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章姓的由来,第1张

一、姓氏来源

源于姜姓:上古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齐大公支孙封国于鄣(在今山东章丘县)。到战国时,鄣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去邑为姓,相传姓章。

二、郡望堂号

汉置河间郡,现在河北省献县。

三、历代名人

章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修水杭口)人,南宋丞相。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梦飞,字云翔。64世、及公18世,平阳横江西八丈(今温州苍南县沪山镇百丈村)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年十一月生,景炎三年(1278年)戊寅年四月卒。 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梦飞年方 30 岁,考中右科廷对第一(武科状元)。宝佑二年(1254年)任御苑统卫兼左司马事。同年十一月蒙古军大举进犯,潼关陷落,章梦飞督领大军抗敌,他身先士卒,体贴下情,赢得将士爱戴,士气十分高涨。宝佑三年(1255年)七月,章梦飞先用缓兵之计麻痹敌人,待至时机成熟,便挥戈直指敌陈,敌军遭到突然袭击,溃不成军,潼关一举收复。章梦飞因功受奖,提拔京湖宣抚使、节制五城大司马兼督粮饷事。 章 衡(1025~1099),字子平。55世、及公9世,福建浦城人。北宋仁宗嘉佑二年丁酉科(1057年)状元。 章文谷。51世、及公5世,福建浦城人,排行二十三,约940年生,约1000年卒(生卒年由周腊生教授推估)。南唐(北宋太祖开宝三年)庚午科(970年)状元及第。 章 鋆,字酡芝,号采南。浙江鄞县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光绪元年(1875年)卒。咸丰二年(1852年)状元及第。 章懋——字德懋,明朝兰奚人,人称枫山先生。宪宗成化年会试第一,举进士,授编修。在任时,建议与外商互通贸易以裕商民,政绩甚著。著有《枫山集》、《枫山语录》。 章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伯钧——安徽桐城人。先后参加过中国***和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后脱离中国***,与邓演达、谭平山等人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革命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民国30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国36年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章乃器——浙江青田人。早年参加民主运动,是“七君子”之一 。 详情请访问"章氏宗亲网"wwwzhanghomecom

四族谱信息:

章 8960全国章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章甫 章维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抚州会禧来木刻本 二十五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江西景德镇和安徽祁门。 8961全国昌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 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民国)章贻贤辑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二十四册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又一部 存初编) 北京师大 人民大学 中央民 院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 图 吉林大学(二部) 东北师大 哈尔 滨师大 南京图 浙江图 杭州大学 天一阁 安徽图 安徽绩溪县湖村 福 建图 福建师大 武汉大学 四川图 日本 美国 8962江苏溧水中山金城章氏宗谱三十二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宇本 江苏溧水县乌山乡蟾山村 江苏溧水县 群力乡夏家边 8963江苏镇江全城章氏南徐派宗谱八卷 (清)章起凤等修 清道光五年(1825)种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8964江苏句容章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章徽荣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江苏句容县石狮乡周岱材 8965江苏常州毗陵章氏宗谱六十卷 (民国)章金生等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六十册 北图 8966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 (清)章仁基等编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册 南京图 苏州大学(缺二卷) 8967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章锡彭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十六册 南京图 美国 8968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章锺颖 章锡彭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8969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五册 吉林大学 8970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文管 8971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排印本 五册 吉林大学 8972浙江富阳章氏家谱四卷续增一卷 (清)章炳宇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刻本 四册 吉林大学 8973浙江富阳东安章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章江能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 注:章汝翼等始修於清乾隆三年,此为六修。 8974浙江鄞县马浦章氏西房世谱不分卷 (清)章鉴纂修 清末钞本 天一阁(存十六册) 8975浙江鄞县章氏家谱三十六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有谷堂重修本 浙江鄞县档(存五册) 8976浙江鄞县斑竹系章氏宗谱二卷 (民国)倪轶池总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一册 北图 8977浙江慈溪慈水干溪章氏宗谱十卷 (清)章元灿编 清嘉庆七年(1802)梦笏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8978浙江慈溪慈水干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章琳编 清同治九年(1870)梦笏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8979浙江慈溪慈南干溪章氏宗谱十二卷 (清)章斐成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梦笏堂刻本 十二册 北图 南开大学 8980浙江慈溪慈水干溪章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章美成汇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梦笏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8981浙江慈溪屏山章氏宗谱四卷 (民国)章继香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活字本 北图(缺卷三中) 8982浙江湖州荻溪章氏家传族谱不分卷 (清)章绳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写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8983浙江湖州荻溪章氏支谱不分卷 (清)章耀会编订 清咸丰五年(1855)传钞本 四册 美国 8984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 (清)章文熊等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8985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 (民国)章祖佑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科图(残)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上海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8986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 (清)章桐生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启佑堂木刻本 浙江长兴县博 8987浙江绍兴会稽仍山章氏家乘正集二十六卷 首一卷汇集六卷首一卷 (清)章梦鹤 章瑞宁等修 清刻嘉庆间补刻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8988浙江绍兴会稽 山章氏家乘六卷 (清)章贻贤重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世德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989浙江绍兴仍山章氏九公分祠支谱六卷 (清)章贻贤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2)世德堂刊本 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江西师大 注:始修於明成化五年,此为五修,又名《章氏 家乘》。 8990浙江绍兴会稽传家墺章氏宗谱六卷 (清)章广朝等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8991浙江绍兴山阴阮社章氏宗谱十四卷 (清)章锡龄 章平宽等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亦政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辽宁图 8992浙江绍兴道墟章氏珉炉一房一线谱不分卷 (民国)章裕卿撰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一册 北图 南开 8993浙江绍兴仍山章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章嘉宝纂订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 山珉一房宗谱》。 8994浙江诸暨暨阳银治章氏宗谱八卷 (清)章秀元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一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995浙江诸暨暨阳银冶章氏宗谱八卷 (民国)章志均撰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996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 (清)章佳信等纂修 章氏族人增补 清光绪间敦伦堂补刻清同治四年(1865) 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行传增补至清光绪二十年。 8997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 (民国)姚作鋆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四册 北图 8998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 (清)章衢 章克升等补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聚桂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注:诸创修於清咸丰初,此为二修。 8999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 (民国)章可贞纂修 民国九年(1920)聚桂堂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9000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 (清)章正桂等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忠爱堂活字本 二册 美国 9001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9002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不分卷 (清)章金声等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活字本 一册 北图 9003浙江兰溪章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注:初纂於明洪武十四年。 9004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九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新周乡 9005浙江兰溪前阳章氏宗谱八卷 (民国)章弘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9006浙江兰溪章氏宗谱五卷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二部) 9007浙江兰溪柳塘章村章氏宗谱四卷 (民国)胡宝康重纂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光绪元年。 9008浙江兰溪渡溪章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9009浙江兰溪章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9010浙江兰溪章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王乡 9011浙江东阳安溪章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红旗乡白坭墈 9012浙江常山定阳章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低铺村 注:始修於清康熙五十六年。 9013浙江三门海游章氏宗谱□□卷 (民国)章梫纂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3、6-16) 浙江三门县文史馆(存卷首) 9014浙江黄岩临湖章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章育总纂 章成达协纂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八册 浙江图 9015浙江黄岩临湖章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章良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八册 浙江图 9016浙江遂昌章氏宗谱□□卷 浙江遂昌县马头乡 9017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 (清)章陈昌谱长 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9018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 (明)章乔纂修 明万历元年(1573)家刻本 一册 北图 9019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 (清)章维烈等重修 江泽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安徽绩溪县文(二部) 9020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 (民国)章尚志编辑 章必训等主修 民国五年(1916)活字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浙江图 安徽图 注:章同始修於明洪武二十二年。 9021安徽绩溪章氏宗谱不分卷 (清)景星堂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石门外 9022安徽绩溪章氏宗谱□□卷 (民国)章正扬主修 民国初石印本 安徽绩溪县北村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9024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章庆堂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39)培根堂刊本 八册 美国 9025福建建宁龙津章氏家谱□□卷 清光绪间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1、2) 9026福建浦城章氏世谱不分卷 (清)章良桂等修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四册 吉林大学 9027福建浦城章氏族谱不分卷 (清)章懋橘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本 一册 台湾 9028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 (清)章浚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四册 吉林大学 9029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 (清)章绍渊辑 清光绪十九年(1893)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9030福建浦城章氏谱志不分卷 (清)章锦等修 民国十年(1921)文源石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9031江西丰城章氏宗谱□□卷 清光绪间敦睦堂刻本 江西档(存卷1、2) 9032湖北黄陂陂南章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章子臣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全城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美国 9033湖北新洲章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章锦坤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顾岗乡章兴村 注:章开明等创修於清同治十三年。 9034 湖南上中湘章氏三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章君宠等修 章启文等纂 清咸丰元年(1851)何间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教居湘乡、湘潭、长沙等地。 9035湖南长沙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章世琳主修 章光歧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河间堂刻本 十二册 湖北图(缺卷末上) 9036湖南湘乡章氏重修支谱不分卷 (清)章国茂修 章玉同等编辑 清乾隆五十八年(1803)活字本 湖南图(存序、派系表) 9037湖南湘乡黄田章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三卷 (清)章克昌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问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9038湖南湘乡黄田章氏宠房支谱四卷首二卷 (民国)章俊斌等纂 民国十八年(1929)河间堂刊本 武汉大学(缺卷下) 9039湖南湘乡黄田章氏问房初修支谱四卷首二卷 (民国)章瑞高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河间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9040广东广州章氏家乘不分卷 (清)章维焕修 清嘉庆四年(1799)钞本 二册 广东中山图 9041 金城章氏宗谱八卷 (明)吴潘纂 明洪武四年(137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游埠乡 9042 章氏族谱□□卷 (明)章明贤等纂修 明嘉靖十八年(1539)家刻本 一册 北图(存卷2-4) 9043 瀛川章氏家谱不分卷 (明)章瑞纂修 北图 9044 章氏世家源流族谱二卷 明钞本 一册 北图 9045 漆林章氏宗谱六卷 (明)章廷训等纂修 明万历五年(1577)家刻本 二册 北图 9046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 (清)辛瑄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北京师大(存卷1-3) 9047 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章琢其等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光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9048 全城章氏民国八年己未续修宗谱二十二卷 (清)章秀椿纂修 民国八年(1919)全城礼法堂刻本 二十二册 湖北图 9049 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章秋华 瞿震吉等汇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敦睦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9050 章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天下无二章,祖根在浦城”。中华章氏文化研究会(筹)于2004年10月31日下午3点在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临江供电所四楼会议室正式成立了。现将筹委会组成人员公布如下:

主任:

章 琏(福建浦城)

顾问:

张先强(福建省浦城县政协副主席)

黄晓平(福建省浦城县电力公司总经理)

徐德明(原福建省浦城县政协副主席)

周腊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副主任:

章志厚(浙江苍南)

章 亮(江西余干)

章显广(浙江温州)

章寿发(浙江嘉兴)

章秀坤(福建浦城)

秘书长:

余奎元(福建省浦城县志委主任)

副秘书长:

章儒祥(河南商城)

委员:

章秀华(福建浦城) 章振华(福建浦城) 章 健(福建浦城)

章明发(浙江温州) 章华联(浙江苍南) 章森林(福建浦城)

章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一十四位姓氏,特别在浙江、安徽地区最有影响。当今章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2%, 总人口大约近150万

章的名义:

章,木名,字后来变成樟。又名香樟,是一种常绿乔木,实大如豆,小球形,暗紫色。根、茎、枝均有樟脑香气,可供医药和工业之用。木材可制箱子,耐用防蛀虫。盛产于黔、蜀、闽、粤、桂等地。章人应是最早居住在产樟树地方的人群,自然熟悉樟树的性能和用度,章人以樟树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命名氏族,以章的字形作为氏族的族徽,章人迁涉过的地方出现带章的地名,建立了城堡的称为鄣,最终出现鄣国和章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我国的章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但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改姓章的事件,直到清朝,北方的满洲人、蒙古人中出现了改本民族姓为汉姓章。著名的满洲姓章佳氏,集体改姓章。湘黔川一带的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相继出现了章姓。

历史上章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章氏一直活跃在山东、河北地段,到秦汉时已经扩散到江苏、安徽、河南。隋、唐时,章姓大部已过长江,浙赣地区是章姓最重要的聚集地,其足迹已达福建、广东。唐贞观所定的濮州武阳郡七姓,泉州南安郡六姓,洪州豫章郡六姓,皆有章氏,章姓已经成为东南地区的望族。章姓在1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章姓大约近2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6%,排在第五十九位。福建为章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章姓总人口的2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安徽、浙江,这四省章姓占章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地区。全国形成了以闽、赣、皖、浙为中心的章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章姓大约有4l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章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浙江为章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章姓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安徽,这三省章姓大约占章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苏、福建,这三省的章姓又集中了23%。宋、元、明期间,章姓的分布中心由南向北移动,全国形成以浙、赣、皖为中心的章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章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章姓的人口已近15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章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章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湖北三省,大约占章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陕西、湖南、福建,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9%。浙江居住了章姓总人口的25%,为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沿长江延伸的章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章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迁移成为章姓迁移的主流。

章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章姓在人群中分布步员率示意图(见图114)表明:在浙沪闽、皖苏鄂赣大部、广东东部、湖南东北角,章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9%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1%的章姓人群。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湖南大部、赣闽南部、台湾、广东中部、重庆大部、川黔东北部、陕甘宁南部、豫鲁南部,章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在01%03%之间,

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章姓人群。

章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章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河间。章姓的著名堂号有枫山。枫山堂号出自明朝章懋。章懋,明成化年间进士,官编修。曾上书主张对外用兵,通商裕民,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枫山集》,人称枫山先生。

家训格言 晚唐章仔钧的《太傅公家训》是历代家训中少有之精品。此训融理于情,藏爱于义,文短意深,乃治家之典。他特别提出:传家两字,日读与耕;兴家两字,

日俭与勤安家两字,日让与忍;防家两字,日盗与奸;亡家两字,日嫖与赌;败家两字,日暴与凶。可谓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他的四患训子更具哲理: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要求子孙尽本求实作为立身之根本,切记潜消未形犹如防患未然。

今天读此训仍感到此理,回味无穷,堪称持家教人的根本之方。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章姓历代名人144名,占总名人数的032%,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七十一位;章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章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5%,排在并列第七十五位;章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

038%,排在第五十八位。

章姓历代重要人物有:战国齐威王将领章子;秦朝将领、被项羽封为雍王的章邯;唐朝高州刺史、检校太傅章仔钧;北宋尚书左仆射章惇;南宋陶瓷家章生一;明朝御史中丞章溢;潇期史学家兼思想家章学诚;清末、民国时期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章炳麟,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农商总长章宗祥;当代中医名家章次公,地质学家章鸿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交通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主席章伯钧,粮食部长章乃器,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作家章方叙(靳以),电工教育家

章名涛,园艺学家章守玉。

章姓血型:

章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3%,A型占30%,B型占265%,AB型占82%。

目录

《暨阳大陈徐氏家规·饬官方》

《暨阳青山章氏家训及家政·励廉隅》

《暨阳璜山黄氏家训·尚廉耻》

《暨阳次峰俞氏世训·谨官箴》

《暨阳三塘蒋氏世训·守廉节》

《暨阳杨傅杨氏家训·训廉》

《暨阳双桥袁氏端本堂祖训·训廉》

《暨阳球山许氏泰和支祖训条规·训廉》

《暨阳芝泉大松张氏家训·训廉》

《暨阳洄溪周氏家规·训廉》

《暨阳同山蒋氏家范·训廉》

《暨阳蕙渚翁氏家训·训廉》

《暨阳开化吕氏族谕·谨行》

《吴宁应氏庭训·慎微》

《暨阳源潭黄氏家训格言》

《暨阳乌岩蔡氏庭训·节嗜欲》

《浣东陈氏书法总说及例则·严惩创》

《黄氏家训·安澹泊》

《暨阳冠山蒋氏世训·安守分》

《暨阳冠山侯氏家政八条·崇实行》

《暨阳沙溪王氏家则·防范》

《暨阳次峰俞氏尚直公遗训·士人》

《暨阳太平桥火烧吴吴氏家训·仕宦》

《暨阳东安潘氏家训·仕宦》

《暨阳高湖余氏宗谱家训·为官条规》

《诸暨章坞章氏祖训·出仕》

《钱氏家训·国家》

《诸暨琴山石角许氏家规·忠良》

《暨阳石门叶氏石林家训·尽忠》

《暨阳冯氏务本堂家规·事君》

暨阳大陈徐氏家规·饬官方

多子孙得能出仕,幸也。理宜夙夜兢兢,忠君爱民,以图报效。由是而身侪忠良,名纪青史,岂不光耀宗祖?若尸位素餐,上欺君父,下剥子民,以致褫职归里,必也生则谱削其名,死则祠不列神主。如因公呈误,则不拘此。

译文告诫为官之道。如果有更多的子孙能出去做官,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应该做到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忠于皇帝,爱护百姓,以图报效社会。如果由此而能跻身忠良之臣,名垂青史,难道不是光宗耀祖吗?如果尸位素餐,对上欺骗君主,对下剥削百姓,以致被革职回家,那么,如果他还在世,就得将他的名字从家谱里删去,如果他去世了,就不允许他的神主进入祠堂。如果是为公家办事而不小心犯错,那么不追究其责任。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以下是我收集的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一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教育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教育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二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这时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兴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礼教的说辞。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讲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所以子女们都要听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国出现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发展,加强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方面的辅助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进步。

 家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片”。对于一个家族或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张真正的“名片”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作文网http://WWwZUowEn8coM/。比如,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乐善好施”的“名片”,那么这个家庭的主人就会获得一顶“大善人”的桂冠,家里其他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尊崇,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家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好的家风都是由家族的人或者说家庭的人努力营造而形成的,其中可能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

 不管是家训、家教还是家风,都需要家里的长辈带头身体力行,所以古时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训、家教、家风在任何情况下都与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社会政治清明、教育发达、风气端正,家训、家教、家风就好,否则就可能会发生偏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家训、家教、家风并不十分关注,所以中央电视台一提起这个话题立刻就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热议。其实这也不奇怪,一方面在新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家训等家庭文化一度被作为糟粕文化而剔除,人们不敢轻易提起。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加之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原来那种以家族或以大家庭形式居住的家庭迅速解体,家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再者,社会教育空前发达,不仅有各种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学校教育,还有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的大众教育,使家庭教育相形见绌。

 要真正培育好家训、家教、家风文化,首先要搞好社会政治、社会教育与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对家庭教育和风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如果社会政治、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和风气就很难遂人愿,古今同理,现代尤甚。

 

家风家训征文1500字三

 家风又称为门风,家风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所以说,一个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在家庭中的成员更好地学习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还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

章姓[1]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 章

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惇、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蒋介石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姓,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相传有三种:

第一种

炎帝神农氏(帝魁)→帝嵬→烈山氏→厉山氏→帝临→帝承→帝真→帝明→帝来→帝哀→帝克→帝榆罔→缙云氏→共工→四岳→吕侯伯夷→珏→发→翻→衍→达→食我→臧孙→逄公伯陵→逢公→吕氏→太公望→齐候伋→隐→穆鄣子虎(太公三世孙,封於鄣)→靖公(世为齐附庸)→康公→桓公→平公→厉公→世子伟→隐公→缪公→闵公→懿公→丁公→胡公祥(章韅)

第二种

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茎→帝戏→榆罔→帝器→祝融→术器→勾龙→垂(共工)→伯夷(四岳)→吕侯壤→吕侯发→吕侯→吕侯衍→吕侯远→吕侯我食→吕侯孙藏→吕侯伯陵→吕尚→吕级→吕得→鄣处→靖公→康公→植公→平公→厉公→太子伟→定公→隐公→缪公→闵公→懿公→胡公(祥)(齐人伐而降)→章韅(因失国,去邑为章)

第三种

齐太公历五传至桓公→子雍(受桓公封鄣)→王丕(宜公)→让→景武→无终→嘉→宝庆→遵→懋→裁→琦→成子→莫益→邑→瑞立(因被田齐所灭而去邑为章姓)

编辑本段章氏家训

〖太傅仔钧公家训〗(原文)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贼。 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吃系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 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 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 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译文: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盗”、“贼”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贱”两字是为亡家之路,“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 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应当及早遏制, 切不可发展养成恶习惯,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最大的不幸;家产虽富而来路不正,是最大的耻辱; 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最大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 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狭小, 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 象这种人怎么还能够被称为“人”而活在世上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章姓的由来

一、姓氏来源 源于姜姓:上古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齐大公支孙封国于鄣(在今山东章丘县)。到战国时,鄣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