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有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朱允炆有后代吗,第1张

朱允炆的直系后代有:

朱文奎(1396—),为明建文帝之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立为皇太子,谥号和简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与其父朱允炆一起失踪。

朱文圭(1401年-1457年),润怀王,为明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史称建庶人。靖难之役时只有两岁,他和皇家中成员一起被生擒,后免于一死,但被长期监禁,直到1457年他56岁时才重获自由。

至于朱允炆现今有无后裔,暂不可考。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即位后迁都北京,派遣郑和下西洋,还传令西南诸卫,很显然不是在防范死人,而是担心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如果朱允炆和他的太子还活着,隐姓埋名香火延续也有可能。另外,过继也是古代人延续香火的传统方式。至于家谱,不能说一定靠谱,中国历史上攀龙附凤的人太多,连皇位都能篡夺的,家谱的编写也存在篡改的可能。

这段记载中所描述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去世之后,埋葬在了明孝陵,并且规定丧期为三年的 历史 。

作为中国 历史 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当年的称帝以及为帝之路,都是相当的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曾经的他不过只是一介乞丐,何人曾想过有朝一日他能够翻身当上皇帝呢?并且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

后人们用文治武功来形容这位乞丐皇帝,其在位期间所做出来的功绩令世人为之称赞。然而,在他临终之时对于继任者的选择,却让他陷入了难题之中。

若是要说谁是朱元璋心中最心仪的继承人,那非其长子朱标莫属。 朱标乃是马皇后所生,并且受到了朱元璋深深的青睐,以至于在朱元璋登基为帝的时候,就迅速的将他立为太子,为了让他更加的优秀,以便于日后继承皇位,朱元璋苦心培养了他长达25年的时间。

然而,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朱标38岁那年,却意外染上了重病。 当时朱标的长子已经先他一步去世,因此当他卧病在床的时候,是年仅14岁的次子朱允炆在一旁照顾他。孝顺的朱允炆为了照顾好父亲,便不分昼夜的在病榻旁小心侍候,一连持续了两年时间。

最终,即使朱元璋为了治好朱标费尽心思,但是仍无回天之力,他辛苦栽培二十余载的长子依旧病逝了。

朱标病逝的事情对于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不仅痛失爱子,而且还让他二十多年来的心血统统白费。悲痛交加的情况之下,甚至让朱元璋当时一连二十多天没有上朝,由此可见他对于朱标是多么的器重。

而其实,了解明史的读者可能清楚,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还有多达二十多个儿子,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之死只是让他失去了最好的选择。而也因此,对于朱元璋而言,选择哪一位作为继承人成了一个难题。

在一众皇子之中,最能够担此重任的便是燕王朱棣了,朱棣与朱元璋年轻的时候非常的相像。但是也正是因此让他虽有才能却不被当作继承人。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靠带兵打仗最终夺得天下的,然而经过他多年来的统治之后,明朝也逐渐 的 变得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已经不需要朱元璋当年打仗的戾气了。 换而言之,当时的明朝不需要朱棣,而更需要仁爱的朱标。

而在朱标去世之后,当时在一众皇帝候选人之中,身为皇孙的朱允炆的性格是深得一众大臣们的认可的。与父亲朱标性格相似,朱允炆为人也比较仁爱。

并且,由于他出生时 社会 安定,因此爱好舞文弄字的他,是更加适合统治已经稳固了统治的明朝的,再加上当时一众文臣对于朱允炆非常欣赏,因此力荐其继承皇位。

有相同想法的朱元璋,在经过了思考之后,也决定放弃一众皇子,而立身为皇孙的朱允炆为帝,这其中也可能有对于朱标的感情吧。 那么,在朱允炆成功继位之后,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按照朱元璋所制定的遗诏,身为皇孙的朱允炆宣布继位,史称为建文帝。

由于在朱允炆之上还有一众皇叔,因此当时朱允炆继位之时也是引起他们的不满的。但是,由于朱元璋的遗诏以及一众大臣的拥护,因此掌握大权的朱允炆的皇位还算是稳妥。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其继位之后,竟然做出了一系列的事情将自己推入了火坑。

在朱元璋时期设置了藩镇,由朱棣等一众皇子带兵驻守。而在朱允炆继位之后,他却立刻的采取一系列的削藩政策,让许多的皇叔失去了手中的兵权。

与此同时,朱允炆还在北平周围以及城内部署了兵力,并且不仅对势力较大的燕王朱棣进行了监视,又以防边为名将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

当时朱允炆的打算是先调走朱棣的军队,继而进一步将燕王削除,而铲除存在的威胁。而一直以来在外带兵打仗的燕王朱棣,又怎么可能不清楚朱允炆的行为所指何意呢?

于是在经过了思考之后,不愿坐以待毙的他,选择了起兵反抗,史称为“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原本掌握着庞大兵力的朱允炆占据优势,但是由于朱棣用兵远胜于朱允炆,因此最终于是朱棣取得了胜利,并成功的在南京称帝。而在靖难之役结束之后,兵败的朱允炆却突然下落不明。

对此,当时有许多的相关记载,而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是,在燕军进入了南京之后,自知兵败的朱允炆便在皇宫中放火,并将自己烧死。而朱棣派人找出其尸身之后,还为此而痛哭流涕了一番。

但是,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闻,认为当时的朱允炆是找了一个替死鬼,而自己则是趁机出逃了。 这些说法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并且还有人声称为目击者,因此也有许多人非常的相信。

因此,朱允炆在经历是靖难之役之后,究竟是生是死?几百年来人们都是众说纷纭的,并且始终也没有得到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说法。

然而,现代却有人声称自己知道真相,甚至还表明了自己“建文帝十五世孙”的身份!

在2017年的时候,有一位年已84岁的老人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并声称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第十五世孙!这名老人名叫让庆光,是南京有线电厂的一名退休工程师。对于建文帝朱允炆当年所经历的一切,他称自己全都了解。

对于朱允炆的后代解释朱允炆当年所经历的一切一事,无疑是引起了非常多人的关注的。而让庆光老人称,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并非如记载的被烧死,而是趁着混乱打扮成了一个僧人,逃出南京去到了湖南湖北一带。

并且,为了不被朱棣所追查到,于是朱允炆便改名为“让銮”,据说这个名字的含义便是让出金銮宝座。而这也是让庆光姓让而非姓朱的缘故。

为了自证身份,让庆光老人还拿出了一本《让氏家谱》,其中讲述了让氏一族所经历的 历史 渊源。

据说,在朱允炆逃出南京之后,便以僧人的身份进行云游。并且在此期间他还曾数次写下诗词,还在诗中留下了暗喻自己身份的信息,但是并没有被人们看出来, 并且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诗词也早已消失在了 历史 之中。

 第一个是“阖宫自焚”说。很多的史料记载以及正统的官修史书都采用这个说法。《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他的嫔妃们也大多投火而死,一片惨烈景象。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从灰烬中找到一具烧焦且面目全非的尸体,朱棣虽然怀疑尸体的真假,但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得在即位后,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但是,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就连后来的明朝皇帝也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比如史书中记载说朱棣以天子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但葬在何处却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有人怀疑是皇后,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楚;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在发现那具烧焦的尸体时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君侧”,并不是为了当皇帝。但后来他却又多方苦心寻找朱允文的下落,前后矛盾,不得不让人怀疑。  

    第二个是“出亡为僧”说。万历二年十月,2岁的神宗曾向首辅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这种说法认为:朱棣陈兵南京城外时,朱允炆本想求和,但是朱棣没有答应。朱允文知道破城后,不但会受辱,还难免一死,于是就想自杀,被身边人拦住了。这时一个老太监告诉他说:“太祖临驾崩时,留下一个铁箱子,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让我在您将临大难时交给您。”朱允炆一听,急忙命人抬出箱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三张上面写好了三个名字的度牒,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和遗书一封。按照遗书所示,朱允炆剃了头,换上僧衣,带着九个人来到太平门内的鬼门。鬼门是内城的一扇小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一行出了鬼门,只见水道上停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老僧,老僧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快速带他们君臣一行上船。于是建文帝便削发为僧,像朱元璋当年一样,当和尚云游四方去了。

 朱允炆失踪后,急坏了刚即位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断派人四处寻找,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有寻找朱允文的目的。他还专门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搜寻了6年之久。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一行,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二是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北京西山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宫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四是江苏吴县说。胡分在民间秘访了6年之久,在朱棣临终前一年的一个晚上,忽听胡分求见,于是朱棣在卧室中单独如见胡,胡报告说已经访到建文帝,说他确实削发为僧了,躲藏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内,已经一心向佛,无意复位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将已经老了的朱允文接到宫中养老。《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五是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六是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笔者注意到金陵晚报的报道: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作为明史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一直是谜,至今没有明确解释。然而,在不久前的江苏江阴,专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因为明确记载了建文帝出家为僧。 客观的说,建文帝出家为僧之说并不稀奇,早已有之,只是以往的碑刻比较模糊,都没有明确提到「 ”建文帝”或相关文字,绝大多数已经被专家否定,其他的几乎都不靠谱。那么,这一石碑上记载的建文帝做了和尚,是不是真实的呢?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推测。 一,朱棣攻陷南京之后,朱允炆自焚而死。《明实录》中记载,朱棣发布诏书云,「 ”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 二,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未死,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留下了「 ”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三,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是逃了出来,此后出家为僧。在明朝时期,这一说法就已存在,主要有湖南龙池寺遗址碑刻,和浙江东明寺传闻,但前者被证实涉嫌造假,后者无法确认。 万历《钱塘县志》等记载,「 ”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缺乏直接遗物留下,所以如今很难判断。 不过,由于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朱允炆,因此建文帝应该逃了出来,具体逃到何方,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但出家为僧之说最为盛行。 总之,虽说传言很多,但很多碑文或资料上,都没有直接或比较直接的提到「 ”朱允炆建文帝”这些文字,因此多数可能只是后人将之附会建文帝身上。令人意外的是,在江阴发现的这一块石碑,与众不同,因为上面直接提到「 ”建文帝”这三个字。 经过测量,石碑长169厘米,宽77厘米,厚21厘米。正中间为「 ”寺田录传”四个篆体大字,两侧浅刻蟠龙祥云图,碑边缘为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正文为楷体字。 在《寺田录传》碑刻中,最显眼的是开头一行字,就明确提到了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出家。 吾阳有妙觉寺者创自西晋,迄今业垂千秋,诒我皇明传为建文帝剃度地…… 不过,这块碑刻却存在一个问题,即碑文作者是明朝晚期官员姜士昌,所作的《寺田录传》,不是为了讲述建文帝,而是为了介绍丹阳妙觉寺的变迁历史。从明初到晚明,已经过去200余年,姜士昌未必不是道听途说建文帝的下落。 既然如此,能不能就此否定「 ”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其实,丹阳发现的一本家谱,以及丹阳县志的记载,或许佐证了《寺田录传》碑。 2013年,镇江丹阳发现一本戴氏家谱,上面有一篇墓志铭,即《东山公墓志铭》。当时,一个叫戴瑞珊的明朝官员,经过30年寻找,最终在「 ”穹浪山”中找到建文帝。 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 更为诡异的是,建文帝活的朱棣还长,因为朱棣在1424年去世,而戴瑞珊在1432年还见到建文帝;另外,戴瑞珊是浙江人,找到建文帝之后,却让两个儿子一个回到浙江,一个留在丹阳。 当然,尽管《东山公墓志铭》中没有提到建文帝出家,但建文帝隐居于「 ”穹浪山”中,也说明很可能是做了和尚或道士。 而且,在《丹阳县志·寺观》这一卷中,关于丹阳妙觉寺的记载还提到,「 ”俗传,建文帝披剃于此”,当地至今还有建文帝在妙觉寺剃度做和尚的传闻。 令人不解的是,朱棣谋士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著名的黑衣宰相,本身就是一个和尚,在苏南寺庙影响力很大,既然如此为何朱允炆还会在苏南一带出家,这不是很容易被姚广孝知道吗? 而且,明史说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以这么执着、规模浩大的举动,甚至还有神鬼莫测的锦衣卫,怎么会在丹阳或周边没有发现一点建文帝线索,反而让戴瑞珊历时30年找到了?显然不合逻辑。 可见,无论是朱棣,还是姚广孝,对朱允炆的真实态度,可能未必史书记载的那样。或许,他们对建文帝是死是活,其实已经不太注意了。毕竟,即便朱允炆活着,又能怎样?

朱允炆有后代吗

朱允炆的直系后代有:朱文奎(1396—),为明建文帝之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立为皇太子,谥号和简太子。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