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臣会被26岁的慈禧斗倒,是因为慈禧凭借了什么手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八大臣会被26岁的慈禧斗倒,是因为慈禧凭借了什么手段?,第1张

辛酉政变并非是一场简单的顾命八大臣对抗慈禧的斗争,这是晚清时期一场庞大的党争,设计多个群体、多个人物,如恭亲王、慈禧、慈安、南北两派等。最终的结果也深刻影响到了晚清政局,下面就由我来为您分析。

一、恭、肃两派斗争

恭亲王奕䜣与肃顺之间存在着权力矛盾。奕䜣在咸丰五年被逐出军机处,随后填补空位并且帮助咸丰帝的正是肃顺。肃顺本人为法家的信仰者,为了平大乱,自然要用重典,这就使得肃顺长期树敌,为人所忌惮。

后英法联军逼进北京,肃顺等人以“西狩”名义撤到热河,将安抚英法的艰难任务却交给了奕䜣,这便再次激化了二者的矛盾。而同时,奕䜣也得以展示自己在政务上的天赋,并且得以操办洋务。

后咸丰皇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肃顺等人为顾命大臣,诏令一下,彻底断绝了奕䜣等人的上升道路,因此奕䜣等人只得以“非常之手段,收非常之功”,政变的隐患便被埋下了。

恭亲王奕䜣

二、后党与顾命大臣的矛盾

肃顺玩弄权势,一样引起了当时贵为母后皇太后的慈禧的忌惮,面对着自身逐渐被边缘化,慈禧便与对未来少主处境,因肃顺气势汹汹而忧心忡忡的母后皇太后慈安联合,形成了后党。后党此时与恭亲王奕䜣达成了共识:

“王正久希用事,遂不惜违反家法及文宗委任辅政禁遏朝之旨。”

由此,后党与恭亲王一派形成联盟,共同对抗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

慈禧和慈安

三、南北两派的斗争

随着清朝王权的逐渐暗弱,南北两派士人的斗争也逐渐浮出水面,北派士人可以追溯到明末原属阉党的北派士大夫,南派士人可以追溯到顺治朝的南方士人群体。在顾命大臣之中,匡源、杜翰、焦祐瀛均为北派士大夫,构成新权力核心。而此时,有一批暗助恭亲王奕䜣的军机章京,中汉军机章京领班江阴曹硫瑛,仪征方鼎锐以及仁和朱学勤、许庚身这四人正是南派士大夫。这批军机章京在辛酉政变中,与恭亲王奕䜣呼应,发挥了重大作用。

处处树敌的肃顺最终身死

四、总结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为何顾命八大臣斗不过慈禧了。因为他们的敌人,并非只有慈禧一人,而是涵盖了慈禧、慈安、恭亲王奕䜣、南派士人等一整个庞大的群体。最终顾命八大臣失败,也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团结周围力量,处处树敌而导致的。

早年经历: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为道光帝第四子,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登基为帝:

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其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 (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他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驾崩托孤: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笔,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景云“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咸丰帝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华等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改革也有一定的贡献。在他的治下,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能人辅佐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1 恭亲王奕欣:他是咸丰帝的亲弟弟,也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内阁大学士、湖广总督等职务,致力于推进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2 左宗棠:他是清朝的一位将领和政治家,曾经担任过湖广总督、河南巡抚等职务。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回族起义等战争中表现出色,也积极推动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3 同治帝载淳:他是咸丰帝的儿子,也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尽管他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秉承了父亲的政治理念,致力于推进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能人辅佐他。

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位,清朝历史上还有很多忠心于咸丰帝的能人,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改革做出了贡献。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临终之际,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同时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予以牵制,然而咸丰帝病逝后不久,两宫太后便和顾命八大臣爆发了激烈冲突。在慈安和慈禧的策划,以及恭亲王奕欣的配合下发动辛酉政变,并最终以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失败告终。而在这次政变当中,顾命八大臣中却仅有肃顺、载垣、端华被杀,其余五人却逃过一劫,这又是为何呢?

慈安、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

咸丰帝临终意图平衡朝政,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败北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皇帝急忙带着皇后和懿贵妃等人逃至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咸丰帝因病去世,临终之际,咸丰帝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一番“妥善”安排。

咸丰弥留之际安排后事

咸丰帝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三项:一是明确继承人,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确立辅政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以及五个军机大臣的其中四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奉命辅政。三是稳固皇权,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并明确顾命大臣拟定的旨意必须加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咸丰意图使内外廷互相牵制

咸丰帝的这种安排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由于太子载淳年仅6岁,根本无法处理政事,他以顾命八大臣掌握遗诏,以两宫太后掌握印章,目的便是既要确保朝政平稳运转,又要防止皇权旁落。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股相互牵制的力量,在其死后不久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并迅速酿成政变。

在两宫太后看来,皇帝给了我们两枚印章,为的就是防止你们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因此朝政我们是必须参与的,不然怎么看着你们。而在辅政大臣看来,女人懂什么处理朝政,朝政还是得由我们辅政大臣来办,你们只要负责盖章就可以了。于是,内廷外廷这种争斗,在咸丰帝去世还不到十天的时候,便迅速爆发了。

两宫太后意图权理朝政遭拒

两宫太后先是借助御史董元醇之手,试探辅政大臣对于两宫太后权理朝政的看法,没想到却遭到了八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乎,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辩驳,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而根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连小皇帝都被吓尿了,足见这次交锋的激烈。

两宫太后都明白“女人不狠,地位不稳”这个道理,因而当肃顺等人意图“搁置争议,回京再议”的时候,两宫太后却已经决定要搞掉八大臣了。于是,在恭亲王奕欣的紧密配合之下,两宫太后在京城布下了天罗地网。

恭亲王奕欣

在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起驾一天之后,两宫太后便以“皇帝幼小、两宫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由,带着载垣、端华等七大臣从小道赶往北京,只留肃顺率领人马跟随梓宫慢行。慈禧回京之后,骊姬召见恭亲王奕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和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则被撤职查办,而醇郡王奕譞则在京郊密云逮捕了还在护送梓宫的肃顺,八大臣彻底败北。

八位顾命大臣,为何只有三位被杀

八位顾命大臣被捕之后,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斩,托和络·穆荫被流放,富察·景寿、匡源、杜翰和焦祐则仅仅被免职。同为顾命大臣,为何在处理结果上却有这种差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肃顺被押至菜市口处斩

1、威胁程度不同。其实将几人的全名列出来,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被处死的载垣、端华、肃顺可不仅仅是顾命大臣,他们还是皇亲贵胄,出身便决定了他们的超然地位。而且,这三位可以说是八大臣之中权势最重,影响力最大,党羽最多之人,威胁程度自然也就最高。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如果不将其彻底消灭,凭借他们的身份地位,谁也不敢保证是否会东山再起。至于其他五人,只要撤职不再录用,断绝其政治生涯,便不再会有威胁。

顾命八大臣杀三人、流放一人、革职四人

2、迅速稳定局势。之所以没有将八人全部处死,其实也是出于稳定人心、稳住局势的考虑。故而,除了顾命八大臣杀三人、流放一人、革职四人之外,也仅仅是对吏部尚书陈孚恩、吏部右侍郎黄宗汉等与肃顺等人关系密切的官员、太监共19人,分别给予了革职、发配等惩处,并未持续扩大打击面。简单迅速的了结此事,也是为了防止朝政持续动荡。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3、尽力收拢人心。即使在处理顾命八大臣之时,朝廷也是做足了功夫,例如谕旨中说载垣、端华二人跋扈不臣,罪大恶极,本应凌迟处死,但朝廷还是“加恩赐令自尽”,而肃顺则“悖逆狂谬,较载垣等尤甚,极应该凌迟处死,以伸国法而快人心”,但毕竟还是皇室宗亲,故而“著加恩改为斩立决”。而对于其余五人,只有穆荫因“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最前,情节尤重”的原因,被判了流放,而其他四人仅仅是革职。意思很明确,即使这些人罪大恶极,朝廷也已经法外施恩了。此外,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还将从肃顺府中查抄出来的往来账目和书信,全部送到军机处当众焚毁,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人心惶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拢人心。

先皇去世、新帝登基之际,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政变,仅短短数月便尘埃落定。可以说,辛酉政变一定程度体现出了慈禧等人的政治手腕。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人辅政。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和奕欣暗中勾结。在回北京后的第二天,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下诏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处死,其他人充军或革职,从此,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1扩大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外国势力由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3鸦片贸易合法化。

4割让九龙司,进一步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

5子口税的征收,内地口岸的开放,在更大的领域内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6英国人控制了海关,外国人在经济上进而在外交上控制清政府越来越明显。

7公使进京,以武力为后盾,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成为控制清政府的太上皇。

8外国教会势力进入内地尤其是建造教堂,酿成教案不断。

9“夷夏”观念的进一步变化

10对外国侵华目的看法的政变。

八大臣会被26岁的慈禧斗倒,是因为慈禧凭借了什么手段?

辛酉政变并非是一场简单的顾命八大臣对抗慈禧的斗争,这是晚清时期一场庞大的党争,设计多个群体、多个人物,如恭亲王、慈禧、慈安、南北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