天多加了5岁。此说有两大漏洞:

其一,如此推算,武则天只活到76岁,则杨氏快50岁才生武则天,实在离奇。

其二,武则天14岁入宫,如减去5岁,9岁便入宫,也不太可能。

不论是武则天的履历,还是杨氏履历,都存在许多疑点。而参与涂改杨氏履历的,武则天是主力。武则天出身“小姓”,在高度重视家族的时代,有编造 历史 、抬高母族的意愿。

杨氏与武则天初期是政治盟友,后来反目,以致水火不容,故逝后被污名化。然而,武则天篡唐立周后,又追封武士彟为太祖皇帝,杨氏为孝明高皇后,给杨氏竖了10米高的巨碑,此碑在明代毁于地震,被砸碎填河堤,现存9块碎石,计283字。《全唐文》收录了原文,又对杨氏大加赞扬。

在正史中,很少提及杨氏。

唐代高姓家族曾拒绝皇亲

杨氏非武士彟元配。

在《新唐书·宰相世系年表》中称,武氏出自姬姓,可追溯到汉赵王、梁邹孝侯武臣。但武臣是陈胜、吴广的下属,曾自称赵王,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被杀,汉初确实有梁邹孝侯,名武儒,与武臣毫无干系,可见谬托。

武则天曾授意身边的佛教徒编纂《大云经》,称武氏出自北方羽姓,又成了胡人。

种种操作,是为掩盖武士彟出身“寒微”。武士彟本是贩卖木材的商人,李渊起兵前,隋朝官员王威、高君雅疑变,武士彟曾为李渊开脱。起兵后,武士彟却“不与谋也”。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府铠曹,负责后勤。唐朝建立时,武士彟被封为应国公,在开国功臣中,受封国公者甚少,武士彟还被列入“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后被李世民取消。

李渊如此抬举武士彟,可能因起兵初期缺钱,武士彟给过大量资助。

武士彟本有妻室,即相里氏,二人生了4个男孩,其中2人早夭,只剩武元庆、武元爽。二子去世时,武士彟仍忙于公务,李渊很感动,主动帮武士彟续弦。

李渊介绍的续弦,就是杨氏。

杨氏出自弘农杨氏,是唐代五姓(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七望(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之一。唐代重出身,李世民曾想让崔氏把女儿嫁给皇家,崔氏却觉得李姓太低,予以拒绝。

杨氏自幼喜读书轻女红

杨氏的父亲杨达是隋朝大将军杨绍之子,官至纳言(门下省长官,正三品)。后随隋炀帝远征高丽,死于军中。隋朝名臣杨素曾称赞说:“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者,唯杨达耳。”

杨氏自幼喜读书,轻视女红,曾写“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置于壁中,后被修房的工匠发现,杨达知道后,称杨氏为“隆家之女。”令人不解的是:杨达地位如此高,女儿杨氏为何40多岁仍未嫁?

对李渊的保媒,武士彟、杨氏均不同意,在皇权压力下,二人于武德四年(621年)成婚,“礼聘所须,并令官给”。李渊这么急,因从武德三年(620年)起,武士彟开始掌军权,李渊可能想把武士彟纳为亲信。

武德九年(626年),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此时武士彟执掌禁军,却毫无作为。事变令武士彟处境微妙,他的二哥武士逸在齐王府(即李元吉府)任户曹参军,李元吉是李世民的死对头,事变时被尉迟恭所杀。

果然,李世民登基后,武士彟被派到地方任官,先在利州,后在荆州,因政绩突出得到李世民称赞,却再没能回中枢。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病逝在任上,年仅58岁。后来武则天给他立碑,称武士彟是因李渊病逝,悲伤过度而死。

武士彟逝后,杨氏无依靠,只好携子女投奔山西文水的武家,没想到,“兄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杨氏失礼”“诸子事杨不尽礼”,杨氏无奈,只好带三女返回长安。

武则天称帝后对亲人下手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即李世民)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李世民有照顾故人后代的意味,才人不过五品,从入宫到李世民去世,整整12年,武则天始终未受提拔。

唐高宗登基后,武则天又回到宫中,一步步靠近皇后宝座,但大臣多拥戴王皇后。此时杨氏已成武则天的政治盟友,她多次游说权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伯父长孙炽都曾在隋朝任官,与杨达有同事之谊。不过,长孙无忌拒绝拥戴武则天。

武则天当上皇后后,对异母兄弟、族兄颇照顾,予以高官。据《资治通鉴》载,杨氏曾摆酒席,请武惟良等,说:“你们还记得过去亏待我的事吗?现在当上高官,感觉怎么样?”没想到,武惟良却怼了回去,大意是:我们是功臣子弟,早就当官了,现在皇后提拔我们当高官,搞得我们工作很忙,没觉得很荣耀。

杨氏可能是受武则天之托,去测试武家子弟的忠诚度。不久,武惟良、武怀运被武则天设计诛杀。武则天下令,将二人的姓改成“蝮”,从家谱中剔除。收武怀亮的妻子入宫为奴,鞭打至死。此外,二哥武元爽被流放,死在振州(今属海南省三亚市),家属都发配到岭南。连大哥武元庆也被外放去当地方官。

武则天与杨氏密切配合,因杨氏有文化,武则天深受其影响。杨氏善书法,所以武则天亦善书,后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武则天反复揣摩王帖,“笔力益进,其行书骎骎,稍能有丈夫胜气”。

母女二人反目成仇

随着武则天的权力上升,杨氏与武则天的联盟出了裂痕。

杨氏的大女儿武顺早年嫁给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生了儿子贺兰敏之和女儿贺兰氏。贺兰敏之相貌出众,深得杨氏喜爱,遂过继给武家当继承人,改名武敏之,给以荣衔高官。

因武则天的关系,武顺与贺兰氏随意出入皇宫,得到唐高宗的喜爱,有意纳二人为妃嫔,但不敢和武则天说。武则天非常忌惮外甥女贺兰氏的美貌,得知她与唐高宗有染,便下毒杀了她。高宗问武敏之,早晨看贺兰氏还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死了?武敏之只是哭,不予回答。

武则天认为武敏之在暗示唐高宗,决心把他也杀掉。杨氏坚决不同意,母子因此产生纠纷,武则天甚至褫(chǐ)夺了杨氏的荣国夫人名号。咸亨元年(670年),杨氏孤独地死在远离长安城的九成宫(在今陕西省麟游县),终年92岁。

杨氏不愿死后入山西文水的武氏家族墓,遂葬在父亲杨达墓的附近。

杨氏去世的第二年,武则天便将武敏之判罪,并从宗籍中开除,复名贺兰敏之,流放“至韶州,以马缰绞死”,终年29岁。

贺兰敏之死后,武则天公布其罪行,竟称他和杨氏通奸,还曾调戏自己的小女儿太平公主。武则天不惜用极端污名化的方式,让杨氏、贺兰敏之永难翻身。

杨氏故里之说许是俗传

终杨氏一生,只是权力场中的一个争夺者,于国于民,毫无贡献,人格亦无可取处,所以史家不太讨论她。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札(zhá)》第十卷中,留下这么一段记载:

钦州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武利场,俗传唐则天母氏故里也。去场不远,有陟屺寺遗址,云则天念母,为建寺。祈福之地,犹有丰碑断裂茅桧间,字昼略可辨,其文则卢肇奉敕撰。按,则天父武士彟,晋人,母杨,未详家何地。后得志,封荣国夫人。荣国卒,后出珍币建佛庐以徼福,然则陟屺之说,固苗裔矣。惜肇碑剥落,不可考也。然亦可疑,肇,袁州人,奋迹武宗朝,去则天固远,将奉何敕作记耶?

陟屺(zhìqǐ)出自《诗经》中“陟彼岵(hù)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古人称思念父亲之典为陟岵,称思念母亲之典为陟屺。

周去非认为,所录只是“俗传”,明确表示“可疑”。就算武则天为纪念杨氏,建陟屺寺,也应建在长安,为什么要放到遥远的钦州呢?

周去非的原文先后被《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钦州志》《灵山县志》等引用,于是民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称钦州刺史宁长真曾收养4岁的杨氏,并将她带到长安,赠与弘农杨家做丫鬟。宁长真曾参与远征高丽,可能与杨达认识。不过,宁家是钦州豪酋,与中原长期若即若离,宁长真世袭钦州刺史,不在中枢任职,他想攀上杨家,难度太大。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唐山

流程编辑 邰绍峰

  历史,就是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出生在利州(今广元)这一史实本来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多年来也有一些人否认这一事实,有的说她出生在长安(今西安);有的说她出生在山西文水;有的虽说不出她出生在什么地方,但又顽固否认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事实。众说纷纭,还是让历史来辨别真伪吧。

  利州都督武士(寻艹住又)

  要证明武则天是否出生在广元(利州),首先必须弄清楚她的父亲武士(寻艹住又)是否在利州任过都督,她母亲是否随同其父到过利州。据《旧唐书·武士(寻艹住又)列传》记:“武士,(寻艹住又)并州文水人也……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任利州、荆州都督。贞观九年卒。”《新唐书》记:“武士(寻艹住又)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历利、荆都督。”又据《九城志》记;“武士(寻艹住又)为利州都督”。以上史料足以证明,武士(寻艹住又)毫无疑问是在利州任过都督。

  唐初建置是改隋郡为州,当时一州之都督既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又独揽军权。其官位和权力在当地都是至高无上的,如此显赫的朝廷要员,赴任一方,必然携妻室儿女和众多随从人员。封建统治时期的县官都要带家属赴任,何况总揽一方军政大权的都督乎!所以,如果说武士(寻艹住又)没有带妻子到利州,纯属无知之说。

  据《新唐书·武士(寻艹住又)列传》记:“士(寻艹住又)娶相里氏,生子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又记;“高宗永徽中,以士(寻艹住又)仲女为皇后”,“元女妻贺兰氏,早寡,季女妻郭氏,不显。”这段史料表明武士(寻艹住又)的三个女儿中作过皇后的只有仲女(第二女),作过高宗之后的武士(寻艹住又)女只有武则天,也即是武士(寻艹住又)之妻杨氏所生。

  通过以上的引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任都督时肯定带了妻子,必然是杨氏,因为杨氏是后娶之妻,在外为官带小老婆,是古代官员们的惯例。

  武母利州怀孕

  前面已考明武士(寻艹住又)携带杨氏在利州为都督。现在要告诉读者的是武士(寻艹住又)之妻在利州怀孕的历史。

  先引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

  利州江潭作

  (自注:感孕金轮所)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惟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葱叶雕。

  《利州江潭作》是李商隐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随柳中郢赴梓州作幕府时,经过广元江潭(即今皇泽寺下嘉陵江中之潭,又称黑龙潭)时,想起武则天出生在这里,因而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李商隐对这首诗的自注是:“感孕金轮所”。这个题注尤其值得注意。《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长寿二年秋九月,上加金轮圣神帝号。”《新唐书·则天皇后列传》记:“天册万岁元年正月,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资治通鉴》记:“秋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魏王承嗣等五千,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众多史书都记载武则天曾为自己册封为‘金轮圣神皇帝’的历史,虽然所记年代不尽统一,但都准确地说明了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金轮圣神皇帝”就是武则天。那么感孕又是什么意思呢:郭老(沫若)曾解释说:“是指古代帝王感天而孕来的。”由此,我们便可以得知李商隐这个题注的全部内容,那就是:江潭(或皇泽寺)是武则天之母妊娠则天的地方。

  下面再看这首诗的含意,就更加明确了。诗的第一句是:“神剑飞来不易销。”要明白这句的含义,先弄清三个典故。其一,《晋书·张华列传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涣妙达纬象,乃邀焕宿,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于天耳’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华得剑宝爱之,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返。须臾光采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这段引文的意思是,干将、莫邪两把神剑在延平津化作了两条龙。用在诗中含意是武母江潭所遇到的两条龙与延平津的龙一样,都是上天派来的神。其二,《旧唐书·李淳风传》记:“太宗三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秘召淳风访其事,淳风曰:‘臣据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帝曰:‘疑似者尽镣之如何’淳曰:‘天之所命,必无让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枉及无辜。”其三,《唐音统签·蜀志》记:“则天父士(寻艹住又),泊舟江潭,后母感龙交娠后。”.意思说:武士(寻艹住又)为利州都督时,与夫人乘舟游江潭,忽见二龙腾飞,聚会在潭中,夫人因感慨受惊,妊娠则天皇后。了解以上几个典故后,此诗第一句意思就自然明白了。“神剑飞来”,暗用延平津双龙会合事,以指则天母感孕武后:“不易销”即:天之所命,必然无法避开消除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武则天要做皇帝,是上天安排的,任何人也无法改变。

  诗的第二句是:“碧潭珍重驻兰桡。”“碧潭”即江潭,全句的意思是:武士(寻艹住又)夫妇的船正好停在二龙腾飞会聚的江潭中。三四句是说两条自衔明珠好像灯笼一样,飞快移动相戏时鼓起波纹如散锦一般,这是咏武则天的母亲当时所见。五六句是说她看见后受了感触,好像看到了龙宫的一切。最后两句是指皇泽寺荒废,无人整修祠庙,因此有“葱叶雕”之感。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这首诗,整个就是咏叹了则天之母妊娠武则天的经过。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武则天的母亲就是在利州怀孕了武则天。”

  武则天利州出生

  前面经大量的史料充分证明武士(寻艹住又)任过利州都督。那么,他究竟何时任过利州都督呢武则天又是何时出生的呢

  有人说,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作都督时,其妻只怀了武则天,并没有在利州出生就去了长安。史书虽都不曾明确记载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作都督的时间,也不曾记下武则天出生的准确年月,但是,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也不难推考出武则天的出生年月。

  首先考明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任都督的时间。《资治通鉴·高祖本纪》记:武德四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这就是说在州设都督的时间是武德四年之后,可以肯定,武士(寻艹住又)只能在武德四年之后任利州都督,因武德四年之前,各州都不曾设都督之职。

  《旧唐书·则天本纪》记:“父士(寻艹住又)……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武士(寻艹住又)卒于贞观九年(《旧唐书·武士(寻艹住又)列传》)。又据《资治通鉴·太宗本纪》记:“贞观十一年十一月,故荆州都督武士(寻艹住又)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由此表明,武士簧死之前担任的是荆州都督。在任荆州都督之前担任过工部尚书,在任工部尚书之前才是利州都督。

  从以上史料可以肯定:武士(寻艹住又)死之前和贞观初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可能在利州任过都督,他任利州都督的时间只能是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之后到贞观三年(公元629)之前这段时间。

  现在再来考证武则天出生的时间。据《新唐书·后妃传》记;“神龙元年……后崩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这就是说,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死时八十一岁,705年减去81年,则为武则天出生之年,即公元624年,也即是武德七年,再根据《资治通鉴》(见前文),武则天贞观十一年十一月被选入宫,时年十四岁,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减去14年,即公元623年,而贞(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又应计一年,正好是公元624年,这些史料完全可以证明,武则天肯定出生于公元624年,即武德七年,这正是其父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作都督的时间。两个时间是完全统一的,正如《九城志》所记:“武士(寻艹住又)为利州都督,生后于其地。”众多史事,足以证明武则天生于利州,按以上记载推算,武则天的准确出生时间是公元624年。

  袁天纲观相

  袁天纲(益州人)是唐代一位精通五行相术的人,唐太宗贞观八年初召其入宫(见《新·旧唐书·袁天纲列传》)。

  袁天纲在武则天幼年时,曾经到过武士(寻艹住又)府第,为武则天观相。据《旧唐书·袁天纲列传》记:“则天初在襁褓,天纳到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乃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新唐书》也有同样的记载。

  根据史书记载,不难证明袁天纲为武则天观相也实有其事,至于他的相术究竟多么神奇,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本文要想证明的是武则天当时在何处,前文表明,袁天纲是贞观八年被唐太宗召入宫的,在此之前,他自然活动在益州,有史可证;“隋大业末,窦轫客游德阳,尝问天纲……”唐武德初,轫为益州行台仆射,引天纲深礼之,……武德九年,轫坐事被征,将赴京,谓天日:更何官曰:“……至京必承恩,还来此任;其年果重授益州都督。”以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窦轫在隋朝大业末年游到德阳作客时,曾向袁天纲问过前途,唐武德初年在益州作官;武德九年被皇帝召入京城,临行时问袁天纲:“这回进京会封个什么官”袁天纲说:“还不是回益州任职。”果然,当年又授给窦轫益州都督之职。这段记载,完全可以说明,袁天纲武德末年仍在四川活动。像袁天纲这样有道士之风的人,必然是四处云游,到利州作客也是必然的,甚至不只一次,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武德末年,他到利州时,也正是武则天幼年之时,这在地理环境和时间上都是完全吻合起来的。可见,武则天不只出生在广元,而且还在广元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

  广政碑的见证

  1954年7月修建宝成铁路时,在广元皇泽寺挖出一块石碑,是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的一通碑,上刻《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文共29行,每行存26至27字。可惜下截残缺,约缺10字。文中凡遇天后或后字必抬头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全文对武则天备至尊崇。碑文中有这佯一句话:“贞观时,父士(寻艹住又)为都督,于是(州,始生)后焉,”括号中的三字是因碑文残缺,由当代文豪、考古学家郭沫若补上去的。以郭沫若的学识补三字,当今谁也无法怀疑它的准确性。

  这块碑可以再次证明三点:

  ①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任过都督。虽然碑文中只提到贞观年间为利州都督,但没有否认武德年间在利州为都督的事实。

  可以肯定,武士(寻艹住又)是武德年间到利州作都督,直到贞观初年仍在利州。

  ②武则天的确出生于利州。虽然碑文中说的是贞观看间所生,但她终归是生在利州。前文已经判定武则天出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而碑文中又为何将武则天出生时间记在贞观年呢正如郭沫若所说:“是做碑文的人有所疏忽。”如果说她生在贞观年间,一是与史书记载相违背。二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选她入宫时绝没有14岁,皇帝总不会选一个幼女进宫为妃吧!

  ⑧当时利州的确修建了皇泽寺则天皇后庙。而且全国独此一家,武则天在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是受贬的对象,地方官都怕与她结缘,谁还愿意为她建庙树碑呢唯独只有家乡父老不忘她的恩泽,冒风险建了这座皇泽寺,但后来的家乡人也可能是迫于封建统治者的压力,曾一度将皇泽寺改为“乌奴寺”、“川主庙”。

  还值得一提的是,广政碑上刻有“则天坝”的地名,显然是武则天出生的地方,不然,作为一朝天子,老百姓是不敢用她的真名来命名一个小小的地名的。1954年在广元上西坝出土的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77年)的买地石刻,亦说明当地为“白沙里则天坝”。可见,广政碑又为武则天出生在广元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辞书的见证

  前文我们已经准确推算出武则天出生的时间是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辞海》也准确记载了这个时间:“武则天(624—705年)。唐高宗后。”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大辞典》也是这样注的:“武则天(624—705年)唐高宗的皇后,姓武名(明空)”。《辞源》也有同样的记载。还有其它一些词书也都同样注明了武则天生死年代,只要能翻词典的读者,一查就明。

  武士(寻艹住又)在武德末年和贞观初年任过利州都督的事实,也在词书中得到再次证实。《辞海》“武士(寻艹住又)”条注;“武士(寻艹住又)(577—635年),唐初并州文水人,家富有,经营木材等商业,李渊攻下长安后,拜为光禄大夫,转升工部尚书,封应国公……贞观元年任利州都督,后死于荆州都督任上”。

  有人会说,辞书是现代人编的,有的虽是古代人编的,但也是现代人修订的。相距武则天王200多年的今天,不可能记得准确,那么,我再引一位明代人曹学(人全)《蜀中名胜记》中的一段记载,大概不至于再怀疑为瞎编乱造了。曹学(人全)在《蜀中名胜记》中这样写道:“今之临清门川主庙,即皇泽寺。《九城志》云:‘利州都督武士(寻艹住又),生武后于此,因赐寺,刻其真容’。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诗注‘感孕金轮’乃武则天是也”。紧接着还引了李商稳《利州江潭作》全诗。曹学(人全)引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是要证明武则天确实生在利州。《蜀中名胜记》是明代人所著,而其中引的《九城志》却是宋代熙宁年间王存主编,距武则天时只有300多年,自然更具有可靠性。

  清代人李元所著的《蜀水经》(卷十二)记:皇泽寺有武后遗像,后父士(寻艹住又)为利州都督,其母感观龙而孕,因生后,……考武后生于高祖七年乙酉,至贞观十二年戊戌,年十四为太宗才人,永徽五年甲寅,年三十为高宗昭仪,明年进位宸妃,册为皇后……神龙元年乙已,年八十一崩。

  引段所引注解和史料,是否可以证明前面的考证和论断请读者详细对照。

  众口皆碑的民间传说

  郭沫若曾经说过:“史料不仅限于书本上的东西,还有物质上的文物和民间保留的传说,有时候,后两者比书本还重要。在阶级社会里所流传下来的书史之类,可靠性是要打折扣的,孟子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说可以凭合理的推理,或者不见经传的民间传说之类,亚把握历史的起初性。”郭老的话十分中肯,封建统治时期的史书,都是按统治者的意志编写的,不可能不带他们那个阶级观点和偏见。特别是对武则天这样有争议的人物,更有可能受到歪曲。仅看新、旧《唐书》对她摆的位子,就可以说明问题。《旧唐书》把她摆在本纪中,而《新唐书》则把她摆在了后妃列传之中,足见其对武则天的态度。而人民群众虽不能作史书,但他们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评判历史人物,他们将历史人物的事迹世代流传,年复一年,成为历史的见证碑。

  传说一:相传唐武德年间,武士(寻艹住又)在利州都督时,这里人心安定,物阜粮丰。武德六年五月端阳,武士(寻艹住又)同夫人杨氏,乘舟到江潭与民众同乐。午时三刻,晴空突然乌云蔽日,狂风四起,波涛汹涌,潭中射出一道霞光,只见两条乌龙跃出,直扑武都督官船,杨夫人受惊而倒,昏迷不醒。乌龙绕船一周,朝西山飞去,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杨夫人苏醒后已觉身怀有孕。次年正月二十三,杨氏临近分娩腹痛难忍。武士(寻艹住又)及其仆人丫头们心中焦急,不知所措。猛然间,霞光闪耀,只见一只彩风朝武府飞来,绕房一周后,朝东山飞去,突然屋内“哇”地一声,婴儿降生了,保姆抱起,是一女孩。武士(寻艹住又)已生二子,正想要一个女儿,恰合心意,十分高兴。想起夫人怀胎和分娩出现的龙飞凤舞的情景,更感到此女生得不凡,于是当即吩咐手下人贴出告示,把龙腾的西山改为“乌龙山”,风飞的东山改名“凤凰山”。两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生动的传说,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到今天,广元人给外地来的游客们介绍凤凰山和乌龙山的时候,无不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二;唐代,利州城东有一个郑家山,山上有莲花池,每年夏天,池塘荷花盛开,婷婷玉立,清香四溢。每逢这个时候,附近的人们都到塘边乘凉观光。

  武则天出生的那年夏天,这个荷花池内,突然生出一枝金莲花;这枝金莲花要比其它的荷花大一倍,夜间闪闪发光。这奇异的情景,吸引了无数远年的观景人。消息传到武府,武士(寻艹住又)也同杨氏坐轿到郑家山来观赏,果见塘中金莲玉立,姿态不凡,当即下令;好好保护。

  事隔不久,人们发现,满塘红花绿叶依旧,唯独不见了金莲,守塘人怕武老爷怪罪下来,赶忙去向武都督禀报。谁知武都督连同妻子儿女已经离开利州到别处做官去了。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肯定:这枝金莲花象征着武府中的干金**——武则天。

  传说三:利州城北四十里的朝天关,是千里蜀道上最险峻的一段,相传唐代贞观初年,袁天纲来到朝天关,登高望远,望见利州城瑞气缭绕,有“王气”之象,测定利州城定有贵人。于是决定到城中查看,来到城内自然去拜见武都督。武士(寻艹住又)知他精通相术,便请他为家人观相。当时武则天尚幼,身着童子衣服。袁天纲见她生得龙眉凤眼,十分惊异地说:“此儿若是女,必为天下主。”后来,武则天果然当了皇帝,应了袁天纲预测。因此,人们便将袁天纲望利州“王气”的地方取名为“望云铺”,一直流传至今。这个传说与前文“袁天纲观相”的考证是完全一致的,正好能验证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史实。

  广元女儿节

  在旧中国的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唯独唐代在武则天当皇帝的那些年,妇女的地位才有所改变,特别是武则天的故乡——广元,妇女们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日子,甚至还有了一个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每年正月二十三日的“女儿节”。

  武则天正月二十三在利州出生。后来她做了皇帝,治理国家有方,使得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乐业,赢得了黎民百姓的敬仰。广元人民更为这块土地上孕育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自豪,为了纪念武则天,每逢正月二十三这天,广元的妇女,姑娘们身着节日新装到皇泽寺、黑龙潭、上西坝一带的嘉陵江畔游玩。当地人称作:“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这一天,家里的事就由男人们来承担。这是妇女们最开心的一天,在那开心的日子里,谁也不记得男尊女卑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朝代更替,时间流逝,而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的习俗却一代一代一延续下来。

  广元1985年建市以后,政府为了使这个传统节目为发展经济服务,正式定名为“女儿节”,时间改在九月一日,同时每年的这个时间还组织规模盛大的秋季商品交易会。每到这天,政府都要举行盛况空前的庆祝活动,妇女游河湾活动更是年年盛行,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

  从“女儿节”的历史中,我们不难推断出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时间。如果武则天不是出生在广元,为什么偌大个中国唯独广元有个“女儿节”呢!素来人们都喜欢把节日定在每月的开头一天,而广元的女儿节为什么要在正月二十三呢我看这绝不是臆想的时间,肯定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只能解释为“正月二十三是武则天出生的日子。”

  郭老一语定乾坤

  当代文豪、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60年代深入广元,详细考察了武则天的出生地,他翻阅了新旧《广元县志》,考察了则天坝、皇泽寺,并为皇泽寺题碑,为则天殿写了对联,为广政碑补了残缺。最后得出了十分肯定的结论。

  他在论证武则天的出生地时,首先引了李商隐的诗《利州江潭作》,在分析了这首诗后写道:“唐代的利州,即今四川广元县(今广元市),可见离武则天之死(公元705年)仅一百四五十年的李义山是肯定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相隔仅一百四五十年,和我们距离洪秀全的年代相差不远。武则天和洪秀全都是做过皇帝的人,就跟我们知识分子大家知道洪秀全是生于广东花县的一样。唐代的知识分子,像李义山那样的人,难道还不知道武则天的出生地吗”

  郭老还驳斥了那些否认武则天出生于广元的人。比如,当时有一位叫陈振的同志,写了一篇题为《也谈武则天的出生地和出身》的文章(《光明日报》1961年5月24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武则天出生的那一年——武德七年,她的父亲武士(寻艹住又)应在工部尚书判六尚书事,也就是说这时是在京城长安,因此,武则天的出生地,最大可能应是在当时的国都长安,,而不大可能在四川的广元或其它什么地方。”郭老驳斥这篇文章写道:“这是完全从假设出发的(请注意文中的两个“应”字),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模棱两可了。所谓‘最大可能’或‘不大可能”实际上是说,都有可能,都有不可能。像这样的结论,我看就根本没有把李义山的说法驳倒。因此,在武则天生于广元这个问题上,我还是相信距武则天之死仅一百多年的李义山,而不敢轻易相信距武则天之死已有一千多年的同志们。请原谅我的顽固吧。”

  郭沫若乃一代文豪,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精通历史,我们相信他“武则天出生在广元”的判断。

  因为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徐村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总面积10644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农业县。至2012年,文水县下辖7个镇、5个乡,199个行政村,总人口426285人。

武氏三状元是指山西省陵川县武氏家族先后出现的三位状元,他们是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人。武氏一家自金贞元二年词赋科状元武明甫及第后,武天佑、武天和相继状元及第,史称“武氏三状元”。根据武氏家庙中现存的家谱和祖宗画像所记载,自唐以后,武家除金代出过三位状元外,还有进士九个,翰林六个,尚书五个,资德、朝仪十二个,国子监博士一个,图史编修一个,知县十一个,共有官衔人数达四十八个。其中最著者为宋朝的国子监博士,后人辽官至尚书的武白和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状元。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武吧:http://postbaiducom/fkw=%CE%E4

  武氏家族QQ群:16753723

  更多内容请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3581&replyID=459386&skin=1

  ■武姓排行

  在我国历史上,武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五位,为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

  ■姓氏源流

  武(Wǔ)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秦汉时期,武姓迅速地向邻近山东、江苏等省迁徙。沛国(今江苏沛县)人武彪秦末追随刘邦,汉朝建立后,被授以官爵,子嗣荣耀显达,后代之沛国郡,立其为开基始祖。又山东武姓至东汉时,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之族。今山东济宁紫云山仍留有东汉石武氏祠画像,为桓帝时所绘。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人武儒,被封于梁邹(今山东省济南),传至武都,任陈留(今属河南省)太守,至武宣,任汝南(今属河南省)太守。魏晋南北朝之际,鉴于北方战火四起,中原士族纷纷南下,武姓为其一。武儒一支后裔武周、武陔父子官仕曹魏,后人武越任太山太守,武念为洛州长史,武洽封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东北武陵村),武俭任北周永昌王谘议参军。唐代为武姓历史上最显赫荣达阶段。上述武姓支脉中发展到武士 时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其女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姓族派不断扩大,其祖居地太原一带遂形成大郡望,是为太原郡。此期,武姓名人多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使得武姓繁衍之地遍布天下。宋元明清时,武姓虽不断迁徙,如避金人南下、蒙军入主中原之战祸,明代大槐树移民等,但仍不失为一个典型北方姓氏。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台,后迁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武姓尤以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此二省武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武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八。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彠: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 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后,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 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此外,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并州文水人武攸绪,武则天的侄子,恬淡寡欲,不求仕进。武则天执政时,他请求弃官归隐于嵩山,优游岩壑间,武则天赏赐给他的衣服器具,都闲置不用。后买田耕种,与百姓-样。到武氏遭祸时,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联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诗,每有诗句写出来,往往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宋·武允蹈自号“练湖居士”,著有《练湖诗集》。

  〖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嵩隐家风远;

  太原世泽长。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联。上联典指唐·武攸绪言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下联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武班尚留遗墓;

  皇后竟号则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武宅山有汉从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记载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绍),清时重修。下联典指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

  〖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苦吟精著练湖集;

  诚心饱领嵩岭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武允蹈,字德由,自号练湖居士,高安人。两贡于乡,刻意苦吟,每一联出,辄脍炙人口,有《练湖集》。下联典指唐代隐士武攸绪,武后兄子,恬淡寡欲,武后秉政,攸绪求去官隐于嵩山之阳,与民无异。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掩映叶光含翡翠;

  参差石影带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武三思《奏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诗句联。

  〖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孝子办义学,御赐武训;

  巾帼操帝业,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立地顶天,巾帼胜操唐帝业;

  依山临水,利州留置武家庄。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武长友中将

  武长友(1926-——),河北省清河县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连长。参加了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参谋长、副团长。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历任空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是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武则天之母是哪里人,很重要吗?

门楣端不羡封侯, 眼底唐家已是周。 鹦鹉难回千载梦, 麒麟空卧九原秋。 满朝当日多晋国, 三尺今时俱土丘。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