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族谱字辈:┈声明远大、百业荣华、贤良元修后面的字辈是怎么排列的?
江津市龙门镇沙溪罗氏字辈:
声明远大,百世其昌,元贞道泰,忠厚德扬,贤俊彰天,
诗书锡光,耀祖仁存,义行家邦,嗣发长荣,千秋传芳。
与你们的字辈有点相像,不知道是否记载有误没有?你可以参考一下。
福建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罗氏的总祖地,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孙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后裔播迁全国,远徙海外,其分支已不可完全枚举。在四川、重庆的客家罗氏中,亦有不少支派世传为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特据相关资料,专以为文,以为寻宗线索。鉴于各地谱记不一,取舍请自勘定。
一、洪德公上源世系(景新公至洪德公)
珠系卅三世
宁化石壁罗氏开基祖景新公,字文新,号大庆,为仪贞公长子。生于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时。随父避黄巢之乱,由西山徙虔州(宁都)太平乡鸦鹊林,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居焉。卒于后周广顺癸丑(公元953年),寿六十三。葬鸦鹊林。配邬氏,生于咸通癸巳年,殁葬兴教里曹隆坊林园前。后迁葬石壁洞仙人提壶形,酉山卯向。子七:仕伦、仕伟、仕俊、仕杰、仕传、仕仁、仕仪。
卅四世
仕伦,名强修,字对山,行第一,景新公长子。生于唐乾宁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时。仕至宣教郎,宋举孝廉。曾居吉水县巷口,为起居始祖。宋开宝乙亥年殁,寿七十岁。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东山下麻油坑,王母点兵形,丑山未向。配吴氏,宁都大布人女,葬黄沙罗潭;继配吕氏,葬宁化县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顿麻油坑。子三:元杰、元升、元捷。
卅五世
元杰,讳振,字养晦,名先政,行二九郎,仕伦公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时。宋初擢进士第。历翰林学士。仕江南扬州刺史,调任虔州太守,即今赣州会。当其货书入广,偶遭厄,海涯不通。后欲还乡,蒙傅平章相公吩咐湾太守马公送回,辞官不仕。于雍熙甲申年八月叶琼还家。因盐铁史仪贞公所遗世系,主修家谱,督侄立行纂修并集欧阳修、刘敞二先生作序。公尝在永平、襄阳、长沙、豫章西山、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立明世谱以垂后世。卒于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时,寿一百二十岁。葬宁化县十二都黄土板宫前,鹅形,午山子向。配陈氏,封夫人,葬杨源社,人形,乙山辛向。继配杨氏,封夫人,葬本村宫前夫墓侧;三配李氏,葬杨源社陈氏墓侧。子六:子遵(杨出)、子遗(陈出)、子违、子建、子远、子达(皆李出)。
卅六世
子建,字鼎,行六郎,元杰公四子。生于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擢进士第世袭承事郎,官至礼部尚书。卒于景佑丁丑年,寿七十二岁。卒葬宁化县石壁村高坑,幡花龙形,丑山未向。配殷氏,继配邓氏,续配陈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广昌牛角湾,走马攀鞍形,午山子向。子二:仲太、伸太。
卅七世
仲太,讳迪,行五郎,子建公长子。生于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时。例授承事郎。卒于宋仁宗皇佑己丑年,寿六十一岁。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王氏,葬夫墓。子二:谋、谟。
卅八世
谋囗,字权周,行少七郎,仲太公长子。生于宋真宗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时。卒于大观己丑年,寿九十四岁。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黄氏,葬夫墓。子二:俊、杰。
卅九世
俊囗,字希贤,号秉仁,谋公长子。生于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学士。卒葬天师迳,东南向。配陈氏,合葬兴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继配刘氏葬夫墓。子二:仲权、仲柄。
四十世
仲权,字渊,号澹湖,俊公长子。生于宋仁宗嘉祐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时。仕至山西参军。偶遭时厄,致仕还乡。结庐对泉,潜心力学,不求仕进。士林重其名节,一时学者多师之,称澹湖先生。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乙丑年,寿八十四。葬于金坝上水,游鱼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赖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继配李氏,葬十四都虾塘。载配黄氏,葬于黄金坝。子三:安庆、乐庆、荣庆。
四十一世
荣庆,字恭,仲权公三子。生于宋元祐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廿七日酉时。为人宽洪厚重。八十高龄祝寿时,朝廷赐匾,授耆民修职郎。殁于南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享寿八十七岁。妣谢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冈,丁山癸癸向。子四:思珩、思纯、思传、思广。
四十二世
思珩,字真,荣庆公长子。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时。仕至吏部员外郎,转御史中丞。殁于南宋中宗嘉定辛巳年,寿八十八。葬上顶源罗家园,旗形,巳山亥向。配龚氏。葬上顶源黄家坪。继配刘氏,葬黄家垅,南向。子三:奉先、奉初、奉生。
四十三世
奉初,字盛贤,号仲,思珩公次子。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时。任行台仓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张氏,合葬罗家园。继配曾氏,葬夫墓。再配汤氏。子五:昌龄、延龄、元龄、宏龄、享龄。
四十四世
昌龄,讳文,字应朝,号鹤山,奉初公长子。生于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时。配曾氏,合葬罗屋背。继配欧氏,合葬夫墓。载配李氏。子三:尚古、尚崇、尚立。
四十五世
尚崇,讳史,又名崇古,字实高,昌龄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丁巳(公元1197年)七月二十四日酉时。配谢氏,合葬罗屋背父墓傍。子三:洪源、洪德、洪敬。
四十六世
洪德公,讳用格,字必元,行五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进士。仕湖北咸阳县令,升抚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讴歌云:“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以直言忤旨,退休林下。殁于元武宗至大乙酉年,享寿九十有五。葬宁化县城东重冈巅,大坐人形,乙山辛向。配九妻,生十八子,悉皆显达。
二、洪德公九妻十八子
●一妣,钱氏,殁葬石壁村。生女一:莺,号小乙娘。
●二妣,程氏,生子一:大一。
◎大一公,字君崇,洪德公长子。生于宋绍定壬辰(公元1232年)五月十八日酉时。考取明经进士。配曹氏,讳大娘,生于宋端平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未时。因避蔡九五之乱,自宁化石壁故居迁入广东大埔湖寮。考妣合葬大埔县高桥杭,丑山未向。继配梅氏,生于宋端平乙未年,殁葬夫墓处。生子三: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乾元)。裔居大埔、丰顺、兴宁、梅县、河源、惠州、英德、清远、阳山等县。
●三妣,古氏,生二子:大三、仲五。
◎大三公,派名君兰,洪德公三子。生于宋淳佑丁未(公元1247年)。元朝郡庠生。居福建宁化,南宋末,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配邱氏,生殁葬失考。生二子:安公、宁公。长子安公,仍留居祖地,宁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七都榕树下,后裔分支兴宁县刁坊黎岭、叶塘雷公岭、石陂、叶池等地。
◎仲五公,洪德公十三子,未详。
●四妣,董氏,生三子:孟二、小六、仲八。
◎孟二公,洪德公十一子。生三子:华敬、华信、华时。八世裔孙法忠,由闽迁粤大埔县黄贡坝。
◎小六公,又称伯六公,讳旋行,号梅溪,洪德公十五子。生于南宋末期,元朝岁进士。由福建汀州连城县瓜田里,赴任广东潮州府通判(相当于今专区检察长),解组后因世乱乃与弟伯七迁居梅县梅溪都下寨。卒葬兴宁县佛子岭。配吴氏,葬佛子岭乱墓冈。
◎仲八公,洪德公十七子,未详。
●五妣,郑氏,生三子:大二、大七、小三。
◎大二公,字杰,讳彦豪,行十三郎,洪德公次子。配李氏,考妣生殁葬失考。子二:仲二郎、仲八郎。
◎大七公,洪德公七子。配蒋氏,生子四:仲一郎、仲四郎、仲十郎、仲十二郎。三子仲十郎居广东兴宁。
◎小三公,讳福清,洪德公十二子。生于宋宝佑乙卯(公元1255年)。元岁贡进士,仕至宣教学录。卒葬兴宁县东门外黄岭上。原配未育,立九一郎为嗣。继配刘氏,乡科刘贵元公女,生于宋开庆己未年,卒葬黄岭,东向。生一子:九二郎字孟通,被奉为兴宁洋塘围开基祖。孟通生二子:聪、惠(庠生、无嗣)。裔孙居住兴宁县新陂镇、坜陂镇、永和镇、叶塘镇、龙田镇等处,至今已历二十三世,丁口繁盛。
●六妣,饶氏,殁葬南山。生一子:大四。
◎大四公,洪德公四子,生殁配失考。生三子:谷泰、谷富、谷安。谷泰公迁居五华县伏一都玉茶乡,至其五十四世祖,永海公之妻戴太,带孙伯琼公迁陆河欧田珠岭开基,在珠岭建有祖祠安奉,大四公之孙法游公,作开基始祖,至六十六世止,各房共建有祠二十二座。
●七妣,白氏,生子二:大六、大十。
◎大六公,字君瑞,行四十三郎,洪德公六子。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理宗嘉熙年间举于乡,授官广东大埔县学正。任满解组时,因战乱梗阻,遂定居大埔枫朗。卒于元顺帝至元壬午年,享寿九十一岁。葬大埔枫朗坎下罗浮里,蛇形,丁山癸向。原配王氏,名六娘,卒葬夫墓所,庚山甲向。继配龚氏,再配张氏葬夫墓山。祭期:春二月十八日,秋八月十五日。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二子循矩,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三年(1255),迁居广东兴宁县郑岗、矮岗、罗岗等处,为兴宁县肇基始祖。三子循简,迁居广东兴宁县径心油坑、菜畲、三枫树、竹丝湖等地,为迁兴宁开基祖。
◎大十公,字君琳,洪德公十子。配杨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帝旺,字德元,为上犹开基始祖。帝旺生子一:千二郎。
●八妣,蒋氏,生子四:大八、伯四、伯七、小九。
◎大八公,字君环,洪德公八子。配彭氏,考妣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孔吾、奎吾、明吾、亮吾。次子奎吾配钟氏,生子二:宾所、礼所。长子宾所字瑞生,配梅氏,生子一:星秀。星秀配雷氏,生子一:维藩。余未详。
◎伯四公,讳元佑,洪德公十四子。生于宋宝佑丙辰(公元1256年)七月十九日申时,由福建石壁村迁居上杭县蜡石下,卒葬本村峒尾虾公背,龙形,清朝乾隆元年五月初六日重修,寅山艮向。配陈氏,名四娘,生殁失考,葬翁源县周坡藤山,癸山丁向。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长子千一,名志用,生四子:宗智、宗达、宗荣、宗华;始由上杭迁居广东翁源周陂腾山。次子千二,名志聪,于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上杭迁居广东新丰县大席石下。其三子千三,名志惠,由上杭迁居广东连平县忠信镇石砌塘。
◎伯七公,字君垂,洪德公十六子。以文学闻乡里,元朝至元甲申科乡试举入,历官奉直大夫,癸巳年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解组回乡,道出兴宁,见山川秀丽,乃卜南门社地址落业开基,为本派始祖。与同母弟小九公望衡而居,情好愈笃,友恭之化,埀裕后昆。配徐氏,封宜人,生殁失考,合葬兴宁东门外黄岭上张克赞公园内,仰天海螺形,壬山丙向。生三子:均美、均绶、均章。均章迁居潮州汤坑县砻巷等处。伯七公自肇基宁邑,至今已历二十余世,丁口繁衍,人才辈出,遂成名族。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洪德公第十八子。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时,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解组道出兴宁,见山川秀美,遂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称之为九厅楼,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的开基祖。历传至今约三十世,以望族著名兴宁。卒于元至正癸未年十月初五日未时,寿八十三岁。葬兴宁城东马战冈爪墩岭,艮山坤向。配黄氏,本邑黄贡元公女,卒葬东廓之田墩矮坝,鲶鱼形,又云虾蟆浮水形,艮山坤向。生一子:振翰。继配胡氏,生于宋景定重戌年七月十六日申时。生一子:新翰。再配曾氏,生于宋咸淳庚午年四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一子:升翰。胡、曾二妣后迁合葬东廓甲墩黄妣墓所,艮山坤向,立碑为记。小九公第七世孙维公娶曾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右八房,乃小九公第八世孙也。(按:另说为新翰公至八世,分左八房;升翰公当七世,分右八房。)
●九妣,韩氏,生子二:大五、大九。
◎大五公,行八一郎,谥敦艺,洪德公五子。生于宋末福建宁化石壁村,因避战乱,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由福建宁石壁村偕弟大九迁入广东大埔弓砂开基。殁葬于大溪背鱼藤沙岗顶上转岗海螺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分金。生一子:细弟。细弟生三子:友直、友亮、友忠。传至五世孙西峰公,生五子:松林、木林、禄林、柏林。长子松林,迁居浒田下村;二子竹林,留居弓砂祖居;三子木林,迁居兴宁宝山;四子禄林,迁居三河,后又回迁弓砂故居;至十三世元兴,失传;五子柏林,迁居广陵青坑。
◎大九公,洪德公九子。行八二郎。生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因避兵乱,自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大埔安乐渡。配杨氏十三娘,殁葬于潮州大埔安乐渡,鼠子落田形,庚山甲向兼申。一九九九年因修梅坎铁路,故迁葬于安乐渡,与妻杨氏合葬安乐渡大座人形,壬山兼子。其四世孙福廷,再迁居程乡县(今梅县)小乡村,至十一世廷章,又移居西岩,至今已历传二十一世。又据廷章公九世孙江云宗长称:“其三世祖诚实公,原住梅县城社旬背,自四世祖起,迁居大竹堡沟湖,至廷章公,始分迁西岩”。
三、川渝洪德公派支系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罗家坝奕遴公支
奕遴公,谥端睦,复瑞次子。原籍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黄龙约汤湖里,为洪德公六子大六公之裔。大六公居大埔枫朗,生子:循规、循矩、循简。长子循规,生一子有富,由大埔枫朗迁居广东五华县潭下百安,为开基始祖,生一子廷亮,廷亮生一子洋梅,四世至七世名讳事迹失考。八世法选,迁居百安上罗竹头围,生四子:仕弘、仕华、仕鉴、仕美。仕弘、仕华迁居河源七树岩。其十一世(珠系58世)奕遴,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迁居四川重庆府荣昌县古桥里安富场卜居而创业焉。
公生于康熙丙午年正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乾隆庚申岁九月初九午时,享年七十五寿,葬于罗家坝下屋背后,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妣陈氏,生于康熙丁未年四月十六日申时,卒于康熙己亥年十月十七日巳时,享年五十二寿其时在安富场身故,曾上庄后迁葬于石燕子坝上,丁山癸未丑分金。第二世即衍生仕先、仕元、仕光、仕亮、仕九、仕乾(它徙)、仕坤(早卒)七大房,遂为西蜀望族。民国三十六年(1947),客家学奠基者罗香林收集到一部该支系民国三年(1914)的《罗氏族谱》木刻本,更即声名远播。
长、二房旧字派为:奕仕裕毓在世守承先志;三、四房为:奕仕裕瑞应德作征济安;五房为:奕仕裕声明世朝国永亨。民国三年甲寅谱撰立新字派为: 富贵尊荣集祯祥吉庆崇,文章常焕彩理学允光宗,
大道敦和顺彝伦启孝忠,纪纲昭祖泽仁义绍兴隆。
●重庆市荣昌县汉槐公支
汉槐公(珠系63世),字良村,号云轩,谥文惠,赓先公之季子,为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彦邦公所发派的后裔。清“雍正”四(1726)年丙午岁三月初一日辰时,生于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水塞约太平甲沙葛村;自清“乾隆”八(1743)年癸亥岁,远适台番,航海跋涉,共往外邦贸易三载;迨“乾隆”十(1745)年乙丑岁元宵之日始获顺风归家;配陈氏,生廷华一子;继后于“乾隆”三十七(1772)年壬辰岁腊月间,偕妣氏陈孺人与其年方九龄之长子廷华公,由粤入蜀,迁来四川省重庆府荣昌县,始居吴家铺,旋移城内大南街立业诸处;先后再生廷芳、廷饶二子。入川至今,“珠系”64代廷芳公分支已在荣昌及其邻近地域发派十来代后人。
该宗支自“珠系”63代汉槐公起的字辈序列为: 汉廷高士志能成,守道行仁大本明,
永振家声绍祖德,观光上国纪升平。
本支族人重视家族源流,珍惜祖宗功绩。至今仍珍藏着于百来年前转抄的、有秦代凌甫公、宋代元杰公等历次修谱撰序记载,有从始祖祝融公直至入蜀鼻祖汉槐公连续各代直旁系祖宗世系记载,并有宋代大文学、史学家欧阳修题词《题罗氏世谱》的稀世谱牒《琳琅罗氏族谱》。
汉槐公历三朝目睹四世,寿享八十五龄,于“嘉庆”十五(1810)年庚午岁十二月初一日酉时终老牅下。有嘉庆己卯(1819)科举李国崇撰《汉槐公墓志》传世。
●重庆壁山丁家文万公支
文万公,洪德公十八子小九公之裔。以小九公为始祖,二世祖新翰公,三世祖汉公,四世祖应午公,五世祖文立公,六世祖祖贤公,七世祖维公。维公娶曾氏生八子,又娶胡氏生八子,为左八房右八房,但不知其祖为左右八房几公。下传以有信公为始祖,二世祖文公,三世祖曲川公,四至九世不祥,十世祖贤位公,十一世祖赞公,十二世祖文仪公。立仪公之子文万公于清乾隆二十余年由广东长乐县入川重庆壁山县丁家镇,繁衍生发至今。沿袭宗谱字派为: 立万有兴洪世荣,君载朝廷福长春,
道德传家诗书礼,文章治国启后昆。
2009年,丁家文万公后裔重新修整了“豫章宗祠”,成立了监事会。并成功举办了清明祭祖联谊会,有500族人参加。
(注:另有一支属左右八房的小九公第十八代子孙,于乾隆年间入川在重庆市璧山县丁家镇,现在为小九公第三十代子孙和三十几代子孙 。字辈为:“兴京合元名,云永万世昌,书香维正道,璧定发真祥”。情况不详,待查)
●重庆壁山丁家应俊公支
应俊公,老谱记载为洪德公之裔,但具体上源不详。原籍江南苏州,始祖鉴公,于大明洪武元(1368)年,以军功调镇湖广长沙郴州,解组后,落业宜章县笆篱堡,子孙世以家焉。
鉴公传下应俊公,配宋淑人,生子贤臣、贤佐、贤位、贤文、贤卿、贤相六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六子由楚入蜀,落业重庆府璧山县登里五甲二郎庙石家屋基,后置田业彭家屋基,张家屋基,八字墙,长五间等处。越五载,返湖迎祖妣宋孺入永川就养。时俊祖殁,葬先祖墓檀树下,绘像入川奉为鼻祖。五十七(1718)年宋妣寿终,卜葬彭家屋基宅右。六房分灶,未留祭产,只于宋妣墓前提熟土一幅,每年收租以作祭扫。由兹而后,贤等六房嗣裔,云囗相承,螽斯衍庆,迄今已分居永(川)、璧(山)、铜(梁)、江(津)、巴(县)等邑,亦云盛矣。宗谱字辈为: 廷贵宗荣显,应贤仕德崇,
文亨通大圣,福禄万代兴。
该支罗氏于清同治年间在丁家石河间建立宗祠,同治八(1869)年告竣,并倡修新谱,未成。光绪癸未(1883)年间,再事重修,历经三十八年,于五零年岁次庚寅仲秋告竣。现热心族人正在着手清理家族资料,准备续修新族谱。
●四川三台茂敬公支
茂敬公(珠系65世),维旺公之子,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其资料记为洪德公三子大三公之裔,上源为:
洪德公─大三公─宁公─承祖─万惠公─若锦公─祖生公─琼公─尚德公─法略公─重公(大一郎公)─缙声公─珍公─全公─停仕公─锐公─大财公─忠公─维旺公─茂敬公。
茂敬公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岁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董源硚(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董源,小地名扬波),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戊寅岁响应清廷号召,举家迁入西蜀,居住于潼川府三台县东路陈家沟(今四川省三台县忠孝乡五村一队)。卒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岁十月初四日子时,享年79岁,葬陈家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岁三月初九日被兴隆乡支系迁葬于今兴隆乡七村刘家湾半山上,葬制合广东豫章罗氏传统,乾山巽向,有碑,碑文尚可辨识。妣李氏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岁二月初三日戌时出生于东粤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岁随夫(茂敬公)迁蜀,卒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岁十二月初一日戌时,享年66岁,葬忠孝乡五村一队坟山湾(又名一只燕、洗澡堂)半山上。生六子:长子九朝、次子九明、三子九成、四子九彬、五子九煌、六子九德,遂为一大派系。沿用字派为: 茂九思文登,兴朝国元清,
广东嘉应德,一手定乾坤。
现已发派十一代,至珠系第76世。
●成都龙泉驿长安乡玉钦公支
玉钦公,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具体上源不详。其谱载“元末明始,洪德公九妻十八子,有因冠而迁于江南者,有避乱而从居于湖广陕西者”。继后,由闽入粤,迁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玉钦公自永安县乌石约大陂甲龙树堂里率长子起麟及妻白氏入川,路经数月,历经风霜……其咸酸苦难言。路过资州,隔龙泉驿区四日之程,时值白氏临产,寸步难行,即在斯地暂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罗玉钦落业简州后,白氏独立支撑该家族创业发达,成为当地极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后,位于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的墓道两边立有石人石马,显赫一时。至今白氏祖婆的墓地仍在龙泉驿区金龙镇石碾村境内,前些年险遭盗墓。
该支罗氏至今已发派12代,有后裔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碾村。在石碾村罗家新祠里,至今供奉着一个香炉,据说“此香炉为(白氏)祖婆上川从广东原籍带来,供奉至今”。
(注:在东山木兰乡还有一支罗氏,入川始祖如乃公,洪德公长子大一公派下谷贤公之裔,于康熙至雍正年间自龙川直徙今木兰乡,人数约100多人。)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楚用钦邦 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
“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
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扩展资料: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
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
“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
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罗姓家谱
《罗氏家谱》目录
一、《罗氏家谱》序言
二、中华万姓同根同源
三、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四、罗氏得姓始祖(图、文)
五、寻根问祖世系通表
六、罗氏百家姓中的排行表
七、罗氏姓氏图腾
第一章: 罗氏家族溯源
一、罗氏姓氏的源渊
二、罗氏之迁徙分布
三、罗氏家族郡望堂号
四、寻根圣地—祖籍地考究
五、罗氏家族祖籍地迁徙地示意图
六、罗氏家族的特征
第二章: 罗氏辈份字派
一、 罗氏字派沿革
二、家谱的“行辈字派”
三、 罗氏现有辈份字派
第三章:罗氏家族名人录
一、古代罗氏名人录
二、现代罗氏名人录
第四章: 罗氏家族文化
一、罗氏家规
二、罗氏族规
三、罗氏祖训
四、罗氏族风
五、罗氏族诫
六、罗氏轶闻趣事
第五章:罗氏各支房世系名录
一、罗氏家族各支房世系图
二、罗氏家族各房世系简表
三、罗氏家族通讯录
后记
《各姓家谱》撰写说明
《各姓家谱》是让从没有家谱的家族实现多少代人的渴望和梦想,能让你了解你家祖宗的姓氏渊源、迁徙分布、郡望堂号、姓氏图腾、家族特征、得姓始祖是谁、各姓世系通表、祖籍地考究、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几、辈份字派、历史名人、典故趣闻等。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寻根问祖,究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族人的夙愿。华夏子孙无一不对自己的姓氏视为珍宝,引以自豪,而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沧海桑田,人世翻覆,踪迹难寻。如果说撰修史志或《县志》是政府层面上的一种政治行为,那么,民间修谱则是族人间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说《县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之海,那么,《各姓家谱》就是汇入这浩瀚之海的无数涓涓溪流。作为炎黄子孙,既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也要了解本族姓的“小历史”,从姓氏文化的涓涓溪流中去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拼音 Lo
郡望 豫章郡
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 缺
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罗氏族谱字辈:┈声明远大、百业荣华、贤良元修后面的字辈是怎么排列的?
本文2023-12-01 21:5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