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司马迁的家族历史(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谁能提供司马迁的家族历史(家谱),第1张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司马迁后代一说(ZT)

司马迁自称“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又称其数世祖茔均在高门,即今陕西韩城;但此地至今无一姓司马者。据韩城县文化馆介绍,距司马迁出生地“龙门砦”仅三里之续村,今为鬼东嵬阳村,同、冯两姓却历来均自称为司马之后。同姓祖陵存碑文录于下:

“维兹同族,世传司马。初序天地,系出重黎。至周失官,尝典史笔。去周适晋,分散他乡。错在秦朝,夏阳居处;喜及后代,高门成茔。官太史者谈,作《史记》者子长。葬史坡而山明水秀,生临观而子孝孙贤。史通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追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茂至杰,略表所知。”

此碑勒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来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韩城知事翟世琪所撰《重修太史庙记》。该碑文称:“自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而不能得太史公生辰。适有华山方外士自言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岁,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嵩阳。司马徽正临嫡派,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返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不朽,以德不以位。”宋武帝刘裕灭东晋之后,难免要追杀司马后代。司马子孙为避株连遭祸,改姓同、冯,返回高门,颇近事理。至于华山方外士所言,来自遗闻传说,虽无史籍可考,却不能一概视为荒诞不经,至少可作为史学家研考之资料。

司马懿现在仍然有后代,在东晋许多后人都改了姓氏: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程氏等,亦有维持司马氏复姓者。

如今,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扩展资料

刘裕掌权后,紧接着收复淮北,平定各地叛乱,消灭了南燕、西蜀、后秦等割据政权,权力更进一步。此时的刘裕依靠着巨大的军功,在朝堂上的地位显赫无比,因此急于篡夺皇位。当时的东晋皇帝为司马德宗,据《晋书·帝纪十》记载,司马德宗属于弱智,甚至连冬天和夏天也区别不出来。按说这样的帝王对于刘裕而言根本没有任何威胁,但刘裕毫不留情的缢死了他。

司马德文继位后,非常明白自己只是刘裕的傀儡,为了保命,他积极的配合刘裕改朝换代的工作,并且说:“桓玄篡位时,司马氏已经失去了江山,正是因为刘公的扶持,晋朝才能再延续20年,所以我今天禅让给刘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让给刘裕,刘裕改朝换代,建国号为“宋”。而司马德文退位后被封为零陵王,整日闭门不出,生怕刘裕杀死自己,就连吃的饭食也是自己亲自动手烹饪。不过即便如此,刘裕还是派人用棉被将司马德文闷死。

刘裕继位后,也下令屠杀刘宋境内的东晋皇族。原因在于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为皇室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因此造成了皇权不振,国内政治斗争不断。为了稳定刘宋的江山,刘裕大肆任用寒门子弟掌政,以此消除士族门阀对皇权的影响。

在刘裕改朝换代的路上,刘裕依靠皇帝的名义提升寒门子弟的政治地位。然而当刘裕篡位成君后,摆在自己面前最大的士族门阀就变成了皇族司马氏,因此司马氏成为刘宋政权内最不安定的因素。况且刘裕篡位时已经年迈,太子刘义符年幼,所以刘裕最需要的就是消灭司马氏。

--司马姓

以下仅供参考,只是毕竟是两个时期,加起来的资料还是稍显长些,但愿对你能有所帮助。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地图可参考:

或者: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B6%AB%BD%FA%B5%D8%CD%BC&z=0&fm=rs1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园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的历史仅有五十二年,但它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280年司马炎灭吴),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西晋虽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西晋时的陈寿所著。 西晋的政治 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西晋的经济制度 占田制内容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 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 西晋地图可参考: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CE%F7%BD%FA%B5%D8%CD%BC&z=0&fm=rs&rn=21&pn=0&ln=48

三国后期,三家归晋,三国争斗了那么多年,最终都被司马家族收归到晋国,建立起了西晋王朝。然而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也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西晋的建立者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治者是司马家族,那么为什么西晋会如此短命而亡,司马家族是怎么了?而司马家最终又是如何被灭亡的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三国从汉末算起,交兵接近一百年时刻,后被司马氏一起。假定说常常更朝换代是一次血的洗礼,那古代史上司马氏可说是唯一被全族消亡的皇族。假定说是报应,那当年曹魏篡汉朝又该怎么说明,并且,晋武帝司马炎一起三国后对几个亡国皇帝也还算不错。

这只能说是司马氏在建国之初,在皇帝的带领下,士族奢华成风,互相斗富,这有史可考,最差劲的是司马炎的继位者是我国前史上出了名的痴人皇帝司马衷。即便是报应,那也是皇族自己构成的。

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炎身后,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发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戮杨骏,把握大权。明显无法处理他操控期间的政治艰难,构成了八王之乱,司马氏同室操戈,变成他人的傀儡,终究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且不说司马氏内政同室操戈致使灭国,正本从司马炎建朝之际就不行了,三国志里面有一个前史趋势,便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添加。你知道周处除三害吧,周处正本是吴国人,西晋一起往后,周处做了将军,终究战死在悠远本地。

其时西晋政权里面山头建立,特别是司马氏诸王,终究因为宫殿之争演变为八王之乱,致使西晋国力阑珊,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散起义和五胡侵犯。西晋终究被少数民族消亡。司马睿逃亡长江以南,建立东晋,则是依托豪族,东晋二百年,西晋才几十年,东晋依托豪门政治接连。王姓宗族、谢姓宗族,谢氏宗族创立北府兵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敌视。

可是东晋末年,布衣身世的刘裕把握了北府兵,北伐至黄河,与北魏坚持,刘裕自己则回京代替了东晋皇帝,对司马氏可谓是斩草除根,大规模残杀,全族被消亡,变成古代史上唯一被灭族的皇朝。晋朝消亡后,刘裕建立了南朝的刘宋政权,从此我国前史进入了南北朝。

但刘裕一定是个地道的市井无赖之徒,啥打架斗殴鱼肉乡里,街头混混精干的他相同没拉下,特别喜爱去赌场扔两把骰子。可那时的赌坊老板一定想不到:这个常常在赌桌上输得掉裤子的无赖小子,终究却赢回了千万金钱都买不来的好东西——江山。

而当年三国战争中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马懿一定想不到,他竟透支了他子孙子孙的悉数智慧,而子孙竟被一个流氓所残杀。

司马家族是怎么灭亡的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而在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末年,朋党之乱,桓玄称帝,恒玄兵败被杀,刘裕篡位称帝,至此晋朝灭亡,司马家族灭亡,开始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朝政局不稳,司马皇族争夺皇位时,刘裕趁机掌控了东晋朝的实权,从此成为真正的东晋朝首领。在他两次北伐后,刘裕成功篡位成为宋朝的第一任皇帝宋武帝。随后,刘裕对待司马氏一族的态度证明了他是汉室的后裔。在他即位后,马上下令诛杀全国所有的司马姓氏者,这样的举措是刘裕宣泄对司马氏的仇恨。

司马家的后代,最终偿还了祖先的罪孽。中国有史以来被杀皇帝数最多的就是司马家。后来在《晋书》中,李世民对这个家族的崛起做了评价,它用白话文可以概括为:都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但对于司马一族,为恶的利益是巨大的、代价是极端低微的,这一点让他们几乎无法置之度外。

司马氏既然是汉代以来的著名世家大族,他们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又是以世家大族为其统治核心,就必然要维护世家大族的封建特权。为了巩固和加强司马氏的皇权统治,保护和扩大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西晋王朝在官爵制度方面,实行了“六等之封”的分封制。

史载周代的官爵制度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西晋时又发展为六等分封制,史称“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

一、西晋的世家大族

“六等之封”,是西晋官爵制度的一个特点。它适应了世家大族政治发展的需要。东汉、曹魏以来,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在封建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阶层,也就是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仕宦,姓名族望,门第显耀,称为世族大家,或门阀士族,或简称为世族、势族、士族。他们世代把持封建政权的重要官职,率领宗族宾客、部曲徒附聚族而居,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坞堡庄园,形成一股股武装割据的势力。他们往往“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形成自己独霸一方的独立小王国,把周代实行过的五等爵位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要求。

曹魏时期的司马氏,当是他们主要的政治代表。如在曹操统治年间,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担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官职时,就“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主张恢复周代的五等之封,五等之封恢复不起来,也必须使州郡领兵。

曹氏宗室也有这一要求。如曹爽专政时,曾上《六代论》,从六代历史经验论述分封的重要。到了司马昭牢固地执掌曹魏政权、准备以晋代魏时,为了自己以名正言顺的法定手续称王称帝,便满足一些世族大家的封爵要求。264年3月,他自封为晋王,同时让世族大家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开始“分土画疆,建爵五等”,实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对骑督以上的六百多官吏封以爵号。

二、司马昭的“建爵五等”

当时,司马昭名为晋王,有封地二十郡,实是晋帝,他的王女、王孙“爵命之号皆如帝者之仪”。受封为公、侯、伯、子、男的官吏,都有大小不等的封邑、封地。如他的叔父司马平封为安平郡公,封邑万户。郡公之外,又有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公之下的侯、伯、子、男又分为大国、次国。大国侯,封邑一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封邑一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封邑一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封邑一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封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封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大国男,封邑四百户,地方四十或三十里;次国男,封邑二百户,地方二十五里。

三、司马炎时期的“六等之封”

司马昭时期的“建爵五等”,到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发展为“六等之封”。265年(泰始元年),西晋王朝初建,“朝延草创”,司马炎就决定“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277年(咸宁三年),对王、公、候、伯、子、男六等的分封制度又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西晋王朝的“六等之封”制度。这种分封制度的具体情况是:

1、王分为以郡为国的郡王和以县为国的县王。郡王以分封户邑的多少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三等。最初是邑二万户为大国,一万户为次国,五千户为小国。后来又增加封户,大国增至四万户,甚至增至五万户、八万户或十万户。不满一万户的小国,都增满一万户。县王最初封邑一千户,后来增邑为三千户。

2、公、侯也有以郡为国的郡公、郡侯和以县为国的县公、县侯。郡公、郡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3、诸王、郡公、郡侯都设置军队。大国王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中军,兵二千人,上下两军各有兵一千五百人。次国王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上军,兵二千人下军,兵一千人。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公的军制同五千户的小国王,侯的军制同不满五千户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一百人或千人。县王军制同于郡侯,也置一军。所有王、公、候的军队,都设中尉领兵。

4、诸王公最初大多在京城做官,不去封国,后来一般要去封国为帅,都督封国及各州军事。没有去封国的诸王,大国置守土兵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和小国王一样置守土兵六十人。

5、从277年以后,非皇子不得为王。诸王的支庶子孙只能受封为公、侯、伯、子、男。如大国、次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公,承封王之支子则受封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受封为伯。五千户以上的小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都受封为男。其他不得受封。伯、子、男国都不置军。

6、各封国可以设置文武官吏,由各国自行选用。

7、各封国以封国中民户的户调为“诸侯秩”,以民户的田租为“侯奉”。一般是“三分食一”,即毎一民户的户调和田租以三分之二交给西晋王朝,其余的三分之一则交给受封的王公。

四、“皆录旧勋”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

西晋王朝在实行分封制时,还保留了曹魏时期原有的一些封爵名号。如司马昭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时,也仍然有乡侯、亭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之类的封号。司马炎称晋帝实行“六等之封”以后,对县侯以下的传封次子也还给予亭侯、乡侯等名号。

他在泰始元年大封同姓诸王的同时,曾下诏说:“五等之封,皆录旧勋。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这些亭侯、乡侯、关内侯、关中侯等,都是“五等之封”以外的封号。他们“皆食本户十分之一”,就是只享用封户十分之一的户调和田租。

从司马昭的“五等之封”到司马炎的“六等之封”,基本是“皆录旧勋”,主要是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也分封拥护司马氏以晋代魏和灭蜀、灭吴有功的异姓世家大族。“六等之封”中的王的封号,主要是封给司马氏皇族。如西晋所封的同姓王国共有五十七个,而异姓封王的只有被废的魏元帝曹奂一人,而且还是虚封,只有王之名而无其实。王之外的公、侯、伯、子、男等封国多至五百余,司马氏同姓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拥护司马氏的异姓功臣。

五、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藩卫司马氏帝室。在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斗争中,司马氏认为曹氏宗室“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等)于匹夫”,无力藩卫曹魏帝室,以致曹魏帝室孤立无援而灭亡。

鉴于这一历史教训,司马昭建立晋国时,“深鉴经远之统”,实行“五等之封”,想依靠司马氏和支持司马氏的公、侯、伯、子、男等保卫晋王室。司马炎维承和发展司马昭的分封制,想使司马氏的晋朝“建久安于万载,垂长统于无穷”,行“六等之封”,大封、实封同姓诸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让他们出镇州郡封国,“并拥强力,各据一方”,成为藩卫司马氏帝室的“藩王”、“藩国”。

与此同时,也对异姓功臣增封进爵,成为晋室的公侯。这样的分封,目的是使同姓诸王与异姓公侯相互牵制又相互协力,共同拥戴司马氏皇权。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晋武帝死后,就形成了“八王之乱”。而在“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纂夺晋惠帝的帝位时又滥封王侯。他的儿子都封为王,帮助他纂位的孙秀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连奴卒厮役也“加以爵位”。封的结果是“金银治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只是一个空名。

到了西晋末年,司马氏帝室,企图维护晋室统治,也曾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封以王号。如封鲜卑族的一些首领为“亲晋王”或“代王”,封羌、氐族的一些首领为“晋归义羌王”、 “亲晋王羌”或“亲晋氏王”,等等。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清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司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始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续修。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司马氏族谱,(清)司马先达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梁溪司马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司马栋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司马宗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阴司马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司马承贵纂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_、长沙王司马_、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_、东海王司马越都是司马懿家族的成员。他们都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是司马懿的后代。

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位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诸王的权力被不断扩大,甚至可以自行选拔和任用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诸王都在朝廷担任要职,既有行政权力又有数量可观的军队。这些手握重权的藩王,就为了破坏西晋统一的导火线。

武帝在时,在他的督导和控制之下,政局尚能安稳。公元290年,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惠帝痴呆,不能理政。

后来因为外戚集团与贾皇后而发生八王之乱,八王之间互相攻伐,断送了西晋的大好江山。

扩展资料:

这次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太康年间,社会曾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八王之乱又使人民饱经战乱苦难。

诸侯王相互攻杀,所到之处,大肆抢夺,破坏水利,百姓流离失所,伤亡的军民达三十万。这次战乱,更直接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使其政权渐趋崩溃。

诸王在争权夺利中,还利用少数民族势力作为外援,如司马颖引匈奴族刘渊之兵参加混战。司马氏骨肉相残,少数民族首领乘机入塞,永嘉之乱接踵而至,西晋很快就灭亡了。

参考资料:

-西晋

  司姓

  姓氏起源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家乘谱牒: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鹤庆高土司谱略,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谁能提供司马迁的家族历史(家谱)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作官,而有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