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部尚书许弘纲历任官职情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1浏览:3收藏

明代兵部尚书许弘纲历任官职情况?,第1张

许弘纲(1554~1638) 字张之,号少薇。洪塘紫薇山人(今东阳市)。曾为顺天府尹,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生平机敏通达,尊崇父老,在朝不激不随,善于谏诤,力荐贤才,廉洁淡泊。后因太监魏忠贤当权,与之不合,请退回乡。崇祯六年(1633),弘纲八十大寿,帝遣使慰问。卒赠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总称。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削弱,尚书诸司成为闲曹,所谓“兵部无戎帐”“一饭而归,竟日无事”。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

 唐末五代以来,兵部尚书的职权被“枢密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直到元代,军事机构的重心都在枢密院,兵部形同虚设。北宋前期的兵部尚书空有官员的级别待遇,没有实际的权力。宋神宗时期进行了官制改革,三省制恢复,兵部的职权得到部分的恢复,但实权与唐代比起来依然相差甚远。

 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不掌握兵权的,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军队后勤的最高长官,平常打仗或者正常行军训练的粮草都是由他们调动、补给的,军队调动的线路、有关于军队内部将领官职的升降、任免都是由兵部尚书掌握大权的。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兵部尚书地位得到大大提升,为正二品。由于枢密院被废,全国军事机构的重心落在了兵部,兵部尚书的职权得到加强,成为了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这个时期,它需要负责制定军事计划,管理武官的考核任用,组织军队训练,掌管军籍军户,传达皇帝军令和依令调遣全国军队等事务。

历朝历代,不管历史发展到哪个社会形态,军队的掌握程度决定着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是否稳固,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

也正是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军队以及武官的发展和忠诚度都极为敏感,几乎每个朝代都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朝代特色和个人特色的军事制度。

然而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拥兵自立是一件十分频繁的事情,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摸爬滚打中设立了颇具特色的军事官僚体系,也使得兵部尚书和武将之间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关系。

一、简析明代兵部尚书和武将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

无论哪个朝代或者政权,一般来说,兵权都是被武官掌握的,"带兵打仗才是武将"这句俚语也算是道出了武将的存在意义以及职责所在。

而"尚书"这个官职从封建专职制度建立以来都是由文官担任尚书,在设立最初只是图书管理员。

少府的属官,后来成为了皇帝机要秘书,内朝班子的核心。到了明朝更是摇身一变——成了管军队、带打仗的,这可真是一件稀罕事儿。

1明代军事体系发展导致的兵部尚书和武将关系之间的变化

明太祖在元末即开始着手建立军队编制与统兵机构的举措,例如至正十五年六月,攻克太平后,建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

而这只是朱元璋建立自己军事体系的第一步,后来他陆续建立地方和中央军队,并设左右都督来共同管理、相互制约。

这是朱元璋管理军队的基本理念,其后世子孙也基本延循分散兵权加强皇权这一治国理念。

明代的兵部是彻彻底底的文官,从主事到尚书,都是正经的文官,兵部尚书更是掌握了除皇帝之外的最大军权。

而军权的扩大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兵部尚书和武将之间的矛盾——治兵理念的不同、战略部署的差异等,可以说二者关系和以往任何朝代相比都更加紧密 矛盾也更加激烈。

2亦敌亦友,互相制约互相成就

朱元璋草根出身,对于兵权以及皇权的集中极其重视,这点从他"火烧庆功楼"就可以看出。

他登基之初,就将调兵的程序设置得极为繁琐:中间不仅要层层请示,最终获得皇帝命令,还需要兵部尚书和带军将领达成共识。故而说,明代皇帝才真正掌握兵权。

而兵部尚书和武将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明朝皇帝为了防止将领佣兵自重而设置的彼此之间互相监督的工具的附庸产物,其实是拥有较少的自主权利和选择权的。

兵部尚书虽然掌握着军队的训练以及物资,但是也只是仅限于命令下发,但是战争形势瞬息万变,怎么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请示皇上的命令

更不要说在皇上和将领意见不一致时所耽误的时间,顷刻间可能决定一场战争走势。

于是,在明代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矛盾激烈、势不两立的兵部尚书与武将,却会在对抗皇权时表现出惊人的立场一致,关键时刻更是同仇敌忾,可以说是亦敌亦友。

二、明代兵部尚书和武将关系变化的影响

和其它封建王朝相比,明太祖朱元璋逐步确立的这一套军事体系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特别是兵部尚书这一文官手握兵权的现象。

即便是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要求军队事宜悉数报告皇帝。

但是皇帝毕竟日理万机,所以这也从侧面推动了明朝皇帝寻找军权下放的平衡点为——而尚书和武将相互制约掌握兵权也为后来的文官统兵正式开创了一个范式,并对明朝的统治甚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明朝专制统治的负向影响

明朝是中国君权开始急剧膨胀的朝代。但君主权力过大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在皇帝勤政或能力很强(朱元璋、朱棣执政时期)的时候,问题还不会怎么凸显。

当皇帝怠政或帝王能力平平的时候,问题就彻底显露出来。而在明朝的具体表现就为权力外移和权力失衡,这背后原因之一不可以不说有明代军权分管制度的原因。

并且到了明中后期,极度专制带来的反弹作用也很是明显——朝政腐败带来的军队腐败现象严重威胁到军队纪律,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并在后来成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2瑕不掩瑜,明代军事体系变革的积极作用

明代军事体系变革最重要就是反映在军队纪律性以及战斗力(前期确实战斗力较高,发展到后期弊端逐渐显露)上面。

在西南,明朝给汉人打出了三个省,封建王朝的发展顶峰——唐朝,也不过只是打出了个辽宁,从开疆拓土的结果来说,明朝成绩单还要好看一些。

其次,就是挖掘了一批极具有治兵才能的文官。明代的文官不仅可以管理军事,并且出现了不少人才,例如王越、陈钺、王崇古等,此外明朝还有武举制度。

虽历代都有不同,但总体是类似的,无论是军户还是民户都可以参加,这就是明代的武官铨选制度了。

总的说来,升迁渠道还是比较多的,明代的许多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谭纶、李如松等,都是通过以上这些方式逐步崭露头角的。

人才机制的完善不仅使得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阶级流动,维护社会稳定。

明代兵部尚书许弘纲历任官职情况?

许弘纲(1554~1638) 字张之,号少薇。洪塘紫薇山人(今东阳市)。曾为顺天府尹,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生平机敏通达,尊崇父老,在朝不激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