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曾氏家族《家谱》,第1张

曾氏家族很重视家训、家法。历代均遵从宗圣公曾子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宗圣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东南两宗共订):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邪**,圣规则罚。

曾氏派行及字辈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

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

“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

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

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自六十三代起,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自清朝嘉庆乙辛岁(公元1815年)曾国藩统一全国曾氏排行名派,三重修族谱之厉,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由曾国藩之孙曾约农主持完成武城曾氏四修族谱。

全国统派字辈: 六十三派起,

宏闻贞尚衍 ,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凡祥 ,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

鼎新开国运 ,

克服振家声 ,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

裕文焕景瑞 ,

永锡世绪昌 。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苔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另据四川成都一曾氏老人(1998年2月初8日河屯镇一大队家门四伯曾本富亲口述)亲口述曾氏族谱字辈有

--------元、本、维、仲、吉、席、承、秀、明、法、兴、辉。

共计12辈,余下需到泰兴清明会一个会首处,去会、会首代上去的人。

==================================================================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电子版》

简介:《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电子版历时十余年,版面完全保留“族谱”原有欧阳格式风格,实现互动目录对接、动感性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等特点,是符合现代人阅读需要,体现了古老的族谱与时俱进,亦为推广曾子思想与曾氏家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曾家的历史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 、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曾氏家族《家谱》

曾氏家族很重视家训、家法。历代均遵从宗圣公曾子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宗圣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东南两宗共...
点击下载
上一篇:韦姓的由来下一篇:敬姓的家谱文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