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洪德公玄孙承宗公世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1收藏

罗氏洪德公玄孙承宗公世系,第1张

福建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罗氏的总祖地,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孙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播迁全国,远徙海外,其分支已不可完全枚举。在四川、重庆的客家罗氏中,亦有不少支派世传为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特据相关资料,专以为文,以为寻宗线索。鉴于各地谱记不一,取舍请自勘定。

一、洪德公上源世系(景新公至洪德公)

珠系卅三世

宁化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字文新,号大庆,为仪贞公长子。生于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时。随父避黄巢之乱,由西山徙虔州(宁都)太平乡鸦鹊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居焉。卒于后周广顺癸丑(公元953年),寿六十三。葬鸦鹊林。配邬氏,生于咸通癸巳年,殁葬兴教里曹隆坊林园前。后迁葬石壁洞仙人提壶形,酉山卯向。子七:仕伦、仕伟、仕俊、仕杰、仕传、仕仁、仕仪。

卅四世

仕伦,名强修,字对山,行第一,景新公长子。生于唐乾宁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时。仕至宣教郎,宋举孝廉。曾居吉水县巷口,为起居始祖。宋开宝乙亥年殁,寿七十岁。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东山下麻油坑,王母点兵形,丑山未向。配吴氏,宁都大布人女,葬黄沙罗潭;继配吕氏,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顿麻油坑。子三:元杰、元升、元捷。

卅五世

元杰,讳振,字养晦,名先政,行二九郎,仕伦公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时。宋初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仕江南扬州刺史,调任虔州太守,即今赣州会。当其货书入广,偶遭厄,海涯不通。后欲还乡,蒙傅平章相公吩咐湾太守马公送回,辞官不仕。于雍熙甲申年八月叶琼还家。因盐铁史仪贞公所遗世系,主修家谱,督侄立行纂修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公尝在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立明世谱以垂后世。卒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寿一百二十岁。葬宁化县十二都黄土板宫前,鹅形,午山子向。配陈氏,封夫人,葬杨源社,人形,乙山辛向。继配杨氏,封夫人,葬本村宫前夫墓侧;三配李氏,葬杨源社陈氏墓侧。子六:子遵(杨出)、子遗(陈出)、子违、子建、子远、子达(皆李出)。

卅六世

子建,字鼎,行六郎,元杰公四子。生于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擢进士第世袭承事郎,官至礼部尚书。卒于景佑丁丑年,寿七十二岁。卒葬宁化县石壁村高坑,幡花龙形,丑山未向。配殷氏,继配邓氏,续配陈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广昌牛角湾,走马攀鞍形,午山子向。子二:仲太、伸太。

卅七世

仲太,讳迪,行五郎,子建公长子。生于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时。例授承事郎。卒于宋仁宗皇佑己丑年,寿六十一岁。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王氏,葬夫墓。子二:谋、谟。

卅八世

谋囗,字权周,行少七郎,仲太公长子。生于宋真宗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观己丑年,寿九十四岁。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黄氏,葬夫墓。子二:俊、杰。

卅九世

俊囗,字希贤,号秉仁,谋公长子。生于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学士。卒葬天师迳,东南向。配陈氏,合葬兴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继配刘氏葬夫墓。子二:仲权、仲柄。

四十世

仲权,字渊,号澹湖,俊公长子。生于宋仁宗嘉祐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仕至山西参军。偶遭时厄,致仕还乡。结庐对泉,潜心力学,不求仕进。士林重其名节,一时学者多师之,称澹湖先生。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乙丑年,寿八十四。葬于金坝上水,游鱼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赖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继配李氏,葬十四都虾塘。载配黄氏,葬于黄金坝。子三:安庆、乐庆、荣庆。

四十一世

荣庆,字恭,仲权公三子。生于宋元祐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廿七日酉时。为人宽洪厚重。八十高龄祝寿时,朝廷赐匾,授耆民修职郎。殁于南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享寿八十七岁。妣谢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冈,丁山癸癸向。子四:思珩、思纯、思传、思广。

四十二世

思珩,字真,荣庆公长子。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时。仕至吏部员外郎,转御史中丞。殁于南宋中宗嘉定辛巳年,寿八十八。葬上顶源罗家园,旗形,巳山亥向。配龚氏。葬上顶源黄家坪。继配刘氏,葬黄家垅,南向。子三:奉先、奉初、奉生。

四十三世

奉初,字盛贤,号仲,思珩公次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任行台仓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张氏,合葬罗家园。继配曾氏,葬夫墓。再配汤氏。子五:昌龄、延龄、元龄、宏龄、享龄。

四十四世

昌龄,讳文,字应朝,号鹤山,奉初公长子。生于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时。配曾氏,合葬罗屋背。继配欧氏,合葬夫墓。载配李氏。子三:尚古、尚崇、尚立。

四十五世

尚崇,讳史,又名崇古,字实高,昌龄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七月二十四日酉时。配谢氏,合葬罗屋背父墓傍。子三:洪源、洪德、洪敬。

四十六世

洪德公,讳用格,字必元,行五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讴歌云:“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以直言忤旨,退休林下。殁于元武宗至大乙酉年,享寿九十有五。葬宁化县城东重冈巅,大坐人形,乙山辛向。配九妻,生十八子,悉皆显达。

二、洪德公九妻十八子

●一妣,钱氏,殁葬石壁村。生女一:莺,号小乙娘。

●二妣,程氏,生子一:大一。

◎大一公,字君崇,洪德公长子。生于宋绍定壬辰(公元1232年)五月十八日酉时。考取明经进士。配曹氏,讳大娘,生于宋端平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未时。因避蔡九五之乱,自宁化石壁故居迁入广东大埔湖寮。考妣合葬大埔县高桥杭,丑山未向。继配梅氏,生于宋端平乙未年,殁葬夫墓处。生子三: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乾元)。裔居大埔、丰顺、兴宁、梅县、河源、惠州、英德、清远、阳山等县。

●三妣,古氏,生二子:大三、仲五。

◎大三公,派名君兰,洪德公三子。生于宋淳佑丁未(公元1247年)。元朝郡庠生。居福建宁化,南宋末,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配邱氏,生殁葬失考。生二子:安公、宁公。长子安公,仍留居祖地,宁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七都榕树下,后裔分支兴宁县刁坊黎岭、叶塘雷公岭、石陂、叶池等地。

◎仲五公,洪德公十三子,未详。

●四妣,董氏,生三子:孟二、小六、仲八。

◎孟二公,洪德公十一子。生三子:华敬、华信、华时。八世裔孙法忠,由闽迁粤大埔县黄贡坝。

◎小六公,又称伯六公,讳旋行,号梅溪,洪德公十五子。生于南宋末期,元朝岁进士。由福建汀州连城县瓜田里,赴任广东潮州府通判(相当于今专区检察长),解组后因世乱乃与弟伯七迁居梅县梅溪都下寨。卒葬兴宁县佛子岭。配吴氏,葬佛子岭乱墓冈。

◎仲八公,洪德公十七子,未详。

●五妣,郑氏,生三子:大二、大七、小三。

◎大二公,字杰,讳彦豪,行十三郎,洪德公次子。配李氏,考妣生殁葬失考。子二:仲二郎、仲八郎。

◎大七公,洪德公七子。配蒋氏,生子四:仲一郎、仲四郎、仲十郎、仲十二郎。三子仲十郎居广东兴宁。

◎小三公,讳福清,洪德公十二子。生于宋宝佑乙卯(公元1255年)。元岁贡进士,仕至宣教学录。卒葬兴宁县东门外黄岭上。原配未育,立九一郎为嗣。继配刘氏,乡科刘贵元公女,生于宋开庆己未年,卒葬黄岭,东向。生一子:九二郎字孟通,被奉为兴宁洋塘围开基祖。孟通生二子:聪、惠(庠生、无嗣)。裔孙居住兴宁县新陂镇、坜陂镇、永和镇、叶塘镇、龙田镇等处,至今已历二十三世,丁口繁盛。

●六妣,饶氏,殁葬南山。生一子:大四。

◎大四公,洪德公四子,生殁配失考。生三子:谷泰、谷富、谷安。谷泰公迁居五华县伏一都玉茶乡,至其五十四世祖,永海公之妻戴太,带孙伯琼公迁陆河欧田珠岭开基,在珠岭建有祖祠安奉,大四公之孙法游公,作开基始祖,至六十六世止,各房共建有祠二十二座。

●七妣,白氏,生子二:大六、大十。

◎大六公,字君瑞,行四十三郎,洪德公六子。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理宗嘉熙年间举于乡,授官广东大埔县学正。任满解组时,因战乱梗阻,遂定居大埔枫朗。卒于元顺帝至元壬午年,享寿九十一岁。葬大埔枫朗坎下罗浮里,蛇形,丁山癸向。原配王氏,名六娘,卒葬夫墓所,庚山甲向。继配龚氏,再配张氏葬夫墓山。祭期:春二月十八日,秋八月十五日。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二子循矩,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迁居广东兴宁县郑岗、矮岗、罗岗等处,为兴宁县肇基始祖。三子循简,迁居广东兴宁县径心油坑、菜畲、三枫树、竹丝湖等地,为迁兴宁开基祖。

◎大十公,字君琳,洪德公十子。配杨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帝旺,字德元,为上犹开基始祖。帝旺生子一:千二郎。

●八妣,蒋氏,生子四:大八、伯四、伯七、小九。

◎大八公,字君环,洪德公八子。配彭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孔吾、奎吾、明吾、亮吾。次子奎吾配钟氏,生子二:宾所、礼所。长子宾所字瑞生,配梅氏,生子一:星秀。星秀配雷氏,生子一:维藩。余未详。

◎伯四公,讳元佑,洪德公十四子。生于宋宝佑丙辰(公元1256年)七月十九日申时,由福建石壁村迁居上杭县蜡石下,卒葬本村峒尾虾公背,龙形,清朝乾隆元年五月初六日重修,寅山艮向。配陈氏,名四娘,生殁失考,葬翁源县周坡藤山,癸山丁向。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长子千一,名志用,生四子:宗智、宗达、宗荣、宗华;始由上杭迁居广东翁源周陂腾山。次子千二,名志聪,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上杭迁居广东新丰县大席石下。其三子千三,名志惠,由上杭迁居广东连平县忠信镇石砌塘。

◎伯七公,字君垂,洪德公十六子。以文学闻乡里,元朝至元甲申科乡试举入,历官奉直大夫,癸巳年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解组回乡,道出兴宁,见山川秀丽,乃卜南门社地址落业开基,为本派始祖。与同母弟小九公望衡而居,情好愈笃,友恭之化,埀裕后昆。配徐氏,封宜人,生殁失考,合葬兴宁东门外黄岭上张克赞公园内,仰天海螺形,壬山丙向。生三子:均美、均绶、均章。均章迁居潮州汤坑县砻巷等处。伯七公自肇基宁邑,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丁口繁衍,人才辈出,遂成名族。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洪德公第十八子。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时,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解组道出兴宁,见山川秀美,遂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称之为九厅楼,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的开基祖。历传至今约三十世,以望族著名兴宁。卒于元至正癸未年十月初五日未时,寿八十三岁。葬兴宁城东马战冈爪墩岭,艮山坤向。配黄氏,本邑黄贡元公女,卒葬东廓之田墩矮坝,鲶鱼形,又云虾蟆浮水形,艮山坤向。生一子:振翰。继配胡氏,生于宋景定重戌年七月十六日申时。生一子:新翰。再配曾氏,生于宋咸淳庚午年四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一子:升翰。胡、曾二妣后迁合葬东廓甲墩黄妣墓所,艮山坤向,立碑为记。小九公第七世孙维公娶曾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右八房,乃小九公第八世孙也。(按:另说为新翰公至八世,分左八房;升翰公当七世,分右八房。)

●九妣,韩氏,生子二:大五、大九。

◎大五公,行八一郎,谥敦艺,洪德公五子。生于宋末福建宁化石壁村,因避战乱,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由福建宁石壁村偕弟大九迁入广东大埔弓砂开基。殁葬于大溪背鱼藤沙岗顶上转岗海螺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分金。生一子:细弟。细弟生三子:友直、友亮、友忠。传至五世孙西峰公,生五子:松林、木林、禄林、柏林。长子松林,迁居浒田下村;二子竹林,留居弓砂祖居;三子木林,迁居兴宁宝山;四子禄林,迁居三河,后又回迁弓砂故居;至十三世元兴,失传;五子柏林,迁居广陵青坑。

◎大九公,洪德公九子。行八二郎。生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因避兵乱,自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大埔安乐渡。配杨氏十三娘,殁葬于潮州大埔安乐渡,鼠子落田形,庚山甲向兼申。一九九九年因修梅坎铁路,故迁葬于安乐渡,与妻杨氏合葬安乐渡大座人形,壬山兼子。其四世孙福廷,再迁居程乡县(今梅县)小乡村,至十一世廷章,又移居西岩,至今已历传二十一世。又据廷章公九世孙江云宗长称:“其三世祖诚实公,原住梅县城社旬背,自四世祖起,迁居大竹堡沟湖,至廷章公,始分迁西岩”。

三、川渝洪德公派支系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罗家坝奕遴公支

奕遴公,谥端睦,复瑞次子。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黄龙约汤湖里,为洪德公六子大六公之裔。大六公居大埔枫朗,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枫朗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生一子廷亮,廷亮生一子洋梅,四世至七世名讳事迹失考。八世法选,迁居百安上罗竹头围,生四子:仕弘、仕华、仕鉴、仕美。仕弘、仕华迁居河源七树岩。其十一世(珠系58世)奕遴,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迁居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古桥里安富场卜居而创业焉。

公生于康熙丙午年正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庚申岁九月初九午时,享年七十五寿,葬于罗家坝下屋背后,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妣陈氏,生于康熙丁未年四月十六日申时,卒于康熙己亥年十月十七日巳时,享年五十二寿其时在安富场身故,曾上庄后迁葬于石燕子坝上,丁山癸未丑分金。第二世即衍生仕先、仕元、仕光、仕亮、仕九、仕乾(它徙)、仕坤(早卒)七大房,遂为西蜀望族。民国三十六年(1947),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收集到一部该支系民国三年(1914)的《罗氏族谱》木刻本,更即声名远播。

长、二房旧字派为:奕仕裕毓在世守承先志;三、四房为:奕仕裕瑞应德作征济安;五房为:奕仕裕声明世朝国永亨。民国三年甲寅谱撰立新字派为: 富贵尊荣集祯祥吉庆崇,文章常焕彩理学允光宗,

大道敦和顺彝伦启孝忠,纪纲昭祖泽仁义绍兴隆。

●重庆市荣昌县汉槐公支

汉槐公(珠系63世),字良村,号云轩,谥文惠,赓先公之季子,为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彦邦公所发派的后裔。清“雍正”四(1726)年丙午岁三月初一日辰时,生于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水塞约太平甲沙葛村;自清“乾隆”八(1743)年癸亥岁,远适台番,航海跋涉,共往外邦贸易三载;迨“乾隆”十(1745)年乙丑岁元宵之日始获顺风归家;配陈氏,生廷华一子;继后于“乾隆”三十七(1772)年壬辰岁腊月间,偕妣氏陈孺人与其年方九龄之长子廷华公,由粤入蜀,迁来四川省重庆府荣昌县,始居吴家铺,旋移城内大南街立业诸处;先后再生廷芳、廷饶二子。入川至今,“珠系”64代廷芳公分支已在荣昌及其邻近地域发派十来代后人。

该宗支自“珠系”63代汉槐公起的字辈序列为: 汉廷高士志能成,守道行仁大本明,

永振家声绍祖德,观光上国纪升平。

本支族人重视家族源流,珍惜祖宗功绩。至今仍珍藏着于百来年前转抄的、有秦代凌甫公、宋代元杰公等历次修谱撰序记载,有从始祖祝融公直至入蜀鼻祖汉槐公连续各代直旁系祖宗世系记载,并有宋代大文学、史学家欧阳修题词《题罗氏世谱》的稀世谱牒《琳琅罗氏族谱》。

汉槐公历三朝目睹四世,寿享八十五龄,于“嘉庆”十五(1810)年庚午岁十二月初一日酉时终老牅下。有嘉庆己卯(1819)科举李国崇撰《汉槐公墓志》传世。

●重庆壁山丁家文万公支

文万公,洪德公十八子小九公之裔。以小九公为始祖,二世祖新翰公,三世祖汉公,四世祖应午公,五世祖文立公,六世祖祖贤公,七世祖维公。维公娶曾氏生八子,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右八房,但不知其祖为左右八房几公。下传以有信公为始祖,二世祖文公,三世祖曲川公,四至九世不祥,十世祖贤位公,十一世祖赞公,十二世祖文仪公。立仪公之子文万公于清乾隆二十余年由广东长乐县入川重庆壁山县丁家镇,繁衍生发至今。沿袭宗谱字派为: 立万有兴洪世荣,君载朝廷福长春,

道德传家诗书礼,文章治国启后昆。

2009年,丁家文万公后裔重新修整了“豫章宗祠”,成立了监事会。并成功举办了清明祭祖联谊会,有500族人参加。

(注:另有一支属左右八房的小九公第十八代子孙,于乾隆年间入川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现在为小九公第三十代子孙和三十几代子孙 。字辈为:“兴京合元名,云永万世昌,书香维正道,璧定发真祥”。情况不详,待查)

●重庆壁山丁家应俊公支

应俊公,老谱记载为洪德公之裔,但具体上源不详。原籍江南苏州,始祖鉴公,于大明洪武元(1368)年,以军功调镇湖广长沙郴州,解组后,落业宜章县笆篱堡,子孙世以家焉。

鉴公传下应俊公,配宋淑人,生子贤臣、贤佐、贤位、贤文、贤卿、贤相六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六子由楚入蜀,落业重庆府璧山县登里五甲二郎庙石家屋基,后置田业彭家屋基,张家屋基,八字墙,长五间等处。越五载,返湖迎祖妣宋孺入永川就养。时俊祖殁,葬先祖墓檀树下,绘像入川奉为鼻祖。五十七(1718)年宋妣寿终,卜葬彭家屋基宅右。六房分灶,未留祭产,只于宋妣墓前提熟土一幅,每年收租以作祭扫。由兹而后,贤等六房嗣裔,云囗相承,螽斯衍庆,迄今已分居永(川)、璧(山)、铜(梁)、江(津)、巴(县)等邑,亦云盛矣。宗谱字辈为: 廷贵宗荣显,应贤仕德崇,

文亨通大圣,福禄万代兴。

该支罗氏于清同治年间在丁家石河间建立宗祠,同治八(1869)年告竣,并倡修新谱,未成。光绪癸未(1883)年间,再事重修,历经三十八年,于五零年岁次庚寅仲秋告竣。现热心族人正在着手清理家族资料,准备续修新族谱。

●四川三台茂敬公支

茂敬公(珠系65世),维旺公之子,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其资料记为洪德公三子大三公之裔,上源为:

洪德公─大三公─宁公─承祖─万惠公─若锦公─祖生公─琼公─尚德公─法略公─重公(大一郎公)─缙声公─珍公─全公─停仕公─锐公─大财公─忠公─维旺公─茂敬公。

茂敬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岁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董源硚(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董源,小地名扬波),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戊寅岁响应清廷号召,举家迁入西蜀,居住于潼川府三台县东路陈家沟(今四川省三台县忠孝乡五村一队)。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岁十月初四日子时,享年79岁,葬陈家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岁三月初九日被兴隆乡支系迁葬于今兴隆乡七村刘家湾半山上,葬制合广东豫章罗氏传统,乾山巽向,有碑,碑文尚可辨识。妣李氏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岁二月初三日戌时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岁随夫(茂敬公)迁蜀,卒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岁十二月初一日戌时,享年66岁,葬忠孝乡五村一队坟山湾(又名一只燕、洗澡堂)半山上。生六子:长子九朝、次子九明、三子九成、四子九彬、五子九煌、六子九德,遂为一大派系。沿用字派为: 茂九思文登,兴朝国元清,

广东嘉应德,一手定乾坤。

现已发派十一代,至珠系第76世。

●成都龙泉驿长安乡玉钦公支

玉钦公,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具体上源不详。其谱载“元末明始,洪德公九妻十八子,有因冠而迁于江南者,有避乱而从居于湖广陕西者”。继后,由闽入粤,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玉钦公自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率长子起麟及妻白氏入川,路经数月,历经风霜……其咸酸苦难言。路过资州,隔龙泉驿区四日之程,时值白氏临产,寸步难行,即在斯地暂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罗玉钦落业简州后,白氏独立支撑该家族创业发达,成为当地极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后,位于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的墓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显赫一时。至今白氏祖婆的墓地仍在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境内,前些年险遭盗墓。

该支罗氏至今已发派12代,有后裔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碾村。在石碾村罗家新祠里,至今供奉着一个香炉,据说“此香炉为(白氏)祖婆上川从广东原籍带来,供奉至今”。

(注:在东山木兰乡还有一支罗氏,入川始祖如乃公,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公之裔,于康熙至雍正年间自龙川直徙今木兰乡,人数约100多人。)

1 牟姓

牟姓 牟姓的来历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 牟姓来源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2、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

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陆终。

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

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

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

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

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

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

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

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

公元八零八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

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2、平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3、荥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 堂号: “三弄”、“清风”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贤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名人精粹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

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

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后征为博士。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

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

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阝止(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

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

其子牟献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

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

有《乐在稿》。牟仲甫: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宋代画家。

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

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牟若?:台州黄岩人,元代学者。博极群书,善写。

牟姓的由来

牟姓起源于夏朝,是火神祝融之后,因封于牟(今山东莱芜县东),以子爵位建立牟国。后国灭,其族人遂以国名为姓,乃成牟姓。见《风俗通》。《姓纂》也说:“牟,子国,祝融之后。” 读mu4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牟姓的来源?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 牟姓来源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2、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

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陆终。

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

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

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

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

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

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

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

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

公元八零八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

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2、平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3、荥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 堂号: “三弄”、“清风”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贤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名人精粹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

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

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后征为博士。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

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

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阝止(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

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

其子牟献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

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

有《乐在稿》。牟仲甫: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宋代画家。

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

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牟若?:台州黄岩人,元代学者。博极群书,善写文章,尤。

牟还有什么含义

详细字义〈动〉1(会意小篆字形从牛,从厶厶象气从口出本义:牛叫声)2同本义 [bellow]牟,牛鸣也——《说文》牟然而鸣——柳宗元《牛赋》3又如:野牛牟牟地叫4力求得到;目的在于 [seek;obtain]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韩非子》5又如:牟利6通“侔”等同 [equal]德牟往初,功无与二——《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书》〈名〉1大麦 [barley]贻(送)我来(小麦)牟——《诗·周颂·思文》2通“眸”瞳人 [pupil of the eye]尧、 舜参牟子——《荀子·非相》3假借为“眉”眉毛,眉寿 [eyebow;bow]天与厥福,永享牟寿——《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4通“堥”釜属瓦器皿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敦、牟、巵、匜——《礼记·内则》5通“麰”大麦 [barley (Hordeum spp)]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思文》6通“鍪”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helmet]更著岑牟单绞之服——《后汉书·祢衡传》7姓8另见 mù常用词组1牟利 móulì[seek profit] 谋取利益2牟取 móuqǔ[bleed;seek;obtain;try to gain] 谋取,尤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非法牟取暴利牟 mù基本字义1平〕地名,在中国山东省牟 Mù详细字义1——“牟平”( Mùpíng):县名今在山东省东部2另见 móu。

牟姓的宗族字辈

牟姓多正直之士,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山东日照牟氏族谱,(清)牟伟纂修,始修于清康熙戊寅年(公元1698年),增订于清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三修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山东栖霞牟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手写大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东三叫村。注:始祖为牟敬祖。

重庆梁平续修牟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正备再修。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梁平县牟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中华牟氏族谱简编,(现代)牟光兆编修,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五百册。公开出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四川省苍溪县政策法律研究室牟光兆处。

中华牟氏望族,(现代)牟日宝编著,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牟氏庄园牟日宝处。

牟姓的起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

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

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

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

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

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

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

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

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

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

“牟”作为姓氏怎么读?

牟:mù,móu。

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时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

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佳欣,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牟姓氏的2种读音:

1 mú(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

2 móu(遂宁牟姓家族专属读音)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

牟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邬氏渊源考证 《国语》日: 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坛姓,别封邬(在今河南偃师市),望出南昌、抚州、崇仁。(邬氏后来主要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其子孙以受封地名为姓,称邬氏。

帝喾的儿子祝融氏,陆终是祝融氏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共有六个儿子,依次是: 昆吾、岑胡、彭祖、求言、安以、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 曹姓又传自老五安以;芈姓则源自老六季连。以此论, 陆终是中国姓氏始祖之一,求言则是邬氏的得姓始祖。陆终的曾祖父叫颛顼,而颛顼的祖父是皇帝,父亲是昌意,皇帝传位给少昊。所以邬氏是皇帝的嫡传。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日:“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 因以为氏。”左丘明所著《左传》“昭二十八年”日:“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邬氏这一支脉的始祖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通志氏族略》日:“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据以上两段记载,这两个邬氏支脉的发源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相差几百年。而五帝时期的陆终、求言又早于春秋时期的司马弥牟、邬臧上千年,由此而论:称求言是邬氏的得姓始祖是恰当的。

罗氏洪德公玄孙承宗公世系

福建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罗氏的总祖地,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孙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播迁全国,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