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隋唐演义的第3条好汉裴元庆是否山西裴家的大将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请问隋唐演义的第3条好汉裴元庆是否山西裴家的大将军?,第1张

  裴氏家族,初兴于魏晋,裴秀、裴楷等闻喜八裴,与琅琊八王是当时天下人尊崇的豪门望族;到了南北朝,北朝的裴宽、裴果、裴侠与南朝的裴邃、裴之礼,隔江各事其君,江北江南裴氏家族,一脉两支,各自兴旺。裴氏最盛是唐代,曾在唐代产生过17位宰相,人数之多仅次于皇族李氏,尤其是晋国公裴度,力平淮西吴元济,天下藩镇诸侯无不敬畏,裴度是唐代中兴名臣,有再造唐室之功。裴氏家族的兴盛,一直延续到宋代的裴济、裴德裕……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太原道注:有关裴度、裴秀等参见本站山西名人)。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修身,必修学、修德、修廉。裴氏家族屡有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道德家和清廉刚正之士。这些是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础,是家族气脉的根本。裴秀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裴顾是西晋独树一帜的唯物论思想家和哲学家,裴松子是南朝着名的史学家,曾为《三国志》作注;裴矩、裴世清是隋代著名的外交家,裴光庭是唐代颇负盛名的史学家和清廉名臣……他们注重修学、修德、修廉,是历代修身的典范,他们的道德文章,堪为裴氏师表、万世师表。

  里面有很多,就是没有裴元庆,我想应该不是吧

  1、在山西闻喜裴柏村。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2、姓氏简介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3、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河南省新安县焦氏家谱简介始祖讳焦贵,明末自山西洪洞县焦李桥村迁居河南省新安县碾坪村,现已传至十七世,族众约2000余人,有谱。家谱始修于中华民国14年,乃十二世人所修;二修于1995年三月,乃十三世人所修。始祖生二子讳尚义、尚礼,尚义生一子讳以川,以川生四子讳治安、治建、治策、进孝;其中治安守祖,治建迁新安县白墙村,治策迁渑池县焦沟村,进孝迁宜阳县大寨村。尚礼生一子讳以山,以山生二子讳治忠、治国。现今族人主要分布在碾坪村、张村、焦沟、大寨、梁家沟、小村、桥店、杨树洼、西天池、老庄岭、郭岭、头峪、花牛坡、白墙等20余个村庄。渑池县焦沟村始迁祖治策公墓碑文:公祖居新邑碾坪,继迁渑邑南二里头甲焦沟村,卒后卜新茔焉。茔地坐北向南,东西八丈宽,南北八丈长,皇清始祖焦公讳治策裴氏合葬墓。道光二十年七月十五日立石。四世为“治”字辈,五世为“喜”“尔”字辈,六世为“秉”,七世为“有”,八世为“廷”,九世为“法”,十世为“忠”,十一世为“国”,十二世为“金”“永”字辈,十三世为“德”,十四世为“天”,十五世为“景”,十六世为“道”,十七世为“生”,十八世为“荣”;(完)2009、10、18-19日九儆整理于晋城

裴姓起源|裴姓的由来 -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裴姓是魏晋隋唐间的世族高门,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贵血统的依据,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

西晋傅畅的《裴氏家记》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谱。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志》对此说得比较多些。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造成骨肉离散,风俗浅薄,裴良于五服之内著《宗制》,为的是使家族后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后生晚辈,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诏表闾为 义门裴氏 。唐代,裴氏谱牒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后,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谱牒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海内各家族和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山西哪个县出过100个宰相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要说宰相村是真的有的。因该是个家族。

  中国“宰相村”即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子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驷、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国公。现晋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宗祠(又称晋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历朝历代都有重修,现仅存前殿、后殿、状元坊等建筑遗迹。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书法石刻的百科全书,原有古碑数十通,在史学和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著名的有“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镜民碑”(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书写)和“平淮西碑”(唐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军机大臣祁儁藻书写)。这些珍贵的石碑在流传了千百年后遭遇劫难,仅存“平淮西碑”实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东眷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为了保护裴氏家族文物,发展旅游业,闻喜县政府决定建立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裴氏碑苑、裴晋公祠、裴氏宗祠、中华裴氏文化城等景观以及商贸区和娱乐服务区。1994年裴晋公三月三古庙会已恢复,许多建设项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晋公生平业绩展、裴氏文化旅游区微缩景观、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将军坡等景点,已开始接待游人。

永年县临洺关裴氏 据永年县临洺关裴氏家谱裴际昌序称,临洺关裴氏乃是明末李白成起义经过平阳府时,乔李村的裴氏逃离故土,先至邯郸,继至界河(永年南邯北),最后卜居临沼关。清乾隆年间,平阳府乔李镇修裴氏家庙,临洺关裴氏还出了分资银若干两。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主持修撰了《河北永年临馅关裴氏宗谱》所载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三人。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直隶邯郸人裴大夏中戊辰科第三甲第93名进士,不知此人与临洺关裴氏是否有族属关系。1989年,临洺关裴氏又修有新谱。

另有清苑裴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裴显相中己酉科第三甲第28名进士。枣强裴氏,始祖裴宪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迁于冀州枣强(今河北枣强)大吕木村,裴春元由大吕木村迁居大江官,裴简由大江官迁西裴庄。曾修有简谱。

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有一村落,叫裴村。裴村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还专门写了一篇《裴村记》赞之。《辞海》中注曰:“古地名,今山西闻喜东。”《闻喜县志》记有:“裴村,古为裴城,裴氏祖受封之地。”而欧阳修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写道:“非子之支孙封裴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由此看来,裴村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裴村的闻名是因为裴氏,裴氏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过59位宰相。在裴氏家族耀眼的光环下,人们常常遗忘了裴村的另一个望族——宁氏家族。裴氏家族自宋以后逐渐衰落,而宁氏家族自元以来逐渐兴起。据《宁氏家谱》记载,从明正统到清康熙年间,宁氏家族就出了进士11人、文举人21人、武举人5人、明经14人、例贡28人、武科2人,无怪乎康熙年闻喜知县沈光瑀感叹道:“宁氏不数传而文物蔚起,习弦诵者若而人,服先畴者若而人,子姓之繁衍,且耕且读,几偏裴村间,昔以名裴村者,今竟俨然为宁村!”

宁氏家族何时居于裴村?众说纷纭。顺治年间的中州学使者李震成认为,“宁之先世为稷山人,唐时徙闻喜八裴村,盖晋公故里也。”清初,根据在裴村汤庙灌底景云宫出土的元代碑记记述来看,元时宁氏已族殷人繁。《宁氏家谱•源流考》记述,“余祖则自(稷山)钟楼巷徙闻喜之西裴村,占藉甘泉里三甲,亦以顺为户名。”宁氏自始祖宁景先居裴村,至清末,传二十世,其间人文蔚起,俊杰不绝,烂勋名于当代,流声施于奕礼,声名渐近裴氏。在闻喜县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套雍正六年(1728年)的《宁氏家谱》,家谱共四集,十卷,一集曰孝,二集曰弟,三集曰忠,四集曰信。“孝弟忠信”也正是宁氏的治家之本,也是宁氏成功的秘诀。宁氏家族有庭训十八条,如:身不可不修也,尊卑不可不辨也,孝思不可不永也,教子不可不严也,出仕不可不清也,邻里不可不睦也,输粮不可不先也,等等,不正是宁氏家族对“孝弟忠信”的最详实的注解吗?宁三翰,明万历丁未(1607年)科进士,初仕河南武安县知县,有异政,调陕西泾阳县知县,京兆有“青天”之颂。后以直言忤上官,遂挂冠而去。临行前,两地士民拥马前,号泣之声响彻天地。任山东布政使兵备霸州时,一年秋天,霸州发生蝗灾,蝗虫遮天蔽日。三翰公率领大家扑杀蝗虫,并规定,凡得蝗一斗者,予粟同蝗。很快,蝗虫灭净。皇帝嘉其能,赐之诰命,进阶通议大夫,赠其祖、父同其官,祖母、母、妻为淑人。宁七翰,明万历丙午(1606年)科乡试见进士。崇祯七年(1634年)至十四年(1641年),天下荒歉异常,人食人肉。七翰公闻而痛其心,捐粟数十车赈灾。看到邻里朋友家不举火,人人面似菜色,他就在门前架起锅,熬粥以果其腹。日就食者四十有九人,期间至者不计其数。大家送其牌匾旌奖之,曰“公之为人,富而能恭俭”。宁光野,清顺治戊戌(1658年)科进士。辛卯(1651年)冬,父文正公遇疾,光野侍汤药,数月有余,目不交睫。父殁,痛不欲生。葬父后,与弟宪野矢志力学,苦不少懈,先后中进士。凡此中人,数不胜数。宁氏就是靠着“孝弟忠信”四字经来平身齐家治天下的。宁氏家族的功绩也得到了历朝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从明朝的泰昌帝光宗到清朝的雍正帝世宗的一百年间,六位皇帝给宁氏家族下的诰(敕)命就有26道。

宁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清初,宁氏家族的书斋书院有“淇园”、“我园”、“暇园”、“谁楼”、“品斋”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卫蒿在《淇园记》中写道:“淇园也者,宁耀野先生读书训子之所居也。”宁氏的“品斋”更是广丈二有余,中堂左檐匾曰“修德”,右檐匾曰“讲学”,东廊檐匾曰“尊师”,西廊檐匾曰“亲友”,三屋对峙,形似“品”字,意为重“品”。宁氏族人多建书斋,以居内专心读书,辄晓大义。宁元胄在“淇园”里读诗书,每诵必百遍乃止,夜诵非三鼓不休。宁宪野在“暇园”里夜研经史,昼论天下。有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闻喜廪生董象贤、张齐尹、杨莪呈山西学政的折牒,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儒士张国宠年仅十五岁的长女张氏嫁入宁家,做了四十二岁的宁奇翰的继妻。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初一,宁奇翰病故,二十六岁的张氏强忍悲痛,把年仅六岁的儿子世珩送外延师受业。每每世珩回家,张氏必询以所为何事,所读何书。每晚织纺伴攻,稍懈,即切责之,以为负先君之遗命。由于张氏的严厉督教,世珩终中康熙丙子(1696年)科进士。县、府、道感其行,批示予以表扬。山西督学道刘梅的旌匾曰“柏舟永矢”,平阳府知府梁继祖的旌匾曰“操同水筠”,闻喜县知县王士美的旌匾曰“彤管芳徽”,闻喜县儒学教谕田茂、训导阎文炳的旌匾曰“苦节凌霜”。正是宁氏子弟的勤勉自强和宁氏长者的严格要求,才使的宁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为祖上增添荣耀,替家族声播万世。从宁光野身上就可以看出宁氏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光野的曾祖锦川为通奉大夫、山东右布政使,祖父为增生、遥授贡士冠带,父二翰为进士、刑部云南司主事,祖上三代皆从仕;光野兄希野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祀县知县,弟宪野为进士、内阁撰文中书候补府同知,而光野本人为进士、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兄弟三人都为官。为官就要治学。光野任汾州府教授时,创建汾州府儒学;宪野任河南遂平县知县时,重修河南遂平儒学;其从兄凤翔为三晋书院文衡。光野有《文稿》、《义经近编》,宪野有《文稿》、《联捷真稿》,凤翔有《缄庵文集》。正是宁氏子弟的过人才学,才使抚院赞其“风雅渊博,人文蔚起”,监院赞其“才学兼优,西河再观”。

历史名人:

裴 度:(公元765~839年),字中立;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朝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度后来因功高为牛僧孺,李宗闵所忌,罢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乃治第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

裴 土:(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导致唐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

裴 寂:(生卒年待考),字玄真;蒲州桑泉人。著名唐朝宰相。

裴 炎:(生卒年待考),字子隆;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生卒年待考),字焕之,裴守真之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应童子举,为唐睿宗藩邸典签。

裴 坦:(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

裴航、云英是唐朝裴铏所作小说《传奇·裴航》中的男女主人公。

裴 迪:(生卒年待考),关中人。著名唐朝诗人。

裴迪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倡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尝为尚书省郎。留世有诗二十九首。

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字守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大臣、外交家、书法家。

裴行俭历任唐朝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部管、金牙道大总管等职,以勋封闻喜县公。他是一位抵御外族入侵有功、善于用兵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裴光庭:(生卒年待考),字连城;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明皇开元年间大臣;历事唐朝德宗、宪宗、敬宗、文宗四朝。

裴怀古:(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司法权力虽然掌握在酷吏手中,可是这时候的御史制度比较发达。御史这个官职,在秦朝以前是掌管记事的,到了秦朝以后,御史的职责就改为专管纠察了。秦汉两朝都有着组织庞大的御史机构,它的职责是:查举非法,弹劾失职,理大狱,治疑案,掌管图书秘籍,监理地方诸郡、监督军旅,督运军粮,讨捕盗贼,安抚属国等等。

裴 秀:(公元?~271年),字秀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晋朝司空、地图学家。

裴秀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书学家。

裴 頠:(生卒年待考),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

博学多闻,通医术,晋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封武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

他曾向惠帝建议重修国学,刻石写经,及改定度量衡制。对时俗的放荡不尊儒术深感忧虑,著有《崇有论》,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

周弼曾说他“像武库一样,有五兵纵横,是人中之杰”。

裴 楷:(公元237~291年),字叔则;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大臣。

裴楷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

晋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晋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

裴 果:(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后移居江南。著名东晋、南朝时期宋国史学家。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的作者。

裴志耕:(公元1907~1997年),河北大名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7年参加中国***,1927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裴周玉:(公元1912~今),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绥远方式的胜利》、《刘志丹同志牺牲时的实记》、《裴周主回忆录》等。

裴中澄:(公元1915~2003年),山东济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29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3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裴九洲:(公元1929~今),吉林扶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保卫股股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保卫科科长,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任兰州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裴怀亮:(公元1941~今),山西新绛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61年7月加入中国***,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文书、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1978年任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1980年任师参谋长。1982年从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副师长。1983年任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集团军副军长。1986年12月任集团军军长。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2003年1月任指挥学院校长。是中国***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裴昌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陕西省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

裴先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八十六军参谋长。

请问隋唐演义的第3条好汉裴元庆是否山西裴家的大将军?

  裴氏家族,初兴于魏晋,裴秀、裴楷等闻喜八裴,与琅琊八王是当时天下人尊崇的豪门望族;到了南北朝,北朝的裴宽、裴果、裴侠与南朝的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