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荣的代表作品
◎黄昏欲雨
消闲独倚台,夕照送金来。隐隐谁家鼓,倏然天外催。
◎嘲蝉
璅虫初脱壳,未识树林深。爬上高枝处,恬将知了吟。
◎含羞草
含羞矜碧野,拥梦向瑶台。窃语风流子,秋波莫乱猜。
◎夜来香
暮合天街静,芳心露染开。无须抛媚眼,风送玉人来。
◎元日即兴
气朗天清元日暖,穿红牵绿满园欢。时人得意春风里,我采芬芳上笔端。
◎春钓
雨霁春山水涨涯,柳烟生处半竿斜。一钩起破湖中影,惊落长堤满树花。
◎读书偶感
读残万卷未为珍,点化江山始见神。积水满塘生腐气,和风荡绿一林春。
◎金陵诗友会吟
千里寻来不为金,只缘雅处有知音。钟山烟雨秦淮水,碧树青云意自深。
◎夜游秦淮河
一河水气一河灯,胭色涟漪泛几层?千古悲欢流桨底,浮光掠影看升腾。
◎夜宿庐山声屏别墅
深山垂暮早,墅地客行稀。雾起梧桐雨,秋寒牯岭衣。
四邻灯落落,三叠梦依依。远近无啼吠,荆吴寝万机。
◎无为斋雅集赋得
冬阴连半月,今日始开晴。客带风骚至,诗从酒气成。
言谈家国事,笑谑故人情。杯底时光短,醺醺满别行。
◎酬武汉诸诗友
才别巴渝地,又为荆楚宾。至贤筵上举,在下愧中遵。
韵满汉阳树,玉成南粤人。龟蛇识流水,黄鹤一楼珍。
◎夜宿乳源鳖背过山瑶寨
山高岚气重,寨僻月云低。环顾稀灯火,凭依静谷溪。
水车犹自转,瑶户早安栖。怜有诗囊客,几番听唱鸡。
◎访荔园诗社
淅沥长街雨,朦胧几处家。行中稀晚客,伞下有残花。
袅袅湖烟满,沉沉榭阁斜。邀来寻雅意,无语一盅茶。
◎探阳明山士林蒋介石官邸感吟
2005年11月12日下午访阳明山蒋介石旧邸,铁门紧锁,只能隔栏望之。门前公园正逢菊花会展,满园金菊笑绽枝头,甚是迷人,有感得赋:
阳明冬色淡如虚,旧邸林深半掩闾。苑内楼空多冷眼,庭前客挤少幽舆。
何须着意寻遗迹,不若开心赏菊墟。霜剑终归寒骨肉,黄花自是喜犁锄。
◎园中品茶偶拾
肆中落坐竹篱围,木椅藤几树掩扉。烛火泥炉光熠熠,砂壶雀舌气微微。
无言对饮知高品,有景催吟入妙机。偶见东风拂梢过,一帘春色燕衔归。
◎春吟
春喧郭外暮难平,扰扰高枝鸟雀争。夕气侵霞红渐黑,上流入派浊吞清。
听鸿在野空啼月,看庙分堂正列名。初暖社山寒倒至,竹窗摇影梦无成。
◎登黄鹤楼
五层金碧插霄遒,势冠河山第一楼。浩浩长江开大气,煌煌高壁篆名流。
千年鹤去文章在,三楚风遗俊雅稠。极目晴川皆自得,白云闲度阅丰秋。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泪洗苍茫五月天,难从噩梦忆婵娟。云中数万魂犹哭,夜半孤零雁可怜。
但有春风还故国,独无香火断新川。哀灵且逐蚕丛去,社会年年祭杜鹃。 ◎临江仙 西安钟楼夜
落照长安沉黛色,韶华尽没朦胧。浮云逝水隐虚空。钟声飘夜静,几度抑扬中。 日月轮番生故事,湮灭又见兴隆。春花冬雪古今风。仰观河汉处,斗柄正朝东。
◎满庭芳 寄远人
雨冷云寒,灯孤人寂。袭来愁绪频萦。叠成千鹤,相寄问谁凭。折柳青黄已易,云无迹,雁断沧溟。痴痴里,重翻旧卷,九九一冬情。 卿卿,曾记得,连池蝶影,滨海莺声。更唐苑荷香,汉馆春馨。几度追云逐絮,花月夜,梦拥娉婷。当时节,新塘初涨,蛙唱正堪听。
◎霓裳中序第一 红楼听筝有寄
红楼映雉堞,远杪逡巡清冷月。风里玉筝漫拨,正心曲渐翻,如歌如说。幺弦婉彻,诉不完、春雨冬雪。低回处、落花缱绻,逝水泪悲切。 怅绝,客心濒裂,不忍听,声声柳折。遥思当日化蝶,翼下长安,梦里南粤。一从芳圃别,影远去、难期再叠。痴痴望、平湖深处,碧水与天接。
◎水龙吟诗友 河源会
追风百里车程,寻来与会风骚侣。槎城雅俊,竹林宿老,咸来共聚。气象当时,襟云怀水,吞吴侵楚。正文人意气,诗心借酒,肴未上,杯先举。 都道骚人如是,醉花阴,眠云餐露。今宵且就,金盘捻韵,瑶池浪舞。漫拾当年,越王沉剑,苏家遗著。让情帆挂起,风流一片,逐东江去。
◎兰陵王 秋日感怀
与秋约,观景今时揭幕。登高阜,天阔水清,远近田园熨金箔。横空唳野鹤。轻掠,洲头暂泊。凝眉处,枫叶尽濡,应信西风并无恶。 情回旧高阁。再揽月云霄,沉梦韶乐。腾风催雨多踌躇。酣景色如画,拥江含岳。胸怀襟起宇一角。更无限萦索。 不薄。相无浊。看秀色堪餐,风韵还握。悠悠碧水长流着。唤诸子咸集,举杯同酌。江山无负,宁可醉,莫冷落。 ◎龙川赋
(谨献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龙川建县二千二百二十二周年)
悠悠古邑,采采龙川。二千年兴衰治乱;百万众凤起龙翔。嶅霍巍峨,绵邈纵连中土;东韩滂沛,逶迤横贯南疆。北接九庾,扼险隘而锁钥粤赣;南濒东五,启要津而通衢陆洋。东眺兴梅,一线迢递脐连汕域;西瞻两平,九连苍茫峰隐韶冈。昔有三省咽喉之美誉,今乃八方路网之要纲。溯血脉,如徙雁南来,递次翔迁,聚成客家都邑;洄人文,似抟鹏北化,绵番轩翥,薮就循州邹鲁。地灵丕显,景秀昭彰。山有霍,城有佗。泉温合溪,井洌越王。輋盛茶柿,田丰稻粮。江跃鲫鲮鲤鲩之美,山蕴竹木菇禽之良。民俗纷纭,节欢龙马狮舞;俚语繁杂,仁洽土客畲乡。人杰炳著,才俊卧藏。曩昔于秦,循迹于史。分封废止,郡县遍行。时赵佗者挥师南下,驱蛮气,拓疆土,立县制,肇创百粤首邑;又霍龙者负笈北来,宗周孔,传教育,倡文明,淑化僻野蛮荒。兹而后,汉至清,清而近,近至今,人才辈出,贤俊频来。昌明进书于唐相;三祝上疏于明皇。万里指龙川瘴重,东坡咏霍山势磅。居仁、古柏烈名昭世,萧殷、茅盾才气传芳。乃主乃客,德馨于斯,亦真亦说。口碑在扬。嗟夫!恢恢大野,云沉雨积,凝结成风水之隆盛;莽莽长河,珠磨玉砺,陶冶就人文之荣昌。伟哉龙川!逾乱衰而不竭,逢兴治而昂扬。自废止旧制,从创立共和,伊经三十年立基兴废而焕彩,又历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辉煌。论发展,瞻邑中,与时俱进,并国同昌。公路纵横而高速八极,铁道枢纽而远载四方。城镇业隆繁盛,乡村家殷小康。繁盛者产业体系渐趋完善,生产总值屡见飙扬;小康者楼房群立而路畅村外,家器电化且网络洲洋。一坝横江,电量高踞省亚;两秀争芳,名威傲夺世冠。精湛木偶,艺传省外;奇瑰杂技,彩放南疆。新开矿泉水美兮,引中央笔畅;传统牛筋糕甜兮,令百众馋痒。东江碧澈,广场宽敞。碧澈里秦汉明月看重捧;宽敞中宋唐雅音听再扬。晨练水坑,香蒸淑浸而舒畅肺腑;晚临江岸,水耀灯华而醉迷诗肠。壮哉龙川,领“客家古邑”之衔当不愧;享“人文龙川”之誉又何惶?噫!盛世既开,鸿图正展。政行大道,确乎以仁德;业行大道,赖乎以信勤。百事应持民祉为本,诸方当执和谐是依。拓世纪之伟业,创时代之辉煌,龙川盛兮,邑民乐矣!亦颂亦冀,赋之以章。
◎龙川邹氏宗祠重修记
惟吾龙川邹氏,血胤源于黄帝,开宗溯至帝乙,得姓始从邹国,郡望出自范阳。世裔继述希尧,发派肇启孟敬。延今六百余年,支脉流广,贤才显耀。忆吾龙川邹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雄踞于佗城要位。得龙脉之正势,采风水之精华。覆地近二亩,祠宇连五栋。设范阳、敬爱、式好、永思四堂于其内。诸堂轮奂而离立,重檐丹刻而翚飞。惜哉!近代时局多变,政制连番更替。外侵内乱,人文破坏。致吾宗祠沦作私产,文物损毁,祖牌散失。乱乱里俎豆莫置,昏昏然蒸尝难飨。嗟夫!盛世重开,传统复扬。宗中长老贤达,燕翼贻谋。倡族人,集资金,薮证据,商时政,榷居民,据理力争,排除万难。经七载之奋斗,主殿三栋之权益终得回归。并于祠侧购地一方,建宾室二层。所余祠后两栋,且待收回。既得瓯复,振兴何待,气作一鼓,续襄大举。倾财力,献智慧,出义工。修族谱,缮祠堂。延揽能工巧匠,添置坚材大器。丹青绘壁,赑屃驮碑。刻清时匾额楹联于其上;奉先祖神位于其中。令支派无失其序,昭穆不乱其伦。喜矣!复宗祠风采,仰殿宇肃穆,凝血脉精华,启后人奋发。宗祠永立,赫赫灵灵。瓜绵椒衍,俎豆千秋!工程始于辛卯,竣于壬辰。惟艰惟浩,见肖见诚。拙文以志,以昭后裔。 ◎河源万绿湖《访绿亭》联
△一亭开境界;万绿荡湖风。
△缆解亭前,向浩渺烟波荡去,遍游那万亩青峰、千顷碧浪、百颗明珠,几多山色湖光,逸趣幽风漫自画图涌出;情迷故里,随平常话语谈来,都道这两江沉黛、五县通衢、一城织锦,不尽地灵人杰,今贤古圣皆从乡土衍生。
◎庭花时落砚;竹影总摇窗。
◎秋山灿烂因枫老;暮色从容待月新。
◎人物联
△孔子
儒中师表;天下圣人。
△鲁迅
血荐轩辕,匕首投枪真战士;运交华盖,彷徨呐喊足文豪。
△张衡
二仪可感乾坤动;一算能推岁月行。
△郑和
经纬于胸,首创远洋航七渡;功名在史,更敦后辈作重兴。
◎十二生肖联
△子鼠
身领头衔编甲子;须堪大任写春秋。
△丑牛
甘负高天重轭;恳耘大地精华。
△寅虎
箭没石中因震慑;狐随身后假威风。
△卯兔
赤目分明鹰犬恶;裂唇不齿兽禽香。
△辰龙
大小升潜,尽显英雄本色;纵横捭阖,永凝华夏精魂。
△巳蛇
势能吞象何论鼠辈;足已俱身敢小江湖。
△午马
高山流水唯伯乐;遥路追风乃神功。
△未羊
品流自古崇苏武;名望从来兆吉祥。
△申猴
莫讥冠冕非高士;无愧人君共老宗。
△酉鸡
高唱一声天下白;盛怀五德品中珍。
△戌狗
贫富无嫌,侍从左右唯听命;正邪有别,辨识忠奸敢啸天。
△亥猪
身中无处不成宝;宀下有君才富家。 ◎共和国六十花甲颂 春秋交替,甲子轮番。共和国走过来了六十个春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擎起了新中国的蓝天。洗掉了贫穷落后的污垢,换上了繁荣富强的容颜。江山啊年年挺秀,民生啊幸福美满。放眼五洲四海,神州大地正斑斓。
花开花落,云展云翻。共和国走过来了六十个春天。改革开放创大业,谱写了共同富裕的新篇。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创造出一座座银山与金山。社会啊和谐进步,事业啊昌盛飞腾。放眼九霄云外,神舟飞船正巡天。
啊,六十年花雨,六十番秀妍。花甲今又启,千番接万番。祖国春常在,万里江山共婵娟。
◎中国北社诗社之歌
在浩瀚的英特网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她闪耀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她荡漾着唐音宋韵的回声。穿透时空,连接古今。跌宕昭彰,激越人心。
在幽静的茂林修竹中,有一座温馨的兰亭。她招引着三山五岳的凤凰。她延揽着诗词曲赋的明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管弦丝竹,曲水流觞。
啊,中国北社。关注自然人文,关怀社会民生。笔耕不辍,高歌迈进,让诗词歌赋发出时代最强音。
◎握手
握手吧(来)握手,伸出两只陌生的手。当那手与手相连的瞬间,咫尺消天涯,一握成永久。
握手吧(来)握手,伸出两只宿敌的手。当那手与手相连的瞬间,一笑泯冤仇,欢歌同把酒。
啊,握手吧(来)握手,握住千万双温暖的手,大地冰雪消融,春风处处荡杨柳。
啊,握手吧(来)握手,握住千万双平和的手,长空云雾消散,鸽铃朗朗鸣霄九。
握手吧(来)握手,伸出双双亲密的手。当那手与手相连的时候,风光耀眼前,友谊铸不朽。
◎东江水长又长
东江水,长又长。源头紧接黄河与长江。当年赵佗挥师来,战马饮东江。拓出中华故国新南疆。
东江水,长又长。源头紧接邹鲁礼仪邦。当年霍龙负笈来,笔墨蘸东江。创出文明教化新风尚。 东江水,长又长。源流一路谱诗章。代代英才相继出,血汗润家乡。造就客家人文新气象。
东江水,长又长,流到今朝更辉煌。满眼风光如画卷,人民更富强。幸福山歌处处在飞扬。 ◎情醉九寨沟
胜境瑶池蕴此方,琼山玉水复苍茫。五花水色山成就,七彩山光水化装。叠出平湖涵海韵,轰鸣巨瀑动诗肠。神奇梦幻难题咏,半句无从入妙章。 这是我游九寨沟后吟哦的一首诗。我对九寨沟的秀色美景神往已久。很早之前就有人对我描述过她,在网络上,在电视里也偶尔窥睨过她的倩影,但毕竟是虚拟之声色,舒解不了我的情渴与情困。 十月下旬,我终于撩开了九寨沟的面纱,饱览了她的美容玉貌,领略了她的风采神韵。 时令深秋,九寨沟已是寒意十分了。从南国来,气温骤然下降了七八度,确然有点心颤,然而地导告诉说:“身上虽是冷了点,但眼里却会暖得很啊”。我知道,这个时节来可是最黄金的了。春夏的九寨沟是雾孵出来的,是雨洗出来的。那青那绿那翠那嫩,青的泛光、绿的流油、翠的滴水,嫩的摇烟。山山水水都是水嫩嫩的让人润眼滋心。然而终究是多了一点单调,少了几成色彩,欠缺几分成熟与艳丽。这时节却不同了,经过秋风的梳理,寒霜的亲吻,那山羞涩起来了,那水透彻进去了。不管你的目光投向何方,映射入你眸子的都是多彩丰姿的。不管你的相机对准何处,摄入你镜头的都是斑斓缤纷的。山山水水五颜六色得简直能使黑白胶卷都染出色彩来。 苏东坡这样评论过王维的诗画,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说,九寨沟就是一部王维的诗,就是一卷王维的画。 一到沟口,大家就雀跃起来。那清冽雪白的河水在沟前翻滚而去,唱着欢快明亮的秋之歌欢迎着我们,拨动起激越的心弦,奏响了观光进行曲。 随车进入沟里,就像进入画廊,展现在面前的是一轴绝妙的山水长卷。这时,欢快的笑声沉寂了下来,声音似乎是多余的,需要的是屏声息气,瞪亮你的那双明眸,静静地用目光跟随着车的移动,浏览那长篇画卷,摄录那精彩镜头,阅读那长廊诗篇,染濡那旖旎风光。 “哇!”突然车厢里爆发出齐声呼叫。车窗外的美景令人瞠目,让人颠狂。时空定格在这里:犀牛海,早上八点十分,丽日霜晨,熙阳投射在七彩浓墨泼成的山林上,层峦叠彩,画屏横列;晨曦抚慰在晶莹透彻的海水里,风平澜微,镜面长陈。山照水光,水衔山色,上下图画,锦绣人间。斯时斯景,天空是彩色的、阳光是彩色的、山是彩色的、水是彩色的,眼睛是彩色的、心也是彩色的。面对着如此瑶池美景,纵使王维亲临也将难以名状,难以抒发其情感,何况我们,在美颜秀色面前更是无以言表,只能“哇噻”了之。在后来的游途中这般美景随处可览,这种惊叹随时可闻。 有道是:“天下名山佛占完。”游遍神州,大凡是进庙看佛,拂尘认碑,荡舟放歌,登楼吟诗。而来九寨沟,这些都别了。这里是属于天地的,属于自然的。这里只有山水林泉,只有鸟语花香。这是上苍留给生灵的地方,连佛也不敢侵犯的圣土。她是香格里拉,远离尘世,不识始皇,无论末帝。她是纯朴圣洁的,原始森林从原始来就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物竞天择,生老病死。生则随缘,死便谢世,老自悠悠,病亦幽幽。不信?你看看,那接云齐天的古树森森而立,任自舒展,各得其所,那倒地沉海的朽木静静涅槃,各自归根,无怨无悔。凫鸭在水荡里安然戏水在草丛中悠闲抱窝,熊猫在箭竹林中自由攀缘在海子旁边静静饮水。霜中含葩的是翘首以待与雪同舞的野梅,水边枯萎的是入定沉溟思与春共梦的芦苇。芸芸物象都在相生相长,安然自得,静静的聆听着风雨的倾诉,分享着日月的恩赐。 这里的山真美。美在其原始美在其自然;这里的山真妙,妙在其多姿多彩,妙在其养眼养神。 这里的水最神。不枯不竭,流则簌玉,泻则飞雪,奔则腾龙,止则成海;这里的水最奇,是剖开的胸,坦坦荡荡,让你直视肺腑;是平置的镜,光光亮亮,让你可鉴天地。奇得好象一个万花筒,你从一百个角度可以看到一百幅不同彩色的画图。 这里水真多,瀑布也真多。但却几乎没有池、没有塘,也没有湖、没有泊,而有的是海,什么老虎海、犀牛海,天鹅海,熊猫海,双龙海,卧龙海,五花海,草海,镜海,上、中、下季节海……不胜枚举。据说,这样的海九寨沟有一百一十八个,是仙女跌碎的镜片变成的。其实,是沟里人喜欢海,向往海,他们知道溪水是流向大海的,那么这些广袤盈沟的水域自然就是海了。他们知道海是湛蓝湛蓝的,那么这些如雀羽似翡翠的水荡一定是海了。所以他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都称誉为“海”。应该说这些“海”虽然没有真正意义的海的浩瀚,但她有着真正意义的海的情怀与神韵。她是山之海,是沟之海,是沟里人的心之海。 这里的山是属于海的,山总是忘情地投入海的怀抱,在风的怂恿下,袅袅的、阿娜的在海的怀中撒娇。这里的海是属于山的,海总是装扮着梳妆台的角色,把明镜端于山的面前,在天的关爱下,海把最美丽漂亮最真实无邪的山的容颜举案齐眉呈现给山看。 九寨沟的山水是九寨沟的精髓。他们的美妙结合,抒发出来的是诗。这诗是风是雅是颂是古风是新诗。呼唤出来的是籁,这籁是风籁是地籁是天籁是万物之籁。他们的神奇结合,描绘出来的是画。这画是神雕是鬼凿,是工笔是泼墨。这画不是平面的,也不是三维的,而是四维五维的。一镜割双屏,水上水下都是画。这画是动画,空间动画在动,光阴动画在动,山画动水画也动,山画不动水画也在动。他们的纯朴交融,酿造出来的是老酒,清泠浓郁,芳香扑鼻,喝得花草树木醉了,喝得泉溪瀑澜醉了。你看,枫红了,柞红了,漫山遍野都红了;流欢了,瀑闹了,沟沟壑壑都笑了。喝得游人更是醉了,陶陶然于山水情怀,醺醺里乐而忘归。他们的水乳交融,哺育出来的是少女。娇嫩纯朴,窈窕鲜艳,惹得风花雪月情动了,惹得风流才子心动了。你看,蜂来了,蝶来了,雀儿莺儿都来了;风起了,骚动了,文人墨客都来了。惹得君子更是痴了,跃跃然好逑于斯,恋恋中耽诗于斯。 这就是九寨沟。九寨沟永远地得天地之灵气,领日月之精华,守大千于处子,缀人寰于锦绣。 那高山永无休止地静静地描绘着清秀与峥嵘,镌刻着古老与时髦。 那流水永无休止地悠悠地记录着瞬间与永恒,度量着地久与天长。 现在我敢说,九寨沟绝对不是王维的诗,也绝对不是王维的画。九寨沟是上帝的骄子,是人间的天堂。
关于揭西县河婆蔡氏渊源论证
作者:福粤公第二十八世裔孙——蔡创明
2006年9月6日
揭西县河婆蔡氏宗亲联谊会高皿副会长提供资料如下:
“八世喜公生→九世诗公生→十世寿公号伯礼祖妣刘太、刁太生→十一世绵基生→十二世程源公(贵良)。此是高皿宗长提供的资料。”
以南口车陂蔡氏族谱记,车陂蔡氏祖祠神主牌位上的世系(是老主牌),重庆市平都蔡氏族谱(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年编石印本):十世伯礼号祖寿祖妣邹氏生一子→十一世文宝祖妣李氏生一子→十二世纯笃祖妣郭氏生(住曾井)→十三世刚介号万一郎祖妣张、彭、徐氏生一子→十四世竹轩公。
实录伯礼公即寿公也,乃诗公四男程邑庠生,善体父志勤读经传,未遂天朝题名之愿,早赴地下修文之选,配妣邹孺人,仅生一子文宝公尚在襁褓,诣外祖陈公抚养,上苍不负吾族之后,文宝公,一木撑天,奕叶流芳矣。
下面是以大埔赤水老谱记(明万历辛亥岁仲春十六世裔孙普聪谨跋)
十世祖→伯信公又伯全名法铭字十五郎、诗公五子、生于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卒未详。殁葬丰顺锡滩吕姓屋顶形名阙角蜈蚣,娶李氏,生六子金、禄、玉、荣、富、贵、妣葬长乐七都河龙冈燕头角朝大江,癸山丁向,穴结翠子登潭,裔孙分徙长乐小都、梓皋、揭阳、河婆、黄岐山、汤坑田心、东莞官仓、惠州、博罗、埔前、兴宁黄村、江西兴国宝石、福建省汀州上方、下方、赣州。
十世祖→伯礼公又伯寿、字十四郎,诗公四子娶邹氏生三子宗勋、宗恒、克玉、公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45年)七月初三日申时,卒未详。葬于本州岛南口堡车坡饶姓屋后酉山卯向妣葬于大沙灰坟石碑裔孙分住车坡、大坪及岸州藤桥圩、江西、四川、惠州。
根据以上资料和五华族谱,松源蔡氏谱,丰顺族谱,梅林前族谱,揭西老谱,大埔赤水老谱,南口车陂族谱,车陂蔡氏祖祠神主牌位上世系,重庆市平都蔡氏族谱,五华安流蔡氏老谱,丰顺田心法铭公祠《蔡氏宗祠》(是1933年揭西蔡氏与丰顺蔡氏共同出资建成的),1988年3月18日蔡氏祖妣李氏祖坟座落五华河口翠仔登潭《关于蔡氏祖坟争执协议书》上签名揭西代表:蔡高苟、蔡明侃,都有依据可查和考证揭西河婆蔡氏是伯信公(法铭公)脉系。还有五华小都君金公、贵兴公、偏脑公风水墓碑见证。
至于广西贺县砂田蔡氏谱记,十世寿公号伯礼祖妣刘太、刁太生十一世绵基公是笔误或错接,依据事实不符,第一伯礼公神主牌没有刁氏,所有族谱都没有记载刁氏。按现揭西世系绵基公是福粤公第十五世裔孙,相对之下十世伯礼———十五世绵基公,中间少了四世四代人。
按历史资料和各地族谱合参后经考证
我个人认为如下是揭西蔡氏脉系才正确可考的世系
一世祖福粤公→二世祖星兴公→三世祖寿传公→ 四世祖若霖公→五世祖定天公→六世祖蒙吉公→七世祖喜公→八世祖显益公→九世祖诗公→十世祖伯信(性)公→十一世祖君金公→十二世祖贵兴公→十三世祖偏脑公→十四世祖潮海公→十五世祖绵基公→十六世祖程源公→十七世祖朴叟公→十八世祖神泉公。(十五世祖绵基公于明洪武十三年甲子岁公元1381-11-13日生于程乡石窟都一阁徐溪村、于明永乐廿二年甲辰公元1424年生二世祖程源公,程源公因雅好山水历观名胜,在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岁公元1477年与弟贵龄公从程乡来下居尖田尾开基创业享寿63岁,蔡姓移居河婆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伯信公是打铁的五华小都打铁地方至今还在,而伯礼公是读书人、早世,程源公(贵良)、同源公(贵龄)兄弟两人都是打铁的。
以上如考证有误,请各位宗亲及时告知,须提供更多资料共同研究和论证。
清代陶村贡生陶涤曾有诗云:“岩前芳草绿溪喧,是处桃源别有源。不见当年余相国,麒麟高冢卧荒原。溪流一带水潺湲,自昔家声与共喧。近来种遍陶潜柳,不见桃花满树繁。”诗中所讲的就是现在桃溪镇驻地陶村当年的情景。
世居桃源宗五柳
桃溪古系丽水之二十七都,环溪风光宜人,有桃千树而故名桃溪,北距县城约30公里,村周围群峰环绕,丘陵绵延,山清水秀,古木葱葱,桃源乡情,民风淳朴。村居五山中间,有五龙抢珠之形胜,桃溪南边饭甑坛与北峰后龙山对峙,西为石景山,东则田龙岗和景公岩齐辉。
陶村在元代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均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属宣平县,民国属宣平县。现为桃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武义最大的行政村,由陶村、西山下、下库王三个自然村组成,共1350户3600余人。村民以陶姓为多,桃溪陶姓约占全村姓氏之40%左右,次为王、郑、邹、徐四姓,全村人口姓氏共有71个。陶氏源出有二,一以地名为姓,《姓苑》载:上古有陶唐氏,居于陶邑(今山东宛陶县西北),其后乃有陶氏;二以职业及官职为氏,《左传》载: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元和姓纂》载:周初,虞忠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遂有陶氏。历史上陶姓出过很多名人,如先祖第15代孙陶侃(259--334),东晋庐江寻阳人,字土行,大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第18代陶渊明(376--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前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他是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由于陶侃、陶渊明相继登仕,著名当世,世居浔阳,陶氏遂以浔阳为郡望。浔阳郡,晋代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桃溪陶氏分东陶和西陶,东陶指街路片和上下畈心等居民,西陶指西山下村的陶姓。追溯他们的始祖都是陶渊明,又都从处州缙云县而来,只是迁徙时间不同,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祖宗的名字都叫陶善。桃溪东陶的陶氏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始祖六评事,名善,字孝良,由处州缙云县陶滩析派而来。《桃溪东祠陶氏宗谱》云:“桃溪陶氏宣阳之世家也,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宋政和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即女婿)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陶善因其父亲官“评事”,故以官称名,余太师女为驮娘,生六子。余太师即陶涤诗“不见当年余相国”中的“余相国”,其为宋代人,何以在桃溪,死后又墓在延福寺西侧山坡,因缺史料,已无从考证。其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至今“余太师”一名在陶村仍口口相传相当有名气,因为他毕竟是陶氏先祖的姻亲故旧。而西陶由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从处州陶山迁徙而来,始祖陶善。
桃溪的第二大姓王氏,主要分布在陶村的下街头和上畈心片。王氏家谱迁徙时间未有记载,仅得知原二十六世崇进公迁徙丽水陶山,后来九星九皇兄弟二人分居后,长者九星公迁今乌石后村居住,为本族始祖。九皇公仍居丽水。九星公迁乌石后,形单影只,筚路褴褛,白手起家,在深山峻岭荒无人烟的山间,披荆斩棘,开垦田园,兴建屋舍,艰苦创业。六世时,纷纷外迁,鼎林公迁居陶村,鼎灏公继子佛林迁居项弯村,独立建祠,并陆续迁往西塘、下库王、西云岗等村。
桃溪郑氏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从午溪(柳城曹门)迁来,故午溪郑氏为大宗,桃溪自称郑氏为小宗。午溪始祖郑如岳,其十八世孙郑源之父郑镛生四子,溁、泽、濎、源。前三子居午溪,惟第四子源成为桃溪郑氏始祖。《桃溪郑氏宗谱》收有明代成化丁亥(1467)刘云叙的一篇序:
处州一府十邑,闻于天下。宣慈白马山午溪郑如岳居第在焉,著在《栝苍志》。宋欧阳公修,为郑氏撰谱,自桓公始,隐耀昭然。所谓谱者,著录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郑氏族谱以午溪名之,又名桃溪者,由午溪之分为小宗谱,效先世南郑、北郑义也。
午溪郑如岳公之十八世孙,讳源,字立本者,为桃溪之始祖。初在午溪好读书,尚礼让,循循孝悌,青年蜚英。于是,应和乡桃溪陶公永韶氏,家殷,惟一女,闻其贤,欲赘为婿。父镛遣之曰:“今桃溪之陶,为汝外家,往奉养之如吾可也。”遂事陶,欢乐、葬、祭、哀,慕过于礼。立身好古,利济于人,培养植德为子孙计。槐溪王公原彩,高而敬之作林下,文人歌以写其行实,著在谱中。享年七十有三,临终易箦,谓子棨曰:“吾欲易郑姓,以继陶。弗当以娶陶也,既娶陶,则陶犹吾父母。孔子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父母天地也,其可废其一乎汝今而后以陶外祖,与郑世世合祠,而祀之庶不忘吾继祀报本之意。”
棨贤能,敬承继道,斵琴积书,综理质直,好义行仁,家声益振。
嗣子爆,字尝茂,而善缵之德,益茂盛。利物济人,恭谦信义,士气凛然。署其门曰:“誓笔不题僧道疏,积书惟教子孙儒。”又曰:“门无俗,辙清如水,家有藏,书富似春。”贤者嘉之。自唐以来,罕此高致。诗礼流芳,遐迩向慕。成化丁亥(1467)云诣其宅,甲第翚飞,林泉环列,挹光霁如。旧识见其三子,曰墀,曰圭,曰城。端庄英俊,崇儒雅富书画,俾序画册,题林泉十二景,间出桃溪之谱,曰:“吾祖父行义若是,为我序之郑氏前谱,午溪者名公序之详矣,今桃溪之谱,谱小宗也。”因其言而述之,匪敢曰文也,于是乎书。
自郑源成为“陶家”的女婿之后,所生子女也姓陶,到郑源临终前,他要求儿子改回姓郑,遵循儒家的“事父母如事天”的伦理,并要儿子视陶祖宗如郑祖宗一样,不要忘本。桃溪郑氏的由来有着非常人性化的变易,而他的后代爆及爆的三个儿子成长后个个谨遵孝道、读书教子,成为郑氏史上一段佳话。
邹姓居民大部分在陶村的后山脚靠北一侧,称“邹家”。邹氏宗祠坐东朝西,明间檐柱上边沿刻石记载:“邹翁步洲本闽人也,自其祖父迁居吾邑山徐(陶村西北侧,约距8千米,高山小村),历有数世,至翁于同治年挈家桃溪,经营生业和□近人兼饶心计,其家益裕。今年届六旬,有子八人,皆婚配成。”北侧边沿檐柱上:“双手创宏规辛苦艰难,始深箕裘遗孙子,立孙曾绕膝致足乐也,顷念客居极本追远无由而建,爰购地庇材独力建家祠。”其间为楹联:“闽海溯宗支千里购地建祠父作还期子述,桃溪营庙祀百被务追远极本他方何异故乡。”明间檐柱亦联:“双手创宏规辛苦艰难始得箕裘遗孙子,身肩大任经营缔造独成家庙慰祖宗。”这些记载表明,邹姓祖宗在清代中后期从福建来到高山小村山徐村,几世之后迁到桃溪定居,独力建宗祠,发展成族,几多不易。
徐姓则分别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丰年间(1851~1861)、光绪年间(1875~1908)陆续从武义履坦、永康槐树店、兰溪迁来定居。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处一村,蔚为大观,在县内村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祠堂文化”。其中陶姓3处,邹、徐、郑各1处。陶村上畈心在清朝道光年间,建起了陶氏祠堂(又称陶氏东祠)为中心祠堂,坐西朝东,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部分两层砖木结构。中堂大厅,方形石柱之上,镌梁刻柱,花团锦簇,充满富贵气。西山下和下畈心祠堂为西陶祠堂。邹、郑祠堂建在后山脚片,两座祠堂门对门,两祠仅隔约30米。徐氏宗祠坐落于徐家地段内,坐北朝南。六座宗祠建筑都为四合院,并建有既与门厅后檐相连又相对独立于门厅的戏台,牛腿挑檐,飞檐翘角。后厅明间采用台梁式构架,柱子多为截面方形抹角的石柱,前厅后檐、后厅及厢廊前檐普遍施牛腿托挑檐檩。硬山两坡顶,粉墙黛瓦,五花山墙,外墙檐下绘有壁画。
在中国古代,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建于唐宋时期。到明代嘉靖年间,“明世宗采大学士夏言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庶民建宗祠,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到了清代,宗祠大量出现,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等宗族大事,往往通过祠堂议事来完成,陶村的中心祠堂自民国时办学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供本村和外村的子弟读书求知识。
文武人才辈出
陶村人历代以耕织为治家兴族之本,重视文化教育。据不完全统计,陶村在宋、元、明、清四朝共出进士、贡生、廪生、庠生近百名,人才辈出。
陶德义(—1450),明代中期浙西南矿工起义领袖,曾与陈鉴湖一起建太平国。起义失败后解京遇害,陶村民众曾在村南水口立殿纪念,现遗址尚存。
祝凤仪(1824-1865),号韶堂,清拨贡。好学多才,作诗朴实清晰,直追唐人;对篆刻六书多所考究,镌刻图章,体式取意古拙;所作山水画,颇具米家风采。经朝考授直隶州州同,候补江苏,然未及补缺而卒。诰封奉政大夫。
祝凤梧(1828-卒缺),字峄山,号廉溪。清咸丰辛酉科拔贡,候选温州教谕。与祝凤仪为同胞兄弟,诰封五品衔,吏部官员赠诗勤勉:“静坐读书各读半日,清风明月不用钱分”。
郑树标(1840-1917),乳名元选,字锦堂。自幼爱武习艺,以120斤大刀练武受赞誉,大清同治庚午(1870)科由国学生中式第十四名武举人,为陶建勋传授武功中进士而闻名。他的120斤大刀至今还保存在陶村。
郑如璋(1859-1911)乳名挺珪,字可珍、廪生。自幼勤奋好学,与邹家箴均为一时俊秀。曾任宣平鳌峰书院山长,务本学堂主教。他悉心研究新学,致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在劝学所总董任上,筹款创设简易识字学熟十五所。为文深刻精警,著作多所散失,今存古风《鳌山怀古》、七律《宣阳八景》及《福缘桥碑记》一篇。
梅拳始祖墓群(邹氏墓群)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拳始祖墓群(梅拳圣地)位于平乡县后马庄村。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即后来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平邑(平乡县)马庄桥(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
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师祖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邹宏义被请到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根(《根源经》记载)。
邹文聚全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后,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马庄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其后,邹氏祖孙皆葬于今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邹宏义之孙邹克(传拳四方不知所归)、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继承祖父遗志,终身职业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1993年7月,“邹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长王祖武为邹氏墓群题词:“梅拳圣地”。
景区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
乘车线路:平乡县城内乘开往后马庄的小巴可达。
自驾线路:从邢台市区出发沿S325东行,大约走40公里,路南有梅花拳墓地指示牌右拐,沿乡间公路大约走4公里,向左看就能看到墓地,在马庄村村北。
邹国荣的代表作品
本文2023-12-02 12:3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