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祖籍是铁岭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曹雪芹的祖籍是铁岭的吗?,第1张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于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乾隆十五年左右,他离京迁居西郊农村。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病无医,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他便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

先说说曹家的情况。曹振彦生有曹玺(曹尔玉)和曹尔玉,为“尔”字辈。曹玺生有曹寅和曹荃(曹宣),为“宝”字辈。曹寅生有曹颙,一般认为曹頫为曹荃所生第四子,则曹颙和曹頫实为叔伯兄弟,同为“页”字辈。曹雪芹的父亲肯定是曹颙和曹頫中的一个,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根据红楼梦的情节来推断一下到底谁是曹雪芹的父亲。我们假定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里面的内容都是按照真实历史写的。 荣府里的贾母是荣府和宁府里最长的人。本来宁国公为长的,按理宁国府是高于荣国府的,因为贾母最长,所以在红楼梦中荣府是高于宁府的。贾母有俩儿子,老大贾赦,老二贾政。贾赦世袭荣国公,长子嘛,按理他的地位应该高于弟弟贾政的。可是,偏偏是贾政夫妻和贾母住在正房,显得很奇怪。还有当荣府举行大型宴会时,贾母右侧坐的是贾政,左侧是贾赦。而我们知道,古时候是极讲究长幼尊卑的,一点都不能含糊。座位是右为尊,那说明贾政的地位是高于贾赦的,这点毫无疑问。难道仅仅是因为贾赦为人好色,平日依官作势,行为不检就遭到贾母如此讨厌的吗?很显然,并非如此。古代官宦有几个不是好色之徒,有几个行为检点?再说了,贾政在品行上也好不到哪去。 将小说搬到现实中去。贾母是曹寅的妻子李夫人的原型,那贾政应该是曹頫的原型。曹颙虽是长子,可他早逝,留有遗孀马夫人。曹頫虽然不是李夫人的亲生儿子,但是既然过继来了,那就是曹家的主人,地位当然不会低。因为康熙帝让李煦(李夫人弟弟)为挑曹寅挑个孝顺贤德的继子,就是念曹寅和自己的情谊之深厚,让曹寅的夫人和儿媳两位寡妇得到照顾。那这样就可以解释小说中为什么长子贾赦地位低下了,无非是:要么贾赦的原型是曹颙(虽然是嫡亲长子,却早逝,在小说中只是个影子);要么贾赦的原型是曹頫的亲哥哥(也就是曹荃的其中一个儿子)。唯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贾赦那么卑微,否则实在是说不通。 在小说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那现实中曹雪芹的父亲就应该是曹頫。也就是说,曹寅并不是曹雪芹的亲祖父,只是叔祖。那为什么小说中贾母那么疼爱贾宝玉呢,他并不是自己亲孙子呀!我们知道,曹頫过继给曹寅时,已经结婚生子。虽然曹頫已经有了儿子,但是年龄尚小,李夫人完全可以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孙子来养。这也就能说通为什么贾母对儿子贾政并没有多少亲情,却对孙子宝玉呵护有加。 不过,把曹雪芹当作贾宝玉的原型的话,有一个硬伤。就是在小说里贾政的女儿是妃子,而在现实中曹寅的女儿是妃子,这样的话,辈分就错了。 那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曹颙是贾珠的原型,曹頫是贾宝玉的原型?而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儿子贾桂的原型?这样一来,辈分问题就解决了。只是曹寅成了贾政的原型后,那贾母就应该是曹玺夫人的化身了。 反正不论怎么说,小说总有虚构的地方,在辈分上,时间上都可以出现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不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是怎么样,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頫的可能性更大些(有人认为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颙,但史料载曹颙的遗腹子为曹天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家谱修订中,养子、继子一般并不会特别注明。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记载,就有可能和真正的历史不一样。比如从家谱可以推断你是哪一支的传人,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注:本文由本人根据网络等媒体资料整理而成。)

不是,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后迁沈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而且曹操的本姓是夏候,是其祖父拜姓曹的太监为父,后全家改姓,他们才姓曹的。

祖籍辽宁辽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4~1764),名霑,号雪芹、芹圃、芹溪、梦阮。

他的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会作诗词,又兼作戏曲,有《楝亭诗抄》、《楝亭词抄》、《楝亭文抄》等著作。他曾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他跟当时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施闰章、陈维崧、尤侗、朱彝尊、洪升等都有过交往。家庭中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使曹雪芹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在《红楼梦》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是所来有自的。

胡适通过他的代表作《红楼梦考证》,对曹雪芹家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所编订的曹氏家族世系,也只是从曹雪芹的远祖曹振彦而下,已经考出的人物关系,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可探讨和分析的地方逐渐增多。

1992年7月,在北京东郊通县张家湾出土了一块曹雪芹墓石。据发现此墓石的当地村民李景柱讲,这块墓石是1968年被发现的,当时“文革”还在高潮期间,乡里为了平掉张家湾镇周围的荒坟,改为庄稼地,才决定把张家湾村西北的窦家坟、马家坟、曹家坟平掉。这三座大坟是相连的,面积很大,曹家坟高出地面有1米多。就是在平曹家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墓碑,墓碑埋在地下1米多深处。墓石正面刻“曹公讳霑墓”五字,左下端刻“壬午”两字。“午”字已残。在墓碑下面约离地面1�5米左右的深处,挖出来一具尸骨,没有棺材,是裸葬的,尸体骨架很完整,据说是一具男尸。

当时急于要平坟地,特别正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李景柱自称没有敢多想。他读过《红楼梦》,知道曹霑就是曹雪芹,并告诉了在场的人。当时有一位一起平地的人听说曹霑就是曹雪芹,认为墓里很可能有东西,就下去墓坑里拨弄尸骨,结果一无所获。到晚上,李景柱就与他的堂弟李景泉一起把这块墓碑拉回了家里,埋在院子里。直到1992年镇里规划要发展旅游,建立“张家湾人民公园”,想把周围的古碑集中起来建碑林,因而想起了这块碑,才又把它拿了出来。由于当地没有人研究《红楼梦》,就辗转请来了红学会的会长冯其庸先生,请他来做鉴定。冯先生通过仔细观察勘定,认为这块墓石应该是属于那位文坛巨匠曹雪芹的。

墓碑约1米左右高,40多厘米宽,51厘米左右厚,墓碑质地是青石,做工很粗糙,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石那样打磨,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证明是根本未打磨过,碑面上凿刻有“曹公讳霑墓”五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有点类似八分书,但毫无笔意,所以说可能是未经书写,直接凿刻的。总之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由此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祖籍问题,更加引发了学术界一直在进行的争论与研究。其中周汝昌、冯其庸两先生用力最勤,多年来汇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进行考订。

周先生的观点,是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河北丰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虽然此说中有着一定猜测成分,与之商榷的文章也出了很多,

如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曹雪芹年表》中说:“雪芹远祖曹世选(又作‘锡远’)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咸宁里,后迁居东北。”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论曹雪芹》一书也说:“曹家原籍河北丰润县,后迁居到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至辽阳这一带地方。”可见这个说法确是代表了当前关于曹雪芹祖籍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冯其庸先生的主张,证明当河北丰润曹家的一支迁到辽东,却已是康熙九年的事,认为曹雪芹的上祖则应该就是原籍辽阳、后迁沈阳的《五庆堂曹氏宗谱》的始祖。他的籍贯确是辽阳、沈阳,而不是河北丰润。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

“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

“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

“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

“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

“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

“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要说曹雪芹的身世,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说起,因为曹家这段家谱是最明晰的,曹雪芹老来丧子,之后便死于贫病交加中,有无后人存世,至今众说纷纭,也没有确切定论。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出兵占领辽阳,当时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被编属于正白旗包衣中,变成了多尔衮的王府包衣,后因曹振彦战功卓著,入关后,曹振彦转型当了文官,当了山西吉州的“市长”,大同市“市长”等官职。

顺治皇帝时,曹家被编为了内务府包衣的编制,负责打理宫廷杂事,变成了皇帝的身边人,这个时候,曹雪芹爷爷的爸爸曹玺还当了皇帝内廷二等侍卫。后来,更因为曹玺的老婆当了康熙皇帝的奶妈,曹家更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康熙主政后,曹玺被派作江宁织造的要职,并允许其世袭。曹玺死后,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爷爷)继任江宁织造,但曹寅也早死,其子曹颙后来也当了江宁织造,但命运仿佛是捉弄了曹家,曹颙也活的不长,他死后,因曹寅无其他儿子,康熙皇帝体恤曹家,就从曹寅的侄子中过继了一个当儿子,他就是曹頫。我们现在文学史的定论是曹雪芹是曹頫之子,但也有说是曹颙遗腹子一说,尚无确切定论。曹頫当家的时候,曹家已经是一个空壳,时刻都有倾塌的危险,雍正时期,曹家还是没有逃过被抄家的命运,此时,曹雪芹正直少年十三四岁,不得不岁家族离开南京,搬往北京居住,直到晚年因病去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写了80回的《红楼梦》,也正是因为这部巨著,让我们今天都在一直研究他。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所以特别注重祖籍的概念,叶落归根一词也能证明,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走到哪,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到老总算是要回到故乡。对名人祖籍的研究一直是如今各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来说,由于其正史无考,再加上《红楼梦》的巨大反响,所以红学界对其祖籍何处的研究一直没有断过,“辽东说”、“辽阳说”、“丰润说”、“铁岭说”,一直争论不休,而最占上风的算是“祖籍辽阳说”。

要谈曹雪芹祖籍,不得不说其家世,而我们如今知道其最早的先祖是明末清初的曹振彦,而曹振彦与其父辈都是在清军攻破辽阳城时做了俘虏,变成了包衣,也就是家奴。当时地位低下的汉姓包衣大约有800余家,而曹家却因为曹振彦的功劳而崛起,而且转型做了文官,这算是曹家整个家族重要的转折点。之后,曹家地位日升,知道曹玺的老婆做了康熙的保姆,而使曹家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家族,曹家之后,三代四人做了皇帝亲派的重要官职——江宁织造,曹家也繁荣昌盛了将近60年。而说到曹雪芹祖籍,我们可以从冯其庸收录的全国红学家25篇考证文章中得知答案。主流是说其祖籍为“辽阳”,并且从曹玺的著作以及曹玺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而且之后发现了两块刻有曹振彦姓名和职衔的石碑,更加印证了“祖籍辽阳说”的说法。近年,在山西大同又发现了一个碑记,上面也记载了曹振彦祖籍辽阳的说法,这更成为“祖籍辽阳说”一派的有力证据。

曹雪芹家族并非满族,但其整个家族的显赫却是因其八旗身份而来,要说曹雪芹的家族,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开始说起。明朝末年,曹雪芹的四世先祖曹振彦,在当时的辽阳战役中被俘虏,后变成了多尔衮王府的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顺治朝,曹家的包衣身份转为内务府包衣,编制直接变成了皇家直接领导的奴才,属正白旗。后来,曹振彦有军功,地位大升,最后阴差阳错地转型成了文官。其儿子曹玺才能非凡,后来当了皇帝内廷的二等侍卫,身份很不一般。而其老婆后来更是被挑中当了康熙的奶妈,这下可不得了,未来的皇帝奶妈,这可是为其家族飞黄腾达种下了金种子。果不其然,康熙继位后,曹玺得到重用,被委任江宁织造的重要职位,且允许后代世袭。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这就意味着曹家是皇帝在外衣食住行的全权办理者,这种信任和亲近程度,远非其他大臣可比。

而曹玺的儿子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也是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小时候是康熙的伴读,长大了还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曹玺死后,自然而然地当了江宁织造。这个时期,算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也预示着开始了衰败的旅程。曹寅死后,曹颙继任,但不久又病故,留下了遗孀马氏及遗腹子,有说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一说。曹寅无二子,后来就过继了侄子曹頫继任江宁织造,但此时,康熙已经老了,曹家在朝廷的靠山将倾,曹家命运也岌岌可危。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查抄了曹家,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考证。至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只是过了一个无忧的童年生活,直到潦倒终生。曹雪芹祖父公认是曹寅,但是不是嫡系有待商榷。曹家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几十年,曹寅和康熙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原因。曹寅(1658-1712),康熙时代一代名臣,同是也是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所谓包衣就是家奴,而内务府包衣则是在皇家内院当奴才的人员。康熙出生后,按惯例,要在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妇女中,挑选奶妈,而此时,曹寅的母亲孙氏则被选为了康熙的保姆,而曹寅就成了康熙的伴读,17岁时更是康熙的御前侍卫,至此,曹家算是攀上了凤凰枝,从此走上了通达的仕途之路。

康熙二年,曹寅之父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前往南京负责织造宫廷官宦所用丝绸用品,另一方面充当康熙在南方的耳目,及时上达信息。曹玺死后,曹寅从苏州织造任上调任江宁织造一职,接替了曹玺的职位,而苏州织造则由其老婆的哥哥李煦接替。后来,曹寅又被钦点巡视淮盐,几个月后就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五十一年,曹寅赴扬州公干,不小心得了风寒,后来转变成疟疾,康熙知道曹寅病情后,非常关心。派人星夜快马加鞭送药,但药没到,曹寅已逝,令人唏嘘。曹寅为官期间,连续四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在取得皇帝信任的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导致库府亏空,为其家族的衰败吹响了丧钟。

曹雪芹留下一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但雪芹其名却从没在正史或官方记载中出现过,这一点就成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以现有的研究材料,以及看以前的学者研究轨迹,我们只能说:不知道!说曹雪芹的父亲,我们先从曹寅开始,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是明确的,但曹雪芹到底是其嫡系孙子,还是非嫡系,这也就是其父亲争论的焦点。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曹寅是康熙的陪读小伙伴,算是“发小”,情谊很深厚。后来曹寅被派到江宁当织造,专门给皇宫输送丝织品,有时候顺道给皇帝搞点江南的好吃的,所以可见康熙对曹寅的信任。除此之外,曹寅也算是康熙派到江南的一个眼线,一方面上报江南的物价,另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官员。曹寅死后,其子曹颙当了江宁织造,但过了没多久曹颙病死,因为曹寅只有曹颙一个儿子,所以织造无人接任,考虑到两代寡妇相守,康熙就下旨在曹颙的侄子中找一人过继来接任织造一职,并赡养太君,这个侄子就是曹頫。

但还有一个问题,曹頫曾给康熙写奏折中提到,她的嫂子马氏怀孕一事,经学者考证,马氏所怀孩子可能就是曹雪芹,也有人说曹雪芹是曹頫所生,至此,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颙还是曹頫,便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在各派学者考证过程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曹贾互证”的方法,就是把红楼梦里贾宝玉说成是曹雪芹,红楼里贾家正是现实中的曹家,普通大众也乐于接受这种说法,但也仅仅娱乐而已,明显缺乏做学问的严谨。我们也只需要知道,曹雪芹其父要么是曹颙,要么是曹頫就行了。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施耐庵祖籍苏州人,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高鹗父亲是读书人,有田产,住在京郊。高鹗少年喜冶游,常同“少时酒伴”“趁蝶随风,浪赢两袖香留”,看来是比较放荡,不太遵守儒家礼教。高鹗在科场上折腾了很久以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终于如愿中顺天乡试举人。高鹗任刑科给事中不久,即因失察八卦教教首林清谋反案而受到降三级调用的惩罚,应了“登高必跌重”的俗语。他半世为官,两袖清风,忽遭此变故,晚景凄凉。嘉庆二十年(1815),高鹗卒,享年57岁。

1、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无疑 晴雯病补雀金裘那一回, 当这位一向"恃宠而骄"的美丽丫头抱病完成工作时,已经是深夜了书中说"忽听自鸣钟当当响了四下"脂批此处注曰:"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这是一个有力证据

但,曹雪芹是曹寅的什么人孙子还是儿子历来说法不同最早将考证方法引入红学研究的胡适博士,根据其自身掌握的材料,轻率地"定义"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从此,祖孙说盛行,甚至某些教科书中也将此视为定论

但随着红学研究的发展,祖孙说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首先是后来发现的许多清人笔记中明确记载曹雪芹是曹寅之子如清代大诗人袁枚就说"寅,其子曹雪芹撰石头记一书,备记繁华风月之盛" 等等,还有许多,可查相关资料 其次,如果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那么,他经历曹家之盛的年龄,只有六七岁,至多是十一二岁一个仅仅在幼年时经历过很短一段繁华富贵生活的人,恐怕很难写出象红楼梦这样极其符合历史社会事实的博大精深的作品来再次,遍查曹家家谱,始终没有找到这位神秘的曹雪芹在曹寅的孙辈中,只有一个曹天佑是曹寅的所谓"正派"孙子然而,有关曹天佑的资料证明,他似乎与这位为中国文学带来不朽声誉的伟大作家相去甚远

于是,近年来有人提出,曹雪芹应当是曹寅的儿子并且有的研究者还将曹寅家谱和红楼梦中的宁荣两府,尤其是贾赦\贾政两支比较,发现如果假设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那么许多以前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

2、正如你所问,中国人讲究"避讳",为什么《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蟠会用唐寅来开玩笑?这可是他祖父的名字呀!如上所述,不管是祖父还是父亲,反正都是曹雪芹的上辈。他不应该在写小说时把他的老子写上去,让故事中的人物开涮。

应该把红楼梦中的这个情节明示出来,让大家讨论。

曹雪芹的祖籍是铁岭的吗?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于南京。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