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王国维的履历,第1张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 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一、家世渊源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二、治学活动及主要经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旧历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自1877年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字与言,号莼斋,早年读书并习贾于茶漆肆,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治学精进不穷,尤于书法、画理用力最勤,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3年,又赴杭应科试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人崇文书院。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事维新派人士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四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是年戊戍变法,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据王乃誉《日记》)。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由东京返国抵沪,五月返家养病。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从1898年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其间,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力乃骎骎日进。他在《国朝金文著录表序》中说:“东渡后,时从参事(指罗氏)问古文字之学,因得尽阅所藏拓本”。他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定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有同乡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他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在哈同“广仓学窘”《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申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参与编摹《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杂林》二卷,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土、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学问的胡适、顾颉刚等人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自沉,终年五十岁。8月14日葬于清华园东一里西柳村七间房之原。清华大学有王国维纪念碑,至今仍存。1960年1月清华大学因基建迁其棺于北京福田公墓,一九八五年八月树碑,由著名金文专家、受业弟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家祥撰碑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碑文。北京市文物局十分重视王国维之墓的修缮工作,投入资金及人力,于一九八五年修复。座落在观潮胜地浙江海宁盐官镇的王国维故居,亦于一九八五年修复,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中外学者和游人观瞻。

王国维娶莫氏,生潜明、高明、贞明。莫氏故世,继室潘氏,生子纪明、慈明、登明,生女东明、松明、通明(早殇)。

三、学术贡献及著述

王国维学识博大精深,著述宏富,通日、英、法诸国文字,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学科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治一门,通一门,造诣至深,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做出超越前人和时代的成绩,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巨大影响,享有国际盛誉。”“确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等,其中许多论断,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不易之论’,为中外学术界所敬仰。”(《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一集、第三集前言)。

王国维运用甲骨文治商周史,这在学术界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他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注意用新材料、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综合比勘。将甲骨资料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在历史地理、古代祀典、制度、古文字辨析、甲骨断代、甲骨缀合研究诸方面均有创获,对学术界有巨大的影响。他在对殷王世系的考订中取得了卓著成果,所作《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是研究商代历史最有贡献的著作,这不仅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最大成就,亦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大盛事。他根据卜辞中的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撰成《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运用文献和金文资料写成《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猃狁考》、《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毫》、《说耿》、《说殷》等论文,进行了包括都邑在内的古代方国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还对殷代的祀典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著有《殷礼征文》,提出的一些重要论点至今仍确切不可易,他对殷代礼制的研究成果,对启发后人研究殷代文化制度有很大的帮助。所作《殷代制度论》,则运用甲骨文与古文献资料互相印证,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制度的演变。其研究方法为他首创之“二重证据法”,已成为后人疏通证明古代历史的科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王国维在史学研究方面,不仅是我国应用甲骨文、金文研究和解释中国古代历史的创始者,而且,他还以“熟于两汉史事”著称,他与罗振玉合编《流沙坠简》,从事两汉、晋屯戍诸简的考释工作,他在秦汉史研究中着重于考订史事及对汉郡的考释和西陲古地理的考证,主要著述有《秦郡考》、《汉郡考》、《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后汉会稽东部侯官考》、《流沙坠简序》、《汉魏博士考》等。他在唐史研究方面,第一个据唐写本考证唐史,在职官制度、均田制及其他史事考订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著名的韦庄《秦妇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韵文叙事诗,因讳曾长期不传于世,经王国维据《北梦琐言》及用残本互勘,才得以复传。他还证补唐史,填补了两《唐书》的空白。

王国维在匈奴史研究方面,根据古器物和古文字的考释,研究各族名称的历史演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是近代国内史学界第一个研究匈奴族源的学者,也是第一个就匈奴的族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殷代的鬼方是匈奴的族祖,他从古器物、古文字考出其族源来自鬼方、昆夷、猃狁,其考订论证详细、精审,为匈奴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鬼方昆夷猃狁考》及《西胡考》、《西胡继考》,广征博引古文献及钟鼎彝器铭文,研究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史,对研究匈奴族源、职官、文化制度及其与汉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界至今仍有深远影响,成为后人借鉴的宝贵文献。

王国维对蒙古族史和元史的研究,着重于对有关史料进行考订,依据史藉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精审的校勘和分析,并作精辟的考订,对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存在及发展进行研究。他考证蒙古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并未局限于元史,他认为蒙古族的崛起,与契丹、女真兴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将蒙古史与元史、辽史、金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研究元史,校录了唐宋以来古行记七种,每种都搜集了两种以上版本进行校注,在校注史籍的同时研究蒙古统治者与汉族经济文化的关系,研究蒙古族的早期发展及流变。他考察史料,撰写专著,撰《耶律文正公年谱》、《蒙鞑备录笺证》、《黑鞑事略笺证》、《元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蒙古史扎记》、《鞑靼考》(附鞑靼年表)、《荫古考》、《黑木子室韦考》、《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金界壕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等,还编辑了蒙元重要史料多种,在学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国维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的研究校勘,他掌握了《水经注》宋刊残本及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和抄本,不仅对《水经注》本身进行了精审的校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通过对版本、抄本的因袭、源流、翔实程度的研究,使他在考释古器物、古地理,研究殷周秦汉历史,尤其是在西北史地和蒙方、元史研究中对古地理问题,更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王国维在早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研究哲学,他认为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爱者不可信”,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论理学、纯粹之美学”,而严复介绍的实证论则是“可信者不可爱”的哲学,王国维作为科学家,倾向于实证论,但他又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学说。近代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也反映在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上,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中,表现为既有对思辨哲学(他称为“纯粹之哲学”)的酷嗜,又有尊重客观的知识的实证精神。他能用实证精神对“概念世界”进行反思,并从哲学高度总结治学方法。他在分析批判传统哲学范畴和自觉运用实证方法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蔡元培曾说:“王氏介绍叔本华与尼采的学说固然很能扼要,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王国维攻治哲学的成果,一部分已收入《静安文集》及《续编》,另有32篇发表在(教育世界》的论文,其中哲学总论2篇,中国哲学10篇(皆为论文),西方哲学20篇(论文6,传记14)(今人谭佛雏先生辑有专集《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王国维治美学、文学,与其治哲学并重,他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他向国人介绍荷马、但丁、莎土比亚、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托尔斯泰等外国大文学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其“境界说”等美学、文学理论,则将中西美学、文学思想“化合”,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成大学问、大事业之三境界”内蕴深邃,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所作《红楼梦评论》,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论述《红楼梦》诸问题的重要论文,在红学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大意义。他的诗词创作,也颇有独持风格,其《人间词》115首,长于抒情,风格多样,且含哲理,思深感锐,显现其睿智、敏感之灵光,清邃隽永,是他将其美学、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末元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后学。”王国维把他深厚的学术根坻及中国文学的修养,同西方先进的戏剧文学理论、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一次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勾勒出宋元戏曲发展史的轮廓,为戏曲史研究积累了系统的资料,把戏曲艺术提高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在文学史上为元杂剧和南戏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他著有八部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论文及关于教育学及教科书的译著,主要发表在《教育世界)。

王国维在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早期在学部图书馆任职时,积极介绍了国外新兴学科辨学(即逻辑学)、心理学等,编译英百科全书条目中所收《世界图书馆小史》,此译作被收入学部档案珍藏;他在介绍图书馆史的同时,还系统介绍了图书馆学概论及上古、中古、近世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尤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美国、英国的图书馆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法。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王国维积极介绍国外图书馆的概况。其译作虽然30年代才公开发表,但译成后于内部流传,有一定影响,在三十年代,也作为图书馆学的一部重要学术译著,对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王国维作《库书楼记》、《查他山文集》、《敬业堂文集序》、《传书楼记》,记述清内阁藏书概况及北宋、明代至明末私家藏书之演变,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史宝贵的文献资料。王国维对目录学有深入的研究,曾遍校历史上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还编撰目录学著作,亲自纂目录、编索引,撰《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传书堂藏善本书志》等,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版本沿革研究的一大空白,他还勇于革新创造,其所校所勘所撰,言之甚凿,论说精当,在目录遗产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勘古籍,所批所校书目190多种,所校诸本,皆成善本,大多为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珍藏,以传后世学人。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平日不介人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虽交游不广,然与同时代之学术界人士有广泛接触,除与罗振玉、缪荃荪、沈曾植等人交流学术,交往较密,其《书信集)所收书信中就有与数十位学者的论学通信,他还与日本、法诸国学者有很多的学术交流。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1987年初夏,在王国维逝世60周年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在上海召开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台湾也举行了纪念王国维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座谈会。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在海宁市召开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我们对他留下的学术遗产进行继承和发展,将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扬光大。

一、姓氏源流 ;

种(chong)

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难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为避难改仲为种,望出河南洛阳。” 二、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洛阳郡。主要分布山东济宁,枣庄,聊城。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内蒙,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福建,东北等均有分布。

三、历史名人 ;

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食采于樊……佐成中兴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

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的《史记正义》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

《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诗经·大雅·燕民》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所以称为“宣王中兴”。

种兢;字奉高,东汉(桓帝时)洛阳令(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隶续》卷十二,《韩勃孔庙碑阴》

种暠(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种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始为县门下史。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时与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两人都被举孝廉,致身通显,并号名臣。未几出暠为益州刺史,乔却迁官大大司农,再迁为大鸿胪。是年八月,顺帝不豫,数日即崩,年终三十,在位与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后为皇太后。两龄嗣主,如何亲政?当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临朝。进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越月奉顺帝梓宫,出葬宪陵,庙号敬宗。有二子:种岱,种拂,孙种劭(种佛子)。种辑为种家别枝(也是种暠之后),均为东汉大将。

种岱:字公祖。好学养志。举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车特征,病卒。(后汉书卷五十六)

种佛:字颖伯。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时南阳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迁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为司空(济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百官多避兵冲。拂挥口而出:“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战而死。子邵。

种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为谏议大夫。献帝即位,拜邵为侍中。卓既口权,而恶邵强力,遂左传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会之职。服终,征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国,吾为国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遂与马腾、韩遂及议大夫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报其仇。战死在长平观下。

种辑:后汉帝时,为长水校尉。建安四年,与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吴硕、王义郎、接汉献帝旨除操衣带诏事发,大骂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杀并诛连三族。

种如愿;唐代大将,行军总管刘弘基军中之将,唐武德二年(619)七月十八日甲寅袭王世充河阳城(袭河阳城之战)焚毁其河桥而还,后调守晋州。

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可考证,已知有三子:种昭衍、种放、种汶,孙:种世衡、种世雍、种世才)

种放:字名逸(916-1016)河南省洛阳人,(《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隐士,北宋易学家,教育家,诗人。(《郡斋读书志》作长安人。此亦从宋史)生年不详,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

种汶:秘书省正字。

种世衡: (985~1045) 字仲平,洛阳人(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世衡排在147名)。中国北宋将领、书画天才(有画存世)。康定(1040) 春,西夏军常袭扰延州(今陕西延安),时种世衡任□ 州从事,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即青涧城),以固延州之势。在守御青涧城期间,与羌民和睦相处,每当夏军来扰,他已先从当地羌民中获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击,每战必胜,使边境得安。时环州(今甘肃环县)羌民与西夏军暗通,屡袭宋境。庆历三年(1043)调知环州。到任后,即巡视境内,食宿羌族中,抚问寒暖。有首领名奴讹,倔强自负,种世衡与他约定,次日到帐下慰问部族。是夕大雪,为取信羌族,虽道险难行,仍坚意践约。奴讹以为大雪,种世衡必不来,见其至,惊服,急聚族人听命。此后,当地羌族相继来归。种世衡命他们置烽火,习弓箭,以助宋军守御。同年夏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他率军出援,羌族民兵从者数千人。朝廷奖其功,晋升为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五年正月卒。有八子诂、诊、谘、咏、谔、所(说)、记、谊。其中诂、诊、谔、谊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孙种朴(谔之子)、种师道、种师中(均为记之子)、种师闵。曾孙种浩、种溪、种洌、种浤。玄孙种彦崇、种彦崧。

种世才:孟州司马。

种诂:字大质。宋代名将。少慕从祖放为人,不事科举。当任官,辞以与弟,时称“小隐君”。世衡卒,录古为天兴尉,累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又徙鄜、隰二州,卒,年七十。

种诊,洛阳(今属河南)人。英宗治平二(1065),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一)。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元丰四年(1081),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钤辖(同上书卷三一六、三三五)。

种咏;宋大将(宋宗二---三年)八月已卯,夏人犯大顺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违其节制,斩信及刘甫,种咏死于狱。冬十月丙子,知庆州李复圭擅兴兵败绩,诬裨将李信、刘甫、种咏以死,御史劾之,贬保静军节度副使。

种谔:(1028年—1082年),字子正,洛阳人,北宋大将(老种经略相公),世代守宋夏边境。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其人熟悉边情,性烈骁勇,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屡建战功,此时积怒在胸,主张再次讨伐西夏,雪“灵州丧师”之耻:“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寡州于乌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后官至经略安抚使、鄜延道总管。在永乐城之战中与徐禧、李舜举等一起战死,终年55岁。

种谊:字寿翁。熙宁中,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种师道:字彝叔(1051-1126)(小种经略相公),北宋名将(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师道排在145名)。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被诬入元祐党籍,罢废近十年。后起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政和六年(1116年),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经略安抚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后改为静夏城,今甘肃平凉境),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乃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畔,佯欲决战,暗遣军出夏军后,扬言宋援军至,乘其犹疑之机,前后夹击,大败夏军。六月,再破夏军于藏底城(今陕西志丹北),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年,从童贯攻辽,因建议被拒,兵败雄州(今河北雄县)。六年,建议联辽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军大举攻宋,起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万兵救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城下,遂虚张声势,沿路张榜,号称百万,张旗击鼓而进。金军不知虚实,移师增垒自卫。至京,授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因反对割地议和,建议乘金军回师时半渡而击,被钦宗罢为中太一宫使。不久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滑县东)。八月,金军复大举攻宋,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召其还朝。十月病卒。

种师中:字端孺。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太原保卫战,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卒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赍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公元1126年四月)。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刘韐言:“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请加优赠,以劝死国者。诏赠少师,谥曰庄愍。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朴; 知环州,元符二年,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

种斌:济南知府(宋宁宗四十五年)

种道人:宋高宗绍兴间临安相士,诗人。事见《夷坚三志·辛卷》第四,

种云龙:明代南宫知县

种兴:明代宁夏参将,天顺元年四月乙卯,孛来寇宁夏,参将种兴战死。

种勋:明嘉靖三年,宁夏总兵官种勋

种得山,种九月,种一太;明洪武年间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碑载

宋代种氏墓地在万年县神禾原(陕西华县杏林镇)。

四、郡望堂号;

1、郡望据《姓氏考略》云:种氏望出河南洛阳郡。

2、堂号;山东鲁东南济宁、枣庄一带,堂号为滕阳堂;

山东鲁西南聊城莘县,堂号为双洪堂

种家人 -------种氏滕阳堂行辈,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传。

毓,尚,家,兴,庆。纪,叙,思,久,延。

庭,训,克,谨,守。贻,泽,永,葆,全。

华,宗,峰,向,茂。常,世,学,圣,贤。

福,贵,怀,远,志。国,昌,群,后,繁。

全国种姓的分布;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办事处(彭口闸)种口二村,种口三村,种口四村,三关庙村,后学南村,后学北村,四新村,渐东村,渐西村,夏镇南门口村,

山东省枣庄薛城种庄,种楼,西种庄,东种庄,北种庄,驿城古邵种庄村,滕州种家寨,霸桥村,

山东省聊城莘县朝城后种楼村,白井村,前种楼村,罗庄村,莘县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县大张家镇夏沟村,莘县岩集乡罗庄,刘店子村,

山东省荷泽牡丹区李庄镇种家庄,

山东省临沂费县上治镇大种口村,

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二郎庙村是

河北邯郸市曲周县小种寨,

河北衡水桃城区赵家圈乡种家庄,种梁村,东杨家村,北沼乡种高村,

河北辛集前营乡杜林村,

河北省辛集市西泽北村

河北深县贾城西村,

河北唐县南伏城村,北庄子村,山南庄村,

河南项城郑郭镇种营村,束庄村,郑郭北街,许洼村,

河南永城市芒山镇种李庄村,条河乡种寨,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黄陵镇 大山呼村,里庄乡海庄村,

河南濮阳徐镇乡九章村

河南省中牟县郑庵镇台前村

河南三门峡灵宝灵宝市函古关镇墙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头村,店头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新乡原阳县祝楼乡种庄村,

河南虞城李老家乡张五亭楼,扬新庄

安徽灵壁县渔沟镇种山村,

安徽萧县祖楼镇种庄村,

安徽濉溪县泥善镇种道沟村,种里庄村,

江苏省泗阳县临淮镇种庄村,

江苏省盱眙县官滩镇段庄村

江苏省铜山县种家山口村,

山西朔州应县南河种乡北河种村,南河种村,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种家岭

山西晋城种家庄,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内苑乡高桥村,酒务头村,郭庄镇香积寺村,

陕西谓南华县华州镇王什字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的阿堡村、富家尧村、温家村

陕西省扶绛帐镇前进种家村,

陕西汉中市,

陕西合阳县黑池镇豆庄村

陕西合阳洽州申东村,

甘肃兰州永登县中川镇之山村,民乐乡卜东村,小油村,

甘肃永登县民乐乡下川村

甘肃陇西种

1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会萦绕在九州大地

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 他曾用风趣的比喻形容自己的经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关于头一句,他这样解释:“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歇着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其中屈原之魂,他就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中低呓过,狂呼过。

2有关夏和冬的诗句

有关夏天的诗句:

1、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3、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有关冬天的诗句:

1、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早冬

唐代: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江雪》译文: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3不忘国次 振新中华名言

是不忘国耻吧!!

1,一个真正伟大、骄傲而又勇敢的民族宁可面对战争的任何灾难,也不愿在牺牲其民族尊严的情况下换得卑贱的繁荣

西·罗斯福

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

3,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茨威格

4,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出息,不是因为女人在数量上太多,而是因为男人在质量上太劣

梁晓声

5,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

陈祖芬

6,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

7,人生处世,应当匡救时局的艰危,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怎么能为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了此一生呢?

秋谨,

8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

方志敏

9,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10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登高的壮士叫她‘九州’,落魄的英雄叫她‘江湖’

余光中。

11,奔向生活的千万民众绝不能永远靠外国宴席上的残羹剩菜来喂养

爱献生

4烧我成灰,我的汉魄唐魂也要萦绕大地 出自哪

你说的这“一首诗”,确实每一句都是余光中写的,但不是在一首诗中,而是分散在他的诗和散文和题字里。可能是哪位好事都整理成“一首诗”的。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这一段在余氏的散文《从母亲到外遇》中。

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嘉陵江水,巴山野风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以雪满白头

这是在那里,我没有找到。

5关于追思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孙昌胤的《清明》(唐):“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韦应物的《清明日忆诸弟》(唐)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韦庄的《长安清明》(唐)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罗隐的《清明日曲江怀友》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1 张继的《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高翥的《清明》(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杨万里的《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2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东风解语拾我意,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飘零无计觅君乡。方羡飞花随风去,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却把长条攀折遍,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 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情到伤心频无赖,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 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回眸映雪成千古,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 风吹残杏舞絮轻,唤起愁肠千百萦。疑天亦解伤情恨,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 昨夜听春愁不堪,初晴天气泣容颜。赏芳时节清明日,百般明丽也怅然。

3 其八 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谁想栏杆拍倚遍,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 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华年。折尽长条倚春雨,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 撩乱春风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历历如君离别日,哀魂和雨泣流沙。

其十一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歌君一曲还偷泪,怎是伤心无处依。

其十二 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半洗天光晴如碧,半和残泪一沾襟。

其十三 或有追思到天涯,天应怜我泪黄沙。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

其十四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合化子规啼血尽,不悼家川悼君茔。

倾情祭扫动乾坤,花束追怀旷世恩。 张选乔的《清明感言》思念连绵知几许?梅黄时候雨纷纷。

韩昌炎的《清明扫墓》时令清明扫墓忙,人临孤冢感悲伤。鲜花朵朵摆坟地,泪水淋淋湿素装。

烧纸鸣鞭惊草木,点香燃烛奠爷娘。每逢寒食祖先祭,思泽心铭百世芳。

6余光中的乡愁,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也都能读出诗句里的那份忧伤

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楼主这个提问真的范围广大啊,你的一串概述总结起来可以用余光中的原话来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不肯进入民族特有的时空,便泛泛然要“超越时空”,只是一种逃避以往的现代诗,太像抽象画了《自序》………………………………………………………………………………………………………………但是对于你的提问:谈谈你对文化特点的理解?这个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就给你找一些资料吧:北方虽非我的故乡,却为汉魂唐魂所寄,是我的祖先的祖先所耕所,所歌所咏,广义而言,久已成为整个民族的故土古都,不必斤斤计较、追溯谁何的家谱了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等层次,不必形而下系于一村一镇……个人的乡愁如果一村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汉魂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这个民族祸福共承,融入同当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也才是宜于诗的主题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中年人的乡思与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整块大大陆,是一座露天的巨博物馆,一座人去台空的戏台,角色虽已散尽,余音袅袅,气氛仍然令今人低徊。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中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韦氏字辈集锦

这里进收集了部分韦氏沿用的字辈

1、东领常重耀,彭家锦秀荣,尽忠怀(曾中华)宰相,世代有书文。

——广西京东兰的韦氏班辈字谱,堂号:京兆堂

2、春秋圆和广,龙凯万家千。

——江苏大丰韦氏族谙。

3、贾世有余 庆子孙贤。

——山东日照韦氏。

4、官清民自安,国泰天心顺

——四川韦氏,

5、神登富连,福支恒产,玉英旗凤

——广西融水韦姓家里一直有辈份排下来,现在家谱能记载的太少,全镇虽然百分之八十以上姓韦,但到神之辈后就按村分了, 在太组坟前有一个对子,忘记是什么了,反正三十六代的辈份一直这样排下来的。

6、忠孝传家广 纯良继世长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付集镇韦庄村,我们村1千多人口几乎全姓韦,我们那儿的家谱里有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淮阳县开封杞县通许县的等等很多,家谱上说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发达水迁入河南,具体不详细,我们村有迁到台湾和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

7、君久尚郭天,连俊景昌仕,远伯承福印,万寿永成祥。

——我是河北迁西县大韦庄人,韦姓在此已经居住12代了,传说从外地迁来,但不祥从山东山西广西什么地方迁来的,希望知情韦姓人指点。

8、家世有余 庆自孙贤,

——我是韦秀军、山东省莒县中楼镇五楼山前村的,我的祖籍是江苏的,这是我们沿用的字辈,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谢谢

9、如有国字单天金,庭仕先国长大昌,明远祥开复圣运,得善佐升平代钟,英哲承统全绍定,新名传远久贤杰,嗣兴立盛业宝书,福田克顺守堂弟,深隆诗礼香忠厚,齐家敦孝友。

——我叫韦圣书,

10、丞相灿培振,兴孝忠良节,福禄寿增祥,恭宽信敏惠,繁衍世泽长。

——山东曲阜韦氏字辈,

中国地大物博,而且在这几千年之中,各地的山脉地势都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更好地生存就会改变自己的生存地,因此有的人就会迁徙。

而且在这几千年里面,无数的王朝更替,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受了挑战。

因此呢家族就开始了迁徙,给自己的族人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我自己的家族有两次大的迁徙,一次是在宋朝的时候,另外又一次是在明朝末年。

在宋朝的时候赵氏是当时的皇族,根据我的族谱记载,我的祖上乃是赵匡胤之子,由于赵光义篡权,皇位被夺了之后,我的祖上就开始了隐藏。

在南宋的时候,高宗赵构由于在南渡的时候受到了惊吓没有了生育能力,因此就找到了太祖的六世孙孝宗。我的祖上就是孝宗的弟弟。

第一次迁徙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面被逼无奈做出的选择,靖康之难金人的铁蹄打败了北宋皇朝,我的祖上因此也从北方一直迁徙到了南方,在南宋的时候也有一次比较小范围的迁徙。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一下攻破了襄阳,南宋有面领着危险,此时我的祖上和南宋末帝一起逃到了今天的福建等地。后来南宋三杰与小皇帝战死在崖山,我的祖上就在沿海一直留了下来。

在元朝的时候我的祖上已经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定居。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我的祖上就是梁国公赵德胜,赵德胜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在洞庭湖一战之中,受到剑伤死在了建国的过程之中,朱元璋建国以后便追封了赵德胜。

第二次迁徙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关外有女金虎视眈眈,内部有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等来争夺江山,然后再这个歌情况只是,出现了震惊历史界的大屠杀,张献忠进川之后,大肆的屠杀四川人民,当时整个四川的状况是十室九空,很难看到人的足迹。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就有了浩浩荡荡的两广填川,我的九世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居住地安徽迁徙到了如今的四川。

当时我的九世祖带上自己的家人和侄儿就三四个人踏上了迁徙的路途,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之中,无数的人丧命在路上。后来他们三人就在如今的居住地开支散叶。就目前来讲在当地赵氏也是一个大家族。

这些都是从我的族谱上面看到的,可信度也很高,这就是两次迁徙。

王国维的履历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