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李氏族群族源考证
跟据中原李氏族人相貌特征,以及对庆阳一代李姓族群的考证,无论其相貌特征还是婚丧嫁娶的礼仪形式,加上《庆阳县志》、《镇原县志》中对少数民族在本地的迁徙变化记载,中原李氏族群应为党项羌部落头领拓跋赤刺的后代。
最早的汉文文献中记载党项为汉朝西羌的后裔。自远古以来,羌人就占据着青海湖周围的草原和黄河、大通河、湟水源头附近的山地,过着游牧生活。在这一片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是位于吐蕃东北部,习惯上称作安多的地方,早期党项羌部落和吐蕃的先民们大概都混杂居住在这一地区。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党项人尚武而勇猛。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族头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
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党项羌人的生存空间受吐蕃和吐谷浑部落的不断挤压,细封氏、费听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率众归属唐朝,其中拓拔部落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
贞观九年(635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这一时期的党项羌活动范围已经从青藏高原渐渐南迁到河西一带。到唐高宗时期,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朝政府也迁移静边州都督府(初在陇右)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青海湖地区和河西水草丰美之地渐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
拓跋赤辞归附唐朝后被赐皇姓李,以示皇家的恩典和笼络之意,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一般都以笼络为主,要么和亲,要么封爵封王,要么广散钱财。拓跋赤辞不但被赐皇姓,还被唐朝政府封为平西公,后人称李西公,也有称李平西的。平西公兄弟三人,自己是老大,老二拓跋赤兀,改性后名为李赤兀,老三拓跋赤伏改性后名为李赤伏,一生育有五个儿子,老大李浑德,老二李浑静,三儿子李浑宗,其余两子史无记载。拓跋浑宗育有三子,老大拓跋守浑,老二拓跋守元,老三拓跋守寂。
据传拓跋浑宗的小儿子拓跋守寂幼时好学,过目不忘,且身材魁梧,五官端正,天庭饱满,面色红润,发乌而卷,对汉文化兴趣尤甚,擅长作诗赋词,时值唐盛时期,唐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对周边少数民族和藩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唐初的诗词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代,如此繁荣的文化盛世对李守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渐渐对填词作赋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反而对部落贵族子弟的必修课骑射摔跤没了兴趣,李守寂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多以咏物抒情为主,可惜并没有完整的作品流传后世。
党项羌的拓跋部落先祖们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饲养牦牛、羊为主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战时上马作战,平时牧牛养羊。汉灭后,中原王朝分崩离析,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壮大,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吐蕃部落和吐谷浑部落不断壮大,双方时而和平相处,时而刀戈相向,相对弱小的党项羌部落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一部分归附于吐蕃部落,一部分不断的向北迁移。到了唐朝灭隋一统中原之时,少数民族快速扩张的势头受到了遏制,北方的匈奴势力被唐王朝暂时压制下来了,西方的吐蕃部落在兼并吐谷浑部落后也向唐朝中央政府纳贡称臣。唐太宗时期,党项羌部落首领拓跋赤辞上书要求内附,被唐王朝安置在庆州一带,于是党项羌部落众多部族从河西一带举家迁往庆州今甘肃庆阳一代。当时的庆州为森林和草场覆盖,适合游牧民族生存,但在河流沿岸农业生产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迁往庆州的党项羌部落中以拓跋部族实力最为强大,拓跋部落的头人拓跋赤辞成为整个党项羌部落的首领,迁到庆州的党项羌各部族继续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少部分族人选择定居下来,学习汉人的农耕技术,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
内附后的拓跋赤辞即李西公为了感谢唐王朝的恩典,也鼓励部族学习唐文唐语,以便于和周边汉人以物易物,换取部族所需的盐铁以及小麦等生活及军用必需品。因为受到强大的唐王朝的保护,部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人口得到极大补充,经济得到良好发展,部族的实力也不断得到壮大。
50年的和平发展使得庆州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党项羌也学习汉人的筑城技术,在两条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筑起了凤城,部分部落家庭进入城内过起了定居生活,汉羌通婚的情况开始出现,李西公自己也娶了汉人女子做妾,党项羌先祖规定的不得与外族通婚以保持部族血统纯正的规定出现了松动,尽管部族豪门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李西公对此采取了不闻不问顺其自然的态度。
李赤兀为李西公同父异母兄弟,典型的羌人,中等个子,身手矫健,两眼炯炯有神,其子李浑净却生的人高马大,身材魁梧,擅长骑射,在部落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李浑净自幼在河西的马背上长大,不通文墨。拓跋部落和其他党项羌一样,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就连部落豪族也没有规范的教育体系,遇到重大事件还要用汉字或者吐蕃文字记录,也因此其部落的历史资料几乎没有,只有在中原王朝或者吐蕃王国的史料里找到片言只语。
话说李守寂的二叔、拓跋赤辞的侄子李浑静半生戎马,跟随父亲四处征战,难得安静下来,在庆州期间,天下太平,四邻相安,加之父亲李赤兀业已过世,李浑净也渐渐适应了花天酒地莺歌燕舞的日子,在60岁大寿前,为了犒劳自己,给自己娶了一房夫人。这位三姨太姓刘名霜,生的端庄秀丽、仪态万千、才貌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长于填词作赋,其父刘昌州祖上曾为汉朝高官,在当地名声显赫,刘氏虽不再担任官职,但田多地广,家财万贯,在和党项羌的贸易中更是发了大财,如今看到拓跋部落首领的侄子看上自己的女儿,不免喜出望外,大肆张罗,热热闹闹的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进了部落首领的府邸,自此刘氏在庆州的势力更大了。
前面说到李守寂自幼生的眉清目秀,身材魁梧,深的父亲喜爱,为了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给儿子请了一个当地颇有名望的学者给儿子做老师,因此守寂自幼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熟记于心,受到老师的启蒙,李守寂的唐文功底颇为深厚,常常和当地汉人才俊吟诗聚会,赋歌饮酒,渐渐的在当地便有了名气。
听说二叔娶了房三姨太才气不俗,琴棋书画吟诗歌赋无所不能,李守寂便来了兴趣,有事没事就往二叔家跑,这李守寂自幼常在二叔家来往,二叔也是喜欢,虽说往来便利,但要去二叔后院去见刘霜便没那么方便了,虽说作为少数民族的拓跋部落规矩没那么多,但因为在庆州待的久了也学会了汉人这一套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习俗,但这点困难对于好奇心驱使的李守寂来说很快就解决了。
刘霜自嫁到李府便闷闷不乐,一来自己的男人是个60岁的老头,二来李浑净生性粗鲁,不通文墨,虽然对自己疼爱有加,但交流甚少,大夫人二夫人都是拓跋部落人家的,对自己完全不予理睬,甚至冷眼相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刘霜的苦闷心情可想而知。对此李浑净也是无可奈何,恰在此时,李浑净看到了侄子李守寂,他知道这个侄子喜欢吟诗作赋,便想让侄子到后院和刘霜吟诗作赋解解闷,以缓解自己三姨太闷闷不乐的心情。听到二叔的想法,李守寂压住自己内心的狂喜,点头答应尽力而为,自此李守寂便光明正大的和自己的婶子来往了,李守寂的到来让刘霜的心情逐渐云开雾散,由阴转晴,两人一起伦古谈今,吟诗作赋,你和我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李浑净看到自己的三姨太心情好转自然也是高兴,可他想不到的是祸根就此埋下了,这二人志趣相投,年龄相仿,一来二去各自内心就渐渐生了爱慕之意。这正是:
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间真意少,自古文人多痴情。
一个拓跋部落的美男子,一个汉人美貌婉约小女子,共同的诗词歌赋爱好,相互间的欣赏和爱慕,爱情的火苗正在强烈的炙烤着两个人的理智,虽说蛮族部落对两性关系不太在乎,也不讲究辈分,但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李守寂还是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没有越雷池一步但也难舍难分。时间长了,两人密切的来往和傻子都能看出来的端倪就传到了二叔李浑净耳朵里,李浑净虽然喜欢自己的这个侄子,但对这样的传闻却不能不当回事,他对侄子产生了戒备心理,安排管家叮嘱下人,没他允许李守寂不得进入里院和刘霜见面。
二叔的戒备措施很快让李守寂明白了叔父的用意,他为此感到羞愧和难受,但内心依然点燃的爱情烈火却难以熄灭,越是见不上对这个已经到了弱冠之年的美少年来说越是煎熬,另一边刘霜也不明白守寂为什么突然就不来了,心里一下感觉空荡荡的,郁闷的心情难以明表,整日里闷闷不乐,很快就病倒了,打听到这一消息的李守寂心如刀割,恨不得长上翅膀飞进叔父家的后院与刘霜见上一面。
前文已表,刘霜生于庆州大户人家,家境殷实,自小生活优裕,出入丫鬟相随,整日间琴棋书画、填词作赋,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今嫁入拓跋部落豪门,吃穿到是不缺,但生活习俗,文化礼乐却差异太大,丈夫李浑净虽说对自己挺好,但毕竟是个粗旷武夫,刘霜心里十分不愿,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哪里由得了她说话,她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自从遇见李守寂,刘霜的心里就像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撕开了一道缝子,明亮的阳光从云缝里直射而下,照亮了刘霜那孤寂已久的心和俊俏的面庞,守寂的阳光率性让刘霜如久旱逢甘霖,欣喜不已的刘霜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藏在心底的那份对感情的渴望也被慢慢激活。填词作赋你吟我唱的美好日子让刘霜的内心微波荡漾,虽然两人没有肌肤之亲,单就这样的陪伴已经让刘霜非常满足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相伴,简单而满足的日子随着李浑净对侄子的戒备戛然而止了,不久就病倒了。
有诗为证: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心急如焚的李守寂用银两买通了二叔家的家丁,在二叔不在家时潜入后院探望刘霜,看到面容憔悴的刘霜,守寂忍不住泪如雨下,刘霜的贴身丫鬟见此情景知趣的退出房间,守在门外,守寂一把将刘霜搂入怀中,刘霜在守寂的怀里低声啜泣,守寂抬起刘霜梨花带雨的面庞一阵狂吻,刘霜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厚度,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甜蜜,相互守望的底线一瞬间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正所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尝到了爱情甜蜜的两个人一发不可收拾,一日不见都觉得不可忍受,李守寂花了更多的金钱用来收买二叔家的下人和刘霜丫鬟,自此两人的地下来往更加频繁了,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两人私下来往的事就被二叔知道了,收受好处通风报信的下人被处死,拓跋部落把忠诚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所以对于背叛自己的下人依家法直接处死,刘霜被李浑净逐出府邸遣返刘家,李守寂被剥夺承袭部落爵位的资格,发配林泾县做衙役。
前文提到游牧民族因为居无定所,连年征战,男丁短缺,对两性关系比较随意,父亲的妻子在父亲死后只要儿子不是亲生的可以续娶,兄长的老婆兄长不在了弟弟续娶,有的常年在外征战,杳无音讯,妻子就有别人照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因为这样的理念和习俗刘霜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只是逐出将军府邸而已。
李守寂至林泾县任衙役一年后,到庆州刘府提出要迎娶刘霜作为正房夫人,刘家也巴不得把这个有损门风的女儿赶紧打发出去了却烦恼,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守寂雇了顶轿子,自己骑着马,刘霜坐着轿子返回了临泾,此时的拓跋守寂已经被父亲拓跋浑宗逐出了家门,断绝了父子关系,好在自己的母亲私底下给了李守寂一些银两,加上刘霜自己的嫁妆,日子比一般人自是好了许多,两人从此过起了妇唱夫随心满意足的日子,后两人育有两子一女,自此李守寂与拓跋部落渐行渐远,从一个部落贵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家,两个大哥在父亲去世后被唐王朝允许世袭罔替,继承爵位。
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安禄山叛唐之时,派人到庆州联络拓跋部落头领拓跋赤辞的孙子拓跋守浑一起叛唐,拓跋守浑一方面看到了唐王朝的衰弱,一方面也看到了自己部族实力日益壮大,于是拓跋部落在安禄山的煽动下从西面沿泾河向长安发起进攻,叛军一度攻打到彬州。后因唐肃宗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上位,年号至德,尊父皇唐玄宗为太上皇,号召天下各路兵马勤王,肃宗自己帅五万人马从西向东进击长安,拓跋守浑担心腹背受敌,帅部落退往庆州。安禄山的叛乱在唐肃宗的打击下开始溃败,加上安禄山被儿子联合身边侍从杀死,叛军受到打击,次年肃宗收复长安洛阳两京,退往庆州的拓跋部落看到安禄山的兵变已成溃败之势,立即给唐肃宗上书,声称参与叛乱是被安禄山胁迫,不得已而为之,愿意服从朝廷安排。从此政治上敷衍唐朝中央政府,内部抓紧招兵买马,随时打算与唐王朝分道扬镳。李唐朝廷急于恢复国内秩序,也没打算和拓跋部落计较。
唐肃宗稳定国内秩序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近在身边的威胁,拓跋部落封地庆州距长安500里,快马一日的路程,急行军三天就能到达长安,如果拓跋部落有心偷袭长安,后果不堪设想,唐肃宗认为解决党项羌部族的驻地问题迫在眉睫,必须下决心解除后顾之忧。肃宗至德3年,唐朝中央政府命令拓跋氏为首的党项羌北迁,唐朝给党项羌部族分封的属地位于陕北高原和蒙古草原接壤地带,相当于今天的榆林横山、靖边一带,此地位于唐王朝和匈奴的缓冲地带,唐肃宗打算让党项羌横在匈奴和唐王朝中间,减少匈奴对境内百姓的袭扰。
党项羌迁至陕北高原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里水草丰美,羊肥牛壮,加上匈奴在这一时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纷争不断,没有力量和唐王朝对抗,因此夹在中间的党项羌不断发展壮大,唐灭后,拓跋部落曾建立北魏政权,到东晋时期,北魏灭拓跋,部落首领拓跋宏被封夏州王,到北宋时期李继迁被辽国封为西夏王,拓跋部落夹在宋和辽之间左右逢源,发展壮大,逐渐占据了陕北、鄂尔多斯高原,宁夏以及河西广大地区,至李元昊时期,西夏正式建国,称大夏国,定都兴庆府,党项羌回归党项姓氏,废李姓,创造西夏文字,大力发展佛教,仿汉人规制建立朝政制度。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帝国兴起,西夏国为蒙古所灭,党项羌部落被诛杀殆尽,史书文献均被烧毁,都城毁为灰烬,少数躲过灭顶之灾的部落逃往青藏高原以及川西地区,隐姓埋名过起了定居生活,至此党项羌从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
在党项羌北迁的过程中,极少部分拓跋部落因为和汉人通婚,适应定居生活等原因,选择留在当地,这其中就包括李守寂一脉,李守寂后来官至临泾县令,刘霜死后,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到了朝廷,刘霜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刘霜的儿女们也得到了封赏,对李守寂在林泾县令任上的善绩也给予了褒奖。自此拓跋守寂一脉在林泾周边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完全融入当地汉人文化和习俗,唐末林泾县被废,改设镇原郡,设郡府,后来庆州、镇原一带不断受到金、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李守寂后人逐渐南移,加上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在平泉,中原一带黄土塬上定居下来,在党项羌建立的西夏国被灭族时,因为李守寂一脉已汉化数百年,因此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随着和当地人的杂居和通婚普遍化,在血统上他们身上少数民族的落印越来越淡,到宋时基本被完全汉化。时至今日,中原、平泉、林泾一带李姓村庄较多,族群关系密切,婚丧嫁娶等文化习俗基本相近,皆为拓跋守寂一脉后人也。
(1314~1390)明初大臣。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少时有智计,读书聪明,有智谋,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预机画,主持馈饷,倍受信用。他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
明朝建立,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居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四年,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又以善长管理其事。九年,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其子琪尚临安公主,拜驸马都尉。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传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朱元璋得书,竟不加罪。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另《安徽省志》简介: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人。少时读书聪明,有智谋,笃学法家思想,析事预见性强。他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计高群雄;辅佐太祖安邦治国,功冠众臣。他是明朝官居极品的开国重臣。
朱元璋略地滁阳,李善长迎见。朱元璋待他有礼,并留掌书记。时,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我们到处打仗,你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天下呢?”李善长回答说:“秦乱,刘邦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待人宽仁不嗜杀,五年便得天下当皇帝。现在元朝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天下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你是濠州人,离沛不远,山川相连,王气在你。若能效法刘邦去做,定天下不在话下。”朱元璋称善。攻滁州,李善长为参谋。朱元璋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渐多,李善长察人度能李善长简介,言明朱元璋,皆得量才使用。朱元璋驻军和阳,率兵攻打鸡笼山寨,留少数兵佐李善长居守。元将得知消息来犯,李善长设计大败元兵。朱元璋得巢湖水师,渡江拔采石,趋太平(今当涂),皆得李善长力助。朱元璋为太平兴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从其克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一路风顺,出自李善长谋划有方。朱元璋为江南行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兼领大都督府司马,任省参知政事,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断。朱元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此时,朱元璋征伐征讨,皆命李善长居守。李善长理政安民,转调兵饷,定制立法,发展生产,国用益富,百姓不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九月论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当时,法有连坐三条,李善长奏请除大逆外皆废除。朱元璋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李善长充当大礼使。设置东官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并奉命监修元史李善长简介,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说:“善长虽无汗马功,然能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实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6人封公者,李善长第一,制词喻比萧何。洪武七年,李善长弟李存义提升为太仆;洪武九年,李善长子拜驸马都尉。其全家荣贵之至。后被弹劾与胡惟庸私通,与其妻女弟侄家口70余人一并被诛杀。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其鸣冤,词切言恳,据理雄辩。朱元璋似有悔悟。
另李唐后裔定远李氏迁徒路线简介:
据老人说:定远九梓李氏(九梓杜集能仁炉桥凤阳刘府等乡)是从陇西郡迁→长安,再迁→江西省瓦家坝一带,再迁到→安徽省的皖南徽州歙县、太湖一带等,再迁至→安徽省定远县及湖北省仙桃市以及南京。
中原李氏族群族源考证
本文2023-12-02 08:01: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