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泊村的历史究竟“悠”得有多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2收藏

苇泊村的历史究竟“悠”得有多久,第1张

我们介绍家乡时喜欢袭用“历史悠久”这样的套话,如果再追问一句:苇泊村的历史究竟“悠”得有多久?这当然是一笔任谁也不容易说清楚的糊涂账,因为苇泊先民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详细的历史资料。

唯一可靠的证据是苇泊村的天齐庙现存的石碑等器物。天齐庙始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了,但庙内留有一长方形石盆,其铭刻“大元泰定二年(1325)岁次乙丑年巳月戊戌午时祭。”元泰定帝出生于山西晋邸,后继承父亲晋王之位,是元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323年至1328年。1324年泰定帝改元泰定,他在位4年,活了52岁。从泰定元年即1324年至2016年,有692年。据此,我们至少可以断定元泰定二年苇泊村东就有了天齐庙。古人移民定居一处,总要修个庙,以祭祖宗敬鬼神,估摸苇泊村的历史大致有700余年。距今700余年是什么朝代?即元朝时期。从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至1324泰定元年,有50余年。苇泊村大约是从元朝建立后,才逐渐有人定居于此,几十年间,至泰定年间渐成村落,始于村东天仙台修建天齐庙。

除了苇泊天齐庙的石盆为证之外,另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家谱。家谱或族谱是以血缘亲情为脉络,以姓氏作标记而编就的特殊历史资料,是姓氏的生命史。“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要寻找姓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从寻找家谱入手;而寻找一个村落的起源、发展、繁衍、变迁,家谱或族谱也是比较客观的依据。苇泊村东头的靳家、韩家、史家等可能是苇泊村较早的原住民。理由有二:一是我曾写了《苇泊村的大街》,说苇泊街“只贯通村子东半边”,且像北斗七星,曲曲弯弯,意即村子整体骨架不太好,显然村西的窑洞是后来迁徙的村民陆续修建的,与村东大街未能融为一体;二是村内几个大姓家族皆有家谱传续。以靳氏家谱为例,据其家谱记载,从迁居苇泊村至今已经25世,古人说的“一世”是30年,那就有700余年历史,正与天齐庙元代石盆记载相吻。

其三是在对父亲的称呼隐藏着历史符号。平定方言称父亲为“大大”(dà da)。称父亲为“大大”是从元代始见于文字,主要是元朝时汉族平民对父亲的称呼。元代张国宝杂剧《罗李郎》:“还不够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元朝之前的宋朝,称呼父亲为“父翁”或“爹爹”。陆游有诗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但“大大”,就连“哥哥”这个词也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汉族人称为“家兄”或“兄长”。元代对同辈男子常以“哥哥”相称,中学课本有元杂剧《窦娥冤》,“哥哥”之称随处可见。平定地区同辈男子也习惯于以“哥”相称。元代年长的男性称为“老汉”,也用以自称; 年青的男性则称为“后生”;而“老汉”、“后生”也正是平定一代村民最一般的称呼;已婚女子对丈夫称谓也是“汉”。而宋代,“汉”与“老汉”是对男人与老年男人的蔑称。

其四是从给孩子起名也可看出元朝浓重的痕迹。元代的汉族人起名字比较复杂。首先有小名与大名之分。小名是幼年使用的名字,元朝汉人取小名方法有三:一是取吉利的字样,如福童、安童、喜童等;二是喜欢以动物名为小名,希望孩子容易养活。这样的起名习惯也一直延续下来,我上辈的人中,叫驴小、牛小、狗小、狗孩、牛孩、虎孩、猫妮、狗妮的太多了;三是以数字为小名,经常以父母年齿合计为小名,或以爷爷年齿为小名,如七十、六八、五小、六小等。有专家讲,用数字作人名元代独盛,这应该是元朝老百姓缺乏文化所致。这种取名习惯在苇泊村司空见惯,譬如我父亲弟兄四个,小名依次为福宝、福成、驴小、六七。大名又称官名,是正式的名字,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元代人们的大名,有二字,有一字,而以二字居多。元朝起官名中排辈的现象很普遍,即同一辈的人使用同一个字作为标帜。譬如我父亲一辈,“鸿”即兄弟们官名中同用的字。

苇泊村虽然形成于元初,但现在的天齐庙,应当与最初的庙宇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天齐庙存有明正德、崇祯,清顺治等朝的碑记。明正德十一年(1516)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曾修缮,光绪十八年(1892)再次重修并建戏台乐楼。尤其乐楼戏台雕剔精湛,造型优美,没有相应的财力物力,不可能建成;也间接证明此时苇泊村富人渐渐多了。天齐庙在明清两代都进行了“重修”,为何重修呢?是原先的庙宇规模太小,造型不美?还是原先的庙宇毁于战火或自然灾害?我们不得而知。现在的天齐庙是清代光绪十八年的建筑,光绪十八年距今已经120多年了,估摸此时的苇泊村基本形成如今的规模了。因为村西西沟居住的郭氏家族,至今也13世了,也就是将近400年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的先民会举家迁居苇泊村呢?古代百姓的迁徙流动,一是战乱,二是灾害。古代,一有战乱,繁华一点的城镇首当其冲,饱受蹂躏,居民就会离开较为繁华的郡县,向更偏僻的地方移居。唐诗人杜荀鹤所咏“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就是当时的现实。苇泊村古代属于平定州管辖,那时的平定县管辖范围很大,基本囊括如今的昔阳、平定、阳泉、盂县等地。县治所“石艾”在今张庄镇新城村,归属太原郡。后来县治所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从元至明清,苇泊村距离周边的县府都有百里之遥:距石艾100余里,距昔阳120余里,距寿阳100余里,距井陉150余里。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苇泊村应当属于比较偏僻荒凉之处。幼时听传说,苇泊村天齐庙正殿有根殿梁是砍伐清漾沟中的荆条做的,这当然是夸张,荆条即使生长千年,也长不成殿梁那么粗大;但这恰恰说明修建天齐庙时,此地荒无人烟,荆条都能长成殿梁那么粗大了。

另外,就是北方的旱灾。山西位于华北东部有太行山阻挡,湿润气候难以到达,降水少。地形位于黄土高原上,谷地地形,河流流经此地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加速水分蒸发。故而,苇泊这片区域十年九旱。譬如,130多年前的光绪三年(1877年)、光绪四年(1878年),史称“丁戊奇荒”,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连续两年毁灭性的旱灾,让有1600多万人的山西,剩下不到900万,饿死和渴死的有500万人。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旱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 。幼时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水窖,每逢下雨,天上下来的雨会从窑洞顶流下来,汇聚在院坝里,再汇入水窖,经沉淀,留作不下雨时候用。文革时我在村里劳动了五年,1971年至1975年,没有一年不抗旱。

苇泊村地势较低,苇泊,顾名思义,芦苇丛生,水泊荡漾;古有“小盆地”之称。在十年九旱的北方,苇泊这块地方起码是不缺水,显然比较适合人们生存。所以,迁居至此的人们越来越多,村民依苇泊河谷由东而西修房建窑,聚族而居,休养生息,繁衍传承,一直延续到今天~

靳家程

靳家磊

靳家峰

靳家乐

靳家谢

靳家贝

靳家栋

靳家飞

靳家硕

靳家佳

靳家星

靳家晗

靳家超

靳家昂

靳家天

靳家恋

靳家操

靳家翔

靳家文

靳家河

靳家博

靳家亮

靳家斌

靳家飞

靳家翼

靳家函

靳家榛

靳家阔

靳家亮

靳家睿

靳家洋

靳家奇

#能力训练# 导语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郝姓。欢迎阅读参考!

  基本简介

 郝[郝,读音作hǎo(ㄏㄠˇ)]或he。《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he)。(注:郝本读作he,郝字读hao是由于方言变化,且仅在河北、北京一带,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因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统一读作hao。然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未学普通话的人至今仍读作he。)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右边为邑。邑为城池乡堡村落。(类似姓字还有郑、邓等等)

 姓氏起源

 郝姓,源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源流一

 郝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

 郝

 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

 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孑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孑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通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地区大姓一族。郝氏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朝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据文献《延长县志》中记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氏人口达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为延长县的大姓之一。其族源除了出自三千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氏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

 郝伏愿墓志,是陕北郝氏族人源出匈奴郝氏的历史佐证。

 源流四

 源于乌桓。为古代乌桓国姓氏。[1]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源流五

 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南蛮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源流六

 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西夏人中有郝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

 其一,源于纥石烈部(赫舍里氏)。纥石烈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古肃慎时代。最迟在唐朝末期,纥石烈已经成为靺鞨(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详见《金史·本传》)。到了金朝时期,纥石烈部人口众多,开始向全国分布。金朝被蒙古与南宋联军所灭之后,纥石烈氏族返回东北地区,逐渐分散于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等地。明代被称作何舍里氏,明末清初则称为赫舍里氏族,满语为HeseriHala,是建州女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是满族、锡伯族最显赫的大姓之一,后改汉姓为赫、郝、何、英等姓。

 其二,源于伊拉哩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为满族、锡伯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郝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靳氏、李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郝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郝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始祖

 郝姓始祖帝乙

 帝乙。

 姓氏分布

 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为战争,有部份族人迁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后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迁秆徙到汉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姓氏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姓氏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当时为桓温南蛮参军,有一天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人家奇怪地问:“书在哪里?”他拍拍肚子回答:“我的书都在肚子里呢。”

 丰文堂:源出郝经,字伯常,元朝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他条陈数十事,元世祖大悦,待继位后,即任其为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曾充国使出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在留宋期间,郝经著述甚多,其文丰蔚豪宕。故其族人以“丰文”为堂名,此即郝氏“丰文堂”之由来。

  姓氏名人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在上社村,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曹真举荐郝昭守陈仓,迁镇西将军。诸葛亮大军逼近陈仓,先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致魏延说此城难打,诸葛亮大怒欲斩。郝昭的同乡靳详请缨游说郝昭投降,但为郝昭厉绝归降。诸葛亮强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三十万,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当诸葛亮斩魏的援军王双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后再引见慰劳,正想重用时郝昭病亡。

 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

 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

 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

 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

 宋代有画家郝士安、郝锐。

 金国有郝守宁。

 明末有学者郝锦。

 姓氏祠联

 四言

 丰文尚节;引义传经:上联典指元朝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时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住在元朝将领张柔家,得以读他的藏书。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宪宗时,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谈论治国安民之道,深得信任,跟从忽必烈攻鄂州,得到宪宗死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北还争帝位,与南宋宰相相贾似道约和退兵。中统初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使南宋,被贾似道扣留在真州达十六年,至元年间才被释还。文章丰蔚豪放,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诗多奇崛。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将郝处俊,安州安陆人,贞观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侍郎,跟随大将李[责力]征讨高丽有功,授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参与朝政,上元初年官中书令。为人正直,操履无玷。在朝中,他每发言议论,必引经据典,主张法令应刚柔相济,凡所规风,深得大体,得高宗赞许。

 储书栖腹;饮水投钱: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郝隆,字仕治,任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善于应对。一年的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晒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晒一下我肚子里的书。”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郝廉,曾出远门,在路边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投入井中,以表示清谦。

 猛将旗手;红袄顺天:上联典指郝氏第一猛将郝摇旗,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当旗手。闯王李自成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攻清军。后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下联典指金朝末年红袄起义军首领郝定,山东衮州人。举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县,称帝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河东三绝:上联典指汉朝名人郝子廉,太原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郝章,汾州人,居阆州。长于画人马,年已八十,每画一人一马,称绝一时。与路皋橐骆、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夫人家法;宰相襟期:上联典出《世说新语》记载,王浑妻钟氏,与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钟虽门高,与郝相亲重,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郝处俊,尝言志曰:“大丈夫惟无仕,仕必至宰相乃可。”后仕至中书令。

 太原世泽;廉洁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郝子廉,性廉洁,过姊饭,默置钱于席下,远行饮路帝井水,投钱于井中。

 五言

 人曝笼内物;我晒腹中书: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参军郝隆,字仕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晒衣物,惟隆卧于庭中,人问之,答曰:“晒吾腹中书耳!”

 七言

 尔雅疏义流芳远;春秋说略世泽长:全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户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清嘉庆进士,谦退廉介,潜心著述,长名物训诂之学,著有《尔雅疏义》、《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等。

 八言

 奇韵豪文,才推元朝;危言高论,名重汉时: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士郝洁,太原人。好危言高论,名重当时。

苇泊村的历史究竟“悠”得有多久

我们介绍家乡时喜欢袭用“历史悠久”这样的套话,如果再追问一句:苇泊村的历史究竟“悠”得有多久?这当然是一笔任谁也不容易说清楚的糊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