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海东”现在是在什么位置?
古地名“海东”即江南的朐阴,你可能姓王,现将“莒州望族考略”附后,可以自己对照。
莒州望族考略
莒县在北周时期改南青州为莒州。隋唐直至清代一千多年间,莒时属青州,时属密州,时改城阳州,但大多属青州府;时领四县,时领三县,时领两县,时废时置。
隋代以莒为州,设刺使;唐代置莒州,州制在沂水,莒属;宋代属密州;金代时改城阳州,时又改莒州;元代以州治莒,领莒、日照、沂水、蒙阴四县;明代以州治县,领日照、沂水两县,属青州府;清代仍以州治县,属青州府,1730年(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仍以州治县,领沂水、日照、蒙阴县,1734年降为散州,仍称莒州。1913年改州为县。
莒州姓氏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变迁中,各个氏族往来迁徙,氏族、名望、郡号等情况,宋元以前的已不可考。明清以后的姓氏,在莒县图书馆的一些氏族人的家谱中有记载,可以查考。这期间,形成的名门望族、赫赫大户、官宦名流,足可以震撼八方。现结合家谱、史志等资料对莒州名门望族作一考察,相信不仅可以丰富莒文化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以历史这面镜子,了解莒地氏族兴替、繁衍生息、政治经济和人文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可以承前启后,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今天,莒地的姓氏已达450多个,人口110万,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些名门望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今天我们仍然知道的不多,以下列出的这些姓氏,仅作为抛砖引玉,提供给有识之士,如有出入,敬请指正。
一、庄氏
莒邑望族大店庄氏,明洪武初年,徙自江南东海郡,已六百余年。始祖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长支海后,分住西北庄、河湾、林后、墩后、滩井子、老龙腰、西小庄、大官庄、薛家窖、孙家略庄、赵家楼、东莞、陈村、沂水清泉庄、城西乡波头汪、三山、马鬃窑、文家山后、碥山、齐家庄子、马家庄、兰墩官庄、塔巷、刘家石沟、宣文岭、中泉庄、竹园、范家柳叶、南道口、寨里河、朱家庄子、王家垛庄、莒州城里、诸城贾悦街、盛京(沈阳)、盱眙县等。二支涟后,分住纸房,莒州南关、将军山前、朱家庄子、井子、仕沟、滩井子、夏家沟、塔巷、鸡山、毛家堰、南小官庄、西小官庄、巷庄、田家村、水沟坡、沂水鹤水庄、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后,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岭、沙埠子、庄家庄、庄家埠墩、陈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窑沟西、小公塾、解家庄、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岭、十字路、相邸、坪上、何家店、将军山前、仕沟、莛宾集前、水磨、小官庄、兰墩官庄、砖疃、南道口、墩庄子、下河、营子官庄、时家庄、老龙腰、沙汪头、店头、略庄、庞家垛庄、田家村、吴家朱流、朱楼、孙由集、云里庄、红沟官庄、西安庄、青州府、前横山、河阳河东、黑涧庄、双石头庄、北大崮庄、前葛杭、后葛杭、七宝山、山头渊、河南庄、匣石头、寨西庄、招贤西北汶村、三十里铺、岳家沟、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马庄、坦埠、珠宝庄、刘家店子、薛家孟堰、赵家孟堰、日照邵家沟、关东老城桐家庄子、埠宁县二套孙家崖村等。五支伸后,住汲家庄子。
明清两代,庄氏族人科甲连第,是四百余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进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举人二十八人,岁进士十人,拔贡十二人,岁贡十九人,副贡三人,恩贡、优贡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国学生、太学生、监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职巡按一人,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县十六人、翰林院编修一人、县教谕十六人、训导二十六人、守备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三人、兵马司副指挥三人、礼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阁中书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庄氏家族为莒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较大贡献。十世庄咏,清乾隆戊申科进士,历任县知县、沧州知州、河间府知府等。著有《学庸固知录》、《杜津浅说》等,收入山东文献书目。十一世庄瑶,清嘉庆丁丑科联捷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乡试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庄陔兰,清光绪甲辰科进士,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晋侍读学士。后东渡留学日本,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国会议员、省图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国学老师等职,书法善颜体,在鲁南有较大影响。
二、管氏
莒北小窑管氏,莒州望族。原籍胶东,宋时因避金乱,迁居江苏海州。明洪武二年迁于莒北双凤山后,辟地结茅立村,村名双山后。始迁祖三公四公失讳,子孙追谥曰:“滨海公”,五世失讳,至六世分为八支。长支迁居庞庄,三支、四支失讳,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六支仍居双山后,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村。
莒北小窑管氏,有“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之佳话,其功名集中在光绪年间,人数不过五、六,名次却列京榜,而且连属同支。据管氏族人称:其祖清、咸、同间尚是烧窑、放蚕之户。至管钿、管镇时,发家而求儿孙追名发迹。为求学不惜耗银财。尊师重教,家教严格。
管廷献,管镇之子,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探花。官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永平府知府等要职。管廷鹗,管镇之子,光绪二年丙子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省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寺正卿……
管廷纲,管镇之子,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初任广西省雒客县知县,后任广西省警察总巡。管象颐,廷献子,光绪十六年庚壬科进士。历任清廷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派理江南财政。民国建元曾为众议院议员。袁世凯任总统时,令其任财政次长,颐拒而退职。
管象晋,管镇次子廷俊(廪生少亡)之子,光绪廿四年,戊戌科进士,点翰林。历任编修、知府等职。
三、张氏
莒州望族。张氏始祖如玉,始居城阳,二世宗愈始迁日照占籍太平桥。即:海曲太平桥张氏。三世衮;四世莘卿,五世长暐、次晔;暐子:行简、行信。莘卿、暐、晔、行简、行信五人号曰五贤。晔子:行敏、行正、行义,避元兵,迁海东清河村;七世复回日照太平桥。自一世至六世在金俱有封赠,载金史。明天启间有数支自日照迁莒张家庄(今名张家围子)。始迁祖失讳,无从查考,传系云字辈,即日照谱之十二世。始迁祖以下分三支,长支孟廌居张家庄,次、三失讳无考。居张家庄的又分二支,据1933年日照县太平桥张氏七修族谱载,长支传至三十世。据1993年张家围子谱序载,已续至廿六世。(将太平桥谱中的十二世云字辈为始迁祖,列为一世,可将现谱所列世代减去十一,即是迁莒后的世代)。
明清以来,张氏单传到五世祖后才兄弟二人,六世后共五人,祖孙父子一门四进士,两登相位,参知政事。《沂州府志》载:张莘卿,字商老,天德三年中进士,仕至朝散大夫熏骑都尉,镇西军节度副使。张暐,字明仲,张莘卿长子,正隆五年进士,调陈留主簿,淄州酒税副使。张行信,字信甫,暐次子,泰定中进士。张行,简字敬甫,大定十九年进士。
四、莒州张家营张氏
张家营张氏,自明洪武廿五年从顺天府宛平县棋盘街来张家营,一世张胜,字开亭,授都指挥使。二世强;三世宠;四世续儒;五世胤,五世分五支;六世献祯,袭至六世都指挥使,清入关明灭,削籍为民。七世垣。世居张家营村(现属沂南县蒲汪镇)。
五、刘氏
峤山小沂水刘氏,汉室苗裔,系出于莒郡望彭城(有大元元贞二年主千户刘旺的立石和乾隆五十三年谱碑汉室苗裔碑文为证)。元朝居小沂水,始祖进,生五子:长用(乐农桑)、次文(莒州盐局税务体领、充盐局官)、三聚(充莒州盐局办课官)、四泽(充莒州首吏、改充莒县县尉、又充三县提领)、五旺(主千户)。各支派徙居上庄、小河、菜园(菜园一世、二世、三世失考,三世生五子:长顺、次、三无后失传、四辰、五仲)顺自菜园徙居后车疃,辰自菜园徙居前车疃,仲居菜园村。后世子孙有德行可称爵位可述后勒之石者三十二人。
以下结合彭城刘,略考东莞莒刘勰、城阳王刘章、小沂水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彭城刘,即始祖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刘肥生九子:太子刘襄、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四子刘将闾、五子刘志、六子刘辟光、七子刘贤、八子刘昂、九子刘雄渠、二世次子、刘盈为孝惠皇帝。城阳景王刘章,生一子刘抚(彭城内史),刘抚之后,一支为未出仕留名,为刘穆之的父亲,穆之生三子,长子刘虑之、次子刘式之、三子刘贞之;一支是刘爽(山阴令),其子刘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刘钦之、刘秀之、刘粹之、刘恭之、刘灵真。刘灵真乃刘勰的祖父。刘勰父刘尚,宋越骑校尉。刘勰,字彦和,南北朝东莞郡莒县都乡长贵里人。著有《文心雕龙》,其远祖为汉城阳王刘章。
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刘章入主城阳国,到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江北莒县刘氏大族随琅邪王司马睿南迁止,共计500年的时间,刘氏族人在此期间在莒地繁衍生息,人口定在不少数,可惜莒县刘氏家族谱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刘勰远族世系已难已确考。近年,在莒县峤山杜家沂水村的小刘家沂水刘氏,存一乾隆五十三年的谱碑,上书“汉室苗裔”其碑文载:“吾族隶莒始于朱虚侯之封,固汉室之支派也,第以物换星移,阅数朝兴衰升降,泽既斩而世乎,已莫可考焉……”朱虚侯,即城阳王刘章之早封号,“小沂水刘氏”在明清以后的多部刘氏家谱中记载,是元朝时期刘氏的祖居地。可见,应与刘勰为同一汉室支派,是城阳王刘章的后裔。
六、日照刘氏
自汉隶籍于莒。委因元社将屋,刘氏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刘氏又逃居东海当芦村。始祖刘思源,遵奉朝廷诏命,于洪武三年(1370年),同祖人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后人为这里取名喜鹊窝,后因祖居失火,住宅西移,改称草涧。二世祖福、禄、寿、喜、诗、书、忠、厚。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二世祖禄。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僖公居日照草涧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明谱载,书公分居西刘家沟;碑刻载,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兰山全刘庄)、厚公迁沂水(刘家店)。
刘福后人,刘必显,为刘家第一个进士,明朝天启(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官至员外郎。刘必显生四子,长子刘祯,次子刘果,三子刘棨,四子刘棐。刘祯贡生,考授从六品。刘果顺治十一年中举,康熙三年中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刘统勋之父)康熙十四年十八岁中举,十年后中进士。官至天津道副使。刘统勋,雍正二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乾隆朝最受乾隆器重的重臣之一。刘墉(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庄东阁大学士。刘环之,刘墉之侄,十八岁中举,廿八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七、沈刘庄刘氏
原籍海州人,始迁祖兴元,初迁于莒箕山阴之徕庄,赘于窦民,以功至莒密二州总管。二世、三世袭职。元末流离。五世宽,迁居屋山阴沈刘庄,据《重修莒志》载传至廿十世。有祖堂一所,祭田三十亩。
八、丁氏
丁氏远祖丁兴,世居湖北武昌。元末天下纷乱,持铁枪投朱元璋麾下,有“铁枪丁兴”之称,太祖呼为“黑丁”,以军功除淮安海州百户,子孙世袭而安居其地。明朝初年,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故设卫所以防之,信国公汤和巡边,为坚壁清野之计,今临海居民内徙,始祖丁顺亦在应徒之数。丁顺初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今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丁家庄。始祖之后传四世,名讳均失记。清康熙年间,初修家谱时,以丁良儒为一世,二世丁尧,三世以后记载明晰。明末,丁尧受“大马徭”之困不支,几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镇。丁尧有子四;长介、次佩、三少亡、四珩。丁珩念先荫凋零,因成代业农,屡受官府之迫胁与豪强欺凌,几倾家,乃一意儒业,以冀读书人仁以解所处困境。丁氏从明初迁日照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丁珩有二子:长允元,次元登,乃到丁允元于明天启甲子秋举于乡,旋中崇祯辛未科进士。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家声稍振。丁允元有子十二:长泰、次春、三时、四易、五昱、六早夭、七晨、八早夭、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丁时元之子丁士一,康熙丙武科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为清代丁氏官品之极。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进士”匾额,祖孙系指允元、士一,父子系指时、士一,兄弟系指泰、时,叔侄系指泰、士一。从丁允元至其曾孙,已达一门六进士,(丁续曾康熙巳未科进士,丁勺曾康熙戊戌科进士。)
据查,清代全县中举者179人,丁氏占49人,中进士者41人,丁氏有14人。近代主要名人:长支十三世丁惟汾,为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十四世丁履俱,曾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三支十五世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世界贡献卓著。
九、王氏
张仙王氏。王氏得姓于周灵王,太子晋,繁衍太原,北宋时有官于江南的朐阴(海东县),罢官后即赴居云台山下当路村,元末王良臣兄弟七人,同时迁徙,始祖良臣则迁莒州的张仙村(现五莲县七宝山镇)至三世分前后三支,老大生三子为前三支,老二生三子为中三支住崖头,老三生四子(一少亡)为后三支,前支居住前张仙、窝疃、窑头、黄龙汪、张老庄、邢家沟、泥沟河、官山沟;后支居后张仙、中村、錾子崖、仲崮、北杏、崖头、小湖、小雹泉,其他散处各村。据《重修莒志》载:时已传至廿十二世,始祖祠在中村,支祠在北杏,三在仲崮。据《张仙王氏族谱》载:现传至廿三代。
主要名人:清末:王献钦,任江苏宿迁县县令;近代:王尽美,祖谱上叫王瑞俊,字灼斋,又名烬美、烬梅。莒县北杏村人,(今属诸城市)中国***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
十、宋氏
黄埠宋氏始迁祖失讳。明成化七年由江苏省京东八里庄迁莒北黄埠,分二支,长支在岔河,二支在大罗庄。据《重修莒志》载,宋氏传至22代,分居东西黄埠,招贤镇、岔河、大小罗庄、东双庙、石汪峪、吉兰、前集、姜家庄、窑头、当门、源河等庄。
主要名人:宋平,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延琴,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抗战前中共莒县特别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宋维运,莒县招贤镇大罗庄村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莒地稻改最早试种成功者。
十一、李氏
水由、江庄李氏,明末由本省长山县迁莒,居水由村。一世失名,三世管,四世孟德,五世玉焕、玉任,分支玉焕迁居后江庄,后分住段家村、西湖、传家官庄、长安坡、埠堤、松园、略庄、西庄、陵阳、饽椤沟等庄。玉任后迁莒公婆山河北,又分住白家湖、解家庄、燕子湖等庄。据《重修莒志》载,李氏已传至十七世,四世孟德有连环铁甲传世。
李孟德,历任江南新安卫守备,康熙五年,诰授明威将军。其子李玉诰封宣武将军,其子李焕诰封武德将军。
十二、战氏
北汶战氏,明洪武初年来莒,后分住北汶、岔河、招贤、西双庙等村。据《战氏族谱》载,一世祖战完,故后葬于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时,即以战完为一世始祖,完生五子:长懋易、次懋书、三懋诗、四懋麟、五懋孔;懋书生四子:长国儒、次国士、三国彦、四国策;国儒生三子:长维藩,次维宁、三维杨;维宁生三子:长和中、次启中、三钦中。和中生一子凯,钦中生五子:长子捷、次子奏、三子靖、四子烈、五子略;凯生一子锡侯;捷生五子:长子锡卿、次子锡伯、三子锡铤、四子锡黻、五子锡缨;烈生一子锡九;锡侯生四子:长子旭、次子晟、三子普、四子旸;锡伯生二子:长子睿、次子智;锡廷生五子:长子霈、次子云、三子霯、四子雷、五子淮;锡九生五子:长子龙韬,次子龙池,三子龙标,四子龙章,五子龙光。云生二子:长子岱森,次子嵩森。
战氏家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天启五年考中岁贡,授郓城县训导,四世战维宁崇祯十五年岁贡。进入清代后,五世战钦中,于康熙廿一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六世战捷,康熙廿五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岁贡;战锡九,乾隆七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八世战云,乾隆三十七年恩贡。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战锡侯虽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是雍正《莒州志》的主要分纂者,他广览博采,收集大量资料,使之流传于后世,贡献突出。
王尽美
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其祖籍是山东省五莲县高泽镇后张仙村,系张仙王氏始祖良臣之十六代孙。
王尽美,在祖谱上叫王瑞俊,字灼斋,1920年春,他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创造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他在给家乡兄弟们王庆增的信中说,“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流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这几句豪情的诗篇,表现了王尽美的尽美尽善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表述了他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遗憾的是这封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了。
王尽美的祖父王兴业兄弟三人,王兴业生于1836年10月,排行老三。住后张仙村前河崖的南胡同东户,有草房三间堂屋、两间东屋,在东两间屋靠近河崖边处的那间屋外有一棵大枰柳树,树粗两人合围,树高三丈有余。王兴业十五岁那年就开始做小买卖,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卖大豆腐。逢集时在张仙集上卖,破集子就走街串巷叫卖。在他十八岁那年腊月初,有本村王秋的母亲介绍与耿家沟耿氏结婚之后,就住在那两间东屋里。第二年春耿氏突然暴病死亡,葬于后张仙西林(辈称老道林)。失家后的王兴业就不卖大豆腐了,跟其二哥王兴隆学做木匠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很快就把手艺学到了手,就在他二十一岁那年,有本村“掐不齐”的母亲看到他学到了手艺,自己能挣饭吃,就把莒县招贤村的姨表妹董氏介绍给他,婚后一年喜得一男婴,乳名叫“捞月”。在小孩不到两生日的时候,突然得疯夭折,由大哥王兴文扔到了“凤山”后的大舍林里,后来又生了王尽美的父亲王在升。王在升十九岁那年与高泽镇辉沟子村刘氏结婚,就住在这三间堂屋里。由于王尽美的祖父王兴业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四处奔波找人算命看宅舍。算命先生指点,由于他东屋后的那棵大枰柳树遮压,造成阴盛阳衰,有家境不顺后人不旺之灾。王兴业一怕自家不交好运,二怕断了香火,就想杀掉那棵大枰柳树。因那棵大枰柳树不是他自家的,就托人去说合,托人说合不行就自己出面上门协商,可树主始终不同意杀树。就在这种情况下,于1898年10月,王兴业带领全家由后张仙村迁住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为本村地主“建山堂”做起了佃户,并住在“建山堂”的三间小东屋(此屋仍在,已被保留),第二年(1899年4月20日)王尽美诞生,三日后有其大爷王在善起名叫“仓囤”。就在这年的八月初上,王尽美的父亲王在升因病去逝。这时年过六十的祖父王兴业,又挑起了全部家庭生活的重担,带领王尽美的祖母董氏、母亲刘氏辛勤劳动,艰难度日,把王尽美抚养成人。1918年祖父王兴业病故,享年82岁。去逝后,王尽美扶灵柩葬于后张仙西林(现祖坟仍在)。
在这期间,王尽美陪读地主的少爷,算是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了。他在陪读过程中,总是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成绩优异。
就在王尽美祖父逝世的这年,王尽美由汪湖镇莫家崖头村本族“清朝举人”王石朋介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这时的政治形势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革命斗争的相继发生,加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新旧文化展开了激烈地斗争,在同封建复古思想的斗争中,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春,革命运动的种子已在学校萌发,北京学生举行了游行示威。相继五·四运动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王尽美因全家老少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饱尝了做佃户的苦难,为追求救国真理,挽救民族命运,便毅然参加了学校的学生运动。并由学生运动的骨干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带领学生宣传革命真理。就在革命学潮轰轰烈烈地时候,王尽美被学校以“不务正业和破坏校规”为由开除了。消息传到大北杏村后,人们议论纷纷,说三道四,村里那十三户大地主的少爷们,更是拍手叫好。
1919年冬,王尽美回到了大北杏村,街坊以冷眼相待,尤其是那些地主的阔少们,总是变着法儿挖苦他,他一看在大北杏村是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于是,于1920年春天,他回到了故乡后张仙村,投奔了本族的穷爷们。回村后,便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活动。他给穷爷们们讲闹学潮的故事,讲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潮流,讲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他先后把摆小摊的王庆增、卖大豆腐的王升周、做木匠活的王兴智、王连安、王福佑、扒盆扒罐的王兴昶、开油坊的王志天、开中成药铺的王老八、盲人先生赵氏等人联络起来,把他的前河崖老屋做为宣传五·四运动思想的活动中心,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量铁的事实痛斥封建社会给民族带来的灾难,激发大家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时常组织这些人员在后张仙大集上发表演说,宣传革命真理。他自编节目,他弹着三弦,有王在南是妻子盲人赵氏演唱,用演唱的方式宣传革命真理,王尽美用的这把三弦还有某人保存着。不逢集的时候,利用走亲访友等机会进行新思想宣传,以促使人们的思想觉悟,唤醒沉睡在故乡的穷苦爷们。由于在他的宣传鼓动下,邻村的不少人也加入了他的宣传队伍,有窑头村的王仁之、赞子崖的王乃瑞(字鸣霜,原杨虎城的秘书),也相继在本村成立了五·四宣传队伍。为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以窑头和赞子崖为中心,王尽美又带领王庆增、王仁之、王乃瑞等人先后去板石河、于里沟、茅埠、棋山、石榴沟、东莞、官庄、崮山后……走遍了整个莒北县的南部和西北部,唤醒了许多沉睡中的劳动人民,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广大穷苦百姓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和求荣卖国的腐败政府。为以后的农民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不久,革命的烈火就燃遍了莒州大地。
王尽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乃征,一个叫王乃恩。他给两个孩子起名字,也没有按照大北杏的王氏同辈的名字起,而是按照后张仙邻村赞子崖同辈的“乃”字给起的名字,“乃”字故依然或仍然的意思,王乃征意为沿着革命前辈的道路继续长征,王乃恩意为永远记住祖国和祖宗的养育之恩。王尽美生前对故乡后张仙村的感情极为深厚,只要是有机会回来或是路过家乡,总是看看乡亲们,他拜墓祭祖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到王乃征、王乃恩。
王尽美,故乡的人民想念你,但愿你在那个冥冥世界中看到如今这个尽善尽美的美好社会,已实现了你当年的夙愿,你安息吧!
李存葆
1983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以绝对优势当选。随后,荣誉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影协会员、全国六届青联委员、山东省六届人大代表、 《山东文学》首席顾问、 《中学生作文》、 《语文报》等7家全国性报刊的顾问。1986年夏天,赴美参加中美作家的第三次对话会议……
《花环》成功后,李存葆先后担任了济南部队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是,他从来没放下手中的笔专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笔耕不辍,不断地有力作问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发表后,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瞩目。他或他和别人合作的中、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国报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评。特别是出版的《大河遗梦》,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文艺报》、《齐鲁晚报》等5家报刊均发表了整版评论,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都对他的大散文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现任领导
杜江涛县长 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城市建设、矿产资源、交通公路等方面的工作。
王一群常务副县长 分管县政府常务工作,主持市北经济开发区全面工作,负责县政府机关、发展改革、应急管理、政府法制、考核、土地、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大项目建设、人防、机关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联系县人大、县政协。
迟玉国常务副县长 分管旅游、招商引资、公安、司法、信访、外事、侨务、对台、接轨青岛等方面的工作。联系县法院、县检察院。
薛向民(顾问) 分管工业、电力、安全生产、金融、环保等方面的工作。联系县总工会。
杨茂波(顾问) 分管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工作。
李兆明副县长 主持县财政局的工作,分管统计、物价、国有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协助杜江涛同志分管财政、税务、审计、监察方面的工作。
赵百顺副县长 主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分管民政、卫生、残疾人事业、老龄、军民关系等方面的工作,协助杜江涛同志分管人事、国防动员方面的工作。联系县武装部。
郑 娟副县长 分管服务业、国内贸易、外经贸、盐务、行政审批、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市场建设和管理、企业破产、通信等方面的工作。
赵荣芬副县长 主持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分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史志、民族宗教、地震等方面的工作。联系团县委、妇联。
古地名“海东”现在是在什么位置?
本文2023-12-02 15:16: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