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伊尔根觉罗是八旗之中的哪个旗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4收藏

请问伊尔根觉罗是八旗之中的哪个旗啊?,第1张

伊尔根觉罗是八旗之中的满洲镶黄旗。出自《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称宜尔根觉罗,民觉罗。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满族八大姓之一。

历史名人有伊尔根觉罗·噶盖(?—1600年),他是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呼纳赫,创制满文,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号“扎尔固齐”,地位仅次于开国五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础上,遵照努尔哈赤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即参照蒙古字母,协合满族语音,创制了无圈点的满文,史称“老满文”。

扩展资料: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满族姓氏646个,又记谱外33个,共有679个姓氏之多。王俊告诉记者,宗谱是满族以血缘关系组成家族的历史。满族每个氏族为了延续本宗族的历史,都修有宗谱。

他在沈阳收集到的宗谱有《清皇室四谱》《星源集庆》《满清历代更鉴节要》《圣清龙兴世代祖谱》《玉牒摘要》《伊尔根觉罗族谱》《依力根觉罗氏宗谱》《佟氏宗谱》《瓜尔佳氏宗谱》《马佳氏家乘》《乌扎拉氏宗谱》《哈达纳喇氏宗谱正册》《高氏宗谱》等几十种。

这些家谱大多来自官宦或望族之家,从中可以分析出满族发展史的一些侧面,还能反映出沈阳满族氏族的发展脉络,颇具史学价值。

人民网-沈阳满族人口居全国特大城市之首

根据你的介绍,你家原来很可能是汉八旗,这样吧 刚给你找了一下关于满族高氏的资料 贴给你看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满族高氏家族初探

高大明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的先人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北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寒冷时期,先人们逐渐向南迁移,与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时期才真正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金代是满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由于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女真人逐渐进入了当时的现代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几百年时间,女真人又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力,在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下,在明未统一的满洲,形成了满族这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据赵维和《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中“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证,满族集居地辽东地区常将佟、关、马、索、赫(也有认为是叶氏的)、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这种称谓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满族人改用汉姓后的人口情况。这八个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满族的高氏是怎么演变的呢?从表面看,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满族姓氏演变过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纥石烈氏,这是姓氏在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战功显赫,成为金代的皇亲国戚,因此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纥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另据《满族姓氏来源》介绍,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高、卢。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为汉姓高、卢的纥石烈氏改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汉姓为赫、何、张、康,也有资料认为还有改为高姓的。因此说,追朔到金、元时代,满族高、卢与赫、何、张、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在享国229年期间,全面汉化。 包括官制、服饰,他们是最早使用汉字姓的满族先世,据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其王以大为姓,右姓有:高、张、杨、窦、乌、李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共收录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张、杨、窦、乌、李、任、马、葱、贺、德、公、慕、冯、安、王、壹、史、吕、辛、门、崔、裴、吴、朱、解、赵等。

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详细叙述为:唐朝没落,五代纷争。源于鲜卑的契丹人迅速兴起,统一了契丹八部,消灭了渤海国,建立了大辽帝国。渤海国人沦为亡国奴,其姓氏不变,习俗不变。黑水靺鞨等的姓氏开始出现在史籍上。《三朝北盟汇编•女真史》谓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赤盏”谓“张”,“那懒”谓“高”,排磨申、独斤、奥敦、纥石列、秃丹、婆由满、酿剜、梦剜、陀幔、温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毡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独顶、阿迭、乌陵、蒲察、乌延、徒单、仆散、温敦、庞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领,每首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对此,《高丽史》也说女真有三十姓,这30个姓中,有由“那懒”改姓的高氏,还有尚未改高氏的“纥石烈氏”。

满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满族姓氏渊源》介绍,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称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绪初年改汉姓高、康、赫、何张等(也有资料说赫舍里只改为赫、康、张3姓);而且据《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绍,满族的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均改汉姓高,而且《吉祥满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又介绍满族中还有高佳氏、高达玛氏和高氏,这里所说的高佳氏可能是汉族融入满族中的高姓,因为满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汉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时期的纥石烈氏后译成汉姓的一支,笔者估计这三姓均在目前的满族高氏之中;再据《满族故乡网》“丹东地区的满族人渊流”介绍,“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锡伯族郭尔佳氏,这就意味着高氏还有从锡伯族演变过来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经过数百年现满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变成满族的高姓了。这就是说,除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外,另有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或郭络罗氏)、高佳氏、高达玛氏、一些锡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汉姓高了。这些家族就是现在的满族高姓。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虽然其原居住地是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黑龙江省呼兰县志中也说呼兰河流域有纥石烈部,那是在辽代,称生女真),但金代的部分女真人生活的区域远及中国的长江以北,这部分人接触汉文化的机会多,学习汉文化、崇尚汉文化,改为汉姓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纥石烈家族,出过几位金国的栋梁之材,自然家族人丁兴旺、文化水平高。

据据《满族网站》中金代名将纥石烈志宁中记载:纥石烈志宁(?—1172),本名撒曷辇。他以“沉毅有大略”(见《金史•纥石烈志宁传》)著称,是金世宗时的一员名将。“纥石烈志宁是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胡塔安人。纥石烈是著名的女真部落,从五代祖韩赤以来,就世与皇室完颜氏通婚。志宁父撒八,海陵王时曾历任东平尹、开远军节度使等官。志宁的岳父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金代女真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诸婿中,志宁最得宗弼的喜爱。熙宗时,志宁曾担任过护卫等官。海陵王时,志宁颇受信任,官职逐渐升迁,开始显露头角。他官拜右宣徽使、汾阳军节度使、兵部尚书,改任左宣徽使、都点检,迁枢密副使、开封尹。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是为金世宗。当时,志宁正担任北面副统,与都统白彦敬领兵镇压契丹农牧民军。他们行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闻世宗有异志,就密谋起兵进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彦敬、志宁连杀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颜谋衍前来进攻。志宁本想率军抵抗,但“众不肯战”,不得已归降。世宗为稳定政局,对先朝重臣采取宽容政策。他对曾拥兵反对自己的志宁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这使志宁深为感动,决心不辜负世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成为世宗时一员著名的战将。他的重要的军事活动,一是镇压契丹农牧民,二是北进的宋兵,促成“隆兴和议”的达成。

据《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估计是由于金政权的倒台,使纥石烈部族在元末明初迁徙到现在的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并从中分出赫舍哩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属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能满、汉、蒙古文,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谥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正是赫舍里族人有如此功名地位,才使家族壮大,发展成清代满族著姓。以至于后来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遗憾的是本人没有发现早在元代就已经从纥石烈氏中分出的高氏的文字史料。

《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姓氏表》介绍,高姓祖居长白山,佛阿拉、白都讷、完颜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笔者认为,祖居长白山的高姓包括纥石烈氏的后人,但不能排除其中有郭络佳氏和果尔勒斯氏的后人,因为这几个家族都曾居住在长白山附近;而祖居白都讷(又称伯都讷,吉林扶余)的自然是锡伯族人了。

据《吉祥满族》中“潜移默化变姓氏”一文中介绍,高姓来源于满族赫舍里、高佳、郭络罗三满族姓氏,其中郭络罗应与啯噜噜为同一满族姓氏,只是译出的汉字不同。

据《满族姓氏源流》介绍,高姓来源于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三姓,而赫姓来源于赫舍里。这里的何舍里与赫舍里应该是同一个满族姓氏,只是译音不同。

《沈阳满族》中介绍,沈阳的满族高姓是近代从全国各地移居沈阳的满族。如沈阳市高压阀门厂满族工程师高清宝家谱记载,他的先祖籍居长白山西部张玉道沟(笔者注:张玉两字可能有误),系果尔勒斯出旗界内地而即名白果尔勒斯,姓即高氏也,自其六世祖随征至奉天就籍,居奉天城东正蓝旗界内上伯官屯,占地立碑,而长祖于顺治二年人北京内务府正黄满洲额恒佐领管下,籍居北京城南门外,官职诰封中宪大夫…后人拨入义州正蓝旗满洲,后人在义州房身沟高石虎人塔子长山子……于光绪二十三年,特克申充当义州正蓝旗丰升阿佐领管兵,二十五年,蒙锦州副都统赏给五品顶戴,二十六年来充当领催"。后人近代来沈。说段话表明他们的祖先是满族的果尔勒斯氏。起名范20字如下: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7-10-19 08:24举报 |我也说一句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从上文可知,这是果尔勒斯氏(可能与郭尔罗斯氏同姓)改汉姓的高氏,与纥石烈氏不是同一个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络佳氏)谐音取“高”为姓,现居住在凤城红旗镇四家村。因此这个高姓与纥石烈后代无关。而且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满姓中还有一个“佳”家。

高佳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辽宁省盖县)、辽阳、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贤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华殿大学士高斌、高晋。

高达玛氏的情况不详。

另有资料介绍,高氏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尼堪在满语中是汉族的意思,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辽阳等地,著名人物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达理,淮阳道高成美。

我们高氏家族属正黄旗,清未(从青冈县成立前,即1904年前)与关、韩、白、吴等姓满族人一起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柞岗乡韩永河村定居。据老辈讲,来自辽宁凤城,也有人说来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龙江兰西,后到青冈。那时还没有青冈县,韩永河村这个名字还是因韩家的韩永河早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搞新文化运动,去逝后国民政府为记念他以此作为这个满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拥政村。据老人回忆,这个满族树的一引起满族人是金兀术的后代,原因是在过节(可能是春节)时在烟囱后烧包服(可能是这两个字)。

高氏家族来这里的是哥俩,不知是否是亲兄弟,各自带着谱单,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爷的父亲。到我这辈已经5代人了,老哥俩生了至少7个儿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爷爷辈有至少兄弟7个,父辈不记其数,我这辈和下一辈更多,族人的住地分为东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辈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谱(黄丝绸布上写的满文)已经遗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还有什么人?

我的太爷叫高文生。据我祖父讲,清未或民国初年请一个蒙古老先生看过家谱,告诉我祖父辈名字应范永字,而东高家也请了一个蒙古先生,说祖辈应范德字,这可能是俩人的满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这辈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辈同范春字。根据范字对比,我们的高姓不会是果尔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据黑龙江省双城的赫氏网友讲,他们是凤城赫舍里氏迁入双城的两支,现在都在双城,我们的两祖辈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们可能的姓氏有:

纥石烈氏在元代译成的高姓家族的两支;

高佳氏两支;

郭络佳氏音译的汉姓高氏;

高达玛氏简化成的汉姓高氏;

锡伯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汉军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辈是在清未才迁到黑龙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满族同胞一起迁去的,那他们肯定是在原藉时在一块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可能是通过简单的联系就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因此还应该到目前居住这几个姓的满族人居住区去寻根。

另外,我的长辈人讲,在清朝时我们家族有男孩出生时,清政府每月给2两银子。而且直到我母亲辈,还用满语称呼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玛玛,我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听见二婶的孩子喊讷讷,她说“二婶,你家孩子饿了!”,闹了一个笑话;文革那年,我亲耳听七太奶和奶奶唠磕时说过这两句称呼,有一段时间我总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骂骂”呢?当时还觉得挺好笑呢!

写了这么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绍满族高氏的家谱,将高氏寻根事业进行到底!

同时也建议我们满族同胞都参与寻根,将本族的家谱公开,使没有家谱但有一些线索的同胞能很快认祖归宗。这对满族的发展必然有很大意义。

鸡年吉祥!

作者简介

高大明,满族。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韩永河村。从事环保与贵金属冶金技术研究工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佟佳氏:佟佳·哈哈纳扎青

清太祖元妃(1560年-1592年),佟佳氏 , 名哈哈纳扎青,冒姓佟 (明代佟姓汉人乃辽东望族,不少佟佳氏女真人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其汉名不详,野史中有为佟春玉、佟春秀、佟詹泰等伪名。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福晋(元配)。

2、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

康惠淑妃,生卒年不详,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清太宗皇太极妃,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

原为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福晋,为林丹汗的八大福晋之四,统管窦土门万户斡耳朵,并生有一女。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故,当年闰八月,窦土门福晋在部下的护送下归顺后金。后被皇太极立为侧福晋,其女被养在宫里。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亲政,加封太妃尊号为康惠淑妃。死于懿靖大贵妃之前,卒年未明,葬于清昭陵贵妃园寝。

3、富察氏: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公元?~1620年),女真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继福晋,后世称太祖继妃。富察·衮代于后金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之前,嫁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称大妃。

4、他他拉氏:他他拉·玉龄

他他拉玉龄(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满族,他他拉氏。出生在一个北京的旗人家庭。原名他他拉·玉龄,因为当时满人已不再吃香,所以按音转关系改成姓谭。

1937年,溥仪对婉容不满并打入冷宫,为了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摆设和玩物,由亲属介绍当时正在北京中学读书的谭玉龄来到长春与溥仪结婚,住在缉熙楼楼下西侧。溥仪封她为祥贵人,当时溥仪32岁,谭玉龄17岁。婚后,与溥仪感情甚笃。五年后因伤寒病去世,得年22岁,被追谥为明贤贵妃。

5、额尔德特氏:额尔德特·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百家姓之顾姓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十三世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今苏州吴县),亦为顾氏。”这段话就是“北顾”、“南顾”之说由来。由此可见顾姓 历史 悠久,且在繁衍的发展中,顾氏宗族中名人辈出。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姓也是吴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顾雍、顾荣等,对两晋时期的 政治 、 军事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己姓,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源流二

 出自姒姓,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史称顾姓正宗。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 三国 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源流三

 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源流四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草原)、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县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蒙古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ong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洪氏、鄂氏、关氏等。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语为“Kouldja”,后为“固勒札”,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哨所)的名称,位置在今新疆伊宁,后建有固勒札城(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称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白氏等。[1]

 源流五

 出自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国为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王甲部,满语为 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乃金国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瀛氏、魁氏等。

 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或爱新觉罗氏(正黄旗),传至清朝礼部尚书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满洲正黄旗人;清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荫生升护军,历任户部笔帖式、轻车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后升礼部右侍郎,兼佐领,旋升尚书,为巩固边陲作出了一定贡献,后离任 居家 十年病逝;但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官清廉,家境十分贫寒,只得由爱新觉罗·胤禛出资举丧。在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于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赐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太傅”,谥号“文端”。自顾八代始,后裔子孙及其族人皆冠汉姓为顾氏

 (嫡系系甘肃武威大柳树人),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出自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和满族顾尔佳氏,亦称郭尔佳氏、郭罗佳氏、固尔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嫩河(今黑龙江讷河)、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 Gor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顾尔佳氏后多冠汉姓为顾氏、郭氏、高氏等。

 源流七

 出自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回纥是东部铁勒(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公元八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公元九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迁至甘肃地区河西走廊一带,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史称“河西回鹘”。

 元朝时期,朝廷称其民族为“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至明朝初期,其部落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自称“尧呼尔”。清末民国初期则多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按其分布地区,分别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裕固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 年 2 月 20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在裕固族中,有顾勒都斯氏、顾令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是取第一个字的谐音汉字改称顾氏。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大碶堍头顾分支妙林顾家童,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浙江宁波有一支“后顾氏”,原为孟氏,是随主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 年)从浙江余姚丈亭顾家埠迁徙至宁波市北仑区后,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请赐“顾”为姓氏,以小三辈始源于顾氏排行字辈,属于长者赐姓改姓为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顾氏相传至今。

顾姓分布

 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今浙江绍兴),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属于大姓系列,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现今人口约 283 万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17% 左右。

 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江苏吴县的顾摇后裔)。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后妃

  初婚:11岁

皇后(4个)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2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袭一等公索额图的亲侄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齿)承祜(早殇);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齿皇次子)胤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谥“孝诚”,全部谥号: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78年3月18日)

  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昭皇后”,后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3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详。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懿皇后”,后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4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

  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祯。康熙帝驾崩后,德妃被尊为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全部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皇贵妃(3个)

  5、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99),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后又生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为胤祥的缘故,追封章佳氏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个陪葬康熙的妃子。

  6、敦怡皇贵妃(1683——1768),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

  7、悫惠皇贵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谥为悫惠皇贵妃。

贵妃(1个)

  8、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 满洲镶黄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11个)

  9、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10、纯裕勤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11、惠妃,纳喇氏(?——1732),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册为惠嫔;二十年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二子,承庆、允褆。

  12、荣妃,马佳氏(?——1727),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荣嫔;二十年为荣妃。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岁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13、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14、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宜嫔;二十年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15、宣妃,博尔济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16、慧妃,博尔济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17、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当在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残疾(脚跛),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升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升为亲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岁,谥曰“度”。

  18、定妃(1661——1757),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

  19、良妃(1665——1711),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四十三年册封为良妃。成为清朝历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

嫔(10个)

  20、熙嫔(1670年——1736年)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尊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

  21、僖嫔,赫舍里氏 (?——1702),赉(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当在40以上。

  22、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享年在60岁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23、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当在60岁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24、安嫔,李氏,汉军正蓝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24、敬嫔,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25、襄嫔(?——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二子,允禝、胤祎,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26、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享年在30岁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齿)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27、通嫔,纳喇氏(?——1744),监生常保素之女。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岁以上。二子皆殇(是康熙实际上第9和第12个儿子),一女。

  28、谨嫔,色赫图氏(?——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一子,允祜。

贵人(5个)

  29、郭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满洲镶黄旗人,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皇 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详。

  30、易贵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约70多岁。

  31、那贵人,乌喇那拉氏。

  32、布贵人兆佳氏,兆佳氏(即布贵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 十一日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33、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硕悫靖公主。

庶妃(4个)

  34、庶妃,钮祜禄氏,满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详。

  35、庶妃,张氏,汉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殇)。卒年不详。

  36、庶妃,王氏,汉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详。

  37、庶妃,刘氏,汉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详。

请问伊尔根觉罗是八旗之中的哪个旗啊?

伊尔根觉罗是八旗之中的满洲镶黄旗。出自《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称宜尔根觉罗,民觉罗。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满族八大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