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可有个地方叫“白马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3收藏

山东可有个地方叫“白马县”,第1张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关于白马县和其县城的所在地,在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王曰:“塞白马之津。”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名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十八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卫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汉因之,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朝代,白马县隶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一些家谱上写的“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白马县不仅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自古就有自己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邑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一些“白马县移民”居住的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白马神话传说。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先祖,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根据族谱网的数据,并没有关于河南省大张村张氏族谱的信息。

如果您是河南省大张村的张氏族人,我建议您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族谱信息:

1 询问当地年长的家族成员:您可以向家族中年龄较大的成员询问有关族谱的信息,他们可能了解一些历史传承或族谱的下落。

2 查阅地方志: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的书籍,有时会包含家族历史和族谱信息。您可以查阅相关的地方志资料,了解是否有关于大张村张氏族谱的记载。

3 委托专业的族谱编纂机构:如果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委托专业的族谱编纂机构,如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等,进行族谱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们会有专业的方法和渠道来帮助您查找和整理族谱资料。

总之,寻找具体的某一姓氏族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您坚持寻找河南省大张村张氏族谱的相关信息,希望上述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武姓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的京都也遭破坏。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受申、许、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即位,后迁到雒邑,历史上称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3、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

①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 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姓。

4、出自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5、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

① 出自复姓简化而来,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秦将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以封爵“武安”为氏,称武安氏,后简姓武。

② 出自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因而其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武疆氏,后简姓武。

6、出自其他源流。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

① 据《唐书》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② 唐代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武。

7、出自小数民族有武姓或有复姓改汉姓武的:

① 满族武聂氏、武佳氏、武库登吉氏,鄂温克族吴立西氏汉姓为武。

② 京、彝、蒙等族有武姓。

得姓始祖

武丁。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找寻,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武姓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其后再次第得到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一直是一个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大举地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其中在北方有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使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

郡望堂号

堂号:

" 鬻薪堂":鬻薪是卖柴。宋朝武行德,相貌气味,家里很穷,以卖柴为生。晋祖镇守弁门,到郊外游玩,看到行德卖柴,对他的相貌很惊讶,又见他担的柴特别重,就把他留在帐下当了侯虞。后来作战时行德被契丹俘虏,他杀了契丹的官,占据了河阳,不久归顺了汉,当了河阳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武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进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沛郡: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地。东汉时改为国。

历史名人

武 丁:商代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卷三》称:“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向西面的□方、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其中对□方作战动员的兵力,有时三千,有时甚至达五千;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获羌”、“用羌”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祭的牺牲,且数字惊人。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

武 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武 漳:文水(今山西省汾阳)人,五代后蜀著名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武 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

武 祺:元代太谷(今属山西省)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武 亿: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官任博山知县。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偃师金石记》等。

武 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武士彟: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颇多政绩,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时有冤案。公元705年,则天帝被迫让位与子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今孟津)人,北宋著名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武允蹈:宋代高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画山水,亦能诗文。有《东坡游赤壁图》等传世。

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武宗元:北宋著名画家,善画道鬼神,行笔流畅。

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1892-1941),怀安(今河北省怀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师师长,两年後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终年49年。武士敏壮烈殉国後,举国悲痛,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报道、社论和纪念文章。1984年 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乐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一通墓碑,以追悼先烈。

宗族特征

1、武姓自古多英杰,则天皇帝数第一。其打破历朝历代女子不从政之传统,为后世女子涉政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2、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

3、武姓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3、武姓字行辈份严谨,意味深长。如武懿民所修《武氏家谱》内有浙江武姓一支字行为:“善德庆美,诚信斯国。”

====================================================================

武姓宗祠通用对联

〖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平章卓识;

补阙高风。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苍,太原人,进士出身。德宗对他很器重,任为御史中丞,并对群臣说:“武元衡是真宰相器。”宪宗时,历官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因四川不太稳定,他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为政廉明,生活节俭,尽力抚慰少数民族,政绩卓著。后入朝为中书知政事,极力主张平定武元济叛乱。下联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硕,宪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兼知制诰。刚直而有气节,又官补阙(对皇帝规谏并举荐人员的官),将大用时,终因为疾恶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开国胄;

庆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个儿子,出生时掌中纹路有像个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赐他姓武氏,后曾任大夫。

嵩山高隐;

练湖著名。

白氏家谱重修序言

白氏子嗣女偶见家谱、始觉白氏家族之源远流长,先人创业之艰辛,祖辈守业之弥艰,代代传承至今之不易,由是感慨。吾数读家谱,对白氏先人油然而生敬佩,先人之睿智,先人之勤劳,先人之忠孝,令吾等后辈心生钦慕,始觉难以望其项背。吾辈先人文韬武略、诗书传世、艺高胆大,是吾辈后人学习之典范,后世子孙当以先人之才学、先人之胆识而荣耀,并发扬之,光大之。白氏先人重文才、重孝悌,至有今日白氏后人之互助互敬互爱,先人之遗风可敬可叹。

先人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东街入滇西贸易,家嗣发达,或文或武,或分列胶庠生、廪膳生,文庠生、武童生,或游洋。将得选拔,因世道变迁,历尽千般势实,脱于贼手,又得上天之保养,息星之临地,得以混沌初分,诗书继古于大厦门庭。不料大厦门庭又被贼焚烧,仅存片瓦,田园荒芜,兵戈扰乱,粮食窘迫,幸得先母日辛勤劳,弟兄苦作,遂衣食丰足,家业兴举。

吾祖夫妇齐眉,比肩而坐,常相聚首,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趣。料理家务,巨细亲操,勤俭谨守,凡先人所遗基业毫无所失,而光大之,买田宅,葺屋宇,以慰先灵启后嗣矣。族人患难相恤,同心同德,共御外侮,忠孝传家。

吾感家谱编修之久远,内容之疏漏,很多地方又语焉不详,故重续家谱,祈先人原谅后辈之无知浅陋,愿祖辈之灵光庇佑吾辈后人,使白氏家族兴旺发达,子嗣繁荣昌盛,人才辈出,是吾之心愿也。吾此次重修家谱,尚有疏漏之处,乞后人宽宥,吾心安矣。

公元二○○五年二月十六日

河南庞氏家谱第一部分总谱

住址 上辈名 子排行 本辈名 配偶 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 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 其后挨考

升荣

庞家营 普 祯 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

太平里 二房 启 祯

太平里 三房 显 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 子 九达

三世系

九达 子 赞元 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 子 庞鳌 龙氏 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 )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

地址 五世系

庙坝河 庞鳌 长 庞正规 张氏 生子二 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 庞鳌 次 庞正基 蔡氏 生子二 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

单名

正规 子 庞成 王氏 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

崇字辈

庞成 子 崇学 袁氏

八世系

崇学 长 庞郁 杜氏

崇学 次 庞全 何氏

九世系

庞郁 长 成宗 柏杨氏 子四 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 次 庆宗 子五 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 子 应宗 何氏 子一 熙

十世系

单名

成宗 长 庞轩 子一 文韶

成宗 次 庞昌 源氏 子二 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三 庞璋 子二 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 子 庞升 子二 文佩,文俸

庆宗 子 庞熙 子一 文英

十一世系

文字辈

庞轩 子 文韶 子一 任

庞昌 长 文清 方氏 子一 显(禀生)

庞昌 次 文济 陈氏 子七 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 长 文焕 陈袁氏 子四 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 次 文提 袁氏 子一 明

庞升 长 文佩 子一 栋

庞生 次 文俸 子一 树(止)

庞熙 子 文英 子二 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

单名

文韶 子 庞任 子一 世举(字福蛟)

文清 子 庞显 子一 世达

文济 次 庞化 子二 世凤(字三元),世甲(止)

文济 五 庞尊 黎氏 子二 世龙,世都(二人随母移居达州地名火风山

文焕 二 庞河 子一 世龙(号福蛟)

文焕 三 庞举 田氏 子三 世盖(去文就武钦命陕西兴安总戎)

文捷 子 庞明 陈氏 子一 世思(字及元)

文佩 子 庞栋 子一 世林(字隶元)

文英 长 庞绪 子二 世连(字仲元)世达(止)

文英 次 庞辉 子一 世敏(号仰元)

十三世系

世字辈

庞任 子 世举 子一 学秀

庞显 子 世远 袁氏 子一 学锡(葬停坝河桃树湾)

庞化 长 世凤 薛适 子一 学彦

火风山 庞尊 长 世龙 罗氏 子一 学昆(未续)

火风山 庞尊 次 世都 付氏 子二 学源,学泗(未续)

庞河 子 世龙 扬氏 子一 学质(止)

庞举 子 世盖 李袁氏 子二 学纯,学煌

庞明 子 世思 袁氏 子一 学善(葬杨子树领)

庞栋 子 世林 朱氏 子一 学熙(葬大浆池)

庞绪 子 世连 王氏 子一 学瑜(止)

庞辉 子 世敏 王氏 子一 学睿

十四世系列

学字辈

世举 子 学秀 子一 尔碧(未续)

世远 子 学锡 子一 尔钰(葬坪坝金姓宅后,妻葬平顶山大浆池)

世凤 子 学彦 子一 尔哲

世都 长 学源 张氏 子四 尔仁,尔义,尔礼,尔智(礼,智二人随母迁达州其后未能录及)

世盖 长 学纯 田氏 子二 尔翠,尔现

次 学煌 陈氏 子二 尔瞻,尔时(止)

世思 子 学善 袁氏 子一 尔尚(葬天孔堂)

世林 子 学熙 李氏 子一 葬瓦线坪

世敏 子 学睿 罗氏 子一 尔魁

学锡 子 尔钰 田氏 子二 时享,时祯

学彦 子 尔哲 子一 时全

学源 长 尔义 徐氏 子三 时兴,时盛,时忠

学源 次 尔瞻 何氏 子一 时泰

学纯 长 尔翠 冉氏 子一 时钦

学纯 次 尔现 冉氏 子三 时镏时镇,时录

学煌 长 尔瞻 陈氏 子三 时锡,时钟,时铭(与妻二人俱葬与鹅项颈,无传)

学善 子 尔尚 袁氏 子一 时乾(与妻袁氏葬竹园坝,无传)

学熙 子 尔瑶 刘氏 子六 时黄(无传)时汉,时杰(无传),时雄(无传)时早,时弟(葬冯家

坝)

学睿 子 尔魁 袁氏 子一 时望(号联陛)

十六世系

时字辈

尔钰 长 时享 孙氏 子六 习德(止)习仁(止),习礼(止)习义(止)习盛(葬西沟李子垭)

尔钰 次 时祯 罗氏 子二 习卷(与妻冉氏二人同葬与大长坡柏树坪)习资(葬钟亭坝坪上,妻陈氏葬大长坡屋后做动朝西)

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李南冲李氏宗族,系本支李姓始祖李文忠跟随其外祖考吴国宝一起于明代从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迁入。迄今五百余年。

一世祖李采生三子,长子伯章,次子伯仁、三子伯佐。宗谱依李采所生三子分列长、二、三房。自始祖李文忠,一世祖李采下延至今共繁衍二十一代,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7人、厅级干部1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2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43人,其中:硕士11人、博士2人。大多数宗亲仍然居住在河南省新县和光山县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总人口3600余人

自清代末和民国期间,因连年战乱,民众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四处逃乱觅生,而流入浙江湖州、江苏溧阳、安徽广德、江西彭泽、福建福安等地,现今约有人口1500余人。2012年前,本支宗族续谱,组织人员到上述各地查找采访,因原谱记载地址不详,日久年湮,地名变更,多次迁徙等多种原因,仅查找到400余人入谱,大多数查找未果。

因多种原因,本支李氏原老谱丢失,始祖李文忠出生何时、何地、上延列祖列宗发源何处、繁衍发展状况均无从考证。

本支李氏宗族,历史上有三次续谱,首续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再续于民国十年(1922年),三续于二00九年至二0一二年。新谱共分九卷3600页,精装16开本。新入谱在生者4200余人。原普所载堂号为《燕翼堂》,至今延用此堂号。自十三世起用宗派“德乃安邦宝,传家定克昌;汝心维远效,祖道允延长”二十字。本次续谱新拟了宗派二十字,即:“才则立世本,兰桂映华堂;博学广建树,功业兆宗光”。将新二十字并入前二十字,合并执行四十字,后世子孙辈分依序顺延。

诚请各地李氏宗亲,帮助本支李氏自李文忠以上宗亲源自何处、同根同派分布何方进行考证并提供相关线索,以便于我们与其联系和沟通,共创本支宗谱之大成;以了本支宗亲共同之心愿!QQ563679799

山东可有个地方叫“白马县”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