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后代在哪里?现在怎么样?
杨家将有后代,后代遍布五湖四海。
据我所知,山西代县马峪河附近有一个名叫鹿蹄涧的山村,村里有一千多村民自称为杨家将后代。忻州市代县在北宋为代州,是杨令公戌边的地方,即杨家将后代在代县,有点靠谱。而鹿蹄涧村民自称有传家宝,可证明是杨家将传人。他们说,杨令公在陈家谷被俘就义后,他的子孙在代州成家立业,生活了下来。
在元朝时期,杨继业的十四世孙杨友外出狩猎,射中了一头梅花鹿。梅花鹿虽中箭,却突然消失。杨友只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挖掘出了一块印有梅花鹿印记的怪石头。杨友把石头带回家,当成传家宝代代往下传。故事很精彩,怪石头也的确传承了下来。但用这块怪石头来证明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似乎有些牵强。
鹿蹄涧村民不服,说鹿蹄涧的村名也是由“鹿蹄箭”讹传而来的但还是看不出杨友射鹿和杨家将有什么直接关系。
不过,吉林省吉林市有一个名叫杨永玖的人,他家有《杨氏谱书》,曾得吉林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确认。
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编写于“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上面附有杨家建功立业的英雄,称其祖籍为山西代县鹿蹄涧村,后迁贵州,再迁吉林。
以杨永玖家的《杨氏谱书》作为旁证,似乎可以断定鹿蹄涧村民为北宋爱国名将杨业之后。另外,南京高淳淳溪镇有两个比邻而居的村子,分别叫杨家村和新杨村。两个村里的大部分人姓杨,并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
杨家村老人杨学松说,村里人人会讲杨家将的故事,但从来不听不唱《金沙滩》、《双龙会》,没办法,后人不想听先人惨死的故事。这两出戏,如果是附近有村子上演,杨家人也必会出面干涉,绝不会让他们上演。
杨学松家还保存有《芦溪杨氏宗谱》,查该宗谱可知,当地的杨姓始祖杨时荣,属杨家第78世传人,是宋靖康年间迁居溧阳崇教乡(今高淳长芦杨家村)的,但没有任何关杨家将的记载。
杨学松很坦然地解释说,主要是元清两代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杨家将抵御外族入侵的事迹属于敏感话题,祖上为了保护杨氏家族不得不在宗谱里把这一段家族史隐去。好吧,高淳杨村应该也是杨家将后代。
湖南凤凰县阿拉营镇的古老土家村寨书家堂也有杨家将后人。这个村寨有二百多户人姓杨,其中的杨秀河家里珍藏有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上面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龙志高谋反,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平南,后来在此地屯兵繁衍。
对于书家堂杨姓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专家尚不敢轻下结论,但一致认书家堂古城保留着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明代雕花门窗和木质建筑,向上申报,国务院后将之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如何,代县鹿蹄涧村、高淳杨家村和新杨村、凤凰县书家堂都有自己的一套《杨氏族谱》,虽然这些族谱互相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都脉络分明,多少有些说服力。
家住四川省梓潼杨开华老人家没有《杨氏族谱》,但他家代代相传有一套枪法,自称是杨令公首创的杨家枪,有这套枪法,足以证明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杨家将后人。
虽然《杨家将演义》里的杨令公是使刀不使枪,但没人能证明历史上的杨令公没有开创过杨家枪法,而杨大爷耍弄的“杨家三十六路枪法”又有模有样,那么,他可能也真的是杨令公后人了。
实际上,杨家将后人是有很多的。
2012后8年14 日,《中华杨氏通谱》(当代卷)在重庆举行首发式,该书共编入国内27个省市中有代表性的房族545支,其中就有杨家将后人的分布统计。
该书主编杨青和副主编杨光建称,经过上千年繁衍,单单生活在重庆的天波府杨家将后人已超过了7万人,主要分布在大足、璧山、永川、万州以及开县等地。
中新通讯:湖南凤凰杨家将“后裔”欲重震雄风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湘西十一月二十二日电 题:湖南凤凰杨家将“后裔”欲重震雄风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肖前辉
杨家将的后代在湘西凤凰书家堂生根繁衍?带着这一疑问,正在此间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新闻媒体联合采访”的记者团走进了这个位于湖南凤凰县阿拉营镇的古老土家村寨。
居住在这个偏隅小村寨的二百多户人多数姓杨,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裔。三十六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业的第三十七代孙,并向记者们展示出一本扫描的《杨氏族谱》。
根据族谱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南方苗民龙志高谋反,杨六郎第三子杨再思奉命平南来到此地,见其地势险要,便在此安营扎寨。皇佑七年,朝廷拨银修建书家堂古堡,这里渐成军事要地和屯兵之所。此后,由于朝廷更替,杨氏后裔只好就此繁衍至今。
历经千余年,这个被称为延续了杨家将香火的村寨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古老而陈旧。书家堂古城背山而建,总体略呈圆形,寨墙高五米有余,用本地青石垒起,设有北、东、南三个大门。城内分为上、中、下三寨,巷道建筑错落有致,呈丁字型,距离不等地通往上中下三寨,从而形成一种“迷宫”的布局。
古城中不仅保存着书有“模范修严”、“坦荡复履”等字样的门匾,还保留着具有浓厚民俗文化气息的明代雕花门窗和木质建筑。与过去杨家将显赫的家世所不同的是,现在居住在这里、自称是杨家将后裔的村民生活却很是清贫。除了依靠家中主要劳力耕作或是外出打工,他们没有其它的生活来源。上千人的村子,现在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大学生。
“作为杨家将后人,我们对现在的这种生活状况感到内疚,愧对祖先。”有着中专文化的杨秀河说,他们希望改变这种落后的生活状况。而现在最好的途径,就是利用旅游开发书家堂,让村民的生活好起来。
杨秀河对开发书家堂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保护和宣传。“我们要把书家堂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好地整理保护起来,对一些族谱上有记载的重要文物,还要进行修复;同时,我们积极向政府申请,希望得到支持,把这里保留的文化作为旅游进行开发,通过媒体宣传扩大知名度。”
书家堂杨姓一族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专家对此尚未有定论。但书家堂古城本身的价值却毋庸置疑。二00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亨利博士到这里考察后说:“我没见过比这里更古老、更完整、更幽静的古城堡了。”今年四月,国务院将书家堂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家堂杨氏是否真为杨家将后裔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里保存的文化才是最吸引人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徐尚礼认为,这里浓厚的建筑、民俗文化是值得我们认真保留和欣赏的。完
据《射雕英雄传》记载,杨铁心的曾祖是抗金名将杨再兴。下面是我找到的杨再兴的两个资料:
一、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武冈军(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拥众志成10馀万,占道州、贺州,再兴为曹成部将。
绍兴二年,岳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南中安抚使,进讨曹成。曹成令再兴集三万之众以相拒,再兴阵斩岳飞将部韩顺夫及飞弟翻。后兵败,再兴匹马跃入深涧,陷于绝境。追兵张弩欲发,再兴急呼:“愿执我见岳飞!”乃出山涧,由张宪领见飞。飞以抗金为重,将材难得,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以忠义报国 ”。再兴大为感动,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屯军襄阳,再兴师动众奉命进攻伪齐孙都统军于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八月十三日,所部与伪齐孙都统、后军统制满在及士卒百馀人,伪齐军瓦解,再兴乘胜收复长水县,以功由第四副将武经郎升中军统制。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兀术率龙虎大王等15万骑直袭郾城。双方激战数十次,金兵不退,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欲生擒金兀术,却被金军围住。再经血战,杀金军数百人,再兴亦受伤数十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
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颖,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轻骑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再兴陷入重围。即充先冲入敌阵,经浴血奋战,斩乱2000馀人,其中有万户撒八孛堇及千户百人。终因寡众悬殊,再兴及其所部300人并皆战死。及获再兴师动众尸体,检其全身所中箭孵,竟有2升之多。
二、历史上的两个杨再兴?
杨再兴是大家都熟悉的抗金名将,岳飞的部下
绍兴元年,绿林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曹见其身躯奇伟,武艺超人,即委为头领,把守莫邪关。次年,荆湖路安抚都总管岳飞剿抚曹成,再兴在迎战中坠涧被擒,后追随岳飞。
金军大举南侵,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在业阳一带与金兵交战。初战即斩孙都统及统制蒲在,杀金兵300余。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名,得粮2万担、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应险要,直下蔡州,积功封御前统制。
绍兴十年,金兀术起兵12万,骤攻临颖,杨再兴率部一马当先,杀敌2000余,又领轻骑300进击,至小商河,雪掩河道,马陷住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杨再兴英勇战死。时年36岁。杨再兴遗骨、遗甲及军中指挥所用两面铜锣均运回故里,葬于大绢峒,并建专祠祭祀
但是杨再兴的记载却有让人费解的地方 杨再兴是杨家将的后代, 也有人说他是瑶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两个人是不是一个人
第一个杨再兴是杨再思的后代
杨再兴,崀山镇人,瑶族。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城步,年幼丧父,随母李氏来新宁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习武,弓法神奇。1140年, 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河,在今天的河南临颖
第二个杨再兴杨再兴是杨家将的第九代 他的父亲是杨畋, 祖父是杨广荣,曾祖父是杨邦玉,杨邦玉的父亲是杨文广 他的兄弟有杨再光,杨再取,杨再礼 杨再兴有三个儿子,正拱,正修,和正心 正拱,正修都无子, 正心在父亲战死后, 改名为义, 隐居起来
正拱, 正修是如何死的呢 家谱上并没有记载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记载: 绍兴二十四年 (1154年) 三月, 武冈军猺人杨再兴已就擒 同时被擒的有他的两个儿子正拱和正修被送往京城 七月被施已极刑
看来这个杨再兴并不是那个在河南战死的杨再兴
看了这两个资料,我倾向于杨再兴是瑶族人,并非杨家将后人。因为中国人好认个有名气的祖宗,朱元璋不是想认朱熹当祖宗的么?那个瑶族的说法应该不是无中生有的。那如此说来杨家一门都不是汉人,都是瑶族人
“满门忠烈杨家将,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还。”
寥寥三句话,却道尽了杨家将的忠肝义胆和最后的落寞结局。
宋朝以文治国,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从一个将军做到皇帝,有过被手下黄袍加身的经历,便推己及人,开始对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频生猜忌。
硕大一个宋朝,明明是中国 历史 上又一个统一王朝,却在对外军事行动中显得懦弱无比。
在很多人看来,宋朝的脊梁骨,在靖康耻之后,就已经被金朝人给打断了。
和亲、岁贡、割地,这些就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宋朝官员选择的手段。
哪怕是出了岳飞这般尽忠报国猛将,照样被逼得十八道金令撤军。
明明是为了尽忠报国,岳飞最后落得一个饮鸩酒服毒而死的下场,供状上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道尽了这位忠臣心中的无限凄凉
那么, 昔日“满门忠烈”的杨家后人今又何在?
探究杨家后裔第37代杨家传人的遭遇,却更令人错愕:身怀绝技却万般痛苦。
在杨家将活跃的时代,辽国扮演着后世金国的形象。
国家积弱,有识之士自然也不会甘于毫无作为。
杨家作为北宋初年的军事家族,其全家代代出英才, 满门无犬子,各个大好男儿选择保家卫国的事迹流传了近百年。
在北宋中叶时,杨家将的事迹便闻名于天下,就连无知小儿都知道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这个故事的起源来自于两个人:杨业和佘赛花。
杨业常被称为杨继业或是杨无敌, 前者因为他得北汉世祖赐名刘继业 ,后者则是因为杨业屡立战功,打下得赫赫威名。
而佘赛花被尊称为佘太君,虽是女流之辈,可她却不输男子勇猛。
自幼佘赛花便受到回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对兵法将略颇为娴熟。
在嫁给了杨业后, 佘赛花也不愿意如同寻常的花瓶女子一般单单相夫教子。
她组织着家中男女仆人习武,这些人在其培养下各个都是英勇非凡,甚至比起边关士兵也毫不逊色。
杨业和佘赛花生下七子,各个都是军中好汉。
其中, 长子杨延昭是杨家第二代核心, 官任防御使,在民间,杨延昭有杨六郎之称号。
这是因为,辽人将其视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星转世,而在辽人传说中,这第六颗星便是辽国的克星。
久而久之,杨延昭也因此有了杨六郎之威名。
杨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文保虽然同样有报国之使命感,可是奈何时代所限,北宋积弱,重文轻武已成风气,杨文广想要一人改变时代显然不现实。
杨家三代扛鼎人物,第一代杨业在宋太宗北伐辽国,立誓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场上战死。
因为信任了小人潘美,在杨业以少抵多,却在撤退时无一人接应。
最终杨业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不愿被俘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虽死,其子尚存,杨家代代出虎将。
而第二代杨家核心人物杨延昭同样是不坠父名,在战场上被辽国人视之为克星。
比起父亲,杨延昭的结局倒是好得多,五十七岁寿尽而终。
杨家的第三代核心人物杨文广,虽然其所处之世生不逢时,武官地位被大大降低,文官地位则是被大力追捧。
可杨文广出战西夏,献策破辽的种种军事行动,还是让他成了北宋军事场上的重点人物。杨文广的结局同样是因病而死。
杨家三代,代代无弱将, 各个都投身军旅之中,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奔赴战场的道路上。
而正是因为三代虎将,才造就了杨家将的威名。
宋朝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千年时间,而杨家倒也是枝繁叶茂,不断传承了下去。
一直到今天,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七代。
可偏偏到了杨家这一代, 三十七代传人想要将杨家枪法继续传承下去,却偏偏是后继无人。
杨家第三十七代传人叫做杨开华,他和儿子们就学习杨家枪法的事无数次起了冲突。
且不提父子之间的严重分歧,单看杨开华此人,其身上便有杨家将的遗风,不论是武艺还是行事作风,都颇有杨家人的作风。
作为曾经天下闻名的杨家将后人,杨家如今却没有当年那般繁荣。
杨开华抛开杨家后人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农民。
杨开华自幼便和父亲学习杨家祖传的杨家枪法和杨家刀法,在如今大量传统武术体系失传的今天,杨开华的一手绝技可谓是少见。
寻常五六个人对付杨开华便难以近身,倘若配上一把杨家枪,十多个人都对付不了他一人。
在建国初期, 杨开华这一手绝技也曾继承了先祖的遗风:庇护百姓,驱逐敌寇。
1931年开始,日军便暴露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频频骚扰中国。
尤其是“918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开始彻底全面入侵中国。
而此时的杨家人经历了 历史 上众多朝代后,杨家已经渐渐退出了一线政治舞台,而是转而务农。
到了杨开华这一代,杨开华和父亲已经是居住在河南偏远农村普普通通的农民。
在抗日战争中,杨家人虽然身负武艺,但是 在热武器成为主流的近代战争中,杨家人已经没有再上战场的机会。
杨开华和父亲也只能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在乱世中勉强保全性命。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可是由于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开始趁乱作乱。
当时杨开华家附近便流窜着一伙土匪,平时政府打击时,他们就躲进深山,逮到机会就下山劫掠村民的粮食牲畜。
因为这一伙土匪,杨开华很是愤愤不平。
此时的杨开华二十来岁,从小便接触父亲熏陶的他一直以自己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为荣,并且勤修武艺。
如今有贼子为祸一方,杨开华心中生出了为民除害的想法。
尽管父亲劝阻,可是一次在土匪下山劫掠时,杨开华还是趁着夜色拿出了家中的一只长枪,孤身一人去组织这帮流匪。
在村口, 杨开华一人和七八个劫匪狭路相逢, 对方是身强力壮的山中劫匪,并且土匪头子腰间还带着枪,而杨开华却是一人一枪。
倘若换作一般人,见到土匪带了枪,哪怕是心中愤怒,也只能暂时退却,可杨开华却不一样。
他知道附近是有解放军驻守,倘若当真有人开枪,解放军听到枪声,会迅速赶来抓住这帮土匪,所以他算准了这帮土匪也不敢真开枪。
打定主意后, 杨开华不顾土匪头头枪支的威胁,而是近前先下狠手,直接持枪打倒了三人。
眼见着形势不对,土匪头子竟然真有了开枪打人的想法。
而正当他要付诸于行动时,可只见一点寒芒,土匪头子的手腕便被刺穿,也没了开枪能力。
杨开华将土匪头子打下了马,随后,后面跟着的一群小喽啰看到首脑被抓,也失去了对抗的想法,一窝蜂地逃走了。
杨开华也没有去追,而是将土匪头子捆了起来,交给了政府。
这一次勇战土匪后,杨开华的村子再也没见过有这类歹徒再来骚扰。
而村子里的人这才知道,原来杨开华一家人,竟然是那位大宋朝出名的杨家将的后人。
不少人登门拜访,送上一点心意来表谢意。
因为杨开华的一身武艺,加上抓捕歹徒的功劳,政府也为杨开华安排了治安队的工作,让杨开华可以更好地打击犯罪势力。
虽然昔日三代虎将的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成了过去,可是显然在杨开华的心中,作为杨家人,不论何时都应该记住声张正义,庇护百姓的使命。
数百年间,杨家枪法被杨家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杨家人并没有传承下这份绝技。
以至于到了现在, 杨家枪法已成了代代单传, 只有杨开华这一脉掌握着杨家枪法的精髓。
在近代,冷兵器渐渐退出 历史 舞台,热兵器才是主流,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家的武艺才会渐渐没落。
杨开华的一身绝技,在遇到宵小之辈时还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可是在当代治安和法律愈发完善下,杨家枪法似乎已经没了立足之地。
作为第三十七代杨家人,到了当代,杨开华却因为无人传承一身绝学而万般痛苦。
杨开华的三个儿子从小都接受过父亲关于杨家精神和杨家枪法的训练,可等到长大成人,他们各个都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
毕竟,杨开华所在的乡村没有什么年轻人发展的机会,而父亲要他们传承的传统武艺却无助于温饱。
在面包和理想面前,先选择面包倒是也不奇怪。
想要练好杨家枪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战场上走出来的生死厮杀枪法,想要真正学精必须要有舍才能有得。
舍却现实生活,静下心来沉浸枪法的觉悟,这是历代杨家枪法得传承者所做的。
倘若不这么去接受传承,学也只能学出个囫囵吞枣,一窍不通。
对于杨家枪法的就此断代, 杨开华的儿子曾这么说: “学习枪法吃饱饭都是问题,不学枪法就浪费了祖辈们的代代相传。”
对于杨开华的儿子们来说,身为杨家将后人,这份光荣的身份也让他们时时引以为傲。
但是倘若说真的要舍弃掉生活,和父亲一样当一个农民,每日勤练杨家枪法,这显然也不现实。
和父亲一样,他们也饱受痛苦和纠结。
杨家枪法是传承,但倘若为了这份传承,不惜放弃现实,那以目前的现实来说,很难支撑得起他们以后成家生子。
杨开华理解孩子们的纠结,他也没有强迫着孩子留下来和自己一样,为了老祖宗的枪法而不管不顾现实。
在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表达了想要离开的想法后,杨开华便让孩子们去追随自己的内心。
在父亲的允许下,杨开华几个儿子全部选择了离开故土,到大城市求职,在大城市扎根。
尽管为了孩子,杨开华没有强迫他们留下来传承枪法,可这却也成了杨开华心中最大的痛苦。
在老祖宗的传承和儿子们的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倘若杨家枪法就这么断在自己手上,那自己岂不是成了不肖子弟,到了地下也无颜见先祖。
如今除了强迫儿子回来继承枪法,就只剩下开放杨家枪法,广收门人。
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杨开华的故事传出后,很多人给出了这个建议,他们认为这个 社会 还是有人愿意去沉下心来学习传统武艺。
可偏偏老祖宗有规矩, 杨家枪法绝不可以传给外人。
而杨开华倒也不是没有违背祖训的决心,可他也认为,就算自己抛开门第之见,在如今这个 社会 ,又真能有人去继承自己这一套杨家枪法吗?
这份传承对于现代 社会 来说,没有半点赚钱方面的好处,恐怕当真无人愿意真心为了学武去继承。
如今, 杨开华已经垂垂老矣, 每天虽然仍然练习枪法,可却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风采。
尽管杨开华已经放话,愿意将枪法教给外姓人,可却无一人愿意前来苦练。
要么就是有些心怀不轨之辈冲着流量来学杨家枪法,这类人都被杨老爷子拒之门外。
而那些真心想学的传承者,也大多因为 社会 、家庭原因,几乎没人能坚持一个月。
或许某一天,杨家枪法当真后继无人,这份千年的传承也会断在杨家第三十七代,而这也是杨开华为之痛苦的最大原因。
如果说按真实的历史来说的话,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后代,但是我认为杨五郎是有后代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崇尚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是不孝的,大家都不会愿意做不孝子孙,所以说杨五郎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有的也描述到杨五郎也是有后代的,名叫杨宗槐,是杨五郎的唯一一个儿子。
杨家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累累,但是在一次和辽军对战时,杨五郎他爹生的7个儿子除了杨五郎之外都战死沙场了。当时杨家将与辽军对战,辽军人数压制,杨家将伤亡惨重,幸好杨五郎死里逃生,不然杨家将的几位将军就都死了。不过也有记载杨五郎最后去当了和尚,是因为为了保命才这样的,而且还教会了很多习武的僧人杨家功夫,也能防止杨家功夫失传。
这杨宗槐就成为了能够为杨五郎传宗接代的唯一一人。不过杨五郎的孩子杨宗槐后来在什么地方生活,又生了几个孩子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明确的说出杨五郎的后代在哪里。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有个吉林的市民在家中找到了一本杨氏的家谱,里面记载了杨家将的后人是怎么迁移的,何时去到了何地。而且值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吉林的文物管理局的鉴定,证明了这本家谱是真的杨家将的家谱。那里面的内容也就可信了。
里面记载到现在的杨五郎的后代分布到了很多地方。其中雁门关小山村鹿蹄涧这个地方生活着500多名杨家后人,很可能就有杨五郎的后代。他们那里有一个修建了千年的忠武祠堂,目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祖先。除此以外,还有的分布在山西忻州,山东云梯关等地。
杨家将的后代在哪里?现在怎么样?
本文2023-12-01 23:58: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