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陈家岗姓尹的辈分问题
按区域是有区别的,我帮你看了下尹氏家族一篇博文,上面写的东西比较多。
安徽这边最多的是长丰尹氏家族:长丰尹氏为尹銮世系始祖尹銮于元朝中叶因谋生从山东枣庄迁居寿春东乡史院(今长丰县史院乡),配偶失考,生子七:珍。珠。珊。瑚。琏。宝。玉。(称七家品)。字派:銮 珍,三世至十世失考,卓玉 传 家 之 学 良 若 可 为 以 振 其(永 )德 汝 长 继 斯 瑞 方 萧 穆 光 远 克 绍 纯 真 烈 彦 世 泽 恒昭。尹氏宗祠谓《敦伦堂》
国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备遗忘。是故,凡家族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气。饮水思源,见木思本。家有谱,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
吾和顺尹氏始祖图功,初讳基,号安叟。因常谓"大丈夫不出仕图吾君,则功勋垂手可建国,即平生之所期许。"故改讳为"图功"。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奉命随傅有德、蓝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事平,驻军腾越,以军功授指挥赠武德将军。和顺寺脚、尹家巷(含大石巷)、尹家坡保存之《尹氏宗谱叙》称:"当明太祖定鼎南京,荡除伏莽。命傅公、汤公平蜀。时当事者,上执事。公遂备列行间,相继平滇,以军功补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明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始祖图功作为沐氏部下得封官授田,随即卜居于"阳温暾"村(和顺古称),世代留守边地。《尹氏宗谱叙》亦有"公乃遍历腾境,见一隩区,其山如砺,其河如带,一派和喣之气,洋溢郊坼;万仞明秀之峰,接联霄汉。顾而乐之,不忍舍去,访诸土著,知为阳温暾村,遂卜居焉"的记载。自始祖图功始,褴褛开疆,披荆斩棘,定居于和顺六百多年,子孙繁衍,已传二十四代,人户千余家。居于尹家巷、大石巷、寺脚、小尹家巷、尹家坡,扩展至朗蒲、荷花、尹家湾、中和以及县外干崖、南甸、龙陵、芒市等地,更有远至东南亚、欧美、澳洲者。始祖灵根深,瑞叶繁,名公达人辈出。或出仕国家,或雄财异域;或以文称,或以武显。此皆吾祖洪仁硕德,是以庇荫后代于无穷也。
吾族先辈,不忘根本,重视宗族源流,早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就开始修族谱。《尹氏宗谱叙》记载:"我七世祖愿公,聚集族众……族谱之修,其自兹始与。"然而,和顺各姓祖人,明以前相当一部分属军籍,因此宗谱具有军册之名实。到清兵入腾,宗谱中的军籍就成了"犯货""危禁品",于是"奈腾明季兵燹之后原本损坏"不意十二代间忽为隐匿"之类的记述,都见于各姓新修谱序中。至康熙年间,十一代祖梦鲸续修《尹氏宗谱》(寺脚、尹家巷、大石巷枝谱),之后十八代祖兆荣抄录了此谱并完整将之保存下来,成为现今留存最早的宗谱。至嘉庆间。十四代祖直臣又续修了《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这两部宗谱记录了和顺尹氏家族源流、始祖及其子孙名字,是今天续修《和顺尹氏宗谱》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关键依据。
今天,吾族修谱之首要在于"正本清源"。即明确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还是尹土,尹图功是否是尹兰之子。查阅现今留存的和顺两部尹氏宗谱,皆以尹图功作为始祖,且谱中皆录有《明授衔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尹氏始迁祖图功奴实录并历传宗支族谱叙》一文。在文昌宫镶刻之《和顺乡两朝科甲题名录序》中,开头记有各姓各始祖名:"寸太师庆,指挥;李黑师波,卫所千户;尹图功,卫千所;刘继宗,总旗官;张正,总旗官;贾寿春,腾冲守御。"吾族先辈尹子鉴在《说和顺之原始》中云:"初至和顺者,为李、尹、寸、刘、贾,五姓都属四川巴县人氏……尹图功授千户指挥,赠武略将军。"子鉴公又在《先伯尹为裳先生传》中云:"伯父尹氏,讳蓉,为裳其字……始祖图功,原籍西蜀巴县。"子章公所撰《赠登仕郎敬之尹公墓志铭》中亦云:"公讳其懋,字敬之,而德庵则其号也。吾族为西蜀巴县籍,自始祖讳图功于前明洪武间以武功奉调籍腾。"以上均是确凿实录,有史可据。
另外,现存放于和顺尹氏宗祠内的图功始祖墓三方残碑也清楚地证实了图功就是和顺尹氏始祖。该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辛丑,1517年。后附说明),从建墓子孙名字能辩认者有"愿、思、元圣、尚儒、尚思"判断,此时尹氏已传至七世。残碑中其一为主碑,虽碑头断失,其上刻字亦有人为破坏,但"千户始祖讳图功尹太公墓"刻字仍可辨认。2001年3月,和顺尹氏族人重修图功始祖墓,于3月18日发现明代原碑深藏于墓基下,书字为"明授封千户尹主公宗亲墓"(见尹文和撰《始祖图功事略及尹氏源流实录》),而有论者将之误断为"明授卫千户尹土公宗祖墓",并以"土公"就是"图功"音近及一人多名附会,由此臆断"土公"就是"图功"。然而,按古汉语语法与训诂学对人之称谓习惯考据,显然,"土公"之"公"为对人的尊称,并非人名;而"图功"之"功"是人名之一部分,"图"与"功"二字,绝不能分开。故将"图功"与"土公"混为一谈实为谬也!至于一人多名,目前无确凿资料能够证明"图功"就是"土公"。且《腾冲县志》载"到腾尹姓始祖有尹兰、尹海、尹图功、尹睿天"等四人,亦证实了尹氏到腾始祖中有尹图功其人,"图功"绝非"尹兰"之后。
若图功就是尹兰之子,则从图功始祖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71年)、建墓时吾族已传至七代的信息判断,建墓距图功到腾约135年,此时吾族的六代、五代、四代乃至个别三代亦有健在者,那么,认"图功"而不认"尹兰"始祖就显得十分荒谬,且查阅和顺两部尹氏原谱均无"尹兰"其人。而"尹兰"与"尹图功"同为两支尹姓到腾始祖,则两人均无父子、兄弟之血缘关系。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确定无疑矣。
修谱中遇到的又一困难源于嘉庆间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中始祖虽为图功,但从二世祖起,出现所录各代祖与寺脚、尹家巷、大石巷和小尹家巷枝谱不能接合的情况。此问题早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腾冲尹氏第二次联族会中就进行过争论,莫衷一是。2001年腾冲籍尹氏联族并编修《腾冲籍尹氏家谱》时,有人误将和顺尹家坡支系归为"尹土"后裔,从而成为"尹兰"子孙。这是一种历史的错误,应予以纠正。基于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和尹家坡枝系均明确认定图功为共同始祖这一事实,结合上述考据推论,本着"求同存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增进和顺尹氏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应将尹家坡枝系归入和顺尹姓始祖"尹图功"后裔而列入谱内,并将续修谱定名为《和顺尹氏宗谱》。
历来修谱,卷帙浩繁,工程巨大。余耗三年时间,详察祖茔、先人之碑记、采访父老之传闻,搜集、整理文字资料,探寻、考证遗迹遗物,问询、求教族内外师长。秉承"述而不作"的叙史原则,并遵从"蓝本寻祖,按辈下排,男女并重,娶赘加括,嫁就不续"的修谱宗旨,终于完成《和顺尹氏宗谱》初稿。奉送刘振东校长、马有樊先生、培健族长、伟章先生和义虎先生等方家、长辈审阅校正,诸方家、长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点。礼请有樊先生为本谱题写了书名,更使此谱增色不少。在此向他们致谢!同时还要感谢族内外对《和顺尹氏宗谱》给予鼎力支持和帮助的师长、亲友和同事们!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局限以及本人工作繁杂等原因,《和顺尹氏宗谱》肯定会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望族人、方家批评指正;更待吾族后来者,发现此谱有错能正之,有漏能补之,有断失能续之。也希望后世子孙览斯谱者,能"念祖泽绵延与宗功之博厚。溯渊源于累世,益思大振其家声;奋事业于当时,各欲光辉其祖考。"诚能如是,则足矣!
早在2013年清明,培健族长、曰蘅叔祖、曰富叔祖等族中长辈就嘱余主持续修《和顺尹氏宗谱》,余以不才,且工作、俗务千头万绪而疲于奔命为辞。诸长辈多次临门敦请,其心之诚,其情之真,其意之切。余虽身为和顺尹氏子孙,因忙于工作、俗务,对乡族甚少建树,早是抱歉良深。况续修族谱是吾族朝思暮想宿愿,更是先父生前允诺族人完成之文债,故余慨然领命,"父债子还",尽余所能,了却吾族之宿愿,完成先父之遗愿。余之所以受此重任,斗胆涂鸦,也源于平日常得先父言传口授,更得先祖、先父遗留之大量乡史、族史和侨史资料。若无此,即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今新谱初成,聊以了却先父遗愿,告慰先父在天之灵!是为叙!
奉祀二十代孙尹春城 谨叙
二零一七年岁次丁酉清明
尹姓是当今中国排名第91位的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宋元时,有大批尹姓迁徙,广布于南方地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尹姓由山西大槐树徙于河南、河北、江苏、天津等地广人稀之处。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进而入居海外者。今日尹姓以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居多。
姓氏来源
源流一
源于少昊氏,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少昊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少昊之子般为工正,古籍又作“弓正”,主制弓矢,封于尹城,世称“尹般”。般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这个地方。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尹氏后裔为避免戎族的侵扰,也迁居洛阳附近。作为尹氏封邑的尹城也迁到了这里,这第二个尹城(今河南新安县东南),属于东周王朝的“畿内国”,属首都直辖。《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三年,由于卷入王位继承问题,东周王朝与尹城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东周王朝派单子,刘子两路军队沿洛河两岸进攻尹城,被尹文公击败。公元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随后在赵鞅和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这第二个尹城不久就不在了,族人遂散居于列国,以原先封邑“尹城”为姓氏,尹氏以此立姓。
源流二
出自西周太师兮甲。兮甲,字伯吉甫,世称“尹吉甫”,是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大臣。在周厉王时期,由于其残暴的统治激起起了国人起义,周厉王被驱逐流放于彘地,周厉王病逝后众大臣拥立太子姬静,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任用贤臣召穆公、周定公、兮甲等为辅佐,整顿朝政,使日益衰弱的周室重新复兴。兮甲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王朝的少数民族,北拒猃狁,南征淮夷,由于兮甲的赫赫战功,深受周宣王赏识,封其官名为“尹”,后来,周宣王又把钜邑(今河北南安)赐给尹吉甫作为封地,兮甲位居师尹,其后人述其官职,庶长子伯奇以“吉”为氏,嫡子伯封以“尹”为氏。
源流三
出自芈姓。芈姓源于南方楚国,为“荆楚十八姓 ”之祖,后有衍化为尹氏。
源流四
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叶古禄特氏、音斋氏有汉化尹姓;满族、锡伯族章佳氏有汉化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尹姓分布。[1]
得姓始祖
尹般(pán):据《路史·后纪七·小昊》:“小昊……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其职”,“尹,般之封,今汾州。郑樵说故尹地,及周为尹氏采,王符云庆姓盖亦作允(允格)”。
迁徙分布
尹姓是个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91位。
春秋战国
据凤岐公《尹氏源流考节录》载:“周衰,散居仕列国”。
两汉年间
汉年间,先后有楚汉争霸、王莽之乱、黄巾起义,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人口迁徙频繁,汉高祖时的右丞相尹恢,两汉之际的郾王尹尊,东汉光武帝时的尹绥,四处征战,居无定所,这样频繁的迁陡活动,扩大了尹氏的地域分布,使其足遍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尹姓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如汉武帝时的酷吏尹齐为东郡茌平人,昭宣帝时的太守尹翁归为河东平阳人,东汉光武帝时的经学大家尹敏为南阳都阳人,和帝时的太尉尹睦为河南巩县人。东汉初年,掸舸一带形成了龙、傅、尹、董四大著姓,据《后汉书· 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这些迁徙的汉民为东汉统一西南地区做出了贡献。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天水、西州(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尹姓繁衍旺盛,遂成当地大族,涌现许多人物,如西凉国尹夫人。后秦尹纬,祖籍陇右天水,后秦尚书仆射、清河忠成侯。自幼胸怀大志,淝水之战后天下大乱,他促使姚苌自立,成为后秦开国元勋。西凉开国皇帝李暠的妻子尹夫人,系天水郡尹文的女儿,后来随父移居姑臧(今武威)。她姿质秀丽,好学多才。在李暠创建的西凉政绩中,授注着她许多心血和智慧,时人称之为“李尹王敦煌”,故有天水郡望。南朝刘宋的虎牢关戍将尹冲,萧詧朝大将军尹正,唐工部尚书、天水郡公尹思贞,迪功郎、加授奉议大夫尹志贞等诸公,他们的祖籍都称天水。朝鲜的坡平尹氏,也来源于中国天水,由唐代末年迁至朝鲜,可见天水尹氏影响之大。
隋唐
隋唐年间,尹纬六世孙尹惠,初居江陵。开皇七年,隋文帝征召萧琮入朝,尹歆随之长安。隋炀帝大业中,为宁州司马。唐高祖举事,尹歆奔归,后为御史大夫。为避高祖远祖李歆讳,乃改名尹惠,其子尹思贞任刑户二部侍郎。另有经学家尹敏,出南阳堵阳,后人迁居河北,在隋唐时发展成宗族大户,故有河间郡望,北魏赵州刺史尹虚,抗击徐敬业叛军的的尹元贞,均出于河间。这一时期,史册所载尹姓名人较少,但政清民和的社会大环境却让尹姓处于一个繁衍平稳期。
两宋时期
宋朝初年,由于北方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全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的河南,后晋右卫大将军尹晖迁居洛阳,成为洛阳尹氏的开基始祖。尹晖长子尹显,字延勋,历任磁、同、滁三州刺史,夫人符氏,与符彦卿有亲。宋太宗赵光义于周朝娶尹显之女为妻,可惜早逝,后被追封为淑德皇后,赠尹显太傅、平阳王,夫人符氏为两国夫人。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尚书都官郎中、刑部侍郎尹崇瑞,皆为尹显之子。北宋年间,文学书法发展至大成,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等,此时亦有尹氏文人出现,如欧阳修的好友尹洙,北宋文学家、世称“河南先生”,所著有《河南先生文集》。另外还有世称”河间先生“的尹源、宋朝儒学大师、和靖处士尹焞。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铁骑的烽烟,北方汉族纷纷往南迁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时往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迁徙,这其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族史有详细记载,在此不作例举。
元明清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江西尹氏又继续迁往湖南、湖北等省。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迁移四川、重庆等地。这种大规模的移民,加上各情况的个别迁徙,大约到了清朝中期,尹姓开始广布于南方各省。
看过,是这个吗? 初识尹解元(原) 尹解元起先是指一个人,后来成了大冶市保安镇枫林村一个自然村,它依凤凰山,眺梁子湖,是有史数百年的典型江南村落。 7月25日,受尹姓友人之邀,就有了和尹解元的初识。这里地属江南丘陵,山不高,但樟碧槐绿,水却阔,亦波清鱼鲜。《尹氏家谱》载,唐时,尹家由甘肃天水迁到江西,又由江西瑞昌迁至湖北阳新,后又迁于大冶石板桥,再由其祖尹国南迁至尹解元。尹国南落业时此地有一座凤凰山,依山名为凤凰山土塆,尹国南长孙在乾隆年间高中解元,凤凰山土塆因此而得名尹解元。 凤凰山上青石蕴藏量丰富,石质层次分明。明始,尹解元土塆的先人们便开山取石,雕石刻文,石雕工艺经过历代传承,技艺日臻成熟。其石头錾花、石头托楔、石头仄联等石雕传统产品深受各时代用户喜爱。尹解元土塆流传至今的“喜鹊闹梅”、“鱼跃龙门”等300多个象征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的石雕工艺制品令人叹佩。但凡经尹解元石雕艺人雕琢,便充满灵性,溢射独特艺术魅力。 尹解元石雕艺术迄今已传承20代。按石雕技艺传承谱系,尹氏家族的能工巧匠们大体排列如下:尹光德(道光五年),尹献芬(光绪丙戌年),尹兴廷(光绪戊戌年),尹本喜(民国壬子年),尹维,尹维权,尹维清,尹章立,尹国安。 尹解元村存有一块距今300余年的“关帝诗竹”石碑,专家认定其与现存西安碑林的“关帝诗竹”碑同出一人之手,是该村一位称为“杜陵二曲居士”的艺人为长安碑林和家乡所刻,乃碑中珍品。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场所、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的西安(长安)碑林,因大规模整理补刻碑石,尹解元村的一名匠人蒙召到西安雕刻由韩宰临摹的关帝诗竹图碑。雕刻完工后,因胆怯不敢落款真名,于碑上落款“杜陵二曲居士”。回尹解元后,石匠凭着记忆,用凤凰山的石材雕刻了一块与西安酷似的“关帝诗竹碑”。 长安的碑为青石板料,长12米,宽062米,厚012米,虽然历经近三百年,碑面字画清晰。关帝诗竹碑画工之精绝,构图之奇妙,为历代文士所叹服。碑面两竿翠竹拔地而起,清峻通脱。右边一竿,竹梢向右斜出,竹叶下垂,似雨淋之貌,称“雨竹”;左边一竿,竹叶倾斜,如风吹之状,曰“风竹”。摇曳的翠竹右下方,一首五言诗藏于竹叶之中:“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凋零”二字的安排尤具匠心,令人情思缱绻。画面右上端还有两方刻印,上为白文“关羽之印”,下为阳刻“汉寿亭侯之印”。 尹解元的碑长1米许,高07米,构图严谨,画面对称、均衡,透视准确,极富装饰趣味,不失为一件精致的浮雕作品。 目前,西安碑林的“关帝诗竹”碑已断成两截,而尹解元村的“关帝诗竹”碑仍保存完好。 尹解元石雕艺人制作的石雕品种主要有生产类的石雕如石碾、石磨、碓臼、石辕额等;生活类的石雕如石桌、石凳、石柜、石椅、石笔筒等;建筑类的石雕如石沿条、柱底鼓、石桥墩、石栏杆、石门楼等;装饰类的石雕如石牌匾、石兽(狮、虎、龙……)、石禽(凤、鹤、鹅、鸡……)、石人等;纪念类的石雕如石牌坊、石墓碑等;信仰类的石雕如石香炉、石神像、“泰山石敢当”等。尹解元石雕艺人凭着先祖宗代代相传的石雕工艺,在祖国大地留下不少的杰作,如黄鹤楼的九龙闹海碑、龟山的三国人物、楚王城的修复工程等,有的石雕作品还被国外友人高价买走,如美国唐人街黄石路的一对石狮子就是尹解元石雕艺人的杰作。 随着市场需求扩大,尹解元石雕艺人顺应商潮,他们中不少在外建立自己的石雕民间工艺公司。 此次来尹解元,村人托我为其将建之牌楼续联作对,正值兴浓,为其牌楼作主联一幅,曰:椿影歇云雀蕉吞后屋彰翰墨(上联),蛙声镇凤凰楝吐前庭隐楼台(下联)。牌楼其左右分设六角亭各一,为其左创名“耕读亭”,其右创名“雕凿亭”。于“耕读亭”前入门制联:五谷生香犁耖紧(上联),六经溢秀砚笺急(下联);后出门制联:四季勤浇禾下水(上联),三更苦覗案头书(下联)。于“雕凿亭” 前入门制联:开石须借山边雨(上联),裂土还凭岭上风(下联);后出门制联:凿花錾字传家艺(上联),刻草雕文印祖功(下联)。乡亲所托,幸不辱命。 闲谈之中,偶知尹解元还于1995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石雕艺术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2008年6月,大冶石雕(尹解元石雕)成为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作。有此为证,当知尹解元石雕已非浪得虚名,而我亦不虚此行。
安徽淮南陈家岗姓尹的辈分问题
本文2023-12-01 20:44: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