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律>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求<律>姓的起源,第1张

  律姓家族源于耶律一族,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其后代现居于山东省。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律氏家族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是不是阿保机的后代?河北省律姓为数不少,据我所知,仅石家庄市就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三支;2004年9月我又发现,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黄骅市和山东济南都有律姓,而且据说南皮有一个村都姓律。

  不过,我们这一支确实是从山东省乐陵县枣林村迁至河北省深县孙家村的,这些在我们这一支的家谱中均有记载,且表明是在明朝来深,我们这一支的祖坟就在孙家村。后来分迁到别处好多支。

  我分析:据现在知道的律姓分布来看,在明朝律姓应该是在冀鲁交界的南皮、黄骅及乐陵一带聚集,后因种种原因分散开来。

  在这里,我邀请律氏同道一起来研究我们的祖先及其后人吧!

  <作为契丹族后裔的“律”姓由来>契丹历史:契丹原是鲜卑的一部分,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号鲜卑氏,后被慕荣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就是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以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中心,辉煌了200余年。从公元907年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建国,到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共存209年。之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于公元1124年建立西辽,存国90多年,公元1218年西辽为元所灭。伴随辽国的灭亡,契丹民族也随之融入了其它民族之中。

  我们这一支律姓是元朝大臣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大政治家,对于蒙古立足中原,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末明初,大都(北京)沦陷,耶律家族7人7骑逃出大都,来到天津府天津县二甲葵花社落脚,并由耶律姓改成律姓,在汉人中隐居起来,开始繁衍生息。乾隆年间大移民开发东北,这支族人中的律晋德在乾隆回盛京祭祖期间离开天津,来到新民辽河岸边的罗家窝棚落户。并重新建立了家谱,辈份共20个字:久,恩勇极世文明龄凤启,国泰永吉祥,振业成功昌。因此律姓家族中流传着“我们是随龙(乾隆)过来的传说”。只可惜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都被毁掉了。太爷爷曾到天津祖籍查找过家族资料,但没有找到。祖辈们曾在辽河流域养大船,从辽河到营口走船运,当时还有船帮会,就是现在的联合集团。只有本族人才更清楚地了解本族的历史,作为耶律家族的子孙难道没有资格恢复自己的祖姓吗?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

  这就是为什么百家姓及其它的12个杂姓中根本没有“律”这个姓氏,姓氏来源中为什么也没有这一姓氏的历史资料记载的原因。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后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李光弼也是契丹人。

现在,他们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统称“本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也与当地人明显不同,长得比较高大。这些人有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等姓,明清以来已改为蒋、李、赵、何、茶等姓。

在这些契丹人的后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变迁史最具有代表性:“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在保山地区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蒋文良家中,还发现一本《施甸长官司族谱》,其开篇记有一首四阕七言诗: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这首七言诗不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历史,也点出了“名作姓”的姓氏变化历程。在这本族谱中还插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的是有关契丹起源的古老传说。

我感觉问题要双面看,元朝时,汉人村落里每家新媳妇的头一夜是一定要给蒙古保长过的 因为汉人在元朝社会中,是最下等的阶层,可以任人使唤欺躏。蒙古人曾一度要杀绝中国人,让良田尽为牧场。若非耶律楚材劝说 ,使他们意识到中国人还 有“纳税”这一功能,当今天下,早就没 有中国人的痕迹。尽管如此,蒙古 人仍然曾经实行过屠杀几个大姓的政策,在四川也曾屠杀过数百万人口。蒙古人统治对中国社会也是极大的摧残,汉人、南人是贱民,财产可以任意夺取,妻女可以 任意糟蹋,生命可以任意杀戮。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 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人口急剧渐少。一二二三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南宋有人口七千六百八十一 万,加上金国的人口,总人口超过一 亿。而离一二七八年南宋灭亡已经十二年 后的一二九零年(元至元二十七年),面积广大得多的元朝的人口才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可以想象杀戮之惨烈。中国的文化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而衰落蒙古人还曾一度于山东沿海一带每年夏秋之际,往海中扔抛成村的汉人以控制汉人人口增长。蒙人的统治只是一群野蛮人突然变成暴发户后不知所措的荒唐,而史学家在推崇起疆土面积,辉煌战绩的时候,想到这点啦么? 下面是我曾看到的一篇手记: 在(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农村)的田地里,有时候会挖到一些质量相当不错的砖,每逢这时候,老人们总是非常惊恐的把它扔出去,他们把这转叫做“砖打墓”,意思就是用砖打造的墓穴,问了初中的一位历史老师——这位老师也爱研究民间野史。这位老师说,历史书上说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其实是三等,蒙古人当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我们所处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汉人”,这是历史书上讲的。后面的故事历史书上就没有了,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镇压工具(监狱),在最基层,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觉,用文绉绉的语言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夜权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由此看来,元朝时期是中国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而不是象某些无耻的“爱国”历史专家所吹嘘的那样“强大无比,威震亚欧”! 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爷”,女的叫“老灶奶”,还画了图贴在厨房,每到新年,这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到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会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里,谓之“祭灶”。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看到“老灶爷”和“老灶奶”的图象,你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装。 再说初夜权,由于屈辱的初夜权,所以当时的汉人结婚后都是把第一胎摔死,这就是摔死第一胎的来历,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么无奈,但又坚决的方法来维持着血统的纯净。 去年村子重续家谱,我饶有兴趣的看了我们村的家谱,惊讶的是,家谱到了明初就嘎然而至了,爷爷说,村子姓徐的都是在明朝初年从山东登州(现在的蓬莱)迁过来的一家人的后代,又去找了那位历史老师,他说,这又和前面的历史有关系。 元朝末年,汉族人终于忍受不下去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蒙古人全占了,所以汉族人恨透了蒙古人,红巾军起义的时候,有先期到达河南的红巾军人员秘密到每个村庄作宣传,定于当年中秋节一起造反迎接红巾军,于是每个村庄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靼“的秘语。到了八月十五那天,真的动手了,蒙古人一家家的被杀死了,连刚出生的还在都活活的摔死在地上——残忍程度不亚于蒙古军队!遗憾的是,红巾军没能按时到达河南,盘踞在县城和增援过来的蒙古军队对参加造反的村庄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所剩者十之一二”! 明朝初建,朱元璋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要从未经战乱的地区向河南迁移人口,最主要的就是从山西、陕西地区向河南迁移,在那时候,没有银行,更没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财产就是房子和土地,要他们离开,就像现在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全部财产性质是一样的,没人愿意走。于是官府就把需要迁移的人员用绳子绑上串起来,需要方便了,人们回向负责押运的管理叫道“把我的手解开”,到后来就直接喊“解手”,于是又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解手”,在明代以后就成了。 元朝的统治有人曾说过是中国频临灭亡期间,不是危言耸听的。即使他的疆土再广阔,就能抹杀掉他们最丑恶的一面吗?

蒙古屠杀到底造成了多少人的死亡?目前最早的统计是在尚铖主编《中国历史纲要》。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四百七十五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统计数户七白六八万余,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余,少了90%。按照这个统计,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四千万。 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 四川被屠杀后,人口减少上千万人,占95%以上,是确定无疑的,但具体多少有一定分歧,只有困难是宋代人口按户来统计,一户有多少人估计不一样。 绍兴三十二年四川的户数为263万,如果按照均每户为5人计算,则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约为 1,320万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川元丰绍 兴淳熙户口数》)。但也有人估计是一户7口人,则人口大约2000万。 据《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和省议减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 距离元军平定四川的1278年仅晚6年,也 就是人口数只有战乱发生前夕的4%,这就说 明了四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人口减少得令人震惊。 仅仅成都一城城内被屠杀至少140万人。城外数都数不清,下面是从中国地方志找到的记载。旧〈成都县志〉引明人赵防〈程氏传〉,该传引元人贺清权〈成都录〉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元人〈三卯录〉曰:“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于是赵防感叹曰:"元人入成都,其惨如此!"。明诗人杨升庵的〈杨升庵遗集〉亦谓:"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即杨升庵的祖先)一家,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縻孑遗,以百八十年间犹未能复宋世之半也!" 据说,忽必烈自己估计蒙古人,在中国北方直接屠杀了1800万人,而历史学家估计中国北方人口三千死亡万,占人口90%左右。明初,河南、河北、江苏北部、山东西部都是千里无人区。明政府强迫其他省份人民移居那里。据说很多河北山东人是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这在很多人家谱里可以验证。 说南方地区人口下降少还可以,但说基本保存是不对的。传说里,元军统帅伯颜在平江南时不杀一人,但是,《续资 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却记载了德佑元年 (1275 AD)十一月伯颜在江苏常州的大屠杀: ”甲申,元伯颜至常州,会兵围城。知州姚誉、 通判陈昭、都统王安节(王坚之子)、刘师勇,力战固守,伯颜遣人招之,譬喻百端,终不听,伯 颜怒,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土至并人以筑之,且杀之煎油伦炮,。。。攻二日, 城破,誉死之,昭与安节犹巷战,。。。日中兵至,(昭)死焉。伯颜命尽屠其民。执安节至军前, 不屈,亦死。" 从这段记录里,我们看见“不杀一人”的伯颜, 凶残到逼迫城外居民运土,运完土后就把他们抓来填进垒里,还把人来油煎,最后尽屠了常州一 城居民。"不杀一人"的伯颜尚且如此,可以想到,在北方和四川60年战争中蒙古军队所为了。 我自己不知道蒙古人在全世界总共杀多少人,但是,被蒙古人破坏以前,中国和亚洲文明古国都相当发达,大城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上。仅仅在伊朗地区,被屠杀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这仅仅是大城市的统计,蒙古人在农村的屠杀人数是无法每次都统计出来的。但所以被入侵国家都记载蒙古人在农村一样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当时俄国人口不多,所以屠杀人口总数不大,莫斯科只被屠杀了20多万人,但是据俄国历史学家估计,俄国被屠杀人口超过了中国的50%。 被直接屠杀地区人口下降超过90%。 如果当时世界其他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和中国相似,那么被屠杀人口应该不亚于中国的5000多万。也就是说被蒙古屠杀人口应该不少于1亿。至於说被屠杀2亿也不是不可能的,第2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人口下降了10-15%,(中国被日本入侵也大约是这个数)。 蒙古人造成中国全国人口下降50%,北方和四川占90%,造成的损失比德国和日本要大多了。

求<律>姓的起源

  律姓家族源于耶律一族,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其后代现居于山东省。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律氏家族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是不是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