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泥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曾经的泥河,第1张

曾经的泥河(散文)

高保民

      城南泥河村,慕名已久,前日得了个机会,才得以一游。

      对于泥河,细细品来,最美的描述应该就是乾隆版《盂县志》中下面这27个字了:“泥河在红面山下,沿崖甘泉涌出,泞而成河。春夏草长,如吴越葑田然。”惜墨如金的古人前一句用十七个字就给我们做了一幅画,画里有山有崖有涌动的泉水还有松软的泥土,一个泞字就让一泓泥水变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河。后一句十个字,先是北国风光春夏草长,继而又引江南水乡吴越一带对田作比,这“葑田”指的就是在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其实说透了就是一片沼泽地吧,但“葑田”却是肥沃的,意思就成了泥河之地是春夏之草腐化而成由泉水浇灌的水地,便不能说它是一块沼泽地了。泥河被这样一“如”,它的美与肥便跃然而出了。再加上被红面山三字一烘托,它就更吸引人了,毫无疑问的是这红面山在春夏草长期间是青山,充满朝气;到了秋冬则为另一种景致,秋因枫叶而红,冬因地表裸出沙石呈赤色而红,固它便红光满面矣,看似毫无修辞的红面山三字本身就带着颜色,放到这段话里更是光彩倍增,能写出这段文字者无疑是位文采出众的饱学之士。

      “山西通志”载:“相传红面长者化此”。红面长者应该指的是唐朝因寓居盂县注释华严经而闻名天下面如重枣的李通玄李长者,这是一种说法;清《光绪志》志载:“乡有樵人,入山砍樵,失脚陷谷中,开目视之,十步之外仿佛有隙,蛇行而入,豁然开朗,周围大数十丈,以手扪壁,壁石随手而落,拾视之,大者如枣,小者如椒也,俱绛色,樵人解囊满载归,出以示人,具道其故,有识者曰此丹砂也。相偕复往,但见山面沙石尽赤。”这是此山得名红面山的另一种版本。虽“红面长者化此”已无考,但“沙石尽赤”却实实在在生在那里,是无争的。

      切莫小觑了这乾隆版《盂县志》上对泥河村渺渺数笔文采斐然的介绍,却是一根楔子成了激励泥河学子好学上进转变门风的关健几句箴言,醒醐灌顶,一湾水地竟可以这样表达,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这里起了点拨与促进。

      泥河水肥土沃,在十年九旱的盂县这样的好地方不多。李氏一族从明万历四年(1576)举家迁居此地后,业经勤苦躬耕至乾隆年末(1795)已发展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农商大户。乾隆五十五年(1790)泥河李氏十世振肃、振宇、振谟三兄弟,义举修建通邑要津安济桥,至道光二年(1822)三十二年间,三次水毁,三次修复,义无反顾,于道光五年(1825)奉旨以“乐善好施”树坊。足见此时的李氏族人已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了。应该肯定乾隆版《盂县志》的出版进入泥河李氏一族的视线是十分正常的,李氏先祖对“经、史、子、集”诸书籍是十分出名的,十一祖李烈,附贡生。谱记“性俭朴,读书明敏,刻印文帝书,抄感应篇,注释数百部、施于亲友,以广其意,族中子弟贫不能读书者,设学以教子。”清末,十三世李华龄,清拔贡。以五千银元从盂县史宅购得《四库全书》一套,在盂县仅此一家,这虽然是后来发生的事,但足以证明李氏一族对收集书籍工作的重视。

      那乾隆版《盂县志》中说泥河“如吴越葑田然”对好学的李氏学子来说诱惑力无疑很大,如果不努力学习做文化人改变命运,就只有老死乡关一途了。嘉庆五年(1800)十世李文秀终于在乡试中得中第八名举人,十一世李勋与其叔父同开族人中举先河,至此李氏一族重学求仕之风大盛,中举者代不乏人,光绪二年(1876)十三世李延访中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十三世李延撰中进士,到清末泥河李氏一族共出了太学生26名,三至九品官员达63人之多。李家祠堂大庭门柱上一副对联:“六科九举两进士,一门五县六教官”客观对出了泥河村曾经有过的辉煌。到光绪七年版《盂县志》,泥河李氏被刊录在县志的有曾担任学正、教谕、训导、书院山长者共十三人之多,说明李氏一族重教兴学已蔚然成风。乡饮大宾者有:李勋、李可观、李东成、李点、李顺成、李元享、李嘉谷、李可则;乡饮介宾者:李文新、李文明、李熙、李可久、李振镛、李振风、李延平、李延渝;耆宾者:李梦龙、李培成、李振世。光绪二十六年(1900)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占北军传进宫牛,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惶“西狩”,9月10移驾太原期间,在地方官吏推荐下召见了富庶晋东一方的晋商大户泥河十二世李嘉谷,李嘉谷捐银一百万两,慈禧太后感激不已,亲赠李嘉谷扇形牌匾一幅,上户“护国员外”。至此李嘉谷“百万富翁”之名,誉满南北。谱载,李嘉谷曾为从七品内阁中书科中书。其时,泥河李氏一族在本县泥河、路家村、乌玉、涧沟、东坪及县外鹿泉、平山、南庄、廊坊、灵寿等地有大量房产及土地,至1920年商号达百余家之多分布于山东、河北、广东、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东北锦州的万福店还拥有火车专线,是晋商文化代表之一。建于发迹地泥河的宅院为五宅连串,长500米,纵深百米,共有七十二道角门相互衔接,可谓气势非凡。如今旧的宅院大部分虽已被新的农舍替换,但残留的断壁依稀可见昨日风光。

      泥河村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因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至红面山崖下涌泉沽竭,虽有遗憾,但历史的发展是必然要付出代价的。今天泥河的村口依然保留有古老的河道,所见流淌的河水却清澈见底一改旧貌。泥河村投巨资修建的生态文化广场,占地有50余亩之大,与众多时下的城市花园别无二致,已成为周边村民与城里来客的极好休闲乐园。

      泥河的历史已成为过往,但泥河人重视文化发展的精神,却是激励泥河后人不忘初心励志奋进的不竭源泉。

曾经的泥河

曾经的泥河(散文)高保民       城南泥河村,慕名已久,前日得了个机会,才得以一游。       对于泥河,细细品来,最美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