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小知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1收藏

族谱小知识,第1张

                              引言

                            何谓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族谱的组成

族谱的编纂是在儒学指导下进行的,从浅层次上看反映了祖宗崇拜,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儒学思想的反映。族谱,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莹、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1谱名

阐明本族的姓氏和堂号、续修次数等问题。以民国版《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为例,在封面上即写明本谱由发源于江津的王氏族人续修,重修时间为乙酉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其中,江津是地名,汉鼓山王氏则是堂号。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汉鼓山王氏祠堂,是太原王氏迁居到江津的始祖——王千一之子在父亲的墓旁不远处所建。

                          2谱序

谱序又叫卷首语,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关于本族的记述。谱序的内容大多是论述纂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历次修谱的情形、本次修谱的缘起和本姓本族的源流等。而外姓名流所作的谱序,则注重儒家道德伦理的宣扬,强调敬祖宗、辨昭穆、孝祖先等。谱序的作者包括各色人等,有的是本族之人,有的是社会名流,也有的是当地的地方官员。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主要阐述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例如,1774年在续修《孔子世家谱》时,衍圣公府颁发的谱例共有34条。如入谱规矩,出谱规矩,立传规矩等。

入谱规矩。 一般来说,族谱在收录族人时,并不考虑他的贫富贵贱、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是同一祖宗的子孙,只要不违犯国法、家规等硬性要求,都能入谱。

出谱规矩。 主要针对犯罪、出家的族人,要从族谱中移除。

立传规矩。 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对其德行、功业、学说等进行记录,供后人学习。

                            4谱论

谱论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和方法等加以发表和阐述。在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也很关注续修族谱。例如,清代的顺治皇帝指出续谱的目的在于强化孝梯思想,妥善处理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教训青年人不要胡作非为,让他们明白礼节,改良社会风气。

                        7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记述的是本族的来源、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之间的关系。这是宏观介绍本族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对始迁祖之前的家族情况的考证,习惯上往往会追溯到黄帝,并且会千方百计和历史名人攀上关系。这样做虽说影响了家史的真实性,但是也说明了后人对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尊崇。

                          6世系考

世系考详细记载了族中所有成员,从第一世到修谱时的最后一代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行次和子女等,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和寿数等。有的也记载本族支系的历史渊源和迁徙情况。这部分是整个族谱中最重要的、篇幅最大的部分。

                          7世系表

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有的地方会把世系表画在神轴上,逢年过节时,隆重地进行祭祀。山东高密的李氏家族,还保有这样的习惯。

                    从黄帝到始迁祖

在族谱修纂时,有些家族会把从黄帝到本族始迁祖的世系加以追溯。例如,前述衍庆堂《李氏宗谱》就罗列了从一世祖利贞到65代祖李道的世系。由于唐代之前的族谱大都已经散失,所以,这种追溯往往无法证实。

                          8字辈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一般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字,在排列时有的是四言、五言或七言,句子可长可短。字辈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据说宋太祖赵匡削曾经给赵家立了14个“范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共14个字。在族谱中,“字派”“班次”“班辈”“班行”等都是字辈的同义词。记载字辈,主要是给族人取名使用,目的是“顾名思义”,了解尊卑和亲疏。

                          9宗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处理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在《礼记》一书中,先哲指出君子建立房屋,要先立宗庙,再立马厩和库房,最后才修建家人的住所。

宗祠出现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宗庙、石室、家庙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希望子孙后世能够铭记祖先的恩德。

                          10坟莹

古人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可以庇佑后人,因此要慎择葬地。让死去的祖先入土为安,也是子孙孝梯的表现。此外,古人非常注重对祖坟的保护。在族谱编纂中,坟莹一般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内容。

                          11族规

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与家族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个体的行为,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所以,有必要用家法族规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确保家族的长盛不衰。对此,宋代儒学家程颐强调,做父亲的要从严治家,否则就会乱了长幼尊卑之序和男女内外之别。要从严治家,就必须有家法。

族规又叫家范、家规、家训、家法、宗范等,是由家族的尊长或者成员代表共同制定的,带有劝导和惩戒双重特性,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则。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伦理劝诫比惩戒更为合理。家法族规深受儒家这一思想的影响,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惩戒为辅。

此外,还包括族产、契约、人物传记、迁徙记、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捐资人名、领谱字号、续后篇等内容。

              族谱可以回答“灵魂三问”

我是谁?族谱的世系表可以回答。

我从哪里来?从族谱的迁徙记可以得到答案。

我要到哪里去?从族谱中的族规(家训)可以找到做人的目标。

                    千年族谱盼新生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种族传承,就会有族谱。在美国,有十三位总统有爱尔兰血统,包括罗斯福、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等。而爱尔兰斋美国人大约有3700万人,在美国3亿人口中占据1/10。尽管只有大约31%的爱尔兰血统,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非常珍视它,希望它可以为自己的竞选提供帮助。

在当代,外国也有很多家谱网站。例如,奥巴马的爱尔兰血统就是由英国的家谱网站发现的。1850年,爱尔兰面临着严重的土豆大饥荒。那一年,有个名叫法尔蒙斯·基尔尼的爱尔兰青年和姐姐、姐夫一起逃到美国俄亥俄州,接收了亲戚的房产。后来,他结了婚,并生育了10个儿女。奥巴马的母亲安·杜汉就是基尔尼的后代之一。所以,法尔蒙斯·基尔尼是奥巴马的五世外祖父。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2011年5月,奥巴马前往爱尔兰中部奥法利郡的小镇莫尼高尔“寻根”。

而在现代化的中国,也一定会有族谱的一席之地。

                            —end—

PS:除关于汉鼓山王氏的内容及外,本文其余内容大多引用自《家国情怀 儒家与族谱》(岳晗著)一书,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家乘铺谍

郭氏家族所修族谱现保存在世的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谱现存有两种:一是《凫溪郭氏宗谱》,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83年)家刻本,现收藏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代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

家谱名称列表

天津郭氏家谱四卷首一卷(清)郭采轩等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四册美国

山西太谷郭氏家谱不分卷(清)郭在朝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序写本五册日本美国

黑龙江黑水郭氏家乘八卷(民国)郭克兴辑民国十四年(1925)-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北图(又一部三卷)首都图(世系录二集)历博(存世德录)考古所(存世系录)人民大学(存世系录)中央民院(六卷)南京大学(存世德录初集)日本(存乡土录)美国(四卷)注:为旗籍郭博勒氏的简称。

江苏泰县泰邑郭氏七修族谱四卷(民国)凌德玺纂辑郭明成主修民国十七年(1928)凌庆斋七凤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清道光十五年郭之兴始修。

江苏如皋郭氏宗谱十卷卷首二卷(民国)郭全富主修郭雍男纂辑民国九年(1920)懿德堂活字本十六册北图

江苏镇江润东郭氏家乘八卷(清)郭正台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诒政堂活字本八册历史所注:明崇祯三年郭汉始修,此为六修。

江苏镇江京江郭氏家乘八卷(清)郭开溎修清宣统三年(1911)续古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宁图吉林大学江苏镇江市博日本美国

江苏丹阳郭氏宗谱□□卷木刻本江苏丹阳县珥陵乡志办(存一卷)

江苏扬中郭氏家谱□□卷民国间木刻本七册江苏扬中市(0523-5109836想了解此家谱,谢谢!)

江苏江阴明威郭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郭洪祥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仁德堂刊本四册美国

浙江杭州郭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钞本二册湖北图注:书名本拟定,记事至清光绪七年。

浙江萧山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郭元鉴郭熊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敬爱堂活字本十二册河北大学浙江图杭州大学

浙江桐庐汾阳郭氏宗谱□□卷民国间木活字本浙江桐庐县档(存卷2-5、7)

浙江宁波县郭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庆湘郭谦益纂楫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六册河北大学

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郭氏宗谱二卷(民国)王怀忠郭士篑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浙江兰溪汾阳郡郭氏宗谱九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浙江兰溪县 乡会桥

浙江兰溪灵湖郭氏宗谱二十五卷(民国)郭光卿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浙江金华市文管浙江兰溪县灵洞乡不源

浙江兰溪汾阳叶院郭氏宗谱十三卷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浙江兰溪郭氏宗谱二十四卷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板桥乡下郭村

浙江东阳汾阳郭氏家谱二卷(民国)郭小弟纂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六石乡方回村注:谱始修于宋庆元年间。

浙江常山郭氏宗谱二卷(清)韩旭思重修清道光十年(183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沙帽山村注:始修于清康熙十七年(1638)黄世南。

浙江临海更楼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7-10)

浙江临海台临康谷郭氏宗谱□□卷(清)李廷铨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康谷乡西岙材(存二卷)注:谱首修于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临海更楼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郭晓峰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4、5、7-9)注:明万历九年郭达泉首修。

淅江临海台临康谷郭氏宗谱五卷(民国)陈韵裳吕调纂民国四年(1915)天台阵孟焚梓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康谷乡西忝村(存卷1-3)注:谱首修于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卷(清)郭帘青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7、10、12、17、22、27、28)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民国)郭寿祺纂民国七年(1918)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16、24、28、32)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四十卷(民国)郭华等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6、7、13、17-39)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安徽合肥郭氏宗谱八卷(民国)郭能盛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汾阳堂活字本十六册美国

安徽续溪县南开享叙堂宗谱十卷(清)许文源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活字本十册北图

安徽宿松郭氏宗谱十三卷卷首二卷(民国)郭氏族人修民国四年(1915)忠孝堂活字本十四册北图

安徽毫县郭氏宗谱十卷(民国)郭鸿诒郭文彻等纂民国十五年(1926)由义堂活字本八册北图历史所注:清光绪末郭玉珍始修。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郭柏苍等六修泯同治十三年(1874)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八册;日本美国

福建福州闽中郭氏支谱大略不分卷(清)郭柏苍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郭氏刊本《郭氏丛刻》第一册首都图北京师大福建图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清)郭杰昌等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五册福建图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清)郭兆昌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八册福建图(二部)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郭兆昌郭则寿重修民国九年(1920)第九次重修本福建师大注:谱首修于明隆庆六年郭大韶。

福建甫田魏塘郭氏族谱不分卷附世庆堂家志清末手写本五册历史所注:清初郭绍荣始修。

福建莆田郭氏世谱志不分卷清人编旧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郭嗣蕃编民国九年(1920)修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泉州郭氏族谱不分卷(明)郭萌等修(清)郭肇汾续修据泉州郭氏钞本传钞一册福建图福建师大注:郭萌始修于明正统元年。

福建惠安汾阳奇山二房郭氏族谱(清)郭天合纂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约民国元年(1912)重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二卷(清)郭章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二册台湾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卷(民国)郭章等修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美国(存卷首、卷2上、卷5-7、9、12、16)

福建南靖郭氏族谱及地契清道光十五年(1835)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漳州澎湖郭氏流传派家谱(清)郭朝勋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一卷(明)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钞本一册日本美国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偌等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木活字本江西图(三部皆不全)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清)郭士杰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7、10、11、14)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清)郭士杰撰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0、11、20)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民国)郭安澜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2、13、21)

山东历城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绍庭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一册美国

山东潍坊郭氏族谱八卷(清)郭见龙等重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辽宁图注:记事至清嘉庆十九年。郭一琪首修于康熙二十六年。

山东潍坊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阮容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辽宁图注:记事到清同治十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郭一琪首修。

山东滩坊郭氏族谱不分卷郭苗由修。刊本十册科图

河南开封大粱郭氏世谱□□卷民国石印本南开大学(存世系一册)

河南新乡郭氏族谱十二卷(民国)郭荃阶郭庆云续修民国四年(1915)刻本河南大学(不全)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首四卷(民国)郭子秀郭席珍等续修民国十六年(1927)刻本湖北新洲县辛冲镇四岗村注:清光绪十五年郭可第郭平衡等创修。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民国)郭云汉续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湖北新洲县凤凰乡郑家围村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四十卷首十四卷(民国)郭启爱郭可裕等四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三店村注:清道光四年郭春亭创修。

湖北新渊郭氏宗谱四卷首二卷(民国)郭存瑜郭宗林等创修民国二十三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湖北浠水汾阳郭氏宗谱□□卷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湖北浠水县博(存卷1、2)

湖北浠水薪水郭公家乘摘录不分卷民国桐凤楼钞本一册湖北图

湖南郭氏族谱□□卷首三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印本湖南图(存卷首中)注:该族散居沅江、益阳、汉寿等地。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河头郭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活字本湖南图(存七册)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沙头郭氏九修族谱〔汶祖房道支〕〔分兴仁、兴让两支〕点颔堂编印〔兴仁分下有共四卷,四至七卷,十八派至二十三派〕〔兴让分下有两卷,八至九卷,十一派至二十三派〕

湖南湘潭郭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郭孝成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汾阳堂排印本广东中山图(缺卷15上)注:清乾隆三十四年郭速衢首撰。

湖南湘潭上湘石屋街郭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郭葆鹤郭良礼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十一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郭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清)郭然卓纂(序)清道光四年(1824)文美堂刻本湖南图(存卷l)

湖南湘乡油榨铺郭氏读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再中郭春阐修郭德享郭年延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二

湖南湘阴郭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嵩焘编清咸丰七年(1857)刻本辽宁大连市图(存5卷)上海图美国(缺3卷)注:清道光三年郭世俘、郭谆世创修。

湖南永兴长乐郭氏六修族谱不分卷(清)郭大聪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世德堂活字本六册历史所

湖南麻阳郭氏族谱十三卷首二卷(民国)郭元勋郭昌明总纂民国五年(1916)刻本历史所

湖南沅江郭氏续修支谱十二卷清光绪三年(1877)张善哉活字本湖南图

湖南沅江沅邑汾阳郭氏四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郭达全郭端午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汾阳堂活字本湖南图

广东番禺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富谦重编清光绪五年(1879)钞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番禺郭氏怀江房谱不分卷(民国)郭成辉郭全带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潮州郭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十六年(1927)潮州梁永昌印本一册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中山香山郭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郭凤辉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一册

北图上海图注:封面、书签题《中山良都竹秀园郭氏家谱》

广东中山郭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郭月朋郭梓南等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广东中山市档

广东中山郭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郭尚媛监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治本堂刊本十六册美国

广东南海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杖蒲编清宣统元年(1910)钞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大埔郭氏族谱二卷(民国)郭惠南等修民国十八年(1929)刊本一册美国

四川泸县丁市霸郭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郭锡文修民国十七年(1928)泸县郭氏石印本二册南京大学

四川安岳郭氏族谱三卷(民国)郭祖彤续修民国间木活字本二册四川图注:郭文锦首修于清乾隆年间。

四川资阳郭氏家谱三编四卷(民国)郭希振续纂民国二年(1913)修民国十一年(1922)资阳郭氏家祠石印本四册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隆昌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光壎等续修清宣统二年(1910)排印本四册南开大学四川图注:始修于康熙五十六年,此为四修。

台湾澎湖郭氏流传派家谱不分卷(清)郭朝勋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美国

凫溪郭休宗谱不分卷(明)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家刻本一册北图

五谷溪郭氏族谱序(清)郭文良郭文玺等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钞本一册台湾

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册末三册(清)郭培由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十四册北图

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册末三册(民国)郭励孚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十四册北图

雉水郭氏宗谱二十三卷(清)郭先培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汾阳堂活字本二十册北图

郭氏族谱一卷(清)郭通磐纂修稿本山东图

汾阳郭氏八修宗谱十二卷(民国)郭衷棠等主修郭衷儒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崇本堂刻本十册湖北图

郭氏族谱四卷(民国)郭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排印本四册四川图

郭氏副使祠宗谱不分卷(民国)郭彤纂修民国石印本一册四川图

郭子仪家谱不分卷石印本四册上海图

郭氏宗谱□□卷油印本江苏丰县博(存一卷)

江苏扬中市新坝镇原郭家埭郭氏家谱郭顺智纂修(2002年)铅印本一册

你可以访问史氏春秋!!网

http://wwwsscqwnet/

在那里寻找你们本家家谱

实际最好的办法到你老家找,一般老族长都有家谱,如果他们没有的话,在网上找意义不大,属于舍本求末!!!

全国家谱调查统计了一下各地图书馆保存的你们的家谱,我觉得对你意义不大-----因为那很可能是别家的!!

天下一姓未必一样

下面是一些收藏记录,以上海图书馆为多

来源上海图书馆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上海图书馆及全国家谱调查录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怀义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钟诱修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四册 国图(存十六卷)吉林大学(存十七卷)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钟诱编味古堂钞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 (清)马钟诱编钞本 三册 国图

河北大城·马谱一幅马日兴纂钞本河北青县崇仙镇野儿屯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德潜等八修 清咸丰十年(1860年)唏眩堂刊本 四册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钅荣)(王步)等九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睇眩堂活字本 四册附二册日本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马春晟 马春垌等十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马步瀛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四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注:明成化二十二年马思聪始修此为八修

河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毓椿 马斡臣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山西·介休县张兰镇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山西介休县张兰镇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 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5655——56 辽宁本溪马氏谱单一卷 辽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

辽宁马佳氏族谱四卷图一卷 (民国)马延喜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京华印刷局排印本 五册 国图(二部)历史所 北京大学中央民院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注:始修于 清道光二年此为三修

辽宁朝阳马氏谱单一卷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瓦房子镇马台子村 族里旁支一系至黑龙江绥化 ;奉祖宗马公宗选,传明末清初入关,武将出身;宗族马氏原为单字名,后改为双字名,辈分字号居中;族内辈分现取:春朝玉凤井,文连永得洪。本支族内辈分上至“朝”自辈,下至“连”字辈,世居三百余户 吉林·马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广菜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写本 一册日本 美国

吉林永吉·马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马双春撰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一册吉林 吉林市图

族谱小知识

                              引言                             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