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4收藏

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第1张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杀死齐简公,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常手中。 到了田常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黜齐康公,自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诏示天下,承认田和为齐侯(以上参见《辞海》1980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1913页;《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1988年版,岳麓书社/长沙出版社)。到了宋代,田氏后人早已没有王位了,但仍不乏在朝为官之人。 如宋徽宗时, 田和之弟的后人田亮的次子田熙(又说为田和之裔三十八代孙)就官至四川成都太守。 而田亮的长子田虎,本来袭爵在朝为官,但却干了谋反朝廷之事。其侄儿田良〖田熙之子, 生于宋神宗13年(公元1079年),宋徽宗元年(公元1100年)20岁时, 曾任永定(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都司之职长达10年,后退职入川侍奉母亲〗, 与母亲一起多次规劝,仍不听从。结果谋反失败,田氏一族遭到朝廷追捕抄斩,田虎全家被杀。田良为避杀身之祸,已提前更名为效微, 与母亲及其一家人从四川成都迁至湖南慈利县他原来作过官的地方附近(疑为澧县),并改田姓为庹姓。庹者度也,度虎必败之意。时间当在公元1121年前后(北宋宋徽宗时代,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之时,“靖康之乱”—宋钦宗之前),至今已有880余年了。

以上传说参见《江南庹氏宗谱》(庹名立编,1904年版)。

由此看来,庹姓始于田良,籍于湖南慈利, 是庹姓第一人。

我们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的洛阳、何店、大堰坡三乡镇,京山县以及由湖北随州洛阳东迁至安徽省的郎溪、宁国、宣城三县的庹氏, 原先就遵从此说。并认为庹姓的来历是:

田良更名为庹效微后, 共生四子:国震、国泰、国明、国清。其中国震(生于宋高宗元年,公元1127年)、国泰为庹姓,国明、国清之后人复姓田。国震一门在慈利传代至第十七世,有邦彦公长子庹锦袍,号五常,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到明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46岁时,被朝廷派任“河南之阳卫指挥”。(注:卫,明朝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河南之阳:今河南南阳地区。)

庹五常共生三子及收养一螟蛉子(义子),是为庹万清、庹万贤、 庹万栋、庹万洪(义子)。庹五常任河南之阳卫指挥后, 将四子均从湖南慈利迁至随州(北楚随邑),屯田守城,史称“军户”。( 注:军户,平时种田,田由国家分配或指定地方自行开垦,战时则奉命出征打仗。而平时则有二份人守城,八份人种田。)

据《江南庹氏宗谱(卷一)1904年版》记载: 长子庹万清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又迁到“随南西乡庹家畈去了”,即是今大洪山一带。其子孙分布在今大洪山北的随州洪山、长岗、双河等乡镇,后代昌盛。三子庹万栋迁居随南仙山后不久,则迁到“随邑北乡去了”。(注:此两说今无人证、物证。)而次子庹万贤,则为随南仙山籍庹姓第一世祖。至修谱时(1904年) , 历330年(1574年—1904年),传十五世,存宗仲、宗礼、宗孔、宗国、宗先五公五门。 义子庹万洪亦同为随州洛阳籍一世祖,至修谱时,传十三世,存宗彻公一门。以上是为“宗”字派“老六门”。我们湖北随南仙山方圆六十里以及京山县、安徽省郎溪、宁国、宣城三县之庹姓, 均系“老六门”之后,“派行”相同。

但是,查全国《庹氏族谱》(湖南版),在田良的后人中没有庹五常这个人。庹五常是湖南慈利田虎的后人。

郝姓家谱辈分 沛县郝氏字辈有:木 火 水 土,中 心 允 敬 ,大 本 克 敦, 这是从十三世到二十四世的辈份排列。

郝姓家谱的宗族特征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山东省肥城市郝家村郝姓一支行派语为:“世大文宏先,京振传广远。”

郝姓的家谱是什么 姓氏起源

郝姓来源有3: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

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

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郝氏历代家谱一卷。

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字辈排行

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

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山东滕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

某支郝氏字行: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

河北藁城郝姓字行派语: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山东烟台郝氏原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续字辈: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

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

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

郝姓家谱的姓氏起源 起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c)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

郝姓家谱的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经过多年流传,南方大部分郝姓渐渐改为何姓。

郝姓家谱的其他 高级汉语词典郝 Hǎo〈名〉古乡名 [Hao village]郝,右扶风乡T室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姓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郝 hǎo ㄏㄠˇ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姓。郑码:BNOY,U:90DD,GBK:BAC2笔画数:9,部首:阝,笔顺编号:121323452PS:资料有待补充!

郝姓家谱的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 ,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林县郝家家谱世字辈 郝姓起源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电子家谱很热销呢。总结了下,5大理由选择百姓通谱网编修电子家谱:

1、经济、准确。传统修缮家谱耗时耗力。

2、便于携带、传递、保存。让家谱更容易携带,只需一张U盘,复制,粘贴即可。不怕潮湿不发霉。不怕虫蛀不少页,让家谱保存更加方便。

3、超大容量。在这个信息时代,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也可以存放于互联网家谱中。让家谱内容更充实。

4、查看方便。便于修改。有续传承。真正实现查看方便,不必再为了查找祖源时亲自到当地看家谱。结合传统的修谱模式与现代人的现实需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身在不同地域的家族人都可以共同管理。真正实现有续传承。

5、隐私保护,授权浏览。

郝氏族谱大全 郝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 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 历史名人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

《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郝姓家谱的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郝氏历代家谱一卷。河南商丘梁园郝氏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山东省诸城市吕标高家屯郝氏族谱四卷。

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附:

湖南常德太青山(乡)杨氏居民源流的推测

我是杨氏子孙,祖籍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去年清明我们举家回乡祭祖,偶尔和长辈谈起当地杨氏族人源流,我对有些提法存在疑问,最近上网搜集资料求索,略有收获,于是尝试猜想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源流。

一、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 —祖辈口口相传的氏族源流

湖南很多杨氏人称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湖南的,有的甚至很明确地指出从江西居吉安府吉水县东安乡杨家庄出发迁来的。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的近代祖先口口相传的说法和上述情况一致,当地的杨氏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在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前,那里只有少数人家。

但从以下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其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杨氏。1、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多选择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深入湘北山区的人数不多;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土家族聚居地接壤;3、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使用西南官话,语言、民俗遗存与土家族相近却与江西迥异;4、武陵山脉原汉族改土家族杨氏的传承时间长且范围覆盖常德澧县太青山(乡);5、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接近但同时也与土家族接近。从上述种种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的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族杨氏。

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深入湘北的人数少。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常德位于湖南北部,以此推算移民约占60%,而移民多选择在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选择在常德西北部的山区落户的移民,估计不会超过40%。

三、与土家族聚居地相连

土家族居住地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部,如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连线,这个三角区域正是我国土家族最密集的土家族聚居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临近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松滋市多个土家族乡,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与湖南石门县子良乡,湖南石门县太平镇两个土家族人口较多的乡镇接壤(太平镇土家族人口在60%以上)。

四、语言、民俗保留大量土家族遗存,却没有明显的江西遗存。

1、语言与赣方言迥异。

常德北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属北方语系,与赣方言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

大多数土家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使用西南官话的分布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土家族人聚居地。

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民俗保留着土家族的遗存。

①从我父亲保存的珍贵照片看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还穿着具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服饰。

②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老房子建有火塘(部分地区称火坑),具有土家人火塘的特点。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深秋、冬天和初春火塘里的火种保持至少半年。在我脑海里还残存着70年代父亲带我回乡探亲,冬天围塘烧水、取暖的儿时记忆。直至今天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居民还用火塘烧水、做饭。

③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直至现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丧葬仍由道士主持,仪式繁复。

五、武陵山脉杨氏的传承

1、 “七字杨”(再正通光昌胜秀)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

杨姓是汉族改土家族的,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八大姓之一。杨氏八十二世:杨再思,唐未、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字辈,为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其后裔遍布世界,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靖州杨氏”始祖。生十子,政隆、政韬、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八十三世:杨政韬,思公次子,字怀玉,镇胡耳,授武功大夫。系黔东、湘西、渝南“土家族杨氏”始祖。生四子,通声、通威、通盛、通温。

在土家族杨姓的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胜秀”。是杨再兴的后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业,再往上是隋朝的开国杨氏帝王家系。土家杨氏的辈分和山东曹州(曹县)杨氏、山西代州、陕西华阴、神木杨氏的族谱可以序上。

2、“七字杨”杨氏祖先的历史记载

由于杨再思的事迹没有载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人们对“七字杨”祖先杨再思的史实和族别争论较多。杨再思的事迹宋史有记载,历史确实有杨再思其人。《资治通鉴》描述:“承磊族人杨再兴(疑为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十峒首领"最早的出处在《宋史•诚徽州传》:“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关于杨再思的族别,有说是汉族的、有说是侗族的,这些说法不影响湘川黔边杨氏融入土家族的事实。

秀山杨氏的老祖宗们为了“赶苗拓业”来到秀山,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秀山杨氏均为土家族。方志记载: 淳佑十二年(1252年).今属四川的平茶、邑梅.石耶诸洞内讧,杨通晟(杨再思九世孙)奉诏率诸子平定后遂有其地,世为土长。

至今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市)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边缘,杨再思的后裔后裔聚居地覆盖了太青山(乡)全境,据此推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或是杨再思的后裔。

2、太青山(乡)杨姓的班辈排行或与土家族相关。

从民族融合的情况看。杨氏迁入秀山之前,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杨氏的南北面分别是田氏土司和冉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制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杨氏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省溪的杨氏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因此,杨氏统治的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经年积月,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到土家人当中。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

父亲说,太青山(乡)杨姓有3支,我们这支班辈是:“一站子登顺,永远正太兴,君明开美景,万方佩朝廷,华国文章大,福禄自天生”。其中顺、正、华、国、文、章等多字与土家族班辈相关。

4、杨幺族人或是常德北部山区居民

杨姓族人很少提及南宋初年活跃在常德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而这位义军首领极有可能与世居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有血脉关系。义军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道把农民起义推到了一个新高峰。几百年来杨幺被诬为勾结北齐的奸贼、被诬为匪,其实不然,看了下述括号内史书记载的文字,您应该清楚杨幺是有民族气节、有抱负的英雄,杨氏应以此为荣。(李成命辩士说杨幺,协力略地,以倾宋室。杨幺骂曰:“吾之所以倔起于阡陌,盖欲内涤瑕秽,外歼丑虏,此心耿耿,神人共知。李成逆赋,屈膝虏延,虔刘蒸民,吾切齿久矣!汝速归,毋污吾刃”。)南宋初年在洞庭湖、澧水、沅江、资水流域转战的杨幺族人极可能在以后历次战祸中迁到湘北山区避祸。

六、土家族的血型。

湖南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很接近,一方面印证了明未清初的江西迁湖南的史实,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湖南的A型血比例要比江西高约2%,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或许源自土家族。有资料显示在湖南的重要少数民族土家族,其A型血占:37%。

七、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姓氏多见于土家族。

太青山(乡)的姓氏有杨、张、陈、田、李,这些姓氏既是汉族常见的姓氏,也是土家族常见的姓氏。

八、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先民极可能虽然经战乱,但是从来不曾离开故土。

逃避战乱是人们离开故土的主要原因。我国有史以来近代历经最大战乱莫过于造成3500多万中国人伤亡的日本侵华战争了,我父亲、母亲的家乡都曾经经历这场兵祸。

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是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常德的战事是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事之一,中日军队对常德的争夺一直打到1945年。大部分老百姓以逃难的方式逃避战争。据我父亲回忆日本侵华战争也波及到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当时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山高林密,常有豺狼甚至老虎出没,日本兵前来扫荡,当地人只要离开村寨逃入山林,日本兵就不敢轻易进入。据当过军人的父亲回忆,日本兵抓了自己家里的猪,当场屠宰杀了吃后,有两名村民以为日本兵退去,就下山那些猪下水吃,结果被两名殿后日本兵发现,点射打死了两名村民。日军撤退以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单兵作战了能力高、灭绝人性的日本军队尚不能赶尽杀绝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在冷兵器时代的洪武皇帝军队更不可能赶尽杀绝那些世居世居山野,没有犯上作乱的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

母亲的家乡也曾经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的兵祸,外公赴缅甸作战,虽然外婆带领一家人从广东台山逃难到韶关,战后辗转到了广州,但是广东台山的很多居民一直在台山经历着战祸,从未离开过。

故土难离、生生不息,可以推断千百年来生活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相当部分杨氏原住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他们与迁入者共同壮大杨氏家族。

九、改土归流的影响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众多,有的一条村竟存在3种以上不同的字辈谱。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可上溯300多年的清朝康雍乾盛世。清朝雍正年间全国广泛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雍正9年已基本实现废除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可能推动了土家族杨氏族人的汉化步伐,加速提高其汉文化水平,土家族杨氏文人群体因此壮大,纷纷开始自主编写字辈谱。

十、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的猜想

以上的资料说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源流极有可能主要来源于祖先为汉族的土家族杨氏。根据上述情况,我尝试猜想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源流如下:

1、江西填湖广

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移民可能不多,江西填湖广不可能是这一地区的单一杨氏源流,甚至不可能是主流。

2、土家杨姓原住民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杨姓估计是这一地区杨姓氏族构成的主体。

3、湖区杨姓氏族迁移

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杨姓氏族,为躲避战祸,向山区迁移,与当地土家族杨姓氏族、江西填湖广的杨姓氏族融合。大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的居民使用西南官话,他们可能为躲避历代战祸(包括洪武年间的战祸),从湖区就近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

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来自当地土家族杨姓原住民、常德北部湖区杨姓氏族、江西迁入杨姓氏族。这些杨姓族人融合构成了现代该地区杨姓氏族的主体。

十一、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误判的推测。

从江西迁入杨姓不可能是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单一源流。推测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误会源自江西吉安的原由如下:

1、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山区的杨姓氏族,可能集中在江西填湖广时期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由于有江西填湖广的史实支持,这部分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的移民极有可能让后人误会为是在同时期从江西出发迁入湖广的移民。

2、明朝时期江西吉安籍宰相较多(包括杨士奇、杨廷和等),在明清两朝,人们很可能以祖籍江西吉安(宰相故里)为荣,不排除部分源流模糊的杨姓氏族移民(包括已融入汉族,自称为汉人的土家族杨姓氏族)推断自己源自江西吉安的可能。

从我儿子算起,我们家已经离开祖籍地3代了,我们的乡情、血缘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稀释。在物理距离上,我们离我们的祖籍太青山,已经渐行渐远了。人是不能忘记过去的,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因此我尽可能多地把祖先的历史捡回来,尽管有些我或许捡错了。为挽救一些即将磨灭的记忆(尽管记忆终将消逝),我撰写了此文,算是立此存照吧。

我是一个离开祖籍地的杨姓小字辈,对家族源流确实知之甚少。尽管我本着溯本清源,弄清自己家族源流之心,尽可能在网上搜集客观资料,用心地撰写本文,但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资料掌握也不全面,本人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本文或许存在大量谬误和胡乱猜想的地方,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驳、指正。

以下引用网上资料:

石门县各姓氏共401姓。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上万人的有覃、陈、王、唐、向、黄、伍、郑8个姓,千人以上的有吴、文、邓、丁、曾、盛、万、夏、邢、柳10个姓。另外,同姓不同民族的主要有:李姓土家族12666人,张姓土家族12418人,田姓土家族3132人,彭姓家族1589人。

族谱是封建社会注重家庭世系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族谱本来是记录宗法大家族血缘系统的,但后世无论大家小族,大多修谱。因此,族谱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族谱内容是记录本家族世系,从先祖一直到当世人,分辈记录,明确族人间的关系,。在族谱中,全面记载一段时期内一个宗族父系亲属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排列,不分贵贱尊卑,只对显赫人物有专门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部族谱,都有该姓姓氏来源、分支繁衍、世代迁徙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考察价值。

对上述引用的两段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的描述我存在疑问,我在《2013湖南常德高考享受少数民族优惠加分考生名单公示二》中发现土家族杨姓考生竟多达41位,都可以组成一个班了,周姓也不少,可推测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人口是很多的,应该有近万人,只不过可能由于汉化的原因,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没有占该姓氏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管氏一支字辈:“千言正昌崇,旬祖华忠仁,堂复澄世辂,谷尚阳绍铉,溆廷大疑声,贻懋毓祯中”。

管氏一支字辈:“上大道献中光士正登龙太(泰)”。

管氏一支字辈:“福殿兆秀德”。

管氏一支字辈:“凤成庆长春”。

管氏一支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永德成先肇文荣瑞升平英胜枝乐朝江”。

管氏一支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永锡承先,肇文英瑞。

山东诸城管氏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培,永锡承贤,升平英瑞。

山东肥城管氏字辈:正尚克后荣,宪文绪中秉,振邦士平吉,和合传法兴。

山东郯城管氏字辈:銮仪章明昌,登俊凤彩祥,朝中儒相焕,君锡运锦方。

山东高密管氏字辈:“庆金遵义穆祥世”。

山东泰安管氏字辈:“庆士孝伟常”。

山东莒县管氏字辈:“荣恩仁锡……”

山东即墨管氏字辈:“学文培敬书益崇吉”。

山东五莲管氏字辈:“象荣恩仁锡”。

山东临沂管氏字辈:“如木勋堂钦清桂照境均”。

山东郯城管氏字辈:“銮仪章明昌登俊(基)凤彩(海)祥(阳)朝中儒相焕君锡运锦方”。

山东诸城、胶南管氏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培永锡承贤升平英瑞”。

湖南永州管氏字辈:登仕正文学,朝廷有良相,先祖积余庆,后世永荣昌。

湖南永州管氏字辈:“登仕正文学朝廷有良相先祖积余庆后世永荣昌”。

湖南祁东管氏字辈:“学有声志仕品红”。

湖南桂东管氏字辈:“家崇生富贵”。

湖南管氏一支字辈:“祖德昌于楚鸿恩锡自明”。

甘肃兰州管氏字辈:生悦韵功万,大正相齐位。

管仲如图:

扩展资料:

源流:

源于官位:

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管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管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吏,专职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各诸侯国,该职责由司城负责。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管钥,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谓钥也。”

在管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管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管氏、钥氏。

源于匈奴族:

出自秦、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冒顿潮尔,是匈奴民族的一种传统、古老的乐器。“冒顿”,在古匈奴语中是“木头”的意思,而“潮尔”是一种木管三孔吹管乐器的名称,西汉时期汉语译为“胡笳”。在典籍《尔雅·释乐篇》中记述:“大管名”笄音正是潮尔。

在冒顿潮尔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汉译“胡笳”、“胡管”为姓氏者,后省称胡氏、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管氏

跪求庹氏族谱的资料

湖南澧县西燕子山的传说。认为庹氏的先祖是春秋齐国齐悼公时的国相田乞。其子田常(田成子)在父亡故后继续为相,控制齐国政权, 并采取“宫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