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家族族谱21世是什么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姜氏家族族谱21世是什么辈,第1张

姜氏字辈

支字辈1: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

支字辈2: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

支字辈3:光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

支字辈4: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庆

支字辈5:宏猷文汝维昌积德

支字辈6: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

支字辈7:孝友廷献永怀忠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

支字辈8:盛鸿儒必克兴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

支字辈9:世成惟铭元子

支字辈10: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

支字辈11:国昌宏大绳宗敦序

支字辈12: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

支字辈13: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支字辈14:廷进再盛道宏元才仁上

支字辈15:大朝国定常公枝开

支字辈16:荣芳友万世永

支字辈17:兴宗启宗学大

支字辈18:开文贤世锦纯儒孔道全

支字辈19:治国兴仁定向烈名振珧常年

支字辈20:秀文应世万国长宁仕崇政大

支字辈21:盛命光庭德宗丹桂永代登今元如楚正祖德

支字辈22:泽龙秀景如开载永昌必显红

支字辈23:文光正启秀万代永

支字辈24:红昌世德永红

支字辈25:昌光清明志孟绍字枝文

支字辈26:嗣仲永世如国士能联永大光

支字辈27:祖德家必宏昌其子克效习作维祥英景通海宜单同

支字辈28:矩道之林司连加绍时正

支字辈29:大光明永昌世宗振弘续立朝

支字辈30:廷学克享熙荣特达奇兆

支字辈31:呈国正天心明自忠

支字辈32:大全道友武杰其世启大国楚春师圣

支字辈33:宗光华本元永庭应自贡明四

支字辈34:万世纲宗运长兴正大洪昌德

支字辈35:超英毓辅国永光天地腾凤国正明

支字辈36:永万春继清长兴盛世尚

支字辈37:忠孝生育安孔,正胜东子钦廷,学尚际明良人

支字辈38:文瑞集家声振谟烈光承世德

支字辈39:昌忠厚培元有大本诗书积业癸长祥云福克

支字辈40:绍遗谋志永锡华丰

支字辈41:焕玉望诚廉治启隆

支字辈42:文世慎洁白光前烈

支字辈43:圣朝达丹西直通昌光秀天启

支字辈44:学进世国正永长春朝廷文武云汉中华;

支字辈45:秉承咸仁尧政应洪日名士百

支字辈46: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楚本志思文添

支字辈47:承万海德才永祖世代荣昌显宗烈

支字辈48:贤能展大朝忠廉达上策克遵先哲

支字辈49:训悠远定卓越文腾国大九世同居仁义海万

支字辈50:福齐天永吉祥英贤继起承先泽清白传

支字辈51:家庆锦长昌启明良魁玉林子

支字辈52:朝上国永邦凝熙士庶敦仁让文治光华

支字辈53:远家声礼教先培材成大器树

支字辈54:德有名贤凤梦前徽美鳣征後代隆忠襄

支字辈55:承祖泽清白守宗功孔道万年新敬明诙

支字辈56:先述执上梁启正红茂大洲庭宗文

支字辈57:春开仕祥年春一南

支字辈58:和成春永志文昌祖

支字辈59:德毓荣芳世成明定选

支字辈60:久厚继忠良遗文世秉光

支字辈61:清国正天心太平文廷景国仕林兴

支字辈62:司佰马扬儒子才生元炳尚归锡涵椒育

支字辈63:仁军代选

支字辈64:科明天开红运君添宗

支字辈65:子仕再俊廷秀仲伏归春生承善常

支字辈66:守相期恢大烈美迪先贤贵以书永富从俭约

支字辈67:来持身昭肃慎立品重贞

支字辈68:廉蒸蔚联云礽声闻远公凤廷

支字辈69:铸启上文元永贞安

支字辈70:世德昌家修承

支字辈71:军用邦典真贤良孝

支字辈72:友孪益德诗书继绥芳辛汉律法私书作则舜

支字辈73:禹益忠孝富贵满朝庭宪

支字辈74:法尊五权礼教新旧合运会古今分哲

支字辈75:嗣相继起宇宙享太

支字辈76:平自永天可淑思世廷启文应遇名绍近

支字辈77:其贤大盛明礼教新旧合军运古今分哲嗣相继起

支字辈78:宇宙享太平自永天可述惟仕绍枝启

支字辈79:文大盛光良毓秀申俊彦焕发在培

支字辈80:源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

支字辈81:正清白传世德大立昌明忠信

支字辈82:绵芳泽和顺肇恩荣英俊定安国公

支字辈83:凤廷铸启上文元永贞安世德昌忠厚传家复崇鑫怡沐

支字辈84:彦义子孙良正大光明兆先业

支字辈85:聪明瑞正理永贤泰才能福嗣思仕允

支字辈86:安定邦万兴再添文共武护国镇乾坤世

支字辈87:德光先代贻谋裕後人正宗传理学清吏

支字辈88:绍名臣立志严三惑题诗让四邻相才千

支字辈89:载重公论百年遵救雀功何巨留鸾韵亦新鼎

支字辈90:台昭大烈孝友庆长春玟元芳志忠德遇永兴

支字辈91:良丰锡先馨振结梅召发祥以贵高

支字辈92:吾万廷显京元志绍文承武世绪宏

支字辈93:开光宗耀祖荣良锡自天世祚启仁贤

支字辈94:国士承弘泽芳声可百传上天承祖代传忠信仁文

支字辈95:万事兴盛进启贤良圣约景晖

支字辈96:槐天仁必宗政文友祖廷显朝应奉可

支字辈97:嘉孝敬心源笃尊亲理自同家传宏作育

支字辈98:人道庆昌隆东亮昭寰宇勤廉

支字辈99:启厚昆秀启干元懋熙时俊彦荣锡光

支字辈100:同上达济美会群英湘楚炎基丙鸿材煦堉钧澍棠熏

支字辈101:柎录清业炽堪钦德友伸志胜时春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2005 [山东省郯城县姜庄村]姜氏宗谱一卷姜步宽等续

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

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

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

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内容有三千条之多。

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二国的国势渐衰。

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蕲春地区。

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

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

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

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

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蔡”。

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

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

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伊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

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

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

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国又被秦国所灭。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

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 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

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瑕吕饴生,亦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称著名的大夫。

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

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

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话。

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吗?”

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

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

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团结。”

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百姓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

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

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原先晋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回了晋惠公。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他说服。

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饴氏、男氏等者。 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

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矤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

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齐曰矤,宋鲁曰吕。”

宋国在周郝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而鲁国在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

这两个诸侯国的兵卒后裔子孙中,在先秦时期就有以兵器名称为姓氏者,称轻吕氏、矤吕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两周时期王室礼器大吕,属于以礼器别称为氏。

大吕,就是周王朝宗庙里最大的钟之别名,原是西周太师姜太公为其取的名称。以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宗庙里的大钟皆称大吕,击钟者即称“吕人”,亦称“吕师”。

在吕人、吕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礼器名称、或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吕人氏、吕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将领玉昔贴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玉昔贴木儿,阿鲁剌惕氏,是著名的元朝将领。

在元朝初期,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被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召见,受命“怯薛”之内膳事,赐名曰“吕鲁”。到了元至元十二年(宋恭宗赵显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吕鲁官拜御史大夫。

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吕鲁奉命统军征讨叛王孛尔只斤·乃颜,三战三捷,抓捕孛尔只斤·乃颜送至大都斩首。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复收孛尔只斤·乃颜余党哈丹图鲁干,官职再加为太傅。

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吕鲁辅佐皇孙孛尔只斤·铁穆耳抚军北边,后进位为大元帝国的太师。

在阿鲁剌惕·玉昔贴木儿的后羿子孙中,有以先祖之赐名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明朝时期锡伯族吕佳部落,属于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吕佳氏,亦称罗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锡伯族的一支,世居西克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为索伦部著姓之一,满语为Logiya Hala。

在清朝晚期以后,锡伯族吕佳氏多冠汉姓为吕氏、罗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姜氏家族族谱21世是什么辈

姜氏字辈支字辈1: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支字辈2: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支字辈3:光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支字辈4: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