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族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3收藏

唐朝皇族的家谱,第1张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唐代君主

—唐代年号

李虎(李世民曾祖父), 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是西魏八柱国(事实上只要六柱国)之一,并曾做过三公之一的太尉,开国功臣之一,地位崇高,但唐朝时编写的《周书》、《北史》中,有另外五柱国或七柱国的传记竟无〈李虎传〉;而房彦谦官微职卑,位不过州司马、县令,一生又无重大事迹可记,只因为他是唐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的父亲,便破格收入《隋书》卷66〈房彦谦传〉,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唯一记载李虎事迹的是写于北宋真宗时的《册府元龟》,但《册府元龟》中关于李虎的记载,与正史比对后,有些夸大不实之处;如讨平元颢一事,依《魏书》卷10〈孝庄纪〉载,是被「都督┲煺住⒑匕问ご禹淌(今河南、孟津西)夜济,破颢子冠受及安丰王延明军,元颢败走」的;而《册府元龟》却说成是「元颢之入雒也,从(贺拔)岳击平之」,有张冠李戴之嫌;又如讨曹泥一事,《册府元龟》载「遇灵州刺史曹泥拥兵作乱,太祖(李虎)率兵击之。时有破野头贼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谕之,皆来降服。遂征其众,并力攻泥,四旬而克,灵州平」;而《周书》卷1〈文帝纪〉的记载为「(宇文泰)遣仪同李虎与李弼、赵贵等讨曹泥于灵州,虎引河灌之;明年,泥降,迁其豪帅于咸阳。」同书卷16〈赵贵传〉的记载,讨曹泥的主帅为赵贵,《册府元龟》的记载有夸大李虎功劳之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虎是追随贺拔岳出征关中(今西)破万俟丑奴之乱后,受到同乡兼前辈、大都督贺拔岳的赏识,而深受重用;后贺拔岳被封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李虎也水涨船高,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贺拔岳遇刺后,他再追随宇文泰。

《旧唐书》、《新唐书》所记载的李虎曾祖李重耳、祖李熙、父李天锡事迹均不可考。《新唐书》卷70上、〈表第十上〉、〈宗室世系上〉等记载,李渊祖父李虎有兄名「起头」,有弟名「乞豆」,李起头之子名「达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跪吮李渊的 为胡俗,可证李氏当非汉族。唐朝刘M《隋唐嘉话》上说,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中也说,李渊曾孙滕王李涉「状貌类胡而丰硕」;有考古学者推测,根据贞观15年(ad641)〈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图十九)显示,「此人身姿丰伟,两颊和下巴的胡须卷曲」,一代英明的君主,有着胡血统。

北朝至隋、唐的少数民族中,最胡像就是高车;其余鲜卑、乌桓、匈奴、丁零均系蒙古人种,跟 区别不大,自然也就不具大胡像。依上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的父系祖先有可能是印欧系的高车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是独孤氏,和杨坚的皇后是姊妹;李渊妻窦氏是窦毅之女,是鲜卑人,而窦毅妻宇文氏系出鲜卑宇文部;李世民的母系是蒙古系的鲜卑人。唐代大量重用外族和外国人作为军事将领;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毕依朕如父母。」

贞观13年(ad639)发生了「法琳事件」,有道士说和尚法琳所著的《辩正论》,讪谤皇帝的祖宗-老子,有s上之罪;太宗大怒,下诏逮捕加以推问;到10月27日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芬,侍御史韦,司空毛明素等推问,法琳辞气不屈;至11月15日刘德威等以推检状况奏闻,太宗于是亲自审问;审问时法琳说唐太宗是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北代神君达^达」之后;换言之,即是说李世民本姓「达^(音都)达。」当唐太宗发现民间对他们李家是胡人一事,早有流传,连本来的胡姓都知道;为免「流言」继续在长安流传,于是以「法琳虽毁谤宗祖,非无典据,特可赦其极犯,徙在益都(今四川、成都)为僧」;法琳于次年七月病死在赴成都的路途中,时年68岁。

「唐祖陵」在河北,为何李唐反而要自称出自陇西李氏,这应该是经过缜密调查研究后的决定;其原因应该是冒充人丁单薄,已国破家亡的凉武昭王子孙较不易穿帮露出马脚,而冒充人丁兴旺的河北赵郡李氏则穿帮的风险太大。陈寅恪先生看到《新唐书》与《旧唐书》中关于李重耳与李熙的记载和《宋书》卷77〈柳元景传〉中关于李初古拔与李买得的记载相似,曾于《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猜测李重耳是李初古拔的伪托;以后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及《三论李唐氏族问题》等二文,则改为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如李唐为赵郡李氏,为何在赵郡只有两代祖先?如宇文泰要改西迁关陇 之山东旧望为关右名家,为何要封李弼为赵郡开国公,于谨为常山郡开国公,独孤信为河内郡开国公,侯莫陈悦为彭城郡开国公?

赵郡、常山郡、河内郡、彭城郡都在山东;而且李弼、于谨、赵贵、独孤信等的籍贯也没有改为武川镇,所以陈寅恪大师说李虎为配合宇文泰实施「关中本位政策」,于是便在别撰谱牒之时,便将自己的「山东郡望」改易为「关内郡望」,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应该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之词。陈寅恪先生认为「有唐一代的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大部分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故隋、唐皇室亦依旧自称弘农杨震、陇西李敝嫡裔,伪冒相传,迄于今日,治史者竟无一不为其所欺,诚可叹也。」但陈寅恪先生有关唐宗室氏族的著作又都是根据他所不愿相信的唐代官书及依据唐代官书编辑的其它文献,这是依赖传统文献治史者的困局,陈先生规避了一口唐代官书的陷阱,却掉入另一口唐代官书的陷阱而不自知。事实上,李虎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他根本就不是 而是胡人。

由上面的叙述,我们终于知道了《周书》、《北史》为何不替李虎作传的真正原因了;因为一作传,他的胡人身分便无法隐藏了; 而且他可能根宇文泰一样,在六镇暴动彻底失败后,都做过尔朱容的俘虏,靠贺拔岳的关说,才能脱离俘虏的身分,随贺拔岳一起出征;他可能跟斛律金一样,都看不懂汉字。李虎曾祖、祖、父的汉姓、汉名都是李渊发达后才补取的,当然也就无法查证了。李虎的曾祖父李重耳应该是公元429年来自外贝加尔地区,被北魏安置在武川镇的高车人,他是他们李唐家族来到中国的一世祖,来到中国时可能还是孩童,跟随叔伯、寡母及兄弟姐妹们一同来到武川镇。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

据《珠堂李氏族谱》记载,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怀集县冷坑镇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冷坑镇有4万多李氏后人,而他们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

冷坑镇谭福村委会谭拱村民李初爱老先生,是该镇李氏理事会推选出来的官伞保管人,记者来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谱》,“祖先有谁,上面全有记载”,

李初爱说,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从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算起来,我是第25世,如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算起来,则是第115世了”,李初爱说,如从唐太宗李世民算下来,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孙。

冷坑李氏理事会会长李浩林带记者来到去年新修建起来的李氏大宗祠,记者见到,祠堂墙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绍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陇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孙”。

李氏后人隐瞒显赫身份千余年

谈起怀集冷坑李氏的来龙去脉,李什八23代裔孙、谭福村87岁的李朝纲告诉记者,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什八多次与明军作殊死战斗,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372年败退至怀集冷坑,偶遇一姓郭放鸭村民,危急中他在桥底先拴好马,然后卸甲换装,化装成当地放鸭村民得以避过追兵,后遂在此解甲归田,立户开籍,繁衍后代。

扩展资料

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 [11]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

李姓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

李拼音:lǐ

释义:

1、落叶小乔木,果实称“李子”,熟时呈**或紫红色,可食:李代桃僵(原用“桃”“李”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投桃报李。李下不正冠(喻要避免不必要的嫌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为人只要忠诚、正直一定会感动别人)。

2、姓。

3、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称。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李锥[lǐ zhuī] 

北魏李世哲的外号。

2、李仙[lǐ xiān] 

指汉李膺。

3、李四[lǐ sì] 

假设的名字,常与张三、王五一起指代不特定的某个人,揶揄或者概括常用;李实为中国之大姓,由古至今均如此,百家姓中李在当时排名第四,俗称李四。

4、李绅[lǐ shēn] 

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

5、李逵[lǐ kuí] 

《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之一,绰号“黑旋风”,具有农民的纯朴、粗豪的品质,反抗性很强,对正义事业和朋友很忠诚,但性情急躁。

6、李会[lǐ huì] 

古代风俗,妇女于立夏日取李汁和酒饮之,称为“李会”。

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其子孙很难被确切地定位。不过,根据一些信息,可以了解到李世民的子孙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

1 在广东省肇庆市四会,有一些李世民的后代居住。根据《四会李氏族谱》,这些后代已经在这个地方居住了700多年,他们是从贬斥南海的临淮公开始,已经历时三十代。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后代,如李积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2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的李家村,也有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李氏宗谱》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身世,他们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从那时开始一直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这个地方。

3 在广东省冷坑镇,有一个李氏家族,据称是李世民的后代。他们的族谱《珠堂李氏族谱》上边对家族来源有清晰记载,其中始祖为明朝时期的李什八,是李世民的三十二代。

总的来说,虽然可以找到一些李世民的后代,但这些后代并没有全部都在特定地方居住。此外,由于历史久远,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误解。

1、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2、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3、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4、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5、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扩展资料:

李姓名门望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参考资料:

-李姓

李世民第73代子孙叫李建峰。

近年来,在江苏省高淳县有一个名为“李家村”的村落,村民们都自称是李世民的后代,并拿出了厚厚的,多达20本的家谱作为证据。在这份族谱中,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始祖,而是第二十四代祖,他们的始祖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的陇西李氏,估计带着这份宗谱,他们可以去甘肃的“陇西堂”中认祖归宗了。

村中有一位名为李建峰的青年,按辈分,他属于这个李氏家族中的第七十三代孙,也就是李世民的第四十八代孙。村中每一位村民都以自己是皇室后裔而感到骄傲。

李世民的主要成就:

1、在政治方面,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了多种改革措施,包括推进选官制度的改革,削弱低级官员的职权,加强皇族与官僚的联系以及完善军事制度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整体效率和公信力,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2、在经济方面,李世民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扶持农业,鼓励商贸,发展海外贸易等,大力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发展。在文化方面,李世民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他大力支持诗文创作,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鼓励科技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皇族的家谱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