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村属于哪里
白庙村是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青罕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3112610221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31126。邮政编码为2538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18 ,车牌号码为冀T。白庙村与石西村、千户庄村、柴庄村、于孝子村、裴庄村、大刘孝子村、刁孝子村、鲁庄村、李王庄村、青罕村、刁南庄村、北王庄村、秘孝子村、骑马寺村相邻。
白庙村附近有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庆林寺塔、西苑工业园、东营项目区、夏庄工业区等旅游景点,有故城龙凤贡面、故城熏肉、郭庄旋饼、故城三豆、故城红小豆等特产。
人本乎祖,万物本乎天,天有日、月、星、辰,则各有系程,亿万载无破之规,无乱之系,乃谓天理。中华文明史载五千年,天下李氏家族户万千,分支分派各有其源,所有派系一脉相传,乃木本枝枝相连,皆称族亲。白庙李氏族亲有大明文字记载六百余年矣,分支长次两门,俗称前门、后门。两门人丁兴旺,但主见不一,其后时光荏苒朝代更迭,大清中后 期,礼尚往来,生老病死习俗有别,然长幼有序从未贬尊,木本水源枝枝共认,乃吾族亲文明素质之体现,更显祖先所留排行世系辈字之伟大,简明准确,至今仍长幼辈份不乱。
公元2006年秋,金水区人民政府对白庙村实行改造,百姓予以配合,村落瞬时拆除。院落居住格局已破,传统生活随时代变化而变更。都市熙熙攘攘,村民新居星罗棋布,集中团聚并非易事也。更有甚者,吾族嫡亲兼资文武、精其一技者全球谋职,****变化不断。久而久之,源本一脉之系,相见陌如路人,些许出现谈婚论嫁,乃至因子孙愚知吾族根源,而酿近亲婚约之悲剧,异辈重字重名,诱发怨恨。尊称倒置,方圆变形,时弊难言。虽无生命之危,但远悖大雅体统,文明素质,更无章法伦理。故我族亲有识之士夜不能寐,甚忧此事。惧矣! 治家格言有遗训“毋临渴掘井,宜未雨绸缪”。基于此,续延世系辈字已成吾族首要之事,但要有据、有序、遵规、依章,慎重挖掘其广意,吉祥、宽范之字,有益于后代大号露世,金榜题名,雅而不俗。鉴于吾祖族谱在日军侵华乱世中遗失,故从前门、后门先世实名辈份中,厘清近百年世系辈字“思文清建章”。现所用辈字略剩一二,并有明代职官志记载一线光明,且惯性极强,应因势助裔,天意所赐,后续五言七句,合拍于祖训:思文清建章,嘉子亨安康。继德尚应启,华宇庆吉祥。学士润久耕,开智廉锦程。仁孝道通用,天元堃方正。
吾李氏家族先祖希哲之太祖,明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移至郑州城北十里铺,繁衍生息,子孙满堂,祖业兴隆。先祖希哲天资颖异,弱冠游泮,踔厉风发,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甲辰科进京会试考中;三甲第一百五十八名,御赐同进士,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出任山东恩县知县,历任十二载,为官清正廉丨明,颇受当地士民之爱戴。“兴废举坠百度维新士民思之不忘今祠祀”见于重修恩县县志卷之十、六十四页。
先祖希哲于明弘治十二年衣锦还乡,为我家族兴建了“火神庙”和“白玉奶奶庙”"及村西关帝庙。"火神庙庙内尊奉者:火正之官祝融。关帝庙内尊,奉者:武财神关羽;白玉奶奶庙内尊奉者送子观音。其寓意吾族亲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延继香火,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简称“白庙”,沿袭至今。制定族谱,系五言四句,为世袭辈字,治家之道,弊绝风清。六百余年来,吾李氏家族世代耕读,通文习武,遵章处世。后裔近百年所用世系排行辈字“思、文、清、建、章” 乃先祖之文墨,考证先世实名证据而定论。今后续五言七句厚重不减,重拟家谱世系辈字金科玉律,气正韵元,处世有规,拜官有矩,农文武商,其右有章,系后代绳其祖吾。并喻示吾族亲博大襟怀:天道酬勤,家道酬和,人道酬善,业道酬精,商道酬信,学道酬专,客道酬亲,情道酬真,康道酬养。此人生九道,乃天佑人间正道至首善也。
附:李氏家族议续族谱辈字排序及意解
思文清建章。嘉子亨安康。继德尚应启。华宇庆吉祥。
学士润久耕。开智廉锦程。仁孝道通用。天元堃方正。
思:思念、思恋。思古念今,正气永宁。
文:文才、文采。文通天下,通文兴古。
清:正义、清廉。为人之道,当权之术。
建:制定、设立、建树。
章:法度,定律。遵章守制,固化不变。
嘉:美好、称赞之意。
子:人的统称,地支首位,用作顺序的第一。
享:受用、惬意。愉悦,愉快,畅快,舒畅。
安:平静、稳定,
康:安乐、安宁、健康。
继:接续、传承。
德:品行、心意、信念。意为好的品质。
尚:尊崇、秉持、超越。
应:相和、满足、该当。
启:开导、说明、陈述。
华:光辉、光彩、美好。
宇:天空、风度、仪表。
庆:祝贺、快乐、纪念。
吉:美好、喜庆。
祥:吉利、预兆。
学:模仿、知识。
士:知识、人才。对人的美称。
润:细腻、修饰、增加文采。
久:时间长远。
耕:辛勤劳作。
开:起始、启迪。
智:聪明、智慧、知识。
廉:清正、清廉。为官治家之道。
锦:色彩鲜明,文辞优美。
程:规矩、准则、前途。
仁:道德高尚、宽厚慈善。
孝:尊敬、精心赡养长辈。
道:方向、途径、正当之事。
通:互来互往,通达顺畅。
用:效能、能力、需要、发挥。
天:自然之道、至高无上。
元:第一、开始、为首。
堃:地。
方:正直、公正。
正:合理合法、合规合律。
初稿拟于癸巳年夏至吉日
故城县下辖村庄 郑口镇
杨野庄村 赵行村 西城镇村 高西村 西曹官村 范庄村 张庄村 果子口村 贾黄村 堤口村 冯杏基村
烧盆屯村 南镇村 南甘泉村 李庄村 刘辛庄村 二坛村 齐杏基村 小街子村 红庙村 刘堂村
秘黄村 帝君庙村 红旗村 高东村 孟庄村 葛村村 后沙岗村 翟庄村 小马庄村 前黄村
北高庄村 寨子村 翟杏基村 徐庄村 石门村 芦庄村 师黄村 前排村 北甘泉村 西排村
夏家庙村 高庄村 高中村 前响沟村 大坛村 后野庄村 东排村 杜坟村 夏庄村 西南屯村
前沙岗村 陆黄村 西河村 东曹官村 王园子村 东南屯村 辛宅村 三坛村 后香坊村
大杏基村 东北屯村 五户村 齐庄村 沙沃庄村 孟古庄村 前香坊村 后响沟村
温庄村 大马庄村 后油坊村 东河村 西北屯村 刘古庄村 后排村 五大院村 太兴镇村
前野庄村 周辛庄村
里老乡
前里老村 焦庄村 寒下村 大马坊村 林场村 刘庄村 前赵鲁村 后里老村 赵鲁屯村
刘鸭鹅村 李鸭鹅村 二南庄村 后赵鲁村 皮婆屯村 良庄村 小马坊村 西小屯村 周鸭鹅村 朴庄村
故城镇
东万庄村 胡别王村 陈庄村 西南镇村 桑塘村 西万庄村 东十里铺村 芦庄村 刘庄村
西十里铺村 南郭庄村 西关村 张庄村 霍廖庄村 东关村 裴别王村 北郭庄村 大第八村
北二屯村 小文庄村 袁庄村 周庄村 何庄村 赵庄村 小第八村 大文庄村 马厂村 南二屯村
三里口村 戴庄村 夏立村 东南镇村 新庄村 小屯村 中镇村 贾别王村 北关村
辛庄乡
新化村 东三务村 前孟疃村 大寒布村 马庄村 北官庄村 东辛庄村 候庄村 李仙寨村
后孟疃村 万小麻村 东化村 庙灵村 孙务村 西辛庄村 高庄村 豆宝殿村 张小麻村
周小麻村 牛卧庄村 小寒布村 高小营村 白小麻村 沙窝庄村 孟务村 崔庄村 王务村
魏家院村 陶户庄村 碱场店村 田小麻村 孙庄村 十美村
房庄乡
南林子村 李庄村 庞庄村 西京村 杨梧茂村 孙庄村 堤口村 西于屯村 刘阜村 后吴村
太平庄村 邢庄村 小庙村 潘屯村 贾丰村 苏庄村 北林子村 祁庄村 吴令寺村 大杨村
杨獐鹿村 东京村 大月庄村 马军寨村 前吴村 宋庄村 于庄村 北獐鹿村 芦庄村 榆林村
霍梧茂村 吴梧茂村 中化村 刘庄村 吕疃村 万庄村 董学村 小月庄村 王庄村 乔庄村
大梧茂村 小杨村 魏庄村 张庄村 沙窝庄村 孙裕村 坊庄村 鹿豕村 东于屯村 齐梧茂村
娄子村 西化村 乜宁村 南獐鹿村
西半屯
南小屯村 盐厂村 天水屯村 孙庄村 瓦子庄村 西高庄村 西桥村 前孝兰村 康庄村
双冢屯村 李儒林村 万庄村 付庄村 姚庄村 随庄村 前赵庄村 东半屯村 于庄村 李洪屯村 北梁庄村
姜庄村 南梁庄村 南召村 乔家庄村
于洪屯村 北庄科村 牛辛庄村 王洼村
西半屯村 臧庄村 后赵庄村 西李庄村
范庄村 西郭庄村 书村村 十八里村
十二里庄村 时庙村 牟儒林村 西里屯村
西张庄村 郑儒林村 何刘屯村 树儒林村
东桥村 徐董屯村 湖心寺村
饶阳店镇
饶阳店村 薜官屯村 黄官屯村 东曾村
朱辛庄村 南庄村 子路村 曹庄村
西丁庄村 北仁庄村 焦庄村 刘辛庄村
南马村 户庄村 杨庄村 盛树林村
李官屯村 北马后村 东马村 西曾村
西李屯村 西镇村 黄草洼村 时庄村
水东屯村 杜庄村 西徐庄村 东镇村
宋杨庄村 西王庄村 郑庄村 北马前村
五头村 杨辛庄村 西袁庄村 于庄村
吴庄村
军屯镇
军王庄村 胡官屯村 刘行杖村 关庙村
大辛庄村 贾庄村 赵庙村 王行杖村
庄科村 丁里村 刘庙村 军屯村
张里村 小王里村 牛庄村 高行杖村
杨寺村 大王里村 赵里村 徐里村
小辛庄村
青罕镇
北王庄村 候庄村 陈庄村 刁南庄村
秘孝子村 石西村 裴庄村 鲁庄村
李王庄村 白庙村 柴庄村 刁孝子村
第什村 夏庄村 大刘孝子村 青罕村
小刘孝子村 于孝子村 南王庄村 石东村
南官庄村 骑马寺村 周官庄村 千户庄村
武官寨镇
后屯村 梁庄村 孟村村 付官屯村
后花园村 东言村 小店村 香炉坡村
武庄村 苏庄村 叩庄村 李店村
五台坡村 柴庄村 大店村 前花园村
李尧头村 王庄村 西孟庄村仓上村
垂麦村 车庄村 赵庄村 北半屯村
王尧头村 张店村 大言村 刁庄村
西言村 于刘洼村东孟庄村 军王庙村
齐庄村 周楼村 尼庄村 马庄村
冯庄村 武官寨村 杨刘庄村 霍庄村
杨五头村 张洪屯村 张尧头村 前屯村
建国镇
许口村 高庄村 民主村 叶庄村
才庄村 树庄村 巩庄村 石佛村
马寺村 南王庄村 徐庄村 毛店村
辛堤村 张庄村 和平村 西刘庄村
陈庄村 宋塘庄村 梁尧村 西冯村
东冯村 小林庄村 孔辛庄村 建国村
吕华村 燕庄村 小商庄村 宋庄村
东刘庄村 杨庄村 褚庄村 草寺村
李庄村 南陈庄村 郭庄村 水坡村
位庄村 三里庄村 王同庄村 霍庄村
曹口村 大商庄村 于古屯村 要庄村
南高庄村 二里庄村 王庄村 齐庄村
姜圈村 藏庄村 祖杨庄村 刘辛庄村
姜庄村 徐尧村 程村村 庞堂村
罗马庄村 马庄村
夏庄镇
丁庄村 夏西村 魏庄村 曹桑营村
龙风店村 徽王庄村 河沟村 滩头村
型谷庄村 丞相营村 小化村 袁二村
大第五村 河北涯村 胡塘村 杨坞村
东王庄村 袁一村 瑞谷村 小曹庄村
第九村 大化村 庄子刘村 芦家圈村
头屯村 夏北村 小刘庄村 东马庄村
东杨庄村 夏东村 小第五村 大第八村
潘庄村 罗小营村 大曹庄村 东第三村
西第三村 第七村 骆庄村 王桑营村
东殷庄村 小沼村 四新村 坟台村
田庄村 大刘庄村 西殷庄村
三郎乡
李长林 王长林 张田村 车田村 前土营
西原西 东原西 东牟村 西牟村 白佛寺
尹里村 蒋召村 居召村 南鲁庄村 南岭中村
北岭中村 辛召村 师召村 河北召村 南镇村
北镇村 贾召村 韩庄村 西高才村
白庙村,位于咸阳城区东北15公里的渭北黄土台原上,是渭城区韩家湾乡辖下的一个普通村庄。明、清时期,该村官路口寿峰寺的白色墙面为过往车辆提供了一个显目的标志,寿峰寺习称白庙。村以庙名,遂定名为白庙村。
白庙村南面不远处是埋葬着西汉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大冢。村周围有汉安陵邑城垣遗址。附近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及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遗物,时有发现。因此,白庙村作为西汉安陵邑的故地,已属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这块地方汉代以前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古代司马氏、班氏两大史学世家的关系等历史文化渊源,还有待挖掘和展现。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供识者参考。 秦汉以前,白庙村所在的安陵故城是什么地方成书于唐初的《括地志》里有答案:“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阳东二十一里①,周之程邑也。”然而周之程邑,并非此地建置的源头。罗长源的《路史》说:“程。商封吴回后,今咸阳故安陵城,周程邑也。”郑樵的《通志》也说:“程氏,伯爵,风姓,重黎之后也。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关于吴回、重黎,下文有解)。由此可见,程是商代咸阳市区境内的一个小封国,这个封国怎样演变为周之程邑,需要作进一步考察。
商代后期,居住在关中西部的周族势力逐步强大起来。该部族的首领由于坚持推行其祖先后稷、公刘等创始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在政治上以“仁政”对抗殷商王朝的“暴政”,对周围的部族,采取德威并重的措施,促其归顺,从而使统治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当时,处于周国东部的程国,因“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②”而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周族的首领季历于公元前1124年(商武乙二十四年)率师伐程,占领了程地。之后,又于公元前1108年(商文丁五年),在这里营造程邑,创建了见诸记载的咸阳境内渭水北岸的第一座城邑③。
程邑的建造,暴露了季历东进的意图,对殷商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块地方北距泾、南控渭、东部为泾渭之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可顺流而下,直捣黄河以东;退可赖三面临水,以为屏障。程邑建造后不久,季历便被商王文丁杀掉。季历死后,其子孙在西周建国前仍居于程邑,“维周王宅程”(《逸周书·大匡》)。季历的儿子周文王,从程地出发,消灭了渭河南部沣河流域的侯爵大国崇国,把周国的国都,由关中西部的周原迁到了关中中部的丰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除了在沣河东岸营造镐京之外,程邑仍然是他的居邑和攻打商王朝的根据地。《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记载:“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亳,武王尝穷于毕裎(程)矣。”证明武王伐纣的准备工作,是在毕程④这个地方进行的。西周建国后,这里是程伯的封地。西周末,程伯的后代同周平王一起迁到洛阳。程国故地,经过战乱,同丰、镐二京一道被夷为平地,成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田野。
周王朝东迁之后,关中西部靠养殖业起家的秦族勃然兴起,他们在依照原先周族的路线,沿渭河东进的同时,获得了种植业的生产技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得到了发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程国故地,建造了都城咸阳。孝公的后代,一方面不断东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另一方面陆续将都城由渭北向渭南扩展,意欲把都城的中心逐步由渭北转置渭南。延至秦始皇,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却是在秦亡后,由西汉王朝实现的。
通过以上记述,可以将程邑的历史地位,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咸阳的建城时间,不应由公元前350年的秦国都城算起,而应由公元前1108年商代的程邑算起,迄今已有3110多年的历史。第二,程地是中国周、秦两个朝代实现大统一的出发点。如果说周代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度的大统一的话,那么,秦代实行的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大统一。两次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都起到了推进社会进步的划时代作用。第三,咸阳的城市建设,汉代以前,经历了两次由渭北向渭南的扩展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两次彻底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诸多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一面镜子。 程邑与史学世家司马氏的关系,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可以找到线索。司马迁写道: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在《史记·楚世家》里,司马迁又写道:帝喾时代,因重黎对作乱的共工诛之不力而被帝喾所杀,“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及其后代在夏代有无封地,封于何处,不得而知,但商代封于程地,却是有籍可查的事实。他们的任务是“世序天地”,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史官的首要任务。我们翻开《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一开头就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⑤”,目的是要通过天象观测来弄清时间,如果不首先弄清时间,将何以纪事所以古代的史官也称作天官。
吴回的后代,在西周时期,并没有失掉其伯爵的地位和史官的职务。周初的史官程伯史佚(史佚又称尹佚),为武王、成王、康王时名臣,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被尊为“四圣”。史佚后裔世代袭封至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甫,才因“失其守”而降为司马氏。司马氏虽无爵位,但仍承担着“世典周史”的工作。公元前770年,他们随周平王一起迁到洛阳。大约在公元前649年左右,因东周王朝政局混乱,司马氏逃到了晋国,随后又流落到卫、赵、秦等地,不从事史官工作。后世史家,对这一现象发出了“畴人子弟分散”、“史不记时,君不告朔”的憾叹!
司马氏流落到秦国的有名将司马错,秦惠王时因伐蜀功留作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跟随武安君白起参加长平之战,回来后同白起一并被秦昭王赐死咸阳杜邮亭。司马靳的第五代孙司马谈,重新操起史官的业务,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业,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
以上记述表明:程这个地方,始终是和史官的名字连为一体的,从商封吴回的后代算起,到周的程伯史佚、休甫、司马氏,在这里居住和活动了800余年。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司马迁老祖宗的宅居,而且是商、周时代中国的史学之乡。 公元前188年,西汉惠帝死葬安陵,置安陵邑,迁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到此作为安陵邑的居民。后来安陵的居民发展到万户以上。住户中有许多名门望族,班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班氏家族之涉于史学,是从东汉初年班彪开始的。《后汉书·班彪列传》记:“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缺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为完成其父的未竟之业,“潜精研思”,在安陵故里对班彪史记后传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提高。此项工作开始不久,便被人密告到汉明帝那里,说他私自改作国史。明帝下诏,把班固关进长安的牢狱,抄收家藏全部书籍。班固的弟弟班超怕班固在郡守的刑考下不能自明其说,便急速驰往京都,向明帝说明情况,得到了明帝的谅解,擢班固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等职,给班固的修史工作提供了官方的认可和有利的条件。此后,班固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基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的断代史《汉书》。
班固任职的同时,班超也随母亲到了洛阳,因家贫,常常为官府抄写文书聊以糊口。明帝知道后,给了班超兰台令史的职位,使他们兄弟能够在一起从事同一的工作。但班超志不在编书,而在“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理想上。后来他率领三十六人之师,转战西域各国,打通了长期被匈奴控制的西域南北两路交通;因屡建奇功而被封为定远侯,任西域都护之职。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一直呆到七十岁高龄,才在他的妹妹班昭给和帝那篇感人肺腑的陈词下,被调回京城。班超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打通西域的业绩,而且还有激励后人勇敢精神的“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文化遗产。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是《汉书》的撰写人之一。她的兄长班固生前并没有全部完成《汉书》的编写工作,所剩下的《天文志》及《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都是由班昭完成的。班昭不仅完成了《汉书》的编写任务,而且通过她的校对、刊行,使《汉书》流传于世。《汉书》成书后,读不通的人甚多,班昭又担任教师,对他们进行教习。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就是伏于班昭阁下就读的学子之一。
班超的儿子班勇,也是这个史学世家的一名成员。班超死后,匈奴又一次侵占西域各国,并攻占了西域都护府,造成“玉门关闭,西域路绝”的局面。汉安帝任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与北匈奴呼衍王决战车师北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再次开通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营造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定环境。班勇没有忘记自己是史学家的后代,搜集了西域各国地情资料,以备著史之用。《后汉书·西域传》卷末记:“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班勇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
综上所述,班氏三代,可称是中国汉代名副其实的史学世家。
如果把白庙村与汉代的安陵邑、商周的程邑连接起来,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中国史学家的摇篮。
白庙村属于哪里
本文2023-12-02 07:22: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0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