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阳贺氏族谱序》之我观(原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1收藏

《峄阳贺氏族谱序》之我观(原创),第1张

公元壬申年六月下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峄阳贺氏宗亲现在手中的族谱,极有可能是1992年6月下旬修订而成的族谱。其实越是古老的族谱,“含金量”越高,但是“失传度”也会越高。

1992年版的《峄阳贺氏族谱》,作为一套丛书,它必然要由名人来作序。这个名人会是谁呢?是贺敬之部长吗?不是。是贺茂之将军吗?也不是。他到底会是谁呢?顾鼎臣是也。顾鼎臣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受贺泰的委托,他欣然为《贺氏世谱》作序。《峄阳贺氏族谱》和《贺氏世谱》一脉相承,同属一“序”,只不过在时空的界限上,竟然是一段浩瀚了500余年的历史长河罢了。

“夫家,犹国也。”家如同国一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之有史,家当有谱。”一个国家必定会有它的历史,一个宗族确实应当有它的家谱。“国史所以昭治乱兴亡之事,家谱所以明世系尊卑之分。岂可宗族而无谱焉?”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用来显示治乱兴亡的事情。家谱可以用来表明世系尊卑的区别。宗族怎么可以没有家谱呢?“予观洞庭东山贺氏之谱,系己未进士道御史少参公泰所辑也。”我看了洞庭湖东山贺氏的族谱。它是由己未科进士、朝廷监察御史贺泰编辑的书卷。

“本贺氏之先出于庆父,后改为贺氏,居于会嵇。至唐贺知章已五十余世矣。知章之后分居吴,吴之后徙居卫州。卫州之族繁伙。”这个贺氏最先出于庆父这个人物。后来因避讳而改“庆”为“贺”。他们在越地会嵇(今浙江绍兴)居住。到了唐代的贺知章,已经是五十余世了。贺知章的后人分居在吴地(今江苏苏州)。 吴地的贺氏又迁徙到了卫州(今豫北境内)。在卫州,贺氏人口众多。“中原贺氏”,由此天下闻名。

“宋元佑间名铸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孙也。方回仕归复居于吴,之族又繁。今东山之始祖伯一公兄弟,系方回四世孙也,于建炎间又迁居洞庭之槎湾。故少参公断为东山之始祖也。”宋朝的元佑年间,有一个叫贺铸的诗人。他的字是方回,是贺知章的十世孙。贺铸晚年辞官归隐田园,又来到了吴地居住。因此这个地方的贺氏又繁多了起来。现在的东山贺氏的始祖伯一公兄弟,是贺铸的四世孙。在建炎年间,他们迁居到了洞庭湖的槎湾村,并且以此为“世外桃源”,延续着生命的烟火。贺铸由此断定,伯一公兄弟是东山贺氏的始祖。

“今东山之族枝叶畅茂,甲第联绵,实世守耕读,他姓非所及也。”现在的东山,贺氏再起,宛如枝叶旺盛繁茂。进士接二连三地金榜题名。他们确实都是世间坚守耕读文化的饱学之士。这是其他的姓氏所不能达到的理想的高度。

“少参公重修谱牒参稽考定,使后世子孙明先世之根本,辨后来之亲疏,而使族中亲亲之谊无失也。”贺泰担任少参的职务。他重新修订家谱,可以让后世子孙明确先世的根本,能够辨别后来的远近,从而使宗族中的很亲密的友谊没有丢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还要识别后来的去向。

“要非公之重伦敦睦而能若是乎,予不才,亦叙弁首,而后之贤哲当遵守尔贺氏之先贤也哉。”要不是贺泰重视伦理、亲善和睦,我也不会有什么才华。今天斗胆写篇“序”,希望那些后来的德才兼备的贺氏子孙,你们一定要遵守先辈的遗志,勤耕苦读,光宗耀祖。

“明正德元年丙寅岁春三月朔日。”这篇“序”,写于1506年的春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月之计在于“朔”,一书之计在于“序”。此三位一体,莫非天意不成?莫非美差不成?

“赐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年,眷弟顾鼎臣撰。”正好这一年,顾鼎臣以状元及第的身份入驻翰林院,并且担任“修撰”的职务。“眷弟”一词,表明了读书出身的两位明朝官员的情感交集——原来,他们是儿女亲家。这可谓是《峄阳贺氏族谱》中的一大秘密。

其实,我认为,贺泰的传奇人生,主要的还不在于编撰《贺氏世谱》,而在于他和父亲贺元忠、祖父贺廉同在卯年考中进士。“三卯堂”的威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这仍令贺氏宗亲叹为观止,也让他姓文友望尘莫及。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姜姓,避帝王名讳改。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庆氏。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名讳,改为同义“贺”字。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②出自他族。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贺氏,是为河南贺氏;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均为贺;布依、撒拉、僳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贺姓。

始祖:贺纯。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迁徙 贺姓得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就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姓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姓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姓,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姓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唐朝时,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今江苏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势。宋代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时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如今,贺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为多。目前贺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七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郡望 会稽郡 秦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 汉改秦三川郡置,治所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 汉分邯郸郡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有二说:一为汉庆纯之后;二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四明堂 唐朝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会稽、河南、广平。②自立堂号:百岁、赐曲、诗文、务年等。

字辈 贺龙家谱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浙江嘉兴贺氏字行: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益阳贺氏派语:祖房嶐支旧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祖房崇支旧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嗣祁两房合派: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贺循(260-319),东晋臣。字彦先。初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南)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武康镇)令。后转侍御史,因病去职。他曾镇压石冰领导的反晋武装力量。琅邪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任太常侍、佐光禄大夫等职。与顾荣同为支持司马睿之江南士族领袖。太兴二年死,谥穆。

贺若弼(544-607),隋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书·贺若弼传》言其“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北周时,官至寿州刺史。隋初,任吴州总管。献灭陈十策,为文帝所重。以平陈有功,进位上柱国。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因居功自恃,又言时政得失,为炀帝忌杀。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赵州永兴(浙江萧山)人。武周时进士,历官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隐居。以宅为“千秋观”。好饮酒,工书法,与李白、张旭等相友善,时称“醉中八仙”。诗存二十首,多为祭神乐章及应制诗。

贺铸(1052-1125),北宋诗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河南汲县)人。徽宗时,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性豪爽,不畏权贵,好论时政、人物及理财之道。工诗文,尤长于词。其《青玉案》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人赞赏。世称“贺梅子”。著有《庆湖遗老集》。

贺一龙(-1643),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革里眼。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他与贺锦负南御、四川、湖广明军之责。1638年,义军首领大多降明,他与贺锦、马守应等转移到鄂皖边区,与贺锦、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革左五营”。1642年与李自成联合。次年,被李自成所杀。

贺锦(-1651),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左金王”。崇祯八年(1635),义军荥阳大会时,为十三家之一。转战川、湖一带。与马守应、贺一龙、刘希尧蔺养成号“革左五营”。后归附李自成。自成死,他与李过等参加抗清斗争,后从高一功入蜀,与孙可望作战牺牲。

贺贻孙,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九岁能文,称神童。明末与友陈宏绪等结社豫章(南昌)。明亡隐居。顺治初特列贡榜、荐举鸿博,皆不就。《清史稿》载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遂削发衣缁,结茅深山不复出。晚年益贫,布衣疏食无愠色。以著述自娱。有《水田居士诗文集》等。

贺长龄(1785-1850),清臣。字隅耕,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道光十六年(1836)任贵州巡抚。治黔九年,“振兴文教”,普设“书院义学”(《清史稿》)。又劝民拔除**,改种木棉,有政绩。迁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后以镇压回民起义不力,被革职。

其他贺姓名人有东汉官吏、贺姓始祖贺纯;南朝陈诗人贺循;隋民间琴师贺若弼;明建筑管理专家贺盛瑞,医学家贺岳等。近当代贺姓名人有革命家贺龙、贺昌,军事家贺炳炎,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诗人贺敬之,作家贺宜,作曲家贺绿汀,书画家贺天健,话剧导演贺孟斧等。

贺氏起源:

源起主要有二:①出自姜姓,避帝王名讳改。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庆氏。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名讳,改为同义“贺”字。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②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数民族。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均为贺;布依、撒拉、僳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贺姓。

迁徙:

贺姓得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就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姓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姓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姓,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姓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唐朝时,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今江苏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势。宋代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时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如今,贺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为。目前贺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七位。

郡望:

会稽郡 秦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 汉改秦三川郡置,治所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 汉分邯郸郡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有二说:一为汉庆纯之后;二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堂号:

四明堂 唐朝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会稽、河南、广平。②自立堂号:百岁、赐曲、诗文、务年等。

字辈:

贺龙家谱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浙江嘉兴贺氏字行: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益阳贺氏派语:祖房嶐支旧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祖房崇支旧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嗣祁两房合派: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名人:

贺循(260-319),东晋臣。字彦先。初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南)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武康镇)令。后转侍御史,因病去职。他曾镇压石冰领导的反晋武装力量。琅邪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任太常侍、佐光禄大夫等职。与顾荣同为支持司马睿之江南士族领袖。太兴二年死,谥穆。

贺若弼(544-607),隋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书·贺若弼传》言其“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北周时,官至寿州刺史。隋初,任吴州总管。献灭陈十策,为文帝所重。以平陈有功,进位上柱国。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因居功自恃,又言时政得失,为炀帝忌杀。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赵州永兴(浙江萧山)人。武周时进士,历官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隐居。以宅为“千秋观”。好饮酒,工书法,与李白、张旭等相友善,时称“醉中八仙”。诗存二十首,多为祭神乐章及应制诗。

贺铸(1052-1125),北宋诗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河南汲县)人。徽宗时,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性豪爽,不畏权贵,好论时政、人物及理财之道。工诗文,尤长于词。其《青玉案》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人赞赏。世称“贺梅子”。著有《庆湖遗老集》。

贺一龙(-1643),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革里眼。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他与贺锦负南御、四川、湖广明军之责。1638年,义军首领大多降明,他与贺锦、马守应等转移到鄂皖边区,与贺锦、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革左五营”。1642年与李自成联合。次年,被李自成所杀。

贺锦(-1651),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左金王”。崇祯八年(1635),义军荥阳大会时,为十三家之一。转战川、湖一带。与马守应、贺一龙、刘希尧蔺养成号“革左五营”。后归附李自成。自成死,他与李过等参加抗清斗争,后从高一功入蜀,与孙可望作战牺牲。

贺贻孙,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九岁能文,称神童。明末与友陈宏绪等结社豫章(南昌)。明亡隐居。顺治初特列贡榜、荐举鸿博,皆不就。《清史稿》载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遂削发衣缁,结茅深山不复出。晚年益贫,布衣疏食无愠色。以著述自娱。有《水田居士诗文集》等。

贺长龄(1785-1850),清臣。字隅耕,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道光十六年(1836)任贵州巡抚。治黔九年,“振兴文教”,普设“书院义学”(《清史稿》)。又劝民拔除**,改种木棉,有政绩。迁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后以镇压回民起义不力,被革职。

其他贺姓名人有东汉官吏、贺姓始祖贺纯;南朝陈诗人贺循;隋民间琴师贺若弼;明建筑管理专家贺盛瑞,医学家贺岳等。近当代贺姓名人有革命家贺龙、贺昌,军事家贺炳炎,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诗人贺敬之,作家贺宜,作曲家贺绿汀,书画家贺天健,话剧导演贺孟斧等。

贺氏起源:

源起主要有二:①出自姜姓,避帝王名讳改。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庆氏。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名讳,改为同义“贺”字。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②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数民族。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均为贺;布依、撒拉、僳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贺姓。

迁徙:

贺姓得姓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就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姓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会稽贺姓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姓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姓,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姓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唐朝时,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今江苏徐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姓已呈大批北上之势。宋代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姓已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时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时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时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时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时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时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时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明清以后,贺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如今,贺姓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为。目前贺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七位。

郡望:

会稽郡 秦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汉庆纯。

河南郡 汉改秦三川郡置,治所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广平郡 汉分邯郸郡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支贺氏开基始祖有二说:一为汉庆纯之后;二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堂号:

四明堂 唐朝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会稽、河南、广平。②自立堂号:百岁、赐曲、诗文、务年等。

字辈:

贺龙家谱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浙江嘉兴贺氏字行: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益阳贺氏派语:祖房嶐支旧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祖房崇支旧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嗣祁两房合派: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名人:

贺循(260-319),东晋臣。字彦先。初任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南)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武康镇)令。后转侍御史,因病去职。他曾镇压石冰领导的反晋武装力量。琅邪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任太常侍、佐光禄大夫等职。与顾荣同为支持司马睿之江南士族领袖。太兴二年死,谥穆。

贺若弼(544-607),隋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书·贺若弼传》言其“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北周时,官至寿州刺史。隋初,任吴州总管。献灭陈十策,为文帝所重。以平陈有功,进位上柱国。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因居功自恃,又言时政得失,为炀帝忌杀。

贺知章(659-744),唐诗人。字季真,赵州永兴(浙江萧山)人。武周时进士,历官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隐居。以宅为“千秋观”。好饮酒,工书法,与李白、张旭等相友善,时称“醉中八仙”。诗存二十首,多为祭神乐章及应制诗。

贺铸(1052-1125),北宋诗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河南汲县)人。徽宗时,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性豪爽,不畏权贵,好论时政、人物及理财之道。工诗文,尤长于词。其《青玉案》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人赞赏。世称“贺梅子”。著有《庆湖遗老集》。

贺一龙(-1643),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革里眼。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他与贺锦负南御、四川、湖广明军之责。1638年,义军首领大多降明,他与贺锦、马守应等转移到鄂皖边区,与贺锦、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革左五营”。1642年与李自成联合。次年,被李自成所杀。

贺锦(-1651),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别号“左金王”。崇祯八年(1635),义军荥阳大会时,为十三家之一。转战川、湖一带。与马守应、贺一龙、刘希尧蔺养成号“革左五营”。后归附李自成。自成死,他与李过等参加抗清斗争,后从高一功入蜀,与孙可望作战牺牲。

贺贻孙,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九岁能文,称神童。明末与友陈宏绪等结社豫章(南昌)。明亡隐居。顺治初特列贡榜、荐举鸿博,皆不就。《清史稿》载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遂削发衣缁,结茅深山不复出。晚年益贫,布衣疏食无愠色。以著述自娱。有《水田居士诗文集》等。

贺长龄(1785-1850),清臣。字隅耕,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道光十六年(1836)任贵州巡抚。治黔九年,“振兴文教”,普设“书院义学”(《清史稿》)。又劝民拔除**,改种木棉,有政绩。迁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后以镇压回民起义不力,被革职。

其他贺姓名人有东汉官吏、贺姓始祖贺纯;南朝陈诗人贺循;隋民间琴师贺若弼;明建筑管理专家贺盛瑞,医学家贺岳等。近当代贺姓名人有革命家贺龙、贺昌,军事家贺炳炎,毛泽东夫人贺子珍,诗人贺敬之,作家贺宜,作曲家贺绿汀,书画家贺天健,话剧导演贺孟斧等。

、《亚洲雄风》…张藜词 徐沛东曲

 2、《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 秦咏诚曲

 3、《南泥湾》…贺敬之词 马可曲

 4、《东方之珠》…罗大佑词曲

 5、《我的祖国》…乔羽词 刘炽曲

 6、《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 阎述诗曲

 7、《共和国选择了你》…瞿琮词 宁林曲

 8、《映山红》…陆柱国词 傅庚辰曲

 9、《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

 10、《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贺姓起源:

贺姓,分会稽贺氏,河南贺氏和其它少数民族贺氏。

会稽贺氏来源有二:

一是源于姬姓,为吴王僚之子庆忌之后。《会稽先贤传》记载,唐中期以前官谱所载,不少贺氏家谱如北宋词人贺铸家谱也如此记载;

二是源于姜姓,为齐相国庆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书籍如《元和姓纂》所载,部分贺氏家谱所载。

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氏改为汉姓贺氏,此乃鲜卑贺氏之起源。鲜卑贺氏现在也已经汉化为汉族,称为河南贺氏。另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姓贺的。

贺姓, 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贺氏又是一个年轻的姓氏,得姓时间不足一千九百年。贺氏从得姓始就是会稽世居大族和江南士族。历史上贺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的贺齐、贺邵、贺循、贺知章、贺龙、贺国强等。贺氏是礼学世家,贺循、贺道力、贺道基、贺道养都以礼学闻名于世,贺循被称为当世儒宗。

——摘自《》

先说结论,我认为现代最好的的三名诗人分别是:胡适、戴望舒、穆旦。参考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当代最好的的三名诗人分别是:贺敬之、顾城、西川。参考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徐敬亚《现代主义诗群大观》

首先,诗歌这个文体,历来因为欣赏水平、鉴赏方式、个人喜好而评论不一,甚至有些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化倾向,就古人的诗而言,存有量灿若星子,然而被人公认为好诗的大抵可数,而被公认并不代表被个人所欣赏,这也与诗歌自身的表现方式以及个人欣赏有关了。中国新诗问世百余年,历经众多政治文化考验,得存名姓者也不过凡几,是以大多都算是经得住考验的,从这么多人中拎出来三个,未免勉强。

其次,排名一事,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就算是按照对于诗歌做出的贡献等方面来说,也难免会有所偏颇。那么按照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史的意义来理清脉络的话,我们按照以下方面来进行一个简单的评判,还算勉强可以得出个结论:

1、 对于诗歌发展的促进作用

2、 能够被当做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3、 具有公认的文学史地位

4、 其作品对于研究当时的诗歌语言发展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另外,我们还需要将现当代分开,按照现代的三个十年,当代的三个十年来进行划分,更容易得出结论。

1、 胡适(1891 -1962)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首创者,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该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而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白话文浪潮。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虽然这首诗用词、意境都一般,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算是诗。然而胡适依旧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合为《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由此奠定了胡适新诗奠基人之实。

同时代的创造社的郭沫若等,湖畔派的冯雪峰等,新月派徐志摩等,抒情派李金发等,冯至等人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参考观赏意义。

2、 戴望舒(1905 -1950)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诗坛领袖'。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后《雨巷》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影响了无数青少年。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同时代中国诗歌会的穆木天等,汉园三诗人也有重要参照意义。

3、 穆旦(1918年—1977年)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他的诗歌风格晦涩,意象新颖,标志着现代诗派对于含蓄追求的极致,并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对之后的朦胧派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

《古墙》

一团灰沙卷起一阵秋风,

奔旋地泻下了剥落的古墙,

一道晚霞斜挂在西天上,

古墙的高处映满了残红。

古墙寂静地弓着残老的腰,

驼着悠久的岁月望着前面。

……

同时期七月派的胡风、艾青等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至于当代最好的三位诗人:一、贺敬之(1924- )

建国后一直到朦胧诗派之前,政治抒情诗——中国历史的产物,算是诗歌的一个主要方向,其中以贺敬之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意义,他的《放声歌唱》,《回延安》等,以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了时代的磅礴生机与强烈的力量蕴含,表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

同时代可参照归来诗人艾青等。

二、顾城(1956—1993)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被称为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顾城诗集》、等。顾城被称为 "童话诗人"。质朴纯真作为他的诗歌的最主要的特征,他的意象充满了生命力的表现,细腻、准确,极富韵味和感染力。他的纯真的诗中,却也有着成年人的忧伤,这是使人敏感心灵所必然会表现出来的。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同时期可参照朦胧诗派舒婷、北岛、海子、江河等人。

三、西川(1963- )作为第三代诗人,西川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先锋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出版诗集有《虚构的家族》、《大意如此》、《西川的诗》。作为学院诗人,他的诗不太注重体制,有散文化倾向,他的诗歌思考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现状,关于灵与肉的冲突,让平常生活陌生化,去寻找诗歌的本质。

《虚构的家谱》

……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以上所选人物只是凭着一己想法所写,这个排名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可以参照《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中国诗学》等书来进行一个自我感知。

《峄阳贺氏族谱序》之我观(原创)

公元壬申年六月下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峄阳贺氏宗亲现在手中的族谱,极有可能是1992年6月下旬修订而成的族谱。其实越是古老的族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