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谱后续,以上是,永久宗玉芳,文墨传家宝,后面不知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2浏览:2收藏

张氏家谱后续,以上是,永久宗玉芳,文墨传家宝,后面不知了,,第1张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

祖祠

“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12]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封禅泰山,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金鉴千秋。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九龄。 [13] 

图传百忍;鉴着千秋。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下联典指唐代张九龄,著有《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孝友传芳。

上联典指晋代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朝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13]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3张)

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代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13] 

渔阳惠政;江左清才。

上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奸猾,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簪缨七叶;邦友千秋。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 [13] 

五言通用联

梧雨凤苞润;松风鹤韵高。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自题联。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 [13] 

阀阅传京兆;声名重曲江。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 [13] 

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秋风古道题诗。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于1981年撰写的书联。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是北宋时的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通往墓地的大道

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张载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

在郿县横渠镇一带,有一富户人家想请一位有才学的教书先生教育自己的子女,于是他从蜀地请来当时的名士张载。来到横渠后,张载因学识渊博,很快吸引了众多弟子慕名而来。

横渠镇有一个叫李三的人,他在当地开了一家酒馆,为了招揽顾客,李三立下一个规矩,每天早上第一个客人免费。有一个道士打扮的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赶来饮酒,他常常高谈阔论,天文地理、社会、军事及历史等无所不知,由于每天总是第一位顾客,他付费时,李三按规矩从不收取银钱。时间久了,两人就很熟悉了。一天早上,道士饮酒微醉,他告诉李三,说自己其实是狐仙,因为贪吃美酒就变成人形光顾酒馆。

张载父之墓

得知道士是狐仙后,李三悄悄地把此消息告诉了张载,于是两人设计套取狐仙的知识宝典。

一日清晨,狐仙还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李三酒馆,张载恰好也来了,经李三介绍,两人于是对酒同饮,时不时,李三也来凑个热闹,暗地里却在酒中做了手脚。狐仙被灌得大醉,开始神智不清,忽然从口中吐出一颗红色的珠子,张载捡到一口吞下。狐仙失去了真气,现出原形,慢慢死掉了。狐仙临死前,张载当其面立下誓言,死后陪葬狐仙。张载、李三将狐仙厚葬在现在张载墓的北边。

张载吞下狐仙的宝珠后,将狐仙的知识全部吸收,著书立说,成为北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

张载守陵人

北宋灭亡后,张载后人有两支分别在韩国和日本繁衍生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载的韩国和日本后裔分别来横渠寻根,他们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张载墓。

这是张载守陵人亲口讲述的关于张载的民间故事。无论真假,故事本身增加了丰富的传奇色彩。

一般来说,你可以不知道张载,但不可以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有名的“横渠四句教”。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程颢、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但《西铭》影响最著,全文只有252个字。 程颢hào (1032~1085),宋代理学家、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葬伊川县城西部,伊川县政府建为程园,内有程氏父子三人墓,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园前有广场,与伊川县高中相邻,有西山圣林,为伊川八大景之一。今有程道兴先生投资过亿扩建程园,届时将有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程颐(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程颢与程颐的学说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著有《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将二人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乾称父,坤称母1;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2。故天地之塞,吾其体3;天地之帅,吾其性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6;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7。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8;圣,其合德;贤,其秀也9。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10。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11;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12。违曰悖德,害仁曰贼13,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14。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15。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16。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17;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18。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19;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20。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21!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22。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23;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24。存,吾顺事;没,吾宁也25。[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2)予兹藐焉二句:予,我。兹,语气词。藐,弱小,多指幼儿。《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眇通藐。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中处,处于天地之中。

(3)故天地之塞二句: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塞只是气,吾之体即天地之气。”

(4)天地之帅二句: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5)民吾同胞二句:民,人民。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与,同类。

(6)大君者二句:大君,指天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宗子,嫡长子。

(7)家相:家宰。相,宰相。

(8)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以之。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圣其合德二句:圣其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易传·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贤其秀也,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秀,灵秀。

(10)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二句:疲癃,衰老龙钟的人。茕独,孤苦伶仃的人。鳏寡,鳏夫和寡妇。颠连,困顿;苦难。无告,无可诉告。一说为无靠,告通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西铭

北宋张载著。原为《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作者曾于学堂双牖各录《乾称篇》的一部分《砭愚》和《订顽》分别悬挂于书房的东、西两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程颐见后,将《砭愚》改称《东铭》、《订顽》改称《西铭》。[1]文中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族,说明个人的道德义务,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顺命思想。[2]

作品名称

西铭

作品别名

订顽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正蒙·乾称篇》

文学体裁

作品原文

乾称父,坤称母1;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2。故天地之塞,吾其体3;天地之帅,吾其性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6;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7。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8;圣,其合德;贤,其秀也9。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10。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11;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12。违曰悖德,害仁曰贼13,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14。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15。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16。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17;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18。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19;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20。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21!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22。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23;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24。存,吾顺事;没,吾宁也25。[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乾称父二句:《易传·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2)予兹藐焉二句:予,我。兹,语气词。藐,弱小,多指幼儿。《尚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眇通藐。混然,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解释为:“形气与天地混合无间。”中处,处于天地之中。

(3)故天地之塞二句:天地之塞,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吾其体,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塞只是气,吾之体即天地之气。”

(4)天地之帅二句: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帅,带领;遵循。吾其性,我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本性。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

(5)民吾同胞二句:民,人民。同胞,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物,万物,此处指人类以外的生物。与,同类。

(6)大君者二句:大君,指天子。吾父母,指乾坤、天地。宗子,嫡长子。

(7)家相:家宰。相,宰相。

(8)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以之。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圣其合德二句:圣其合德,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易传·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贤其秀也,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秀,灵秀。

(10)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二句:疲癃,衰老龙钟的人。茕独,孤苦伶仃的人。鳏寡,鳏夫和寡妇。颠连,困顿;苦难。无告,无可诉告。一说为无靠,告通靠。《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11)于时保之二句:《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于时,郑玄笺:“时,是也。”保之,郑玄笺为:“得安文王之道。”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二引朱熹注为:“畏天以自保。”翼,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12)乐且不忧二句:乐且不忧,《易传·系辞上》:“易与天地准……乐天知命,故不忧。”纯乎孝者也,《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既醉》。杜预注:“纯,犹笃也。”

(13)违曰悖德二句:《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

(14)济恶者不才二句:济恶,助长为恶。不才,没有才能。《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皡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践形,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赵岐注:“圣人内外文明,然后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践,实现;实行。惟肖,《尚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肖,相似。《说文》:“肖,骨肉相似也。”此处即专指子对父的相似。

(15)知化则善述其事二句:二“其”字都指天地乾坤而言。天地乾坤所做之事为化育,所存之志为神妙的天机,圣人继承其事其志犹如孝子继承父母。穷神、知化,语出《易传·系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16)不愧屋漏为无忝二句:不愧屋漏,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作:“《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所引诗见《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意为诸侯卿大夫觐见助祭,屋漏为宗庙的西北隅,不愧意为有神见己所为而己不惭愧。无忝,《孝经·士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所引诗见《诗经·小雅·小宛》。忝,羞辱;有愧于。存心养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匪懈,《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所引诗见《诗经·大雅·烝民》。夙夜,早晚;夙,早。匪懈,不懈;匪同非。

(17)恶旨酒二句:恶旨酒,《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为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有益的话。崇伯子,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顾养,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18)育英才二句:育英才,《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颍封人,即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春秋时郑国人,以事母至孝著称,《左传·隐公元年》有记载。赐类,永赐尔类的简称。

(19)不弛劳而厎豫二句:不弛劳,勤劳不松懈。弛,本义为放松弓箭,引申为松懈、延缓、减弱。厎豫,致使其快乐。《尔雅》:“厎,致也。豫,乐也。”舜其功也,意为这是舜所获得的成功。史称舜事其父瞽瞍至孝,《大戴礼记·五帝德》:“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孟子·离娄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20)无所逃而待烹二句:申生,春秋时晋献公太子,晋献公宠爱骊姬,申生为其所僭,自经而死。文中所说“待烹”,犹言待死,并非确指。恭,申生死后的谥号,《谥法》:“敬顺事上曰恭。”事见《国语》及《左传》。《礼记·檀弓上》:“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曷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曷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21)体其受而归全者二句:体其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归全,保全身体,归之于父母。参,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孝经》均为其所作。《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又《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22)勇于从而顺令者二句:勇于从而顺令,勇于顺从父母的旨意。伯奇,古代孝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尹吉甫为周宣王大臣。《汉书》卷七十九颜师古注引《说苑》:“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兄弟相重。后母欲令其子立为太子,乃僭伯奇,而王信之,乃放伯奇也。”

(23)富贵福泽二句:福泽,福利恩泽。厚生,生计温厚,丰衣足食。《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24)贫贱忧戚二句:忧戚,忧虑烦恼。戚,忧患;悲哀。庸,用;以;乃。玉汝于成,爱护而使之有成就。张伯行《近思录集解》卷二:“盖以玉必琢而后成,拂乱乃所以增益,而劳苦即所以全爱也。”

(25)存吾顺事二句:存,生存。顺事,顺从天地之事。没,通“殁”,死亡。宁,安宁。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学”和“气论”学说,长期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载(1020年一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来,他接受范仲淹劝勉,转而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他考中进士后,曾任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祟文院校书等职,在王安石实行新法期间,他因弟弟张戬被贬,就愤而辞职归居故里,一边研究哲学,一边从事讲学。

张载是北宋哲学家程颇、程颐的表叔。他与“二程”过从甚密,并与“二程”一样,以重振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平时他经常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他胸怀大志。为此,张载除熟读经书外,还研究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他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自然观、人性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观等各方面作出论述,从而构建起一个尊崇儒学的思想体系。并且,他在关中地区创立了可与“洛学”相提并论的“关学”。

尤其是他那“太虚即气”的自然观,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在张载看来,世界可以分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天之至处”两部分,而连接这两部分的就是“气”。这个“气”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它或凝聚而成为万物,或分散而成为虚空,使人无法看得见,形成“太虚”状态。“太虚”既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本来的、原始的存在状态,如果万物散人“太虚”,便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状态,如果“太虚”凝聚为万物,但它仍然不改变“气”的本质。

张载说:这就像水凝结起来成为冰,冰融化后复为水一样,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张载的这些著名的论述,透彻地分析了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的变化,这无疑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张载之前,有些哲学家虽然也曾提出世界起源于“气”的说法,但是,他们都是零星地加以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张载则以“气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就把我国古代哲学在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张载在创立“气论”的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佛老思想的致命弱点。他指出:佛教与道家都把“心”当作第一性,认为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均为,’,合”所创造,这一过错的根源在于不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用主观臆断强加于客观实际,因而从根本上颠倒了本末、大小、因果的真实关系。所以,张载的“气论”学说影响越来越大。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被召回京师,担任礼官,但是,他很快辞职归乡。不久,他在临渔(今属陕西)病故,张载的著作有《易说》、《正蒙》、《经学理窟》、《文集》等,一直流传于后世。

关学学派的创始人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宋代理学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供学者和世人了解研究张载一生,参照《横渠志》、岐山《武澄年谱》、日本版本《周张全书》、《陕西乡贤事略》而编定本年谱。惟惜南宋时期张载后裔张同仁所编《张子年谱》早已失传,已无从考起。

北宋理学四大家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3,二程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

程颐、程颢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

扩展资料: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

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周敦颐

—张载

—二程

张氏家谱后续,以上是,永久宗玉芳,文墨传家宝,后面不知了,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祖祠“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