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以白、鹿两家作为线索,两个家族有何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3收藏

《白鹿原》,以白、鹿两家作为线索,两个家族有何特点?,第1张

从白、陆两家祖先的做法来看,白家祖先用勤劳、坚毅的劳动在 "木箱 "里攒钱,最终成家立业。这种精神品质一直被提倡,发财的故事也被当做佳话来传播。鹿家的祖先们虽然凭借聪明和勤奋远近闻名,开了酒楼,发了财,但都是通过不良手段学来的,并不以为耻。

自白嘉轩成为宗主以来,他以身作则,尊重和维护宗法宗族制度,倡导 "乡约",实践和倡导儒家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白嘉轩的腰身硬朗挺拔,给人一种正直、不可侵犯的感觉。他的家风是威严的、仁慈的、正统的。为了保护封建仁义道德,长子白孝文违背伦理道德,贪污腐败,被严惩于祠堂,逐出族谱。在白孝文担任族长时,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受到了赞扬。就连大街上在门口给孩子喂奶的妇女看到他都要转过身去,生怕碰到送大礼的新族长;白孝文对他父亲白嘉轩的世袭遗产情有独钟。族长以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教育制度,教育儿子要仁义,以德报怨。作为一个族长,他有一张好脸,有一颗硬心。他崇尚封建伦理道德。他对自己的儿子--长子白孝文要求特别严格,动不动就执行家法。一开始,小文以父亲为榜样,好好做人,但遇到田小娥后,性情大变,开始反叛父亲,表现出丑陋的人性。

卢子林属于一个商人,他随意管教自己的儿子。他在家里没有花太多心思。他忙于吃喝玩乐和赌博。他的儿子们都是以放养的方式长大的,并没有受到他多少影响。白嘉轩认为,作为一个元老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他只是想在白鹿村占一个位置。因此,小文小武在白鹿书院读书后,在辛亥革命期间被终止了。他们没有见过世面。

卢子林没有提前送卢兆鹏和兆海到深河村上学,然后到白鹿书院读书。成为乡镇协议后,他支持他们去西安读书。因此,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接受思想。赵鹏赵海的进步更快。

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本是同宗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从故事的演绎中更多的关注的是白、鹿两家的子女教育问题。

白嘉轩:是白家的家长,白鹿一族都首肯的族长,作为乡绅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的人物。他为人仁义宽厚,但思想传统保守,一辈子都“挺直了腰杆儿”,做事以做一个正直、体面的族长为原则。

鹿子霖:是鹿家的家长,他思想灵活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争强好胜,一辈子都跟白嘉轩明争暗斗,但好色成性,做事无原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从家庭背景来说,我们会猜测白家的孩子更出色些,但是事实上,这两家培养出的孩子却大相径庭:

一、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都成长为时代的风流人物。

鹿兆鹏从小聪明伶俐,胆子大,书读得好,后来在省城求学,接受新思想教育,有独立的思想、有才华,有追求。他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在陕西的早期***,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敢与智谋,忠于事业与理想,对革命坚持不懈,是白鹿原上反封建的旗手。

鹿兆海跟哥哥一起外出求学,他纯真、可爱、善良、有血气,接受了新式教育并接受了西方思想,他满腔的报国热情,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虽然加入的是国民党,但救国图存的理想一直未变。他忠于信念、忠于爱情,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功业不可磨灭,就连白嘉轩也称他为“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子孙”。圣人朱先生亲自送兆海的灵柩进祠堂。鹿兆海为灰蒙蒙的关中农村增添了一抹微蓝、清新、生机。

二、白嘉轩的两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灵

白孝文,本来是老实本分的,从小接受的是父亲为他安排的传统的儒家的教育思想,但是当看到兆鹏、兆海进省城接受新式教育时,唤醒了他对接受新式教育的渴望,他渴望去城里念书,但父亲白嘉轩是反对的。在父亲的旧思想禁锢下挣扎着,性格压抑又矛盾。最后在与家的撕扯、决裂后堕落,变得虚伪、狡猾。后来他抓住机遇,使用政治手腕,当了县长后,骑着高头大马,荣归故里,重登祠堂而“光宗耀祖”,继续演绎他的伪善、狠毒和手腕。

白孝武,白嘉轩最终的继承人,他坚定的秉承了父亲传下来的家族规矩。全面继承了父亲的精神本质(包括封建社会的优良传统与精神糟粕)。他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要揣摩父亲的心思,征得父亲的同意。他彬彬有礼,不苟言笑,诚实厚道但没有自我。他对农活和牲口充满兴趣且擅长,“这些牲口怎样伺弄,我看一遍就记住了”,但不喜爱读书。他是忠厚的、勤劳的,作为一个农民无疑是很优秀的。但是在新的时代,作为族长,想要领导整个白鹿村的村民,思想境界跟不上时代。

白灵(本不是白嘉轩培养的重点,他是想按贤妻良母的方向培养的,无奈从小的溺爱放纵使他对白灵管不了)因为溺爱,白灵的个性得到了自由的成长发挥,聪明伶俐,我行我素。白灵属于白嘉轩自己教育的失败,但失败的教育不一定是错误的,在挣脱了封建思想、封建家庭的约束后,白灵成长成了勇敢的革命战士。

三、两家的教育差别

总体看鹿家的两个儿子更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1、父亲的眼界不同,给子女搭建的舞台不同

白嘉轩:儿子将来继承族长身份,舞台是白鹿村,白鹿祠堂

鹿子霖:希望儿子们鹏程万里、海阔天空,舞台是万里天空

作为家里几代人是族长,白嘉轩,崇尚传统教育,他让自己的儿子们就在学堂读书,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和农学教育,继承族长之职。守好白鹿村、守好田地、守好祠堂,是白嘉轩教育的目的。

鹿家祖上曾走出白鹿原,以“勺勺客”的手艺在省城谋生,见多识广,重视读书。鹿家有一个遗训,就是鹿家子孙要读书,后人中了秀才就到祖坟上放草炮,中了举人就放铳子演大戏。就连鹿子霖也希望将儿子们培养成秀才举人,放铳子、演大戏,光宗耀祖。

2、教育理念不同,态度不同

白嘉轩坚守传统儒家教育及农学教育,对儿子们严格管制,对儿子们是“威严”的。

他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满意的,他要把自己的人生哲学传教给儿子们,把族长之位传给白孝文,他不许白孝文去城里读书,“只要学堂一天在,你就在这儿念书!”,“咱们过好咱们的日子就行了”。对白孝武“事事征求父亲的意见”感到欣慰。他虽然心里爱他们,行为上,他是“严厉”的,却几乎没有和儿子们有过亲昵的举动,他好像从小都没有抱过他们。白嘉轩的教育,让儿子们敬畏,不敢逾矩。

鹿子霖对儿子们的教育相对的宽松、自由,他让儿子们在省城读新学,接受新式教育,让儿子们按自己的喜好发展。

鹿子霖当不了族长,处处比不上白嘉轩,但是他好强,不甘心低于白嘉轩,他和白嘉轩斗了一辈子。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自己立身不正。教育上似乎没怎么管儿子,但他给儿子们选择了先进的学校,让他们在省城接受了新式教育,使得鹿兆鹏和鹿兆海能够活泼自由、积极向上的成长。他们眼界开阔,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有自己的选择,在正义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了下去。在生活上鹿子霖对儿子是温情的。无论什么情况,他都欣赏儿子,为儿子而骄傲,甚至“仰视”“赏识”儿子,当兆海为他出气,教训了岳维山后,他非常得意。他会为儿子趾高气扬。任何时候,即使儿子落难时,他也是一个温情的父亲。

3、承担启蒙教育者的素质不同

跟那个时代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年轻人要干活,孙子们小时候主要由老人带着的。

鹿家:鹿泰恒老爷子是个懂学问明事理的老人,虽没有把儿子鹿子霖教成器,却把孙子鹿兆鹏兆海教育的很好。而且,他总夸孙子比儿子强。孙子在“强”的心理暗示下,孙子们内心也强大了。

白家:由白老太太带孙子,白老太太是一个传统小脚妇女,眼界小心胸狭窄,满脑子的封建糟粕。白老太太对孝文的影响体现在,孝文受到诱惑时意志不坚定,贪婪。白嘉轩为人则太“硬”,对儿子管教也是如此,处处须在他的严格管教甚至压制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孩子的调皮捣蛋也被重罚,小孩子对父亲更多的是敬畏,缺少父子间的交流。白孝文从小形成了心理阴影。孝武则老实、规规矩矩毫无主见。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对孩子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承担教育孩子的家长的眼界,给孩子的舞台,教育的理念、态度,启蒙教育承担者的素质等……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要。

白鹿原最富有的大户是鹿家。

原本白鹿两家家产应该处于半斤八两状态,在白嘉轩他大在世时,或许白家还要稍胜一筹,大儿子白孝文分家另过后,因染上毒瘾把房子田产抵给了鹿家,这个时候的白家虽然还算得上是村里的富裕户,其实家底也已经没多少了。

白鹿原祖上是干什么的:

白家和鹿家是白鹿村中的两个大户。白家祖上就靠自己的辛苦劳动和生活节俭不断积攒下钱财从而重新置地建房,逐渐成为了白鹿村的大户。白家祖上的发家史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反而是古往今来我们先辈们的主要积累财富的方式:吃得了苦、受得了罪、管得住嘴、存的下。

鹿家祖上是名厨,以颠勺的手艺积攒下不菲的家底,并在白鹿村买地置房,临终前交代子孙不要再做伺候人的行当,要求子孙读书识字,并在后人中举后到他坟上放铳子,这也是《白鹿原》中鹿子霖常常挂在嘴边的“铳子梗”的来历。

从剧情看似乎鹿家自始至终也没有破过什么财,加之鹿子霖敛财有道精于算计,这样看来似乎还是鹿家相对有钱些。

《白鹿原》,以白、鹿两家作为线索,两个家族有何特点?

从白、陆两家祖先的做法来看,白家祖先用勤劳、坚毅的劳动在 "木箱 "里攒钱,最终成家立业。这种精神品质一直被提倡,发财的故事也被当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