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舞阳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纪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1收藏

探访舞阳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纪实,第1张

探访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纪实

在舞阳县文峰乡金庄村北的三里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中期的古桥,当地村民称此桥为“曹家桥”,又称“曹完粮桥”。

古桥所在的古道如今是一条普通的田间道路,解放前却是舞阳通往西南山区的主要道路。

古桥原来是七孔桥,七八十年代洪水泛滥时期,当地村民私自拆除了两头的两孔桥板在其他田间路跨河处搭建小桥,桥梁就由七孔桥变成了五孔桥。

现存的古桥桥面长95米,宽30米,上铺花岗岩石板,方孔,下面桥墩由石滚做成,石滚上铺青石条。桥墩间距13米,桥墩长25米,宽045米,高064米。桥面基本完好,但由于年久失修,其中有一块石板塌于桥下,另有一块石板不知去向,亟待维修保护。

2019年6月22号下午,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工协同漯河市摄影师、古桥爱好者等,与舞钢市上曹村曹完粮后人一起前去考察了曹家古桥。

关于这座桥的建造,舞钢市曹氏二十四代的曹绍明老师这么告诉我们:明朝中期,河南连年遭灾,百姓很多都饿死了,上曹村曹家大义施粮,救济饥民,并代舞阳百姓交完三年的纳贡税银。朝廷为表彰曹家的义举功德,特批从舞阳县衙至上曹村为曹家修了一条三丈二尺宽(有说三丈六尺宽)的专属大道,这座古桥就位于专道过潕水河处,因为是曹家帮舞阳百姓交完了公粮被政府奖励才建造的路桥,故此人称完粮桥。数百年来,这座桥梁方便了沿途群众通行,上曹村曹完粮的义举事迹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清咸丰年间,因古桥年久失修破损,曹氏族人曾主动筹资维护,并于桥北立功德碑以示后人。后此碑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附近群众挪往他处,中间很多年没有音信,现在据说在古桥北面小杨庄的一口井里面。如果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面打捞出来,就能够更确切地知道古桥的过往史料。”曹氏二十三代的曹耀增律师说。

我们一行到达金庄村,顺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前去探访古桥。路边田园风光无限,村民的小菜园里豆角辫子一样挂着,韭菜一畦畦碧绿,偶尔有农人在菜园子里锄草。曹律师顺手拽了一把韭菜,捋了捋泥土塞进嘴里,说:这样绿色环保没农药的菜小时候常吃,如今想吃到不容易了。

挨着小路,是一条干涸的沟渠,里面茅草深深,荆花正烂漫开放。

“这就是当年的那条舞阳县城通往上曹村的古道!”曹律师边走边给我们讲解,“听说过‘大路沟’这个词吗?所谓大路沟,就是因为曾经是大路,车马行人走来走去,路面土质越来越瓷实,就比路两边低了,夏季雨水大了顺着路面冲刷,久而久之就成了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小路,以前应该是古道边,古道成了沟渠后,你看,现在这条小路是不是也比两边田地低了?”

面前的小路夹在两边的田地中,确实已经成了路沟了。我们顺着路沟往北走,三里河在路沟左边弯弯曲曲的蔓延。河滩上有牧羊人在牧羊,天空中一朵朵白云飘过,映在河水里的就不仅仅是云朵,还有云朵一样走走停停的羊群。经过了几重弯曲之后的三里河,在古桥所在地自西向东奔流而下。

“三里河是自然形成的河流,可称"九曲十八湾",因为湾多减小了水流对古桥的冲击破坏,古桥才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桥梁建筑文化中心的刘工看着面前的古桥说。

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雨,小桥的桥孔处堆积着一大片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看起来很不美观。曹律师跑到河滩上找到一根长长的木棍,一点点地拨开垃圾团,让它们穿过桥孔顺流而下。古桥附近的河滩上有几个老农正在开荒,曹绍明借来老农的铁锹扒开垃圾去探桥下水深,结果根本探不到底,最后用曹律师手里的长木棍才探到了河底。

“看这木棍的水印,估计水深得有二米多。”曹绍明说。

据曹绍明讲,他们家族正在续写曹氏家谱,祖上是明代景川侯曹震。

“我们曹氏“景川堂”这一支系,祖上是宋朝武惠王曹彬的后裔。千年以来,景川堂曹氏文贤武俊,历代英才辈出:宋朝先祖武惠王曹彬、明朝景川侯曹震、民国黄埔学员曹东龄、当代曹东昌驻澳大利亚使馆总领事、曹刚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曹华川少将,曹志恒司长,曹峰大校,曹恒大校,曹英武文职少将等都为我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曹氏后人说起祖先来,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荣光。

为了铭记祖先的功德,曹氏后人曾经多次前来探访古桥,寻根究底。

舞钢与舞阳原为一县,从舞钢山区到舞阳县城去,必须经过潕水,潕水上只有这一座桥,所以这座桥就是连接舞阳县城与西南山区的必经之路。

承载百姓车来人往的古桥,几百年来没有出现下沉与不均匀沉降,那么古桥的建造究竟有什么技巧?古桥的桥墩都是大型石磙,在古代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施工难度有多大?为什么要用石磙做桥墩?

对于这些疑惑,桥文化中心的刘志杰老师解释道:古代梁式桥的桥墩,大多数使用圆柱形石头,一是运输方便〈装车、运到现场距离远的话,可滚动到水边〉,二是分水效果好,减小对桥墩的冲击力;三是造型美,给人以艺术感。

在河滩上开荒的苏老汉今年六十多岁,是附近的小杨庄人。苏老汉回忆说自己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桥下游泳,游到水底时曾亲自摸到桥下面有很多木桩。

“自从我记事起,很多河道都慢慢干了,只有这条河,啥时候都有水,再旱的天气这河里的水都一直流着。”苏老汉说。

对于古桥下河水至今未干的原因,苏老汉介绍说是桥下有泉眼一直往外冒水的缘故。“再往下走的河道边上,还有好几个泉眼呢!一直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水,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苏老汉说。

据舞阳博物馆康馆长说,舞阳有泉眼的事在县志上有明确记载,这也是舞阳城所在地名叫‘舞泉镇’的缘由。

曹律师拨走了桥下垃圾,我们仔细观察了桥下的水面,发现的确多处有大大小小的水泡不时往外冒出来。

“这还是我们漯河古桥自小商桥以后第一次听说桥底打桩的事!也是漯河留存古桥中唯一一座至今仍然有流水的古桥。”刘志杰说,“三里河是条以泄洪为主的河道,滩涂面较宽,中间河道较窄,水流较急,将部分河道下边淤泥卷走,致使河道水越来越深,修建桥梁有一定难度,桥面至今平整无下沉或不均匀沉降,正是因为桥下打有多根木桩,增加了桥体的抵抗不均匀下沉的能力,古代工匠智慧之高,令人敬仰! ”

从金庄往西南方向去,大概有十多里的舞钢市任桥村有另外一座古桥,古桥桥头的石碑被人为推倒在干涸的河道里。推到的石碑断裂为三节,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见。世代居住在任桥边的八十七岁的任黑娃说任桥建造于明代。“这桥打我小时候就这样,七孔桥,石磙桥墩,花岗岩桥板。石碑上的年代是嘉靖廿六年。”老人肯定地说,“门前的路以前是西南山往舞阳城去的大道,再往北走要过三里河上的曹家桥。”

“不从曹家古桥过不行吗?到舞阳没有别的路可走?”刘志杰老师问。

“不行!到舞阳要过三里河,三里河上只有这一座桥。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是上曹曹家的桥,曹家的祖上曹完粮替舞阳城百姓交了税银,官家赏赐从舞阳城往西南山上曹曹家修路建的桥。”任黑娃说。

当年的古官道究竟经过哪个村庄,如今已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任桥与金庄曹家古桥的建造年代大致相同,桥梁结构形式一样,所用的建材都是石磙桥墩,花岗岩桥板;任桥村又在上曹村与舞阳县城的中间,任桥村的道路就很可能是当年古官道的分支道路,桥梁也是同一时期修建的。

临别的时候,孙爱国老师与漯河医专的张老师特地为任黑娃老人与古桥拍了合影,以纪念这位老人对于古桥多年的守护。

对于这次考察,曹家后人与漯河桥梁建筑文化中心的刘老师,以及《情满漯河》的编辑摄影师孙老师一样,是本着发现历史文化,抢救文物古迹,传承优良传统美德的衷心去做的。古桥,古建筑,如同老人一样需要护理体检,如果不及时查勘并登记在册及时维护,等他们(它们)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记忆了。

 近日,自称曹操第70代孙的曹祖义称,他提出的“曹雪芹祖籍山东乳山说”经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NA检测结果及家谱比对印证,证实了“曹雪芹是曹操后裔”这一说法。

  红学研究者:

  家谱显示我和曹雪芹是本家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历来说法很多,有丰润、辽阳、铁岭说,有武阳、进贤、花塘说,还有兴城、河北正定说,等等。

  而曹祖义10多年前就提出了“乳山说”。

  曹祖义,自称曹操第70代孙,1985年起,就开始潜心研究《红楼梦》。起初,他的目的是想弄清楚自己家这个曹姓与曹雪芹是否同宗,经过十多年研究,他结合大孤山曹家清光绪二十年所立家谱,收获了很多“意外”。

  据曹祖义介绍,300年前他的先辈就生活在乳山,具体位置是当时的宁海州河南村,这在他的家谱中有记载,“吾曹氏原籍四川小云南人氏后,又原籍山东登州府宁海州河南村深水乡神山社二甲人氏”。后经查找有关资料,发现家谱中所述河南村即下初镇河南村。

  曹祖义说,他在对《红楼梦》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曹雪芹把其家谱用“十首怀古诗”灯诗谜的方法,写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怀古诗的谜底共记录了十个人,前三个是远祖,第四到第十是曹雪芹的山东始祖曹锡章一直到他这一辈。复原的家谱如下:远祖曹操、曹丕、曹髦;山东始祖曹锡章(曹锡远)——曹霖——曹文龙——曹峦(曹玺)——曹寅、曹宣——曹顒、曹頫——曹雪芹。

  而东港市大孤山曹家家谱则为:山东始祖曹锡章——曹云——曹元龙——曹岱——曹宗孔——曹积(曹大汉)——曹延聪。

  从这个家谱可以看出,曹雪芹家和曹祖义的亲宗辽宁大孤山曹家在起名范字上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证明他们两个曹家是同宗谱的本家人,有着共同的祖籍,即当时的宁海州河南村。

  今年1月中旬,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又做了一次关于曹操后裔的DNA检测,工作人员来到山东乳山市下初镇河南村,在该村共取了7个血样或唾液样品,就该村曹姓村民是否为曹操后裔进行考证。

  经检测,首批抽取的四个样本Y型染色体类型,与前一次曹操后代的Y型染色体检测结果相同。

  “他们还查看了乳山河南村的曹家家谱,同我们家家谱已对上‘锡、雨、龙、山’四代先祖的范字——这是我们家现存家谱的最早祖先。”曹祖义说,这次DNA检测结果及家谱比对,支持了曹雪芹祖籍“乳山说”。

  目前无计划调查曹操家族DNA与曹雪芹家族关系

  复旦大学曹操家族基因研究成果是否能证实“曹雪芹是曹操后裔”?

  复旦大学曹操家族基因研究课题组专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对此表示,在血缘关系上,山东乳山的曹家和辽宁东港的曹家确实是一支,但是其家谱中没有记载与曹雪芹家族的血缘关系,目前有关曹雪芹家族的直系后代或同族人的材料存世极少,因此无法判断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成果与曹雪芹家族之间有何种关系。

  据介绍,在曹操家族基因研究过程中,自称与曹雪芹家族相关的曹氏族人也在其中,但课题组并没有对此作过专门调查,他们的调查研究都是以曹操为中心展开的。

  而曹雪芹家族是否是曹操家族的后裔,这不是靠一两支曹氏族群就能够判定的,需要重新梳理、立项才能完成,更需要把自称与曹雪芹家族相关的曹氏族群全部统合起来进行调查,而课题组方面并未有此计划。

  曹操DNA属比较罕见类型,后人很难假冒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说:“这个研究持续了三年,因为涉及到采样、实验分析等。我们得到结论是曹操(最有可能)的Y染色体类型,属于一个比较罕见的类型,我们在Y染色体分型上叫做O2-M268类型。”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但要鉴定近2000年前的曹操,不可能有绝对可信的样本,怎么办?课题组采用了多条证据链互相印证的办法。首先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而历史学者则要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首次对数百份曹姓家谱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研究。

要说曹雪芹的身世,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说起,因为曹家这段家谱是最明晰的,曹雪芹老来丧子,之后便死于贫病交加中,有无后人存世,至今众说纷纭,也没有确切定论。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出兵占领辽阳,当时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被编属于正白旗包衣中,变成了多尔衮的王府包衣,后因曹振彦战功卓著,入关后,曹振彦转型当了文官,当了山西吉州的“市长”,大同市“市长”等官职。

顺治皇帝时,曹家被编为了内务府包衣的编制,负责打理宫廷杂事,变成了皇帝的身边人,这个时候,曹雪芹爷爷的爸爸曹玺还当了皇帝内廷二等侍卫。后来,更因为曹玺的老婆当了康熙皇帝的奶妈,曹家更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康熙主政后,曹玺被派作江宁织造的要职,并允许其世袭。曹玺死后,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爷爷)继任江宁织造,但曹寅也早死,其子曹颙后来也当了江宁织造,但命运仿佛是捉弄了曹家,曹颙也活的不长,他死后,因曹寅无其他儿子,康熙皇帝体恤曹家,就从曹寅的侄子中过继了一个当儿子,他就是曹頫。我们现在文学史的定论是曹雪芹是曹頫之子,但也有说是曹颙遗腹子一说,尚无确切定论。曹頫当家的时候,曹家已经是一个空壳,时刻都有倾塌的危险,雍正时期,曹家还是没有逃过被抄家的命运,此时,曹雪芹正直少年十三四岁,不得不岁家族离开南京,搬往北京居住,直到晚年因病去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写了80回的《红楼梦》,也正是因为这部巨著,让我们今天都在一直研究他。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所以特别注重祖籍的概念,叶落归根一词也能证明,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走到哪,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到老总算是要回到故乡。对名人祖籍的研究一直是如今各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来说,由于其正史无考,再加上《红楼梦》的巨大反响,所以红学界对其祖籍何处的研究一直没有断过,“辽东说”、“辽阳说”、“丰润说”、“铁岭说”,一直争论不休,而最占上风的算是“祖籍辽阳说”。

要谈曹雪芹祖籍,不得不说其家世,而我们如今知道其最早的先祖是明末清初的曹振彦,而曹振彦与其父辈都是在清军攻破辽阳城时做了俘虏,变成了包衣,也就是家奴。当时地位低下的汉姓包衣大约有800余家,而曹家却因为曹振彦的功劳而崛起,而且转型做了文官,这算是曹家整个家族重要的转折点。之后,曹家地位日升,知道曹玺的老婆做了康熙的保姆,而使曹家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的家族,曹家之后,三代四人做了皇帝亲派的重要官职——江宁织造,曹家也繁荣昌盛了将近60年。而说到曹雪芹祖籍,我们可以从冯其庸收录的全国红学家25篇考证文章中得知答案。主流是说其祖籍为“辽阳”,并且从曹玺的著作以及曹玺的传记中得到了印证,而且之后发现了两块刻有曹振彦姓名和职衔的石碑,更加印证了“祖籍辽阳说”的说法。近年,在山西大同又发现了一个碑记,上面也记载了曹振彦祖籍辽阳的说法,这更成为“祖籍辽阳说”一派的有力证据。

曹雪芹家族并非满族,但其整个家族的显赫却是因其八旗身份而来,要说曹雪芹的家族,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开始说起。明朝末年,曹雪芹的四世先祖曹振彦,在当时的辽阳战役中被俘虏,后变成了多尔衮王府的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顺治朝,曹家的包衣身份转为内务府包衣,编制直接变成了皇家直接领导的奴才,属正白旗。后来,曹振彦有军功,地位大升,最后阴差阳错地转型成了文官。其儿子曹玺才能非凡,后来当了皇帝内廷的二等侍卫,身份很不一般。而其老婆后来更是被挑中当了康熙的奶妈,这下可不得了,未来的皇帝奶妈,这可是为其家族飞黄腾达种下了金种子。果不其然,康熙继位后,曹玺得到重用,被委任江宁织造的重要职位,且允许后代世袭。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有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这就意味着曹家是皇帝在外衣食住行的全权办理者,这种信任和亲近程度,远非其他大臣可比。

而曹玺的儿子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也是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小时候是康熙的伴读,长大了还当过康熙的御前侍卫,曹玺死后,自然而然地当了江宁织造。这个时期,算是曹家的鼎盛时期,但也预示着开始了衰败的旅程。曹寅死后,曹颙继任,但不久又病故,留下了遗孀马氏及遗腹子,有说这个遗腹子就是曹雪芹一说。曹寅无二子,后来就过继了侄子曹頫继任江宁织造,但此时,康熙已经老了,曹家在朝廷的靠山将倾,曹家命运也岌岌可危。康熙死后,雍正皇帝查抄了曹家,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考证。至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也只是过了一个无忧的童年生活,直到潦倒终生。曹雪芹祖父公认是曹寅,但是不是嫡系有待商榷。曹家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几十年,曹寅和康熙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原因。曹寅(1658-1712),康熙时代一代名臣,同是也是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所谓包衣就是家奴,而内务府包衣则是在皇家内院当奴才的人员。康熙出生后,按惯例,要在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妇女中,挑选奶妈,而此时,曹寅的母亲孙氏则被选为了康熙的保姆,而曹寅就成了康熙的伴读,17岁时更是康熙的御前侍卫,至此,曹家算是攀上了凤凰枝,从此走上了通达的仕途之路。

康熙二年,曹寅之父曹玺被任命为江宁织造,前往南京负责织造宫廷官宦所用丝绸用品,另一方面充当康熙在南方的耳目,及时上达信息。曹玺死后,曹寅从苏州织造任上调任江宁织造一职,接替了曹玺的职位,而苏州织造则由其老婆的哥哥李煦接替。后来,曹寅又被钦点巡视淮盐,几个月后就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五十一年,曹寅赴扬州公干,不小心得了风寒,后来转变成疟疾,康熙知道曹寅病情后,非常关心。派人星夜快马加鞭送药,但药没到,曹寅已逝,令人唏嘘。曹寅为官期间,连续四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在取得皇帝信任的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导致库府亏空,为其家族的衰败吹响了丧钟。

曹雪芹留下一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作品,但雪芹其名却从没在正史或官方记载中出现过,这一点就成了很多文学研究者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以现有的研究材料,以及看以前的学者研究轨迹,我们只能说:不知道!说曹雪芹的父亲,我们先从曹寅开始,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是明确的,但曹雪芹到底是其嫡系孙子,还是非嫡系,这也就是其父亲争论的焦点。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曹寅是康熙的陪读小伙伴,算是“发小”,情谊很深厚。后来曹寅被派到江宁当织造,专门给皇宫输送丝织品,有时候顺道给皇帝搞点江南的好吃的,所以可见康熙对曹寅的信任。除此之外,曹寅也算是康熙派到江南的一个眼线,一方面上报江南的物价,另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官员。曹寅死后,其子曹颙当了江宁织造,但过了没多久曹颙病死,因为曹寅只有曹颙一个儿子,所以织造无人接任,考虑到两代寡妇相守,康熙就下旨在曹颙的侄子中找一人过继来接任织造一职,并赡养太君,这个侄子就是曹頫。

但还有一个问题,曹頫曾给康熙写奏折中提到,她的嫂子马氏怀孕一事,经学者考证,马氏所怀孩子可能就是曹雪芹,也有人说曹雪芹是曹頫所生,至此,曹雪芹的父亲是曹颙还是曹頫,便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在各派学者考证过程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曹贾互证”的方法,就是把红楼梦里贾宝玉说成是曹雪芹,红楼里贾家正是现实中的曹家,普通大众也乐于接受这种说法,但也仅仅娱乐而已,明显缺乏做学问的严谨。我们也只需要知道,曹雪芹其父要么是曹颙,要么是曹頫就行了。

探访舞阳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纪实

探访文峰乡金庄村曹家古桥纪实 在舞阳县文峰乡金庄村北的三里河上,有一座建于明代中期的古桥,当地村民称此桥为“曹家桥”,又称“曹完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