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林州家谱目录===
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责任者李修德
撰修时间2010年
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中州彰德府林县西诸翟镇(村)入户,立茔村东南半里许。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李氏始祖李全为兄弟。族谱分八支,传24世。一支李自新后裔,二支东姚李家厂李首都后裔,三支后寨村李连财后裔,四支东头村李辅荣后裔,五支后寨村李福后裔,六支、七支、八支。
谱涉地河南省林州市
版本精装印本
数量1册
馆藏地河南省林州市
登记人李刚毅
先祖名人
六世李汉,山西绛县县丞(正八品)。
十世李璋,修职郎(正八品)
十五世李崇儒,浙江宣平、缙云知事。
十五世李崇修,九品职员。
附
统一续修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这里可读到祖先所处历史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人生观、价值观,可读到吾氏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为尊卑分明、亲疏明析,增进凝聚力,为促进团结,发扬传统美德,以传亲亲之念,为促进社会和谐,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奉献族人之力,而统续修族谱。
本族始祖和横水镇铁炉村始祖李全同根、同祖、同源是同胞兄弟,明洪武初年同地、同时、同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老槐树下迁原林县城东分居西诸翟、铁炉两村,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繁衍二十多代,已族众丁繁,迁徙广布。
本族原有家谱被族人李雨因故焚毁,致使族系紊乱。直到清雍正年后,各支系才据先人历代传承及茔地碑碣考证,分别修谱。因时局变迁,多不完整。几经隔代、口碑流失资料难祥,续编已成难事,如再不统修续,为我李氏最大憾事,难慰祖先,愧对后人。吾虽才疏学浅,阅历不深,决尽所能。仗多数族人鼎力相助,奔各地搜集谱牒、手抄本、碑碣、分单、契约、长辈口传等,统续修族谱,编辑成书,印发各支。
族谱编撰之道时近则宜,时远则难。近者二、三十年,此时长者尚存,年少者得闻其祥,时远者皆亡,得其祥难也。切望后人及时续修,别步我艰苦难愿之思。
始祖十八世孙修德讳传文谨序
公元二〇一〇年菊月吉日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作者: 潮汕网 2006-9-7 01:0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李姓
三、李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佑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里;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后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后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里,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里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四、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全球李氏宗亲: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已全部编纂完成,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型考辨;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正出版、全球发行。)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在既将出版之际紧急荣誉邀请热爱李氏文的有志之志积极将个人的资料紧急传至办公宝,以免造成缺憾。第一卷优惠单价186元,邮资费特快22元、普通7元。
汇款地址:中国广西桂林市荔浦县城东街环东路一巷17号李泽军收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编委
邮政编码:546600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荔浦县支行 帐号:95599 801496959 72716
****:13907833558 0773-7213202(夜)
邮箱: 1669538@163com
网址:wwwglxfcomcn(李氏族谱网)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编纂办公室
20061018
关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编纂工作的通知
全球李氏宗亲: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自,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另:陇西堂姓氏文化交流中心存有大量族谱资料,索要者请来电来信或登陆wwwglxfcomcn(李氏族谱网)
来信捐款请寄:中国广西桂林市荔浦县城东街环东路一巷17号李泽军收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编委
邮政编码:546600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荔浦县支行 帐号:95599 801496959 72716
****:13907833558 0773-7213202(夜)
邮箱: 1669538@163com
网址:wwwglxfcomcn(李氏族谱网)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编纂办公室
20061018
1,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2,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3,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4,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5,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6,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7,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8,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9,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10,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李氏家谱
4584、
安徽岐阳: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4585、
河南光山:宗保树维,家道荣常。。。。。。
4586、
沅江李氏: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
4587、
浏阳李氏:宗本邦国正,存元仲时兴,文武建齐定,朝廷贵进升。
4588、
江南广德:宗本思源辉大清(群),光昌荣耀庆长春。
4589、
某地李氏:宗朝元阳维。
4590、
湖北李氏:宗德崇隆发裕长,庆云恒灿秀春堂;芝兰荣茂增光彩,道学清纯受福祥;安守仲和新胜泽,克全仁智蹇连芳;明伦尚发家声顺,金殿英华继永昌。
4591、
商水李氏:宗德可法,方尊克修;汝其有志,永为尚崇。
4592、
厚浪沱李:宗达万年光,林作元德芳;若奇学业大,国长发可昌;继述全先泽,有善裕成章;绍绪崇远志,源开道必康。
4593、
潜阳李氏:淙达祖妙善,伯士子仲从,尚世正大光,荣化时代廕,中和奕叶新。
4594、
重庆巫山:宗泒(gū)世芳文,大之作贤於;忠孝传先泽,勋名显圣明;齐家方治国,世代受皇恩。
4595、
云南李氏:宗功永开基。
4596、
某地李氏:宗广元邦生,万世得长春。
4597、
某地李氏:宗光连吉庆。
4598、
某地李氏:宗光蕴德。
4599、
重庆巴南:宗国应永昌,世家必盛长;钟才儒学尚,庭显翼隆光。
4600、
某地李氏:宗怀玉圣广庆。
4601、
江苏泗阳:宗开保步,长发其祥,居家秉正,永世增光,维前启后,久怀立业。
4602、
广东清远:宗南传德。
4603、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〇。
4604、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懋德。
4605、
四川宜宾:宗仁仕文昌,世才必代荣;清华永富贵,万明定元兴。
4606、
湖南安化:宗荣增瑞。
4607、
武汉汉阳:宗若应昌,必有哲人,克勤一德,矩模作程,诵述先贤,启迪后生,维贞与恪,闻与厥章,淑慎臧嘉。
4608、
安徽无为:宗世永大之可匡,邦国士仁宏良……传家正道,立本必昌。
4609、
湖北钟祥:宗世子大常民兴昌,天开东放强,祖德永传良,民政守顺能,建邦保和平。
4610、
湘潭白汑:宗士慎修德,家声懋锡光;诒谋崇孝友,敦本裕贤良;笃谨承先泽,诗书发后祥;人文斯蔚起,兰柱允联芳。
4611、
山东李氏:宗胜敬修文。
4612、
六甲李氏:宗受益志兴仁才,楚再荣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
4613、
安徽和县:宗太庭忠茂佳有。
4614、
河南濮阳:宗(忠)天开景运。
4615、
牛老石李:宗廷天恩,勤眷顾祖,德永垂芳。
4616、
松阳李氏:宗希国世,智秉延浩太,高仲德寿方;显永登如大,有增发承嘉;绍益定起贤,吉昌振瑞毓,作良济朝邦。
4617、
山东青州:宗熙先泽远,修积世其昌。
4618、
某地李氏:宗夏光正久。
4619、
北阁李氏:宗彦卿秉一,明允丞之吉;大夫士子贤,显云昭如日;好义本质直,纲常喜敦秩;起居承顺严,肃雍宜家室。
4620、
安徽亳州:宗仰尚孝守
,金廷振丙培,敬忠慈恩有,宫善诚信良。
4621、
四川南充:宗支承先德,光天载伦常;虎翼逐庭转,百代永流芳。
4622、
河南太康:宗之瑞义兆。
4623、
威海李氏:宗支荣茂,序次广昌。
4624、
华容李氏:宗支克蔚南楚,诗书百代传芳,能守先贤忠孝,西平永庆明扬。
4625、
常德李氏:宗正家兴,可知先应,启文朝大,学士万代永隆昌。
4626、
四川叙永:宗祖恩高大,朝廷拔上天。
李氏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一百一十五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六十七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氏族谱始于宋朝,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氏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氏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
2家谱: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清)李东元等继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成都湖广馆印。现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长申重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木刻活字印本并附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李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鸿文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清)李树道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李氏手抄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李桐文、李桐蔚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四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民国)李俪洲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守和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清)李念达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尊制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李植民李植纯等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李祖佑、李树则等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0年)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清)李增孝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清)李怡廷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清)王薇堂等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载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六卷。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
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民国)李道源口述,李思聪、李竹溪等修。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清)李箴编辑。现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清)李云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古春堂刻,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清)李道鹏、李冰鉴等续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民国)李培英编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本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李恭良、李锡纯等九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介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清)李发忠等重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萼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六卷。现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松卜乡肇庄。
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民国)李正瑾、李允垚等新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清)李新畲等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清)李翼清、李麟图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李庭鸿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李氏垂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一部今仅存第五卷,另一部今仅存第十六~十八卷)、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希白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源远堂活宇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李达刚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清)李兆庆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存五册)。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李锡奎、李洞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清)李廷荣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雍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江苏省兴化县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民国)李惕平修,李康复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雍穆韦铅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李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李继钦重修,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油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长寿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夏季良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李氏宗谱,(清)李兆勋纂,清道光十二年李兆勋木刻活字印本,清朝时期李复昌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存世系一卷)、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李氏宗谱不分卷,(清)李毓金补修。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李氏家谱八卷,(清)李沅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常熟李氏茂臣公支支谱一卷,(民国)李宗浩辑,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昆昆迁昆李氏家谱十卷,(清)李缃等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两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昆山增修迁昆李氏家谱十卷,(清)李湘辑、李传元酒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崇俭堂补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
浙江杭州李氏纯笃云重修祠谱,著者待考。现收藏在浙江杭州市斩王路八号(今仅存一卷)。
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清)李士奎等重修。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清)李元英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淳安严遂慈峰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应梁、李见丰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
浙江宁波砌衔李氏族谱考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鄮峰草堂钞一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宁波砌街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李恭廉、李厚泽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卷、第二十一~三十卷。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迎恩李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李繸汉、李炳瑺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函道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王家桥李氏宗谱不分卷,(清)王锦瀚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叙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李氏宗谱不分卷,(清)李锡汝等重修王棣辑,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介石堂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圆李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宪曾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鸣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第五卷、卷末。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明汤山李氏宗谱两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石鸿泰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南李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陈宪曾、李朝佐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承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第三~五卷。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李民宗谱十七卷,末一卷,(清)李宏滋修,孙炜纂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慈溪李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民国)李远炳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奉化剡城李氏宗谱六卷,(清)李春雨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石塘李氏宗谱六卷,(清)李宏毅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石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陇西李氏宗谱一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石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缺卷首、卷末)。
浙江象山泊戈李氏宗谱六卷,(民国)李必坤修,王乃揖编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清)李宗潮等修,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手抄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兴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清)李鹏飞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嘉善西塘李氏支谱六卷,(民国)李正墀纂辑,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嘉善县档案馆。
浙江海临苞溪李氏家乘二十卷,(清)李汝敝纂修,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李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清)李世法、李建煦等编,十六世十七世孙续编,清朝末期,李氏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李氏家谱残稿,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李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其鳌修王雪舲李继芳等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90年)芳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李氏宗谱四卷,(民国)李嗣沅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李氏宗谱四卷,(民国)李文昭、李毓东等重修,民间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李氏宗谱四卷,(民国)李廷学等重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登六斋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李氏宗谱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图书馆(缺二卷)。
浙江兰溪青岩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白沙榔上李村。
浙江东阳瑞嘉李氏宗谱四卷,(清)李福谦纂,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现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巍山镇李村。
浙江东阳木香李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庙口李氏宗谱二十卷,(民国)李春楼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左光乡左头村。
浙江常山李氏宗谱五十二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芙蓉乡西岭足村。
浙江常山定阳李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汤奕瑞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就村(不全)。
浙江常山陇西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吴家村。
浙江常山李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浙江常山李氏六修宗谱一卷,(民国)李迁钧重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卢家村。
浙江临海黄溪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临海汾川李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手写本,今仅存系图一卷、第十五~十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临海台临笏桥李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李祥恩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卷。现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临海赤城李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李维屏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手写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松阳陇西李氏族谱四卷,(民国)李廷辉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樟溪乡鳗头山村。
浙江松阳松川上杭李氏宗谱三卷,(民国)李口淦、李日新总理,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斋坦乡斋坦村。
浙江松阳李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尹源村。
浙江松阳大岭里李氏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谢村乡大岭里村。注:一名《陇西李氏宗谱》。
安徽庐州李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李悟仟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李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魁元、李同镜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衍庆堂木刻活字印本配雍普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现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李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二~十六卷。现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李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五卷。现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芜湖曲沃李氏迁芜支谱不分卷,(民国)李耀先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繁昌磕山李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李蕴宸修,李燮尧、李妁坪等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徽无为濡须李氏宗谱七卷,(清)李有诸等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龙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统宗世谱不分卷,(明)李晖祥、李栋祥等纂修,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家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统宗谱不分卷,(明)李晖李春等纂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统宗谱不分卷,(明)李洪光、李瑞明等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李氏统宗谱不分卷,(清)李廷柳、李友棠等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重修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向荣等纂,清乾隆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三田李氏宗谱五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新田严田界田李氏台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星源岩田李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方李兰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太平义门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芬保纂,清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旌德旌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本直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旌德旌阳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闰法、李嘉廷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敦复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四卷,(清)李则纲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清)李英秀、李兆隆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绵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绵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清)李怀智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瘾川、李慎三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五卷,(清)李卓斋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潜山李氏重修族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李筱庄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潜山敦睦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缺第四卷、第八卷下册、第十七卷、第二十一卷)。
安徽贵池池城李氏宗谱四卷,(民国)李成惴、李涵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李氏族谱三卷,(清)李延基续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帅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福州李氏支谱,(清)李宗言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平潭李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磊阿山房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安溪秀滨李氏族谱不分卷,(渍)李钜东撰,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安溪澄瀛大□李氏族谱不分卷,(清)李朝谦纂修李文周补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补修写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东山李氏家谱一卷,李猷明纂,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油坑李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李慎潜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南靖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上杭同安地山李氏实谱,(明)李志可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谱,(清)叶君昂撰,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上杭李氏族簿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定李林氏族谱不分卷,(清)李传兴撰,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连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谱,首一卷,(民国)李瑞梁等修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十二卷。现收藏在福建省连城县档案馆。
江西婺源岩田李氏会编世谱,(明)李堂瑞纂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会编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明嘉靖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八卷。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西婺源严田(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八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振苏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元瑞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现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江西婺源星江严田李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李冬华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世谱十五卷,(明)李寅宾、李斌贤等纂修,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手抄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宗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五卷。现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理田李氏宗谱传一卷,(明)李宗垣等撰,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婺源甲椿李氏世系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氏族人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婺源甲椿李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李朝筠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万载西平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四卷。现收藏在江西省图
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
姓氏由来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
以上内容参考-李姓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
想追查一下李氏这一支的完整族谱 望有知者告知一下?
本文2023-12-01 19:29: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9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