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大迷案是什么啊?
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封建时代的皇帝贵为一朝天子,掌握军国大权,富甲天下,可谓尊贵至极,权力上也达到极致。可是自有那平民百姓“拼得一身剐,也敢把皇帝拉下马”。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皇帝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有几个较有影响的事件“梃击、红丸、移宫”被后世称为“晚明三案”。
事情要从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说起。神宗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为王恭妃所生,次子朱常洵为郑贵妃所生。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根据明朝各代立皇太子的一般原则,应当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即嫡长子继承制。嫡子必须是皇后所生,现在皇后无子,自然应当以长子为尊。因此,多数大臣主张立朱常洛为太子。皇帝和大臣相持不下,册立太子一事久拖不决。此事自然错在神宗,但神宗贵为天子,对大臣们的干预当然很恼火。作为报复,他开始对国家事务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上早朝,不批答奏章,不主持祭祀仪式,不出席讲筵(大臣向皇帝讲课),不任命官员。但是,他对聚敛钱财的事情却抓得很紧,委派宦官担任矿监、税使,搜括民脂民膏。而且每天都要饮酒,喝得烂醉如泥,醉酒之后还要大撒酒疯,左右说话稍不留意,就会被他下令责打致死。
太子是“天下之本”,神宗朱翊钧与朝臣们在立太子一事上僵持了15年,历史上称之为“争国本”。最后,皇帝还是妥协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并封朱常洵为福王。照例,封王年满14岁即应前往封地,无事不得入京。朱常洵却假装不知,仍然滞留北京。
太子虽立,福王仍未死心,“争国本”的事情还在继续。后来相继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就是“争国本”的余波。
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5月,一男子手持木棒,突然出现在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门前。他将守门太监一棒打倒,冲进门内,直闯太子寝殿,太监们慌忙将他捉住。神宗吩咐,将嫌犯送交皇城保卫部门审问,巡视皇城的御史刘廷元审问后向神宗报告。原来嫌犯名叫张差,家住蓟州井儿峪,行为癫狂,但相貌言谈颇为狡猾,应该严加讯问。神宗又吩咐送交刑部复审,刑部郎中胡士相复审后,认为张差确实是个疯子,并判了斩刑。提牢主事私下里套问张差,张差供出是宫里的太监将他引到慈庆宫门前的,提牢主事将这个口供转告给刑部侍郎张问达。
事情传开后,很多朝臣都怀疑是郑贵妃和他的哥哥郑国泰阴谋策划借张差之手伤害太子。御史过庭后发文给蓟州地方官,命他们查明张差在井儿峪老家的情况。蓟州知州戚延龄经过调查认为张差在家里就已经得了疯癫病。张问达采纳刑部员外郎陆梦龙的意见,下令刑部十三司对张差进行会审。参加会审的其他官员都知道事关重大,不敢深究,惟独陆梦龙审问得特别认真。张差供出给他引路的太临是庞保、刘成两人,这两人对他说:“打死小爷(指朱常洛),有吃有穿”。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再往下查,势必牵连到郑贵妃。
神宗朱翊钧已经25年不见群臣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不出面就无法收拾。于是,他召见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及文武百官,拉着太子朱常洛的手对他们说道:“这个儿子很孝顺,朕特别喜欢他。你们这些宫外的臣子,不要动不动就散布流言,离间朕父子!”他回头对朱常洛说道:“你有什么话,就在这里对他们统统说出来。”朱常洛对百官说道:“张差是疯癫之人,赶快把他处决算了。我父子何等亲爱!外面议论纷纷,都是不应该的!再议论下去,你们就是心目中没有国君的臣子,还害得我要成为不孝的儿子了!”神宗导演了这一幕父子双簧,群臣无话可说,“梃击”一案也就不了了之。
红丸案
泰昌元年(1620年)8月,明神宗朱翊钧当了48年皇帝后死去,朱常洛即位,史称明光宗。郑贵妃怕朱常洛对她报复,连忙想法讨好朱常洛。朱常洛当太子时,身边有两个姓李的选侍,号称东李西李。朱常洛特别宠爱西李,郑贵妃首先拉拢西李,她出面提议立西李为皇后,西李则提议封她为皇太后以作为报答。郑贵妃又挑选了8个美貌的女子送给光宗。朱常洛沉溺于女色,身体一下子垮下来。他吃了宦官崔文升进的泄药,一天要拉三四十次,人眼看着就要不行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治得了朱常洛的病。朱常洛一听说是“仙丹”,十分欢喜,连忙叫太监召李可灼进宫送药。李可灼进的药是一种红色的丸子。朱常洛吃了一颗,病情好像有了缓解,一再夸奖李可灼:“忠臣!忠臣!”下午三点多钟,朱常洛又吃下一颗红丸,想不到,第二天黎明,他就死掉了。算起来,明光宗朱常洛前前后后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暴死,朝中大哗。人们指责崔文升是郑贵妃的心腹,他故意用泄药,伤了朱常洛的元气,其罪不在张差之下。又指责李可灼结交宦官,妄进红丸,是导致朱常洛死亡的元凶。最后两人同时被处死,红丸案也没有能够进一步追查。
移宫案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宫,只有皇帝皇后能够居住。光宗朱常洛病危时,住在乾清宫,西李随住。朱常洛临终前,召大臣入宫,西李见大臣们来了,带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避进内房。朱常洛吩咐群臣,封李选侍为贵妃,西李在里面听见了,唆使朱由校出来向父亲请求封李选侍为皇后。朱常洛当时没有答应,在场的臣子们对西李的做法十分不满。
光宗朱常洛死后,西李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把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群臣求见皇太子,西李的亲信太监们挡在门前,不让他们进宫。兵部右给事中杨涟挺身而出,厉声斥责道:“你们这些奴才想干什么?我们都是受皇帝召见的,皇帝晏驾了,你们敢造反不成!”太监们这才让开。西李把朱由校藏在自已房里,不让出来。大学士刘一问:“太子到哪里去了?”太监们都不答话。东宫伴读王安走进房内,哄西李道:“太子出去一下就回来。”他把朱由校带到宫门口,西李又反悔了,叫太监把朱由校带回来。太监们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这时,杨涟上前将太监斥退。群臣簇拥着朱由校来到文华殿,随后又回到慈庆宫住下,准备登基。
经过这一番短兵相接的争斗,群臣对西李更加愤慨,纷纷上书,要求西李搬出乾清宫。西李仗着自己从小把朱由校带大,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西李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麟趾门前,杨涟对他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你去传这个话,将来秋后算帐,即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却在劫难逃。”太监听他说得义正辞严,只得转身走了。
第二天,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西李搬出乾清宫。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为人比较软弱,说:“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的。”杨涟说:“皇长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两宫圣母如果活着,也得夫死从子,选侍算个什么人,竟敢如此欺侮天子!”杨涟还表示:“今天要是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在这种情势下,西李只得搬到鸾宫居住,鸾宫是宫女养老的地方。西李这一搬,说明她在政治上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移宫案到此才告结束。
、"In Cold Blood", Truman Capote 《冷血》 美杜鲁门·卡波特
根据真实案件写的纪实小说,入室抢劫酿成了冷血凶案。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前所未见的艺术品地下世界
•爱伦•坡奖最佳非虚构作品
-----------------------------------------------
作 者:(美)爱德华•多尔尼克
上架类别:纪实文学
定 价:3200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 978-7-80225-519-7
------------------------------------------------
作者简介
作者爱德华•多尔尼克曾经在美国多家媒体担任撰稿人,本书曾获得埃德加非虚构类作品奖。
内容简介
1994年2月,一个阴郁寒冷的早上,两名窃贼潜进了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馆,轻易窃走了价值七千两百万的挪威国宝——蒙克的《呐喊》。号称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侦探、苏格兰场便衣查理•希尔扮作一个盖蒂博物馆的人,希望能钓出幕后黑手。
爱德华•多尔尼克把这一案件写得比侦探小说还要引人入胜,艺术盗窃史上的传奇人物和宵小、黑道人物纷纷出场,演出了历史上最有名最匪夷所思的艺术品盗窃案。
只看过艺术史教材而没有看过本书,就不能说已经了解了艺术史。
相关评论
“在艺术犯罪领域,在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了!”
“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纪实故事,讲述了在高雅的艺术品和卑下的犯罪之间永无休止的战斗。”
——美国《时代周刊》
1932年,飞行英雄幼子绑架案
1932年初的一个冬夜,一名20个月大的婴儿遭人绑架。这个婴儿的父亲不是普通人,而是1927年成功飞越大西洋的美国英雄飞行员林德伯格。
林德伯格爱子查尔斯失踪的消息震惊了全美甚至世界其它地方。在随后的两三个月里,警方的案情调查没有丝毫进展。直到当年5月,林德伯格家附近的马路边出现了查尔斯的尸体。查尔斯在被绑架后被棍棒击中头部死亡。经过4年的侦破,警方最后证实凶手为有犯罪前科的德国木匠布鲁诺·理查德·豪普特曼。
美国《时代》周刊将包括林德伯格爱子绑架案在内的发生在上世纪的25宗案件称为世纪大案。怎样的案件才有资格被称为世纪大案?一起走进《时代》周刊的百年大案记录。
1911年,《蒙娜莉莎》失窃
它是法国几代君王的珍爱之物。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将它购得,路易十四将它珍藏在凡尔赛宫,拿破仑将它置于卧室之中。16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件艺术[/B]史上的瑰宝——《蒙娜丽莎》,但最后它终于在法国安家落户且一呆就是4个世纪。直到1911年8月21日上午,卢浮宫悬挂世界著名绘画作品的方厅里,正在值勤的卫兵突然发现,墙上微笑的蒙娜丽莎消失了!
《蒙娜丽莎》的失窃惊动了整个法国。法国出入境随后被封锁,卢浮宫管理层人员被解雇,反对传统艺术的激进分子成了嫌疑犯,整个法国因为一幅《蒙娜丽莎》顿时鸡犬不宁。一周之后,因《蒙娜莉莎》被盗而停馆的卢浮宫重新开馆,数千名巴黎人站在展厅内仿佛在参加《蒙娜莉莎》的葬礼。接下来长时间的调查工作未有大的进展,警方担心画作被毁,失去《蒙娜莉莎》的忧郁笼罩着整个法国。警方推测,窃贼前一天晚上装扮成参观者进入博物馆,乘第二天闭馆日卫兵出去吸烟的功夫从墙上摘下了《蒙娜莉莎》。
1913年底,意大利佛罗伦萨警方传回消息称,一名在佛罗伦萨出售《蒙娜莉莎》的男子被逮捕。男子称他独自偷走了《蒙娜莉莎》,他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将《蒙娜莉莎》带回故乡。1914年1月4 日,《蒙娜莉莎》在严密地监护下回到卢浮宫。而那名男子被认为是“意大利爱国者[/B]”只被判处了数月的监禁。“爱国之情”也由此成为众多艺术品案件罪犯的保护神。
1912年,“辟尔唐人”大骗局
科学家认为,人类不可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在猿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人猿”,但这一理论一直未能得到证实。直到1911年,英国业余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查尔斯·道森在苏塞克斯辟尔唐地区沙砾层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头盖骨化石。这个头盖骨上部像人,下颚像猿,由于该沙砾层具有50万年的历史,道森认为,这个半人半猿的奇怪头盖骨很可能正是古代“类人猿”的化石。
1912 年12月28日,在伦敦的英国地质学会上,大英博物馆古地质部负责人的史密斯·伍德沃德爵士宣布,英国发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丢失的一环”——类人猿化石;伍德沃德还这个将“具有50万年历史”的头盖骨称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英国绅士”。这一头盖骨被命名为“辟尔唐人”头盖骨,学名 Eoanthropus dawsoni。在道森发现“辟尔唐人”头盖骨之后的数十年,“辟尔唐人”、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尔堡人共称为欧洲原始人类的标本。
但1953 年,“辟尔唐人”被证实为蓄意伪造的人猿头骨,这个所谓具有50万年历史的“类人猿”头盖骨的真正历史很可能不超过1000年,头盖骨化石的下颚被证明是来自于一只10岁的母猩猩,头骨和下颚都有被刀子小心锉过的痕迹。当检测结果公布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惊呆了。辟尔唐人化石伪造事件立即成了当年最轰动的“英国丑闻”,深感丢脸的大英博物馆立即将这一所谓的“国宝”撤下展位,扔到了地下室。
然而,无人知晓是谁制造了这一惊世骗局,因为当事人道森已在1916年带着“发现类人猿化石”这一史诗般的“荣誉”去世。
1958年,**明星谋杀绯闻
1929年,好莱坞女星拉娜·特纳的父亲因谋杀致死,但她当时不会想到她这一生还会遭遇第二场谋杀案。20世纪40年代,拉娜·特纳已经确立了她在美国影坛的地位。尽管60年代的好莱坞新秀辈出,但拉娜的大牌影星地位还是稳如泰山。尽管事业辉煌,但拉娜的私生活却是乱得一团糟。她曾经结过8次婚,有数不清的风流韵事,并长期酗酒且多次酒精中毒。
1958 年,拉娜年仅15岁的女儿谢丽尔·克雷恩将拉娜的男友、黑帮分子约翰尼·斯托姆帕纳托以“正当防卫”的理由刺死,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拉娜在和斯托姆帕纳托交往后试图离开他,但受到斯托姆帕纳托的威胁。1958年4月4日,拉娜在和斯托姆帕纳托在拉娜位于贝弗利山庄的别墅发生激烈争执,最后拉娜的女儿克雷恩用刀将斯托姆帕纳托刺死。拉娜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绝望任性的母亲被她忠诚的女儿救了”。
拉娜在法庭上表示:“我朝卧室门走去,他就跟在我后面。我把卧室门打开,我女儿也进来了。我发誓一切都太快了,我想她是用刀刺了他的胃,但我一直没发现那把刀。”但斯托姆帕纳托的朋友却在法庭上指出是拉娜用刀杀了斯托姆帕纳托,但尸检结果最后证实,斯托姆帕纳托是因他人的正当防卫致死。拉娜的演艺事业在上世纪80年代结束。
1963年,英国火车抢劫案
1963年8月8日,英国发生了一桩史无前例的火车抢劫案。15名匪徒仅用15分钟就抢劫了一列皇家邮政火车,劫走上面装有现金和珠宝的12个袋子,总共价值700万美元。
劫匪们埋伏在铁道两旁,用假的红色停车信号迫使皇家列车临时停车。副驾驶员走下来想看看原因,几个劫匪将他打翻扔到路堤下。接着闯上列车,将驾驶员打伤。劫匪们把前两节装钱的车厢与火车脱开,并迫使司机将列车开出数英里。列车上有70名负责货物安全的银行职员,但都被劫匪们制服。这起抢劫案成为迄今为止英国火车抢劫案中丢失款项最大的一次,所幸最终在警方的全力搜捕下劫匪统统落网。
然而,这件案件的奇特还远不止于此。英国最高法院判了案子的主犯布鲁斯·瑞诺德斯35年徒刑。这是有史以来,英国对列车劫匪最重的一次量刑。但入狱仅15个月后,瑞诺德斯居然藏在一辆家具车中成功逃脱,之后便与妻儿踏上了逃亡之路。
为躲避警方追捕,这位火车大盗先花大价钱在法国做了整容手术,后来潜逃至里约热内卢。逃脱法律制裁的火车大盗未能逃脱造物主的制裁。1998年后他两度中风,几成废人。万般无奈之下,完全失去生活来源的瑞诺德斯只得回到英国,并妄图获得英国执法部门的特赦,坐享英国国民的健康保险。但等他乘坐的专机刚一落地,这位火车大盗就被捕了。
1966年,护士宿舍惨案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充满血腥味的恶梦:一名带着刀和枪的男子闯入一间女宿舍,用绳子和布条将8个女孩捆绑起来并堵住她们的嘴,最后将她们一个接一个地残忍杀害。这一惨剧发生在1966年7月14日晚的芝加哥,遇害的8个女孩是芝加哥一所医院的护士。
这名凶手叫作理查德·斯佩克,时年24岁。斯佩克是混在芝加哥的一名小流氓,时常出入酒吧,干些鸡鸣狗盗之事。斯佩克的手臂上刻有“为地狱复活而生”,他将受害者称为圣人,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了别人。
案发后,一个名叫科拉·阿穆尔的女孩指证斯佩克为凶手。这个女孩在命案当晚一直躲在凶杀案的床底。斯佩克知道宿舍里住着8个女孩,但他不知道当晚还有另一个女孩在那里过夜。阿穆尔幸运地逃生,而斯佩克最终获得100年的监禁,并于1991年死于狱中。
1969年,“曼森家族”连环杀人案
查理·曼森是美国历史上最疯狂的超级杀人王,他所控制的邪教组织丧心病狂、杀人如麻。1969年8月9日至10日,两桩连环杀人案震惊了洛杉矶。
8月9日,波兰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怀有8个月身孕的演员妻子莎朗·蒂和她的4位好友以及园丁的儿子惨死在比佛利山的豪宅里。死者身上共有100多处刀伤,且均中数枪,死前极为痛苦。而莎朗·蒂身中16刀,死后与她的化妆师被吊在起居室内,凶手还用她的血在墙上涂写口号。此案经过洛杉矶警察局的努力,侦破为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一男三女四名成员所为,而幕后主使者就是他们的领袖查理·曼森。
8月10曰,查理·曼森亲自率领手下闯入洛杉矶超市老板里诺·拉比安卡家中,将刚度假回来的拉比安卡与其妻一同杀害,并在墙上同样用被害者的血写下口号。警方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来追查“曼森家族”的行踪,最后查理·曼森被判处终生监禁。
1974年,报业千金“洗脑”案
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越战和争取民权运动的“共生解放军”是一支暴力革命组织。他们在城市中活动,称站在下层阶级的立场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他们提出暴力推翻美国政府的口号,荷枪实弹与政府对垒。
“共生解放军”最惊人之举是于1974年2月4日绑架了美国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孙女、19岁的帕蒂·赫斯特。“共生解放军”要求帕蒂的父母捐数百万美元的食品分给穷人,后者照做了,底层百姓欢欣鼓舞。但劫富济贫对于“共生解放军”而言还不算惊人之举。
最戏剧的一幕发生在被绑架者帕蒂·赫斯特的身上。两个月后,帕蒂宣布与自己的家族决裂,加入“共生解放军”改名为“Tania”(拉美传奇英雄切·格瓦拉女友的名字),并与“共生解放军”一成员堕入爱河(帕蒂称他为“我了解的最美的男人”)。不久,帕蒂手持卡宾枪的照片成了“共生解放军”的宣传海报(见上图)。宣传画上,帕蒂头戴贝雷帽,手执卡宾枪。之后在“共生解放军”抢劫某家银行的监控录像带里,人们看到帕蒂手拿卡宾枪、心神不宁地环顾左右。
1975年,帕蒂和“共生解放军”其他成员在旧金山被捕。这些人大都被判入狱七八年,但帕蒂声称自己是被洗脑的受害者,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认同、同情劫持者),并非出于自愿参与“共生解放军”的犯罪行动。后来帕蒂获得减刑,被监禁22个月后便被释放。1979年,帕蒂与她的保镖结婚。1982年,她出书《每一件秘密的事》记述了自己被绑架的经历,称她曾经的 “战友”为“疯子们”。
1977年,杀人狂“山姆之子”
1977年夏天的纽约城仿佛是一座地狱。持续的高温使电网超负荷运转,许多地区不得不实行25小时的“灯火管制”,更让市民恐慌的是一个自称“山姆之子”的连环杀手已经在此出没了一年。
“山姆之子”真名叫作大卫·柏克威兹,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在一次作案后,柏克威兹在现场给警方留下一封信,称自己是个怪物,是“山姆之子”。“山姆之子”此后作案一定留下记号,并且持续给报纸和各类专栏作家写信。他曾在一次行凶后给纽约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写了封信,讲述他在20世纪70年代怪异的思想转变过程。
这些信件经由媒体公布后使整个城市陷入极度恐惧中。而媒体开始研究他,请专家分析他的心理,猜测他的性格,甚至按照他的犯罪手法去预测他的下一个目标或地点。“山姆之子”后来表示,他有时就按照媒体所“提供”的地点去找寻受害者,因为“看上去好像很适合”。
“山姆之子”最终因杀死6人、伤害7人至今还被囚禁在纽约的监狱中。尽管如此,他还是继续给媒体写信。他入狱后曾给福克斯新闻频道的记者写了一封长达3页的信,表述自己对一起连环枪击案的看法。
斧声烛影 千古之谜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杜太后是他的母亲,光义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继位),倒也不是没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却绘声绘色,议论纷纷。
《湘山野录》如是说
文莹是宋朝初年的一个关心时政的和尚,专门收集宋初至仁宗时期的朝野轶事,他在《湘山野录》中记述道: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不悦,召来弟弟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光义时时离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已在地面积了数寸,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斫雪,一边斫着,一边高声叫道:“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周遭寂无声息,光义突然说:皇帝死了。于是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了帝位。
这一段文字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团:赵光义不可在宫里睡觉,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宦官、宫女不应该离开皇帝,却居然全数离开,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含义不明的“好做、好做”的呼喊……无异于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43年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出世了,他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如是说
司马光作为一个正统的史学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当然是尽力地为赵光义开脱,然而也没法遮盖篡位的罪责,他在《涑水纪闻》里这样说:太祖去世的时候,已经四鼓。宋皇后叫内侍都知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思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就直接去找光义,光义大惊,犹豫不决,王继恩说:“再犹豫,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于是两人一道踏着积雪步行到宫门,宋后问:
“是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说:“晋王来了。”
宋后看见晋王,说不出的惊诧,后来突然醒悟过来,泪流满面地对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官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
晋王也流着眼泪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
——司马光掩盖了光义杀兄的血腥罪行,又把篡夺皇位的主动权强加在一个高级太监身上,但是,也并不否认篡位的基本事实。
临终垂训与“金匮之盟”
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据说,是根据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在于金匮里,叫一名宫女保存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但,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是很值得怀疑的。
(一)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34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14岁了,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的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贤明,绝不会出此有悖纲常的下策。
(二)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他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的列举证人,公布誓约,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而临时炮制出来的鬼话。
《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由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责,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重的。
《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有以下4点非议:
(一)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亲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光义为什么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二)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叫做光美的弟弟了,可是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夺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就“抑郁”而死。
(三)武功王为什么自杀?——光义篡位的时候,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30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
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23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后的担心不幸而言中,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皇位竞争中的最后的隐患。
(四)宋太祖的遗孀宋氏虽说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隆重地发丧?
4条非议,条条在理,但因为谋杀毕竟无人作证,非议永远只是非议,“斧声烛影”,将永远是千古之谜、万古之谜。
谜信,还是历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的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
到了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当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已经是187年。
我们当然不相信轮回报应,但我们相信:宋高宗认识到了自己祖先的罪孽,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历史的公平。
地球存在几百万年以上,人类历史至少也有上万年,这期间发生了不少离奇的事件,有的至今无人解释。
今天介绍一个发生在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的爆炸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北京,因发生时间为天启六年(1626年),故又称“天启大爆炸”。
每一个爆炸发生的前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预兆,这一次事件也不例外。
1624年时,地方发生了旱情,且旱情持续了很久;第二年,干旱天气依旧降临。而就在灾变前的一个月,北京的观象台停满了一群不知名的鸟儿,乌压压地一片,日夜哀嚎,叫的人心慌;灾变前的十四天,天气又转冷。明明是五月的天,树上却结满了冰霜,着实令人奇怪;
灾前五天,也正是当地城隍面集体上香之日,由知府带头。知府的车马刚到城隍庙门口,大家都在等待知府下车,但迟迟等不到知府的影子,大家掀开帘子,原来知府早已晕倒在马车中;灾变前四天,天空异样,红霞布满,像要把整个天空燃尽。
一切不寻常的事件似乎都在预告着京城有什么大事发生。
1626年5月的一天,京城的天空竟然异常明亮、平静。上午九时许,从城东北方到城西处,似乎有一颗巨大的火球滚滚而来,突然一声巨响,响彻了整个天际,一个形似于蘑菇的火焰从地拔起,火焰迸发的那一刻,天空逐渐黑暗,尘土飞扬。
不久,以王恭厂为中心,半径为七百余米的范围内,人的四肢、禽兽的尸体、还有碎石就如那颗颗大雨,从天而降。此处爆炸点位于皇宫附近,连明熹宗也难逃此难。
回顾史料时,史书上也记载了当时爆炸时的相关细节。
九时,皇帝已起床,洗漱结束后正在用膳。突然感觉脚底下的地正在颤动,桌子上的酒杯也在抖动,房檐上掉下来丝丝瓦屑,皇帝感觉不妙,连忙丢掉手中的碗筷,直奔门口。由于事发突然,下人们都惊慌不已,跟随皇帝的只有一名贴身太监。
没走几步路,感觉周围的建筑都在一一炸裂,皇帝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很多瓦砾、木桩东空中倒塌下来。太监连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圣上,结果被倒下来的木桩砸中后脑勺,当场死亡。皇帝吓坏了,赶紧跑进就近的房间里的桌子底下,皇帝瑟瑟发抖,这时又是听见一声响雷,皇帝感觉桌子越来越重,一点一点地将自己压垮,最后窒息而亡。
这场巨灾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仅中心灾区,粉身碎骨的,就“人以万计”。死者有姓名的几千人,姓名不详者又不知有几千人在皇宫的工匠,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还有一间学堂的学生,“粤西会馆路口,有蒙师开学童子三十二人,一响之后,师徒俱无踪迹。
这一次的爆炸范围是极广的,因为爆炸地点是一个储藏了几千吨火药的兵工厂。
明朝初年,建立了王恭厂。起初,它以铸铁为目的,后来经营范围广了,也就慢慢开始容纳火药,随后为皇家制造兵器。这里,储藏了大量的火桶、火枪等易燃物品,因为易燃物品较多,所以,王恭厂的安全保护措施也非常健全、严格,每天都有人巡逻报备,发生这样大的爆炸实在令人不解。
爆炸后,影响波及了很多城市,其中包括河西、通州等。
对于这一次的爆炸原因猜测,众说纷坛。除了“火药焚爆”,还有几种推测。
有人说是因为地震,在当时,京城发生过十余起小的地震,因此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地震了。
但是这一说法又被后人否决了。因为,当时爆炸时出现的类似于蘑菇的火焰完全不是地震造成的,百姓们也没有感觉到震感。因此说,爆炸时地震引起的说法很难站住脚。
还有人大胆猜测是由于陨石撞击了地球从而带来了灾难。但是关于这一点猜测,科学家还是很难证明。仅凭陨石撞击地球会发生巨响这一点吻合就证明是陨石撞击的后果,实在很难令人信服。
除了这两点猜测外,界内还流传很多说法,比如可能是龙卷风带来的。
因为龙卷风是一种旋风,它的破坏力很大,它所经过之处都会被它的风力席卷而走,甚至被碾压粉碎。但根据史料记载,事件发生时,很多物品的确漂浮在空中,但大多为整体,没有被碾碎的痕迹。于是,龙卷风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中都有记载,尤其是根据当时属于官方的、相当于现在政府新闻公报性质的邸报底本,佚名抄撰《天变邸抄》对王恭厂灾变记述极为详细。
这场爆炸发生的原因至今无人解答,与3600多年前发生在古印度的“死丘事件”、1908年 6月30日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公元1368年,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长达一百六十年的统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那么历史上关于朱允简介如何,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成为大明朝第二位皇帝的?
朱允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出生地是明朝的国都南京。朱标是朱元璋继位后册立的皇太子,备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朱标的第一个孩子少年早夭,令朱标十分伤心,次子朱允顺理成章的成为朱标最为器重的儿子。公元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皇太子之位空悬,朱元璋在伤心之余册立朱允为皇太孙,成为皇权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朱允是一个性格极为温和,外表看起来十分腼腆的文人,虽然一生怀有极为远大的抱负,希望带领大明朝进入更为辉煌的时代,但实际上却因为长期养在深宫,缺乏实战经验,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国政经验。虽然朱允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但这并不能改变他那不幸的命运,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为四年便被燕王朱棣给夺取皇位,最终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宗谜案,有一些迷案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其中明朝的第一悬案,建文帝朱允的下落至今未明。六百多年前,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登基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朱允的在位时间仅为四年,在短短的四年里朱允的政治作为都有哪些?朱允为何会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的第一悬案?
朱允自1398年6月30日登基为帝,在位四年期间也曾励精图治,希望能够将大明朝治理的更好,朱允登基侯的为政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法制,这是朱允登基后为明朝做出的最大贡献。明朝开国以来,洪武帝朱元璋曾经颁布了一部法典,这部法典被称为《大明律》,是当时国家的法律准则。朱允未登基前,便认为《大明律》内有些惩罚太过于严厉,在他上台之后第一件事便是着手修订《大明律》,废止那些过于严厉的条例,此举为朱允赢来了仁帝的名声。第二、改革财政,一方面减轻某些地方苛重的赋税,令地方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另外一方面限制佛、道二教所能免税土地的数量。第三、实行削藩的政策。为了保证中央集权,拨除有野心皇叔的势力,在心腹大臣的建议下,建文帝决定削藩,也正是削藩令建文帝招致严重祸端。
燕王朱棣不满朝廷的削藩令,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的攻占南京,在一场大火之中,建文帝朱允下落不明,生死不知,成为明朝的第一悬案。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朱允和朱棣这对叔侄的命运,朱允下落不明,失去皇帝宝座,而朱棣却登上了原本属于侄子的皇位,并且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那么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朱允不先下手为强,杀了朱棣呢,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不想杀。朱允其实根本不想杀了朱棣,朱允从小生长在皇宫中,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性格温和宽厚,懦弱仁慈。他最看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导致他不会做出诛杀叔叔朱棣这样手足相残的事情。而朱允削藩原本也是为了缓和朱元璋滥杀功臣而导致的民怨沸腾。二是不敢杀。虽然朱允削藩的矛头就是针对燕王朱棣这个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但是由于朱允上台不久,根基不稳,又缺乏经验,操之过急,显然朱棣的实力远远超过朱允,朱允也没有朱棣那样的胆识谋略,所以朱允也不敢杀朱棣,这样的局面导致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动靖难之役。三是不能杀。虽然朱允削藩的意图显而易见,但是他却不能杀朱棣,因为朱棣当时驻守北平,而北元势力对明朝北部边境威胁很大,因此朱棣担负着抵御外族侵略,保卫京师的重任。一旦下令杀死朱棣,必定给北元以可乘之机,而朱棣的实力又最为雄厚,所以朱允不能轻易杀死朱棣。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是古代十大谜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下令火烧皇宫,朱棣在宫中寻迹三天仍旧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马皇后和朱文奎的遗骸。侍卫们均不知朱允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烧得根本已经辨不出性别,没有办法,朱棣只能下令将其下葬。关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烧皇宫之后,自己与少数随从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庙做了和尚。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还在世,认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种说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确确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为什么要下令纵火火烧皇宫,甚至要将自己烧死呢?这似乎说不通。历史学家对明建文帝生死之谜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是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南京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谱找到记者,力再证明自己是朱允的后代,他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没有被烧死,而是逃到了别地并且改名为让銮,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孙。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终究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没有存在足够的证据断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晚明三大疑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一、梃击案
案件始末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 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 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 。 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 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 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 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 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 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权力之争显然有关,但其内情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相关人物
1、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 2、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
二、红丸案
简要介绍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泰昌帝由于忧心国事,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用去热通利之药,希使泰昌帝腹泻排毒,却遭到东林攻击。这些人攻击皇帝生病是纵欲过度;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众太医于是束手。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但皇帝由于无计可施,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崩。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 东林于是开展攻击,称郑家有意谋害皇帝。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准许内阁首辅方从哲退休,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转年,东林孙慎行等复官,又曾发此案以攻击方从哲。次辅韩广等出面调解。最后调查结果称在场“众臣皆有罪”。
相关人物
1、李选侍 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 2、崔文升 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 3、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
史料记载
红丸案,明末三大案之一。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所以习惯把他叫作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极大典上,“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就是行走、仪态正常,没有疾病的症象。泰昌帝在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发银1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矿税、榷税,撤回矿税使,增补阁臣,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极大典后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用崔文升开的药后,就开始腹泻,用今天话来说可能是得了急性肠胃炎吧。一昼夜泻好多次,有的说一昼夜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泰昌帝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这里稍作解释。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他的副手是鸿胪寺少卿,五品。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泰昌帝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泰昌帝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泰昌帝则不断催促赶快和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泰昌帝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称赞李可灼为“忠臣”。大臣们都心怀不安,等候在宫门外。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泰昌帝驾崩。这时,他继承皇位整一个月。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 泰昌帝是八月初一继位,九月初一就驾崩了,这当然是大事情,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此案明显是由于光宗长期忧心操劳国事和东林党人胡乱议论干预治疗并耽误病情的结果。可东林偏偏说是服红丸而死;说是惑于女宠,是郑贵妃有意加害;说是用药差误。他们为了政治目的,间接害死皇帝在先,现在又抹黑先帝,真是罪行滔天。有的大臣因李可灼进红丸功,议“赏钱”;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诛”,议“罚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医官,且非知药知脉者”议上,将其遣戍;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这个案子,一直争吵了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的题目之一。
三、移宫案
案件介绍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于是东林认为,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但崇祯即位后却称李选侍对待他们兄弟甚好(《三桓笔记》)。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在太监李进忠(魏忠贤)等支持下,企图逼封皇太后。此举引起朝臣怀疑,认为他要垂帘听政。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当时就有人斥责东林欺人太甚:“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他们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说法,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后来又晋封选侍为康妃,加以安置。 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党争的题目,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相关人物
1、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公元1368年,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长达一百六十年的统治,创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成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是朱元璋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伞D敲历史上关于朱允杉蚪槿绾危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成为大明朝第二位皇帝的?
朱允墒侵煸璋长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出生地是明朝的国都南京。朱标是朱元璋继位后册立的皇太子,备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朱标的第一个孩子少年早夭,令朱标十分伤心,次子朱允伤忱沓烧碌某晌朱标最为器重的儿子。公元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皇太子之位空悬,朱元璋在伤心之余册立朱允晌皇太孙,成为皇权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朱允墒且桓鲂愿窦为温和,外表看起来十分腼腆的文人,虽然一生怀有极为远大的抱负,希望带领大明朝进入更为辉煌的时代,但实际上却因为长期养在深宫,缺乏实战经验,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和国政经验。虽然朱允杉坛辛嘶饰唬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但这并不能改变他那不幸的命运,建文帝在位时间仅为四年便被燕王朱棣给夺取皇位,最终落得生死不明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宗谜案,有一些迷案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其中明朝的第一悬案,建文帝朱允傻南侣渲两裎疵鳌A百多年前,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傻腔为帝,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朱允傻脑谖皇奔浣鑫四年,在短短的四年里朱允傻恼治作为都有哪些?朱允晌何会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的第一悬案?
朱允勺1398年6月30日登基为帝,在位四年期间也曾励精图治,希望能够将大明朝治理的更好,朱允傻腔侯的为政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革法制,这是朱允傻腔后为明朝做出的最大贡献。明朝开国以来,洪武帝朱元璋曾经颁布了一部法典,这部法典被称为《大明律》,是当时国家的法律准则。朱允晌吹腔前,便认为《大明律》内有些惩罚太过于严厉,在他上台之后第一件事便是着手修订《大明律》,废止那些过于严厉的条例,此举为朱允捎来了仁帝的名声。第二、改革财政,一方面减轻某些地方苛重的赋税,令地方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另外一方面限制佛、道二教所能免税土地的数量。第三、实行削藩的政策。为了保证中央集权,拨除有野心皇叔的势力,在心腹大臣的建议下,建文帝决定削藩,也正是削藩令建文帝招致严重祸端。
燕王朱棣不满朝廷的削藩令,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的攻占南京,在一场大火之中,建文帝朱允上侣洳幻鳎生死不知,成为明朝的第一悬案。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是明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朱允珊椭扉φ舛允逯兜拿运,朱允上侣洳幻鳎失去皇帝宝座,而朱棣却登上了原本属于侄子的皇位,并且成为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那么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朱允刹幌认率治强,杀了朱棣呢,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不想杀。朱允善涫蹈本不想杀了朱棣,朱允纱有∩长在皇宫中,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性格温和宽厚,懦弱仁慈。他最看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导致他不会做出诛杀叔叔朱棣这样手足相残的事情。而朱允上鞣原本也是为了缓和朱元璋滥杀功臣而导致的民怨沸腾。二是不敢杀。虽然朱允上鞣的矛头就是针对燕王朱棣这个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但是由于朱允缮咸ú痪茫根基不稳,又缺乏经验,操之过急,显然朱棣的实力远远超过朱允桑朱允梢裁挥兄扉δ茄的胆识谋略,所以朱允梢膊桓疑敝扉Γ这样的局面导致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动靖难之役。三是不能杀。虽然朱允上鞣的意图显而易见,但是他却不能杀朱棣,因为朱棣当时驻守北平,而北元势力对明朝北部边境威胁很大,因此朱棣担负着抵御外族侵略,保卫京师的重任。一旦下令杀死朱棣,必定给北元以可乘之机,而朱棣的实力又最为雄厚,所以朱允刹荒芮嵋咨彼乐扉Α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是古代十大谜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上铝罨鹕栈使,朱棣在宫中寻迹三天仍旧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马皇后和朱文奎的遗骸。侍卫们均不知朱允墒巧是死,找了一具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烧得根本已经辨不出性别,没有办法,朱棣只能下令将其下葬。关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烧皇宫之后,自己与少数随从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庙做了和尚。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还在世,认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种说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确确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为什么要下令纵火火烧皇宫,甚至要将自己烧死呢?这似乎说不通。历史学家对明建文帝生死之谜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是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南京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谱找到记者,力再证明自己是朱允傻暮蟠,他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没有被烧死,而是逃到了别地并且改名为让銮,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孙。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谜终究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没有存在足够的证据断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 猫换太子"这里就这四大奇案,作一简括的介绍和回答 一,孝庄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 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 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 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 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 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 年(1649 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
明朝的三大迷案是什么啊?
本文2023-12-02 02:05: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8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